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研究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研究分析

相同点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少数民族众多,所以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类型多种多样。高台民居和碉楼是我国少数民族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虽然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从这两种民居的形成过程、造型、结构、民族文化等方面,仍可以找到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1.有专门防寒保暖的设计且屋顶多为平顶。由于喀什地区和川西高原地区降水比较少,所以高台民居和川西高原碉楼建筑的屋顶多为平顶。高台民居和碉楼在建筑的时候都用较厚的墙体,在墙上所开的窗都比较小,来抵御严寒的冬季和高寒的高原气候,可以取得极好的保温效果,在夏季又可以减少太阳的直射,降低室内的气温,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2.建筑空间都向外拓展。受高台民居和碉楼所处的地理环境的限制,民居在建设的时候不能向周围平铺来建设,所以就只能向上发展。高台民居建有“过街楼”“半街楼”;碉楼在二层多有出挑楼,就像内地楼房的阳台。这些建筑结构都可以扩展空间、增加居住和使用面积。

3.自身建筑结构都具有对战争的防御功能。高台民居择高而建,墙体厚实、边缘明确且出口少,内部道路全都是丁字型或尽端式的,很少有十字路口,巷道狭窄深邃,用不同的地砖样式来表示不同的道路。这样整体相对封闭的特征是保证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而碉楼的军事防御性更强些,在其宽厚的墙体中开窗很少,门口高而小,并且在碉楼中筑有箭眼和望孔,易守难攻。这是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通过完善自身的建筑结构来抵御猛兽和战争的侵害。

通过对两种居民建筑的比较,两者在对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适应,以及建筑结构上突出防御性以抵御猛兽和战争的侵害,表现出这两种民居建筑在形成过程和文化特征上的相同地方。高台民居深处西北内陆地区,川西高原藏族碉楼在西南山区,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两个民居建筑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点

1.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1)气候不同:喀什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1.7℃,极端最高气温达49.1℃,年均降水量仅为30~60mm,而蒸发量却高达500mm,这里8级及以上的大风天气,每年有120天。

川西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区,受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原气流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总体上讲:日照多、辐射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气候干燥多大风,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几乎常年无夏,冬季严寒而漫长,降水少,无绝对无霜期。

(2)地理位置不同:喀什是丝绸之路通往中亚北、中、南三路的交汇点,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补给站,扼丝绸之路西出帕米尔高原的咽喉,其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喀什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川西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相交的山地峡谷连接地带,以“雪山草地”著称。地处川藏咽喉,西控西藏,东托巴蜀,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两种居民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决定了他们所受的气候影响是不同的,进而对两个民族生活习惯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2.民族文化观念对建筑风格产生的影响不同。西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十字路口,是世界上唯一四大文明交汇的地方,也是各种文明的边缘和末梢,各种辉煌文明的冲击波到了西域就势微了。这种边缘性也反应在它的建筑文化上,新疆伊斯兰建筑在整个世界伊斯兰也处于边缘,再加上汉族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所以高台民居风格中最先融入的是陕甘地区和西亚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高台民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伊斯兰文化的浸润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她们文化中关于建筑的设计形式和图案装饰又融入了维吾尔族鲜明的建筑艺术个性,从而形成了形式独特、风格迥异、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

宗教信仰对高台民居的建筑造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住房大门一般禁朝西开,因为穆斯林的“圣地”在西方,但受高台民居的地势等影响宗教禁忌也不是太严格,是可以变通的。喀什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的客观环境强化了人们对水的珍视,在有水资源可利用的地方,维吾尔族人喜欢近水而居。而在高台民居这里发现了9眼泉水,对高台民居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维吾尔族人还在土崖上发现了丰富的、质地细腻、粘性强的泥土,作为维吾尔族人营造建筑和制造陶器的原料,这无疑也是吸引人们的原因之一。维吾尔族人具有很强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这种民族性格对高台民居的聚居形式和封闭形态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维吾尔族人的家族、亲族观念非常浓厚,以及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对高台民居的建筑规模、结构和布局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街楼等建筑结构就是在这些习俗、观念的影响下逐渐产生的,它不会妨碍路人行走,也不会妨碍邻居,还拓展了新的居住空间。在这些观念影响下,经过近千年的历史积淀,平屋顶、小土楼、过街楼等成为了高台民居鲜明的代表符号。

川西高原藏族居民多信奉喇嘛教,喇嘛教教义主张众生平等、救度一切众生,这样的宗教教义加上当地原始宗教教义中的一些神秘内容,影响了藏族民居建筑的造型风格和建筑结构。表现在:碉楼的顶层多为佛教神龛,中间是人的活动中心,底层是牲畜的棚圈设计,正好与藏传佛教中有关天界、人世、地狱的观念相吻合,碉楼正是按天上居众神,中间是芸芸众生,底下是魔鬼的说法安排的,一座碉楼仿佛就是一个轮回的世界。

另外,白色在藏民族的建筑设计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大面积的白色作为建筑的基色调,川西高原的藏族人民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前都要将墙壁粉刷成白色。“白色在喇嘛教宗教观念中代表宇宙、天极,是日月星辰,天地山川的诸神的标识色。佛教观念认为释迦牟尼‘住胎’之相为白象,《宗教论》中说:‘一切菩萨入母胎时做白象形’。在藏族人民的心中,白色代表着佛祖的伟大旨意”。

因为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惯,使高台民居和川西高原的碉楼在内部的结构造型和外部的装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不同的风格也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民居的风格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这个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展现。民居能反映该民居所处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它也能反映地区和民族的某些社会特征。也是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有了对自然美的崇尚和追求,使民居在与自然的磨合与融合下,形成了极具民族代表性的特色民居。#p#分页标题#e#

3.建筑结构及其材料的运用不同。高台民居的建筑多以生土为主,整个建筑体多是用泥巴和没有经刨削加工的杨木搭建而成的。(见图3,图略)因此,高台民居的结构自由,空间结构由多层立体建构而成,并且高台民居的发展具有顺应自然自由延伸的特点,没有预先划定的人为标尺,街道走向、建筑朝向也因地制宜,符合地域自然规律。所以,人们见缝插针,随意而建。层层叠叠的房屋顺山势而上,高低错落,有的地方后面的民居小院与前面的住房房顶取平,又由于房屋的走向和山势走向相同,造成了房屋的不规则,这些房屋组成了一些不规则的小院落,这些小的院落又延伸出去,形成了一些成片的街巷小区。喀什高台民居有完整的庭院和尽端式街巷,庭院外粗内秀,舒适宜人;街巷连续而互相渗透,与当地自然气候环境和民俗风情相适应,彰显了民居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高台民居由地下、地面起居与屋顶三个层次构成,人们根据每年不同的季节和时令,将三个空间层次交替使用———即夏季上午,人们通常在一、二层起居;午后,随着一、二层温度上升,人们多居于地下室避暑;太阳落山后,一家人则转移到屋顶上纳凉歇息、品茶、聊天。进入冬季,屋顶则成为人们晒太阳的暖空间,地下室则用以储藏粮食杂物,夜晚家人则在一层起居室中生活憩息。“这种空间层次的形成是按照阴阳理论,‘穴’为阴、‘巢’为阳,这种高台式民居则‘穴’(地下室)、‘巢’(屋顶)兼有,阴阳互补而致‘中和’(地面起居室),从而有效化解了喀什地区早晚、昼夜温差较大的不利因素,高台民居是人类遵循自 然气象变 化营造舒适生存环境的典型”。

川西高原碉楼建筑多成群组,墙体厚重、朴实、坚挺,规模恢宏,墙体线条笔直,整体建筑充满威严崇高的美感。(见图4,图略)四周墙体均用石片垒砌而成,不用任何黏合物质;所取石料就地取材,大小方圆不拘。在建造时不画图、不吊线,全凭眼看施工完成。这里的碉楼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碉楼门窗窄小,石墙身厚实,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都是按照“依山、面水、近寨”这一藏族碉楼的基本特点建设的。碉楼一般三层或三层以上,有的高达9层。底层为畜牧圈和储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主人的客厅、卧房、厨房;第三层,则多作为经堂和晒台之用。经堂为佛教敬佛的高尚场所,所以放在整个建筑的最高处。

川西高原碉楼的原材料主要是方石、片石、添心石、黄泥巴、木材等。碉楼形式有四角、五角、八角、十三角等,以四角碉居多。四角、五角碉内部均为方形,立面块石砌的外墙由下至上逐渐向内收分成梯形,五角碉是在地基承载力较弱一边的墙中间突出一角,以增大接触面,加强该面墙稳定性。八角与十三角碉内部呈桶形,墙壁厚实,层数较多。碉楼墙底部厚度约为500~1100mm,墙顶部厚约为400~1000mm,每层的木梁从内部支撑着碉身不向内坍墙并将碉身连接成为整体。这种高度精密的砌石平整的石碉建筑技术可以与欧洲传统的石材建筑相媲美,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一绝。

任何建筑都离不开建筑材料,高台民居和川西高原碉楼的建筑和装饰,从一开始就立足当地实际和建筑的实用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天然性能。在高台民居和川西高原碉楼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利用当地已有的建筑材料来完善民居自身的不足,与自然和谐共存,共生共荣。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首先是通过建筑来体现、传承的,同时,我们通过建筑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高台民居和川西高原碉楼是两个民族创造出的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体系和建筑艺术,丰富了中国和世界的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

高台民居和川西高原碉楼在选址上顺应自然环境,或逐水而居,或依山就势。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使建筑和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虽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走向了一条特别的道路:人类为了追求富裕舒适的现代生活,不仅透支了应当留给子孙后代的自然资源,而且使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当今世界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环境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台民居和川西高原碉楼中居民的居住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但实际上他们的居住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自然环境对当地的影响还存在,他们的民族性格和生活习惯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说形成高台民居和川西碉楼的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而是继续存在。当然,随着外界物质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高台民居和川西高原碉楼的风格特征会改变,但它会演变成新的形式,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融入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继续流传发展下去。

本文作者:刘艳 单位: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