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城市轨道交通设备防疫措施

疫情期间城市轨道交通设备防疫措施

摘要:通过对肺炎疫情下城市轨道交通所采取的各项防疫措施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了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设施的防疫措施建议,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防疫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对肺炎对城市轨道交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疫情所面临的种种矛盾进行了思考,提出需要加快对智慧城轨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轨道交通;肺炎;防疫措施;设备设施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病毒肺炎疫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多个国家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1]。2020年1月20日,部级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对媒体明确表示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特性,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一场席卷全球的呼吸道传染病由此拉开序幕。

1轨道交通与疫情防控

我国轨道交通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内地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达40个,累计已开通线路达210条,总里程达6386.9km;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的交通运输工具,具有人员流动性大、人口密集度高等特点,面对本次肺炎疫情的“人传人特性”,更需要我们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防疫措施的研究,科学合理地制订疫情防控措施,防止城市轨道交通成为肺炎疫情的传播途径。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地铁运营单位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开展肺炎疫情下城市轨道交通防疫措施的汇总研究,从中提炼出一部分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设施的防疫措施的建议,便于提高运营单位后期针对疫情的应急管理能力。

2措施汇总

各地轨道交通运营单位针对肺炎的防疫措施区别不大,故而笔者对防疫措施内容进行汇总如下。

2.1车站列车通风。延长地铁车站和列车的通风时间,按照每天不小于22h通风的要求,全线车站通风模式调整为全新风运行,上线列车在运营期间,车厢按照最大通风量进行通风。每日运营前及停运后,区间隧道开启通风模式1h,进一步提高隧道内空气流动性[2]。对新风井、过滤网进行清洁消毒,定时检测风口风速,及时输送充足的新鲜空气。

2.2车厢车站消毒。列车上线运营前、回库后对车厢进行消毒,并在每节车厢内风挡玻璃处(或通道连接处)张贴消毒标志,明确消毒日期[3]。针对不同区域,按客流量划分卫生消毒等级,对于一般车站的栏杆、扶手、座椅等部位消毒频率不低于每日两次,邻近医院、交通枢纽、旅游景点等大客流车站消毒频率不低于每日四次。

2.3控制客流密度。通过“增疏导人员、控进站速度、控站内人员密度、控车辆满载率”等措施,避免发生过度拥挤现象[3]。车站外大客流时通过采取分批进站方式,减少人员的聚集;车站内通过增设疏导人员,张贴引导标识,尽量减少乘客在公共区域滞留时间;在早晚高峰期间开行大站快车和区间车,合理调整列车运行图,减少客流的堆积;同时利用好网络线上平台,进行网上预约乘车,开辟预约通道快速进站乘车,减少乘客的排队进站时间;此外还可以联动公交、铁路等部门,加强信息交流,及时调整运力,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

2.4加强体温测量。采用手持非接触式测温仪或非接触式热成像测温仪,完成对进站人员的体温测量工作;对于体温大于或等于37.3℃的乘客,采用二次复测进行确认,若复测体温仍大于或等于37.3℃,则需通知医院进行后续处理。手持非接触式测温仪的成本较低,但需安排运营人员对乘客进行体温测量,效率低下;而非接触式热成像测温仪的效率高,无须运营人员进行测量,大大减少了运营人员与乘客之间的接触,也有效地解决了因测温效率低引起的排队等候现象,避免乘客之间的交叉感染,但非接触式热成像测温仪的成本过高,故而建议针对大客流站采用非接触式热成像测温仪,客流较小的站点建议仍采用人工手持非接触式测温仪进行测温。

2.5实施实名登记。按照“一车厢一编码”的原则,开始在运营列车的车厢内张贴专用二维码,确保二维码与车厢号一一对应,二维码具体张贴部位在每节车厢内每扇车窗顶部的中央位置[4]。乘客上车后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实现自身与车厢的对应,运营单位可对乘客的乘坐路径进行记录,便于在发现确诊或疑似患者后,及时告知同乘列车的乘客,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精准。截至2020年3月4日,中国内地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的城市达40个,其中有4个城市暂停运营,分别是武汉、珠海、淮安、乌鲁木齐;需实名登记乘坐轨道交通的城市达26座,具体信息见图1,从中可以了解到采用实名登记来防控疫情的城市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截至2020年4月3日,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面临着无法可依的现状,如何处理好疫情防控实名登记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关系,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仍是一大考验。

2.6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员工利用车站工作区的宣传展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开展病毒感染的肺炎防范宣传,让疫情防控意识深入人心[5]。同时利用好官方微博、网站等线上平台,尽最大努力做好公众宣传工作,提醒乘客互相督促,从个人做起,全程佩戴口罩,共同抗击疫情。

2.7加强员工培训。对一线工作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准确掌握防护用品佩戴、体温检测和防疫相关知识,发现异常情况立刻上报,确保在突发疫情时,能迅速按照预案要求及时做好现场处置工作,切实守好乘客安检第一道防线。

3防疫措施建议结合

以上防疫措施及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提出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设施防疫措施的建议如下。

3.1切断传染源。通过对进站乘客采取体温测量的方法,配置体温仪,实施体温快速检测,针对大客流站点,增设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避免在测温区发生拥堵、排长队现象,严防病源输入。

3.2切断传播途径。目前可以确定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6]。针对上述传播途径,得出下列相应的措施。3.2.1切断直接传播。要进一步控制客流,对于公共区,通过增加疏导人员、张贴引导标识,防止乘客在公共区域滞留时间过长;此外,乘客可通过站台电视显示屏中车辆模拟图,对应的“红、黄、绿”三个颜色,了解即将进站列车车厢的拥挤度[7],最大限度地增加乘客之间的距离,防止乘客之间因距离不足引发的交叉感染。3.2.2切断气溶胶传播。加大上线列车车厢、公共区的新风引入,推荐各车站通风模式采用全新风运转模式,防止因回风导致车站内病毒浓度的增加,从而引发的感染可能;提高空调滤网消毒、清洁和更换频率,保证车站空气新鲜。3.2.3切断接触传播。加强车站、列车及公共区域的消毒工作,按照客流量划分消毒区域,合理安排消毒频率,并张贴已消毒标志,明确消毒日期。与此同时,还需做好疫情后续溯源工作,尽快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机制,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疫情防疫战!

4对疫情的思考

在本次肺炎疫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有运能运力与出行需求的矛盾,实名登记与个人信息安全的矛盾,巡检人员短缺与设备巡检需求的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需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建设,下面对疫情期间几个行业前沿做法,进行简要介绍。

4.1智能巡检防疫机器人。[8]智能巡检防疫机器人,除了具有防疫宣传功能外,还可开启全天候的自动化巡逻、现场监控,实现远距离红外测温,对体温过高的乘客进行人脸识别上传后台并发出告警,如发现未佩戴口罩的乘客,也会进行告警。智能巡检机器人融合了5G技术、云计算等行业前沿技术,大大提升了乘客的通行效率,避免人群聚集的同时,也减轻了运营人员的压力。

4.2综合信息动态管理系统。[9]综合信息动态管理系统集乘客疫情信息、员工信息、防控物资信息于一体,工作人员可通过移动端,实现对相应数据的录入、查看,及时提供相关疫情信息。一旦乘客体温测量异常,工作人员将会对其信息进行记录,以便于后续跟进;对于防控物资的及时统计,为地铁集团的各类决策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同时对员工疫情信息填报,减少了填报环节,为全面复工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5结束语

通过对肺炎疫情的防疫措施分析研究,结合肺炎的传播特点,得出了一些普遍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设施防疫措施的建议,同时也对本次疫情影响下的矛盾,进行了思考,肺炎对我国的影响仍未结束,后续将视疫情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作者:王钰淼 卢钢 单位:绍兴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