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设计论文范例

厨房设计论文

厨房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厨房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件事都与饮食有关系。正是因为饮食在国计民生中占重要的地位,而烹饪场所的发展与繁荣也尤为重要。中国的烹饪场所是从火塘、灶头再到灶房延续了数千年,直到九十年代末现代整体橱柜传入广东,从此中国的整体橱柜市场开始遍地开花。作为以西方橱柜为参考设计的中国市场上的橱柜,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形式上,都是根据西方的文化设计的,然而缺少与中国的饮食文化结合。厨房环境设计与人们的饮食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本次论文的重点就在于挖掘中国饮食文化对于中国家庭厨房环境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等都擅长烹饪之道,更将饮食、烹饪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从而使烹饪超越了烧饭做菜的本身,升华至一种思想和一种哲理,成为历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民族性

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生产生活环境的差异、宗教观念和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了饮食文化心理的差异。如晋代的张翰是吴地人,因为思念故乡的莼菜鲈鱼脍,从洛阳辞官,这就是饮食中表达的民族感情。在同一种饮食中,一个种族群体是美味和罕见的菜肴,而另一个种族群体则不吃。例如,羊肉深受蒙古族等民族的喜爱,西南地区的傣族却忌食,可见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心态均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2.地域性

每个民族的饮食习俗都归因于经济生活,并且受它的制约。例如,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食品是肉类和乳制品;生活在南方的壮、苗等民族从事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藏、彝等民族就以大麦、青稞、玉米等为主。分居各地的同一个民族,饮食习俗也存在地域性的差异,如牧区的藏族以奶、肉为主,农业区的藏族以农产品充饥。

3.阶层性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在饮食文化活动中有不同的需求和心态。一般来说,较低层次的人,如农民和手工业者,食物和文化活动是生理需求,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寻求自己的温度来生存和自立。社会的最高统治层次如皇室、王公、贵族等,通过饮宴等各种形式的饮食文化活动,主要是显示自身的权势和荣华富贵。

4.时代性

中国不同时代人们的饮食文化心态差异很大。例如原先的徽菜烹调以原汁原味、浓汤重油、用料以山珍野味为主,随着世人饮食习惯尚清爽、忌油腻的改变,已做出了重大调整。另一个例子是清末沿海地区西式餐饮的观点,以及西方华人对中国食品和中国饮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态度的变化。

(二)美食与美器的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的贵族在宴会中注重食物的美味,更会注重盛放美食的器皿。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食品器具的发展和演变。从最早的陶钵、陶碗到商周时期专门烧煮用的鼎、鬲,盛饭用的簋、?、盘,吃肉夹菜用的匕、箸,均用金属、玉石、牙骨等制成。统治者则多用象箸、玉碗等。直到金银、瓷器的普及,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饮食文化特征。中国历代美食与美器的结合核心是“礼”。从食物器皿的质、形状、用途到各种节日的规格、座位和用具,都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反映严格的等级和道德规范。

二、中国饮食文化对烹饪的影响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最早是?:那时,人们并不了解人工火和熟食。再接着是燧人氏:自木材被烧制以来,人们开始吃熟食,中国饮食文化进入了石头烹饪的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主要产物就是“五谷之长”——“稷”,它在当时长时期占主导地位。到汉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开始逐步引入石榴,芝麻,甜瓜等国外食品和一些烹饪方法,如油炸糕点。到东汉发明了植物油。南北朝时期植物油的种类增加,价格变得更便宜。纵观这一演变,中国饮食文化从齐国到南北朝时期的逐渐发展,这既包括祖先的伟大智慧,也包括它们不断学习和扩展的耐心。因此,最后呈现给我们的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具有表达食物和表达情感的特点。中国烹饪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分为五千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生食,熟食,天然烹饪和科学烹饪。传统的中国菜也非常讲究烹饪方法,如蒸,煮,炖,烤,煎炸,卤,煨,焖,粉碎,腌,烧等。

三、中国饮食文化对现代厨房环境设计的启迪

迄今为止所存在的伟大必须在其诞生的时代为公众提供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否则它将被历史所遗忘。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是穿越历史回到现在,是为了现代中国人的厨房里继续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从而为设计提供帮助。中国饮食文化和现代厨房环境设计的结合,是文化氛围和社会客观条件的情感表达,也是个人认知思维水平差异和生活经历等主观因素的制约。首先,由于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生产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现代厨房环境设计应注重民族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现代厨房环境设计时关注中国饮食文化、民俗特色,注重传统民族心态差异和宗教观念的审美思想,通过其自身的具体外在形式展现出来中国饮食文化影响下的精神理念;其次,根据现代民族不同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时展不断进步的饮食心态,在进行现代厨房环境设计应注重“随机应变”,不能局限于已有的设计理念照搬全抄,应灵活地设计出更符合现代中国人需求和审美的厨房环境;最后,美食与美器的联系在中国饮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现代厨房环境设计也应注重美食与“美器”即厨房用具设计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真实情感表达,注重厨房用具的设计既可以完善整体厨房环境的设计,又为其增添独特的色彩。所以在设计厨房用具时一方面应注重与整体厨房环境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在其安全性、功能性、易用性的保证下也要注重情感化的表达,与中国饮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

四、总结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饮食文化高度发达。孙中山曾言:“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至于中国人饮食之习惯,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了高度发达的中国饮食文化。面对如此丰富的中国饮食文化,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提高我们国家的荣耀,在实践中弘扬,提高和创新,使中国饮食文化在设计中传承。

参考文献:

[1]施佳露,郁舒兰,一体化设计理念下的中国家具与建筑[J].家具,2018,39(05):58-61.

[2]翟振兴;王玮;马伯尧;吴晓昱适老化橱柜的设计研究[J].戏剧之家,2018(30):07.

[3]汪石满,朱永和,中国饮食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0.

[4]魏乔娜,刘俊哲,艾紫依,孟子玲,少数民族特定生活情境下文化产品设计研究--以内蒙古鹿棋为例[J].戏剧之家,2019(02):235-236.

[5]白羽弘,基于中国人烹饪习惯的橱柜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7.3.

[6]孙中山,建国方略,[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7]苏静,王玮,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家居产品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8(26):04.

厨房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原型驱动;文化创意;过程模型

1原型概念解析

原型,英文原作“Archetype”,意为原始方式、原始模型。两千多年前由心理学家最先开始对原型理论研究,现在文学、人类学、语言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已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因受时代背景和学科特征的影响,设计领域的原型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本文在现存原型理论基础上对文化创意原型细化与扩展。

1.1文化创意原型

文化创意领域的原型是指对设计活动具有启发作用的灵感来源,最先由湖南大学易军副教授(2014年)提出,主要参照认知心理学和荣格心理学的原型概念,并结合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应用研究进行阐述[1],本研究以此为根本并借鉴文学评论原型概念,对其内容作具体说明。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来说,文化创意原型是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被遗传下的经验范式无形中影响着后辈们的生活,基于传统文化的原型设计较容易激起特定人群的集体潜意识,继而激发人们深层次的情感产生。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原型作为区域文化的典范,拥有此区域文化的绝大部分特征,是人们被问及该地域文化时,最先联想到的事物。在对某区域文化创意设计时,围绕其文化原型的创意较容易被认同。基于文学领域的原型研究认为,器具、建筑、服装服饰、平面艺术、民风民俗、工艺技法等均属于原型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原型的研究不仅限于事物本身,还包括背景信息、工艺流程、创作主题、形式规律、操作方式等,以上内容都可成为创意来源。由此可见,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意来源较以前更为丰富。

1.2文化创意原型特征

创意原型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典型代表,是一类具备共同文化特征的事物的概括性表征。原型特征则是范畴的最小单元,并具有范畴客体的绝大部分特征及最典型共有特征。产品设计相关的原型研究涉及其配色、纹饰、形状、构造、功能、使用方式等等,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进一步将原型特征分为非物质特征(行为层和精神层)和物质特征(外观层),具体内容见图1。

1.3文化创意原型表现形式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共同组成了文化,原型则是地域文化的典范,能反映出该地域人民特有的风俗习惯、认知观念等,但只有依托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才能被人们把握和理解,进而反映无形的文化于人们生活的任何领域[3]。作为文化代表的原型,其存在形式丰富多彩,可能是宏观事物,也可能是非物质的认知理念和思维模式。参照文学领域相关研究认为,背景信息、工艺流程、创作主题、灵感来源、形式规律、操作方式、音乐背景、传承形式、历史发展等都应归于创意原型的研究范畴,这样才能多维度了解文化原型。另外,除了具体器具,建筑、服装服饰、平面艺术、民风民俗、工艺技法、文艺表演、传统观念等也均属于原型的表现形式。

1.4文化创意原型的特点分析

创意原型是某一地域先辈们的历史经验的积淀,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概括表征,它存储于人们的长时记忆中。可见原型具有地域性、典型性和相对稳定性三个特点。1)地域性。“橘生淮南”寓意环境的改变致使事物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两个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从小接触的教育和文化不同,其成长路径和眼界会有明显差异,与此同时逐渐塑造出不同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认知等,而这两种不同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认知又分别构成了两种有一定差异性的区域文化,因而作为文化的外在表征的原型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别。2)典型性。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典型成员是高频率、快速显现在人们脑海中的范畴成员,其中原型位居第一,为最典型代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比较容易想到某类事物中的代表事物,比如说到“水果”,绝大部分人会想到苹果,其次比较多被想到的依次是香蕉、梨、橘子等,可见苹果是水果范畴的原型。在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时,只有选取该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才会被人们熟知和认可,进而获得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3)相对稳定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李泽厚“积淀说”认为,原型不是个体发展起来的,而是像基因一样遗传的产物,具有稳定性,而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可能发生“突变”、“变异”,原型同样与环境、时代、科技等要素有关联,这些因素会使原型自身和人们对原型的认识产生未知和不可控的改变,因此认为原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2原型驱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模型

易军的原型理论指出,原型对于创意问题的解决可由“原型启发”和“原型匹配”共同完成,其中原型启发发生在创意生成阶段,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原型匹配发生于创意检测阶段,为保证方向的正确性,并为设计师改进和细化方案提出意见,具体关系模型见图2。

2.1原型启发

创意问题的解决可通过灵感闪现和原型类比,但是只有长时间高度专注于某工作的人才有灵感瞬间出现的可能,这对设计师本身的设计能力要求也相当高,而原型类比则是设计师对原型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借助自己的设计经验和市场调研结果获得启示,相对前者更加可行和快速,也是设计师们比较常用的启发形式,为本研究的重点。原型启发可分成两个信息加工阶段,即原型激活和关键信息利用[4]。“原型激活”是设计师在深入研究和分析某区域文化的基础上,选取某一文化典范为创意原型。然后将原型从外在层、中间层和内在层分别列出其特征,并与设计目标特征匹配,进而筛选出两者有关联性并具有设计延展性的原型特征,这阶段为“寻求关键启发信息”。其中原型特征包括外观形态、纹饰图案、配色方案、结构形态,以及工艺流程、创作主题、灵感来源、形式规律、操作方式、音乐背景、文化意境、情感体验等内容。进而借助创意手法对原型特征进行解构和重组,以获得新的创意形态,这一阶段则属于“关键启发信息的控制加工”,具体见图3。

2.2原型匹配

认知心理学关于原型匹配的研究指出,原型是某一范畴客体的典型代表,具有该范畴的绝大部分特征和所有共同特征,所以可借助模式识别(原型匹配)来判断某客体与指定范畴类型的关系,即将其与该范畴的原型进行匹配并分析关联度。在具体原型匹配时,是将客体分解成一个个特征属性,并将这些特征属性分别与原型的进行比对,若存在近似匹配时,此客体就会被识别为指定范畴的客体。对于创意活动,原型匹配发生在创意生成后,即设计者已有设计灵感,将创意的特征属性分别从三个层次与原型的特征属性进行比对,见图4。当设计创意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时,创意与原型的匹配即会成功,具体表现为设计创意与原型存在一个以上的特性近似匹配。需要注意的是,特征匹配可能发生于文化创意设计的多个设计阶段,包括草图绘制、三维模型构建、实体模型制作、小批量试制等。当两者匹配失败时,须再次进行原型选取、草图绘制、特征分析等,甚至是模型构建、实体模型制作等。

3原型驱动的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案例

此次设计实践选取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长沙窑为主题,并对长沙窑文化感兴趣的6位典型游客进行深度访谈,以了解人们对长沙窑的认知情况,以及喜欢的文化元素和设计类别。整理调研数据选取青釉绿彩执壶为设计原型,厨房调味瓶为设计目标。将厨房调味瓶与长沙窑青釉绿彩执壶从文化的三个层次进行特性关联和匹配分析,得出形态、结构、纹饰、使用功能、操作方式等要素与调味瓶有关联,具体应用的内容包括执壶的壶身、把手、壶嘴的形态,纹饰的图案形状与色彩,以及釉下彩加工工艺,考虑到调味瓶的功能特征,方案在执壶形态基础上加上木质壶盖。最终方案样品效果如图5。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已不再停留在“能用、有用”的阶段,转而寻求精神满足[5],而基于原型驱动产生的设计创意将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6],这将为改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作出一定贡献,并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易军.长沙窑事物原型获取与数字化表征[D].长沙: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14.

[2]吕钊.基于面料肌理视觉效应与生态特征的现代服装设计的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6.

[3]严荔.四川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王芳.原型驱动的湖湘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7.

[5]杨阳,肖狄虎.基于情感体验的岳麓书院创意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5,37(4):57-74.

厨房设计论文范文3

1读者群落分析

石油科技期刊是行业内期刊,长期以来着眼于国内的专业读者。随着期刊国际化和科技传播的需要,受众范围在逐渐扩大,这无论对于科技传播和科技期刊影响力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办刊实践,笔者把《石油勘探与开发》的读者分为国内本专业专家学者、国际学术界专业读者、交叉或边缘学科读者、领导决策层读者、现场产业技术人员读者、行业基层读者、社会读者等。

1.1国内本专业专家学者

作为科技期刊,读者群主要来自于本学科范围内专家学者,他们即使读者也是作者,同时也有很多是审稿专家,往往具有多重身份。《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审稿专家就有上千个,编辑部几乎每期的电子刊或者纸质刊均发送给他们,也包括相关领域的大学教授、油田技术骨干等。这类读者是我们期刊的主要读者,他们本身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大多数时时关注本专业的研究进展,多数人对学术界的研究态势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于呈送到眼前的最新研究进展或研究成果抱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经过统计,由于过去的纸媒受到经费的限制,并非都会订阅所有的科技期刊,此外目前电子刊物的发送多数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受到通讯方式不全等原因,第一时间读到新论文的这类读者仍然只是少数。

1.2现场技术人员

石油行业专业读者里还有大量在油气田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这类读者具有扎实的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主要的工作是理论技术的应用为主,部分参与到科技研发。这类读者大多数并不写论文,但是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意义重大。他们是把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实践的主力军,关系到科技能够实实在在转化成生产力的问题,如何吸引这部分读者是石油类科技期刊的重要工作。

1.3国际学术界专业读者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石油行业的权威科技期刊,肩负着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责任和使命。在中国石油公司走向海外和国际合作过程中,显示中国的科技水平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完全能够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一争高下,个别领域还有独特的优势。增加中国科技在世界学术界的显示度和知名度,对于提高中国石油科学家的国际知名度并为中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合作中争取更多的经济回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1.4领导决策层

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决策层对于科技给予了高度重视。就石油公司而言,并非所有的有关石油领域的科技成果都能通过汇报的方式让石油公司领导层了解,石油科技期刊在这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办刊过程中也注意到,论文能够通过摘要和题目、标题等关键内容让决策层迅速把握论文的创新点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及时传递最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供高质量令人信服的数据,那么长期下去得到关注的机会将会逐渐减少,进而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的作用也将降低。

1.5行业基层读者

除了以上与石油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起决定作用的读者以外,本行业基层读者也不可忽视。石油行业有几百万职工,他们对自己的行业充满感情,尽管并非人人都是科研工作者,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只有小学毕业,有时候基层技术工人的创造性也不可限量,他们比大学教授更深刻了解技术难题所在,他们对创新的渴求有时候更为强烈,一旦其创造性和潜能得到释放,将成为一股磅礴的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并使技术走向成熟和完善。

1.6交叉或边缘学科读者

专业期刊面向的读者群通常是本行业人士,但是我们也要兼顾到复合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需要,很多伟大的科技创新往往来自于交叉学科领域,如果科技期刊一味的考虑本专业读者,而不关注交叉学科的读者乃至于作者,有可能错失很多重大的新突破,难以对科技发挥革命性的贡献。过去石油天然气工业主要专注于石油和常规的天然气,20世纪80年代初,煤成气和煤层气成为学科交叉新领域,《石油勘探与开发》及时捕捉这一交叉学科发展动态,发表相关论文,为这类天然气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1.7社会读者

石油天然气是个特种行业,社会上对其了解和认识主要来自汽车加油和厨房用气。对于工业的血液的深入认识还是很少。科技期刊的专业性让社会上对其关注度长期以来并不高,显然我们需要改变这一现状,争取社会上更多的读者群,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其对石油工业增进相互的理解,同时也会潜移默化让下一代对更多地了解石油天然气工业,对这一行业的科技进步有所认识,不然多数人并不知道陆相生油理论其实是和两弹一星一样对新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石油科技期刊有责任由义务让社会了解到新的科技革命如天然气革命将对环境和生活方式产生的颠覆性变化。

2面向不同读者群的差异化服务方式

“期刊是为读者服务的”,国际知名科技期刊《Sicence》的主编与本刊交流时说。面向读者的办刊思路日益为期刊界所接受。根据以上对石油领域读者群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服务,不同读者关注的内容不同,接受的传播方式也有差异。

2.1打造专业经典论文,得到专家学者和现场技术人员认可

对于本专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他们对于科技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和严谨性都有很高的期待。没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很难吸引他们的关注。因此,期刊在组稿、约稿和选稿方面着力优选有重大突破意义的创新成果,抓住引领石油天然气行业重大发现和理论技术新进展,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反复沟通,积极协助作者突出其创新点,以快速、高效的速度把科技重大进展展示给学术界。近年来,在线优先出版为快捷地推出论文提供了良好通道,期刊通过CNKI、维普及期刊网站多种方式联合论文,使创新成果第一时间与学术界见面,受到了石油界专家的高度认可。此外,论文预出版之后,仍然需要反复打磨,力争在图表、数据、文字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科学严谨,争取不留遗憾、少留遗憾,以工匠精神打造经典。让专业读者引用和应用成果的时候更加放心,也为作者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2.2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外阅读习惯,获得国际学术界的持续关注

《石油勘探与开发》以中英文双语同步全球发行,必须研究国际学术界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期刊通过与爱思唯尔集团的合作,在英文翻译和论文格式都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每一篇论文都经过石油专业的专业翻译把关,并经过编辑部的资深专业翻译多次审核,并与反复作者沟通,力求让读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对于国外来稿,编辑部把全文翻译成中文后,反复审读,对论文的研究成果、创新点和文字表述和图表关系都进行多次筛查,以确保论文质量、合乎逻辑和可读性。此外,每半年发给国际上知名学者对英文版进行审读,提出改进意见,以期更加贴合国际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多重措施,期刊英文版迅速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并加速传播,2016年较2015年的下载量增长35%,2017年的下载量较上年增长了175%,3年来,读者从86个国家和地区攀升到94个,而且以欧美国家的下载量增长最为迅速,显示了期刊在国际主流学术圈快速增长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3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影响领导决策

石油行业与国家能源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石油科技期刊直接为科技产业化服务,很多革命性的理论技术常常受到石油公司领导决策层高度关注。作为石油行业的科技期刊领头羊,经过多年的办刊实践,得到了国家和公司层面领导层的认可,期刊每期都要报送到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领导。近年来,编辑部密切关注全球石油天然气领域的重大突破和理论技术进展,主动组稿约稿,引进国际知名学者撰稿。对于已经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理论技术前沿,及时与国内外学术权威、院士取得联系,组织综述性论文,系统阐述学科发展和前沿趋势。对于国内亟需了解的学术前沿,有意识优选此类研究方向的优秀稿件优先发表,及时传递最新的科技前缘进展。此外,在发行方面,编辑部对于关键的油田产业部门,以纸质和电子期刊双赠送的方式增进与产业部门的联系。目前,期刊已经逐步成为集团公司领导层和油田领导层案头不可或缺的科技期刊之一,主管技术部门的技术总师对期刊的投稿热度也逐年攀升。

2.4促使学科交融,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交叉边缘学科和行业基层读者这两类读者是需要科技期刊扩展的读者群,边缘学科通常不一定会关注,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需要,他们会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因此,在作者论文的内容安排上需要适当考虑到普适性,也就是争取能让更多的学科学者受到启发或受益。狭义的科普是把科学知识浅显化,更多的考虑青少年;广义的科技传播则是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知识的交融,则不宜局限于本学科的研究成果阐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度发散思维,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此外,让基层默默实践的读者能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有所收获,也是科技期刊需要考虑的。特别是对于石油行业而言,基层有百万级员工,往往是万众创新的主体。让最前沿的科技进展向他们推送,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厨房设计论文范文4

1国际大型STM出版商服务于科研工作的数字产品

爱思唯尔(Elsevier)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STM(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之一,旗下拥有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全球最大的文献摘要和引文数据库Scopus、参考文献管理器和学术社交网络Mendeley以及ClinicalKey超级医学平台等数字产品。其中,ClinicalKey于2012年上线,以爱思唯尔拥有的医学相关的500多种期刊为基础,整合了1000多种图书、13000多个视频以及众多合作的第三方资料和数据,与医生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相辅相成,支持如诊断、治疗、预防、护理、疾病管理和预测等多种临床活动。平台的内容都经过同行评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操作界面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帮助用户节省时间。同时,该平台还在持续不断地更新完善,针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升级平台功能。ClinicalKey为期刊集群服务于科研创新提供了范例。2015年,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与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MacmillanScienceandEducation)多数业务进行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被命名为“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所拥有的科技期刊数量甚至超过了爱思唯尔,同样拥有专业领域海量、权威的资源,并且整合了行业其他出版商的优质内容资源。旗下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类在线全文电子数据库平台SpringerLink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其内容资源已进行了XML结构化拆分,将图书的内容单元(篇、章、节),期刊内容单元(文章)以及对象数据(图片)分别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知识关联,实现了一键式精准检索[3]。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的期刊资源还包括Nature、BioMedCentral和SpringerOpen。在这些大量的原始数据资源基础上,开发了一些专业化的数字产品。例如,用于药品研发、疾病治疗和决策的数据库SpringerNatureAdisInsight;材料科学平台SpringerMaterials;发表经过同行评审的实验室指南、分步骤指导生物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技术的使用及改进的平台NatureProtocols;数学数据库zbMATH等,从而满足科研人员的不同需求。

2国内服务于科研创新的数字产品简介

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是国内最大的两家信息服务商,收录了国内出版的大部分期刊数据,特别是中国知网,通过全文数据独家购买的模式,收录了国内绝大部分期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几乎全部论文的全文。除了期刊以外,它们还收录了大量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科技报告、标准甚至报纸的内容资源。这种“大而全”的数据库虽然为信息检索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内容上,缺失了与期刊同样重要的一类科技出版资源——图书资源;其次,缺少各学科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对前端内容质量的监控,导致内容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精品资源的优势被稀释;再者,缺少对检索系统的优化,导致检索结果精准度差,冗余信息多,检索效率低。近些年,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也在探索开发基于自身海量数据的科研服务产品。中国知网主要开发了行业知识服务与知识管理平台、研究学习平台、出版平台与评价、专题知识库等,从产品设计和服务定位上看,涵盖了行业、科研、教学、出版等各个方面。万方数据开发的产品有万方医学网、EarthInsight(地球与环境科学一站式知识发现平台,与科学出版社合作)、创新助手(科技信息挖掘分析,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等。这些数字产品各具特色,在科研领域发挥了一定的支持科研活动的作用。但与国际出版商的数字产品相比,比如与科研工作的契合度、数字内容的颗粒度、支持工具的丰富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基于学科期刊集群的数字产品

除了上述这些基于全学科海量数据资源的数字产品之外,国内还有一类服务于科研人员的线上数字产品,即以某一学科领域的优秀期刊集群为核心,整合该学科领域的行业资源与最新资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本学科领域的信息交流与服务的学科专业化平台。下面以“材料期刊网”为例,分析这类平台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

3.1内容资源的整合

以某一学科领域优秀的科技期刊集群为核心,整合相关的图书内容、专利信息、最新的行业资讯和权威的行业标准等,是打造服务于科研工作的平台的基础。材料期刊网是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共同打造的材料领域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金属所是涵盖材料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的综合型研究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国内一流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是我国高性能材料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在纳米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碳纳米材料等领域涌现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在世界材料领域保持了一席之地。科学出版社是国内最大的科技期刊与学术专著出版社,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多个学科科技期刊集群和大量权威性专业图书的出版社。该平台结合两家机构的独特优势,收录了国内材料类核心期刊89种(论文近30万篇)、材料类专著1100余种、专利数据300余条,同时整合国内国际最新的行业资讯和前沿热点,打造充分展示国内及国际材料领域内容集成的知识传播与科研服务平台。

3.2XML技术的应用及平台功能设计

XML技术是碎片化出版的基础,而碎片化出版又是语义出版、可视化出版、知识出版和关联出版的前提。通过XML技术的应用,将内容资源进行结构化拆分,打破内容资源类型上的界限并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不同的学术产品,满足科研创新的不同需求,实现但不局限于以下面向科研人员的服务功能。(1)个性化检索需求。根据用户的检索记录和阅读偏好进行机器自动分析,计算并记录用户关注的科研方向,对检索结果进行自动过滤,优化检索结果,帮助科研人员减少人工甄别和筛选的时间,提高检索效率。(2)信息精准推送。平台自动记录用户的使用习惯,分析用户在平台不同板块的下载习惯和浏览时间,定期自动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和前沿资讯,再根据用户的“反馈”(是否阅读以及阅读时长等)及时调整和优化推送内容,增强用户与平台之间的黏性。(3)学术厨房。根据用户对平台的使用记录自动生成用户专属的学术资料库,并允许用户手动归纳和增删资料库里的内容。这里可以有用户下载和阅读过的论文文献、图书篇章、专利信息、行业新闻和前沿资讯,可以记录用户对这些学术内容的评价,或者一瞬间迸发的灵感和奇思妙想,甚至可以在加密技术的支持下作为在线的实验记录本存储个人的实验计划、实验数据、实验过程等。用户可以随时对这些内容进行编辑整理,利用这些原料做出自己的“学术大餐”。(4)科研助手。结合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不同环节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资讯服务,与整个科研过程相辅相成。在选题论证环节,为用户提供该方向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专利信息、前沿资讯、研究热度分析、基金支持情况及论文产出分析等,帮助用户判断研究方向的选择是否合理。在项目申请环节,为用户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为用户撰写项目申请书提供素材。在实验环节,用户可以获取来自文献的实验方法,甚至获得有针对性的实验仪器、实验试剂和实验材料的推荐。在项目结题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用户主动检索及平台自动推送获得所需的文献和信息资料。(5)。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获取本研究方向的期刊推荐,了解期刊最新的影响因子、退稿率、审稿周期、出版周期、数据库收录等信息,了解相似文献的发表情况,以指导作者选择适合的期刊进行投稿,提高文章录用概率和缩短科研成果的发表周期。同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链接完成平台所收录的任何一种期刊的投稿、审稿工作[6]。(6)学术圈。自动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等)进行信息整合,提供国内各重点实验室的列表、链接以及本实验室的科研成果[6],分析科研人员之间、实验室之间、科研人员与实验室之间的关联度,构建虚拟的学术交流圈,帮助寻求科研合作和技术支持,开展精准的学术交流。(7)与国际平台对接。在科技发展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仅整合国内的期刊集群与相关学术资源只能为科研创新提供有限的服务。因此,要满足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的工作需求,提供更完整的服务,还需要在技术上实现国内数字产品与国际学术平台的对接,如CrossRef、GoogleScholar、Altmetric、WebofScience等,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8)多终端适应。为用户提供多终端适用的个性化内容阅读服务,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使随时随地的阅读具有可行性。

3.3持续不断地更新与完善

技术在不断地发展,用户需求也在变化之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创新,现有的期刊平台需要内容上的实时更新,技术上的不断完善。材料期刊网自上线以来,不断地整合前沿的、优秀的内容资源,平台的功能设计、网站界面、检索功能等方面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已经是第三版。未来,还将不断地更新与完善,打造服务于材料科学科研创新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厨房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需求;产品设计;女性;关怀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直到现今的21世纪,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性别关系,始终是人类永恒探讨的话题之一。1因为人类一直处于父权制的大环境中,在这种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之下,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弱,没有得到重视和应有的尊重,女性的需求因而也被忽视。但是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女性的意识也在慢慢觉醒;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女性设计师在设计界提出想要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于是女性消费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多方面的需求开始被设计师们重视,随后就逐渐出现了很多关怀女性设计的产品。

一、女性设计的概述

女性设计开始逐渐被重视,最早应该从女性主义兴起开始说起。这一场女性主义运动是为了结束性别的压迫,促进男女平等的一场运动。因为我们长期处于“男性”为中心的一种状态,思想和行动上受到了束缚,以男性的视角来划分人的角色和地位,男性在社会中居于主角的位置,而女性则仅仅只是个配角,是一个衬托男性的地位的附属品。女性是配角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绝大部分大企业公司的高层领导大多数都是男性具有主要决策权力,女性在高层的只是一小部分能有话语权力的更是寥寥无几。再比如,男性和女性布置了同等的工作量去完成工作,但是两者获得的报酬却不一样。这都是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里自带的优越感去主宰社会,却对女性产生歧视和偏见。这种思维模式成为了束缚女性的枷锁,正是在这种束缚之下出现了一批有着先进思想的女性,她们开始对自由平等产生了渴望。有句话说“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女性主义运动后,相继出现很多理论的著作去批判男权主义同时为女性主义去提倡追求平等自由。随着经济的发展,男女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当今社会的女性受关注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她们接受良好教育模式、有很强的工作效率、再加上社会新媒体和网络的宣传和推动,使得女性社会的地位的得到提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女性设计师提出了使设计要能够充分考虑女性的需求,站在女性消费者的角度设计产品使产品给予女性关怀和爱护,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的快乐。从女性设计师角度来说:女权主义运动之前,女性设计师常常被埋没掉,都是躲在男性设计师的身后默默的独自设计,连在大众面前正式出现的资格都没有。在女权主义运动后,女性提出要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一批批优秀的女性设计师自己的女性的形象站了出来,散发着自己的光芒。从女性消费的角度来看:在女权主义兴起之前,绝大部分的设计产品都以男性化的标准去设计,带有男性化的偏见男性的感觉,在女权主义兴起之后,女性地位的提高,不得不让男性产生来来重新认识女性的意识并且重视女性,会考虑到女性的精神文化需要,使得男设计师也能设计出为女性所考虑的优秀设计,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多设计越来越为女性考虑。所以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有更多的女性设计师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言论使得社会去重视女性,然后也让男性设计师能多多关心女性消费者,从女性的角度设计出更多关怀女性的好设计。

二、设计的性别差异化

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具有性别性的,在设计上性别上的差异会影响不同性别的消费者,而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设计出产品前后要充分了解消费者的生理状态及心理状态,以便及时反馈信息。而这边我所要侧重的角度是女性生理和心理层面,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女性的需求。男女生理层面差异:男女的生理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所以设计才会要区分男女,如果界限很模糊,通常来说使用者会感觉的到不舒服、不便利。例如:在现代社会的厨房里,男性和女性都会在厨房进行烹饪,在生理方面通常女生力气很小,但因为男女身体构造不同,烧饭的铁锅对女性而言比较沉重,而大饭店的烹饪师傅大多为男性他们是用铁锅驾轻就熟,可是对于在厨房的女性而言,一顿饭烧完会比较辛苦,这锅的设计就是设计师没有考虑到男女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带来了不便利,而只是让女性去适应重的铁锅而不是解决男女间的平衡使铁锅都能被用的很方便。又比如:老式的鼠标是根据男性的手掌大小去设计的,很大不适合女性的使用,但是目前有设计师设计出适合女性手掌大小并且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鼠标去满足女性的需求。同理笔记本的设计也是,笔记本的尺寸一般都是基于男性得标准设计,所以给女性感觉很重很重,但是就比如苹果公司设计出了Ipad、Ipad迷你、和小型的笔记本,都是为了减轻重量让女性使用更加的舒适,这是一个关怀女性设计的很好的例子。男女心理层面差异:通常来说男性是比较理性的生物,逻辑思维强、比较灵活、直观,我们可以把男性形容成是直线,而女性是比较感性的、细腻,做事认真仔细,富于同情心,理性较弱,我们把女性就比做成曲线。例如:男性就会选择比较稳重、大气、刚硬的感觉看着比较能够显示出地位的车子类似于SUV类型的比较直观,我要什么?要的是显示出身份的车子,而女性则会选择线条柔美委婉造型丰满圆润小巧的类似于小轿车的感觉。再比如巴宝莉的香水包装,女性的香水瓶子都是用象征着女性的曲线去表达柔美的、优雅、温柔的感觉与女性的感性心理相贴切,而在男性的香水包装设计中,会采用有棱角的直线去表达阳刚、刚劲的感觉,给人以稳重厚重的感觉,是一种比较直观的体现。

三、关怀女性在产品设计中的表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消费也迅速地增长,女性的地位的提高,女性设计师的出现,使得社会开始重视女性的需求,女性消费群体也在大大的提高,她们以追求美为目的,对产品的品位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出现了许许多多为满足女性需求所开发的产品设计体现设计的关怀,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女性的关怀在设计上的具体的例子。专门为女性设计的椅子:瑞典设计师MonicaFörster设计了叫做Lei一款办公椅,是第一款专门为女性设计的椅子,以女性的人体工程学为角度去设计的。而上班的白领们经常喜欢跷二郎腿,应为会比较舒服、让自己放松,可是椅子如果设计的不合理,翘二郎腿的坐的话可能会引发静脉曲张,再严重可能或造成脊柱侧弯。Lei这款专为女性设计的椅子,从生理层面考量,设计出了能让女性们既能够保持健康又美丽优雅。椅子十分舒适,布面采用经编面料材质,可以快速去除汗湿。这款椅子就很好地体现了为女性的健康着想的设计体现了设计者细致的关怀,让女性消费者感觉到温暖。专门为女性设计的键盘:女性的手通常就比男性的手掌小,手指也短,而电脑的键盘则是跟上文提到的鼠标和笔记本一样都是基于男性的生理标准而设定的,所以会给女性带来不便,试想如果缩短键盘的宽度,女性在使用电脑的效率将会大大提升,此外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其他相似的产品如冰箱、洗衣机、电饭煲等,在尺寸设计时考虑要比现有产品尺寸略小,适合单身女性人群使用。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的进步、快速地社会的经济的发展进程,使得女性的地位产生巨大的变化,从女性主义发生之后,到现在的当今社会,先是有了更多的女性设计师,她们在设计界奋斗者,并且去为获得设计的话语权而努力,同时她们也运用自己的设计力量来使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女性的消费者,而女性消费者的女性意识也在慢慢觉醒,女性重视平等的群体在一点一点变大,所以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也提高了,我也这篇论文就是基于女性的视角来倡导希望在当今社会中能够会在设计中就出现更多关怀女性群体的好的女性设计的产品,去满足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多层面的需求,去关怀女性、关爱她们,让女性消费者感受到设计的温暖和乐趣。

参考文献

[1][英]彭妮•斯帕克.《设计与文化导论》[M].译林出版社,2012.

[2]霍春晓.性别差异化设计研究——户外运动用品的性别差异化设计[D].无锡:江南大学,2007.

[3]李建民,张蓓蓓.针对单身女性的产品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

[4]刘力,沙强,李进.设计的性别差异化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

[5]张野,纪托.香水包装设计中的性别差异化研究[J].包装工程,2014.

[6]张黎.现代主义设计的身份偏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

[7]李砚祖,张黎.设计史的身份之争——性别话语的修补与重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

厨房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公办幼儿园;运营;流程;优势

当前幼教市场中,公办幼儿园更受到幼儿家长的青睐。其竞争优势是来自于优质的教学保育质量,还是由于公办背景所带来的丰厚支持,抑或是兼而有之?私立幼儿园在竞争中可能获得怎样的竞争定位和相应优势?笔者在指导一位具有教育学背景的学生开展管理专业的论文工作时,有机会对一家公办的QB幼儿园的运营流程进行实证性剖析,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部分解答。

1公办幼儿园运营管理的现状

QB幼儿园原为当地政府的机关幼儿园,后面向社会招生,一直以来其口碑良好、生源充足,反映了公办幼儿园的一般情况。园长为总负责人;设一名保教主任,负责教学和保育工作;设一名后勤主任,负责后勤工作。具体运营分为教学、保育、安全及后勤四方面工作,教学工作由保教主任负责,带领主配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保育及安全工作由保教主任和后勤主任共同负责,所有岗位工作人员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后勤工作由后勤主任领导保健医和伙食工作人员做好卫生饮食服务。

1.1教学工作

园长在学期开始时召开会议讲解园务计划,保教主任根据园务计划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学活动进度表交由园长审批通过后,购买教学所需教材教具。各班主班教师到保教主任处领取本班教学所用教材教具,由教师设计并填写教学活动方案,形成教案并根据教案实施教学。保教主任不定期对各班活动教案进行监督和检查。但在实际教学运营中,保教主任存在业务缺位现象,长期缺少对教学活动教案和教学效果的监督,各班的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和教案填写不及时,活动教案流于形式。

1.2保育工作

园长负责制定园务计划并根据保育实际适时协调全园的保育工作。保教主任依据园务计划负责制定学期保育工作计划,指导和检查教师和保育员开展日常保育工作。各岗位人员根据岗位性质,落实保育工作要求[1]。QB园有“一日保育工作”的流程,但在具体执行中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况。QB园对活动室内设备、毛巾、玩具等定期消毒擦洗有明确规定,在具体实行中,保育员可以做到一个时期做一次清洗,这方面比私立园做的相对较好,但也存在长期不清洗的情况,保教主任对此也缺少督导。在卫生和保健方面,由保健医负责制定每学期保健、卫生工作计划;负责向保教人员培训有关幼儿常见病的知识,监督指导保教人员做好幼儿晨午检工作;指导伙房工作人员做好饮食卫生工作,并对厨房用具消毒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保健医与保教人员及厨房工作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度低,出现问题不知所措。

1.3安全工作

园长为安全工作总负责人,由后勤主任领导保健医、食堂工作人员、门卫负责幼儿饮食安全、园内设施安全及幼儿人身安全等安全保障工作,由保教主任领导主配班教师及保育员负责幼儿活动时的安全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2]。QB园从幼儿入园到离园有明确的安全制度规定,但运行中存在执行不严的现象。如接送卡制度规定家长送幼儿入园时凭接送卡将幼儿送至班级,与当班教师交接后家长方可离园;离园时家长必须持接送卡方可接走幼儿。实行执行中,存在教师看见熟识的幼儿家长或幼儿呼喊家长便放行的情况,造成教师和家长实际都不重视接送卡的使用。由门卫对进出园人员进行管理,防止可疑陌生人进园,保证教职工及幼儿安全。门卫严格执行外来人员进园登记制度,来访人员一律在门卫室严格登记,门卫经值班领导批准后方可放其入园;在幼儿入园和离园时间段注意门通管理和幼儿安全,不让幼儿独自离开。发现幼儿逗留玩耍或有危险行为时及时劝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汇报。

1.4后勤工作

QB园后勤工作较为严密,如伙食先由厨师制作周饮食计划,列出食材交给保健医审核。保健医审查营养搭配是否合理,若不合理指出后厨师进行调整,并将每周食谱公布于幼儿家长。之后将食宿和所需食材清单上交给后勤主任。后勤主任根据清单购买食材。果蔬进园后由厨师检查果蔬的质量,合格的果蔬送进伙房,炊事人员对其反复进行冲洗,最后按食谱烹调。在实际执行中有关人员能做到按照流程要求开展工作。厨师在编制食谱时广泛听取炊事员、教职工及幼儿家长意见,保健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审查营养食谱,力求粗细合理搭配、营养全面均衡,并每周食谱贴于公示栏上。后勤主任在购买食材时经常了解果蔬的卫生状况,采购前再三进行考察对比。果蔬进伙房后,伙房工作人员对其反复进行冲洗,生熟、主副食分开放置。

2公办幼儿园运营管理情况的分析

QB幼儿园运营规范化和权责落实不到位,实际运营问题较多,与其生源充足、口碑良好的外部形象出入较大。经费高、伙食好等公办园优势,确实吸引了众多家长,但核心运作流程的建设上缺口较大,缺少良性的监督和激励措施。

2.1制度建设分析

QB园虽然制定了教学评价制度、员工考勤制度和激励制度,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执行中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教学管理工作注重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而忽略对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评价方式是检查主配班教师的活动教案,对教学过程评价较少。员工考勤方式落后。QB园工作人员出勤情况是以自己上下班时在门卫处填写的时间为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工作纪律较为松散。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QB园的员工激励措施不到位,不能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如保健医负责指导保教人员进行晨午检工作,检查方式是保教人员通过观察和触摸幼儿额头,排除感冒及发烧等常见疾病。但实际执行中,保教人员漏检和检查不用心情况时有发生。缺少激励措施是重要原因。

2.2教学和保育效果分析

幼儿的教学和保育工作是相互结合、彼此促进的运作流程,很难截然分开。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是保育员一个人在做保育工作,主配班教师很少参与,致使保育员工作量大,没有精力参与教学活动,不利于保教结合和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保育员、保健医、伙房工作人员在保育工作上各有自己的工作分工,但许多工作相互交叉需要合作完成。如:晨午检需要保育员和保健医合作完成;厨房卫生与每周食谱需要保健医与伙房工作人员共同负责;饮食卫生由保育员与伙房工作人员共同保障。而在管理关系上保育员和保健医、伙房人员各自分属于保教主任和后勤主任,分工管理存在冲突,而实际运作中,保教主任缺位,后勤主任管理不到位,实际由相关工作人员自行处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2.3安全管理工作分析

QB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成效明显,成立了由园长担任组长,后勤主任、保教主任、保健医、炊事员、门卫、各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后勤主任根据幼儿园的园务计划抓好各项安全工作的落实,各成员工从各自的工作层面,以检查、督促为重点开展安全管理工作。QB园在幼儿接送管理上可以有所加强。教师应注重并督促家长坚持使用接送卡,在幼儿离园时对幼儿接送卡进行严查。对陌生的接送人员,一方面询问来者与孩子的关系、单位及姓名,另一方面与幼儿父母联络确认其身份后再放行。各班教师在家长会上要向家长强调使用接送卡的重要性,督促家长坚持使用接送卡。

2.4后勤管理分析

QB园后勤工作卓有成效,突出体现在饮食管理方面。通过对饮食流程的不断完善,QB园现拥有一套较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一方面严把幼儿饮食卫生安全关,另一方面合理调剂幼儿饮食[3]。具体的餐饮管理中抓住了两个基本环节:一是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二是广泛听取意见,及时改进饮食。QB园广泛听取伙房工作人员、教职工及幼儿家长的意见,同时保健医和厨师深入班级,亲自观察幼儿进食情况,直接感受幼儿口味,及时调整烹饪方法。饮食管理上QB园相对私立园有明显的优势。

3公办幼儿园运营管理流程的优化

上述分析显示,教学和保育工作作为幼儿园运作的核心工作,QB的运作流程不规范;安全管理仍有改进的余地;后勤工作流程执行比较规范,值得借鉴。针对运作管理的现状,提出公办园运营流程优化举措。

3.1核心流程:教学工作的全新规范

教学是幼儿园运营的核心流程,恰恰是公办园当前的薄弱环节,有必要启用新的规范教学流程。规范化的幼儿园教学流程见图1。各班教学进度表经保教主任审批通过后,根据教学进度开展教学。保教主任对各班教学活动设计及教案质量及时进行监督与检查,使教学活动方案起到上承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下接课堂教学的作用。将各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汇报给园长,园长根据存在的问题听取保教主任意见后提出针对性建议反馈给各班教师,促进改进教学。

3.2保教工作:全员密切协同

目前QB园的教育和保育工作实质上是分割的,不利于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改革幼儿保育模式,由“两教一保”逐步转为“三教轮保”,促进保教有机结合。保育工作涉及各方面人员较多,除班级常规保育工作外,还包括保健工作、饮食卫生工作等,需要各部门、岗位相互协调与配合。如在晨午检工作上,保教主任和后勤主任必须强力合作,加强对检查效果的管理与监督;在各班配备人体测温仪并经常组织保健医讲授常见疾病及症状,保教主任可以对保教人员检出异常情况给予奖励,改善晨午检的效果。

3.3安全工作流程:规范的强化

QB园的安全工作具有良好基础,在幼儿入园到离园流程上需进一步强化规范,其流程见图2。幼儿园应针对幼儿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建立健全安保制度,对安全工作实行流程化管理以保证幼儿和校园安全。

3.4后勤流程:质量的提升

尽管QB园的后勤工作质量突出,但后勤岗位多工勤人员,知识文化层次相对较低,需要通过持续强化工作规范,巩固和进一步改善后勤工作质量。饮食管理是后勤管理的核心工作,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引入流程化工作程序(见图3),来强化公办园在后勤管理上的传统优势。

4结束语

通过对一个公办幼儿园运作流程的研究,显示公办园在安全和后勤方面的运营能力更具优势,而在提供核心服务的教学和保育方面的运作能力相对较弱。幼儿家长选择公办园主要是考虑其“背景强、吃得好、安全”,幼教市场在提供“如何玩耍、如何培育良好习惯,如何成长”等核心服务上存在很大空白。对于公办园来说,在保持、完善安全和后勤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强化教学和保育工作流程,提供有效的教育保育产品,才能持续保持既有的竞争优势。而对于非公办园,开发或引入系统的幼儿教学和保育产品,促使幼教业务转向围绕核心服务的运作,会对公办园形成“破坏性创新”[4]的竞争压力。

参考文献:

[1]秦明华,张欣.幼儿园组织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吴凡.国外幼儿安全教育简介及启示[J].教育探究,2013(4):35-38.

[3]尹立业,初晓玲.浅谈幼儿园的精细化管理[J].中国教育学刊,2016(S2):22-24.

厨房设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虚拟现实;空间设计;技术

餐饮空间设计是空间设计中具有针对性的一种,其是指餐饮场所的内部空间设计,主要针对于餐饮的功能空间,包括功能区和设施。进一步划分,通常会根据不同餐饮场所的需求,重点分为餐饮区、厨房区、卫生设施、门厅或者休息前厅等多个空间构成,餐饮空间的各个部分之间按照某种特定的关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设计是具有多元性、复合性的特点。传统的餐饮空间设计,通过平面分析图来表达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但由于餐饮空间具有一定的限定,围合空间的实体形态可千变万化,式样繁多,因此近年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餐饮空间的设计应用十分普遍。虚拟现实技术是现交叉技术学科的前沿,也是现如今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又称VR,其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能够通过计算机生成三维立体的逼真图像,或三维立体的视频,交互窗口等,能够形象逼真的展现出如实际实施后的空间设计布局及样式。《虚拟现实与室内设计》于2010年11月发表于ComputerKnowledgeandTechnology,其中提到:“室内设计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传统的设计过程是设计师不断的修改图纸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反复修改图纸来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室内设计的表现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由最初的手绘,到后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效果图及漫游动画,再到现在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营造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和实时的人机交互的设计表现。虚拟现实技术也将成为室内设计表现的最佳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展示实现》与2016年发表于Scienceandtechnologyculture中提到:“利用VR-PLATFORM可以利用场景进行编写和设计,成功实现这些复杂的控制与交互功能。”通过相关研究分析,笔者得论,虚拟现实技术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提升餐饮空间设计的实现。例如,sansinos公司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了互联网概念咖啡第一品牌,其以思维打造咖啡类轻餐品牌的理念成为了设计的一大亮点,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其设计思维、理念以逼真的视觉图片、视频等展现了出来,让商家一目了然,更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虚拟现实技术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提升餐饮空间设计的实现,主要以一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感知性的提升

以传统的绘图方式的餐饮空间设计只单纯的具有视觉的感知,而虚拟现实技术除视觉感之外,还具有听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是触觉感知。最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是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在餐饮空间设计中,主要的空间组合方式是集中式、组团式及线式,或是它们的综合变种。设计上虽然有规律可循,但却也是错综复杂,通过视觉感知,很难让商家对设计的理念和精髓,同时也很难让商家感受到主要空间与次要空间之间的关系,及各个空间的用途。但多感知性能够更直观的将空间布局、空间层次、空间用途等展现出来。

二、存在感的提升

指商家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通过绘图商家得到的设计信息,主要以视觉感知及联想实现,而往往联想和现实都会存在偏差,但虚拟现实技术提升了餐饮空间设计作品的存在感,让商家仿佛身临其中。

三、存在交互性、自主性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建交互式页面,例如:用户可通过电脑鼠标或屏幕拖拽等方式,模拟现实进入餐厅室内。在模拟的空间中,真实的感受最终设计实现的真实效果。上文中我们提到餐饮空间设计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其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于所包含的空间多,各空间的功能有所不同。那么就要将多元化元素合理的进行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存在感,能够让复杂的空间关系,更好的展现出来,更为清晰直观的体现出设计者的意图,以及设计的最后实现效果。同时其交互性、自主性能够展现空间的同时,展现空间的功能性,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取代了传统的设计师口述和商家的联想,让商家能够清晰明了各空间的用途。以便根据本餐厅实际情况进行修改。餐饮空间设计的复合性是指实体形态的种类多、样式多。餐厅为公共场所,空间活动人员多,人和人的审美观各有不同,这就需要从空间的合理运用到审美风格的界定,做综合的设计整合,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感知性,能够让人通过虚拟空间感受空间设计是否合理、舒适,视觉效果、灯光效果等,是否符合商家和大众的审美观。从而进行修正,达到最理想的设计作品。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也不再单纯的运用于前沿领域,通过笔者对此课题的研究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室内设计、空间设计中有着诸多的应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因其能够大大的提高设计的实现,众多设计师开始跟进时代步伐,学习新技术,与此同时也有众多学者对此课题表现出了浓厚的热度,从多角度对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做了论述,本文笔者通过对论文及实例的综合研究,以空间设计中的餐饮空间设计为理论依据,对虚拟现实技术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做了研究和论述,得论虚拟现实技术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提升餐饮空间设计的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蔡丽娟.《虚拟现实与室内设计》.第六卷第32期2010年11月.

厨房设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契机;转型路径;融媒体;角色定位

导语

科技期刊是在校师生、科技工作者及科研人员获取专业信息的重要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着支撑服务,其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及科技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了许多新兴的数字化媒体形式,比如移动端媒体、数字报章杂志等。在当前,立足网络的多媒体融合已成为一种实现科技期刊创新的重要路径。科技期刊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应尝试由传统出版转为数字出版,逐步过渡到媒体融合。而为了使此过程更为顺遂,就离不开高素质编辑人员的支持,因此,进一步探索融媒体下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之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融媒体视域下科技期刊的发展契机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新的发展契机。第一,个性化定制与海量化保存。以往纸媒在传播信息资源时,主要依托纸质的形式,这一定程度限制了信息内容的丰富性。而在融媒体背景下,纸媒传播空间的限制被打破,信息保存不再受到限制,能够实现生活、科技等诸多信息的良好结合。同时,融媒体背景下进一步拓宽了信息广度,受众能够结合自身兴趣及喜好,选择更体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使自身的发展、生活及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在上述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拥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可使服务更个性化,提高了科技期刊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为受众节约了时间。[2]第二,时效性增强、受众面扩宽。在当前智能移动设备十分普及,人们开始习惯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工具来获取或是信息,这使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广大受众既是信息传播的客体又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在此情况下,科技期刊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方式改变,依托融媒体理念,科技期刊的内容能够实现实时传递给受众,使信息更具时效性,更多体现出期刊具有的价值。第三,增多了表现形式。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内容不再局限于图片和文字,其能够综合使用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使受众的感官体验得以很大程度提升。科技期刊有着较强的专业性,纸媒传播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而在融媒体理念下,科技期刊提供给受众的信息资源能够实现立体化、多元化,有助于受众的接受与理解。

2.融媒体视域下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路径

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即转变媒体、转变职能定位、转变知识结构。

2.1转变媒体,加快适应融合媒体。就实际而言,当前仍有不少科技期刊编辑在面对众多数字媒体时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必须加快适应融合媒体。2.1.1立足现有期刊网站,同步更新业务技能在融媒体影响下,很多科技期刊都着手自身官网的建立,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期刊的良性发展。而编辑也应立足这一优势,不断更新自身业务技能。比如,在进行采编业务的时候,应借助网站平台的优势,采用在线编校系统、在线采编系统等方式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宣传组稿,注重作者良好投稿习惯的养成,实现编校与审稿效率地提升。[3]还应树立大数据思维,依托系统辅助统计功能,更科学有效地分析投稿访问量的变化及投稿的动态趋势,进而对作者与读者的群体特征有更全面地掌握,以使相关活动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同时提供选题策划方面的建议。2.1.2积极合作数据服务商,延伸信息传播当前,许多学术期刊都会合作一些数据库平台,如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等,依托数据平台,帮助读者在线阅读、下载或检索期刊论文,通过增强出版、优先出版等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具效率。依托于数据服务商的合作,使期刊论文获取更为便捷,增强期刊影响力,延伸信息传播。对此,期刊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应强化自身的合作意识,积极拓宽合作范围,与多方数据服务商建立合作;借助数据平台的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关注论文的引用、下载及浏览等情况,以此辅助期刊发展路线地规划和调整。2.1.3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升互动的灵活性自微信上线以来,其用户量不断增长,微信公众号作为其衍生产品自上线到现在,也积累了大量用户,成为机构或个人宣传推广的一项重要工具。其所具有的互动灵活、信息传播迅速、用户使用便捷等诸多优势,使之为科技期刊网络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融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广告思维,在纸刊封面或期刊官网醒目处放置公众号二维码,依托微信群吸引粉丝,或是借助参加学术会议、培训及交流等机会,进行公众号的推广。上述方法旨在利用微信公众号,更好地推广和宣传期刊,特别是专题策划,可借助公众号推文,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与作者。同时,通过分析作者和读者的评论反馈,实现对用户意见的及时掌握,进而对选题重点与方向进行合理调整。在一定周期内,编辑要总结已刊发的论文和往期选题,采用诸多方式优选论文,如专家邀评、编辑部集中评选等,再次借助公众平台进行推送,以起到留住作者群的作用。

2.2转变职能定位,逐步转为多功能服务者。编辑在传统采编业务流程中,以稿件为主线进行着幕后工作。而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应相应改变编辑的职能定位。2.2.1内容“把关人”角色的转变。很早之前编辑便被新闻出版行业赋予了一项学术设定,即内容“把关人”,然而,“把关人”所强调的是一种涉及价值筛选、内容过滤的工作机制,而“编辑”是对一种职业身份的认可,能够形成一定的体制化效应。[4]在“机制—角色”的辩证关系中,可供科技期刊编辑转型的过渡地带有许多,内容把关是一项最为外化的特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仅扮演好传统“把关人”的角色,显然难以实现期刊的长远发展。故此,笔者认为编辑在把关内容的前提下,应注重编辑加工方式的创新。例如,编辑应围绕新媒体“中央厨房”的理念,集成多种信息来源,结合各种数字媒体的特点展开加工创新,以实现不同文化产品针对不同媒体的输出。如根据微博平台传播迅速的特点,应抢先发送科研新动态、学界新思维,编辑参加学术论坛、研讨会、年会时,在现场抢先取得视频、图片等第一手直观资料,并及时编辑上传于网络;根据微信平台的用户习惯,经常编辑发送一些亮点突出、简短的推文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通过合作其他数据服务商,因具备集中、稳定的特点,编辑可汇总归纳往期论文,或推出某一热点专题年度合集、季度合集将之在网站,均能够很好的再次利用本刊资源,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通过适当拆分内容、突出重点、合理配图等加工创新使文化产品拥有更为鲜明的特色以适应不同的输出模式。2.2.2学者链接角色的转变。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定位使之具有链接学者群体的功能。这一功能注重编辑与作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更要求科技期刊编辑须立足学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素养等,从而能形成“编辑-作者”相互勾连、循环互动的学术有机体。然而在融媒体的不断影响下,多元的互联网平台逐步“分流”了学者们新颖的研究内容和原创学术观点,如此则使得编辑要想成为优质内容的首要阅读者,难度变得更大,科技期刊不再是内容的首发阵地,进而降低了科技期刊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所以,要进一步转变编辑的角色,在链接角色中加入“孵化”性质,从而更好地契合学者的目标,增强期刊的吸引力。具体而言,科技期刊编辑在接触作者群体的时候,应凭借自身过硬的职业素养吸引作者并合理引导作者,促使其论文学术方向把控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孵化”其观点或内容,使之呈现的论文能与期刊定位完美契合,实现准入性的显著提升;编辑要借助合作平台网站、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手段,推送学科动态、专题活动、新选题等内容,将相关领域作者群吸引过来,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孵化”出作者更多的新颖观点;编辑凭借自身对相关领域的经验和了解,“孵化”优质的青年学者,进而构建学术共同体,使科技期刊和学者间的良好互动得以长期延续。现如今,很多科技期刊都着手开辟了“青年学者扶持计划”“博士生论坛”“青年学者专栏”,这些做法都属于是一种转型,在青年学者情感链接进而“孵化”创新思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2.3文化记录角色的转变科技期刊不只是对科研成果进行报道,也是各个时代既定文化的“档案记录”。然而在融媒体背景下,众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分散了人们在期刊上投入的注意力,导致许多曾经被期刊承载的经典文本、观点一下子被多元信息所掩盖,导致广大受众对期刊的记忆渐渐模糊。并且,近年来,在诸多因素地影响下,许多期刊和报纸都宣布停刊,这一方面说明了在技术更新中存储有大量文化信息的纸媒数据库被取代,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由于纸媒平台的消失,一代人赖以获取、存储知识的工具在记忆中被渐渐抹去,一部分信息开始流失而且速度逐渐加快。[5]在此种情况下,若编辑仍局限于以往文化记录的角色,即仍以鉴别、选择、优化等基本手段记录文化的发展变化,则难以减缓信息流失的速度和提高受众对期刊的关注度。对此,科技期刊编辑应转变职能由文化唤起渐渐替代以往的文化记录。编辑应唤起读者对期刊曾经刊载的独有内容及观点的回忆,不断提高读者对期刊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也要将作者群体的感情认知成功唤起,加强对共同学术文化的认同,并转为对期刊的认同及感情。要想做到这两点,需要编辑在当前大背景下对微信、微博等融媒体平台进行有效运用,采用多种方法实现期刊品牌的再树立,进而将受众对期刊的记忆成功唤起,提高受众对期刊的关注度,编辑随之成为驾驭多元平台的活跃分子,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记录角色。

2.3转变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交叉融合。曾经科技期刊关于编辑的知识要求,主要体现在编辑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这两方面。而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要想使期刊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以往的知识结构则稍显不足,需要编辑不断转变、更新知识结构。2.3.1增强法律知识,熟练把控政策法规。科技期刊过去刊载的论文中,政治思想方面内容出现的几率较小,但在融媒体浪潮下,由于网络中存在有复杂纷繁的各类信息,这就需要编辑在加工的时候加强信息甄别,特别是要良好把控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同时,为避免版权纠纷,编辑须足够了解出版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著作权法》等,并能利用这些法律使期刊与自身权利不受损害。2.3.2融合跨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增强学术素养。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也不断丰富更新着学科知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专业、跨学科研究,并由理论逐步走向实践。故此,不断丰富跨学科专业知识,是融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所必须留意的一点,其会给期刊质量的好坏造成直接影响。因为科技期刊的栏目设置与编辑自身定位不尽相同,不同专业的编辑应合理配置。比如,农学、生物学等有着较强的兼容性、较广的涉及面,能够胜任许多栏目论文的编辑工作;其他一些专业的针对性较强,其专长需要在特定栏目论文的编辑工作中才能得以发挥;不论编辑是哪一专业,除了要对本专业知识进行深入钻研以外,也应积极汲取其他专业的内容,以使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6]总之,编辑再度创作来稿的时候,除了自身的语言文字能力要强之外,还须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情况,竭力使自身知识结构做到精、深、博、广,不断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2.3.3逐步细化编辑类型,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不断涌现出新的媒体类型,为应对媒体形式的数字化,编辑在着手加工的过程中,应对不同媒体类型进行区分,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纸媒时代的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等,正在逐步细化向多种编辑类型进行转变,如视频编辑、动漫编辑、网站编辑等。不同类型编辑的工作内容具有相同性,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科技期刊编辑既要做到基础编辑知识的良好掌握,又要能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合理运用。比如,对于微信公众号的编辑,要采用秀米编辑器、135编辑器等工具进行制作;对于网站编辑,要掌握多种图形处理和网页制作软件,如Photoshop、Adobe、Dreamweaver等;文稿编辑,则要对图表绘制软件Excel、Origin等,及文字处理软件AdobeAcrobat、Office等做到熟练掌握。另外,编辑在全媒体出版中,还会涉及网络安全技术、互联网销售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及UI设计等新知识,这就需要编辑不断补充、更新及深入钻研相关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