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种植科技及发展

火龙果种植科技及发展

 

火龙果属仙人掌科三角柱属植物,具肉质茎,是一种新兴的营养型水果,起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地区,集水果、花卉、蔬菜、保健、医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1-2]。火龙果为多年生耐旱攀爬植物,适于在贫瘠和边角地栽种,栽植简单,管理粗放,生长迅速。火龙果在我国台湾栽培较多,已有十七八年的历史,目前在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兴起,是热带亚热带的名优水果之一,市场前景广阔[3]。在始于2001年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桂西南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技术与示范”的带动下,在岩溶石漠化严重的广西平果县示范区引入了火龙果种植,通过多年摸索与实践,火龙果在岩溶石漠化地区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并总结出适应岩溶山区的火龙果栽培技术。由于在岩溶山区种植收获的火龙果品质较好,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因而火龙果迅速成为项目示范区的重要经济来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4],国家对岩溶石漠化治理高度重视,在“十五”之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了项目资助,火龙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对周边石漠化山区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桂西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 桂西南岩溶山区的环境条件   广西平果县果化镇龙何屯是典型的岩溶石漠化地区,位于该县西南部,距离县城33km,地貌类型属峰丛洼地,海拔130~560m。据统计,全屯共有35个弄,这些弄是由众多高低错落的联座尖峭(锥状)山峰与其间形态各异的多边形封闭洼地组成,洼地一般标高200~380m,石峰高度300~500m,峰顶与洼地的高差100~300m。龙何屯毗邻右江河谷,热量丰富,降水量多,但干湿季十分明显,多年气象观测显示,该地区极端高温38.8℃,极端低温-1.3℃,年降雨量1 369.9mm,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5—8月占年降雨量的70%,而9月至翌年4月仅占30%,季节性干旱现象非常明显,干旱指数0.82,尤以春旱为甚,是广西旱灾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岩石主要由碳酸盐岩构成,岩石容易溶解,故由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层很薄,峰丛洼地区土壤稀少,岩石裸露,加之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石漠化趋势明显。火龙果在项目示范区的种植尝试始于2002年,虽然岩溶山区土少石多,土层浅薄,种植条件相对恶劣,但观察发现火龙果十分适应岩溶山区的环境,从2006年开始,果化镇2002—2004年定植的果树陆续进入始果期和盛产期,其中2002年定植的火龙果在2006年全面进入盛产期。以2008年为例,尽管年初遭受了比较严重寒害,经过精心护理,火龙果产量仍在17 500kg/hm2以上,产值5万元/hm2以上,加上套种花生等经济作物,其经济产出超过传统耕作产值的5倍以上。2009年统计结果显示,果化镇典型示范户火龙果与蔬菜(花生)等立体种植第4年年产值可达到1.1万元/667m2。   2 岩溶山区火龙果的栽培及管理技术   由于岩溶石漠化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和土壤条件,火龙果种植技术既包含一般平地种植技术,同时包含石山区的特色种植技术。   2.1 种植方式   由于火龙果具有喜高温、喜光照、耐旱等特点,对土壤的适应范围极广,适宜于广西中部以南广大地区种植。火龙果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爬墙种植,也可搭棚种植,以柱式栽培最为普遍,其优点是生产成本低、土地利用率高。平地种植每667m2按3m×2m的规格,可立10cm×10cm×200cm的水泥方柱100~110根,水泥柱埋入土面下40cm,露出地面160cm。水泥柱距顶部5cm处各打一直孔,引两条垂直的铁丝十字架供火龙果枝条攀挂,为防止枝条因负重过重或被风刮断,十字架上要放一固定的废旧轮胎,以支撑枝条。在水泥柱周围种植3~4株火龙果苗,让火龙果植株沿着立柱向上生长。同时,根据岩溶山区的地形特点,开展石山种植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石山“窝窝地”是岩溶山区土地利用的一大特色,迫于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度大,岩溶山区群众为了扩大农业用地面积,不得不在石旮旯地找寻能用于农业种植的“土壤”,开垦了石头间的土地,在石缝中存在土壤的位置种植玉米、黄豆等,此类土地可利用土壤有限,产出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随着火龙果的引种成功,石山“窝窝地”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08—2009年,为了尽量将破碎耕地退下来,我们研究探索石缝地种植火龙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裸露的石缝中,每填上5~7.5kg土壤,即可种植火龙果2株,种植2年后即可挂果,为石缝地退耕还果,充分利用石漠化地区的水土资源提供了示范样板。种植结果显示,相对于种植玉米、黄豆等传统农作物,石山“窝窝地”用于种植火龙果,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都得到极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是种植玉米的20倍以上,同时攀爬的火龙果枝条通过不断萌生分枝,覆盖裸露岩石,使石漠化山地呈现一片难得的“绿色”。石山“窝窝地”上种植火龙果,既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又有着良好的生态效益,是岩溶山区不可多得的良性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应该得到政府和研究单位的重视和鼓励。火龙果栽后12~14个月开花结果,每年可开花12~15次,6—11月为产果期,谢花后30~40天果实成熟,单果重可达500~1 000g,栽植后第2年开始少量挂果,第3年进人盛果期,管理水平较高的,单产可达2 500kg/667m2。   2.2 养分管理   火龙果是一种成活率极高、恢复期短、生长迅速和结果期早的果树,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多。在岩溶地区,充足的养分供应是火龙果速生、丰产和优质的重要前提。火龙果的施肥分基肥和追肥,每年施基肥两次,即生长季前(3月)和采完果后(10月)各一次,每次每穴20~25kg。“早、薄、勤”是火龙果追肥的基本原则,“早”是指在其成活萌芽后不久即开始施肥;“薄”是指以饼枯水、沼气水等水肥为主,浓度要低;“勤”是指间隔期要短,次数要多,每隔10~15天一次,在其开花前至采果后还要适当缩短间隔期。冬季覆盖一次腐熟有机肥或菇渣,每株10kg左右,增强植株保温抗寒能力。开花结果后,年施肥3次,即4月的花前肥、8月的壮果肥和12月的越冬肥,以腐熟有机肥和三元复合肥为主。火龙果根系分布较浅,施肥宜少量多次,防止灼伤根系和烂根。#p#分页标题#e#   2.3 水分管理   火龙果种植地必须保证排水良好,防止岩溶区内涝引起烂根。火龙果耐旱忌涝,成活率几乎达到100%,在定植15天后即开始萌发新芽,每年抽芽5次以上,并且在定植当年即有部分植株开花结果。火龙果较耐旱,定植初期2~3天浇水一次,以后保持土壤潮湿即可。   2.4 修剪及授粉   绑扎和修剪对提高火龙果生长量和产量十分必要。在其枝条尚未伸长至支架前,只保留生长最好的1个芽节靠在水泥柱上并用布绳绑住,以后每隔30~40cm绑扎一节,使其肉质茎顺着水泥柱向上蔓延和生长。待其长至水泥柱顶的支架后,一般只修剪掉一些生长较差的弱枝,其他则尽量保留。产季结束后,将已结过果的老枝或者过于密集的枝条剪掉,让其重新萌发新枝。每年6月中旬为火龙果初花期,然后陆续开花和结果至10月中旬,因而开花数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但在自然状态下着果率较低和果实较小,因而需要疏花疏果和人工授粉。疏花是在其开花初期摘去生长弱小的花芽或花蕾,每一生长枝(节)只保留1个花蕾;而在开花后,用毛笔蘸花粉后再轻触柱头即可。   2.5 滴灌施肥技术的应用   广西是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区)之一,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1 880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 021m3,居全国第5位。但是,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蓄、取水工程不足,水库调节能力较差,汛期弃水,灌季缺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于12%,因而存在地区性缺水问题。尤其是桂西南岩溶地区,地表水系稀少,地下水埋藏较深,土质贫瘠,生态环境恶劣,春秋易旱,夏季易涝,农业生产力低下,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颈瓶。笔者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并重点参与了农业节水方面的课题,对岩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笔者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适用于岩溶石山区的重力滴灌施肥系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申请立项。   在岩溶山区采用滴灌施肥技术进行火龙果种植具有节水、节肥、省工、高效等优点,不仅能较好地适应岩溶地形环境,而且能够提高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桂西南岩溶示范区,绝大部分耕地的土层均存在干湿交替明显的现象,尤其在降水稀少、气温偏高的春秋两季更加突出,对火龙果等果树和其他经济植物的生长非常不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果实品质和产量,因而采用节水节肥型的滴灌栽培非常必要,且效果比较明显。   根据笔者在岩溶山区进行的3年滴灌施肥试验示范,滴灌施肥系统见图1,结果显示,与常规管理措施相比,滴灌施肥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省肥省力,滴灌施肥量395g/柱•年就能满足火龙果的生长所需,而常规管理则高达11 50g/柱•年,前者肥料用量节省达66%,同时节省劳力60%以上。二是提高果实产量和产值。滴灌施肥和常规管理的产量分别为20 615kg/hm2和15 530kg/hm2,产值分别为96 795元/hm2和82 965元/hm2,两者分别相差32%和17%,差异明显。三是改善果实品质。滴灌施肥和常规种植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分别为13.10%和10.5%,总酸度分别为0.41%和0.26%,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14倍和1.30倍。因此,在干旱缺水的岩溶山区实施滴灌施肥种植火龙果,虽是环境所迫,但在技术上也切实可行,而且还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 发展前景   桂西南是我国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区域之一,开展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任重道远。如何在生态重建过程中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是生态重建的重点和难点。火龙果在桂西南岩溶山区引种成功,为这一地区的生态重建找到了一个良性发展模式和示范样板。石山“窝窝地”的有效利用、滴灌施肥技术的应用都为火龙果在岩溶山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相信在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火龙果作为岩溶地区的新产业,将会在桂西南生态重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