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环境修复及重建

垃圾填埋场环境修复及重建

 

垃圾填埋场虽然解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安置问题,但这种处理方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不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激化人地矛盾,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和欧洲景观教育大学联合会等专业组织都在其宗旨中强调景观设计的工作范围包括对退化景观和废弃土地的恢复[1~3]。本文通过景观设计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恢复退化景观的利用价值,为解决人地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及景观生态特征   1.1垃圾填埋场存在的现状   项目在建设时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规划,或者受到某种条件的限制,垃圾填埋场选址通常在距离城市不远的郊区,当城市向周边扩张时,就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而且由于垃圾填埋场距离居民点较近,所产生的恶臭和蚊蝇鼠虫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有些填埋场选址时没有考虑对地下水的影响,其所产生的渗滤液一旦产生污染,污染物会随着地下水迅速扩散,势必会导致城市地下水污染扩大化(图1~2)。   1.2垃圾填埋场的景观生态特征   从景观生态学出发,垃圾填埋场的生态特征不仅要研究其生态系统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演化规律,还要寻求合理利用、整体优化和管理保护的途径和措施[4]。目前,垃圾填埋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不仅污染环境,扰乱生态系统,而且也正在逐步破坏城市和乡村景观;但反过来看,它又具有很大的景观循环再生再利用的潜质。垃圾填埋场具有以下特征:   (1)地理位置优越   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范围越来越接近位于郊区的垃圾填埋场,逐渐凸显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不可多得的循环再生资源。   (2)景观异质性增强   根据垃圾填埋高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地形,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往往包括管理房,废弃的填埋设施,道路,渗滤液积水坑等景观要素,使原本均质的景观变得破碎化,大大改变了原有的景观结构。   (3)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由于垃圾填埋场与周边环境同属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垃圾填埋的过程势必会影响到周围的生态格局。如:污染地下水,恶化大气环境,物种栖息地严重破环。   1.3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   从形式上来说,景观的退化可分为景观结构退化和功能退化。结构退化指景观中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各种功能联系断裂或连接度减少的现象;而功能退化指由于景观异质性的改变而导致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的衰退现象[5]。垃圾填埋场的挖掘与填埋过程都会造成地面景观的改变。开挖土地,破坏植被,以及堆放垃圾,渗滤液处理,都会影响景观的服务功能。乡土植物群落受到严重破坏,不仅造成水土流失,水分涵养下降,而且植被的演替过程也发生变化。露天堆放的废弃物易发生氧化、风化和自燃,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空气质量,废弃物产生的液体会随着雨水冲刷,大部分会直接排入环境中,导致地下水、土壤的质量下降。由此可见,垃圾填埋场作为可再利用资源,其生态恢复和建设意义重大。   2生态恢复及措施   2.1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是指根据目前的环境特点,人为地设计一个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系统[6]。垃圾填埋场的可持续再生利用首先应修复由于垃圾填埋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及景观重建。美国生态重建学会将生态重建定义为将人类所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成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平衡的本地生态系统,其实质是将人为破坏的环境恢复或重建成一个与当地自然界相和谐的生态系统[7]。由此可见,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的核心是恢复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状态,并具有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最终达到与周边的景观价值相协调的目的。   2.2重建措施   垃圾填埋场封场之后,就是一块特殊的废弃地资源,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技术的介入,产生一种次生生态演替的过程,解决废弃地的物理条件和土壤的毒性问题,并选择合适的物种,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进行景观重建。   (1)工程恢复   填埋场中垃圾山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坡度较陡,若处理不好在封场之后会造成地面塌陷或出现裂缝,降雨后也会形成大小不一的积水坑,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应根据排水,山体稳定状况进行安全防护,如加设挡土墙、护坡、围栏、警示标志等。   (2)基质改良   废弃地中氮、磷、钾、钙等营养元素的缺乏必须通过人为的方式来进行补充。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基质,必须进行改良。可以通过废弃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直接改良或覆盖新土的方法。   (3)水体处理   对场地内已有的积水坑、池塘进行梳理,设计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回收系统,实现污水、雨水、地下水的回收和再利用。景观建设方面,可以按水面深度种植芦苇、荷花等观赏性高的水生植物,若水中成分达标,也可放养观赏鱼类。   (4)植物恢复   利用乡土树种来恢复植被群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哪些植物最先在废弃地上自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通过人工引种,就可以选择到合适的植物种类。特别是在废弃地上自然定居的植物种类,能够适应极端恶劣的生长环境,具有极强的耐性和可塑性,因此在恢复原有生态环境时可以优先考虑这类植物[8~10]。垃圾填埋场在改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因此可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如:在积水处种植喜湿植物,在阳坡种植喜光植物,在阴坡种植耐阴植物,根据土壤酸碱程度的不同选择耐酸性植物和耐碱性植物等。而植物在填埋场上生长时要面临最终覆土层的高温、产生的填埋气体、渗滤液污染以及干旱和土壤贫瘠等严峻的环境压力,因此可体现筛选耐性树种的重要性。#p#分页标题#e#   3垃圾填埋场的可持续利用   垃圾填埋废弃地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表现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上,还要实现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结合,这不仅是人们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一种平衡,还体现了可持续景观设计的目标。目前国际上废弃地生态系统重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耕地、林地、旅游休闲用地及牧业用地等。总体来看,恢复成农业用地是能使周边居民最能接受得结果,但其恢复成本较高,且周边的地块也逐渐变成了城市用地;恢复成林地,虽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但需要限制在一定的规模下,可以开发一些乡村产业(如林业和花卉种植);相比之下,改造成公园绿地、娱乐空间等休闲基础设施则更能适应城市化的要求,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特点及发展方向来容纳人类活动,如科普教育等场所,彻底改变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原先的看法,在解决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4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研究   4.1韩国的世界杯公园   韩国的世界杯公园位于兰芝市,总面积约350hm2。兰芝岛曾经是首尔市最主要的垃圾填埋场,因紧邻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上岩赛场而成为整个比赛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垃圾在自然状态下分解,通过人工干预加速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在世界杯公园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组织市民参加“种1000棵生命树”的植树活动并命名为“希望林”,种植有助于土壤分解的乔灌木和草皮,并放飞3万多只不同种类的人工养殖蝴蝶帮助植物传播花粉,有助于岛上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稳定。同时还建有展览馆,以展示兰芝岛的变迁为主,包括城市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整个过程、从自然状态到分解所需要的时间、城市垃圾的可循环利用等内容,使其成为一个让人们接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教育和进行反省的场所。其他措施包括利用风力发电,建造高尔夫球场,建造生态湿地等(图3~4)。规划部门始终以生态环境状况的演变作为场地开发的依据,公园的设计方案结合了微生物、生态修复等措施,在严重污染的土壤中注入微生物以改良土壤环境,引入植被促进垃圾的分解和防止土壤侵蚀,选择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作为绿化材料[11]。   4.2纽约的清泉公园   纽约的清泉公园是世界上改造最为成功的垃圾填埋场之一。纽约市选用菲尔德设计事务所所创作的方案——“生命的景观”,开创了生态风景园林的新形势及垃圾填埋场再生的新范例[12]。清泉公园没有建成一种固定模式,而是一个建立在自然进化和植物生命周期之上的、长期的策略。通过多种植物种植和道路延伸连接公园与其他的城市空间,通过创造性的景观规划和生态恢复措施改善周边环境,形成多样的生态栖息地,共同支撑起清泉公园的“生命景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保留了其特定的流动性,选择自然变化和事件这两种存在于景观内部的变迁为基础,并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景观更新框架,逐步改善环境,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及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提供优质场所(图5)[13]。   4.3国内的案例南海子公园   是北京市最大的湿地公园。改造以前,干涸的坑塘大部分被不加分类、不加隔离的垃圾填平,填埋总量达到2200万立方米,其中80%以上是建筑垃圾。后来在建设过程中,建筑废料根据各种规格进行打碎、分拣,用于堆山填充物、公园路基建设、园中铺设绿地甬道和人行道等。原用来填埋垃圾的大坑,引入再生水,使公园再现碧波荡漾的景观。水中放养各种鱼类等水生植物,栽种水生植物,吸引野生动物来此栖息,形成完备的生态圈,恢复了湿地景观及功能。天津的水绿园休闲公园将原有的水塘、芦苇荡合理规划,建设成主要的湿地生态板块,占全园总面积的12%,为各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合理规划利用风能、城市中水、雨水收集利用、人工湿地、节能新材料等科技成果与技术来达到“低碳”的目标。   5垃圾填埋场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在进行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过程与多样性原则:在进行场地规划时,要尊重场地的发展过程,并可保留一定的历史信息。如在园区中建造科普教育专栏,通过图像,文字等形式鼓励人们正确处理垃圾,保护环境。②资源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原则:通过对场地内原有景观要素加以改造,因地制宜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使之重新参与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新景观的塑造当中。③场所原则:景观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要符合人的使用环境和活动场所,要考虑场所环境的使用性质,并强调参与者的重要性,使人产生震撼、愉悦的情感,从而使物质空间具有场所精神[14]。   本研究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为目的,是针对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现的一种探索,运用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手法,使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得以再生,缓解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达到重新利用和变废为宝的目的。本文只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国内外的具体实例调查分析总结出一些粗浅的启示,希望能够为以后的项目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