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染织艺术设计人才的培育

浅析染织艺术设计人才的培育

作者:董洁 吴微微 张扬 胡锦霞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作为纺织大省的浙江,近年来力图打造一个集生产、研发、信息为一体的高附加值的纺织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地方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给染织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是纺织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探讨与实践的问题。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其染织艺术设计专业(以下简称染织专业)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在依托母体100多年办学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力求在教学中实现艺术设计与纺织科学、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的有机结合,培育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以染织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及当今企业需求特征,对提高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型纺织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与实现方法,给出一些认知和实践体会。

一、高校教学与行业需求分析

(一)高校教学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由于多种原因,多数高校染织专业的教学模式仍与行业人才知识和能力需求存在较大距离。例如染织专业的织花设计、印花设计等主干课程仍以传统的手绘形式为主,其课堂教学安排为手工构图、接回头→拷贝→手工绘画→手工绘制效果图。从中不难发现,有几大问题困扰着学生。首先,画稿从设计到完成的过程时间长,可修改性差、效率低。通常情况下,完成一张半开纸大小的纯手绘画稿大约为2—3周,而复杂的画稿需要更长的时间。同时,绘制过程中如发现疵点、错误等,更正较为繁琐,绘制过程中也很难进行多种配色方案的设计,往往只是在完成稿的基础上给出不同方案的配色色标。其次,手工操作局限在一到两个回头内效果尚可,但在多单元的连续纹样上,无法直观地观察连续后的构图效果,很容易出现花路、构图疏密不均等问题。手工绘制最终效果图多为二维平面效果图,无法对其进行多角度、多细节观察,直观性较差。再次,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审美因素,以至于最后画面效果较好,但由于对工艺上的可操作性考虑不足,以至于很难实现,当毕业设计作品需要制作成品时,该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纺织高校大多认识到要充分运用高科技,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应运而生,但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基础以及课时安排等原因,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内容大多为Photoshop等基本绘画工具,与专业设计仍有较大距离。

(二)行业需求分析

目前,企业用人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大学生毕业一到工作岗位就能动手操作,讲究的是市场的需求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的企业利润,因此,对纺织艺术设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也是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差距)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市场流行趋势的把握

目前,学生对市场流行信息的把握更多的停留在对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料的浏览和查阅上,虽然各大院校也提倡设计要与市场结合,并安排相应的市场调研,但是学生对市场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和洞察能力还很有限,很难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2.手绘与设计软件应用的结合能力

手绘的特点是能比较直接地传达作者的设计理念,其作品生动、形象,同时具有很多偶然性,这也正是手绘的魅力所在。但是仅仅完全用手绘的方式,作品生产效率低下,给大规模批量生产带来诸多不便。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设计领域中开始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与手绘板(又叫手写板,或者绘图板)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许多以往复杂且耗时的图形或工艺,通过电脑操作就能轻而易举地处理,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行修改和校正,效果直观性极佳,这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但是电脑所带来的神奇效果是建立在操作者相当的手绘基础上的,否则,仅用电脑做出来的效果相对于手绘来说比较死板,缺乏活力。因此,在完整的设计中,手绘设计能让作品更加生动,电脑设计能让视觉效果更好,虽然两者所采用的手段不同,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着,使设计艺术手段更加丰富与完善,产品质量更好,企业生产效率更高。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及方法

(一)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与延伸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从染织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来看,如果将传统手绘类课程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无论是效率,还是效果,以及工艺技术上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因此,面对高等院校的传统手绘教学模式及企业需求现状,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更加需要具有前瞻性,顺应时代潮流,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衔接与延伸,将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目前,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染织专业的手绘类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主要包括:织花设计、印花设计、Photoshop、织花CAD和印花CAD。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两类课程及课程之间衔接的研究,两类课程在毕业设计环节和第二课堂(各类国内、国际设计大赛)中的实践应用研究。首先,在课题参与教师相互合作下,认真研究了两类课程的衔接切入点,把相关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Photoshop的基础上,融合手绘类实践课程,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素材的组合并构图、接回头,这样可以进行反复修改、连续成四方连续,进一步避免花路、构图疏密不均等问题。在构图确定的基础上再利用手绘(或计算机)绘图,并将完成稿扫描进电脑(计算机绘图直接存储)。接下来可以结合印花CAD或者织花CAD课程,对画稿做进一步的工艺处理,最终生成三维效果图。通过手绘与计算机的结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不但便于修改,而且直观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体设计的把握,切实做到艺工结合。其次,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在完成原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按毕业设计(设计大赛)的要求,学生应根据市场流行趋势和企业要求(比赛要求)融合两类课程知识内容,完成作业(设计练习)。经过多次反复演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图1为织花类课程的实施方案(印花类课程类似),该方案和方法不仅融合了多门课程内容,其操作要求也是完全按照企业和市场规则进行。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理念。

(二)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实践相结合#p#分页标题#e#

为了进一步深入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结合学院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暑假企业实习、导师企业横向课题等)。一方面,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市场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后续工作中尽早进入角色,增强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和提高了业务能力,丰富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1.建立纺织艺术设计工作室平台以纺织艺术设计工作室为平台,进行产学研结合。前期主要面向染织专业的优秀学生,通过实践,教育部门、企业和学生反响均较好。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着重研究如何将工作室课题在学生中的受益面扩大化,在教师的引导下让更多的染织专业学生加入到工作室课题中,通过日常参与企业项目的设计,提高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基地暑期实习实效化与此同时,笔者所在的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与10多家相关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双向选择的方案(学生和企业间相互选择),将学生分批派往相关的企业进行暑期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于企业实践,并借助企业的优势,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流行趋势,帮助学生完成从设计到产品制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弥补了学生毕业设计环节产品制作艺工结合不足的问题。

3.“请进来,走出去”培养策略特色化此外,课题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队伍培养策略,即邀请染织行业的专家、相关企业的负责人或设计总监和企业设计师来学院讲学,甚至参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指导,或者安排师生前往企业参观、实践以及参加相关专业展会。一方面,专家们从专业的角度畅谈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讲述如何进行课程学习和从事专业设计,增强了教师及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企业实践以及看展也扩大了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实践能力。可见,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

三、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通过染织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调整和完善了染织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通过加强与企业联系与协作,进一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促进了独立学院的产学研结合,其优势和成效不言而喻。一方面,使课程之间有机融合,更好地衔接和延伸。例如将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使学生的设计过程更加便捷、方案更加多样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更直接地与企业的设计现状接轨。同时,也切实提高染织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活动的作品创新性,以及毕业设计作品整体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纺织品艺术设计工作室导师横向课题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建设,加强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类型的实践平台的协作和相互促进。借助企业平台优势,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流行趋势,弥补了之前学生大多靠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浏览和查阅资料的不足,并在合作中做到艺工结合、设计与市场接轨,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外,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培养、建设了一支精干、善于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师队伍,为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保证。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一场变革,但从根本上,最关键的是思想要变革,理念要更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旧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并结合社会需求,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此同时,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开展多维化实践活动才能更加督促专业教师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可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更需要着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教学改革入手,不段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