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硬实力,也涉及文化、人才等软实力。“一带一路”愿景与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和保障,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非建筑类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从完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开放式动态培养机制、构建多层次综合培养体系、整合教育资源和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经济全球化以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指示灯,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5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普遍认同,为世界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却时常受制于熟悉国际事务人才短缺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需要,符合“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非建筑类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的比重逐渐增大,熟悉国际事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一带一路”建设事业发展的瓶颈。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致力于培养通晓国际事务法则的高素质、懂行业、熟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中国所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事业发展。我国高校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国际名校相比,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还是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能力,或者说是培养“专才”,还是培养“通才”。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而言,不同学科背景下,其培养人才的目的必然不同,其培养复合型人才目的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复合型学科,课程体系涉及工程类、经济类、管理类和法律类等课程。不同高校结合自身高校的优势,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差别较大,其课程设置也有较大不同。如重庆大学偏重房地产经营、东南大学偏重项目管理、天津大学偏重国际工程管理,因此,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然按照“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高校优势学科课程=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课程”模式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其结果可能是既不专也不通,既无学科交叉又无知识融通,极大地影响了培养质量。

(三)教学资源满足不了人才培养需求

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就要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师资力量分配上进行深度考察,设计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大多数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只是满足于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简单叠加拼合,缺乏学科交叉和知识整合的课程资源和相应的师资队伍,因此课程资源和师资制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因“一带一路”的建设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因此,强化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一)解决国际争端与纠纷的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国际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将不断扩大,那么,相应的商事纠纷、投资争端也会逐渐增多。因此,投资集团(公司)必须储备既熟悉工程建设业务又具有解决国际争端与纠纷的能力,熟悉沿线国家的法律环境、法律文化、法律制度以及语言,熟悉国际纠纷处理的相应准则的复合型人才。

(二)规避项目建设本身所具风险的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策划、设计、运维等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测的变化,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与项目的预期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偏差。因此,“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本身所具风险的规避,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三)实现《愿景与行动》的人才需求

实现《愿景与行动》所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核心在于培养大批熟悉和了解“一带一路”涉及的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参与业务活动的主体需要具有一门甚至多门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具有极强的应变沟通能力,以保证“一带一路”事业的顺利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仅掌握单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无法满足国际事务的开展,无法保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因此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重要推手。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不仅可以吸收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等,还可以借助教育国际化的大潮,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的国际化人才。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上有两个趋向:工科院校普遍重于技术,而经济、管理类院校则偏重管理。它们之间缺乏学科交叉的平台,跨学科选课存在较大障碍,直接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亟待完善,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一)结合办学特点,完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

多学科交叉融合强调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化和复合型,这要求非建筑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际办学进程中,应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思路,依托本校优势学科的特色课程体系和“一带一路”对人才的需求,开设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课程,增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必修课程,权衡课程设置与专业的匹配,制定本专业的复合性人才培养计划。比如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可以充分依托学校财经、管理学科的优势,强化“土木工程+财经管理”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市场需求和国际化为导向,建立开放式动态培养机制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放式办学,深化校企合作,拓展与国内外高校合作,课程设置突出国际化视野,与注册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制度结合,密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把握市场发展的变化,不断改革优化培养方案,不断修改和调整培养目标,确保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理念顺利实施。面对“一带一路”发展的新机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协作、开展国际合作,创新培养人才新机制是目前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比如,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建立跨学校、跨区域的教育平台,在工程、管理、贸易、法律等学科方面开展合作,以适应和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需求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三)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多层次综合培养体系

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实现“产学研”等部门协同培养的机制,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BIM模拟仿真综合实训—校外岗位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度,构筑“大学生专业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大创项目+科研课题+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搭建交流平台,构建由校企联合,校际合作,理论实践结合,第一、二课堂联动的多层次综合培养体系。

(四)强化师资培训,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在培养“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的教育模式下,对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及教学方式都提高了要求。高校既可聘请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走上讲台,来到授课课堂的第一线,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绩效考核,择优为教师提供出国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帮助教师提升水平,拓展教师跨学科的视野和能力。同时,还可以整合国外教育资源,搭建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平台,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营造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氛围。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不同学习阶段,以及所从事的工作对能力需求,可以开展线上线下课程等多种途径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培养“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新时展的要求,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全球化赋予高校和教师的历史担当。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转型,高校应该重新审视自身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打破自我封闭、模式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玉峰,樊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名校的经验与启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22-30.

[2]裴文英.高校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07(06):79-80.

[3]涂永红,白宗宸.“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金融支持体系[J].中国金融,2019(03):89-90.

[4]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作者:殷乾亮 李明 辛旭琼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省武宁县武安锦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