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工程论文范例

造福工程论文

造福工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科技伦理教育

大学生作为未来科技领域的生力军,其科技伦理素质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创造、转化和运用方向,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和平与安宁。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存在的客观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伦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被打上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印记。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技术的进步,随之而来也会产生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只有在正确伦理道德的引导下,才能朝着服务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在2018年两院院士会议上提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1]并多次强调“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然而,目前大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状况并不乐观,科技伦理教育在我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有关讲话中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3],“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那么,在素质教育视角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科技理论教育,全面提升其科技道德素质和伦理素养,对确保未来科技创新、发展、运用造福人类的正确方向就非常关键。

一、当下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问题

高校作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人才的第一平台,应该直面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科技发展与大学生科技伦理素养缺失的严峻挑战,进行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规范其科技行为,提高其综合素质。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状况却令人堪忧。首先,重理轻文,忽视“做人”的理念教育。科技伦理要求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道德的统一。它认为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每时每刻都在体现人的价值要求与道德取向,要求科技发展必须坚持在人类的道德底线范围之内,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科技伦理教育就是对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人,进行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等的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以及在科技活动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对待科技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平台,是开展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但多数高校忽略了科技发展对学生伦理道德的冲击,对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育理念上,注重“做事”,忽视“做人”。教育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是教会学生“做人”。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技轻德的现象,重视科学技术知识和原理的讲授,忽视科技伦理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弱化,学习的功利性倾向较为突出,这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是偏离的。其次,教育方法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高校进行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在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以及未来科技实践应用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伦理情怀。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科技伦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论灌输。这种教育方式缺乏人文关怀,被动性较强,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提高大学生科技伦理素养的实效。科技伦理教育具有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教育过程漫长、教育效果不可量化检测等特点。仅仅通过传授一些科技伦理知识,不能引起学生对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视,更不能将书本上教条式的知识转化为科技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的自觉意识,科技伦理教育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因此,枯燥、单一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对大学生科技伦理素质的培养收效甚微。再次,教育内容空洞乏味,缺乏深刻性。高校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应该与当下层出不穷的科技伦理相对应,内容要深刻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发人深省。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伦理学或科技伦理教育等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科技伦理知识的普及,但内容比较宽泛,缺乏针对性,多数着重于专门理论研究,在主讲教师的配备、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都与本门课程所承担的教学目标不相匹配,不利于形成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科技伦理教育体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些高校尽管在一些专业科目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科技伦理教育内容,但只是作为相关科目内容的附属品一笔带过,根本达不到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科技责任意识的效果。当前高校不断出现的论文剽窃、数据造假、考试舞弊等学术不端行为,也反映出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状况堪忧,而高校科技伦理教育内容空洞、无力甚至是乏味,不能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反思成为科技伦理教育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缺乏专门从事相关科技伦理教育的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5]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教育内容的传授者,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成败。高校无论是开设专门的科技伦理教育课程,还是把科技伦理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其他科目中,都少不了具有良好科技伦理知识和素养的授课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但是由于我国科技伦理教育提出较晚,现在高校的许多教师自身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科技伦理教育,即使通过自学掌握了一些科技伦理知识,不成体系,也不完整,在对学生开展科技伦理教育中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不论在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阶段,都没有设立普及性科技伦理教育专业,科技伦理教育没有确立学科地位,因此,科技伦理教育也没有专业的任课教师。师资力量的严重紧缺,直接影响到科技伦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严重影响大学生科技伦理素养和责任意识的提高。

二、素质教育视域下高校加强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对策探讨

造福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工程伦理;环境类硕士研究生;工程教育

工程科技的进步与人类发展的命运紧密相连,伴随着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工程行为,不可避免地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多重价值追求,不同利益诉求也会导致人们在工程行为选择上的困境与冲突,从而引发当今社会对工程行为意义与正当性的反思,人类的工程实践不仅是一种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也是一种关涉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伦理活动,这成为“工程伦理”作为一门学科建立与发展的现实背景。

一、“工程伦理”课程介绍

工程伦理是在工程中得到论证的道德价值,是应用于工程学的道德原则系统,是工程技艺的应用伦理[1]。工程伦理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门哲学、伦理学与工程学、社会学交叉的新兴学科门类,在实践意义上,工程伦理为工程师提供了价值性的规范引导。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是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推动下展开的。2014年6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工程呼唤伦理:学术界与企业界对话”工程伦理教育论坛上,企业界代表和学术界人士提出了工程教育要补上“伦理”短板,不但要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进一步延伸到价值塑造,而且要把价值塑造作为工程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同年12月,教指委启动“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并于2016年推出了“工程伦理”教材和在线课程。2018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了《关于转发〈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学位办(2018)14号〕》,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并列入研究生培养单位实施人才培养、开展评估评优工作重要依据。可以看出,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已成为工程硕士教育中的“标配”。

二、“工程伦理”课程开设的意义

传统环境类硕士生培养目标是: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独立开展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科研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能力。目标对学生掌握扎实的环境专业理论和技术表述较多,而对学生今后作为环境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工程伦理素养和职业道德鲜有提及。环境类专业在解决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环境问题时能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面临着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社会利益公正对待问题、环境工程管理制度的道义性以及环境工程师的职业精神与科学态度问题。特别是我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与对立引发的工程伦理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而言,一是环境保护工程公益性,使其出现了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之间矛盾的伦理问题,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矛盾的伦理问题;二是环境保护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因为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属全球性问题,而环境工程主要是保护和增加公共利益,大多会不可避免涉及甚至减损局部利益或私人利益,若处置不当极易引起工程伦理冲突,甚至破坏世界和平或引发局部群体性事件,例如“邻避冲突”与“邻避困境”出现;三是环境污染问题追溯和责任主体确认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例如,地下水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就是典型的难以溯源和界定责任主体,这都对环保工作者的职业要求非常高,也会涉及很多相关工程伦理问题;四是确立自然环境的伦理地位,工程师需要扭转一味追求技术效益和最大产出的功利观,明确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因此,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紧迫任务。

三、“工程伦理”课程设计与授课方式初探

(一)“工程伦理”课程设计

环境类硕士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环境类学生及其他环境类工程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并能够自觉地在伦理意识的约束下从事环境工程建设,从而把工程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为子孙后代造福。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工程和伦理的概念,工程中的风险、安全与责任,工程中的价值、利益与公正,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伦理,工程师的职业伦理,环境工程伦理问题的产生,环境工程中的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环境工程中的社会公正与环境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环境人的职业精神与科学态度等。课程教学重点是对工程、伦理以及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有整体性认识包括道德与伦理的关系,工程活动相关的伦理规范,不同的伦理立场主要观点及区别与联系,伦理困境及伦理选择,工程伦理问题的主体,主要的工程伦理问题有哪些,以及何时会面临工程伦理问题等。课程教学难点在于给出解决工程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中提高工程伦理意识,运用工程伦理规范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种环境伦理问题。

(二)“工程伦理”课程授课方式

环境类硕士生“工程伦理”课程授课方式采用“三结合”,即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具体而言,首先,为打破学生认为工程伦理教育是单调乏味的伦理道德说教的传统观念,教师在讲授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伦理话题和环境问题入手,并采用教材知识、学科相关知识和最新热点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吸引学生“眼球”,提高课堂“抬头率”,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讨论,将学生带入特定环境事件的“现场”,将自己摆入具体环境伦理情景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并进行环境利弊分析,这样既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又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伦理问题的能力;其次,由于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各行业工程伦理规范阐述与当前现实有所差距,尤其是环境伦理规范与现实差距更为明显,因此教学中应该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切忌片面地追求工程伦理规范的“高大上”和一味地拔高道德伦理高度而导致曲高和寡,应者寥寥,应根据我国当前工程界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向学生宣讲“接地气”的工程伦理规范,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工程伦理规范的接受,又可避免学生认为课堂知识和现实差距太大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同时针对环境类硕士生的授课时数,需详细阐述环境工程师职业活动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现实需求。最后,应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尤其要将我国当前的一些最新时事和高新技术成果的案例适时补充进课程案例库(文字案例、图片案例和视频案例),使“工程伦理”课程的相关理论与我国当前国情相结合,且收集工程伦理典型案例时必须一定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三)“工程伦理”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结业考核两部分,二者的比例可根据实际课堂情况微调,逐步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具体而言,平时成绩由到课情况、课堂回答问题、各小组课堂讨论三部分组成,结业考核由课程结业论文和根据结业论文制作PPT现场汇报情况综合评定。结业考核论文选题既可以“工程伦理”教材分论部分的某一章节为基础[2],又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兴趣或感兴趣的工程项目为基础,探究其中的工程技术手段,并分析各种工程内部是否存有潜在的工程伦理问题等。同时,考核成绩评定时,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例如在评定PPT汇报演讲的成绩时,可采用在线表单工具中的“考试测评表单”,每位学生通过手机“微信扫码”即可实现课堂在线评分,并由表单工具后台按预先设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再计算平均分),自动收集整理数据后现场给出得分。总之,上述考核方式可使课程成绩构成多元化且客观公正,同时通过讨论和汇报等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环境类硕士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让学生具备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掌握工程伦理基本规范,并逐步提高工程伦理决策能力。此外“工程伦理”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升学生工程伦理素养,加强其作为未来工程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有利于协调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工程伦理”课程为在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践行“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全面育人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安萍,陈若愚,胡秀英.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2).

造福工程论文范文3

1关于开放获取利弊分析的已有研究

目前,已有的关于开放获取的利弊分析多是基于成本(cost)和费用(fee)(广义的成本包括费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人们大多认为开放获取运动的直接原因与连续出版物危机(serialscrisis)有关,连续出版物危机给图书馆造成了财政困境,从长远来看,仅仅通过增加连续出版物预算是无法解决的[5,6],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开放获取[7].后来,随着文章处理费(articleprocessingcharge,APC)的引入,人们发现开放获取本身也需要投入,增加了一些新的成本,从而提出包括订阅成本、文章处理费和额外管理成本的总出版成本(totalcostofpublication)概念,并分析了23个英国机构在2007~2014年间的总出版成本数据[8].目前,在OA2020国际开放获取行动和S计划(PlanS)的推动下,人们希望可以把当前用于期刊订阅的经费转换为支持开放获取出版的资金,快速实现大规模开放获取出版的同时,不增加或尽量少增加总出版成本.涉及收益的开放获取研究鲜有报道.2009年1月,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InformationSystemsCommittee)研究报告,尝试着分析替代学术出版模式的成本和潜在收益(替代学术出版主要指开放获取出版和自存档,即金色开放获取和绿色开放获取)[9].不过报告中关于潜在收益的分析,核心是成本的节约,关于可访问性的收益没有实质性展开,并且该报告后引起很大争议[10].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全世界经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全部由作者自行存档(绿色开放获取),它将产生40倍收益/成本比[11].

2学术传播净收益概念的提出

开放获取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究其源头仍还是以学术出版为代表的学术传播问题.为了搭建全新的分析开放获取利弊的框架,基于整个社会或某个特定国家的视角(类似宏观经济学的宏观视角),一个新概念被提出:学术传播净收益(netbenefitofscholarlycommunication,NBSC).对应的两个概念为学术传播收益(benefitofscholarlycommunication,BSC)和学术传播成本(costofscholarlycommunication,CSC).学术传播净收益(NBSC)=学术传播收益(BSC)–学术传播成本(CSC).本概念基于以下常识.(1)学术传播有收益(benefit),比如:知识传承(教育角度)、成果转移转化(经济角度)、促进人类文明(社会角度)等.经济学中,收益通常指财富的增加.广义上的收益可以是实际物质财富的增加,也可以是精神上获得的满足;既有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的,也有不可直接用货币计量的.(2)学术传播有成本,无论传统的订阅成本还是文章处理费.为了简化处理,不再区分成本和费用,统称为成本.经济学中,成本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的代价.从图书期刊的产业链看很容易理解学术传播成本,编辑加工、排版、印刷、发行等均有实实在在的成本发生.(3)理性决策,对于开放获取利弊的分析,不应只关心学术传播收益的变化,也不应只关心学术传播成本的变化,而是应该测度学术传播净收益的变化.经济学中,净收益通常是收益与成本的差额.用净收益的变化,而不是收益或成本的变化去评估目标对象(特定企业或项目等),在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被普遍采用.这些概念并不复杂,只是将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经常使用的收益、成本和净收益等概念与相关理念,简单移植到学术传播相关问题的讨论中.此概念只基于宏观视角,不涉及微观的特定企业或机构的学术传播成本、收益和净收益分析.

3基于学术传播净收益概念的开放获取利弊

分析新框架基于前文的学术传播净收益概念,分析开放获取利弊,变成论证如果实施开放获取,学术传播净收益的变化ΔNBSC是否大于零,大于零则开放获取有利于学术传播,反之则不利于学术传播.而ΔNBSC大于零,可能的实现路径有4种.路径1:ΔBSC>0,ΔCSC<0.这条路径最理想,即开放获取不仅增加了学术传播收益,也节约了学术传播成本.路径2:BSC不变,ΔCSC<0.这是目前讨论较多的路径:开放获取是否节约了学术传播成本?路径3:CSC不变,ΔBSC>0,即开放获取后学术传播成本其实没有变化,但是学术传播收益增加了.路径4:ΔBSC>0,ΔCSC>0,但ΔBSC–ΔCSC>0,即开放获取既增加了学术传播收益,又增加了学术传播成本,但学术传播收益的增加超过了学术传播成本的增加.此分析框架非常简单,但这一理性分析框架有助于从根本上思考开放获取的利弊得失.此分析框架同样适用于分析我国是否应该“拥抱”开放获取.开放获取很可能使我国的学术传播成本增加.根据大致的测算,由于历史上定价参照标准较低、我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相对欧美国家较少等原因,我国目前支付给全球大型出版社的订阅费用,占全球大型出版社销售额的比率一般不超过10%.这个数据也可以从已经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市的大型商业出版社的年报信息中得到一定的验证.如果简单化处理,假设我国学术研究成果全部金色开放获取,文章处理费总额通常按照发文量计算,基于SCI数据库的简单统计,2019~2021年我国(香港、澳门、台湾除外)论文在全球占比均超过20%且继续增长.因此,可以推测开放获取很可能会使我国的学术传播成本增加.但开放获取给我国带来的学术传播收益很可能更大,足以弥补开放获取给我国带来的学术传播成本的增加.开放获取可以直接造福我国庞大的研发人员和学生,促成工程师红利和科学家红利.我国研发人员数量和研究生数量均居世界前列.《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7%,从2016年的387.8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509.2万人/年,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12].2021年,我国招收研究生117.7万人,在校研究生总数增至333.2万人[13].如果我国和世界的科研成果是开放的,所有这些研发人员和研究生都可以立即从中受益.开放获取可以助力我国的经济转型.创新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国继续追求增长质量而不仅仅是增长速度,以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持续过渡.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关注研究的大学和关注应用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通过提高科研成果的可见性,促进对科学数据的公开访问,有助于促进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整体上判断,开放获取给我国带来的学术传播收益的增加额足以弥补开放获取给我国带来的学术传播成本的增加,因此我国应该“拥抱”开放获取.当然,对学术传播净收益的准确度量非常困难,此结论尚需更加严密的测算和论证.期待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一研究中.

4我国推行开放获取的可能行动

造福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汽车专业;思政设计;汽车车身修复技术课程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培养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性的人才起着重要作用。主席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培养人、全方位教育人[1],努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是以政治教师课堂讲授政治课程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单纯的政治课程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社会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面临困境。在高等院校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的比例占据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中的主要课程,学生接触较多的是专业课教师。因此,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实现全过程培养人,全方位思政育人。

2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考试人数的逐年减少,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绩明显下降,很多学生的分数直接接近录取分数线。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普遍下降,有的学生既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学生还存在着享乐主义,社会责任感不足等问题,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学生具有的素质脱节。学生的专业知识再好,也不能为社会服务,还有可能走向犯罪的深渊。本论文以汽车车身修复技术课程为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素质,使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3汽车车身修复技术课程思政设计

汽车车身修复技术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学生主要学习汽车车身修复的有关基础知识及汽车车身修复的方法与思路。本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如下:

3.1专业课知识与思想教育内容进行融合

专业课教师要培养学生专业课技术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提高政治素质水平。教育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热爱我们的国家。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有机结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2],还要掌握本课程的历史背景,并把这种思想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之中,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要求专业教师必须了解本专业课程每一章节的背景及其励志故事,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思政元素,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讲授汽车车身修复技术专业课程时,还要结合汽车车身发展历史,认识车身各发展阶段的名人故事,以及汽车车身修复过程中的大国工匠精神,教育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2汽车车身修复技术课程必须融入思政内容

汽车车身修复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是任课教师教学的依据,汽车车身修复技术课程融合课程思政元素,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思政理念,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具体化的要求。本课程各章节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分析如下:

1.专业课程授课内容:汽车车身结构

思政元素映射与融入点:讲解汽车车身结构的重要性,由汽车行业发展变化进行导入,阐述近几年国家汽车行业的发展,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从落后到强大,从国家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划,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

2.专业课程授课内容:钣金常用设备

思政元素映射与融入点:通过讲解钣金设备,联想到中国装备的发展,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开启工业文明以后,世界上所有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奋斗史充分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工业,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制造工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家实力、保障我国国家安全、建设世界级强国的必由之路[4]。

3.专业课程授课内容:钣金的矫正与整形

思政元素映射与融入点:胡双钱:精益求精,匠心筑梦。“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是胡双钱的座右铭,这也是他工作生涯的写照。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坚守航空事业岗位35年,加工飞机零件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无一差错。胡双钱对质量的坚守,已经融入到他的血液中。他心里非常清楚,一次错误就可能就意味着巨大的损失,甚至是生命为代价。胡双钱自己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非常实用,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35年没有一次差错的纪录。胡双钱连续十二年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同时授予产品免检证书。胡双钱不仅制造零件精益求精,还特别能攻坚克难。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上,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开发、试飞阶段,会产生许多特殊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因此,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方法。胡双钱凭借几十年积累经验开始发挥作用。胡双钱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式,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光荣称号。

4.专业课程授课内容:焊接技术

思政元素映射与融入点:焊接材料的发展案例。焊接材料在工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焊接材料,现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焊接材料的产品结构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焊接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发新材料也越来越重要。焊接材料正在从黑色金属材料转向有色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向非金属材料转化,结构材料向功能材料转化,多维材料向着低位材料转化,由单一材料向着复合材料转化。为了解决材料可焊接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将新型材料加入到焊接材料中,用来提高焊接产品质量,以及提高焊接效率,综合提高焊接领域发展水平。焊接材料的质量决定了焊接产品的质量,我国的焊接材料产量虽然居世界前列,但焊接产品的质量却非常落后。我国目前对焊接材料的处理缺乏专业的技术,无铅连接材料技术的应用非常落后,应注重高端焊接产品、特种助焊剂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更好的焊接工艺,进一步提高焊接质量,有效提高焊接产品的质量。

5.专业课程授课内容:车身金属件的维修

思政元素映射与融入点:通过讲解车身金属件的维修,引导学生具备大国工匠精神,提高汽车车身维修质量。解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大国工匠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动力。把工匠精神看做是软件,而硬件就是大国巧匠,如果没有硬件的支撑,那么软件就成了空中楼阁。我国的大国巧匠,已将工匠精神落实到每一家生产企业,将工匠精神注入到每一件中国制造的产品中,不断对工艺进行改善,打造出中国最佳的产品,最高的质量,塑造出许许多多中国品牌产品,充分体现中国品质。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创造、中国标准,都离不开大国巧匠精神。大国巧匠是我国民族振兴之魂,大国巧匠必须从青少年开始抓起,树立起“诚实、勤劳、有爱心”的价值观[5],社会必须形成“职业不分贵贱”的氛围,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弘扬“我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的精神。

6.专业课程授课内容:塑料件的修补

思政元素映射与融入点:目前,我国塑料模具工业地区特点明显,即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南方的发展快于北方。塑料模具生产最集中的地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约占全国塑料模具产值的2/3以上。其中,浙江、江苏、广东塑料模具位于全国前列,其产值在全国模具总产值中的比例达到70%,具有很强的区域优势。通过讲授中国塑料业的发展规划,增强同学们爱国情怀,打造塑料行业世界第一目标,要求同学们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学习。

4思政课程的具体实施安排

教学实施中将教学内容分成了若干个教学任务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情境,以任务驱动为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讨论法、翻转课堂等多种先进教学方法,创建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开展教学,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串联,突出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的有效衔接,实现从知识学习向应用能力训练的转变。在单个任务的思政元素融入中,专业课程从“深挖思政元素点到细化思政育人,再到构建思政融合体”三方面入手,逐步深入,使思政理念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学生在小组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分工和有效组织,培养了沟通表达、团队合作意识,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课程思政内容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教育活动,不要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思政元素,进行系统化的教育。

5结束语

造福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探索

信息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水利数据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各类信息技术和手段,最大程度挖掘有关水利信息相关资源,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投入,深入研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国家水利信息建设的进程,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重复建设、相似度高、软件针对性不强、成本高维护难等问题。水利信息各组成部分如降水量、水环境信息等,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性。因此如何有效构建统一的水利信息框架,并保证其能有效应用于水利事业各个方面,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国内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1.1国内方面。1.1.1关于水利信息网络应用研究。国内研究相关成果。国内水利信息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紧跟现代信息网络和管理技术,在长斯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应用成果。陶亮博士于2009年武汉大学博士论文《面向水利信息网格的混合式SOA应用技术研究》[1]中,将水利应用IT结构样式与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相结合,降低了水利行业应用之间耦合度,大大降低了水利专业和行业应用的复杂性,易于被用户接受和在市场上进行推广,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在水利行业顺利应用GRID(网格)与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相结合技术是基于水利行业建立了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信息网格,系统在分布式环境下具有负载均衡和准时的特征。根据不同用户的水利信息需求,选择性应用两种不同的模式,对模式进行选择与自由切换,这样的系统构建思路有助于解决信息复杂性和环境多变性的问题。1.1.2“水利信息门户”[2]模式。罗军刚在其硕士毕业论文《面向水利应用集成的水利信息门户的研究与应用》[2]中设计了“水利信息门户”[2]的模型。该模型系统研究了“水利信息门户”的基本构架组成,阐述了信息门户在水利信息化过程中的支撑作用。该论文专门研究了实现门户的两个标准—WSRP和JSR168,利用该标准建立了一套体系结构和核心关键技术。最后该研究提出了建立水利信息门户的集成方法与途径,对一个水利信息门户的实例进行了案例分析。1.1.3水利数据中心框架设计研究。2011年,甘郝新等人在其论文《水利数据中心框架设计初探》[3]中对水利信息框架也有专门的论述与探讨。甘等人认为,设计水利数据或信息中心应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需求分析后才能进一步讨论如何进行数据信息中心的搭建。数据机构应分部署架构和数据机构。部署架构是基础设施,是用于支撑数据和应用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硬软件系统。应用架构指的是数据中心面向水利各级部门、水利各行业单位以及普通社会用户如何及时提供服务,核心是支持这些应用所需要的技术及应用软件平台。最后,作者基于这些构架,设计出了水利数据中心的整体框架。1.1.4其他国内学者研究莫荣强、龚琪慧等学者提出了一种支持大数据的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框架[4],将大数据概念和相关技术,如分布式存储技术、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和元数据技术应用于水利数据的处理中。设计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水利数据中心架构,包括数据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分析和数据应用四个层次。

1.2国外方面。1.2.1澳大利亚农业产量研究机构APSIM智能灌溉系统。西方发达国家水利信息化程度高,APSRU(澳大利亚国家农业产量研究机构)对其国内农业亟需的灌溉技术开发出了APSIM(智能灌溉系统)。该系统可以利用一组互相独立的功能模块,如管理、生物和环境等独立模块共同收集信息数据,再通过引擎(通讯框架)来整合链接,将配水效率提高到90%。澳大利亚水利信息化程度之高可见一斑。水利信息化管理和技术成果先进。1.2.2荷兰政府“数字三角洲”项目。荷兰55%居民受到洪水威胁,政府投入122亿美元的研究项目“数字三角洲”已顺利完成。该项目利用水利系统所产生的大数据,寻求各种能够发掘新型及旧有数据有效价值的架构,简化这些有价值信息的分享机制,建立一套由IBM提供数据源的集体式注册机制,有效地帮助当局预测自然灾害和组织水利管理。1.2.3美国数据共享网络平台。美国国内的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天气局(NWS)和国家大气数据中心(NWCC),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共享和水利数据。美国基于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的政策,已经建成非常成熟的部级数据共享网络平台USGS网站,很好地服务于各行业,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也走在世界前列。此外欧洲也有EEA、ETC/WTR、EIONET等相应的水利信息共享平台。

2促进中国水利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水利信息化具体讲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管理和数据技术对水利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传输,并整合利用,是对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序化和提升的过程[5],可以大大提高相关政府部门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进一步讲,水利信息化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政府治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1水利信息化是国家的战略规划。“水环境污染“、“干旱缺水”、“洪涝灾害”这三个重大水资源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各国社会与民生发展。我国是一个大国。长江、黄河等主要干流及其流域的水患及其他各种形式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断,每年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数亿计损失。为加强水资源利用,造福人民,国家水利部把水利信息建设作为治水的基础工程,纳入了水利事业发展的“十五规划”。规划中指出要切实调整管水治水思路,从工程水利的思路转到资源水利的思想,用信息资源的战略思维去管好治好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实现水利资源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前提和基础。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信息冗余、过载等现象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因而建设系统化水利信息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2.2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政府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水利事业关系公众的利益,水利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水利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的数据管理门户或平台向公众推送传递水利信息,向社会及时服务,协助工农业生产,维护公共安全,保证公共服务的公正和公平。

2.3水利信息化有助于促进协调国民经济发展。水资源是不光是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最大效益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是保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大计,也是协调国民经济各领域的重要工具。治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事业,水利信息化,农业才能信息化,这也是全产业现代化的前提。

2.4水利信息系统建设能有效降低国家行政成本。水利信息化的成果之一就是实现水利信息的共享和系统化,这样做可以把特定区域、行业的信息连接成块,实现知识、人力、信息、方法、方式、理念、制度等资源的互通,提高水利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利行政部门的运行成本。

3水利信息系统构建的初步设想

水利信息是水利事业各项活动存和变化的表现形式,包括降水量信息、汛旱情信息、水质水环境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等。水利信息化就是将水利事业中产生的各类信息、数据加以归类和序化,以供人们有效检索与利用。水利信息系统就是水利信息序化建设的表现形式,构建水利信息系统就是将各类水利信息有效合理组织、统筹、规划、设计和安排,以满足客户对信息的需求。

3.1正确区分水利信息相关的各类概念。在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和构建水利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准确区分和定义水利信息相关的概念。信息是大概念,所有表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的现象都可以称信息,其范围最广。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可以是符号、数字、语音、图像、视频等,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情报则是相对于特定人在特定时间内,对其有用的信息。以往关于水利信息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混淆了这三个概念,没有具体区分它们,在概念使用上常常对其进行通用。事实上,水利信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是相当复杂的,一定要严格区分,谨慎使用概念。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只有区分清楚水利信息、水利数据和情报的异同,才能为整个水利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要从信息本质和特征出发,并结合信息、数据和情报等几个概念的异同点,正确阐述水利信息的具体含义并明确其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比如水旱情、降水量、水利工程等信息,明确这些信息的来源、特征和用途。严格区分水利信息、水利数据、水利情报等相近的概念。

3.2信息系统框架的建立是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第一步。成熟的水利信息系统推出与应用是水利信息化的外在表现和最终成果,因此构建水利信息系统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手段。从构建水利信息系统的框架入手,是实现水利信息分的必经途径。信息框架是有效地设计和组织信息,水利系统信息框架就是利用信息组织的相关方法技术对水利相关的数据、情报等信息进行有效地设计和安排,其基本逻辑框架包括基础支撑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和基础工作、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其次再理顺水利信息框架各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当中往往重基础设施和数据库的开发,但水利相关信息却是纷繁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如果没有整体的信息资源规划战略,则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用性和效率必然打折扣。所以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信息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即信息框架的建设,这是我国水利信息化事业的基础工程之一。

3.3水利信息系统构建及评价。信息系统框架构建完成后,就是建立针对性的信息系统或数据库,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最终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需要使用者或相关机构进行客观评价。对设计出来的信息系统的要做总体评价和具体评价,包括系统总体感受,各功能模块的便利性以及数据提供的准确性等。其次,在评价中要阐述系统框架的构成和具体内容,框架各部分的相互关系等。分析水利信息框架在建设水利数据共享平台的意义,分析其在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4结论

造福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资源;保护

1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的保护一直是国家重点工程,保护水资源不仅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活,还能便利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能的利用率,为了对水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和利用,通常采取以下措施:在保护水资源的过程中,兴建生态水利工程,依托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进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解决洪涝灾害以及由于干旱导致周边土地受到伤害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治理过程中,应本着天人合一的原则进行处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水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2.1法律保护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文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这些法律规定了在进行流域内水功能的监督区域过程中,可以根据区域内的水利工程进行分段检测,对范围内的水资源污染进行控制,依托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污染进行控制。

2.2加强推行节水活动力度,促进社会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提出,把社会能源的节约放在了第一位,按照相关规定,推进社会的节水建设成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节水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区域内的水力资源的特点,根据区域内水利工程的作用,加强节水活动。

2.3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

在进行水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建设,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可以很好地改善对周边环境的改善,对于周边城市的生态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例如,在长江流域,三峡工程是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利用水的巨大势能进行发电,而且也改善了三峡地区的水利生态条件,造福于人类。

3生态水利工程

3.1生态水利工程概念

针对目前对生态水利工程的探讨,很多专家学者对生态水利工程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虽然提出的说法不同,但是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大家的认识是一样的,即在对河流的部分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基础的生态环境建设时,运用科学的工程管理方法,对该区域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管理,以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流域内的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并达到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水平,利国利民的目的。

3.2生态水利工程的理念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一直以自然为理念,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保持河流的原有河道,不改变河流的原始形状。在很多水利工程发达的地区,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对河流附近的地区采用退耕还林的方式,尽量恢复流域内的原始地貌,在原始地貌的基础上,依托实际地形情况,采取防洪措施。在普通水利工程的河流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要控制的流域进行改造,对于流域内的水利工程进行控制。但是,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和策划过程中,应尽量不改变原有流域的地貌,并且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原有流域的地形,因势顺道,把该地区的水利形式全部利用起来,实现既能完美地利用自然,又不会破坏自然环境,享受自然的给予的目的[2]。

3.3生态水利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可以使附近的流域获得以下收益:(1)通过对该流域内的河流进行生态改造,使更广泛的地区得到灌溉,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地区在农业方面的经济水平;(2)在建设生态水利的过程中,要根据流域内的特色,大力发展流域内的林业和渔业,增加地区内的经济活动;(3)利用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航运,好的水道能很好地促进航运事业的发展,可以在平缓的岸边修建码头,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加强水资源的利用,利用水资源进行发电,以有效地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4)利用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很好地加强对区域内水土的稳固,减少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流失。

4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不足之处

4.1没有相关设计资料作为参考

要在某流域进行生态水利工程,需要做好对该地区的水文环境的监测,因为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有相关水文资料做参考,设计者才能进行合理的水利工程设计。但是,目前我国的水文勘察设备还不能满足现在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材料的需要,另外,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流域,缺乏对水文资料的勘察,导致我国前期准备资料的缺乏,使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4.2缺乏专业人才,难度大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对设计师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设计者对水利工程的设计非常熟悉,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在我国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对这两方面的共同培养非常少,而且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缺乏经验,而且在国内的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成功的案例非常少,这也是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大的困难。

5优化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1)多搜集水利工程施工资料。在水利工程施工前,应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的地势形态,做好对相关资料的调查和参考工作。如果国内没有同类型的施工先例,应调阅国外的相关文献资料。2)进行水利工程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展开有关水利工程的调研课程,从而做好人才培养。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校和企业间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高校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此外,企业本身也应建立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在岗人员的专业技能。3)做好因势利导,利用河流做好水利工程的建设,合理设置堤坝。对于堤防的堤线布置,要考虑当地的原有情况,尽量不改变河流的形态原貌,堤型要按照原生态的样式,保留自然的造型。在河流本身的斜坡的基础上做堤型,也可以为后期植被的规划做好基础,以便于保证水系统的联通,避免水中生物受到影响。选择筑堤材料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并选择自然的材料,尽量减少使用人工混凝土和浆砌石做堤型。

6结语

在水资源的保护和水利生态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强化工作,在水资源的治理过程中进行统筹管理,优化水利工程的功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造福工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管理;维护策略

0引言

由于医院需要储存的信息量过于庞大,常使计算机设备处于高负荷的运转中,因此,为了强化计算机的运行能力,提高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医院医务信息的安全和患者的隐私,应对其网络环境进行优化,在管理模式及维护策略方面做出适当调整[1]。

1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及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与我们的联系已经越来越密切,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当前在医疗机构各部门或者各科室的日常工作中,计算机网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增强医院的数字化管理水平,为医院提供管理上便利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造福于人民群众[2]。但是,网络带给我们的有利也有弊,伴随着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稳健增长,在这些增长的背后隐藏的弊端也同样不容忽视。在享受计算机网络带给医院管理上便利的同时,也要树立一定的防范意识,医院通过设立一系列安全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医院对网络安全的管理及维护,力图把危险的种子扼杀在萌芽中[3]。

2影响医院网络安全的因素

2.1服务器方面的影响

一般而言,服务器作为计算机网络运行的载体,对互联网系统在安全方面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互联网服务器的系统安全对最高层数据库的管控和其对底层终端的运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4]。除此之外,网线的布置以及中心机房的安置也统统归于影响医院网络安全的因素内,当计算机设备的网线处于线路缠绕或者断线时,往往会导致医院网络断开,使计算机设备的工作中止,还可能会受到相邻网络的干扰,对原本有条不紊进行的计算机网络运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干扰;而中心机房掌控网络的核心部分,机房所处的湿度、温度、电磁等因素均有可能对医院网络造成干扰,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5]。

2.2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医院各部门或者各科室开展工作的时候,各级医护人员的活动是影响对网络安全造成影响的最主要也最直观的因素[6]。尤其是财务部门和药房管理等部门,一旦发生操作上的失误或疏漏,都将对整个部门乃至整个医院的工作运行产生影响,更有甚者还会造成系统崩溃,耽误患者的治疗[7]。除此之外还存在计算机网络受到不明攻击的情况,甚至会导致患者信息泄露。

3计算机网络设备管理安全措施

3.1进行定期除尘

医院里的大量计算机设备处在一个长期高强度运行的状态中,产生的静电使得计算机设备外部吸附了一定的灰尘,这些灰尘覆盖在计算机设备上,常常导致设备的运行速度被大大拉低,零部件的老化速度大大加快,严重妨碍了计算机设备的正常工作,影响了其工作的效率[8]。因此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对计算机设备进行除尘清理,并且做好日常的机房清扫,为计算机设备提供一个清洁干净的安置环境。

3.2进行定期检修

医院计算机设备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潜在故障,倘若无法及时发现这些隐患,可能会无故丢失或损坏一些重要的医务信息,影响计算机网络设备运转和其工作效率。对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定期检修的时间及周期制定,应由其具体的运行情况决定,在检修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进行维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影响医院日常工作的开展[9]。

3.3进行设备更新

受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影响,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更新速度快,医院作为计算机网络设备的使用主体,应当及时安排专业人员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更新。通过新设备及技术的引进,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范,在其后的操作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医疗机构内的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对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此举措在加强网络系统安全性的同时,带动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了医院的综合能力和影响力。

4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策略

4.1维护操作系统

目前为止,我国几乎所有的医院计算机网络所选择的操作系统皆为Windows系统,因此,对于系统维护工作应以Windows系统为方向,根据它的运行特点进行维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维护策略[10]。应对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操作系统设定访问的权限,做好基本的维护措施,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系统体检,更新病毒库,加强操作系统的安全维护。

4.2构建安全的维护制度

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建立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安全维护制度,按时检查设备,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维护,构建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以某医院为例:首先应对该医院的中心机房进行重点关注,在设备维护措施方面,应加强对设备的实际维护,对设备维护区域进行细分,除此之外,还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规定医疗机构内的维护人员进行有目的有条理的定期检修。制定安全有效的维护途径,不仅可以减少因设备隐患故障所致的经济损失,还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计算机设备使用寿命。

4.3对计算机设备进行安检维护

作为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维护的重点,安检维护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和前瞩性,可以在计算机网络设备出现故障但未造成大的损害时及时止损,相对于事后的弥补与完善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于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存储着大量医务数据与运行数据,因此在对它进行维护时首先要立足安全,在进行定期维护的同时进行预防,找到计算机网络设备中存在的隐患,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确保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安全运行,进而使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保障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运作。

5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全球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计算机网络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对人们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就医学领域而言,国内各医疗机构也争先朝着传统医疗管理模式向着信息化、数字化迈进,通过与成型的网络系统相融合,利用现代科技对医院进行管理,在给医院本身带来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效益的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安全与运行方面的隐患,本论文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为侧重点,探讨了计算机网络设备运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维护策略,对计算机网络设备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值得注意的方面进行解读,为医院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构建添砖加瓦,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个更舒适、更放心的医疗环境,为医疗事业的规范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舒孝文.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维护策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4):149-150.

[2]徐恒,许锋.基于风险分析的医院医疗设备维护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0):108-110.

[3]赖勇平.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6(16):214-215.

[4]陈海滨.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医疗装备,2017,30(18):71-72.

[5]宋红艳.浅议医院医疗设备计算机维护工作[J].科技资讯,2017,15(23):35.

[6]周文渊.设备维修计算机管理系统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8):61.

[7]许卫明.医疗设备维修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战略思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0):21-22.

[8]刘青,郝全利.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效率提升策略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3x):120-122.

[9]杨兴民,黄华.预防性维护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意义[J].医疗装备,2016,29(17):56-57.

造福工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类型;途径;教学相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形象地阐述了一个绝对真理———人的思想须不断地解放,人的视野须不断地拓展,人的知识须不断地更新,只有这样,人才能永葆自己前行的动力。在学校教育中,这既是“学与用”“知与行”的和谐统一,也是“师与生”“教与学”的和谐相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就语文教学来说,基础教材是“渠”,拓展延伸是“水”;课堂教学是“渠”,社会生活是“水”。我们只有把教材教学与拓展延伸相结合,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才能开通一条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活水渠道”。这正是在强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它的基本类型和有效途径主要有哪些呢?

一、善于在基础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理论和实践表明,这些“例子”作品不仅是课程教学和课堂活动的主要依据,而且是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第一板块”。我们有什么理由对它说“不”呢?

(一)从教材内容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凡是基础教材中的经典语篇,无论古今中外,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引人想象的“空白”现象,这正是值得我们深加挖掘之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进行“深度挖掘”或“二次开发”,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比如,《牧童和狼》一文中,在“然而,他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这一结尾作者没有交代“牧童的最后结局”;《寻隐者不遇》一诗中则隐去了“松下问童子”的具体内容;《所见》则中省略了“牧童补鸣蝉的经过和结果”……这些都是可观可感的“空白之处”,也是隐性课程资源的蕴藏所在。

(二)从图文互动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课文插图属于一种“非连续性阅读材料”,是文本内容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色彩艳丽、意蕴丰厚的课文插图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又能积极启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和想象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互动”形式,教师可以有效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以《嫦娥奔月》为例。文中的“嫦娥奔月飞天图”刻画了嫦娥在智斗奸人逢蒙后飞向月球的美丽形象,这与第六自然段的内容相吻合。有鉴于此,笔者让小学生结合图中形象和文中所讲,合理地想象“嫦娥在飞奔中可能会想些什么”。学生在图文互动中更加体悟到主人公“机智勇敢、为民造福”的精神品质。

(三)从标点符号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以《孔子游春》为例:一是文中第二自然段末尾有一个省略号,意在表明大自然的形象非常丰富,如“滚滚的雷声是她走动的脚步”“丝丝的春雨是她哺育万物的乳汁”“皑皑的白雪是她送给大地的棉衾”等;二是第九自然段中省略了“孔子论水”的其他内容,为我们留下了“见仁见智”的无限遐想。课堂教学中,笔者激励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各自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想一想水还有哪些方面的‘君子’品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善教者总是能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省略号的拓展与延伸,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其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课程资源意识。

二、善于在拓展延伸和生活链接中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教科书,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语文学习的教科书。”这既是教育业内人士对新时代语文教学情势的对比和研判,也是对今后语文教学作出的一种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

(一)从课堂拓展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坚持以教材为主要依据,以课堂教学为重要阵地,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起来,积极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这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性工程和最直接做法。比如在《人类的老师》一文的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没有直接进入文本教学程序,而是首先与小学生“唠嗑”,如根据锯齿草或螳螂臂发明锯子、根据鱼鳍发明船桨等仿生学例子,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许多自然生物真是人类的‘老师’啊”,然后问问学生还认识哪些“人类的老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心理。教学结束后,可让大家在课后继续寻找相关实例,以不断地拓展学习视野。

(二)从校园生活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这种教育不仅包括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情感修养,而且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正所谓———“校园是学生成长的‘第二家庭’,是锤炼学生生活能力的‘微型社会’。”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更是小学生自觉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比如,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活泼生动的课间活动,喜闻乐见的各类文艺活动和争先创优的PK赛事,发生在师生、同学之间的喜怒哀乐现象,以及每天都在进行的值勤活动等,所有这些,只要我们认真引导,它们就都是有利于促进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

(三)从校外生活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对于小学生来说,校外生活主要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三个方面。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校外生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成为涵养并滋润语文多元化学习的“源头活水”。比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走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绿色之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雾雨霜雪”中观察四季更替,在“花开花落”中感受天地灵气,在“日月星辰”中欣赏宇宙流转,在“潮起潮落”中慨叹自然磅礴,在“阴晴圆缺”中体悟人间冷暖……再如,还可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一些教育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把“学与做、说与写”相结合。这都是在课堂和校园内难以获取的课程资源。

三、善于在动态生成和科技汲取中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给学生一片天地,他们就能还你奇迹。”小学生天性活泼且富有活力,往往在不经意间会给教师一些惊喜。

(一)从学生动态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学生是无可置疑的“学习主体”。不仅如此,他们与教师一样,是课程资源与开发的“同等主体”,其本身及其学习活动中蕴藏着多姿多彩、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以《狼和小羊》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结束后,让全班学生围绕课文结句———“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来讨论与交流“小羊最后的命运”。就在大家兴致勃勃“见仁见智”的时候,有位男孩却“不合时宜”地说“狼很聪明、很可爱”。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动物世界》中学得了“狼的生存本领强、协作精神强”等知识。他为狼“抱打不平”,并述说了诸多“狼性特点”,全班奉上非常热烈的掌声。这不是一笔可观的课程资源吗?

(二)从教师动态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既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又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力量和主要责任者,其生活阅历与积淀、业务学习与体会、教育经验与总结、教学灵感与反思等,同样是一种不容忽视且非常珍贵的课程资源素材。曾经有一次,为了教育小学生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笔者把自己多年来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的随笔小记、各类论文以及教学日记等“汇集本”在班级里作了简要介绍,有些学生很感兴趣,随后就请求老师能够借给他们阅读学习,笔者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笔者竟然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才子偶像”,这有效激发了学生勤于阅读写作的兴趣,实现了课程资源的“良性循环”效应。

(三)从科技汲取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融“音、像、图、文、动”为一体的良好支撑,而且以其海量储备、更新灵活、操作便捷等优势功能成为目前最为丰富、最具实力、最有潜能的课程资源“宝库”。比如,在教学《梦圆飞天》时,笔者借助网络下载“神五”飞行中拍摄的视频和照片,让小学生欣赏“宇宙地球”的概貌,从而引领他们在感受宇宙浩瀚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悟现代科技的伟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艺术实践工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这不仅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我们应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红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海峡科学,2009(9).

[2]金杏花.走出文本海阔天空———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8).

[3]费敏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两点思考[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