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阐明了工程教育认证的源起及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基本特征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根据指标点,分析校企合作的优势,并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引领下开展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

1工程教育认证的源起及在我国的发展

1989年,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6个国家的工程团体共同签订了《华盛顿协议》,目的是通过对工程教育专业标准化认证,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促进工程学位的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1]。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评估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2年之后陆续开展了建筑工程及相关专业评估工作;2006年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正式开展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2012年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负责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截至2013年,我国已对机械、环境、电气、材料、地质、土木等15个专业领域137所高校的443个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2]。2013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大会表决通过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在一定意义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已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3-5]。2016年6月我国成为该协议的正式会员。目前,《华盛顿协议》已成为国际工程互认体系中权威性最高、国际化程度最广的协议[6]。

2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基本特征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体现在大学生毕业要求的每一个指标项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教育目标围绕学生的培养;教学设计聚焦学生的能力培养;师资与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评价的焦点是对学生效果的评价;学生的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与以往重视投入的传统评估模式不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的是“产出导向”,主要检测对象是“毕业生素质”,它要求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制订出本专业具体的、可测量的毕业生素质要求[7]。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均要以帮助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持续改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质量意识,它贯穿于工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这一理念认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有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是持续改进的基础,相应的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都是为了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最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相应职业的岗位要求。

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旨在培养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内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达到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胜任专业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工作,并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未来企业发展的新形势,达到未来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完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涵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4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强调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实现无缝对接。一方面,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掌握人才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课堂教学也能做到与时俱进,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与时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实时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和人才需求,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8]。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场地和设备,获得一线技术资源;学生可以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操作和训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认知企业文化;企业可以从高校获得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还可以获得相关行业信息和先进的发展理念。这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的模式。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完全可行的。

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引领下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针对高校某一工科专业进行的“合格性”评价,认证标准规定了专业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同时,鼓励各专业在满足通用标准的前提下办出特色[9]。2017年11月修订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确定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其内容涵盖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10]。

5.1学生层面

在学生层面的具体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求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方要收集毕业生在优秀企业的工作、生活和待遇情况,并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加大对高校培养特色和优势的宣传力度。同时,发动学生将所在学院的办学实力、特色、就业主要去向,以及取得的成就、荣誉等信息向家长、社会传播。此外,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办学经验来看,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也是吸引优秀学生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优秀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第二,要求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与企业密切合作,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快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设备操作,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11]。同时,由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未来职业规划由校内专家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帮助毕业生迅速完成从学生到求职者的角色转换,寻找合理的角色定位,以缓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第三,要求跟踪和评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由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进行跟踪和评估,写出评语并对其表现评定分数。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并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5.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设定应该围绕学生毕业时的素质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12]。要求工程专业必须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并对其进行定期评价和修订。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遵循本科教育规律,又要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突出个性化培养。同时,培养目标的制订也要吸收行业部门参与,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同工程领域的培养方案各不相同,要鼓励培养单位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色和自身优势,制订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培养目标。制定培养目标的参与人员主要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13]。一方面,立足本校实际情况,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了解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状况,和企业管理人员一道制定出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并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而变化的。

5.3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主要规定毕业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保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既定的质量标准[14],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的、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确定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与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12项具体的毕业要求,工程专业应通过评价来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邀请企业专家逐项审核毕业要求,使每一条毕业要求具体明确,避免虚大空洞。同时,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工程领域,用人单位可根据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否很好地投入工程实践、为企业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等方面做出反馈,让企业专家参与审核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素质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确保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之间的高度契合。在毕业要求中,多个指标点都涉及“复杂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创设提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机会。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一起对学生开展相关的技术指导,使其运用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识别、表达、研究与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如设计针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怎样在设计环节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同时,还要让企业专家参与学生设计方案及结论的审查与评价。此外,学生职业规范的养成,团队意识与沟通能力的强化,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在企业背景下实现。

5.4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持续不断地提高。对学生和家长而言,通过认证意味着该专业达到工程教育最低标准;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认证意味着毕业生已具备了基本的职业技能;对学校而言,通过认证表明了专业的优势。这个改进模式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是对毕业要求的改进。通过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督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企业实训环节的考核与评价也应纳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由企业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学校还要定期进行电话访问,对学生课程学习状况、工程实践情况和论文进展情况进行调查,以便对各个培养环节做出适时调整。通过适时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与符合度,促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活动的改进,从而实现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另一方面是对培养目标的改进。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高等教育系统外有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有效的反馈机制是保障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反馈的信息,明确现阶段人才培养存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措施消除这些因素,使工程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达到规定的毕业要求。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毕业后的薪资待遇的调查,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由他们提供毕业生工作表现、能力水平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毕业生的表现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以便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适时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与符合度,实时调整培养目标,以实现对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15]。

5.5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培养目标能够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将传统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融合到一起[16]。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来设置,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根据工程领域技术发展的特点,要强化课程教学设计,加大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程内容应具有开发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更强调应用案例的剖析,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创新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根据各工程领域的特点,由各学院确定安排实验类课程、实习、生产实践、工程训练、前沿讲座等内容。积极听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意见,邀请企业专家推敲课程设置框架,分析课程体系结构的协调性和完整性,确保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使得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跨学科复合型工程实践人才培养要求[17]。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技术难度。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与企业合作,从选题、开题、论文撰写和评价考核等各个环节都确保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5.6师资队伍

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扎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求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和机会,帮助教师积累工程经验、体验在工程情景下的沟通、更加有效地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等。以学校特色专业为依托,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一方面,根据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积极聘请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中来,兼职担任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另一方面,要求新教师在上岗前,先到企业实践一年,拓宽他们的工程研究视野[18]。鼓励学校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和创新。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可以实时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素质。同时,学校在教师的考评机制中应该侧重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逐年加大对企业兼职教师的奖励力度。

5.7支持条件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对工程教育在实践途径上的一种探索,是学校以行业重点单位、大型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一个高层次、应用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是:学校与联合培养单位鉴定协议,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在基地共建单位中遴选专家队伍中的精英作为基地导师,并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对导师进行培训。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以多种形式建立不同层次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促使毕业要求的达成。学校能够提供达成毕业要求所必需的基地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的设施。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各种科研平台外,还要与企业合作,在生产流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结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工科专业的认证,认证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加强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人才培养对工程实践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每个指标项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开展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引领下开展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确保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作者:张坤朋 郭卫云 曹新江 杨利玲 马发顺 单位:安阳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