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

工程教育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我国高校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发力点,该文梳理了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模式及结果,结合石油石化行业特色分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培养机制,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授课水平,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关键词]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认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建立完善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是实现我国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1]。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经过认证专家的现场考察,于2019年5月正式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本科生培养的角度来说,需根据“新工科”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提升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水平[2]。就目前来说,我国本科专业人才(包括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逐步转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部分高校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来说面临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比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全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系统、创新创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暂未有机结合等问题。下面就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作分析研究。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对在校大学生而言,首先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实践能力,另外,大学生需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科技发展前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并提高毕业生解决所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3]。复杂工程问题不仅需要毕业生系统运用工程原理,更需毕业生整体考虑多个层面的科学、实践等因素,进而建立抽象模型并解决问题。以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层面提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与创新创业的能力是相契合的。从某种程度来说,一个学生如果具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那么他就为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另外要说明的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对大学生所提出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也与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相一致。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内的推广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而广泛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进一步推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施。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创立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革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架构,保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质量,稳步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对待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不积极。高校的教师(包括专任教师及辅导员等)和在校大学生对待创新创业竞赛及项目的态度千差万别,一般情况下,较少学生能认识到参加创新创业对自身能力提高具有帮助作用。总体说来,国内高校大学生进行研究生深造的占比逐年提高,由于较大比例的大学毕业生去读研或者到央企、国企等就业,因此可能愿意尝试创新与创业的学生就比较少。较大比例的学生并未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与自身发展的内在联系,这说明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园氛围的营造。在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当中,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感兴趣,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懵懵懂懂,但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其中有部分学生一般能在同学及导师的引导下逐渐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课题的申报,并积极参加各类科创竞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不系统。目前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包括课堂灌输,还包括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等实践课程的锤炼。在课堂教学以及实践锻炼过程中,教师会逐步给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点以及创新创业的技巧,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尝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在意识。然而从总体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还不系统。首先,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体系不健全,只是在一般课程的基础上零星添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点,不能系统全面地介绍和梳理创新创业的体系与内在逻辑。其次,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置了较多与创新创业能力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一般包括基础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外实习、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但是这些实践类课程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衔接与结合中仍存在短板,不能有效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且实践类课程所实现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能有效支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常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校院两级支持制度。科技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科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常州大学制定了《常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规定所有专业学生均须完成3个学分的科技创新学分。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常州大学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启动“人才训练计划”,组成项目的导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给予专项支持,规定各自义务,持续培育优秀科技创新作品。

(二)健全实习实践环节。本专业通过上述教学环节使学生实习全方位贯穿于油气储运的“集—储—运”全过程,强化了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切实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及解决复杂性、综合性油气储运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实习及实训类课程建设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平台,以第二课堂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通过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等竞赛或实践活动,开展储运规划、企业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等项目,发挥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科交叉的优势,较好提高在校大学生解决复杂油气储运技术领域问题的能力。专业强化油气储运工程特色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常州大学-中石化华东石油局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安监总局油气储运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围绕石油天然气集输、净化处理以及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储存、运输和利用等储运关键工程环节,加强了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相结合、基本技能与综合训练相结合、个性化训练和团队精神培养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思路,促进了实习实训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加强对学生的全方位指导。学院依据学校有关规定实行了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新型班主任制,该制度成为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外指导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班主任工作条例》规定,班主任为本专业本科生提供入学教育、学习指导、专业思想教育、学业生涯规划、学业计划完成情况督导、选课指导、课外科技活动指导、职业规划指导、考研指导、就业指导等指导和咨询服务。工程设计与科技创新是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学院、专业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专业教师更进一步创造条件,为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的申报、开展以及结题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指导,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科研实践,接受技能训练,培养科学素养。学院、专业每年组织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范围内的石油工程类科技竞赛,如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学院对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获奖者,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获奖者,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与项目相关学术论文者,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者给予政策支持。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部级、省级、市级石油工程类科技竞赛的参与度达到90%以上,促使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生报名参加石油工程类科技竞赛的参赛人数逐年增多,并取得了很多奖项,获奖人数也不断增加。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为例,自首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开始,本专业80%以上的教师就参与指导学生参加,目前已连续参加了7届赛事,赢得了优异的成绩,大幅提高了毕业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本专业老师的科研训练,充分利用专业和导师具备的科研条件,使学生在科研实验实践中历经系统的创新锻炼,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四)增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支撑。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实践基地的要求,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充分融合,结合行业发展现状与企业生产现状和管理要求,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资源优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院先后与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常州石油分公司钟楼油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中化南通石化储运有限公司、无锡石油分公司周泾巷油库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的实习基地均为本专业相关的大中型企业,生产工艺过程覆盖面广、工艺先进、过程完整、安全管理规范,每个基地均配备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为学生配备实际工程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导师。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逐步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2016年,常州大学石油钻采与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不断丰富仿真中心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环境立体化、直观化、形象化的显著提高,可满足学生实验预习、操作及复习的全方位需求,夯实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近年来,依托仿真中心,石油工程及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生共计发表了论文60余篇,申报了专利26项,在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全国性比赛中获奖102人次,使学生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安全与应急处理等专业领域的理解与认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4-5]。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梳理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结合常州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实践情况,提出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对高校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有益探讨。

作者:何岩峰 饶永超 王树立 崔祥闪 孔金山 单位:常州大学石油钻采与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赫意凯(常州)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国恒安全评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