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CT影像学表现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CT影像学表现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痛风性关节炎CT影像学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CT检查,分析不同分型与其CT影像学表现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辨证分型分为湿热蕴结型30例,湿热夹瘀型22例,痰瘀阻滞型21例,肝肾亏虚型13例。四种分型均发生痛风石,其中骨质破坏以痰瘀阻滞型发生率(95.24%)最高,高于湿热蕴结型、湿热夹瘀型和肝肾亏虚型(P<0.05);软组织肿胀以痰瘀阻滞型发生率(90.48%)最高,高于湿热夹瘀型和肝肾亏虚型(P<0.05);滑膜增厚以湿热蕴结型发生率(33.33%)最高,高于湿热夹瘀型和痰瘀阻滞型(P<0.05);关节积液以湿热蕴结型发生率(73.33%)最高,高于湿热夹瘀型、痰瘀阻滞型和肝肾亏虚型(P<0.05)。结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CT影像学表现具有关联性,患者CT影像学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其中医证型辨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CT影像学表现;中医证型

痛风性关节炎是中年男性常见疾病,其形成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障碍有关[1-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人群向年轻化发展[3-4]。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已有较长历史,辨证施治是其治疗原则,不同分型治疗方法也不同,因而准确辨证分型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传统中医诊疗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诊断要求,选择合理而客观的现代检查方法,并将其融入到中医辨证治疗中,对现代中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8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CT影像学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风湿科收治的8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通过的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5],满足以下13项中的6项:(1)超过1次急性关节炎发作史;(2)发作时炎症表现在1d内达到高峰;(3)单关节炎发作;(4)患处关节皮肤暗红;(5)第1趾跖关节疼痛、肿胀;(6)单侧发作累及第1趾跖关节;(7)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8)高尿酸血症;(9)穿刺活检证实有痛风石;(10)X线片显示非对称性关节肿胀;(11)X线片显示囊性骨缺损,且不伴有骨质侵蚀;(12)关节液检查证实有特异性尿酸盐结晶;(13)发作期间关节积液微生物培养阴性。排除标准:其他类型关节炎,肾衰竭、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等引起的继发性痛风,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和临床资料不完整者。86例患者中男71例,女15例,年龄38~80岁,平均(60.27±10.14)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病程(5.41±2.36)年,平均血尿酸水平(469.72±131.58)μmol/L。

1.2方法

1.2.1中医证型诊断: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痛风性关节炎辨证分型,分为①湿热蕴结型:关节肿痛、口干渴、发热、尿黄、脉滑、舌苔黄腻;②湿热夹瘀型:关节红肿、关节痛拒按、皮下结节、低热、脉弦、舌红、舌苔黄;③痰瘀阻滞型:关节肿、固定痛、患处红肿、皮下结节、皮肤渗液、肥胖、脉弦、脉滑、舌苔黄;④肝肾亏虚型:关节红肿、关节畸形、口干渴、夜间痛甚、失眠、尿多、腰膝酸软、舌苔黄。

1.2.2CT检查:采用BrillianceCT64Slice进行扫描,仰卧位扫描双足、双踝关节、双膝关节,俯卧位扫描范围包括双手、双腕关节、双肘关节。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210mAs,螺距0.6,层厚3mm,矩阵512×512。所获图像进行冠状面、矢状面重建,重建层厚1mm。

1.3图像分析

由2名工龄>5年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双盲定性评估,观察患者痛风石、骨质破坏、关节囊变、关节积液等情况,若结果不一致则由两人共同商讨,得出统一结论。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影像学表现

86例患者CT检查显示均可见痛风石,具体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斑片状、条状或团块状稍高密度区。62例发现骨质破坏:8例掌指关节骨质破坏,10例腕关节骨质破坏,2例肘关节骨质破坏,8例膝关节骨质破坏,13例踝关节骨质破坏,21例跖趾关节骨质破坏(见图1-2),具体表现为局部骨小梁稀疏或骨皮质内外表面有虫蚀样改变、全层骨皮质缺损。60例可见软组织肿胀,具体表现为局部肌肉肿胀,肌间隙密度稍低,邻近皮下脂肪层密度高,有网状影;13例滑膜增厚,42例可见关节积液,具体表现为关节腔内见较多水样密度,尤其是关节囊松弛部分,积液厚度为(2.17±0.53)mm。

2.2CT影像学表现与中医证型关系

86例患者辨证分型分为湿热蕴结型30例,湿热夹瘀型22例,痰瘀阻滞型21例,肝肾亏虚型13例。四种分型均发生痛风石,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均以痰瘀阻滞型发生率最高,分别为95.24%、90.48%,滑膜增厚、关节积液以湿热蕴结型发生率最高,分别为33.33%、73.33%。痰瘀阻滞型骨质破坏发生率显著高于湿热蕴结型(χ2=4.392,P=0.036)、湿热夹瘀型(χ2=4.715,P=0.030)和肝肾亏虚型(χ2=4.170,P=0.041),痰瘀阻滞型软组织肿胀发生率显著高于湿热夹瘀型(χ2=5.224,P=0.022)和肝肾亏虚型(χ2=5.987,P=0.014),湿热蕴结型滑膜增厚发生率显著高于湿热夹瘀型(χ2=4.699,P=0.030)和痰瘀阻滞型(χ2=4.113,P=0.043),湿热蕴结型关节积液发生率显著高于湿热夹瘀型(χ2=5.673,P=0.017)、痰瘀阻滞型(χ2=6.510,P=0.011)和肝肾亏虚型(χ2=4.721,P=0.030),见表1。

3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在中医中属于“痹证”、“痛风”等范畴[7],《灵枢》指出,“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是该病重要诱因,其治疗原则为辨证论治,可获得较好效果。但传统中医辨证以体表症状为主观判断依据,未深入病灶,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寻求定性或定量的客观指标,并将其与中医证型联系起来,以制定中医辨证体系统一标准和增强其客观性,对中西医联合诊治疾病具有重要价值[8]。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风湿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治亦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会使尿酸盐结晶增多,长此以往沉积在关节处,形成痛风石,并加快骨细胞凋亡,不利于关节损伤后的骨修复,继而引起骨质破坏加剧[9-10]。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能够清楚观察到痛风结节、骨质破坏情况,且可有效显示痛风石结节内部细微痛风石钙化,并能分辨软组织损伤、关节积液、滑膜增厚等变化,可避免关节镜检造成的机体创伤,对痛风性关节炎诊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1-12]。于建秀等[13]研究表示,CT对骨质破坏、痛风石、骨质缺损等征象显示效果优于X线。本次研究对我院8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CT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发现其均有边界清晰的斑片状、条状或团块状稍高密度区,即痛风石表现,胡亚彬等[14]研究亦表明,CT对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阳性关节检出效果较好。本次结果还显示,除痛风石外,不同比例患者有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滑膜增厚和关节积液等表现。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型与CT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分析,显示86例患者辨证分型分为湿热蕴结型30例,湿热夹瘀型22例,痰瘀阻滞型21例,肝肾亏虚型13例。四种分型均发生痛风石,其中骨质破坏以痰瘀阻滞型发生率(95.24%)最高,高于其他三种分型(P<0.05);软组织肿胀以痰瘀阻滞型发生率(90.48%)最高,高于湿热夹瘀型和肝肾亏虚型(P<0.05);滑膜增厚以湿热蕴结型发生率(33.33%)最高,高于湿热夹瘀型和痰瘀阻滞型(P<0.05);关节积液以湿热蕴结型发生率(73.33%)最高,高于其他三种分型(P<0.05)。提示痰瘀阻滞型中医辨证可参考CT表现为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胀,湿热蕴结型中医辨证可参考CT表现为滑膜增厚和关节积液。综上所述,痛风性关节炎CT影像学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中医证型,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仅为探讨性研究,还不足以论证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CT影像学表现的具体关联性,因此还需扩大样本量,采用更加严谨周密的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作者:蒋学斯 曹明卓 王晶 夏敏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 辽宁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