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改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粮食产量改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海拔760~3120m,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年平均降水量574mm,年均日照2100h,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是甘肃省粮、油、菜、果主要生产区之一。但天水市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粮食生产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天水市农业的重要问题[1~2]。我们根据1978—2009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天水市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粮食发展计划,促进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1天水市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   32年来,天水市的粮食产量变化的总体特征为波动呈上升趋势,粮食总产量及主要作物小麦、马铃薯(按鲜薯产量×20%计)、玉米产量均在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1.4749万、0.3064万、0.8643万、0.3575万t/a。全市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53.05万t增加到2009年的104.46万t,年均递增1.66%,人均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219.9kg上升到2009年的290.4kg,增加了70.5kg。粮食总产量在1987—1993年、2002—2009年两个时段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其余时段均出现波动,1997年为最低点,仅为37.4万(t图1)。   2影响天水市粮食产量的因素   2.1粮食单产   单产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单产的提高。1978—2009年,天水市的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由1978年的1520.5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3339kg/hm2,增加了1.20倍;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53.05万t增加到2009年的104.46万t,长了近1倍。   2.2人口数量   人口持续增长造成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进而影响粮食生产。1978年天水市总人口为241.24万人,到2009年增至359.69万人,年均增长3.95万人。   2.3耕地资源   天水市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梯田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较大。梯田由1978年的10.33万hm2增加到2009年的27.78万hm2,年均增加0.58万hm2;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40.28万hm2下降到2009年的38.15万hm2,年均减少0.07万hm2;粮食生产面积由1978年的34.89万hm2下降到2009年的30.74万hm2,年均减少0.14万hm2;耕地面积和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使粮食安全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   2.4水资源   天水市水资源缺乏,农田灌溉面积不断减少。保灌面积由1978年的3.24万hm2减少到2009年的2.42万hm2,年平均减少0.03万hm2。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城镇化程度的加快及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都是灌溉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旱灾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如秦州区在1981—2005年的25a间,春旱就有16次,其中重旱7次,因此水利设施建设显得日益重要。   2.5其他因素   化肥施用量、农业用电量、农药用量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天水市加强了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的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8.67万hm2,药剂拌种14.4万hm2,推广无公害农药6.28万hm2,防治各类农作物病虫鼠草害112.51万hm2,小麦条锈病等主要作物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有力的保障了粮食生产。   3建议   3.1加大科技投入   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重视良种和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抗锈小麦品种和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是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3.2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   天水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多,劳动力投入数量减少。为了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就要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缓解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3.3加大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   天水市山多川少,要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加大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增加水平梯田面积,加快改造中低产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遏制生产粮食面积持续减少的趋势。   3.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要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主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配备相应的农田水利设备,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稳定耕地和粮食生产面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开发应用,不断增强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