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护士心理素质的自我教育

探讨护士心理素质的自我教育

作者:刘晓虹 顾申 单位: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

既往提及“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总是较多地思考教育者和管理者如何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如何根据时展寻求新的对策,较少从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的视角挖掘其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潜质,即如何调动其“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主观能动性、如何促其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较理想目标。自我教育,指受教育者根据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过程,从而有目的地调整自己行动的活动[1]。我们反思20多年来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和理论探索,主要从学生自我教育的视角,以“职业核心价值观的优势教育”和“依据培养对象特点的分层教育”为关注点,阐述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自我教育。

1职业核心价值观的优势教育

职业核心价值观,乃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核心成分,是当代护士整体素质的首要成分,居于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主导地位,具有导向性、决定性作用[2]。优化职业心理素质的自我教育,护士首先需确立自身的职业核心价值观,其在护士整体素质培养中占较大比重,故称之“优势教育”。加强护士职业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可从4方面入手。

1.1确立核心价值

居于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首位者即“忠于职守与爱心”,它体现护士的职业核心价值观是“救死扶伤,传递关爱”。然而,职业价值观与个体的人生观密切关联,奉行“与人康乐,于己康乐”的护理专业学生或护士,可较快确立并逐渐稳固其职业核心价值观;而更多关注功名利禄、切身利益的学生或护士,则较难确立且不易稳固其职业核心价值观。因此,确立职业核心价值观,是优化护士心理素质的前提,也是其自我教育的起点。步入职业生涯初始阶段的护理专业学生,其确立职业的核心价值大多会经历一个从朦胧、彷徨到清晰、坚定的过程。尽管教育机构、教师、辅导员均特别注重开展职业核心价值的强化教育,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理念和行为则更多依靠其自我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主动与否,或许恰是其确立职业核心价值的差异所在。主动加强自我教育的学生,接受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多积极呼应,更愿深入思考,可促其确立核心价值。如她们会为南丁格尔出身贵族却献身护理深受触动;她们能从“提灯女神”的卓越人生感悟其职业魅力;她们立志尽其一生续写南丁格尔的辉煌业绩。至此,她们便为确立其职业核心价值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诚然,确立职业的核心价值绝非一蹴而就,特别在职业生涯前期,还会有各种因素干扰护士确立其核心价值[3]。若能尽早将其对职业的理性认知与亲身体验相结合,可使其职业核心价值得以稳固。

1.2深入职业实践

近年来,学生尽早、经常进临床,已成为我国护士人才培养的普遍做法,除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增进其职业情感,也为其确立职业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很好的平台。18~20岁的学生正值其人生观、价值观成型阶段,些许懵懂、充满好奇、不乏新鲜感的她们步入职业实践领域后,感同身受患者的病痛缠绕和身心需求,耳濡目染那些整日奔波、疲惫不堪却依然面带微笑且热忱服务的一线护士,其职业价值观也可随之净化、升华。职业榜样的言传身教,是对学生确立其核心价值的潜移默化。如有护理本科生感言:“每次去临床都给我不同的感受,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可以为患者做到的事情很多。临床实践让我体验到,护士是在帮助、服务于他人,他人的感激和赞赏是我们职业价值的体现。临床见习改变了我的想法,将支持着我走完、走好从事护理这条路。”众多临床护士以真诚关爱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良好职业形象,如同映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面镜子,激励着他们追求其较理想职业目标。然而,同期、同样的临床实践经历,对学生职业核心价值的影响却可呈显著差异,无疑与其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密切相关[4]。仅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的学生,很难对其确立职业核心价值产生积极影响;能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就其见闻做细致观察、深刻反思的学生,便会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解读其深邃的实质,进而促使自身的职业核心价值得以确立、升华。护理专业学生可结合不同阶段的临床实践,在专业教师、临床护士的指导下撰写其理解职业核心价值的反思日记,记录自身确立职业核心价值的心路历程[5]。无论其清晰或困惑、断然或迟疑、接受或排斥、坚定或徘徊,都是学生日后乃至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宝贵财富,有助其职业核心价值的确立。

1.3领悟职业内涵

相关的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只是为学生确立其职业核心价值提供理性思考和感性认知的引导,学生对职业内涵的领悟程度与其确认核心价值紧密关联,且同样取决于其自我教育的能动性。深刻领悟职业内涵,包括主动地遵从“从业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的人生规律;明晰“就业是人类满足其‘自我实现’社会欲求”的充分条件;奉行“职业只有社会分工不同、绝无高低贵贱之分”的价值取向;直面“人生就业之必然性与择业之偶然性”的社会现实;悦纳“珍惜与职业的缘分且倾情投入、快乐分享职业回馈”的哲学理念;认同“切莫拘泥职业现状、更多放眼职业前景”的目标定位等。教育者、管理者为引导学生较深入领悟职业内涵,除全程不间断地展开日常宣教,还积极把握学生入学初始、“护士节”、毕业典礼等重要契机,或邀请业界英模、学科精英与学生交流其职业投入及人生获益,或组织学生为主体的自我体验式教育活动,以期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价值。如邀请获得南丁格尔奖或全国“三八”红旗手的护士与学生对话,可提升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我国知名护理专家从普通护士到学科带头人的职业经历,则可对谋求较高人生价值的学生构成震撼性冲击,激发其职业成就动机。此外,毕业典礼的授帽仪式可让学生心灵受到洗礼;学生自行扮演、再现南丁格尔的生平,则令“演员、观众”均为之动容,刻骨铭心。自我教育能动性较强的学生,善于从各类主题活动中汲取精华、拓展思路,尝试多视角解读其职业价值,即所从事职业在当下及久远地对社会、对他人、对家人、对自己的意义,便可更多领悟职业的发展内涵,不会因一时的职业困境而茫然,而会义无反顾、更坚定地认同其职业核心价值。#p#分页标题#e#

1.4关注职业发展

任何职业的发展均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更与其中每个职业人的作为紧紧相系且相辅相成。诸多从业个体或许都期盼其所隶属的职业是“时代宠儿”,欲以职业优越感满足其自尊需要,甘愿终身从事其职业并在其职业生涯中有所作为甚至大展身手。由此可见,职业发展关乎其业内个体的职业认同。近百年来,全球性高等护理教育极大地带动了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护士职业的社会职能正随社会发展不断增强;但护士职业的社会地位提升尚有赖每名护士的尽心竭力、更多作为,再由此形成“促进人类健康事业与提升职业社会地位”的良性循环和共赢局面。既往护理教育者、管理者始终强调职业发展新趋势对学生确立核心价值的引导作用,且付诸于各种形式,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与之呼应不够。在校期间,学生大多对其职业发展的动向关注不足或不以为然甚至视而不见,或尚未认同其所学专业,或认为“正式成为护士后再关注不晚”,很少以职业发展目标激励自己,在其确立职业核心价值的过程中常陷入困境。自我教育能动性较强的学生,能以“与职业发展共成长”的主人翁态度,纵向、动态地关注职业发展的过程及趋势,可较深入理解历代同道为之拼搏、铸就辉煌的职业精神,较深切地感受职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苦尽甘来,从而激励自身有所作为的使命感和能动性,并促进职业核心价值的确立。

2依据培养对象特点的分层教育

分层教育,指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优化,还须遵循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职业培养目标,采取分层教育的方式[2]。我国护理教育的对象,从以往单一层次的中专人才扩展到现今多层次人才(从“职专”到博士),受教育者的年龄跨度从15~18岁增至15~40岁及以上,以下仅以本科、“职专”学生的分层教育为例,侧重阐述不同层次受教育者优化职业心理素质的自我教育。

2.1护理本科生的自我教育

本科及以上受教育者,一方面,因其具有心理发展较成熟、知识面较宽、成就动机较强、有独立见解等特点,宜更多采取“自我激励”的方式,以拓展我国护理事业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激发自己,更有利其确立职业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高学历个体从事护士职业通常会遭遇更多的社会偏见,比低学历学生更容易产生职业核心价值的困惑[2]。护理本科生若能认清自身的优劣势而扬长避短,便可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较大成就感,在与职业发展共命运的同时,升华其职业核心价值并达成其自我实现。如早年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的四年制护理本科生,自知所持学位文凭与同期毕业的六年制医学本科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6]。与其转去医学领域的其他成熟学科做“追随者”;不如驻留年轻而前景广阔的护理学科,更有机会成为护士队伍的佼佼者。事实已证明,早年转行的护理本科生如今功成名就者微乎其微;而早年选择留在护士队伍中的本科毕业生,大多已成为护理学科的栋梁之材,她们的个体成就动机在学科的快速发展中得以彰显,已撑起我国护理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半壁江山。以上前车之鉴,无疑是现今护理本科生职业生涯发展起始阶段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就此而展开的自我教育,主要是学生需结合自身特点,顺应学科发展趋势,恰当定位其职业生涯起点。20年前,凤毛麟角的护理本科生一毕业即可应聘高校专职教师或担任管理、科研等要务;如今成批护理学硕士、博士毕业生占据了当年本科毕业生积聚的“领地”,让护理本科生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多了憧憬和选择。作为护理本科生,既要看到我国每年有成千上万护理本科毕业生加入护士队伍的形势,又要了解我国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短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的现状,以较恰当定位坚实自己的职业生涯初始阶段。

2.2“职专”学生的自我教育

“职专”学生指我国现行办学体制的中专、高职护理院校培养的学生,学生入学时大多为初中毕业,年龄一般15~16岁。与护理本科生相比,“职专”学生具有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受教育程度及成就动机略低、观念与行为易受他人左右等特点。故“职专”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不宜过高定位,如本科及以上高层次职业发展目标,不仅难以对其产生激励作用,反而易使其因感高不可攀而萌生望而却步的职业困惑。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实践证实,学生依据自身成就动机水平定位其职业发展目标,比盲目高攀更有利其职业心理素质优化。此外,既往有些学生一面附和“护士工作平凡、伟大”的高调,又一面遭遇对护士职业持偏见者的说三道四,其内心很容易产生对职业认知的冲突和困惑。如有些学生一味抱怨社会的“不公正评价”,对其职业所拥有的优越条件视而不见,很少反思“自己造福社会多少?社会又给自己多少回报?”甚至有学生作出“护士为社会奉献很大,所得社会回报却如此之少”的错误判断,陷入职业发展困境而难以自拔。

鉴于“职专”学生的特点,有学者尝试引导她们与社会其他行业、受教育程度近似的同龄女性做一横向比较,在课堂上让100余名“职专”学生在护士、空服员两类职业中择其一作为未来职业定向,结果她们竟一边倒地选择了“护士”。追问其理由,学生的回答非常现实:“做护士可以为自己和家人握有一份稳定、终身受用的优质医疗资源”;“做护士可以避免遭遇看病难、看病贵之困境”……这份现实的职业获益感、稳定感,就足以使相当部分“职专”学生百倍地珍惜自己所选择、令诸多同龄待业女性羡慕不已的职业,无疑亦更有利其职业角色人格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