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通识教育教学的优化路径

略谈通识教育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问题

1.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过于偏向应用性和专业化,课程的划分普遍缺乏明确的标准。通识教育选修课突出表现为社会本位价值,以外语、计算机技术、经济等工具性和技能性课程占主导。而基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课程和综合性课程设置不全,导致学生对文化、历史个人修养关注不够。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发挥陶冶学生人格、提升文化品位的作用,学生思考问题时很难做到感性和理性结合。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形式化严重。很多大学只侧重扩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没有遵循通识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通识教育的好坏并不在通选课的数量,而在于这些课程能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有何质量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一般没有严格的约束,只要求提交一篇课程论文即可,所以很多学生仅仅为了拿学分而任意摘抄一篇论文上交。有些理科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还要做实验,花在通识课程的时间相对减少,导致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3.缺乏相应的机构进行监管。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管理工作多由教务处、学工处等部门共同分担,缺乏一个专门机构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学校对学生选课是指导不足,致使学生选课目的不明确;对通选课的监管和考核力度不够,学生在选课时倾向选择学分容易拿的课程。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措施

1.明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通识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文理渗透,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第二层次,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第三层次,超越功利,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对通识教育目标的理解基础上,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并非仅是给学生一些专业以外的知识,而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让人们去了解、思考自己及自己所处的时代。具体培养目标为:能比较有效地、清楚地和批判性地思考和写作;能比较准确、中肯地进行交流;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对当今世界多元的价值观具有明辨和鉴定的能力;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和现代知识背景;在系统地思考道德和伦理方面有一定理解和经验。

2.优化通识课程内容。每个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都应对自己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历史有所倾向。优化通识课程的结构,在不占用学生过多时间,保持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它应该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比重应少于选修课,做到课程设置比例协调合理,这样既可以为学生穷实基础知识,也可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课程知识还应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识课程要符合国家科学发展的战略,为社会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优秀民族文化还要充分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历史,所以通识课程要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们需要学习多门语言,外语应是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无论以后走上什么岗位,练就健康的体魄也是必要的条件,所以体育课也在通识课的范围内,而且不能流于形式。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将公民道德教育贯彻于通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3.加强教学方式的改进。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教育应该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把探索精神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当作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到知识背后的方法论基础以及附着在知识上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性。教学方式以研讨式教学为主,开展对问题根源的思考和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和解决各种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以小组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每个学生应该充分发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论,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老师和学生的意见;认真听取别人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观察,研究,借鉴创新型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作实践的过程。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课外研究活动,加强大学生的课外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活动有利于打破课程的限制,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课外活动的方面,主要组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各种课外活动,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目标,组织实施的方法和要求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大多数这些活动不占用学生正常学习时间,开展活动的时间以课程目标而定,时间长短各异。

4.设置独立专业的监管机构。建议高校成立由学校领导、各专业学科知名的专家学者、年轻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代表组成的通识教育委员会,统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充分调动各部分的积极性,首先明确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然后在委员会的指导下,合理有机地组织学校的各种教育;委员还要负责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统一规划,将各门课程进行筛选和严格审核。这个体系主要对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授课情况,学生的选课情况、学生的消化吸收反馈以及课程成绩的打分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监督。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教师的讲课积极性,促进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最终形成了适合本校历史传统和发展特色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

总之,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要使之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不断进行改革来使之健全。

本文作者:孙童真、杜轶斐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