新工科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

新工科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

摘要:“新工科”要求培养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除人才培养方案需体现这一要求外,课程设置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对其核心课程(工程经济课)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导入思政元素、实施过程性考试改革等方式,以实现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为同类院校该类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造价;工程经济;创新能力

0前言

在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历程中,我国高等院校提出了“新工科”概念,它包含两方面:一是指对现有的工科专业进行改革创新,二是根据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立新型工科专业。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国家的创新发展,也是基于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各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已体现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远远不够,高校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应该体现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工程造价属于“新工科”概念中的传统工科专业,该专业的课程实践性较强,在“新工科”背景下,分析现有的专业课程是否能够适应“新工科”对创新和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并根据现状提出具体改革措施,具有实际意义。

1现状分析

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进行分析。该校于2014年设置工程造价专业,已有连续6届学生,工程经济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近几年该课程的授课情况分析,发现如下问题。

1.1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教师上课基本按照教材框架进行讲授,注重公式的讲解和推导,在知识点后配套简单计算题,基本很少涉及完整的工程案例,学生难以真正了解该课程在工程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中师生互动多是教师主导,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度。另外,本课程以往多在可行性研究和财务分析章节设置实践环节,由于该课程的学时限制,多是让学生对已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财务分析案例进行学习,然后分小组汇报,学生没有自己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进行财务分析,对知识掌握也并不深刻,难以达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因为该课程涉及的公式较多,教师在授课时,多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公式推导和例题讲解,虽然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但无形中,课程的重点不再是工程经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落脚于公式推导和结果计算,对于西安翻译学院而言,学生高考分数线普遍偏低,学习缺乏主动性,繁多的公式计算反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另外,教学中选用的例题比较片面,多是教师引导着去答题,固定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由于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

1.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现阶段,该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较为简单,且成绩构成清晰。平时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打分,但由于缺乏定量的评判标准,使得这种打分方式不够科学严谨。期末考试前,教师基本会进行复习,考试答案固定,形成学生死记硬背计算题的情况,缺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考核。经常会导致学生虽然考试成绩勉强及格,但考完试后,公式统统忘光,这违背了该课程的学习初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测量和评价。

2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经济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进行工程经济分析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同时能够理解并掌握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系列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工程经济学90%以上的内容。结合现状分析,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和西安翻译学院学生学习情况,确定该课程的改革思路:首先重构课程内容,将工程经济课程内容设计为工程经济理论知识点的课堂讲解、专业知识应用与综合分析运用三大模块,通过循序渐进的内容深入,便于基本原理与知识的传承及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然后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学习重在经典理论知识传承,线下课堂通过实务练习、案例分析、工程方案设计等实训环节展开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分析,培养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最后,借助慕课、学习通等平台实现对学生的过程考

3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经济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3.1课程内容重组

一是将课程内容模块化,二是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在教学中。首先,摒弃以往的以知识为体系的章节设置,根据企业相关岗位工作要求和流程,将工程经济知识分解为一个个项目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个工作任务,将经典知识点碎片化、模块化,并充分与实务应用有机结合,基础理论与拓展应用兼顾,凸显出工程经济与管理知识及其分析方法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保证教学过程与工作岗位对接。其次,在教学内容中,融入“造价师”“建造师”等考试大纲要求的工程经济部分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工程经济知识,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角色的转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2教学模式创新

工程经济课程实践性较强,但学时有限,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课堂上教师重点解决工程经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并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将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混合式教学法。基于OBE教育理念和“课前预习、课中指导、课后巩固的持续改进”的基本教学理念,对工程经济学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结合西安翻译学院在线课程中心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使用移动教学工具和网络教学平台,实施学生自学与老师直播互动答疑的教学模式。充分使用实体课堂、直播课堂、超星学习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及时互动,提高师生互动效果。本课程的主要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内容采用实体课堂讲授(或线上自学)方式。对于重点与难点知识,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

2)案例教学法。紧密结合我国国情,主动面向未来,借鉴我国一流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引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的实际案例,进行工程经济学案例分析。以实体课堂作为以德育人的主阵地,在“教、学、练、做、研”的过程中,每个章节增加典型案例导入与案例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的知识可以用在哪里。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线上或线下分组讨论,或者师生共同探究工程经济学中涉及到的现实问题。4)任务导向法。根据课程内容,在各章节学习前,根据项目实例提出任务,引起学生好奇,在完成各章节知识点学习后,通过案例点评完成任务,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有所用。另外,通过在各章节设置知识链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扩大知识面。

3.3思政元素导入

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在三年级开设的工程经济课程,大部分学生经历了大一的新鲜、大二的迷茫,迎来了大三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一方面,面对多门专业课程学习容易松懈;另一方面,该课程较多的计算又让学生易产生退缩心理。而本课程含有较多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和课程自然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顺利毕业奠定基础。根据工程经济课程知识点,可在表1所述知识点讲授中导入思政元素。

3.4过程性考试改革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在课程考核中,应采用混合式教学考评方式,考核可分为以下方面:①课前、课后视频与辅助资料学习,主要完成相关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掌握;②在线章节测试,主要针对经典知识和内容展开的一些基本测试;③线下习题作业。针对每章节的重点知识,布置相应的习题作业,主要由任课教师评阅打分,或生生互评打分完成,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④期中在线测试,对1~4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在线测评,以了解前期教学情况;⑤期末线下闭卷考试,针对本门课程整个学期的教与学情况进行在线闭卷测验。

4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教育的核心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不能通过一门课程来实现。只有每一门课程都发挥微小的作用,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作为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经济课程的改革,能够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砖添瓦,加快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工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