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课堂教学的问题存在

浅析美术课堂教学的问题存在

美术教育学家尹少淳说“:美术是最具灵性和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而每一个儿童最大的灵性就是对万事万物都保持一颗好奇的童真之心。应试教育已经很大程度上把孩子的童真之心逐步磨灭,以至于在小学生身上都已经很难找到他们原本爱创造的灵气。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程的“压抑”下,具有“快乐“”创造”“动手”的美术课程扮演着调节紧张的学习压力和发掘学生个性的角色,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也必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潮流不断推进,要把美术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寻找身边的真善美,然后画进自己的小作品里。

一、目前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一刀切”化小学美术教学一直以单一的课本教程为主要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与一味死板的模仿,“依葫芦画瓢”的模式过于死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难以发挥出来。显而易见,很多课堂上老师在看到学生不会“模仿”时,就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手把手教学。这样的模式虽然能直接教孩子学会一些,但有时反而会磨灭他们绘画的信心,使得学生觉得自己不管怎么画都不对,所以就频繁地用橡皮擦,导致时间不够用,而且作品显得很脏乱。

2.课堂模式呆板,“悄无声息”化现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大多由老师口述和简单板书,难以得到学生真正的共鸣。这种形式大大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美术课程长远推进和孩子的发展。例如课堂上教授的是一个规矩的方形,可学生却画出了圆形或其他之类的形状,这样的学生往往不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赏识。可往往这样的学生才真正地在动脑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时教师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应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方形是如何变成圆形的吗?看老师来变个魔术吧……”相信这样的美术课堂就会有非常活跃的气氛。过分规规矩矩只会显得我们的美术课堂死气沉沉。

3.素材偏离生活,不够贴近学生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雕塑家罗丹说:“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贴近学生生活,接受学生情感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你让孩子画一个指南针,不如让他们画一个手上戴着的手表。孩子的生活经验虽然不是很丰富,但他们热爱生活,喜欢观察模仿,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周围的事物。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发掘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自己熟悉的、亲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创作,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展现生活中最真实、最美丽的精彩。

二、提高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策略美术课堂改革的重心是让师生互动,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美术课堂教学的互应生辉。而“导入—教授—实践(辅导)—评价—总结(延伸)”是我自己总结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由学生间接的理论感知到切身实践,再到最后将一系列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这样既保证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关注生活的热情,更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点是,这种模式不仅教给了孩子专业技能知识,还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团队精神以及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

1.导入

导入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导入将学生的思绪从其他地方迅速转移到教学任务上来。我们一般可以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为主进行教学。如:通过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强烈的色彩、可爱的玩具、奇妙的魔术等因素,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使之产生思考,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动机是课堂导入的重要任务,只有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任务才能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完成。

2.教授

美术是一门专业的技能,教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知识的掌握,以及创造能力、审美情操、思想品德的培养。

(1)在上课之前老师必须充分备课,例如,在每节课之前就准备好必备的教具,像一些生动的模型、样板、多媒体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精确的教学目标,要有效灵动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到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2)在课堂教授中,教师要始终注意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观念。

(3)教师大胆的范画会使整堂课得到一个“教”的升华,在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范画,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语言讲解的同时,配上一张自己当场而作的范画,这对小学美术课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中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

3.实践

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同于语文、数学知识的掌握,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只有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感悟到这些美术知识,同时自己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沉浸在实践这一环节中,以下两点是最为重要的:

(1)教师必须为学生设计好实践环节的环境。例如教《画汗衫》这一课,学生都喜欢穿个性的衣服,特别是自己设计绘画的衣服,让他们给自己或最好的朋友设计一件汗衫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儿。设计制作要做到有变化、有创意,敢于创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身边能找到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如收集家里的碎花布剪贴设计服装,用废旧材料,如毛线等贴或缝在汗衫的图案中。学生对汗衫了解,自然也就对本课很感兴趣了。教师要做到多让学生在适合的空间里进行实践,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师的辅导是学生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学生绘画或者制作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常常是巡而不视,视而不导,美其名曰“让学生自由发挥”,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技能操作的“低幼化现象”。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辅导。素质教育要求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教师必须走近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引导,让每一位学生的美术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p#分页标题#e#

4.评价

评价其实是一种更好的激励。无论是自评、互评还是师评,都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要让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或者是发展的方向。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仅要十分重视评价对教学的作用,尤其要重视从多方位进行评价,教师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作品个性,从而使得教师的评价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5.总结(延伸)

就整个课程体系而言,前一节课的结束,其实就是下一节课的开始,所以教师可以将课堂的总结和下一节课的导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整个教学体系是连续系统的。就一堂课而言,良好的开头和精彩的结束能使整堂课的教学显得完美无缺,给学生一种尽善尽美的感觉。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环境,将课内知识适当地向课外作一定的延伸,一是达到丰富学生知识的目的,二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总之,美术课程的学习从来不是死板的模仿和记忆的单一过程,而美术课堂也不应该沦为制造“印制机器”的工地,应该留给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小学美术教学是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提高美术基本技能为目的的。这种发展再通过一个人的个性和自我形象的变化显示出来。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的愿望,我们应当在教学中点燃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针对每个少年儿童的素质,创造教育的时间、空间、环境,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这也将是我们奋斗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