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技术范例

防范技术

防范技术范文1

一般而言,所谓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要做好计算机网络防范工作,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就要保证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计算机软件的安全以及网络环境的安全,采用科学先进的防范技术维护网络环境,确保网络环境的有效运行。要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必须要注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管理工作,将二者之间有机结合,从而提高防范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安全性表现出诸多明显特征。首先,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种多元化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这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此外,互联网环境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要求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必须体系化。其次,计算机网络安全还具有复杂化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网络环境的不断开放决定的。

2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2.1网络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主要是指黑客通过破解或者破坏系统的某个程序、系统以及网络安全,并更改或破坏系统、程序的重要数据的过程。

2.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网络具有巨大的威胁,对计算机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般被病毒感染了的计算机系统运行速度会变慢;常常无缘无故出现死机现象;文件会因为时间、属性等变化而无法正确读取,甚至会丢失或者损坏;命令执行出现错误等。

2.3系统漏洞。

系统漏洞是指由于各种操作系统的软件在设计上的不完善或者失误,给那些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利用系统的漏洞将各种木马、病毒等植入计算机,从而控制整个计算机,获取重要的信息与文件,甚至破坏电脑系统。系统漏洞也是构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之一,这些系统漏洞为各种病毒的入侵提供了空间,成为病毒入侵的突破口。

3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应用分析

3.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由一个有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它作为网络安全的屏障是通过在专用网与公共网、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的界面上形成一道保护屏障而实现的。防火墙通过执行站点的安全策略,仅容许符合要求的请求通过,从而能够限制人们从一个特别的控制点和离开;同时所有的的信息进入计算机系统都必须通过防火墙,这样就能够有效的记录网上的所有活动,收集系统与网络之间使用的记录;最主要的是防火墙能够通过隔开网络中的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从而能够很好对用户暴露点进行保护与限制。

3.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种有效技术。这种技术是指传送方通过将明文信息通过各种加密函数的转换形成密文,接收方则通过解密函数将密文还原成明文。其中密钥是关键,因为对于数据加密技术而言,只有在指定的用户和网络下,接收方才能获得发送方的数据,这就需要数据加密技术要求只有在指定的用户或网络下,才能解除密码而获得原来的数据,这就需要给数据发送方和接受方以一些特殊的信息用于加解密,这些特殊的信息就是密钥。

3.3网络访问控制技术。

网络访问控制技术通过将路由器作为网关来对外界的各种网络服务的信息量进行控制,防止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实现远程登录和文件传输等功能时不法分子利用漏洞进行控制。同时要求确定访问者的身份是否合法,从而控制了非法的网络访问,有效的防止了非防入侵者,保证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

4.4安全漏洞检测技术。

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而言,安全漏洞检测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通过安全漏洞扫描能够帮帮助用户在黑客攻击之前找到系统的漏洞,并及时的恢复,从而为系统的安全做好铺垫。对于安全漏洞的扫描可以设置为主动扫描和被动扫描、网络扫描和主机扫描等,对于漏洞的修复而言可以设置为自动修复和手动修复。

3.5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技术。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技术主要是防止系统发生意外,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这种备份技术主要有只备份数据库、备份数据库和事物日志、增量备份等策略。通过这种技术的实施更好的确定网络的安全。

4结束语

防范技术范文2

关键词:医院;网络信息完全;防火墙;访问限制

医院网络信息安全性,不仅关系到医院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也关系到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加大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中,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系统漏洞等诸多因素,均会严重地威胁到医院网络信息安全。以下内容分析了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并结合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现状,阐述了医院网络信息安全常见防范技术。

1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首先,维护医疗系统的合法权益。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既给医院经营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尽管信息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医院各项信息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但是病毒传播、黑客入侵、网络犯罪等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到医疗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加大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力度,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问题爆发概率,确保医疗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而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其次,防止患者权益受到侵害。患者就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比如:检查报告、身体疾病情况、就诊次数、治疗情况等等。一旦信息系统被攻击,患者信息的完整性与精准性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耽误患者就诊。因此,科学合理运用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患者权益受到损害。最后,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疗网络信息安全一旦受到威胁,则会直接威胁到医院以及患者的切身利益。同时,当患者的信息遭受破坏时,患者无法获得及时地救助,就会影响到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进而威胁到医院的正常营运秩序,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2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现状

首先,作为重要的社会单位,医院内部系统数据的安全性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换而言之,医院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将直接与医院的正常营运,以及患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从目前防范情况来看,多数医院会借助相关软件来推动信息安全防范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通过安装杀毒软件,或者提升防火墙的级别,来减少医院数据信息的安全隐患。然而,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些方法只能应付一些简单的安全隐患,却无法有效防止病毒入侵、黑客攻击等危险行为。其次,医院在运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时,将更多关注点放在软件安全防护上,而给予硬件安全防护的关注度不够,进而加大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爆发概率。目前常见的硬件故障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医院网络信息系统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一旦服务器出现故障,将会直接威胁到医院内部文件的完整性。其次,机房设备质量欠佳,极易发生静电,且静电值超过预先设定值时,磁盘安全性就会受到威胁,进而降低数据信息安全性。灰尘在未得到及时清除时,也会加大硬件故障风险。比如,过多的灰尘覆盖,使得服务器散热性能下降,服务器一旦出现短路,极易造成数据丢失。从内在因素来看,目前引发网络信息安全的原因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有限,或者安全防范意识欠佳,在实际的防范工作中,使得病毒通过个人电脑进入到医院内部系统,进而威胁到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3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技术分析

3.1病毒防范技术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具有多样性,比如:电子邮件、压缩文件或者上传下载文件时,均有可能感染计算机病毒。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病毒种类也逐步增加,进而成为威胁医疗系统信息安全的关键性因素。目前较为有效的病毒防范措施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首先,隔离法。计算机网络信息具有较好的共享性,这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减少信息共享或者传递过程中感染病毒,医院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借鉴隔离法,将病毒的传播途径切断。于此种方式的成功应用是建立在网络切断基础上,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谨慎使用,尽量在发现病毒后采用。其次,分割法。根据用户类别,可以将用户划分为无法互相访问的子集。此时信息只能在固定区域内传输,进而有效防止病毒在个子系统间互相传送与感染。再次,提升病毒防控软件的先进性。高水平的病毒软件在监测与清理病毒上的成效较为明显。在现实中,多数医院会安装富有先进性的防病毒软件或者防病毒程序。当计算机地相关执行程序进入到打开状态时,防病毒程序或者软件就可以全面且实时地监测整个计算机后台程序。但凡出现病毒入侵,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就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医院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由于医院网络信息系统具有易感染性与病毒传播性,因此,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检查信息系统是否存在漏洞,并有效规避蠕虫、冲击波等病毒入侵医院信息系统。最后,不断更新与优化防病毒软件。防病毒软件不具备主动性,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只有不断优化病毒软件,方可以更好地发现与跟踪新病毒。

3.2科学运用防火墙技术

在黑客防范方面,防火墙技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将防火墙技术应用于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及时规避不可预测或者潜在的黑客入侵。安全管理人员通过监测、限制或者更改跨越防火墙数据流等,来有效规避外部信息的侵扰,进而保证医院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3.3网络入侵监测技术

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医院工作中,提升了医院各项工作效率,也使得医院网络环境具有了复杂性。从实际工作来看,单纯地依靠防火墙技术,已无法更好地满足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工作需要。此时,医院可以积极引入网络入侵监测技术,实时检测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弥补防火墙的不足,并结合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4数据加密技术

相较于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应用起来较为灵活,且可以被应用于开放网络。所谓的数据加密技术是指针对以符号为基础的数据进行移位和置换的变换算法[1]。此种变换会受到符号串的控制,同时,加密与解密算法也会在密钥的控制下进行。在实际的应用中,数据加密技术多被应用于动态信息防护工作中。在网络信息系统中,动态数据所遭受安全攻击多分为主动攻击与被动攻击两种类型。相较于被动攻击,尽管无法有效避免主动攻击,工作人员却可以及时检测出主动攻击。对于被动攻击而言,无法及时检测出来,但是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借助数据加密技术,来有效规避被动攻击。

3.5积极采用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是用户主动向医院网络信息系统出示身份证明的过程。通过引入身份认证技术,医院网络信息系统会检查客户身份,并决定是否允许客户进入系统。

3.6访问限制

访问控制是指通过限制访问主体对访问客体的访问权限,来促使计算机系统在合法范围内得到应用。在现实中,访问限制技术多与防火墙技术、文件访问、VPN与物理安全等多个方面相互融合着应用。另外,为了提升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的先进性,医院需要将访问限制作为重要内容,以此来全面提升数据保密性与完整性。

3.7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防范

在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防范技术,是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性的技术保障。然而,从非技术层面来看,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极易受到相关制度规范的影响。换而言之,科学完善的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制度规范,是保证防范工作顺利实施的制度保证。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医院需要严格规范员工的网络信息系统操作行为,防止员工不当操作引发医院内部信息系统出现安全隐患,进而威胁到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以及影响到患者正常就医。其次,医院可以结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手册,并做到每个员工人手一份,通过组织安全技能培训,来让员工在熟知安全操作规范,且员工通过相应考核后,方可以进行相应的电脑操作,再次,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医院在营运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突发情况。医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有可能发生的网络信息安全事故,来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一旦发生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就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而将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后,给予网络信息系统日常维管工作足够的重视。医院电脑会分布在不同部门或者科室。作为网络信息系统维管人员,所面临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医院可以结合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医护人员负责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日常维管工作。为了提升日常维管质量,医院可以定期不定期组织专项技能培训,来提升日常维管人员的计算机素养。

3.8做好医院网络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数据可以为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2]。结合评估数据,医院可以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比如:通过识别网络信息安全事故,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可以确定安全事故引发因素,并从根本上解决网络信息安全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另外,依托网络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数据,可以为后续的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4结束语

总之,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将其引入到医院网络信息系统中,有效提升了网络信息管理质量与效率,同时,也使得医院网络信息系统面临了一系列安全隐患。以上内容从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重要性,防范现状与防范技术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启示,并促进我国医疗事业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非.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技术探讨[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2):208-209.

防范技术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风险防范

一、引言

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技术,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数据可靠、去信任、分布式存储等鲜明特性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促进了区块链金融的发展。作为当前最前沿的技术之一,区块链技术发展受到全世界的热切关注。2019年10月,指出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强调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加强对区块链安全风险的研究和分析。“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的新金融模式,重塑了征信体系建设,加强了金融风险防控,进一步实现了“金融脱媒”[1]。但是由于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互联网新兴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不仅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规范,也缺乏法律监管手段,存在技术不成熟、金融监管滞后、系统性能不稳定、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市场中存在许多亟待防范的风险问题。因此,对区块链技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风险防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区块链技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逻辑、发展过程及演化趋势

(一)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金融融合的逻辑内涵。区块链技术是传统金融在互联网技术层面的创新,互联网金融是区块链技术在新金融发展的应用平台。区块链计算机应用的点对点传输、分布式数据存储、非对称加密技术及共识机制等核心技术,都属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成熟。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信息不对称等风险加剧,全球“金融脱媒”成为大趋势,“金融脱媒”的发展需求为区块链技术提供了应用平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能够推动数据信息共享、提高价值传递效率、增强数据库安全。基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系统建立的金融市场,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区块链+金融”的新金融业务模式,有助于健全互联网征信体系、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进一步实现“金融脱媒”。目前在我国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贸易金融、资产证券化等场景应用创新已实体落地。

(二)区块链技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及演化趋势。就区块链的相关特性及在金融领域应用创新,可将区块链技术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应用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区块链金融时代。主要表现在比特币支付、电子支付、跨境汇款等去中心支付。第二阶段,应用在去信任借贷的区块链金融时代。主要表现为区块链在网络借贷、保险科技、众筹融资以及智能合约等金融服务的广泛运用。目前我国区块链金融的应用形式主要表现在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与网络借贷[2]。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应用,区块链金融业务创新逐渐增多,诸多金融企业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证券交易、金融审计、资产托管、股权交易、数字票据等金融场景中,且已取得初步成果。区块链金融应用逻辑逐渐清晰,目前区块链金融的非币应用主要实现金融信息的存储传输、提高价值传递效率及应用可编程的智能合约三类功能;区块链金融业务应用逐渐规范化,我国积极参与区块链技术国际标准的研发和制定,同时立项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制。相关标准的出台进一步引导区块链技术下金融业务的应用规范。

三、区块链技术下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技术安全风险。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技术,技术发展还不成熟。一是密钥安全存在风险。由于私钥具有唯一性且区块链技术下数据信息不可篡改,一旦私钥丢失或泄露,可能导致客户信息流出,造成难以挽回的资产损失。二是底层技术存在技术依赖风险。目前,我国机构运用较多的开源平台有IBM的HyperledgerFabric等国外平台和京东JDChain、万向PlatONE、众安Annchain等国内平台[3]。虽然采用第三方开源平台的机构选择针对平台进行调整开发再运用,但是对第三方开源平台广泛应用形成的技术依赖,致使区块链系统在可信节点管理、数据隐私保护、适应业务需求等方面存在风险,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区块链底层技术自主研发和平台生态环境建设。三是现有区块链系统难以兼顾金融业务对安全、性能与效率的要求。随着金融业务的丰富,系统参与节点增多使得非法者攻击难度加大,进一步提高了数据安全性。但同时将会带来系统存储与吞吐量压力,导致系统性能下降。且交易记录及存储需确认的节点数增多使得业务交易时点延长,导致交易效率降低[4]。在现有区块链技术环境下难以兼顾信息安全、系统性能与运行效率。四是智能合约搭载存在应用风险。智能合约具有强制执行以及实时结算的特性,一旦程序代码出现漏洞,由于强制执行以及交易不可撤回,可能会影响金融业务运行、造成系统紊乱。

(二)监管治理风险。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由于区块链技术还处于初步发展的探索创新阶段,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空缺,导致区块链金融监管无法做到有法可依,这不仅会导致区块链金融监管难度加大,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区块链金融研发人员的权益。同时,区块链金融在跨国交易时面临国内外执法差异,导致区块链金融风险的存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限制了区块链金融的长远发展。二是缺乏相应区块链行业标准。目前我国针对区块链金融领域仍未研制出统一的技术开发标准、团体标准、安全标准。三是监管体系的不对称。传统金融监管倾向于事后监管,监管对象是金融机构,而区块链技术是采用分布式记账的开放式账簿,此公共账本代替金融机构成为监管对象。同时,监管对象模糊、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导致区块链金融的监管风险加剧。四是区块链跨链融合的监管难题。一方面,区块链技术本身包含有躲避金融监管的属性。在密钥唯一情况下,金融机构开展审查工作必须拥有足够的权限。另一方面,随着区块链金融应用探索,难以在安全监管下推进各区块链间信息交互、实现跨链融合。

(三)网络安全风险。从网络安全角度来看,一是存在可信节点被攻击的风险。由于区块链技术自身局限性,可信节点被攻击可能导致区块链系统的不稳定。同时由于区块链交易系统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黑客掌握超过51%的系统节点,会给客户带来难以挽回的资产损失。例如2018年,日本交易所Coincheck被黑客攻击造成价值5.4亿美元的新经币损失。二是信息泄露风险。目前区块链技术普遍采用国际通用的加密算法,由于算法规则公开透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攻击的风险。随着密码学的不断发展,现在安全可靠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可能被新的解密技术破解,冲击区块链技术的安全稳定性[5],从而导致经济信息以及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四)操作运行风险。区块链技术目前并不完善,因此将其运用到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操作风险不可避免。一是系统设计风险。区块链系统中金融交易系统、业务管理系统、风险预警系统等由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完善,导致其在开发设计时存在漏洞,而引起区块链金融操作风险。二是人员操作风险。表现在金融业务主体自身对区块链金融业务操作的不熟悉,导致系统运行异常。在区块链金融的应用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全面的专业培训,一旦实践运行中出现突发情况,容易出现人为操作失误。

四、区块链技术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

(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技术环境建设。技术创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保障。一是政府机关及时跟进国内外区块链技术发展情况,加大对科技创新机构的支持力度,针对企业区块链知识产权设立特别法律保障,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加强区块链技术及底层平台研发。企业要明确区块链技术研发方向,攻克共识机制、区块链分片技术、加密技术、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底层技术平台,借鉴国内外开源平台并深度再开发,构建基于可控型底层技术平台的区块链技术生态环境建设。

(二)完善监管机制,构建监管体系。一是从分业监管到功能监管。当前区块链金融应用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证券交易、供应链金融、数字票据等金融场景。根据区块链金融创新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分类,实现功能化监管。二是从机构监管到技术监管。充分利用区块链可靠的数据库以及智能合约达到技术监管,提升监管效能。比如,将风险防控规则代码化编入智能合约中,利用区块链可靠的数据库为监管部门提供实时监控的数据,从而实现更高效和标准化的技术监管。三是建立我国的沙箱监管体系。借鉴国外的监管沙盒的制度设计,基于我国金融机构区块链金融业务创新的方向,构建我国沙箱监管体系。在确保环境可控的前提下,允许金融科技创新者在监管部门监督下进行创新实验,监管部门全方位跟踪测试创新应用的实时风险,推进区块链金融包容性创新。

(三)规范行业标准,健全法律体系。法律约束是区块链金融稳健发展的保障。一是国家应加快制定区块链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结合我国区块链金融应用的实体情况,对已有的法律条例及时修订,制定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二是加快法律法规的落地实施,督促相关人员监管执行。三是加快区块链标准化研制。政府机构应设置区块链金融市场行业准入标准,构建严格的市场准入注册、审批程序制度,提高企业准入门槛,确保行业内企业具有良好的资历[6]。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跨境监管标准的研制,推进我国金融领域区块链跨链协议、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应用规范,引导和规范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应用创新。

防范技术范文4

一、现状

网络工程安全是互联网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网络工程安全是保证网络发展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移动计算机通信网络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涵盖了经济、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其本身存储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如公民个人信息、企业信息、单位信息以及国家安全部门的信息等。目前,技术人员对安全问题十分关注,与网络工程安全风险相关的技术在计算机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电子密钥、数字签名和防火墙等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消除网络工程的所有安全风险,计算机行业网络安全防范问题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信息的泄露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问题,甚至威胁到整个企业或国家的安全,因此,网络工程的安全风险防范不容忽视。

1计算机病毒对网络安全的威胁

计算机病毒是网络工程安全问题中最普遍的隐患,计算机的正常运行通常是由可执行软件程序来处理的,而中间件也是一个可执行的程序,病毒会把自己装成正常的可执行程序,用于数据复制和信息传播。病毒的传播有3种主要方式:复制、传输和执行。文件复制和实时传输需要使用网络作为媒介,可以不需要文件执行,但执行仍然是计算机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方式。计算机病毒通常都具有很强的网络破坏性和攻击性,严重威胁着计算机和网络工程的安全,成为网络工程最大的安全隐患。

2信息系统管理机制中的问题

许多政府机构和部门都遇到过各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通常在解决问题时,他们都是从问题的表面开始,而问题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已被忽略。企业都希望在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中既方便又安全。在这种心理和潜意识的双重影响下,常常忽略了它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安全性问题通常是由不合理的产品搭配方式导致,该问题也会使安全性问题更加频繁地出现,增加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隐患,阻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3管理人员团队安全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团队的安全素质各不相同,一些技术人员由于年龄较大,安全技术基础知识不断老化且安全意识薄弱,管理团队面临缺乏专业化的技术人员的情况。这就需要重视培养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意识,进而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不断发展。

二、措施

1检查并消除安全漏洞

安全漏洞是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的直接原因,要真正消除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漏洞,首先要解决源头问题。网络安全运行管理人员必须自觉承担自身的安全责任,严格按照网络运行管理流程的要求,对网络安全风险进行定期调查和及时处理,确保各类网络项目安全有序运行。

2改进架构设计

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性能的不断提高,不仅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还可以及时避免计算机的网络故障。因此,需要定期对局域网系统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和升级,及时检查和发现网络问题。

3加密技术的深入应用

防范技术范文5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防范技术

1影响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的关键因素

电力调度自动化的主要作用是确保电能生产和供应的稳定性,并使输送的电能尽可能满足所有电力用户的使用需要。网络是电力调度自动化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网络安全也成为电力调度自动化当期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大体上可将影响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系统漏洞

截止到目前,尚未研发出任何一款没有漏洞的系统,很多不法分子会利用系统中的漏洞,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入侵,从而达到窃取重要数据信息的目的,由此对网络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解决系统漏洞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是下载安装补丁,并对系统进行及时升级。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漏洞常常无法得到及时修补,由此给黑客提供了入侵网络的渠道。

1.2木马病毒

木马病毒是计算机网络的伴生产物,一旦网络中被植入木马程序或是感染病毒,都会对网络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如某地区发生的一起电网攻击事件就是由木马程序引起的,不法分子通过外网将木马程序植入到了电力系统的内网当中,通过僵尸网络进行DDoS攻击,控制电力系统,造成上百万居民的供电中断,整个事件持续数小时,损失非常巨大。

1.3技术问题

想要确保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的安全性,各种安全防范和维护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电力调度自动化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速度越来越快,网络已成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与网络安全配套的防范技术却并未跟上这一发展速度,加之资金的短缺导致了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严重落后,无法满足网络安全运行的需要。

2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的实现技术

2.1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性,应当构建起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该体系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1.1实现物理层安全的技术

在该网络安全体系架构中,物理层包含所有的网络硬件设备,确保这些网络设备的安全,是保证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的基础。针对物理层的特点,可以采取如下技术措施:(1)做好网络设备的保护措施,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对网络设备安全运行的影响和破坏。同时为防止重要的网络设备丢失,还应做好防盗工作。(2)对网络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密切关注,所有未经授权的移动存储设备均不得进入,以此来提高网络系统的整体安全性。(3)将电力调配网络与分支网络相隔离,如果分支网络遭受不法分子恶意攻击时,因网络的独立性,从而不会对电力调配网的运行造成影响,网络安全得到了保证。(4)将网络平台设置在封闭和安全的区域内,并采用多层保护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网络数据加密技术等,提高网络的安全等级。

2.1.2实现网络层安全的技术

在网络层当中,网络设备的可靠性、参数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策略的有效性与网络安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为确保该层的安全,应当采取如下技术措施:(1)所有非授权人员均不得与网络层中的设备随意接触,这样能够防止口令被篡改的情况发生,可以有效避免安全策略失效的问题。(2)对网络路由协议进行完善,及时修补协议中的安全漏洞,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漏洞对网络进行攻击,造成网络运行异常甚至瘫痪的情况发生。(3)针对专用网络采取访问控制技术,并应用物理隔断技术,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免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

2.1.3实现系统层安全的技术

对于系统层的安全,可由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定期排查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并及时更新补丁,清除系统缓存的垃圾,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和可靠性。

2.2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防火墙是确保网络安全最为简单且实用的技术之一。通过防火墙能够使内网和外网有效隔离开,从而确保了内网中的数据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防火墙虽然可以解决来自于外网的攻击,但对于网络内部的攻击却无能为力。所以,应当将防火墙与其它的网络安全技术联合使用,提高安全防护效果。杀毒软件最为突出的作用是能够阻止病毒对网络的破坏,常规的杀毒软件可以对各种类型的病毒进行自动检测,鉴别病毒的类型,并且可以对发现的病毒进行自动处理。为此,应当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并定期进行更新。

3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调度自动化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运行是否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供电可靠性。为此,应当对影响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以此来确保电力调度自动化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从而为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谦,李烽.电力调度的自动化网络安全分析及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1):126.

[2]王阳,侯少楠.浅谈电力调度自动化运行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17(16):223-223.

[3]宗浩然.电力调度自动化运行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0).

[4]侯红梅.浅谈电力调度自动化运行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1):141-142.

防范技术范文6

1.1物理风险

在政府的网络信息系统中,物理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设备被盗被毁,电磁干扰,电源故障等等。

1.2操作系统风险

在网络信息操作系统中,由于计算机水平不够高,和一些操作系统本身的结构问题,导致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不够。在创建进程中出现问题也会形成操作系统风险。

1.3网络自身的缺陷带来的风险

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网络系统自身存在着缺陷。一方面它受地震、火灾等客观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它还受自身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例如磁场、污染等。这都是信息网络系统自身缺陷,它会危害整个的网络系统设备,危害政府网络信息的安全。

1.4计算机病毒风险

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越来越快的加快了传播速度。计算机病毒的种类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大,它会严重的影响政府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的。

1.5安全意识淡薄

计算机网络的生活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它的方便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了它的安全性。在网络系统中,填入的信息会留下痕迹,容易让一些黑客破解并获得这些信息。在政府的网络系统中,政府单位更多的是注意设备的引入和运用,而对其后期的管理和安全性的考虑比较少,也就是安全意识淡薄,这就会给政府网络信息安全带来风险。

1.6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淡薄的安全意识导致了政府部门对安全管理体系的不重视。在政府网络信息的管理上,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指标,没有足够的网络信息安全部门进行安全管理实施,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就会导致在保护政府的网络信息的时候出现很多漏洞、风险,给信息安全带来风险。

2政府网络信息的安全的防范措施

2.1政府网络信息的访问控制

政府网络信息的访问控制主要是对访问者以及进入和出入政府网络信息系统的情况的控制。要阻止没有经过授权的计算机用户进入政府的网站,要限制每天进入政府网站的人数,要限制使用政府计算机系统的资源。保证网站的数据资源不会被非法用户所用,保证政府网站数据资源不被恶意的修改,保证资源的有效运用。

2.2在政府网络信息系统中建立识别和鉴别机制。

每一个网站浏览用户都用ID注册,一个ID只能代表一个用户。通过口令机制,手纹机制,照片机制等来鉴别网站用户,确认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在网络系统中利用代码制定口令,当用户进入政府信息网络的时候系统就会询问用户的口令,只有口令被识别的用户能够进入政府信息网络系统,进行信息资料的查询。还可以通过手纹来识别用户。首先要录入计算机用户的手纹,在以后进入系统查询信息的时候可以直接同国手纹识别控制用户进入。当然,手纹机制的建立需要统一的安排,录入程序较麻烦,所以更多的是利用设有密码的口令进行识别鉴别控制。

2.3在政府网络信息安全系统中运用加密技术

在政府网络信息安全系统中运用加密技术可以有效的阻止非法用户非法进入政府网络信息系统非法的访问数据,非法的盗窃系统信息。要根据信息网络信息的变化规则,实行相对应的加密技术,把已有的容易被识别的信息转化成为不可被识别的信息。

2.4发展自主的信息产业,构建网络安全的技术支撑

网络信息的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信息流通的更快,交流的更频繁,同时,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今虽然科技在不断的进步,但我国在计算机应用上还多是使用国外的计算机技术,没有自己的计算机核心技术,受外国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商的控制,政府网络信息安全自然就没有保障。政府网络信息关系到党政部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我们必须发展自主的信息产业,构建网络安全技术支撑。国家政府要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开发计算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例如我国基于Linux操作系统开发出来的中软,中科等。

2.5加强政府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就会导致在保护政府的网络信息的时候出现很多漏洞、风险,给信息安全带来风险,因此要加强政府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对网络操作使用、机房管理制度、网络系统维护制度等进行规范,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的培训,制定详细的网络信息日志,并及时的检查日志。政府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在制定的时候还要对政府网络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并存储在光盘中,防止计算机系统崩溃造成的损失。此外,在计算机应用软件上,政府要加强管理,确保政府部门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符合安全技术指标。

2.6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政府部门中,很多管理者缺少信息安全意识,当遭到黑客的攻击的时候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要增强政府网络信息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每一条政府网络信息都是重要的,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安全素质,确保各个信息安全环节的有效进行。

3结语

防范技术范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对策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与数据传播方式和途径逐渐多样化,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涉及范围很广,如网络病毒入侵、非法链接、网络系统漏洞等多种安全风险,严重影响人们正常使用,甚至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如2013年美国黑客攻击我国大学生主干网等等。这些表明单纯靠传统网络管理方法和防护技术无法适应当前的网络特点和满足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安全要求。针对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安全变化,本文主要从大数据安全的角度出发,对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梳理和讨论,以期为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1大数据的定义及发展特征

大数据直接的理解是指庞大的数据,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再通过数据分析、估计、预测、聚类等手段获得潜藏在数据内部的规律,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分类、整理和分析。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处理对象、技术、应用几个方面上都存在较大区别,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区分:(1)从处理对象角度分析,大数据不是海量数据的无意义堆积、收集、储存和管理,而是通过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挖掘价值,得出新的信息;(2)从技术角度分析,大数据有对数据对象的处理能力和行为。为了达到数据处理目的,通过科学的技术方法从对象中找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这个处理过程对各种技术和软件、硬件相结合的能力要求较高;(3)从应用角度分析,大数据将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后的数据信息进行应用,同时又会衍生出新的价值。通常而言,大数据具有数量巨大、真实性强、类型多样性、变化速度快等特点,蕴含了云计算、虚拟化处理技术以及数据整合技术,主要体现在大数据横纵2个维度的网络形态上。在横向形态上,大数据网络系统在时间上属于连续的,连贯历史数据、当前数据和对未来数据趋势的推测。在纵向形态上,大数据采用云计算、物联网、社会网络等开放技术,数据来源广泛、形式多样,信息系统已没有明确的边界,在空间广泛分布,使系统对各类数据进行动态、实时、快速的共享、交换与融合。目前,伴随新形势下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全球数据系统爆发式增加,2020年的全球数据总量已经达到44ZB。结合大数据特点和全球数据的增长分析,大数据类型广泛且承载大数据的信息系统边界模糊,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库,给网络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加强数据的防范和管理至关重要,需要强化“传播预测、审计预测、动态管控”的主动、动态的安全防御策略。

2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基本属性变化与问题

2.1网络安全基本属性的变化

与IT时代网络信息安全的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属性不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如某些企业可以从消费者的消费中获取用户概况和偏好,从而进行商业产品定向推送。这些都表明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信息安全属性有了新的内涵。2.1.1私密性。大数据的私密性是指数据的获取需要得到授权,有选择地控制群体对数据的获取。大数据的私密性主要包括开放(完全公开,前提是必须不直接涉密而牵连国家或社会安全)、保留(部分信息需要隐瞒)、匿名(数据进行标识化)、隔绝(完全不被获取)4个形式,对大数据蕴含的信息而言,部分或局部信息的泄露会触及数据的私密性。2.1.2完整性。大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必须是真实有效且全面的,大数据完整性包含内容完整性和数据完整性,比一般的数据完整性要求更为严格。大数据内容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大数据整体上,除了要确保某个或某些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在信息输入和传输的过程中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外,还需要在整体内涵上更加丰富,整体上反映大数据的整体特征。2.1.3追溯性。大数据的追溯性主要指沿着数据供应链和交易链进行数据来源、传递路径、状况等历史信息追踪的能力。在网络安全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大数据完整的追溯性是保障数据安全和质量的有效机制。2.1.4可控性大数据的可控性是指可以有效机制实现对数据库活动监督管理、授权和废止,限制大数据在可控范围内活动。可控性是对大数据访问控制机制的一种体现,防止大数据平台内的任何资源未经授权使用、泄露、修改、销毁等。

2.2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2.2.1计算机系统自身漏洞频发。计算机网络处于不断更新换代中,无论是计算机,还是移动PC端都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操作系统或者软件提升自身运行能力。但是这些软件和系统不可避免存在某些漏洞。结合人工数据挖掘和漏洞自动检索数据分析,教育机构、政府机构以及事业单位行业是目前存在漏洞最多的行业。这些漏洞可以随着程序系统完善和更新而得到快速修复,但还是存在一些未被修复的漏洞,容易受一些不法分子或者恶意程序入侵,出现客户信息泄露的问题。2.2.2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解决能力不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包括实体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三个方面。其中实体安全管理主要指计算机的各接口网络设备和外部设备线路的管理;运行安全管理主要指计算机在正常使用下的系统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指对信息的保护,避免非法系统介入引发信息更改和泄露。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上的最大问题主要是安全管理措施无法跟上硬件更新换代速度,如我国很多高校、政府等机构由于大量使用局域网系统,导致内部、外部机器严重缺乏分离管理,使其遭遇大量病毒入侵,如2017年爆发的勒索病毒就是经验教训。2.2.3高新软硬件设备落后。目前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还是相对较慢,对一些核心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掌握不足,研发能力也相对薄弱。另外加上政府的限购,导致一些急需设备的高新软硬件无法及时部署到位,整体管理能力不足。2.2.4大数据类专业人才缺乏,数据挖掘不及时。结合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来看,只有100所高校设置了网络安全相关类的专业,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的缺乏。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大数据技术创新与数据管理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分析舆情工作,引发数据泄露等问题。

3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创新分析

针对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特征和现存网络安全问题,需要对现有的安全技术进行淘汰、改进或者重新开发。近年来,开发出了针对数据安全问题的技术,如区块链、智能合约等,还有一些基于区块链的审计与溯源技术也不断被创新研发出来,下面针对大数据时代变化对安全防范技术创新进行分类分析,如表1所示。

3.1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作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核心,大数据时代的访问控制技术需要结合用户请求和需求,确保客户能从海量大数据中获取所需信息,并能保证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请求者的权限与所获取信息私密性程度相匹配。目前传统的自主访问控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数据时代信息需求。而强制访问控制由于具备较高的形式化推理和验证能力还可以作为大数据访问控制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鉴于基于角色访问控制存在无法对大数据时效性等信息进行动态授权的灵活性不足,由此在角色访问控制理论上进行不断创新改进出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和基于交易的访问控制,能满足多样化、动态化的访问授权要求。

3.2标识与鉴别技术

标识与鉴别技术属于身份管理技术的核心技术。为了满足大数据时代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需求,需要进行机构内人员身份标识与鉴别。IT时代的域内认证协议和密码分发中心由于不能支持动态机构的加入与撤销,从而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目前在公钥基础设施和优良保密协议技术之上进行改良的第三方认证、单点登录和统一身份认证技术,由于满足联邦制管理的要求和互认证性而得到不断应用,但这些技术还是不能满足大数据应用中动态属性的实时性、时效性,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进。

3.3数据加密技术

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系统边界模糊或消失的特征,IT时代早期使用的数据加密标准等安全性低,因此被淘汰。基于格的加密和多变量公钥密码技术是为了应对量子计算对传统密码压倒性威胁而发展起来的,是大数据时代必须考虑的技术,对网络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3.4数据隐私技术

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大数据蕴含价值(数据隐私),数据隐私技术成为安全核心任务所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研究的深入,一些数据隐私技术也在不断研发,能为大数据处理中的不同目的和安全需求提供现实解决方案。如数据分割策略、隐私数据挖掘、全同态加密和隐私信息检索等技术。

3.5入侵防范技术

在IT时代入侵防范技术主要以“堵漏洞、筑高墙、防外攻”为主。但随着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出现,推动入侵防范技术需要从全局化和智能化监控出发,不能只停留在边界层面上。全局入侵检测和防范系统是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改造基础上完善的,随着该技术逐渐成熟,会成为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防御的重要技术。

3.6安全审计与灾备技术

安全审计与灾备技术与上述技术不同,属于安全事后处理技术,确保了业务的连续性,为日后安全防范提供理论技术基础。大数据时代审计和灾备技术主要以确保业务连续性为主。如针对大数据云存储和备份的安全审计上,可通过数据持有性证明技术和数据可恢复性证明技术确保大数据审计过程中信息不被泄露。另外,一些新技术正在对安全审计与灾备产生深刻影响,比如区块链审计技术由于具备不可篡改、共识一致和去中心化等优点,能提供业务全流程的保障和持续性,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下构建大范围的业务设计。

4结束语

目前,网络已进入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筛选采集和分析,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且技术覆盖面广。计算机网络作为大数据技术开展的基础保障,只有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才能真正体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共享、传输带来的便利与经济效益,才能维护好大数据时代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分析,促使大数据和计算机网络更好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梁丰.基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6):85-87.

[2]徐大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应用与运行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6):33-34.

防范技术范文8

关键词:油田企业;网络安全;问题和措施

一、油田企业信息化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油田企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这推动了各个产业间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运作。为了提高油田企业的运作效益,必须健全油田网络信息安全系统,保障信息安全的稳定性运作。目前来看,很多油田企业缺乏完善性、安全性、科学性的信息管理系统,不能有效减少油田企业的信息泄漏问题,难以实现企业经济水平的持续性提升[1]。人为因素是影响网络环境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及不良手段,窃取企业网络信息的密匙,进行身份口令的肆意篡改。油田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也受到网络病毒的影响。网络病毒具备一定的隐匿性及潜伏性,如果任由网络病毒入侵,将可能导致油田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崩溃,不利于保护相关的机密信息。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也受到工作者自身工作行为的影响,有些工作人员滥用工作权限,搭建了一系列的无线网络,导致了网络安全风险的增加。

二、油田企业信息化网络安全策略

为了适应当下油田企业信息化网络的建设要求,必须强化对外部人员非法入侵的防范工作,做好相关的病毒防治工作,实现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等级的提高。这需要完善网络信息防火墙,构建安全性的网络系统。在外部网络与油田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中建立一系列的安全网关,避免被外部网络病毒所侵入,通过对防火墙系统的更新及应用,提高油田企业网络的安全性,及时发现病毒、及时解决病毒问题[2]。1.做好相关的入侵检测工作,强化对主机及相关设备的安全防护工作。在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应用一系列先进的监测技术,匹配网络安全数据,根据网络日记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这也需进行虚拟专用网的应用,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油田企业的网络安全性,满足油田企业远程通讯安全工作的要求,提高各类油田信息传输的保密性及数据的完整性。通过对安全保障机制的完善,有利于提高油田企业的信息安全性。这需要完善企业的安全保障机制。建立企业安全性、管理性组织,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机制,人员由网络管理员、主管领导、安全操作人员等构成。主管领导主要负责安全体系的建设工作,网络管理者负责相关安全技术的组织工作,安全操作人员主要负责实施相应的网络安全政策。2.为了提高油田信息的应用安全性,必须建立完善性的安全管理机制,做好油田企业安全策略的执行工作,提高应用效益。实现安全管理机制的更新,就相关信息化系统及设备的应用状况展开管理及维护。这需要油田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性应急方案,解决油田企业的信息安全性问题,避免油田企业系统设备出现故障问题,落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完善应急性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做好各类网络突发情况的应对工作[3]。3.做好网络管理工作,提高企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实现网络安全体系的健全,做好系统安全策略的维护工作,做好关键系统数据的备份工作,实现油田企业安全路由器的优化设置,通过对网络安全的强化管理,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做好网络安全的宣传工作,针对各类典型网络入侵事件展开分析,制定可持续性的网络安全策略,充分重视油田企业的内部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广大职工遵纪守法的意识,深化油田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机制,提高油田企业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避免企业的机密信息泄漏。

三、结语

为了提高油田企业的信息安全性,必须针对各类信息化建设漏洞展开分析,避免被不法分子钻了漏洞,避免企业关键信息被窃取,实现油田企业网络信息体系的完善,提高企业内部的数据安全性,适应现阶段油田企业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霍彦莉,张雅婷.油田企业信息化网络安全措施分析[J].信息化建设,2016(9).

[2]杨德祥.油田企业信息化网络安全策略[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