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中药学人才培养的应用

形成性评价在中药学人才培养的应用

摘要:形成性评价是为改进课程教学及其活动方案而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为改善以往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模式中的不足,重视教学过程,获得教学反馈,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进步,提升学生学业和实践水平,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以“认、采、种、制、用”为特色的中药学类本科教育模式为基础,将形成性评价融入“用药”方面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改善了当下“药不知医”的普遍问题,提高了学生对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也获得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和有益成果。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中药学;人才培养

从古至今,中药学一直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进步和发展,历代统称“医药同源”[1]。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教育实现了从传统的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1]。改革开放后,中药学教育和中药产业蓬勃发展,开拓了许多中药学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药学科研人才,也使得传统的本草获得了新的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人民群众对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较以往也更加迫切,尤其在国家重视中医药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在临床方面,越来越多的患者对药物的治疗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需要得到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用药咨询与指导[2]。中医药虽然有着辨证论治、方随证立的独特治疗优势,但临床中药工作的发展较西药临床仍然存在差距,这也亟须在中药临床用药人才培养方面对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提升。“形成性评价”最早由美国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芬在《评价方法论》一书中提出,所谓“形成性评价”,即改进课程教学及其方案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而以“认、采、种、制、用”为特色的中药学类本科教育模式,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引入中药的辨认、采收、种植、炮制、应用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通过专业教师带教,借助专业社团平台,培养学生的中医药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了让形成性评价在用药方面的人才培养得到尝试,本校以神农药学社为中药学人才培养试点,以学校国医堂中药房为实践基地,将形成性评价的教育模式与理念适时融入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对形成性评价在用药人才培养的应用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获得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和有益成果,以下笔者将从形成性评价在用药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优势、评价方法和实践模式、成果反馈及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

1形成性评价在用药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3]。纵观中医药历展,不乏深谙临床实践且又有创新突破的国医大家出现,这些大家也无一不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临床实践能力。历代相传的“医药同源”发展脉络,既说明了“医”与“药”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体现着诸多名医大家又一共同特点,即深谙“用药之道”。2014年1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中药学专业教育标准》研讨会上,提出了“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中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4]。所谓“传承有特色”,即坚持中医药特色,“创新有基础”即在特色基础上开拓创新,而“服务有能力”是使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掌握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并能灵活运用于临床的能力。在当下“从医者缺乏对药学的理解,从药者缺乏对临床的认识”的普遍现状下,如何达到“医能明药,药能知医”的教学目的,即如何做好用药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辨证论治和整体观是中医的两大特点,也是中医治病的两大原则。笔者认为,从医药同源的发展脉络来看,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不仅仅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主要原则,同时也是中医认识并把握自然规律、识别并应用本草药性的主要原则。只有深化对病机、药性的理解,才能在临床应用时达到更好的疗效。由此可见,“用药”方面的人才培养在提高中医治疗效果、保障用药安全等多方面有着“医药并重”的特殊意义,夯实中医药理论基础和掌握中药实践技能同样重要。以往的中药学教学模式,偏重于考查学生的期末成绩,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视度明显不够,难以达到“医药并重”的教学初衷,学生在“医”与“药”方面的认知层次和运用水平更是难以把握、难以探知。形成性评价作为有利于教学反馈、把握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价方法,可弥补当下中药学用药人才培养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也便于对“医”与“药”的教学过程进行实时把握,从而夯实学生的中医药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结合本校传承创新的中药学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培养用药人才的教学尝试,既强调了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承的职能[5],也凸显了中医药学本身的人才培养特点。

2形成性评价在用药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由于中医药学教育本身即是以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病患为最终目的,因此在中医药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实践能力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中药学教育一直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得不到有效的保证,阻碍了高素质、创新型中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人才需求,尤其是在理论与临床方面具有双重技能的“用药”人才,更是缺少相应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性评价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米歇尔•斯克里芬在开发课程时提出,并由本杰明•布鲁姆将其引入教学领域,其本意为“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并以此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的程度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评价过程”[6],这种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改善教学质量,同时又有着系统完整优势的教学评价方法,与以应用于实践为目的的“用药”型人才培养思路十分契合。一方面,中药学理论与技能学习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使学生对中医药理论产生更加深入、清晰的理解;另一方面,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反映出学生对于理论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应用水平。形成性评价的系统评价过程,适时地弥补了当下中药学人才培养的普遍短板所在。用药人才培养的理论与技能培养成果,在实际的临床与实践过程中可以十分清晰地反馈出来,既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也使学生能认清自身的问题所在,从而便于教师明确方向,弥补短板,强化自身的技能水平,提升专业素质,对于当下“医不明药,药不知医”的普遍现状也有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3形成性评价在用药人才培养的实践和评价方法

目前,本校已将神农药学社作为为中药学人才培养试点,国医堂中药房作为中药学人才实践基地。为把形成性评价的教育模式与理念适应性地融入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学校对大一新生开展入学教育,从中药的“认、采、种、制、用”五方面对中药学专业进行宣传教育,使大一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即清楚“中药学是什么”“中药学学什么”“中药学要做什么”“如何做好中药学”这四个基本问题,增强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确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开展课堂教育的同时,以神农药学社作为人才培养试点,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平台,学生在课上所学的知识能在课下以其他途径、方式进行反馈、重复,从而开拓学习思路,活化学习思维,为深入理解中医药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用药方面,以神农药学社的饮片标本室为平台,对遴选招收的社员开展系统性的实践训练:

3.1第一阶段

一方面开展学习、记诵、整理古代本草典籍,历代的本草著作、医学古籍当中保存着丰富的用药理论和临床经验[7],通过阅读古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性和应用特点,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与规律;另一方面以实际观察中药饮片、原植物特征的形式,学生可提高中药饮片的鉴别能力,理解古籍中对于中药的形态描述和药性认识。两方面互相对应,互相反馈,通过对饮片标本室社员规定每周的学习指标,带教教师再对社员整理的学习心得进行修改、完善。每月社员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在神农药学社内进行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以达到“识药明药谙配伍”的教学目的。

3.2第二阶段

由于中医教育与西医教育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中药的应用原则和方法与西药有很大差别[8]。因此,一方面带教教师鼓励社员阅读中医药古籍中的病案、用药经验,学习、记诵并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和适应病证,使社员加快建立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辨证施治理念[8],使其理解中医诊病的辨证和用药思路,整理自身的学习心得;另一方面,带教教师从近现代名老中医的临床处方中挑选出用药不含较多冷背药材的方子,让学生练习取药抓方,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和中药材辨识能力,通过“观方”,简单确定药方的主治病证与用药思路,提高“识方辨病”的能力,从而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与此同时,通过与其他中医学类专业社团开展交流活动,促进彼此进步;以学校国医堂中药房作为实践基地进行实际演练,与中医学专业学生一同跟诊等诸多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实践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挑战杯等大学生比赛项目,树立创新意识;通过带教教师指导、学生互相交流,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扎实的中药学专业技能,尤其着重于提高用药方面的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最后,教师在这两个阶段的系统性学习过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每周、每月规定学生的学习指标,以学生互相交流、讲解为主,以带教教师指导为辅,将形成性评价融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交流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技能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4形成性评价在用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本校2017级中药学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并将其尝试性引入神农药学社饮片标本室的教学工作当中,经过一年的磨合与实践,本校中药学教学在如何培养中药学优秀人才及如何应用好形成性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从成果上来看,目前饮片标本室已成为药学院学生所向往的专业性学习平台,神农药学社在学校也逐渐成为广大学生所羡慕并具有一定学术实力的学生社团。从对本校中药学专业学生开展的调查来看,相较普通学生,神农药学社的学生在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中药学学科任务也有着更为全面、成熟的认识。2017年对中药学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在饮片标本室进行过系统学习的学生在对中药学学科认识水平和中医药理论的理解水平等方面较一般学生有更为深刻、广泛的认识,平时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上较普通学生也要优秀许多。这说明用药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契合了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所在。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也更为真实地反馈出“用药”学习模式的成果,进一步提高了“用药”方面的人才培养成效。对本校将形成性评价融入用药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习中医药若想从理论走向临床并达到效果,往往需要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应变,而实践则是检验学习成效的主要标准,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反馈、不断修正,其本身的过程就和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应用过程有着十分相似的特点,即需要不断进行逆思维来反馈自身的掌握水平。将形成性评价融入用药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有着与学习中药课程相互补充的“表里同治”作用,使学生既在内心层面上能有对已学知识的反馈、对比、思考的过程,也在外在的学习层面上能有获取开阔眼界、发现错误、纠正问题的机会。学生以实践将自身学习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把握,从而培养出扎实的专业能力。总而言之,将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引入中药学教学改革当中,除却方法、方式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产生引导作用,既要吸取传统师徒制学习的优势,紧扣中医药的自身特点,做到“师父领进门”,也要突破其时代局限性,做到“修行有法门”;既要以中医药特色为本,也要积极融入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便是形成性评价在用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出的真切经验,也是实现“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中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目标的实际路线。

参考文献

[1]匡海学.厚基础重传承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医教育,2014,33(03):1-3.

[2]张冰,林志健,吴嘉瑞,等.临床中药学科知识框架与教育实践体系思考[J].药学教育,2015,31(01):22-26.

[3]曲迎春.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2):61-62.

[4]常滨毓.《本科中药学专业教育标准》完成起草听取意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01):110.

[5]王昊,崔广志,庄朋伟,等.基于专业认证推动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26-27.

[6]王添敏,邸学,张慧,等.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在中药鉴定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04):531-533.

[7]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等.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J].中医教育,2008(02):1-4.

[8]李启秀,梁攀,文亚春.论中医教育改革中的中药教改问题[J].人才资源开发,2016(02):223.

作者:张慧康 张丹 郭龙 侯芳洁 郑开颜 王乾 景松松 郑玉光 单位: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