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严格管理、实现人水和谐

实施严格管理、实现人水和谐

    水资源不仅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更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不可替代的生命资源。为了兴水利、除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中央1号文件。这一纲领性文件不但确立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而且划定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使我国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更加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水情是常德的基本市情、水患是常德的最大忧患”。为了严格执行“三项制度”、真正守住“三条红线”,最近,我与市人大相关委室、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同志一道,围绕如何加强治水、用水、管水的问题,对常德市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调研。通过调研,我认为,实施严格管理、实现人水和谐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当务之急和关键之举。

    一、现状扫描  情势有喜有忧

    常德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河网密布、湖泊成群、 水系复杂、雨量充沛、水源丰富。目前,全市水资源及管理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时空不均。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3.7亿m3,约为湖南省的11%、全国的0.5%;人均占有水量2556m3,低于湖南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尽管我市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仍然存在季节性缺水、地域性缺水和地下水超采的问题。季节性缺水主要是降雨季节影响明显,即丰水期水资源充足、枯水期水资源缺乏。地域性缺水主要是水量分布严重不均,如东北部的安乡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5.94亿m3,不到全市的4%。地下水超采主要是地下水供给不足。

    2、治水效果较好,但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工业、养殖、面源和生活污染的治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构筑了一道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的复合屏障。目前,我市河流、湖泊、水库等重点水域的水质呈逐渐好转趋势。但是,我市河流、湖泊、堰塘、地下水的水质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身在水窝子没水吃”和“躺在水库上喊渴”是当前我市水环境的真实写照。从河流来看,沅江、澧水常德段均存在粪大肠菌群、总磷严重超标的问题;从堰塘来看,约70%以上的山塘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部分山塘甚至枯竭消亡;从地下水来看,约60%以上的地下水中铁、锰、挥发酚和氨氮等因子超过饮用水标准。

    3、开发利用加强,但综合效益较低。在开发上,我市建成城市自来水厂15 座,供水能力80万吨/日;兴建安全饮水工程5503处,供水能力15.6万吨/日;开发水电装机21.2 万千瓦,成为湖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在利用上,以2009年为例,我市全社会总用水量36.22亿m3,其中利用地表水33.94亿m3、地下水2.28亿m3。虽然我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目前综合开发利用率仅为26.4%。

    4、管理开始发力,但模式较为粗放。近些年,我市在水资源管理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基础工作上,出台了《常德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和《常德市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编制完成了《常德市“十二五”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建设规划》;加强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管工作。在政策措施上,分别划定了城区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取缔了保护区内所有工业排污口;先后对造纸、苎麻、炼钒、电镀等重污染行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实施了珍珠压减、水库禁投控养、面源污染整治等工作。在工程措施上,启动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加强了排污工程建设,实施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尽管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正迈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仍然存在职责不明、底子不清、执法不严、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二、成因探究  必须由表及里

    根据对常德市水资源及管理现状的系统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少、脏、损、乱”。

    1、“水少”原因分析。目前,我市“水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无水可用”即时空性缺水(季节性、地域性)、“有水难用”即水质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原因:我市受副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水总量为180.7亿m3,约占全年70%以上,产水量约占水资源总量的68%;非汛期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0%,产水量明显不足。地域性缺水原因:当前,地域性缺水的“罪魁祸首”是:因原有水系的改变而形成的水源性缺水。比如安乡县素有“水乡泽国”之称,由于三峡工程运行后,致使原有水系改变,造成长江上游来水量明显减少,境内虎渡河、藕池河年均断流时间明显延长。水质性缺水原因:由于废水废渍、人畜粪便等直接过量排入河湖、水库,造成河流粪大肠菌群严重超标,水库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居高不下,堰塘、湖泊水体呈现富营养化。同时,供水二次污染已成为水质性缺水的另一表现。

    2、“水脏”原因分析。一是工业污染加剧。从污水浓度分析,在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阵营中,工业污染仍属“龙头老大”,稳坐“头把交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项目的不断上马新建,工业污染有呈日益加剧之势。二是农业污染加深。随着农业种养结构的调整和种养模式的改变,对农村水源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规模养殖污染和农业生产污染两个方面。三是生活污染加重。农村、城市产生排放的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既没有作分类回收,也没有作填埋处理,随意乱堆、乱放、乱排,严重污染了农村水源环境。

    3、“水损”原因分析。一是利用效率低。我市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粗糙,渠系水利用率只有0.46;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量小;城区供水管道“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新老城区漏损率平均达20%左右。二是治污能力低。工业企业污水自身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与日产生的污水量有较大的差距,生活垃圾直接填埋方式容易造成地下水资源的二次污染。三是用水价格低。我市在水资源使用费的定价、收取上存在执行标准低、收缴难度大等问题,水资源一直被低价、甚至无偿使用。#p#分页标题#e#

    4、“水乱”原因分析。一是缺乏统一管理。目前,我市“多龙管水”、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人为地把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统一属性分割、支解,致使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质的不管供水,管治污的不管回用。同时,水资源管理法制建设上存在的法律不配套、彼此不关联的现象,也让管理部门无所适从。二是缺乏统一规划。目前,我市还没有编制一个系统、科学的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规划,管理缺乏依据、发展没有方向。三是缺乏统一调度。由于区域、流域之间在水量供应、水质调节上缺乏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日益尖锐。

    三、对策出路  唯有人水和谐

    为了科学应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常德市应坚持以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区域合作、流域协同、开源节流、科技支撑为总原则,通过管理兴水、科学治水、高效用水,做到与防洪保安、饮水安全、生态环保、幸福家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实现“变水害为水利、变水坏为水优、变水乱为水治”的总体目标,努力构建“人水和谐”的新局面。

    1、要把营造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作为关键之举。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要求。目前,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人民群众都已经从“春饮泥水、夏饮河水、秋饮脏水、冬饮臭水”的水资源破坏后果中看到了实施严格管理的刻不容缓,从“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中看到了实施严格管理的至关重要,从“中央、省委1号文件”提出的要求中看到了实施严格管理的势在必行。现在的关键之要是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上下要立即行动起来,从我市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加强宣传教育为重要手段,进一步改变对水的模糊认识、转变用水的传统观念,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资源意识、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共同关注、广泛参与、齐抓共管,努力营造爱水、护水、节水的良好氛围。

    2、要把建立一体化的水务模式作为根本之策。积极推进“一龙治水、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管理模式转变,努力构建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格局。

    一要理顺水务管理体制。可以考虑以水利局为主体,整合涉水部门职能,尽快成立对水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的水务局,真正实现对全市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的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

    二要启动普查规划工作。要对全市水资源的水量、水质、开发、利用、保护现状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要加快启动《常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常德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尽快完成《常德市水功能区划》编制。同时,注重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要强化资源信息管理。要以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系统为基础,着手加强自动监测、移动监测、实验室监测能力建设,综合建立地理、环境、气象、生态、水系、管网、社区等基础数据,应用现代信息数字技术,筹建水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以应对复杂的水资源变化情况,为我市水资源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四要呼吁配套法律法规。目前,现行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水法律法规,对水污染行为缺乏管控力度和处罚手段,不利于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综合防治。市、县两级党委、人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积极向上级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呼吁,尽快建立完备的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

    五要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要细化水资源管理的各项考核指标,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要根据我市水资源管理现状和考核要求,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流域、区域之间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联席机制。

    3、要把加强水生态的修复保护作为长远之计。要在加强洪涝灾害治理的前提下,着眼长远,多措并举,努力解决“水少”、“水脏”的问题。

    一方面,要启动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针对三峡工程运行后的影响,结合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我市应按照“开源节流、跨区调度、连通水系”的原则,把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作为破解“水少”问题的关键措施。

    另一方面,要加强水污染全过程的治理。一是突出源头预防。要加强饮用水的水源地保护,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大城市供水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力度,从源头降低二次污染风险。二是强化污染治理。对于工业污染,要严格项目环保准入,加强水资源认证,严禁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新上高耗水项目;对于养殖污染,要按饮用水源保护地要求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准养区,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标准养殖、自然养殖和人放天养模式;对于面源污染,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农业和示范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害虫统防治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农村水系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对于生活污染,要建立垃圾分类处理制度,积极总结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处理模式。三是注重生态修复。加强植树造林和浮水植物、水草的栽植,严禁“乱砍滥伐、乱捕滥捞、乱采滥挖”,增强土壤的涵水能力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今后,还应充分依托人大牵头开展的“环保世纪行”这一活动平台,把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作为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常抓不懈,促进我市水域水质的持续好转。

    4、要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作为当务之急。提高综合用水效率是当前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头等大事、当务之急。

    一要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一是根据省里分配给我市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进行细化分解,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红线。二是充分考虑我市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将水资源认证列入项目审批前置程序,坚持以水定项目、以水定规模。三是按照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严格建设项目取水许可审批。四是优化全市和各区县(市)水资源配置、调度方案,健全调度机制和手段,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p#分页标题#e#

    二要推进节水社会创建。一是加强节水政策、节水措施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推广,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发挥水价杠杆的调控作用,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结构和用水数量。二是大力推进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建设,不断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切实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三是积极开展节水创建活动,加强各行各业用水定额管理;加大城市供排水管网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城市中水(雨水)回用、企业尾水处理循环使用工作,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要着眼长远多方备水。要在通过采取蓄水、引水、提水、调水等手段,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扎实搞好“引黄(黄石水库)入常”城市供水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提高应急供水能力。同时,要积极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不断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