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例6篇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1

关键词 火龙果;日光温室;栽培技术;黄河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 S667.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110-02

Agricultural Bureau in Binzhou City; 3 Bincheng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fice in Binzhou City)

Abstract The change characters of growth cycle of sunlight greenhouse cultivation of 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and cultiva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were introduced,in which a number of technical measures were further studied,which had some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sunlight greenhouse;cultivation techniques;Yellow River Delta

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又称红龙果、龙珠果、仙蜜果、玉龙果。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原产中美洲沙漠干旱地区,为热带、亚热带水果植物。在巴西、墨西哥、越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大面积种植。近十几年来,我国大陆海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相继引种试种成功。滨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2.4 ℃,全年日平均气温≤0 ℃的天数为115.9 d(1960―1975年平均值),全年日最高气温 ≥35 ℃的天数为12 d(1957―1980年平均值)。日光温室保护设施条件下,使用稻草毡或者保温被夜间保温,冬季温室内最低气温可达到5 ℃以上;通过调节通风口大小、调节温室内光照强度等温、光调控措施,夏、秋季节温室内的温度可保持在35 ℃以下。利用日光温室设施栽培火龙果,可满足火龙果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滨州市的大部分耕地是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质地以壤质和砂壤质为多,表层土壤疏松,配合相应科学的农艺措施,培肥土壤肥力,可满足火龙果生长发育对土壤质地和土壤营养条件的需求。2013年10月,滨州市滨城区佳禾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台湾红心火龙果在日光温室栽培,2014年少量结果,2015年产量达到34.5~37.5 t/hm2的水平。现已发展种植3 hm2,填补了南方水果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种植的空白。

1 生育特点

多地试验研究表明,火龙果可耐0 ℃低温和40 ℃高温,喜光耐阴、耐热耐旱。但是,在温暖湿润、光线充足的环境下生长迅速。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5 ℃。火龙果可适应多种土壤,喜肥耐瘠,但以含腐殖质多、保水保肥的中性土壤和弱酸性土壤为好。在日光温室小环境的温、光、湿、气条件下,火龙果的生长发育周期性特征如下:火龙果抽生新枝条的适宜温度10~28 ℃,最适温度18~25 ℃。当最低温度小于10 ℃时,火龙果植株生长活动变慢。二年生的植株,5月下旬时,主枝高度超过水泥方柱,6月上旬,枝条开始围水泥圆环向外下垂生长,10月上旬,下垂生长的部分枝条顶端接触到地面,需要及时疏剪。6月下旬,有少量植株开花,至10上旬约有70%的植株开花,约有40%的植株结果。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日光温室内最低温度小于10 ℃,火龙果植株不再抽生新枝条,生长活动变慢[1-2]。2月中旬后,日光温室内最低温度保持10 ℃以上,3年龄的火龙果植株生长加快,6月下旬至9月下旬,进入枝条旺盛生长期,需要及时疏剪枝条,下垂枝条的顶端保持在离地面20~25 cm。6月中旬第1批花蕾开放,7月中旬、8月、9月中下旬是盛花期。开花后35~40 d果实成熟。7月中旬,第1批果成熟,果型为卵圆型,平均横径8.9 cm,平均单果重481.6 g,平均单果瓤重337.3 g,占单果总重的70.0%。至10月上旬,开放8批花,11月中下旬最后一批果采收结束。产量可达34.5~37.5 t/hm2。

2 栽培技术

2.1 扦插育苗

进入结果期后,每年7月中下旬进行疏枝剪枝,选择健壮枝条,剪成35 cm长的枝段,在阳光下晾晒5~7 d后作为扦插育苗备用枝。开5 cm深、25 cm宽的扦插沟,把备用枝竖排在沟内,覆潮土,10 d后浇水,30~50 d后生出新根,即可种植。

2.2 科学种植

在引种温室内采用“围柱穴栽”种植方式。选用水泥方柱做立柱,水泥方柱横断面10 cm×10 cm,总长度170~180 cm。南北成行垂直竖立,地下埋深50 cm,地上部分高120~130 cm。柱间距离120 cm,行间距离250 cm,竖立3 330根/hm2。在每根水泥方柱四周栽植4株火龙果种苗,栽植火龙果种苗13 320株/hm2。种苗栽植深度5 cm。

2.3 搭架整枝

随着火龙果种苗生长并抽生新枝,只留1条健壮枝条,并及时将其捆绑在水泥方柱上,其余弱小枝条及时剪掉。当枝条高度超过100 cm后,在水泥方柱的顶端平向固定1个水泥圆环,圆环内直径45 cm,外直径50 cm;圆环壁厚5 cm。火龙果枝条高度超过水泥方柱后,向上穿过水泥圆环内,沿圆环周围向外下垂生长。主枝高度达到100 cm后,多保留健壮新枝,同主枝一起向上穿过水泥圆环内生长。枝条下垂生长接触地面后,及时剪枝,下垂枝条的顶端保持离地面25~30 cm[3-4]。

2.4 温、光、湿、气、肥条件调控

结合火龙果的生长发育周期和各生育阶段对温、光、湿、气的需求,可把日光温室的温、光、湿、气管理分成越冬慢长阶段(12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花前营养生长阶段(2月中旬至5月下旬)和开花结果阶段(6月上旬至11月下旬)。

2.4.1 越冬慢长阶段。关闭日光温室的薄膜通风口,15:30前及时覆盖保温被(稻草苫),温室内最低温度保持在5 ℃以上;土壤湿度保持在土壤含水量35%~45%;空气湿度保持在60%以下。

2.4.2 花前营养生长阶段。2月中旬至4月下旬,白天提高温度,上午温室内温度不超过35 ℃,不开顶风口,14:00前关闭顶风口;2月中旬至3月上旬,15:30后及时覆盖保温被(稻草苫);3月中旬至4月下旬,16:00后及时覆盖保温被(稻草苫),有利于夜间保温。进入5月,白天提高温度与降高温兼顾,可同时打开顶风口和底风口,温室内最高温度控制在35 ℃以下,15:00前关闭顶(底)风口;夜间保温措施视天气而定,17:00以后覆盖保温被(稻草毡),夜间最低温度达到15 ℃以上时,不再覆盖保温被(稻草苫)。土壤湿度要保持在土壤含水量45%~75%之间,在4月底前,冷空气(寒流)过后,及时浇水。进入5月,要视土壤墒情,10~15 d浇1次水,及时补充土壤水分。

2.4.3 开花结果阶段。在温度管理上,8月上旬前,以降温措施为主,确保温室内温度不超过35 ℃,天风口和地风口24 h开启。8月中旬至9月下旬,降温和保温兼顾,9:00前后打开顶(底)风口,确保温室内温度不超过35 ℃,16:00前后关闭顶(底)风口,夜间温度保持在15 ℃以上。10月上旬后,以保温为主,不得打开底风口,顶风口的开启时间要安排在10:00之后;15:00之前关闭顶风口;进入11月,16:30以后覆盖保温被(稻草苫)。

在浇水及空气湿度管理上,9月底之前,气温高,土壤蒸发量大,早秋季节土壤渗水快,要及时补充土壤水分,7~10 d浇1次水。由于开大通风口,顶风口和底风口同时打开,温室内空气对流加快,温室内空气容易干燥,不利于花粉发芽,火龙果花会因为受精不良而造成落花落果。因此,在火龙果开花结果期间,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60%以上,必要时傍晚在温室内喷洒清水,增加夜间温室内空气湿度,为火龙果花粉发芽创造必要的空气湿度条件,满足火龙果花卵受精的需要[5]。在调控温室内空气湿度条件下,火龙果的坐果率可达到84.6%,在温室内自然空气湿度条件下,火龙果坐果率仅为68.5%。

在施肥管理上,结合火龙果浅层须根系的特点,施肥管理要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每年的五一节前后和元旦前后各施用1次有机肥。每次使用牛粪150 m3/hm2、发酵后的膨化豆粕3 750 kg/hm2。在每行的两侧距离水泥方柱25~30 cm处开1条20 cm、深30~40 cm长的浅沟,将牛粪和发酵后的膨化豆粕施到浅沟内覆土即可。7月中旬后,火龙果开始快速生长。第1批果采收前,随浇水冲施三元复合肥(15-15-15)75 kg/hm2;之后,随浇水每次冲施高钾复合肥75 kg/hm2[6]。火龙果结果期管理以控水控肥、控氮增钾为主,钾肥以叶面喷施3%~5%磷酸二氢钾5~10次。

2.5 花期人工辅助授粉

火龙果花为多卵花体,在开花时,适时人工辅助授粉,可以有效提高火龙果花卵受精率,进而提高火龙果的坐果率。人工辅助授粉的时间可安排在傍晚火龙果花刚刚开放时,也可以安排在5:00―7:00火龙果花闭合之前。

2.6 适时采收

火龙果以果实全部着紫红色为正常成熟,根据果实着色成熟程度分期分批适时采收,避免过早过晚采收影响火龙果果实品质和口感。

3 参考文献

[1] 王莅,刘书亭,杨小玲,等.天津地区日光温室火龙果的引种与竹架式栽培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08(5):26-28.

[2] 杨运良,李建勋,马革农,等.山西运城市日光温室火龙果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5(11):175-177.

[3] 宋庆成,刘英然,李倩,等.宁城县日光温室火龙果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5):103.

[4] 谷业理.火龙果日光温室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J].东南园艺,2013(6):47-52.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2

1园地选择与规划

园地应选择在无污染源,远离工矿厂区和公路主干线,空气、水分、土壤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要求,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由于火龙果耐热不耐寒,宜在年均温度为22~25℃、最低温度不低于5℃、光照充足、坡度不大于20°的平缓地带建园,土壤为pH值在5.5~7.5之间、透气性良好、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如利用水田种植,四周应规划排水沟。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道路系统、栽植小区、排灌系统、水土保持工程等规划。一般生产用地占土地总面积80%~85%,水源林、防护林、防护用地占5%~10%,道路用地占4%,其他用地占4%左右;建环园沟,沟深50~80cm、宽100cm,行间排水沟深30~40cm,以确保排水畅顺。火龙果有红皮白肉型、红皮红肉型等品种,由于红肉型有自花不亲和的生理特性,因此在种植红皮红肉型品种时,应配置授粉品种以确保其产量,授粉品种与主栽品种的比例为1∶8。

2定植

由于火龙果为攀援性肉质植物,种植时需建四方水泥支柱辅助,水泥柱规格为250cm×10cm×10cm。清除园地杂草后,按株行距300cm×250cm定标、立柱,定单柱式水泥柱1200根/hm2,以钢丝索固定,在柱顶加1个直径为70cm的铁圈固定,以便肉质茎攀上柱顶后均匀排位、生长、开化、挂果。

兴宁地区3—11月均适宜种植火龙果,按每柱四方各种1株计算,共植1800株/hm2。选用品种纯正、茎肉肥厚、苗高30cm以上、根系完整发达、无病虫害的扦插苗定植,宜浅植,以防水多阻碍生长,甚至造成烂根,植深为2~5cm,定植后覆盖薄土,淋透定根水。如苗高超过30cm,定植后应将苗茎绑缚在水泥柱上,以利种苗成活攀缠。

3苗期管理

由于火龙果耐旱怕浸,定植初期每隔2~3d浇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和良好的透气性,促进新根的生长发育,雨季应及时排水。火龙果初植新园可套种短期作物,既可提高地力、减少杂草,也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收益,套种的品种有花生、大豆、绿肥等。当火龙果的爬上柱顶后,提倡生草法栽培管理,以利保水保土。在每次雨后,视根系情况进行培土盖根,新植园冬季也应培土护苗。

4科学肥水

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复合肥和微生物肥为辅,确保对环境和果品不造成污染。用猪、牛栏肥或土杂肥30t/hm2+花生饼或菜籽饼750kg/hm2+钙镁磷肥225kg/hm2混合堆沤,经50℃以上发酵7d,充分混合、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

施肥可分为基肥、土壤追肥、根外追肥。在定植前30~40d在水泥柱四周挖浅穴,施腐熟有机肥,并与种植穴的表土拌匀后回穴,定植成活后7d,淋施1次薄肥水,促进植株的营养生长;15d后施促梢肥,每柱施混合有机肥10kg;始花期每柱施混合有机肥10kg、复合肥0.2kg,促进花蕾的发育生长;开花结果期施壮花壮果肥,每柱施混合有机肥10kg、复合肥0.1kg,促进果实膨大,提高果实品质及恢复树势;在花芽分化期至果实膨大期除土壤埋施肥料外,可配合根外追肥,以促进花果生长,喷施0.3%尿素或磷酸二氢钾溶液,每7d喷1次,采收前15d停喷。

5整形修剪

火龙果肉质茎生长快速,分枝力强。为促进肉质茎的生长和结果质量,肉质茎在攀援至柱顶前只保留1条主茎,剪掉其他分枝。当肉质茎超过水泥柱高时截顶,把茎蔓分成3个以上的自然下垂枝,横架在柱顶铁圈上长成结果枝。每棵进入结果期的植株,保留2/3分枝为结果母枝,其余分枝抹除花蕾,并缩小分枝的生长角度,促进营养生长,将其培养为强壮的后备结果茎蔓。每年收摘结束后,剪去产果后衰老的茎蔓及垂地遮阴的茎蔓,促进新茎生长。

6疏花疏果和果实套袋

火龙果花期特性是分批开花、花量多,为保证果实的品质,现花苞7~8d后应进行人工疏花,每条结果母枝留1~2个饱满花蕾。在幼果期要进行人工疏果,每条水泥柱同一期挂果数不宜超过20个。若种植红肉型火龙果,由于其自花授粉不亲和、坐果率低,需辅以人工授粉,即开花时收集白肉型品种的花粉对红肉型品种进行人工授粉。经选留果实后进行套袋,实践证明,用牛皮纸套效果很好,其果实均匀成熟、商品性一致,果实套袋后可防止虫、蜂叮咬,达到无公害食用安全标准要求。

7生草栽培

火龙果生草栽培即在火龙果田间或全园种植对火龙果有益的特定品种的草(火龙果园专用草种或优质牧草品种)或豆科作物,是火龙果园保持水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改善火龙果生长环境的有效措施,也是果园耕作制度的改革,可以提高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8病虫害防治

火龙果病虫害很少,而且果皮有蜡质保护,几乎不使用农药。常见病虫害有蜗牛、蚜虫、果实蝇、线虫等,应以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

8.1农业防治

做好品种布局,同一小区避免种植熟期差异大的品种;选用高抗或耐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树体营养,提高抗病害能力;创造利于果树生长和天敌生存、不利病虫生长的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化和生态平衡;及时疏除病虫枝、花、果,并集中作无公害处理,做好清园工作,减少病虫源。

8.2物理防治

用诱杀剂全年诱杀果实蝇雄虫,减少虫口基数;植株抽出嫩芽时局部进行人工捕杀蚜虫;梅雨季节喷3%盐水,当蜗牛从植株上跌落,放鸭捕杀蜗牛;施放茶籽饼杀治线虫等。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3

关键词 火龙果;大棚;栽培技术;浙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6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109-02

火龙果为多年生蔓性植物,对土质要求不高,适应广,平地、坡地和沙石地等土壤都可以种植,是一种新兴的有较好保健功效的水果,对老年人更是养生之佳品。火龙果原产中美洲,属热带水果,我国的台湾省面积较大。近几年在海南、广东、广西都有成片的栽植。2009年,温州乐清开始在豪富农场引进火龙果,采用大棚种植技术获得成功,1年种植,2年结果,3年投产,3年平均产量可达30 t/hm2,产值近15万元/hm2。且第1~2年,还可套种草莓或番茄,可另增产值15万元/hm2。2013年火龙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品质超过海南、广西等热带地区生产的火龙果。可溶性固形物15~20度,味清甜而不腻。果大,汁多,肉质饱满,中间浑圆并凸起,果皮外像鳞一样的片片外翻,平均单果重0.5 kg,乐清市售价50元/kg,供不应求。

1 园地选择

乐清为沿海城市,“七山二水一分田”,属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7 ℃;年降水量1 500 mm,全年无霜期270 d。多台风,为火龙果不适宜种植区。

在浙南地区栽培高品质火龙果必须以大棚栽培为主。为了便于搭棚,多选择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一般土壤呈酸性,pH值为5.3~6.7,含有机质34.4~52.6 g/kg,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10 mg/kg,土壤属中位青紫甲黏田,地下水位较高,应采用高垄深沟,便于排水。大棚平面宽度7.2 m,棚高2.5~3.0 m,做成3垄,垄面宽1.8 m,高0.4 m,底沟宽0.6 m。架式以篱架栽培最为宜,成本低,土地利用率高[1-2]。柱间距1.5~2.0 m×2.0~3.0 m,竖水泥柱1 500~3 000根/hm2。水泥柱规格0.1 m×0.1 m×1.8 m,使火龙果植株沿着柱向上生长。

2 苗床选择

在浙南3月上中旬天气开始转暖时,温度在15 ℃以上,便可开始育苗,最迟不超过8月上旬。

育苗时,一定要选取粗壮、老熟、无病虫害、颜色深绿的枝条作为插条,从母树剪后,待伤口干躁后,进行红心火龙果“玫瑰红龙”和白心火龙果“白玉龙”大棚扦插育苗。

在苗床上挖3~4 cm深的小坑,把40~50 cm的火龙果母苗垂直放入,刺芽向上,覆土,压实,插入1根小棒,用绳子把苗捆好,将草炭土∶锯末按照1∶2的比例覆盖其上,厚度为1 cm,以利于前期低温保暖保湿,根部疏松透气,抑制杂草滋生,促进根系生长和后期拔苗移栽。4~5 d浇1次水,保持苗床湿润,如在苗床加小棚,采用双膜覆盖,可加快发根[3]。8~15 d母苗开始长芽和发根,4上中旬即可移栽。

3 深翻改土

因乐清市晚稻收割后土壤太湿。2月采用大型拖拉机进行全园翻耕,深度25~30 cm,土壤晾晒5~6 d,施入腐熟农家肥30~45 t/hm2或草木灰30 t/hm2、过磷酸钙2 250~3 000 kg/hm2,与泥土混匀作底肥,如土壤pH值小于5,应施一些生石灰,以减少土壤酸性,营造火龙果良好生长环境。

4 深沟高垄种植

4.1 做畦

浙南多雨,应及时排水,避免积水从而影响火龙果生长。种植地点确定后,立即整畦,在行距3 m中留下中间1 m为人行道,柱下2 m宽作为种植畦,畦高20 cm。

4.2 种植

在畦中间开一条深和宽各40 cm的沟,然后选择合格的果苗,按柱间距1.5~2.0 m×2.0~3.0 m设计植于种植畦上。在畦面开定植沟4~5 cm,把苗按照40~50 cm放入,压实,每畦种2排,栽植1.2万~1.5万株/hm2,覆盖稻草,浇足定植水,每4~5 d浇1次,如遇干旱可3 d浇1次,保持土壤含水量在70%左右,即可生长。

4.3 套种

第1年,火龙果苗小,可适时套种。9月底,可在垄上套种草莓或番茄,草莓株距20~30 cm,可增产值19.5万元/hm2,实现利润9万元/hm2。或10月上旬套种番茄,株距30 cm,实现利润10.5万元/hm2。

5 适时绑蔓

5.1 绑蔓

9月30日开始第1次绑绳:高度40 cm左右,保持一个生长点,其他侧芽全部剪掉,以后每长30~40 cm用绳子绑定1次,以防火龙果苗弯曲折断。直至长到水泥柱高度摘心。

5.2 摘心

在幼苗高出枝架5 cm时,打顶摘心,及时剪去主枝外小芽,促进分枝,使长出的枝条自然下垂,结果后不会出现倒伏现象。

5.3 疏枝

按照2/3的枝条下垂作结果枝和1/3枝条向上生长作营养枝和第2年结果枝为标准,保留5~8个枝条绑固定。一般中上部的下垂枝开花结果率较高,中下部的枝开花结果率较低。上部枝因着生位高,不便于捆绑,机械强度差,往往容易被风吹断[4-5]。可采用撑、拉、吊、绑的办法,在枝条成熟开始开花后,逐步让其下垂减少台风危害。

6 及时授粉

6.1 开花

5―10月是开花期。花蕾至开花10~12 d。通常晚上开花,日初凋谢,火龙果花大,边开花边结果,15 d开花1次,雌雄同花。

6.2 人工授粉

由于采用大棚栽培,自花授粉率很低,一般采用人工辅助授粉。2013年7月5日、8月18日9:00分别对玫瑰红龙(珠龙)、白玉龙进行人工授粉处理。调查其结果率,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玫瑰红龙(珠龙)采用人工异花授粉结果率高,自花受粉和激素处理结果率都不甚理想。而白玉龙采用人工异花授粉、自花受粉、激素处理结果率都保持在80%以上。

2013年8月5日、9月18日分别对玫瑰红龙(珠龙)、白玉龙进行授粉处理,调查其单果重,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珠龙(红肉)、白玉龙(白肉)采用人工异花授粉单果重明显高于自花受粉和激素处理。

6.3 其他注意事项

结果后,及时剪去枯萎的残留花冠,以免发生烂果。

7 科学施肥

火龙果根浅,采收期长,需肥量大,一般采用撒施,辅以根外喷施。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按照重施有机质肥料,氮、磷、钾复合肥均衡原则。

在花谢枯萎时,施入农家肥22.5~30.0 t/hm2或草木灰15.0 t/hm2、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750 kg/hm2,与泥土混匀进行追肥。施氮不应过量,如使用含氮量过高的肥料,会造成枝条肥厚,叶色深绿,且很脆,大风来时易折断,所结果实较大而重,甜度低,品质不佳[6-7]。

在幼果形成后,每隔10~15 d,进行根外喷施,采用0.3%硫酸镁+0.2%硼砂+0.3%磷酸二氢钾喷1~2次,可以大幅提高果实品质。

8 完熟栽培

浙南种植火龙果如想占领当地市场,其关键是品质提升,而晚熟栽培是提高果实品质技术之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浙南火龙果花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9月上旬及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开花至结果30~32 d。6月上旬开始转色,6月中下旬采摘。为了提高果实品质和竞争力,火龙果可延迟到10 d完全成熟后采摘。此时果肉深红,有果香,可溶性固形物高,外观和肉质极佳。如遇连续阴雨或高温,应特别注意防止裂果,可采用覆草或生草栽培,也可采用遮阳网覆盖。采摘期可持续至12月下旬。

如表3所示,9月19日,玫瑰红龙和白玉龙成熟后,采用完熟栽培技术,至9月30日采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由原来的8.7度、9.2度分别提高到17.9度、18.3度,分别提高了105.7%、98.9%。注意成熟一批,采摘一批。采摘时间可持续至12月中下旬。

9 病虫害防治

在大棚栽培中,火龙果病虫害极少,主要是“ 二虫二病”,即腐烂病、裂果、蚧壳虫、红黄蜘蛛等,其中较常见的是腐烂病,其主要由机械伤或虫口伤引起,一般在高温晴天时用刀切除病部或割开病部引流进行防治。

10 参考文献

[1] 徐慧,王秋玲,韦刚,等.火龙果的保健功效及其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0(3):383-385.

[2] 王彬,郑伟,韦茜,等.火龙果的保健价值及发展前景[J].广西热带农业,2004(3):19-21.

[3] 陈文生,高松峰,谢素金,等.火龙果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探讨[J].中国热带农业,2006(6):56-57.

[4] 黎雨金,黄育香,郑伟林.火龙果种植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8(5):96-97.

[5] 火龙果种植技术[J].云南农业,2001(11):11.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4

【关键词】火龙果 生活习性 栽培 发展前景

一、概述

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又名红龙果,因其果实外表具有软质鳞片如龙状外卷,故称火龙果。属热带、亚热带植物,原产于黑西哥等中美洲地区的仙人掌科三角柱属植物,喜光耐阴、耐热耐旱、喜肥耐瘠、怕湿涝,不耐霜冻。能耐0℃以上低温和40℃以下高温,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摄氏度。对土质要求不严,能在各种土壤上生长,在有机质丰富和排水性好的PH值在6~7.5的土壤上生长良好。

二、引种试验地位置及气候条件

1.引种试验地位置

引种试验地设在腾冲县五合乡腾朗村及盈江县弄璋镇蛮回村。

2.引种试验地气候条件

五合乡位于腾冲南部,东靠高黎贡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并与保山市接壤,南与龙陵县龙江乡和腾冲县团田乡、蒲川乡相接,东连腾越镇,北与芒棒乡相邻。龙川江从北向南贯穿全乡,形成两山高,中间低的河谷地貌。乡内海拔1200米~2200米,属典型的立体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全乡年均气温16.5℃,最高温度为36℃,最低为3℃;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雨季集中在6~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海拔1200米~1500米的龙江两岸属低热河谷区,作为亚热带指示植物的甘蔗能正常生长,可见,同样适宜火龙果正常生长发育。

盈江县地处北纬24°24′~25°20′,东径97°31′~98°15′,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大盈江坝海拔800~850米左右,光、热、水资源充足。年平均气温19.3℃,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为11.6℃,最热月6月份平均气温为24.0℃,4~10月份月平均温度>20℃,年日照时数2345.5个小时,≥10℃的积温6500~7000℃,≥18℃的有效积温为5050℃,初日为3月25日,终日为10月31日,光质好,太阳辐射量大。降水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最低在3、4月份,为67%。盈江县温暖湿润肥沃的土地,造就了适宜火龙果的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是发展火龙果的理想地区。

三、试验、研究经过

笔者于2006年3月,以每株10元的高价从江西省宜黄县兴华种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火龙果苗880株,种植于腾冲县五合乡腾郎村及盈江县弄璋镇蛮回村,两村面积各1亩。经过近三年时间的观察、试验、分析和总结,于2008年10月的最后一批花成功地找到了坐果率低,且不稳定的最关键原因:若在阴雨的情况下开花,实行人工辅助授粉可以大提高坐果率。腾冲县五合乡的20朵花,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授粉成功18朵,实现坐果率90%。盈江县弄璋镇蛮回村的35朵花,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授粉成功33朵,实现坐果率94.29%。至此,笔者已攻克种植火龙果的种种制约因素,总结出一套火龙果高产栽培技术。当年11月将修剪的枝条进行扦插,2009年5月在腾冲县扩种约4亩,盈江县扩种约4亩。同时将该套技术应用1年,腾冲县的440株火龙果获得了7547元的毛收入;盈江县的440株火龙果获得了8198元的毛收入。2010年腾冲县的获得了9626元的毛收入,其中:腾冲县的老园8930元,新园收入696元;盈江县的获得了12435元的毛收入,其中:盈江县的老园10935元,新园收入1500元,

四、推广种植情况

截止2011年8月31日,腾冲县及盈江县火龙果种植面积已达68亩。区域分布:盈江境内54亩,腾冲县五合乡14亩。

五、火龙果在腾冲及盈江县的生长情况

根据近6年的观察,火龙果在腾冲县五合乡及盈江县坝区生长良好,且一年四季均可生长发芽,植株自然生长发芽的最佳时间是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份。5月份种下的已发根长芽的种苗只要根茎够旺,至第二年盈江县的4月底就会现蕾(2007年4月28日始现蕾、2008年4月30日始现蕾、2009年4月25日始现蕾),腾冲县的5月初开始现蕾(2007年5月3日始现蕾、2008年5月6日始现蕾、2009年5月4日始现蕾)。从现蕾到开花约22~26天,火龙果开花在晚上,从开花到谢花的时间约12小时,从花谢到果实成熟35~40天左右,幼果绿色,成熟时果皮深红色、红色或黄色。

在正常气温条件下,火龙果在腾冲县及盈江县一般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现蕾,7月1日左右第一批果成熟,直到11月20日左右结果结束。一年可产果12~15批次,鲜果供应期长达140天左右。

六、栽培技术

1.园地选择

火龙果对土质要求不高,可适应各种土壤,平地、山坡地和沙石地等均可种植,最好选择有机质丰富和排水性好的微酸性土地种植。

2.栽培方式

火龙果的栽培方式有多种多样,有的爬墙种植,有的塔棚种植,有的篱笆式种植,但于柱式栽培最为普遍,生产成本低,土地利用率高。所谓柱式,就是立一条水泥柱或木柱,在柱的周围种植火龙果,让火龙果植株沿着柱向上生长。柱状栽培模式设计:柱间距2×3米,每亩竖110根水泥柱或木柱。木柱直径15厘米以上,长210厘米。水泥柱规格10×10×210厘米,柱植入土中50厘米,固定好,柱地上高为160厘米。定植时火龙果苗离柱10厘米左右,每柱周围种植4株,每亩种植440株。这种栽培方式比塔棚种植和篱笆式种植节约50%以上的攀援柱,因而,成本较省。

3.育苗和定植

3.1扦插育苗

除霜期外,随时都可以进行,但以春季最适宜,插条选生长充实的茎节,截成长20厘米左右的小段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伤口备用。育苗床宜选通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整细作畦,畦宽90厘米,沟宽30厘米。每亩施腐熟鸡粪或牛粪2000千克左右,掺入草木灰1000千克,充分搅匀,在整地时施于畦面以下10~20厘米的表土层,其后再施150千克钙镁磷肥,用锄头充分搅拌,施于4~5厘米深的表土层中,然后把准备好的小段按株行距10厘米种于苗床,并喷洒500倍多菌灵1次,扦插后不能浇水,土壤宜干,植后10天开始浇水。等长出第一节茎肉饱满的茎段,就可出圃定植。

3.2定植

火龙果春夏秋都可以种植。在缓坡地要开梯田种植。种植点确定后整畦,在行距3米中留下中间1米为人行道,柱下2米宽作为种植畦,畦高40厘米。在畦中间开一条深和宽各40厘米的沟,在沟内每亩施入农家肥2000千克,草木灰2000千克,15:15:15的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0千克,与泥土混匀,然后再盖上10厘米厚的表土,再施入100千克钙镁磷及3千克特丁磷杀虫剂,与表土拌均匀做底肥。最后将合格的苗按设计植于种植畦上。因其根系为水平生长的浅根,土壤露透气性好,故种植时不可深植,应浅植,深度10厘米左右为宜,否则不利于生长。种植后需浇一次定根水,初期2~3天浇水一次,以后保持泥土湿度在60%~80%之间即可。

3.3品种混种

火龙果有红皮红肉,红皮白肉,黄皮白肉等品种。白肉型品种自花授粉着果率高,而红肉型品种自花授粉亲和性差,着果率低。因此,在种植红肉型火龙果时,最好间种10%左右的白肉型火龙果,或者黄肉型火龙果一行,白肉型火龙果一行,交叉间种,以便相互授粉。这样可显著提高着果率。

4.科学管理

4.1追肥

定植后确定植株已成活即可施肥。苗期以水肥为好,薄肥勤施,每月两次,并逐步增加施肥量。为使其种植后生长旺盛,必须多施消毒杀菌发酵的人、畜、禽粪等有机肥。化肥在苗期施钙镁磷肥和复合肥,用量根据植株大小而定。成年植株每年的5月宜重施肥,以磷、钾为主,氮肥为为辅。开花结果期间要增施钾、镁肥,各约0.5公斤/株,以促进果实糖分积累,提高品质。火龙果生长采收期长,每年都要重施有机肥,氮磷钾肥要坚持长期均衡施用。在每批采果前5天施一次磷钾肥,亩施硫酸钾50千克,钙镁磷或过钙50千克,引水灌注后撒施于畦面。采完最后一批果时,要重施有机肥,一般每柱施鸡粪或农家肥20公斤,复合肥0.5千克,磷肥1千克,加上适量杀虫剂如特丁硫磷等防治地下害虫。修剪后应立即施复合肥,每株0.5公斤,并适当灌水,以促发新枝。

4.2灌水

火龙果在温暖湿润、光线充足的环境下生长迅速。春夏季露地栽培时应多浇水,使其根系保持旺盛生长状态。在阴雨连绵天气应及时排水,以免感染病菌造成茎肉腐烂。结果期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天气干旱时,3~4天灌水一次。

4.3中耕

火龙果园不必翻耕,及时拔除杂草即可。

4.4病虫害防治

火龙果病虫害较少,虫害主要有蜗牛、蚂蚁、白蚁和蚜虫等,偶尔根部有线虫,茎叶有红蜘蛛,及时防治即可。防治可选用晶体敌百1000倍液喷洒地面及1米以下茎部和水泥柱进行防治。蜗牛盛发时还可以在树盘周围撒石灰粉或用青草堆集群诱杀等措施,效果也相当好。春季低温阴雨易感染病害,枝条部分组织坏死并出现霉斑。病害发生时使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防病效果良好。

5.摘心、疏芽

5.1摘心

当枝条长至1.3~1.4米时摘心,促进分枝,使分枝自然下垂,以积累养分,提早开花结果。

5.2疏芽

幼苗期,疏除基部所有侧芽,选留1~2个顶端壮芽引其沿攀援柱向上生长。生长旺期,火龙果蔓茎上会长出很多嫩芽,应及时将过密较弱的新芽疏去,以减少养分消耗,保证主枝的生长。冬季,枝条上不能留新芽,以免影响来年产量。

6.疏花、疏果

6.1疏花

盛花期,每批出现的花蕾数都较多,一个枝条的花蕾有时可达10~20个,宜于现蕾后8天内,当花蕾长至1~2厘米长时在每枝留不同方位的2~3个强壮花蕾,其他的全部疏除。

6.2 疏果

授粉谢花后5~7天,每枝选留1~2个授粉成功的果实,两果间距离应在30厘米以上,其他的一律剪除,以提高商品果率。

7.补植、修剪

7.1补植

对于长势较弱的个别植株应挖除补植新苗,以增加来年产量。

7.2修剪

秋后,对结过果的枝条要在采果后进行重修剪,将已结果多个的顶端或侧枝段中的弱枝剪去,以保留养分,让留下的粗壮基部枝条重新长出新枝,以保证来年的产量和质量。

8.适时收获

火龙果授粉成功的花朵,在谢花后第5~7天果房就明显增大,到30~35天,果实由绿色逐渐变红色,再经5~7天,果实外观鼓胀浑圆,且有光泽出现时,就可采收。

七、市场发展前景

火龙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较短,目前只有在台湾、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省区兴起,栽培面积还十分有限。据调查,腾冲县目前火笼果种植面积共14亩,盈江县54亩。今年腾冲、盈江的市场价格为12~16元/千克,价格好,且供不应求。综上所述,火龙果在腾冲、盈江市场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八、结论与讨论

火龙果为多年生植物,一年投入多年收益。按每亩种440株,每株每年产果8粒计算,每亩年产果3520粒,每粒平均重0.4千克,按市场最低价12元/千克计算,每粒果可售4.8元,亩产值16896元。且火龙果病虫害少,粗生易长,又不用套袋,可大大节约生产成本。另外,火龙果一年可产果12~15批次,鲜果供应期长达140天左右,果实保鲜期长,对市场调节十分有利。目前市场出售的火龙果大多是从外地远距离运输面而来,成本高,是二十一世纪最佳经济作物。由此可见,其经济效益显著,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农村百事通》,国内外优良品种集锦.增刊,2001年,江西省宜黄县兴华种业发展有限公司出版,P44.

[2]《良种指南》,2002年总第二十期,湖北省天门市小板名特良种场出版,P72.

[3]《国内外优良品种集锦》,2003年全彩版,种子种苗专刊,江西省宜黄县兴华种业发展有限公司出版,P50.

[4]《珍稀良种》,2003年总第二十二期,湖北省天门市高新农业有限公司出版,P54.

[5]《珍稀良种》,2005年总第二十四期,湖北省天门市高新农业有限公司出版,P52.

[6]《良种指南》,2005年总第二十四期,湖北省天门市特色农业有限公司出版,P71.

[7] 《国内外优良品种集锦》,2005年全彩版,种子种苗专刊,江西省宜黄县兴华种业发展有限公司出版,P62.

[8] 《名特新优良种》,2007年总第二十二期,安安徽省临泉县丰源科技公司出版,P27.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5

关键词次生林;营造林技术;贵州修文;扎佐林场

中图分类号S7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25-02

扎佐林场2003―2009年陆续从惠水县岗度乡、宁旺乡购买荒山面积达2 557 hm2、林业用地2 494.3 hm2,作为扎佐林场柏龙营林站(以下简称柏龙站)。所购买的荒山有次生林的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0%左右,次生林以栎木为主,有部分杂灌。购买时平均树高在1 m左右,平均郁闭度在0.2左右。7年来,林场对柏龙站次生林进行营造林,充分分析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遵循因地制宜、优地优用、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科学造林等原则,认真选择造林树种,客观确定造林技术,力求实现以经济效益为主、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目的[1-3]。

经过7年的精心改造,现经过抚育和造林的次生林和宜林荒山幼林长势喜人,整片基地树木郁郁葱葱,从刚开始2003年购买荒山时次生栎木高不到1 m,长势较弱,到现在次生栎木平均达到5 m以上,新造柳杉等树种高平均达到5 m,总体郁闭度平均达到0.4以上,荒山一片绿意盎然。加上荒山原有次生栎木占60%以上,在造林成本上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这给扎佐林场以后的林业发展前途带来了希望。现将其造林技术总结如下。

1造林地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柏龙站处于贵州高原主体的心腹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同季,灾害性天气少。年均气温15.8~19.1 ℃,≥10 ℃年积温4 151.5~5 835.9 ℃,年降雨量1 150~1 659 mm,无霜期269~331 d。造林小班所处地貌属中山地貌类型,海拔为1 400~1 600 m,坡向以南向、西南向为主,坡度15~20°,土壤为砂页岩发育的黄壤,土层厚度以中层土为主,pH值微酸性,质地为轻壤,土壤石砾含量30%~40%,肥力中上等。各造林地类大多属次生栎木林地、宜林荒山,植被平均盖度为85%左右,灌木以毛栗、荚灌丛为主,草本以茅草、莎草等为主。造林地适合栎类、桤木、柳杉等多种树种生长。造林地块集中连片。

1.2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相对集中成片,共涉及1 500多户,农村人口约4 300人,2008年当地居民人均纯收入1 750元。由于项目区交通、通讯不便,当地居民生活困难,生产生活离不开森林资源,植被破坏严重,项目建设不仅能够解决当地部分劳力的就业问题,还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改善区域环境。

2营造林规模与造林地选择清整

根据营造林的目的和要求,结合生产经营的客观情况,近几年造林总面积达2 494 hm2,其中次生林面积1 496.4 hm2,荒山997.6 hm2。造林地块为柏龙站的次生林、宜林荒山,经现场勘查,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造林地块相对集中连片;二是整体坡度较为平缓,土质为砂页岩发育的轻壤土,pH值呈微酸性,立地条件较好[4]。清理林地可与整地一道完成。可根据施工的需要进行块状或带状清理。清理时还需尽量保留栽植带之间的原生植被。整地规格为60 cm×60 cm×50 cm。整地方式为块状整地,将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表土层放在穴上口,便于回土,地心土(死土)堆放在穴下口,整地时穴底要平。

3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选择坚持造林地立地条件与目标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一致,建设目标与客观条件相统一的原则,柏龙营林场造林地块总体上立地条件中等,应将造林与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性状作为所选造林树种的基本功能,据此确定桤木、麻栎、柳杉作为目标造林树种,将桤木的改良土壤功能与柳杉寿命长、麻栎抗逆性强的特点相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

3.1桤木

桤木又名水冬瓜树、水青风,为桦木科桤木属植物。桤木适应性强,喜光,喜温暖气候,耐瘠薄,是贵州省优良速生阔叶树种之一,生长速度超过枫杨、杉木、马尾松、刺槐等树种。由于该树种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适应范围广,繁殖容易,是混交造林中值得推广的优良树种之一。桤木根系发达,具有根瘤或菌根,为非豆科固氮树种,固氮能力强;具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功能,是理想的混交林树种;在植物被滥伐的地区,桤木是最先出现的木本植物,虽寿命较短,但可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及氮含量,为寿命更长的树木准备条件。桤木木材淡红褐色,心材边材区别不显著,材质轻软,硬度适中,纹理通直,结构细致而松,耐水湿,可作为胶合板、造纸、乐器、家具等用材。树皮、果实富含单宁,可作染料和提制栲胶。木炭可制黑色火药。叶可作绿肥。根系发达,根上着生根瘤,多数为固氮杆菌。每100株桤木成树的根瘤平均每年能给土壤增加相当于15 kg左右的硫酸铵肥效的氮素,可作肥料林树种。其叶产量高,含氮丰富,可作为绿色饲料。桤木同时也是良好的蜜源树种、薪炭树种。桤木与柳杉、麻栎混交生长良好,混交方式以块状混交、带状混交为好。

3.2柳杉

柳杉属杉科常绿大乔木,适生于温暖湿润气候,尤其空气湿度大、云雾弥漫、夏季比较凉爽的山区气候。土壤以山地黄棕壤、红黄壤、黄壤为主,在上层深厚、结构疏松的壤质酸性土中生长良好。柳杉根系较浅,抗风力差,因此应尽量避开风口栽植。1 hm2柳杉每日能吸收60 kg的二氧化碳,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较好的抗性。柳杉生长快,生长期长,用途广。其木材轻,收缩小,纹理通直,不翘裂,胶粘性良好,耐腐处理容易,可广泛用于建筑、桥梁、家具、农具等,是优良的用材树种。

3.3麻栎

落叶乔木,树皮暗灰色,浅纵裂,幼枝密生绒毛,后脱落。叶椭圆状被针形,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或阔楔形,边缘有锯齿,齿端呈刺芒状,背面幼时有短绒毛,后脱落,仅在脉腋有毛。苞片锥形,粗长刺状,有灰白色绒毛,反曲,包围坚果1/2,坚果卵球形或长卵形,果脐隆起[1]。麻栎属喜光树种,不能在林冠下生长,在混交林及密林中生长迅速,干形良好。深根,抗风能力强。能在干旱瘠薄的山地生长,在湿润、肥沃、深厚和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上生长最好。与其他树种混交能形成良好的干形,深根性,萌芽力强,但不耐移植。抗污染、抗尘土、抗风能力都较强。寿命长。在平均气温10~16 ℃、年降水量500~1 500 mm的气候条件下均能生长。不耐水湿,抗火、耐烟能力强,萌芽性强。在山区或丘陵常与马尾松、枫香、柏木等形成混交林,或形成小面积纯林。麻栎木材坚硬、耐磨,可供机械用材;种子含淀粉和脂肪油,可酿酒和作饲料,油制肥皂;壳斗、树皮含鞣质,可提取栲胶;果入药,涩肠止泻,能消乳肿;树皮、叶煎汁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4苗木准备

一是种源及苗木供应方案。本着就地育苗、就近栽植的原则,种苗全部来自于扎佐林场柏龙站职工自育苗木,按国家、省对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种苗管理的相关规定,种苗管理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对用于造林的种苗提前做好产地检疫,调运时做好种苗检验,确保造林种苗质量和数量,且无检疫对象[5-6]。二是苗木质量。使用国标一级苗造林。柳杉苗选择高16 cm、地径0.25 cm以上的一年生壮苗。麻栎选择高45 cm、地径0.6 cm以上的一年生苗。桤木苗选择高80 cm、地径0.85 cm以上的二段育苗。此外,造林苗木还应该具备基干通直、主干不分叉、根系发达、顶芽发育饱满、充分木质化、无病虫害等条件。三是需苗量。按造林密度2 505株/hm2,次生林面积1 496.4 hm2,20%地块需补植,需苗量75万株;荒山997.6 hm2,需苗量250万株。

5造林

于每年冬至翌年春,选择阴雨天气定植[7-9]。采用人工植苗造林。栽植密度为2 505株/hm2,株行距为2 m×2 m。对郁闭度达不到0.2的次生林进行补植。对部分荒山进行“品”字形配置。一是混交方式与比例。因实施地块集中连片,采用小班与小班之间大块状混交和小班内小块状混交2种方式结合。次生林的地块主要补植柳杉、麻栎,在空隙较大的地块进行栽植。小班内块状混交分为以下几种:①桤木+柳杉。采用块状混交方式,混交比为3∶1,占造林面积46.7%。②桤木+麻栎。采用块状混交方式,混交比为1∶1。占造林面积39.8%。③柳杉+麻栎。采用块状混交方式,混交比为1∶1。占造林面积13.5%。二是定植。定植时实行“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技术,将苗木放于穴中,先回填表土埋苗根,当填土约2/3时,将苗木向上轻提,使苗根舒展,再填表土、踩实。然后回填土,分层压实,当填土到穴满再踩,最后覆细土,覆土应高出地平面5~10 cm。栽植深度以略高于苗木地径为宜。栽植时需做到苗木放于穴的中央、扶正苗木、根系舒展、覆土踏实。

6抚育管护

一是补植。对次生林郁闭度达不到0.2的进行栽植,每年秋季调查成活情况,12月进行补植。二是抚育。对郁闭度达到0.4以上的进行抚育,主要以修枝为主,辅以砍除过密的栎木及杂灌、藤蔓。荒山新造的林地造林后连续抚育2次。栽植当年6―7月进行锄抚,主要是除草、松土、壅蔸正苗。翌年的8―9月锄抚时结合进行刀抚,砍除杂灌、藤蔓。三是管护。造林后进行人工管护兼病虫害防护,连续管护3年[10-12]。

7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防治

采取针阔混交模式营造混交林,作为森林防火的生物阻隔措施。造林区域与区域外因耕地、道路等形成了防火隔离带,故不需单独作防火设计。桤木、柳杉、麻栎的混交可从林分结构上形成防止病虫害传播蔓延的屏障。危害柳杉的病虫害有赤枯病、瘿瘤病、柳杉云毛虫、赤天牛、柳杉金花虫等,危害桤木的病虫害主要有桤木锈病、煤污病、桤木叶甲、桤木灯蛾等,为害麻栎的主要是金龟子成虫等,可在病虫害发生时采用人工捕杀害虫、施放石硫合剂、741烟剂,喷洒1∶(150~200)的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500~1 000倍液等方法防治。此外,适时开展幼抚、间伐,改善林分透光、通风性能,伐除重病株等,可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8参考文献

[1] 赵晓刚,任光辉.麻栎育苗造林技术[J].沙棘:科教纵横,2010(11):102.

[2] 杨德勇,肖文美.营造林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林业调查规划,2010(3):5.

[3] 何世平.对我国营林建设、整地、造林技术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0(27):23.

[4] 金博峰,李晓华.秋季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18.

[5] 吴文胜.优质高效营造林技术简述[J].中国园艺文摘,2009(2):121,115.

[6] 李晓昀,李庆录,李德斌,等.黄土丘陵区水保林营造林技术研究[J].现代种业,2009(3):32-33,64.

[7] 叶清,钟子龙.不同迹地的营造林技术[J].中国林业,2009(14):46.

[8] 张罗恩.曲水县高原干旱区营造林技术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9,28(3):22-23.

[9] 田宝.甘肃省小陇山林区水源涵养林营造林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9(5):56-57.

[10] 朱学贤,蔡忠付.丘陵山区火烧迹地营造林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243-244.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6

【关键词】 资源科学 研究进展 福建省

资源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课题。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复合系统中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相互关系、资源经济系统与资源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资源复合系统的形成、演化、结构、功能及其物质转化与能量传递的原理,研究资源的调查、分类、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有效配置和科学管理的原理以及工程技术措施等。

改革开放后,我国改革资源计划配置方式,尝试资源配置市场化,使资源配置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一方面市场配置资源极大调动了社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跟不上,法律不健全,造成资源过度开发,浪费和污染严重。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几部重要资源法的颁布(“森林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渔业法”、“水法”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福建省在组织上也加强了资源的管理,1986年成立了福建省土地管理局。在研究组织上,1989年福建省科协批准成立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逐步成为福建省资源科学研究主要组织者。在技术上,采用资源调查评价方法、遥感遥测技术(RS)、全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化技术大大提高了资源科学的研究速度、规模和质量,实现了资源的动态监测,开展了新一轮以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力布局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和研究。近年来,福建省资源科学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较快进展。

一、土壤科学研究

福建省的土壤学研究长期以来在全国居于突出地位,深受国际同行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朱鹤健教授主持的福建山地土壤发生及其利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于国内外核心刊物的论文及中英文专著[2-4],被国际同行专家认为是“国际上很有声望的中国土壤学家的一部力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为山地利用开发和定向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在土壤分类系统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1986年朱鹤健教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土壤地理》[5],应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研究得出变性土类型[6-7],曾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陈健飞、朱鹤健教授出版基于系统分类的《福建山地土壤研究》专著[8]。1992年朱鹤健教授等主编的土壤地理学全国高校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9],该教材获全国高校教材一等奖;在土壤养分研究方面,邢世和等(1990-2000)利用动力学理论,在研究福建省主要耕作土壤钾素状况和含钾矿物的基础上,开展主要耕作土壤钾素释放动态、释放速率及其有效性等系列研究,为深化耕作土壤钾素供给及其有效性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福建省土壤研究又取得了以下方面的进展:

(一)土壤质量调查与评价

邢世和(2000-2006)采用GIS、GP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在利用福建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和田间调查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开展了1:50万福建省耕地和林地土壤质量评价和1:5万荔城、同安和闽侯县(区)耕地土壤质量调查与评价系列研究,建立了福建省耕地土壤质量调查与评价的技术方法以及耕地和林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福建省1:50万耕地和林地土壤质量空间和属性数据库以及1:5万荔城、同安和闽侯县(区)耕地土壤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为福建省耕地和林地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质量动态监测、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提供了信息化手段。

(二)福建土壤―地体数字化数据库研究

SOTER是土壤-地体数字化数据库(Soil and Terrain Digital Database)的简称。SOTER把土地看作由地形和土壤个体组成的自然实体的组合,用地形、岩石、地表形态、坡度、母质和土壤的一种明确和常常重复的方式来对区域土地进行辨识。陈健飞、陈松林主持的国家教育部项目福建土壤-地体数字化数据库的研制和应用(2001-2005),以福建省1:20万中比例尺SOTER数据库和漳浦样区1:1万SOTER数据库为目标,分别编制地貌图、岩性图、坡度图及土壤图,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生成地形体、地形体组分和土壤组分三级SOTER单元及建立相应属性数据库,并用AVENUE语言编程以实现两种比例尺SOTER数据库的连接。福建SOTER的研制,不仅可为福建土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评价、管理提供依据,而且在验证我国亚热带山地丘陵区土壤与景观之关系、寻求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可望取得新进展。福建SOTER的研制体现了我国亚热带东部山地丘陵区的鲜明区域特色,丰富了世界上SOTER应用的景观类型,填补了我国SOTER典型样区的空白。

(三)土壤养分与土壤污染

丁洪等(2003-2005)对不同土壤氮素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开展深入研究,对控制土壤氮素反硝化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王果等(1995-2005)开展土壤重金属环境化学、作物重金属富集作用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揭示了土壤重金属的吸附机理,提出了污染土壤控制作物对重金属吸收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植物营养与施肥

熊德中等(1999-2005)开展了福建省烟区土壤肥力状况调查、烟区土壤酸化控制、优质烤烟平衡施肥等系列研究,这些研究摸清了福建省烟区土壤的肥力状况和缺素状况,提出了烟区土壤酸化的调控技术和优质烤烟生产平衡施肥技术体系,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并在福建省烟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李延(2000-2002)开展了龙眼和水稻镁素营养及缺镁调控技术的系列研究,揭示了龙眼和水稻镁素营养的机理,提出了龙眼和水稻的缺镁诊断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福建山地龙眼园土壤镁素淋失特点的模拟和福建山地龙眼园土壤镁素状况调查研究,提出了福建龙眼园土壤镁素状况及其调控措施;彭嘉桂等(1994-2005)开展土壤硅和硫含量状况及施肥效应系列研究,摸清了福建省土壤的硫素状况,通过施肥效应研究提出福建省硅肥和硫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取得较显著的增产效果;章明清(2000-2005)开展作物平衡施肥的系列研究,包括花生一甘薯轮作制中磷钾肥施肥模型研究,大豆、稻田施用技术研究等,在施肥模型及其应用研究领域进行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在花生平衡施肥上得到成功应用,为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福建的土壤与植物营养科技工作者正立足于亚热带土壤资源优势和福建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面临的问题,瞄准国际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科的研究前沿,呈现出宏观-微观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二、土地科学研究

(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地理学联合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陈健飞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台湾海峡两岸土地利用变化的对比研究项目(2003-2006年)、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海峡两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比研究―格局、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2001-2006年),首次以地理学特有的综合性、区域性、格局与过程分析的视角对具有地缘、物缘、亲缘的福建与台湾两个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规律、变化模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将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阶段作耦合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探究了借鉴发达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轨迹演绎次发达区域的土地利用趋势,并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分类参比和多源数据融合运用方面作了开拓性示范,在土地利用区域对比定量化方法的集成应用上通过实证得以推进。系列论文已分别在SSCI刊物Land Use Policy、IGU LUCC及国内权威刊物和学术年会上发表[10-13],2006年韦素琼、陈健飞教授出版《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对比――以闽台为例》专著[14],在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中得到同行认可,对于丰富和深化土地变化科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于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价值。此外,福建师范大学承担的省科委火炬办重中之重项目基于三“S”技术的福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福建省教育厅项目闽东南地区城市空间过程的机制和调控研究等,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监测以及驱动力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展,为福建省资源信息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土地分等定级与基准地价平衡研究

福建省是国土资源部开展全国城镇土地等级调整与基准地价平衡研究工作的试点省份,由福建师范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合作开展的《福建省城镇土地分等与基准地价平衡研究》采用“以价验等,以等验价”的新技术,即“以城镇土地市场价格检验城市土地等别,以调整过的城镇土地等别平衡基准地价",对全国的城镇基准地价平衡研究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此项研究最终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研究成果被列为国土资源部2004年国土资源重要科技进展。反映这方面研究的还有:MapGIS与ULC系统在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中的应用[15]、GIS支持下的城镇土地定级[16]。

目前福建省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侯立春、张文开等以福州市仓山区为例进行了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研究,根据农用地分等的依据和原则,利用GIS 技术开展农用地质量分等研究,阐述了农用地分等技术路线,并进行了评价单元的划分,分等参数的计算以及成果图的输出等几项关键步骤[17]。

(三)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近年来土地利用规划愈加向着综合化、定量化、弹性化的方向发展[18]。作为全国土地利用规划试点――晋江市、福清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2005年),体现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念有较大创新。晋江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创新了耕地保护的理念,提出耕地保护的重点逐步从数量保护转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护,创新限制城镇规模理念,促进规划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利用GIS手段,分别讨论了在栅格模式和矢量模式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线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两种评价模式做了对比,分别指出其优缺点[19];福清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多目标适宜性评价,探讨了主导因素与因子的选取,专家知识系统的引入,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以及如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及图形和属性的结合来实现多目标土地适宜性的评价[20]。

三、林业学科发展研究

福建省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十五”期间,我省林业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森林资源总量和木材等主要林产品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森林生态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建成多功能多效益相统一的森林防护体系。在科学研究、机制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林业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十五”期间,实施省部级各类林业科技计划项目约600个,取得科研、推广成果150多项,获省科学技术奖和省优秀新产品奖105项,林业科技的研发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明显提高。竹材开发科技攻关和林木种苗革命取得重大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我省林木种质资源和主栽树种、品种,为种苗基地建设和造林提供了优良的种质材料和良种壮苗,同时在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也为我省林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目前,我省沿海防护林建设、杉木和马尾松育种、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大型人造板加工设备引进消化和吸收创新等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福建省还建立了南平全国林业科技开发试验示范区、2个部级科技兴林示范县和12个省级科技兴林示范县、3个林业科技园区,以及一大批科技兴林示范乡(镇)、村、片。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县、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点等构建林业科技示范网络,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了成果的转化率,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6年的33%提高到45%。

(二)林业标准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福建省加大林业标准化投入,完成制(修)定省地方标准38项,目前林业标准基本覆盖了林木种苗、造林、速生丰产用材林、生态林、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名特优经济林、木材与竹材加工等林业生产建设领域,贯穿于林业生产与管理各个环节,并建立了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区)6个、全省林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18个,示范基地面积1万多公顷,辐射带动20多万公顷。

(三)林木种苗科技攻关成果显著

2003年以来正式启动实施了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工程。根据福建省的实际情况,选定了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乡土珍贵树种、传统用材树种、沿海防护林树种等4个方面11个树种(类),设立了9个课题、53个专题,开展珍贵用材、速丰林、非木质利用、森林景观等多目标良种选育,工厂化快繁技术,种子加工贮藏技术等相关配套技术的系统科技攻关。

4年来,一方面整理、收集、保存了相思、红豆杉、三尖杉、樟树、楠木优良种质资源2608份,其中:新引进239个种源、597个家系/无性系,选择优树654株。重新整理保存优良种质材料1118份。收集速生、高产、高纤维、高产脂、红心材等优良种质材料1058个份,建成我省最大、最全的马尾松基因库;二是新建、改扩建良种基地8085亩。三是初选出118个优良繁殖材料,建园材料233个。四是组装整合了一批较成熟技术成果。如种子园高产稳产技术,杉木三代、马尾松二代种子园营建技术,木麻黄、红豆杉、三尖杉、光皮桦、西南桦等扦插技术,红豆杉、三尖杉催芽、播种育苗技术,芳樟采穗圃高产技术等。五是加快了林木良种的定向改良步伐。两年共提供各类良种11214公斤、优良苗木10788万株。这些新材料、新技术、新成果,大幅度改善了林木种苗质量,满足了八闽大地新一轮造林绿化热潮对优良种苗的急迫需求,为加快福建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海峡西岸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特色农业研究

农业是对资源依赖性很强的产业,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和模式。福建省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形成了区域农业生产之间的差别。福建如何以当地条件为基础,以传统优势品种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市场竞争力强、高效优质高产、具有一定规模或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农业,是福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核心。由朱鹤健教授主持的省科技厅重点项目“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规模特色农业发展研究”(2000-2005年)获得国内领先水平。2004年,张文开、朱鹤健教授出版《福建特色农业研究》专著[21]。

特色农业的理念在漳州市获得实践。漳州市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为导向,构建适应多元市场的优质食品供应基地,形成极富区域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对台合作开发、绿色食品开发和以工带农开发等发展方向,形成九条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带:一是沿国道324线两侧龙海九湖至诏安分水关60万亩荔枝、龙眼带;二是沿九龙江西溪芗城至平和两岸的38万亩香蕉带;三是沿内陆山区丘陵山地的56万亩柑桔、柚子带;四是沿高海拔山地的40万亩柿子、青梅等杂果带;五是沿海平原地区的150万亩蔬菜带;六是沿九龙江西北面南靖、平和、长泰中海拔区的48万亩绿麻竹笋带;七是沿南靖靖城两侧的8万亩食用菌带;八是以沿海佛潭湾、旧镇湾、东山湾为中心的32万亩水产养殖带;九是沿国道324线两侧一公里范围内从百花村到漳浦5万亩百里花卉走廊带。

五、地质科学研究[22]

今年来,我省地质工作者通过艰苦的努力,在找矿理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上都取得了突破,同时也提出了今后对矿产资源尤其是隐伏矿床开发利用科技的进一步要求。

在找矿理论方面,⑴运用火山――次火山成矿的理论,实现了上杭紫金山地区铜、金矿找矿的重大突破,揭示了“紫金山”式铜、金矿与斑岩型铜矿是上下关系;⑵运用海底火山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成矿理论,先后发现建阳水吉、尤溪梅仙丁家山与峰岩、建瓯八外洋等大、中型铅锌矿以及众多小型铜铅锌多金属矿;⑶运用斑岩型矿床找矿模式找钼取得重大进展,探明了部分中小型矿床,发现了一批具有找矿潜力的普查基地;⑷运用推覆构造的研究成果寻找隐伏煤田取得重大突破,使永定高陂、大田广平隐伏煤田可作为新的煤炭接替基地。

在技术上,紫金山金矿采用大规模堆浸技术使大量低品位金矿得到充分利用,成为全国单个矿规模最大的矿山,经济效益显著。铜矿开采利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采用生物氧化提铜技术,解决了铜精矿含砷高、易造成污染的问题。

但是,以下两方面研究急需加强:共伴生难选冶矿综合利用技术、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找矿方法和技术设备;隐伏矿产资源的寻找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石玉林,陈传友,何贤杰等. 资源科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Zhu Heji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and utilization. Hong Kong:China Hong Kong Yearbook Press. 1997.

[3]朱鹤健著. 福建土壤与土地资源研究.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4]朱鹤健著. 土壤学与地理学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朱鹤健编. 世界土壤地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6]朱鹤健,谭炳华,陈健飞. 福建变性土特性的研究. 土壤学报,1989,26(3):287-297.

[7]朱鹤健,郑建闽,谭炳华. 母质和微地形条件对变性土形成的影响. 土壤学报,1992,29(2):226-231.

[8]陈健飞,朱鹤健著. 福建山地土壤研究. 北京:(下转第56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2001.

[9]朱鹤健,何宜庚主编. 土壤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0]Jian-fei Chen, Su-qiong Wei, Kang-tsung Chang et al.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s in Fujian and Taiwan. Land use Policy,2006.

[11]韦素琼,陈健飞. 闽台耕地非农化及关联因子的比较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2004.19(5):568-576.

[12]韦素琼,陈健飞. 基于闽台对比的福建耕地变化趋势演绎.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206-211.

[13]韦素琼,陈健飞.闽台建设用地变化与工业化过程耦合的对比研究. 地理研究,2006,25(1):87-95.

[14]韦素琼,陈健飞. 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对比研究--以闽台为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5]林建新,何建农. MapGIS与ULC系统在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中的应用.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4):518~520.

[16]林娜,李永实等. GIS支持下的城镇土地定级.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3):368~371.

[17]侯立春,张文开等.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研究---以福州市仓山区为例.福建地理,2003,18(4):19-31.

[18]陈松林,刘强等.福州市晋安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地球信息科学,2002,(1):61-65.

[19]王国杰,周沿海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GIS实践方法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3,26(3):294-297.

[20]伍世代.GIS支持的福清市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福建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0,16(3):87-96.

[21]张文开,朱鹤健. 福建特色农业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2]福建省资源环境科技问题研究专题组. 福建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报告之九--资源环境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报告. 2005.

课题组成员

1.韦素琼: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博士,自然资源学会秘书长.

2.邢世和: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

3.陈松林: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副教授、博士,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

4.梁一池:福建三明学院副院长、教授,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

5.叶绿保:漳州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

6.蔡志发:漳州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高级农艺师,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

7.张文开: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博士,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