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信范例

道歉信范文1

【关键词】麦田出版;向田邦子;书籍之美;色彩

麦田出版社曾健曾经撰文写道:“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打开一本精美的纸书细细品读,归根结底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换句话说,出版书籍之前的装帧设计,必定是在展现一种生活审美理念。麦田出版在出版向田邦子的书籍时,书籍的装帧体现着“书籍之美”理念。“书籍之美”理念,作为独立的书籍设计艺术观念,孕育而生于20世纪初,集大成者威廉·莫里斯代表作《乔叟作品集》为其所倡导的“书籍之美”理念做了最好的诠释。笔者粗浅地认为“书籍之美”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书籍内容之美;二是书籍封面艺术之美。“内容之美”和“艺术之美”协和统一,完整构成“书籍之美”。

一、麦田出版与向田邦子及其中译本

“麦田出版”是城邦集团旗下书系代表品牌,作为华人出版的资深品牌,凭借其优质出版内容,获得了良好的读者口碑和社会影响力。向田邦子,被国内出版界誉为“日本的张爱玲”,徜徉在编剧和作家两个领域,游刃有余。向田邦子笔耕不辍,作品量大。文笔独特,作品特色鲜明,充满“人间烟火味”,笔下人物皆是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在日常的悲欢世界里经历平常的酸甜苦辣咸。正因为向田邦子在编剧上的才华和对影视剧的卓越贡献,日本至今仍设有编剧最高奖——“向田邦子奖”。目前国内已经出版发行了向田邦子不少的作品,据笔者所收集的材料可见,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麦田出版共6家。麦田出版已在网上书店出售的向田邦子书籍共有4部,分别是散文张秋明译本《父亲的道歉信》、刘子倩译本《女人的食指》,小说张秋明译本《回忆,扑克牌》、王蕴洁译本《宛如阿修罗》《隔壁女子》。5部作品的共同特点都是繁体竖文版,这对习惯了简体横文版的读者来说阅读顺畅度会打折扣。与此同时,DDW上有预售2019年9月新出版的台版《父亲的道歉信》。

二、“书籍之美”:温柔与怀旧

怀旧,是向田邦子作品的特点之一。与人与物温柔相处,不温不火是向田邦子作品的基调。“麦田出版”出版发行的中译本,无论是在立意、色彩设计,还是构图、字体设计上都体现了内容和艺术相结合的“书籍之美”,散发出一抹浓浓的怀旧气息,表达出细腻的气质、温情的风格,让读者爱不释手。其中,最能体现气质与风格的当属《父亲的道歉信》和《女人的食指》。以上两本均为散文。向田邦子很懂得生活情调,一向懂得吃,会研究吃,有自己的拿手菜谱,也亲身实践去开店经营吃。《女人的食指》封面设计上突出了白皙的女人手指、棕色筷子、橙色蜜桔和一套咖啡杯,表意与内容完美契合。食物里蕴藏着人情,餐桌上保留着冷暖的记忆。《女人的食指》集合美食、旅行、儿时欢乐及向田邦子身为电视剧编剧的酸甜苦乐。中译本在色彩上采用了暖粉色调,洋溢着温暖质感,表达了向田邦子的回忆与怀旧。另外,随笔集《父亲的道歉信》由24篇散文构成,是向田邦子在罹患重病后对自己往昔旧事的回忆与记录。随笔集首篇即为《父亲的道歉信》,在细细碎碎的叙述中呈现向田父亲的形象。其他篇章均取材于日常琐碎的生活,娓娓道出向田与父母、与手足、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文字克制,书写精准又幽默,读来回甘,体会到一份浓郁的生活味。通常,书籍平面设计中的基础符号,包括图形、文字、色彩等。整体而言,《父亲的道歉信》封面、封底和勒口互相连接,护封与封面合二为一,成为了“简精装”。中译本封面文字均是竖体,从右至左依次是宣传文案、日语书名、中译本书名及译者名。与之相对应,颜色分别是红色、红色、棕色、红色。中译本文字阐释部分重点突出的是原作者“向田邦子”获奖情况、书的地位及中文名字。与封面文字正好相反,《父亲的道歉信》其封底文字却是横体,以棕色、红色、淡棕色三种颜色分别对书的性质、书的内容、书写特点进行简单概括。从译本书脊看去,最明显的是“道歉信”三个大字,其次是最上头的“和风文库”及最下头的“麦田出版”。在译本《父亲的道歉信》的前勒口处详细地介绍了原著向田邦子和译者张秋明,后勒口处也详尽地罗列了向田邦子作品及内容摘录。在图形及色彩方面,其可视图像是日式房屋玄关处摆放的鞋子,鞋子两双规规矩矩排列在榻榻米前,视野近处倒有一双大鞋,其中一只随意歪道。中译本图形所示性别表达均为男性。此处设计与中译本书名相得益彰。毫无疑问,这双鞋是父亲的鞋,这双鞋象征着父亲的家长心态;象征着父亲的身世与少年得志后的随心所欲;象征着向田邦子对父亲的理解和对父亲的真挚情感。中译本封面图像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在感,与向田邦子随笔中所表达的浓重日常生活气息极其契合。在色彩方面,《父亲的道歉信》以粉橙色为底色,凸显一种温柔且怀旧的暖色调。远远望去,如同温馨小屋里15摄氏度灯泡发出的泛黄的光,一层层晕染开去,柔美、古朴、安静、悠远。极具生活化的两只鞋,让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与割不断的血缘情却又暧昧地关联在一起,重现二战前夕日本家庭的典型生活,倾诉家庭冲突与亲子矛盾的回忆,引人共鸣。

三、“书籍之美”:比喻与回忆

威廉莫里斯开创“书籍之美”理念,强调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倡导艺术与手工艺相结合。《回忆·扑克牌》有两版,2006年版和2016年再版。2006年版的封面用上了再造纸,比较厚重,书名为横版繁体字,呈现跳跃性排版,并设计有扑克牌的花色,无论书名还是扑克图案都压凹下去,呈现出一种历史厚重感。2016年再版的《回忆·扑克牌》封面、封底和勒口相连接,护封与封面合二为一,作为精简装,与向田邦子13篇故事中的叙事手法一样简洁。在文字元素上,封面和书脊上设计为竖体繁文版,把向田邦子称为“大和民族的张爱玲”,罗列了直木奖获奖作品名称,同时特别说明日本作家水上勉专文解说,并稍大号字体标注“柯裕棻郝誉翔”郑重推荐及荐语。封底同样是大段文字阐述本书收录内容、水上勉的解说及对小说内容的总结性评价。前勒口处是向田邦子及译者张秋明简介,后勒口是向田邦子作品及内容简说。在色调上,封面、封底、勒口色调统一,均是浅蓝色,环衬部分属于粉蓝色,两种颜色同属于同一色调。不俗艳,不张扬,凸显含蓄之美。浓淡相宜,依着作品和文字内容的风格。在视觉元素上,一个倒掉的玻璃花瓶,几株小黄菊花因此跌落些许花瓣,散落在周围。日本作家水上勉评价到:“没有比这些琐碎的日常生活更让她感兴趣的了。因此平常大家都不太注意的锅子、茶壶、杯子、门牌、鞋子、窗户、纸门等,就好像来自太阳的光源将光线分散出来。”麦田的《回忆·扑克牌》无论浅蓝色的底色还是视觉元素上那随意倒掉的黄菊,都引人动容。《回忆·扑克牌》13篇小说不经意间拨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记忆,回忆与现实交错,扣人心弦。

四、“书籍之美”:日常与奇特

“书籍之美”理念主张书籍的整体设计,将文字、插图、活字印刷、版面构成视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宛如阿修罗》封面设计传达出奇特的韵味。其色彩元素具有多重情感和视觉冲击力。在色彩面积运用上,画面以淡粉色为底色,比较显眼的是如海涛巨浪般倾轧而下的黑色,占据封面的二分之一,又仿佛是被谁胡乱刷了几把黑油漆,纹路粗糙又清晰。黑色画面形成压抑的空间,黑压之下,一个系着围裙的女人跪地用力搓擦。乍一看,能体会到一种紧张的情绪,人物形象也奇特,是一个没有五官的女人。并且,出现在腰封上的女人头发是红色,而封皮上的却是黑色。小说题目“宛如阿修罗”首先是中规中矩的黑色字体,为汉语,其次是粉红色的日语汉字,更为奇特的是每个当用汉字都一分为二被拆分。日语中“阿修罗”一词可用来形容可怕。阿修罗是印度神话中的恶神,常与佛教的帝释天战斗,最后受到释迦牟尼教化后,成为佛教的守护神。可以说,中译本封面设计传达出的紧张、震撼、冲击、压抑、奇特等质感,正如小说主题词“阿修罗”所传达的内涵。整体而言,《宛如阿修罗》封皮设计追求了色彩对比、字体多样,又避免了杂乱无序的堆砌。正如余秉楠所言“其色彩对读者心理感觉是刺激的,对比强烈的色块具有一种情绪上的感染,并有一定的象征性意义”。其意义在于封皮设计象征了小说内容,给读者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宛如阿修罗》描写了日常家庭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小说中的老父亲、长女、次女丈夫、小女丈夫,都有不可言说的秘密,向田邦子写尽真相暴露后的混乱和混乱后又回归正常。麦田出版的封皮设计从字体、人物图像到结构布局都展示了一种奇特之美,完美地传达出小说的深层含义。

五、结语

麦田出版了向田邦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封面设计风格接近完美地契合了作家作品的内容风格。向田邦子把人物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勾勒成一幅幅淡淡的山水画,文笔清新,与日本文学独有的内敛之风相融,文字令人亲近,与麦田出版封面设计中的一箸、一杯、一鞋、一灯、一花、一人、一橘、一扑克相得益彰。向田邦子书写了家庭婚恋、人情冷暖、七情六欲、世俗百态,拿捏精准,幽默诙谐,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温暖浓郁。麦田出版在封面设计上的审美性,通过“书籍之美”理念,在色彩元素、字体样式、封面封口勒口、环衬、图形等方面体现出向田邦子文学的鲜明特征:怀旧、回忆、温馨、独特。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日)铃木成一.装帧之美[M].中信出版社,2013.

[3]李笑梅.民国书籍的封面设计艺术初探[J].出版广角,2015.

[4]唐弢.谈封面画[A].孙艳,董翠萍.书衣翩翩[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钱君匋.装饰琐谈[A].钱君匋.书衣集[C].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道歉信范文2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

前言: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多信道通信技术因其不仅能够解决因信道受到干扰而造成的网络瘫痪问题,还能够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的吞吐量,保证网络通信的可靠性以及网络安全问题的优越性,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当中。

一、无线传感器概述

1.1无线传感器的概念

无线传感器由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节点之间通过相应的无线通信方式形成一个多跳自组网络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包括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三个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感知、采集并处理网络覆盖区内感应到的对象信息,并将信息返回到观察者处。无线传感器自产生之初,就在海上通信与航空通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无线传感器的特点

当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所使用的节点数量大且分布随机性高,因此其感知范围、数据存储与数据处理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只有一部分能实现通信移动功能,其余节点则保持静止,如果需要检测某区域具体情况,就必须调用大量节点进行感知,而且如果某区域的节点之间存在障碍,或是某一节点失灵的话,就会干扰到该区通信,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整体产生影响[1]。同时,因为无线传感器在能源在有所限制,因此其节点大多可以灵活地在工作与休眠状态间转换,以此达到节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节点在其使用寿命中经常处于休眠状态,一旦发生工作环境不稳定的状况,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影响整体工作。

二、多信道通信概述

正如上文所述,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各节点在其发送、接收与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情况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使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数据传输及处理过程中出现错误,进而影响了整体通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多信道通信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出现这种错误的概率,这一技术在无线传感网络中的应用,使其内部各节点能够通过不同的信道传输数据,减轻了各节点之间对其他节点的干扰。同时由于各节点都被分布在了不同的信道之内,也就大大降低了节点受外界干扰的概率。这样看来,多信道通信技术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似乎能够有效地提升通信质量2]。事实上,多信道通信技术虽然能够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也提升了通信协议与通信结构的复杂性,相较于过去的单通道通信来说,在广播通信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广播

3.1广播通信存在的具体问题

多信道通信技术现正在广播通信领域被广泛应用,在同步数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无线传感器网络使用单通道通信时,因为其无线传感节点都分布在同一通道内,因此可以利用无线电波的广播特性来传递广播信息,实现广播信息的传播。在使用多信道通信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为了节省能源,很多节点会自动转变为休眠状态,由于传感器节点被分散在了多个通信通道内,使各节点处于工作状态的时间各不相同,处于休眠状态的节点无法传递信号,这就导致了出现接收信号不及时甚至接收不到信号的情况,引发了广播通信的很多问题[3]。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为减小耗能而造成的通信范围小,多信道节点转播导致的广播重复,由以上两点综合造成的广播通信延迟,延迟状况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无线传感网络瘫痪。

3.2针对广播通信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分布式树形广播协议,顾名思义,该协议能够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建立一个广播树,通过广播树将节点广播包发送出去,保证了广播通信的覆盖范围以及效率,同时也解决了通信的延迟问题,藉此达到提高信息传输效率的目的。该协议还采取动态分配方式,简化了算法,降低了无线传感网络中对各节点的要求,增强了其拓展性,降低了节点传递信息的能耗,实现了对多信道广播通信网络节点能耗问题的优化。而且该协议在通信中依赖广播树路径传输,并不要求控制信息,因此一方面节省了开支,另一方面即使有节点出现问题,也不会对整个广播树的通信效率产生影响。

四、结论

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确解决了单信道通信时期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些问题,提高了区域整体通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但是随之也带来了如范围小,内容重复,通信延迟等新的问题亟待优化,使用分布式树形广播协议或许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式。总之,信息传播媒介优化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于新人,董金杉,王丹群.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论述[J].通讯世界,2016,07:31.

[2]卢山.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分析[J].电子世界,2015,24:107-108.

道歉信范文3

【关键词】电视文艺节目;导演;创新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升,不再仅片面追求物质生活,更注重实现精神层面的需求。电视作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传播媒介开始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同类别的电视文艺节目。当前观众群体对电视节目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突出电视文艺节目个性化特征,得到更多观众喜爱,要求电视文艺节目导演自身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完善电视文艺节目,适应群众审美需求,提高收视率。

一、电视文艺节目现状概述

电视文艺节目面对的是社会群众,由于群众兴趣爱好、文化水平、审美情趣等有较大差异,要想创作的电视文艺节目满足所有人需求有较大难度。很多电视文艺节目缺乏深层次内涵和有效思考。电视文艺节目覆盖范围较大,所用的资源较多,但是效果未达到预期,主要是因为未能积极协调不同资源,创作中缺乏有效讨论与交流,导致节目缺乏整体性。目前多数电视文艺节目形式比较固定,内容没有新意。比如节日晚会节目形式大体相同,以歌曲、小品、舞蹈、朗诵等类型为主。随着社会全面发展,群众对电视节目有更高需求,要求电视文艺节目导演具备良好的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电视文艺节目导演创新能力的影响要素

在电视文艺节目创作中,导演属于重要要素,其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能保障电视文艺节目导演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节目。如果导演自身缺乏良好的专业能力,未能深入领会电视文艺节目创作主题,对文艺节目内容及演员安排不当,则难以有效构建电视文艺节目,容易导致节目创作出现较大失误,影响节目整体播放效果。部分电视文艺节目主办方会设定诸多条条框框对电视节目导演进行约束,限制了导演创新能力的发挥;或者在电视文艺节目中过多融入商业信息,使节目背离创作初衷,导致文艺节目艺术特征受到影响,艺术传播效果降低。

三、电视文艺节目导演创新能力培育措施探析

1.强化自身文化修养,多观察生活。电视文艺导演的观念与眼光,与其自身文化修养有关。所以电视文艺导演要想提升综合能力,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加强文化修养。电视文艺节目表现内容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所以,电视文艺节目导演要注重多领域文化知识的学习。电视文艺节目源头就是生活,脱离了真实生活,艺术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当前全面提升电视文艺导演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就是强化导演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日常生活中,到处是美,只要用心观察,电视文艺导演就会发现美,并通过艺术节目集中呈现。导演对生活的思考,对节目形式的探索,都离不开时代节奏,把握与时代节奏相适应的节目节奏,是导演创新所要具备的现代意识。

2.增强竞争意识,提升审美能力。良好的竞争能有效促进发展,电视文艺节目导演自身要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这样能全面提升艺术节目创新能力。目前社会各领域发展速度较快,竞争激烈。想要电视文艺节目导演在节目创作中表现出独特性,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展开艺术节目创作,通过竞争意识激发创意思维,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导演是整体演出形式的创造者,导演的创新意识往往是通过整体文艺节目演出形式的创新体现出来,电视文艺导演个人审美对其制作的电视文艺节目水平有较大影响,如果电视文艺导演个人审美能力与大众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将不能制作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电视文艺节目。想全面提升审美能力,电视文艺导演就要多欣赏、多关注优秀的文艺作品,汲取经验,对节目进行创新完善。在此基础上逐步推陈出新,避免与其他节目雷同,推出更多全新的电视节目,有效抢占市场发展先机,扩大收视率,满足不同层次观众要求。

3.增强执行能力。电视文艺节目制作过程中,要求电视文艺导演能集中整合团队资源,激发团队创作积极性,全面提升团队工作成效。在电视文艺节目制作中,要注重提升文艺导演执行能力,把控节目制作各个细节,有效指导相关人员细节操作。协助各个部门,使各岗位相互配合,优化电视制作细节,确保各个步骤能有序进行,全面提升电视文艺节目制作成效。在具体制作中,如果电视文艺导演指挥失误,将会导致节目制作整体效果受到较大影响。电视文艺导演在节目制作中要注重增强个人执行力,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四、结语

优质电视文艺节目对文艺导演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目前有诸多电视文艺节目创新意识不足。导演的创新意识既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也是一种集体的意识、一种内在的灵魂,导演的创新意识应顺应民族的审美情感、时代的审美趋势、生活的哲理求索、观众的变革要求。导演的创新意识不能只是喷射一次的火山口,应该是永远奔突的岩浆层,能否不断增强导演的创新意识,这是检验导演是否真正具备创新意识的试金石。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必须熟悉整体的素材资源,具备较强的艺术感觉,将素材资源、演员、灯光等巧妙结合,才能制作出有新意、有价值、有感染力、受大众喜爱的优质电视文艺节目。

【参考文献】

[1]李暘.浅谈电视文艺晚会导演的创新能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9(06):140-141.

[2]任碧良.浅析电视文艺导演的策划意识[J].西部广播电视,2017(13):158+160.

[3]李伟.电视文艺晚会中导演的创新能力[J].赤子,2015(01):46.

道歉信范文4

【关键词】职业导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创新途径

舞蹈教学是艺术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其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价值、情感、生活质量等,和别的教学形式不同。优美的舞蹈形式和韵律,不仅能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同时其折射出来的舞蹈情感与精神文化涵义给予人愉快的心情与激励,舞蹈在无形中改造了人们的心灵。舞蹈教学是教育中的主要部分,是舞蹈传播的最佳渠道。在以职业导向为基础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学处在教学体系前端,承担着我国幼儿舞蹈基础技能与舞蹈素质训练的重要任务,牵扯到学生审美情感与价值的构成。

一、重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意义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能够满足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求,发展学生各方面技能,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以后职业发展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舞蹈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体魄,而且还可以美化心灵和思想,促使身心获得升华。舞蹈者经过自己的身体表达自身情感,让人体会到舞蹈的美与舞蹈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经过舞蹈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价值与情感,强化自身体魄,在儿童时期,舞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儿童时期的身体与生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舞蹈能够帮助幼儿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培育其具备优秀的品格,并且还可以培养其观察力与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加强幼儿记忆能力。所以,需要强化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力度,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舞蹈的魅力。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一)舞蹈课程教学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

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切课程来说,舞蹈是必修课,并且还是一门专业性学科。舞蹈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未来开展学前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舞蹈技能,可以担任舞蹈教学任务。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教师讲授是把舞蹈基本知识和技巧传授于学生,且经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技能指导其学习舞蹈。可是舞蹈水平提升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体会,探究自身对于舞蹈的进一步理解,伴随长期积累的过程从而构成属于自己的舞蹈风格,给舞蹈创新奠定基础。所以,舞蹈课程教学课时安排需做足,促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锻炼和体验,从而实现舞蹈创新。可是,以现下舞蹈课程教学课时安排来说,舞蹈课程教学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一般而言,舞蹈课程教学课时为每个星期2个课时,将学期作为周期,也只有30多个课时。舞蹈课程教学课时安排时间需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讲授,且还需学生自行感悟和锻炼,而这样的课时根本不够,更加谈不上创新舞蹈了。

(二)舞蹈教学理念滞后

舞蹈教学是理实相融的学科,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均需要把两者相融。并且,舞蹈也是不受约束的学科,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可以使舞蹈者抒发自身情感。可是,传统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理念是将教师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加到舞蹈教学中去,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讲解舞蹈技能与知识。可是这一理念中舞蹈教学以教师为主,并没有针对学生情况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展开教学,从而产生了学生对照舞蹈教师讲解的舞蹈内容开展机械式的学习,仅仅是模仿动作毫无创新可言。

(三)舞蹈教学模式问题

舞蹈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框架,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是使用一定的方法,根据学科知识和技能,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模式从广义上而言,掌握小学活动与教学中的各个要素,把教学过程写童话。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来说,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挑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部分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时,教学模式不灵活,不能表现出舞蹈教学的多样性,导致舞蹈教学僵化,给舞蹈教学效果带来了不良影响。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大部分采取的是讲解为主,可是伴随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学前教育职业需求持续增多,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提出了严要求。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在该种发展趋势下表现出了严重的滞后性,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是不利的,会阻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转变舞蹈课程教学理念

在以职业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众所周知,教学活动顺利开展需要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伴随社会的发展,过去的舞蹈教学理念已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所以需要变革教学理念,从而全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故而要转变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情况需要转变舞蹈教学理念。在过去的舞蹈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大多是以模仿为主,不但无法提升舞蹈课程教学成效,还把舞蹈学习引到了模仿和拼凑的方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长时间下去,会造成学生舞蹈学习停滞不前。所以,针对该问题,需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的重点就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教学理念。在全新的理念中,舞蹈教学是以学生为主,脱离了机械化的教学桎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舞蹈学习的意义,把舞蹈教学从理论和肢体教学变成审美和精神文化教学,把舞蹈表达扎根在心灵的深处,提高学生舞蹈综合素质与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舞蹈技能水平。

(二)重新设计舞蹈课程教学课时安排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课时安排对舞蹈教学需求来说有很大的缺失,在该种课时安排情况下,舞蹈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舞蹈教学效果不佳,舞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所以,需要重新设计舞蹈课程教学课时。第一,需要恰当设置舞蹈课程需要的设备与场地,如舞蹈教室等。这部分设施和场地不仅能够用来开展日常舞蹈教学活动,还可以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下开放,尽量增加舞蹈课时。第二,舞蹈课程教学课时设置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现下舞蹈课程教学课时安排关键是以班级为主开展课堂教学,在重新设计规划的时候,需要把舞蹈课程教学课时安排展开专业交互,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别的专业舞蹈教学的碰撞。该调解能够将舞蹈教学课时时间增加,并且在与别的专业课程穿插中益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别的专业展开舞蹈互动,对舞蹈学习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创新舞蹈教学内容编排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和别的专业舞蹈教学有一定的差别,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旨在培养一线幼儿舞蹈教师,并非专业的舞蹈人才。因而,在舞蹈教学内容设定方面需要划分明确,舞蹈专业难度太大的技巧不适合用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学习的学生,对其来说,最关键的是打好舞蹈理论与舞蹈技能基础,因而挑选舞蹈教学内容的时候避免选择难度大或者专业强的舞蹈形式。再者,需要根据学生舞蹈基础,设定舞蹈教学内容。第一,对于学生舞蹈素质情况加以掌握,将舞蹈基本功整合在教学内容中,同时安排恰当的舞蹈课程教学课时,这不仅涉及到舞蹈教学水平的高低,还影响着我国幼儿舞蹈教学的教学效果。第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需要进一步发挥出舞蹈艺术于传承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受到传统民族舞蹈文化所熏陶,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审美价值与情感。基于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需要将传统民族舞蹈整合在舞蹈教学计划中。在实践舞蹈教学时,关注传统民族舞蹈独特性与动作特征,从而进一步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精髓。举例来说,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在练习该舞蹈动作的时候,教师需要提示学生应关注其动作与眼神的协调性,该种类型的舞蹈对于头部、腰部与肩部等有一定的要求,高度诠释了动静结合性,阐明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与豪迈的民族性格。在关注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时,还需要关注将别的舞种类型按照教学实际结合在舞蹈教学中,例如现代舞、国标舞等,从而实现兼容并包。

四、结语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并未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在舞蹈教学理念与实践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需要获得更高的关注力度,攻克舞蹈教学中的不良影响因素,以生为本,将我国民族文化作为根本,紧跟舞蹈理论前沿,通过国际化的视野将新的舞蹈教学理念和幼儿实际相融,走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道歉信范文5

关键词:社会文化变迁;西盟佤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而民族舞蹈已经成为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发掘佤族舞蹈的艺术内涵,就必须进行创新,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好地舞蹈。

一、西盟佤族舞蹈的艺术风格

西盟佤族是最早世居于阿佤山中心区的民族,自称“瓦”“安瓦”“布饶克”“勒瓦”等,这个民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舞蹈文化历史悠久,舞蹈的特点也是粗狂豪放,热情似火。佤族的宗教众多,信仰复杂,对于早期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以及一些动物,都觉得是不可捉摸的神圣之物,于是这种敬畏之心就体现在舞蹈中,通过舞蹈的一张一合,或敲击,或跨步,或爬行,无一不体现出佤族人民对于灵魂的尊重和崇敬。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对木鼓有许多民间神话和传说,均与先民们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紧密联系。围绕着木鼓而举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佤族传统的庄重而又热烈的盛大节日活动,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都有灵魂,或称鬼神。在佤族人那里,鬼和神没有加以区分,都指观念中的灵魂,佤族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与灵魂有关。

二、西盟佤族舞蹈艺术的文化特征

佤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佤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的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佤族原生态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密切相关,所以,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艺术形式。佤族舞蹈种类多样,跳法独特,主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具有古朴、浑厚的文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佤族舞蹈具有社会认知功能,通过舞蹈能够给认识和了解佤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比如佤族的年轻女孩,喜欢留长发,在平时都是将长发披在肩膀后面,这直接体现了佤族女子美丽、动人的特点。佤族舞蹈甩发舞,就很好地结合了佤族女子这一特点,向人们展示佤族独特的风貌。另外佤族舞蹈还有教育功能,佤族长者通过将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舞蹈中,并传播给下一代,让年轻人受到文化的熏陶,一方面是佤族人民智慧的创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佤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西盟佤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的策略

(一)注意舞蹈动作

佤族舞蹈的屈伸动作是膝盖前后的屈伸,在屈伸的同时,要保持腰部和身体的摇推,这是佤族舞蹈最显著的特点。这种舞蹈方式与佤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习惯息息相关,比如狩猎,就十分注重节拍。佤族舞蹈屈伸式的踩碾摇推重点在于后面,膝盖尽量保持弯曲,身体略微前倾,保持呼吸均匀,双脚重心慢慢抬起,之后前伸的脚跟踩地,每一次屈伸时,都要经过踩碾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得动作显得更有力量和平稳。在佤族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脚掌牢牢抓地,在摇推中,浑身散发出慢慢的韧劲,让人们感受到佤族人民的力量美学,体会到舞蹈蕴含的野性魅力。由云南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创作的佤族原生态歌舞《佤部落》2016年8月26至27日走进国家大剧院,并于8月28日至9月13日,在沈阳、大连、济南、徐州、上海、杭州等11个城市展开巡演。由《佤山韵》《佤山魂》《佤山美》《佤山情》四个篇章和尾声《阿佤人民唱新歌》组成,带有泥土气息,凝聚了西盟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也展示了佤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成果。歌舞描绘佤族群众安居乐业、民族和谐的美好生活,集中展现佤族火一样热烈奔放的民族性格和西盟佤山之美。

(二)保护原生态环境

要做好西盟佤族舞蹈艺术创新,需要保护好它的原生态环境,我们必须把佤族舞蹈置身于云南佤族的生活方式中去,只有经过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习俗的渗透,才能够保持佤族舞蹈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加大对云南原始少数民族部落的保护力度和措施,比如建立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展览馆和档案馆等,因为云南佤族舞蹈个性鲜明、风格新颖的特点,很容易在传播中造成相关优秀元素的丢失,所以在进行舞蹈艺术创新时,辅助以博物馆式的保护也是必要的。通过文字描述、图片分析和视频资料等手段最大可能地保护和还原佤族舞蹈艺术,并能够体现出云南民间文化的变迁,这样更有利于年轻的学习者研究和探索佤族文化。

(三)加强音乐的联系

佤族的民歌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旋律常用La、do、re或so、do、re为骨干音,音区偏低,音域较窄,节奏以较规整的二拍子为主。佤族多声部民歌有特殊的“玩调”结构,多为上下句对应式的单乐段或两对上下句构成的复乐段,并在此基础上作小有变化的反复,有的则在曲首加一句甩腔或曲尾加一句衬腔。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或一领众和,其中领部的即兴性较强,和部的则比较固定。凡是喜庆和娱乐时就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打击乐伴奏,歌曲的唱词喜欢平铺直叙,直抒胸臆。佤族民间音乐不仅囊括歌舞,还有诗,总体而言,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人们在听佤族民间音乐时,能够扩大感受的范围,提升感受的层面,久而久之,促进人们的感官协调发展,丰富人们的艺术涵养。佤族民歌是促进人们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因为是集体创作而成的,在演唱和表演的过程中,加强了人们的互动和交流。所以在佤族舞蹈艺术教育中,应该充分结合相关的民歌,将歌曲与舞蹈融合到一起。

(四)转变艺术思想

舞蹈艺术不仅是形体上的教育,更是气质的教育。优秀的舞蹈作品都需要很多的生活积累,更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要不断地打破常规,这不仅符合时代的发展,更是舞蹈灵感的必然要求。关于佤族舞蹈艺术的创新,一定要融入新的理念和思想,充分结合实际,深入挖掘生活中素材和案例,用舞蹈的特点反映出生活的风貌,将朴素的生活用艺术手段进行处理,形成生动形象的艺术,这样不仅能够吸引观众,引起共鸣,更能够完整地再现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情况。比如佤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男女自娱集体舞蹈,一般是在过年过节时跳,舞者自编唱词边呼喊助兴。《佤族甩发舞》过去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地区女青年中的休闲娱乐舞蹈之一。自古以来,佤族姑娘以长发为美,谁的头发又黑又粗又长,谁最漂亮,所以习惯于长发披肩,每当在水槽边或竹楼晒台上,洗净头发低头梳妆,头发就会随风飘舞,似黑色的瀑布,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佤族甩发舞》是西盟佤族民间传统舞蹈之一,佤族妇女以留长发为美,佤族素有“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美誉,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让外界认识了神奇的西盟佤山;粗犷刚劲的《甩发舞》分别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湖南卫视《奇舞飞扬》等节目,并得到很多的美誉。

(五)推动旅游文化传播

因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将佤族舞蹈很好地融入进去,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到佤族舞蹈的魅力,这样能够很好地传播佤族舞蹈艺术。在一些旅游景点开设民族舞蹈艺术园或者舞蹈文化村,这样能够让游客近距离地接触佤族舞蹈,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样能够将舞蹈与民族合二为一,显得浑然天成,一方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带动了舞蹈艺术的传播。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西盟佤族舞蹈不仅是云南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人民的珍贵文化,不论是它的文化特征还是艺术风格,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只有个人、政府和国家紧密合作,共同努力做好佤族舞蹈艺术的创新工作,才能达到保护和传承佤族舞蹈艺术的效果和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伊丽.中央民族大学佤族舞蹈教材建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张璇.简论佤族舞蹈的审美[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S1):133-137.

[3]周丹.云南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探究[J].大众文艺,2016,(06):53.

道歉信范文6

关键词:谦虚心;德育模式;模式建构

一、谦虚的内涵及社会功能

在中国文化中,百科之源的《易经》第十五卦是“谦卦”。孔子非常推崇《周易·谦》中的“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道家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其处下、无争、贵柔的思想其实是谦虚思想的表现。谦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道德诉求,符合天道和人道。燕国材认为谦虚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性格特征[2],胡金生认为谦虚是通过低调的自我呈现、以柔克刚、以弱制胜的和谐控制过程,以及以阳居阴的行事风格[3]。在西方文化中,思想明灯《圣经》也将谦虚视作一种美德,“上帝反对骄傲的人,赐恩给谦虚的人。”尼采说:“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赫尔岑说:“只有坚强的人才谦虚。”Jankowski等(2013)心理学研究者将谦虚定义为一种多维结构,包括(a)愿意准确评估自我并承认自己的局限性;(b)对待别人的倾向;(c)调节关注自我情绪的能力[4]。中西方对谦虚的认知是相似的,中西方学者均认为谦虚是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包括温和的自我观点,低自我关注度,开放心态和亲社会动机,这可以赋予个人成长和社会支持方面的适应性优势。作为心理学、教育等众多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谦虚在自我发展、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Tongeren等人(2016)通过四项实验研究验证了谦虚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谦虚的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平衡的,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败和瑕疵,没有自我贬低,正确看待自己的成就和优势,而不是将自己视为优于他人[5]。谦虚的人也被认为是开放的,包括接受批评的能力,积极寻求自我完善,并考虑他人的观点。因此,他们的自我观点更强大,不太可能受到社会接受/拒绝和个人成功/失败的影响。Jankowski等人(2013)以及Krause(2016)通过研究证实了谦虚可以缓解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并增强心理幸福感[4,6]。“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谦虚同样也拥有很多的亲关系品质,谦虚的人在社会团体中更能接受别人,他们也愿意承认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益处,包括感受到的爱,这就更容易强化关系。谦虚也与较高的信任有关,谦虚的人将自己的信誉投射到别人身上,促进了人际关系的进一步深化。VanTongeren等人(2014)通过三项对比研究发现,谦虚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开始和维护[5]。Rowden等人(2014)研究了谦虚在关系治疗中的作用,发现在治疗中运用谦虚技巧,可以让来访者更懂得同理、怜悯和宽恕[7];谦虚也会带来许多相关的好处,如对别人谦虚,能体验到“软化行为”意愿的增加,能稳固危难中的人际关系等。此外,Chirumbolo(2014)发现HEXACO人格模型中的诚实-谦虚的人格特质对工作不安全感具有调节作用,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合同类型和其他HEXACO人格特征之后,对于诚实-谦虚的人来说,工作不安全感与适得其反的工作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8]。Bradley等人(2013)研究了161个团队的数据得出:领导者的谦虚对团队绩效起着促进作用,谦虚与工作满意度、职业承诺、工作绩效是紧密相连的,在职业生活上,谦虚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9]。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在自我发展、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那建构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模式是一种教育模式,是运用模式研究法,对在德育现象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为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德育经验,加以抽象化、结构化,使之形成基本德育范型[10]。学校德育模式是在学校中引导学生通过掌握道德规范,形成是非、善恶、美丑道德观念,以此为指导来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青少年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的建构应符合时展的特点,符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需要,符合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符合德育的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11]。

二、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建构的基本面

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包含认知、情感、动机、行为四个基本面,其中认知层面是出发点,情感层面是联结点,动机层面是驱动力,行为层面是落脚点,只有相互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发展出真正的谦虚心。

(一)认知基本面

谦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心理活动(如对谦虚心的含义、特征、性质、意义等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来获取知识,比如青少年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有谦虚心,谦虚心是否是美德,在什么情境下会更易表现出谦虚心等等。谦虚心的认知基本面是其心理机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通过习得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意识。皮亚杰认为青少年期是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处理现实中的问题,那么该阶段让青少年形成对谦虚心的正确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情感基本面

谦虚心的情感体验维度是指个体在表现谦虚时的内心体验,包括正性的或负性的情感体验,如愉悦、欢喜、厌恶、忧伤等。人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触景生情”和“以情生情”,那么德育模式中的情感系统即是由微观的感触阶段、感受阶段、感悟阶段,到感化阶段的发展,让青少年对谦虚心的情感体验上升为道德情操,对谦虚心这一传统美德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谦虚心道德德育的目的。

(三)动机基本面

谦虚动机实际上是在对谦虚心的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未来的预见和期待来激发和指导自己的谦虚行为。也就是说,个体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谦虚的行为倾向。Sugiura等人(2000)根据动机的不同,将谦虚心分为亲和性谦虚和防御性谦虚,前者是指向他人的,以维持人际和谐为目的;后者是指向自我的,以自我保护为目的[12]。胡金生(2009)将谦虚心分为真诚性谦虚心、规范性谦虚心和防御性谦虚心[13],真诚性谦虚心的实质是积极向上、有所作为的精神,真诚、自觉的“卑己”,不会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规范性谦虚心和防御性谦虚心更倾向于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自我控制行为,是有所为而为之。

(四)行为基本面

谦虚行为是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否表现出谦虚心的言行。谦虚的行为阶段是谦虚得以实现的关键,是个体谦虚心的外化,是判断个体是否谦虚以及谦虚水平高低的标准。在谦虚心道德教育中,不管是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还是动机层面,最终都落实在谦虚心的行为层面,都落实在谦虚心的实践层面。亚里士多德说过:“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

三、建构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的原则

在谦虚心道德德育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需遵循青少年谦虚心道德的发展规律、德育主客体关系规律、德育发展规律等,按照主体性、发展性、引导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来建构青少年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以便更好地将德育理论运用于德育实践中。第一,青少年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的建构需遵循主体性原则。王策三说:“主体性,这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教育对人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的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基本上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主体性的人来。”谦虚心的德育模式需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充分调动青少年的自主性、自律性和能动性,这是现代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第二,青少年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的建构需遵循发展性原则。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能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个体谦虚心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情境等外部变化因素以及性别、信念等个体变化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的建构必须着眼于人的道德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将其禁锢。第三,青少年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的建构需遵循引导性原则。在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者在引导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教育者的引导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抹杀的,教育者的谦虚心对整个学生群体起着促进作用。第四,青少年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的建构需遵循整体性原则。青少年谦虚心道德德育需协调认知、情感、动机、行为四个层面,形成以知成人、以情动人、以动感人、以行树人的和谐德育系统;青少年谦虚心道德德育需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通过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第二课堂的丰富多彩,第三课堂的媒体融合以及文化环境的熏染浸润来建构立体化的德育空间。第五,青少年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的建构需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德育模式是连接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重要桥梁,是将德育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操作方式。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的可操作也是德育科学化的必然结果,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习”的原则,用科学的测量工具来研究青少年的谦虚心发展水平、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从而更好地建构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

四、践行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的方法

道歉信范文7

关键词:学前教育;创新;舞蹈教学

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可将无法用言语、文字、声音等介质表达的情感与精神表达出来,这也是舞蹈表演最大的魅力所在,可透过表演者的舞蹈形象展示,展现一个个鲜明的性格与有趣的思想,也可表达出表演者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从而呈现出极佳的审美效果[1]。舞蹈经过长久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学科,舞蹈教学课程也成为了幼儿热爱的艺术课程之一。舞蹈作为学前教育阶段的一门艺术课程,可提高幼儿的审美与情感,为了使舞蹈教学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好的发挥其艺术情操,不断发掘与探索新的舞蹈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前教育阶段舞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特色舞蹈教材

舞蹈教学虽然是一个以肢体动作为艺术表达方式的学科,但仍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知识及理论体系。因此在舞蹈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符合学前教育需求的特色舞蹈教材。但是,目前幼儿特色舞蹈教材的缺乏,必然影响到舞蹈教学的质量提升,导致幼儿不能正确领会到舞蹈的魅力所在[2]。对于身处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学前教育时期是他们对事物认知的阶段,单纯的舞蹈肢体教学,培养不了他们的专注力,注意力不集中,这样会使上课的效率不高,达不到高品质的教学效果。

2、舞蹈课程设计不够科学

学前教育时期是孩子发展天性的时候,他们不会规规矩矩的坐着,在他们的世界里,什么都是新鲜的。正因为如此,舞蹈教学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要调整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学前教育时期孩子的心理及性格特点为出发点,调整舞蹈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将教学过程系统化。教学过程应以教学模式为载体,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运用不同的方式与方法,结合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着重培养幼儿对某一件事情的专注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与情感表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套有规矩性、有魄力的系统化课程,培养幼儿对舞蹈课程的兴趣。

3、缺乏专业的舞蹈教师队伍

在很多学前教育机构里,舞蹈教师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的,一个老师在班级里教授所有的科目,无法给与孩子专业的舞蹈教学,教学质量不高。在有些学校里,虽然会有专门的舞蹈老师,但其教学理念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只是简单地教完课程内容,没有对教学实际结果进行分析,更不会结合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设计与其相对应的舞蹈教学内容。以至于出现教师的应付式教学,形成舞蹈教学上随意性,不能发挥一名舞蹈老师所应该展现的创造力,不能设计出适合新时代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不能相互结合。

二、学前教育阶段舞蹈教学的创新与对策

1、开展模仿式教学

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他们都还是孩子,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天花乱坠,可能会让孩子听得晕头转向。对于学前教育时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花花绿绿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上可以充满激情,让幼儿带着好奇心去接受一个新鲜的事物是教学过程中最好的方法,他们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特别的快,学习与模仿力非常强。以此来看,舞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尽量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3]。例如,动画片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无法抗拒的东西,是他们最大的爱好,舞蹈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好这一点。舞蹈课程开始时,可以先给幼儿播放与舞蹈相关的动画片,让他们与动画片同步,模仿里面的动作与神情,这不仅可以让幼儿自我内心得以满足,还可在模仿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学习舞蹈动作,锻炼了其肢体的协调性,而且整个过程会令他们感到非常愉悦,提高了课堂的整体教学氛围,提高了幼儿对舞蹈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当教师转到正式舞蹈教学时,学生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情绪,因此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不断提高教师想象力

舞蹈教学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锻炼他们对情感的表达。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都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一直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想法走,这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固化,成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执行者。教师的决定性太强,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与想法得不到表达。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需要一个能跟上时展脚步的老师,在他们求学道路的初始点作为指引人。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师要富于想象力,发挥创新性。只有教师善于发挥想象力,才会设计出创新性的舞蹈教学形式,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懂得如何去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性。因此,教师要不断的通过自我学习,提升全面发展的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用在舞蹈教学中也是相同的道理,学的多,才会看得广,丰富的知识是发挥想象力的基础,才会使教学内容丰富化。

3、改变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决定着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框架。对于学前阶段的孩子来说,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的“教科书”,以其为出发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舞蹈教学。在很多学前教育的机构里,教师的舞蹈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化,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致使课堂氛围不活跃,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既有趣味性又不失专业性,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及多媒体设备,开展多媒体创新教学来进行舞蹈课程教学,纠正幼儿肢体动作不到位、不优美的问题。网络及多媒体教学可给幼儿更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借鉴优秀的舞蹈内容,又加强了孩子们对舞蹈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4]。

三、结论

舞蹈是一项培养幼儿内外兼修的艺术形式,是学前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课程。跟上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变其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以及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培养幼儿的高尚情操、情感表达与审美能力,促进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雪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创新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6):253-254.

[2]陈磊.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育创新模式探讨[J].北方音乐,2018,38(18):98+106.

[3]周坚贞.基于幼儿园舞蹈教育现状浅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30):372-374.

道歉信范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创新

一、引言

舞蹈,是表演艺术的一种,是以舞蹈动作作为主要的表现语言与手段,实现其想要表达的情感等的艺术形式。舞蹈的魅力在于通过肢体动作的传达能够实现无法用言语、文字、声音等介质表达的精神实质与情感格调,以及一些深刻而鲜明的性格和思想;透过一个个被人感知的舞蹈形象,表达舞者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与艺术追求。因此,在长久的发展过程当中,舞蹈被人们当作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逐渐形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舞蹈课程也逐渐变为人们所热爱的艺术课程之一。

二、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理念落后

舞蹈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地相对紧密的学科,无论是教师的舞蹈教学,还是学生的舞蹈学习,都应当将两者紧密结合。与此同时,舞蹈还是一门“不拘一格”的学科,舞蹈也是一种语言,是舞者想要抒发自身的某种情感和理念。然而,就我国以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经验来看,传统的舞蹈课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教育的起点与核心,激发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舞蹈课程教学与互动当中,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学前教育舞蹈知识及相应技能。但在这一理念下,舞蹈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导向,并未就学生的情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进行指导与教学,往往会出现学生对照教师所传授的舞蹈内容机械学习,只求模仿而无创新。长此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即成为生产具备相同舞蹈动作的流水线,舞蹈也变为由不同动作拼接、整合而成的集合,舞蹈真正的意义与美感逐渐丧失。究其原因,即可发现是舞蹈课程教学理念的滞后,理念影响行为,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必将在时代的发展中被淘汰。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课程而言,舞蹈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同样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舞蹈课程的开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日后投入学前教育工作中掌握相应舞蹈技巧,能够承担相应的舞蹈教学任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的传授是将舞蹈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教与学生,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的舞蹈学习,但不得不说的是,舞蹈水平地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学生进行的大量的练习与实践,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与实践中体验与感悟,探索自身对舞蹈的理解,随着日积月累的过程逐渐形成自身的舞蹈素养与舞蹈风格,为自身舞蹈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方面应当做到充足,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与感悟,进而做到舞蹈创新。然而,就我国当前的舞蹈课程课时安排而言,舞蹈课程课时安排的合理性不容乐观。通常来说,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大约在每周两个课时,以学期为周期,也仅仅只有34个课时而已。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的时间需要进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还要学生进行自我练习与感悟,显然,这样的课时安排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技能练习的,舞蹈创新则更是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学生在舞蹈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技巧有限,练习时间欠缺,最终导致学生的舞蹈技能与素养水平达不到教学预期,影响其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地开展。

(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配置不合理

就专业而言,舞蹈课程是一门专业且系统的学科,因此舞蹈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有着一定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来看,面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舞蹈课程,其初衷并不在于将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专业的舞者,而是根据学前教育这一职业需要,以舞蹈为教学的工具与技能,辅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其投入工作后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因此,在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开设的原因后,应当就其特殊性展开相应的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所开展的教学内容而言,其不合理之处主要有三。其一,舞蹈课程系统教材的欠缺。在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仍旧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之一,所选教材的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工作开展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舞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创新。教材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中直接的理论依据。因此教材地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学前教育的教材选择方面十分头痛,这是由于市面上可选择的教材较少,在有限的选择中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与应用中也较为欠缺,这就导致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选择放弃教材,按照舞蹈教师的教学规划进行。但这一情况下往往导致学生在舞蹈的基础知识与系统性上存在欠缺。其二,在教学内容的分配比例上目前存在不合理之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不应当片面地追求专业舞蹈或是幼儿舞蹈,而是应当将两者科学分配,适应学前教育职业需求。其三,舞蹈教室的专业技能与素养水平及教学目标的差异导致舞蹈教学内容的开展存在桎梏。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自身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舞蹈教学过程,而教学内容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技能与素养方面过硬,往往会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教学效果的实现无法达到预期;还有一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水平有所欠缺,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或教学质量不高,往往会出现教学方案设置混乱,教学内容存在欠缺等问题。但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情况,都会对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造成不利影响。

(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框架,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运用一定的方式或方法,结合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共同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模式从宏观角度把握教学活动及教学过程中的各部分要素,将教学过程系统化。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而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分为与效果。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舞蹈教学的多样化无法展现,造成课堂教学僵化、枯燥的问题,进而对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课堂教学多以“讲授式”为主,即以教师讲授与示范为主,向学生传授舞蹈知识与相关技能。但随着社会地发展,学前教育的职业需求不断增加,相应地,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而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显现出了显著的滞后性与缺陷,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限制学生在舞蹈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结合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个人风格与个性化发展方面更是设置了障碍,严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创新性的对策

(一)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的原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舞蹈教学理念已经显现出较大的弊端,教学理念亟待改革,以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想要改变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现状必须首先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课堂几乎是以机械模仿为全部的内容,不仅在教学效果方面大打折扣,还将舞蹈学习引向了模仿与拼凑的方向,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被极大地压制,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生的舞蹈学习止步于前人。因此,对这一弊端,应当从理念上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新的理念下,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以教师为核心,而是以学生为导向,跳脱机械模仿与刻板重复的桎梏,带领学生深层次地领悟舞蹈的意义,将舞蹈教学从理论与肢体教学转向精神与审美的教学,将舞蹈的表达根植于内心,不断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多方面地刺激学生在舞蹈上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幼儿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

(二)重新设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

由上文可知,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之于舞蹈课程的教学需求而言存在较大缺失,在这样的课时安排下,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学效果无法达到,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校方应当就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加油重新设计。具体来说,首先,校方应当首先对舞蹈课程所需设施和场地进行适当地增设,例如,舞蹈教室等。这些设施与场地既可以用于日常教学,也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课余开放,尽可能地增加其潜在“课时”。其次,课时安排可增加相应地灵活性。目前,课时的安排主要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安排相应的课堂教学,在重新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课时安排进行相应地专业交互,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舞蹈课程的碰撞。这一调整一方面可以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舞蹈教学的课时时间,另一方面,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穿插过程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进行舞蹈交流,有利于舞蹈方面地促进与提高。

(三)强化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规划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对其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时应当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与舞蹈课程教学两大角度与方向共同进行,过度强调某一方面势必造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内容规划的不合理性。传统的舞蹈教学内容通常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欣赏与模仿相统一的教学内容。但这一教学内容的架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结合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创新性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并使用合适的教材。学前教育专业属于教育类专业,且主要是面向儿童的教育。因此,在教材选择时需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目前,我国还未指定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材,因此,在具体选择教材时应当就专业舞蹈与儿童舞蹈两方面分别选择。在专业舞蹈方面,舞蹈的基础性知识、民族舞蹈等影响较大的、普及较广的舞蹈均应有一定层次的教材支撑;在儿童舞蹈方面,应当侧重实践性,即能够在学前教育实际工作中应用的舞蹈指导教材。2.应当就目前的一些教学内容加以增删。在以往的舞蹈教学内容当中,不乏一些冗余、过时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占据教学时间,浪费教学资源,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中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对这部分内容应当予以删减。教学内容地更改应当注重与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的考量,在内容专业性、难度等方面应当适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就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性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此外,还应当丰富一些教学内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丰富舞蹈教学实践内容。舞蹈教学最终还是需要个体去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赖教师讲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这一教育主题,将舞蹈的思想、美感、精神教育融入其中,不过分强调肢体模仿,旨在引导学生在精神领域对舞蹈加深理解追求。

(四)创新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规划是基础,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学生兴趣激发的前提条件,但仅仅认为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即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是有所欠缺的。就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而言,实际上,教师可开展的教学模式的选择是相对比较灵活的,这就需要教师就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因素综合考虑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具体来说,首先,充分利用趣味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趣味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均孜孜以求的目标,它在不同学科具有普适性,利用趣味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学任务与教学目的。趣味教学可采取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无论哪种方法,其核心都在于兴趣与学习过程的结合,将知识融于兴趣。就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而言,兴趣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兴趣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其次,构件适当的教学环境,辅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也应在这一大趋势下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文章围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展开探讨,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经验与目前工作的开展为依据,提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此,旨在为我国未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创新与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小梅.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创新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6(01):128.

[2]吴韵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探析[J].戏剧之家,2015(08):166.

[3]陈岩,郭晓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舞蹈教学能力的探究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5(05):245-246.

[4]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