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安全论文范例

虚假安全论文

虚假安全论文范文1

1虚假网站对科技期刊的影响

虚假网站对科技期刊的影响非常大。1)期刊声誉受损。不法分子盗取科技期刊信息建立虚假网站,打着期刊的旗号,骗取作者的钱财,败坏了科技期刊的学术和品牌声誉[4]。期刊甚至会因此而受到不明真相作者的指责,作者受骗后,会在相关的学术论坛中点名指责某某期刊,称其有骗取审稿费的嫌疑,严重损害了科技期刊的名誉。2)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不法分子盗用学术期刊的刊号、名称等信息,使科技期刊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3]60。3)稿源流失。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研成果的平台,主要为公益性单位,经济实力远远弱于盈利的公司、企业,因此在百度搜索的竞价排名机制中必然处于弱势。虚假网站存在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骗取钱财,必然会千方百计进行百度搜索优化,使其排名靠前,从而使作者被动受骗,将文章投到虚假期刊网站,阻断了科技期刊的部分优质稿源,影响了期刊的良性发展。4)作者对国内期刊失去信心。作者在受到虚假网站的欺骗,而又无法进行申诉、无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后,必定会心情沮丧,从而对国内期刊失去信心。下次再投稿时,即使需要请英文润色公司进行润色,为了稿件安全作者也会选择国外期刊进行投稿[5]。另外,作者身边的人也会受其影响而对国内的期刊失去信心,从而形成蝴蝶效应,对国内科技期刊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2虚假网站的防范和打击措施

2.1防范措施

作者从百度搜索中难以获取期刊官网的一部分原因是期刊没有重视官方网站的宣传工作,即期刊网站的显示度不高。为了增加期刊官网的显示度,编辑部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1)在每篇文章中标注网址。科研人员从知网等数据库获取的文献多为单篇文章的PDF,而对于期刊的版权页很难获得,也就无法获取期刊网址。这种数字出版中单篇文章与期刊信息分割的问题需要引起编辑部的重视,因为这种分割问题不仅阻碍了作者获取期刊网址,而且也会影响期刊的引用率[6];因此,建议期刊在每篇文章的恰当位置(如首页页脚、页眉等)标注期刊的网址,这样即使作者获取的为单篇文章的FDF,也可以准确获取到期刊网址。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将其官方网站放置在首页的左下角,这种做法值得大家借鉴。2)增加期刊官网的显示度。通过新媒体(微博、QQ、微信等)广泛宣传期刊的官网。同时,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多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通过发放印有期刊信息的宣传笔、记事本等进行宣传[5]。编辑部还应该在官网的醒目位置给出辨别虚假网站的资料,并可以为作者作相关知识的报告,增加作者辨别虚假网站的能力。3)进行百度“官网”认证。“官网”认证后,以刊名为搜索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是蓝底白字认证“官网”标识的官方网站,作者很容易进行有效识别。4)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是1个内容比较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与用户一起,建立知识共同体,创建一个涵盖各领域知识的中文信息收集平台。目前,百度百科已有超过1500万个词条[7]。百度百科的开放属性,决定了网络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对词条进行编辑,因此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太多复制抄袭、太少原创;信息更新较慢、滞后严重;权威性、可信度较低等。因此,对于学术期刊编辑部,可指派专门人员关注百度百科中关于期刊的介绍,及时对期刊信息(主编、ISSN号、出版周期等)进行更新。编辑词条时,百度不允许出现QQ、邮箱地址、电话号码、网址、微信号或其他联系方式,因为百度认定这些信息为广告,属于违规行为。另外,对百度词条进行编辑,最后必须有权威参考资料,可用的参考资料包括大众认可的权威媒体新闻报道、专业学术网站研究成果、公立出版社出版书籍等。5)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3大数据库中,万方数据库中有期刊的网址,但其更新较慢;因此,如果期刊的网址、主编等信息有变,建议编辑部积极、及时联系万方数据库,进行相关信息的更新。

2.2打击措施

1)发表声明。在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上发表“警惕假冒网站的声明”,同时以简讯的形式在纸质期刊中发表。虽然发表声明对打击假冒网站的作用不大,但是这代表编辑部对假冒网站的态度,代表了编辑部维护作者权益的决心。另外,发表警惕声明可以揭露假冒网站的网址等信息,可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2)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编辑部可以不断地向相关的监管部门进行举报,并督促其对假冒网站进行查处。监管部门包括[8-9]: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版权管理司执法处,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工业和信息化部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当地通信管理局等。3)查询假冒网站的注册服务机构,并向其所属注册机构举报。首先,编辑部登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查询假冒网站的注册信息,包括注册者ID、注册者姓名、注册者联系邮箱、所属注册服务机构、域名服务器、注册时间等。然后,查询虚假网站所属注册服务机构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询问停止对虚假网站解析需要提供的材料。最后,编辑部向其提供相关材料并要求其停止对虚假网站的解析。4)向ICP备案机构举报。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境内的服务器必须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ICP备案。如果虚假网站的服务器IP地址在国内且没有ICP备案,可以向ICP备案机构举报,这样可以屏蔽虚假网站[1]742。

2.3打击效果

2019年4月28日,《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接到作者电话,称将论文投到虚假网站,差点被骗审稿费和版面费。接到作者电话后,编辑部立即在官网警惕假冒网站的声明,同时开始着手打击虚假网站的行动。首先,编辑部通过百度的快照举报链接向百度进行举报,但是百度给出的答复为:百度作为一家搜索引擎,仅为网民提供信息检索服务,自身并不能对第三方网站的原始内容进行编辑,相应内容不代表百度的观点和立场。如果第三方网站上的内容需要更正,建议您直接联系原网站修改、删除。在向百度进行举报无效后,编辑部通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查找虚假网站的注册服务机构,然后在百度中查找该注册服务机构的客服电话,向其说明情况,并询问要停止解析虚假网站,编辑部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之后,客服回复邮件告知需要向他们的举报邮箱进行举报,同时告知:邮件正文需包含侵权域名、详细投诉原因和侵权链接地址。此外需要提供如下材料:1)加盖公章的免责声明原件扫描件(免责内容需包含侵权域名、详细投诉原因和侵权链接地址,并需说明如需注册服务机构处理域名,所产生的法律责任与注册服务机构无关);2)有效证件(组织机构代码证或营业执照原件扫描件,如果是复印件需加盖公章后原件扫描);3)商标注册人的证明资料原件扫描件,如果是复印件需加盖公章后原件扫描。编辑部收到邮件后,撰写了免责声明,到学校开具了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然后扫描了出版许可证,另外还撰写了一份详细的情况说明发到注册服务机构的举报邮箱。举报邮件发出后2周虚假网站仍然未停止解析,于是编辑部又多次与注册服务机构进行沟通,并向注册服务机构明确表示停止解析虚假网站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由编辑部承担。最后,注册服务机构答应在给虚假网站的建立者发2次告知邮件(提醒其自查删除非法链接,否则将根据《网络安全法》要求依法对其域名进行处置)后便会停止解析。现在,该虚假网站已经无法解析到了。

虚假安全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意义;任务;途径

截止到2020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比2020年3月提高了2.5%,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到9.32亿,占网民总数的99.2%。[1]当前,互联网的普及规模逐步扩大,普及速度越来越快,各类网络新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更新及时、便于检索、便于互动等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审核把关不严、不良信息泛滥、个人隐私泄露、侵权事件频发等问题。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为频繁的群体之一,他们受新媒体的影响也最为直接。

一、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接触和使用各类媒介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具体包括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等。[2]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涉世未深,在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不实信息、错误言论的影响,容易受到各种利益诱惑,一些不当言论或者产生一些过激举动,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理论授课的方式进行,形式死板,缺少互动,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呈现思政课的内容,与当前的时事新闻结合起来,并通过话题讨论、实践感悟、作品交流等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广泛参与,在热烈的活动氛围中使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认识上的提高。2020年上半年,安阳工学院思政课老师们结合肺炎疫情防控的时代背景,精心设计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强大中国力量》《科学应对疫情,凸显制度优势》等多个授课专题,通过钉钉直播的形式与学生在线分享,并通过弹幕、连麦、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互动,产生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近年来,大学生因或转发不良信息,引发侵权纠纷或扰乱公共秩序的案例不在少数。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没有认识到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及社会后果。2012年4月,上海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杨某在网上发帖称某知名蛋糕品牌从一家劣质奶油厂进货,该名女生因涉嫌侵犯名誉权被起诉;2017年5月,西安周至县两名在校大学生因在网上转发了一则有关家禽感染“H7N9”的谣言而受到治安管理处罚。通过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各类媒介信息的传播特点及其社会影响,掌握媒介信息真伪的识别与应对方法,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及道德常识,从而增强接触和使用媒体的自律意识和风险意识,能有效避免侵权、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行为,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三)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虚假不良信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媒介使用习惯,从而保障他们健康成长。1.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各类新媒体由于审核把关不严,同时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容易造成虚假不良信息泛滥,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实施电信诈骗创造了条件。大学生是接触新媒体最频繁的群体之一,也是受虚假不良信息危害最多的群体之一。据权威媒体报道,高校已成为我国电信诈骗受害的重灾区,重庆渝北警方梳理辖区近3年电信诈骗案发现,20岁以下受害人占比12.85%,这个年龄段群体多以学生为主,20-29岁占比43.73%,这个年龄段群体多以大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为主,[3]被骗的方式主要有虚假网络购物、虚假网络招聘等。对此,高校应当与公安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结合一些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针对大学生广泛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他们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准确识别虚假不良信息、有效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方法,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2.增强大学生的自律自强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体的目的主要是网络购物、网络音视频、网络交际、网络游戏等,参与网络购物的学生更是高达84.2%,而选择在线教育的学生只有31.09%。[4]另一项调查表明,超过七成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在2-8小时之间,8.6%的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甚至超过了8小时。[5]很多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过度消费娱乐信息,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这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学业进步、身心健康。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网瘾症的危害,也能帮助他们掌握利用新媒体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方法,提高接触和使用媒介的自律意识、自控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信息消费习惯。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

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和提高合理使用各类媒体、有效应对各类信息的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大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老师辅导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新媒体每时每刻都伴随在学生的左右,为大学生查找学习资料、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是大学生开展自学的重要工具。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利用各类媒体获取学习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让各类新媒体成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学业进步的好工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中国知网等电子文献数据库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网络平台开展自学,通过新媒体获取外语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学习资料,或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有关创新创业的政策、资源等,激励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各类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活动。

(二)培养大学生识别、应对虚假不良信息的能力

各类新媒体上出现的虚假不良信息包括虚假信息、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封建迷信、信息等,其中出现频率最高、危害最大、影响最广泛的是虚假信息,包括虚假招聘、虚假购物、虚假服务、虚假中奖、虚假罪名等。虚假信息不仅使大学生的财产受损,还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2017年,山东一名大学毕业生李文星通过网站求职遭遇虚假招聘,被诱骗到传销组织当中,不仅失去人身自由,最后还客死他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识别和应对虚假不良信息的方法。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识别虚假信息,如开展实地调查或通过权威部门进行核实;其次要让学生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虚假不良信息的种类及危害,掌握国家对于虚假不良信息的惩治措施;再次要让学生掌握应对虚假不良信息的方法,如中央网信办公布了各部委、各权威媒体的举报电话,开辟了在线举报通道,方便网友对各类虚假不良信息进行举报。

(三)培养大学生接触、使用媒介的自制能力

很多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在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娱乐信息、商品信息、低俗信息等的诱惑,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三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和提高接触、使用媒介的自制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信息消费习惯。首先,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瘾症的典型特征及危害,让学生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媒介使用计划表,让学生自觉把各类媒介变成学习的工具;再次,教师可以采用媒介使用日志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让学生记录每天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情况,并写出心得体会,引导学生在不断反省中加强自律;第四,教师可以采用典型示范法,通过讲座、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典型,增强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第五,教师可以选择科学健康的娱乐方式,如音乐、舞蹈、健身、旅游、户外运动等,引导学生从“低头一族”转变为阳光青年。

(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各类软件和应用程序的发展及应用,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无穷的机会。高校应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鼓励和引导广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1.引导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原创作品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制作、传播各类有意义的原创作品,如文学作品、微信推文、短视频、动画等,发挥传递正能量、传播新事物、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同时展现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利于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参加微电影创作大赛、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类赛事,通过比赛使个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2.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开展研发创造活动现在的智能手机可以支持各种不同功能的APP(应用程序),每一款APP的开发及推广都是创新的成果,也潜藏着一个或多个创业机会。2015年3月,南京工程学院一名大四学生阚逸龙针对身边朋友遇到的找车位难、找饭店难、找干洗店难、找厕所难等问题,设计研发了一款“城市之星”手机综合APP,和全国1200多个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商达到15000多家,并获得5000万元的风险投资。3.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助力传统产业发展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应用为传统产业开辟了新的营销推广渠道,为大学生带来了众多就业创业机会。2017年,安徽大学生倪新星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销售多肉植物,一年的销售额达到了500万元,还解决周围不少农民的就业问题。高校可以结合一些典型案例,把媒介素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寻找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为进一步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五)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近些年,大学生由于在网上发表或转发不当言论、不实信息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接连发生。如2018年9月,河北石家庄某高校学生通过该校官方微博转发嘲弄烈士的笑话而受到公安机关的传唤。该类案例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法律修养缺失。目前,我国有关网络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有很多,如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等,此外还有很多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相关法律法规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规定了互联网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违法行为种类及其法律后果,对公民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行为进行了规范。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把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法制意识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关于网络媒体监管的法律法规有很多,但它们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具有相似性。这些原则和要求应当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它们有助于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自律意识、规范自身言行,抵御各类网络风险。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高校应该承担主体责任,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社会各阶层应当积极参与,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一)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普及程度较低,但是国内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出版的各种有关媒介素养的专著、编著、译著有上百种,知网数据库能检索到的相关学术论文有五千余篇,研究内容涉及媒介素养的现状、问题、对策、目标等各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应该针对全体在校学生设立媒介素养公共必修课,使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必备能力,这是应对新时代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学校还可以开设关于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鉴赏、广告创意等选修课程,使学生深入学习有关媒介应用的某方面知识,并培养一定的专项技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同时,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世界观、价值观。[6]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还应该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延伸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如围绕“网络陷阱知多少”、“如何防范电信诈骗”等话题制作一些网络短视频;围绕“不做低头一族”、“远离网络游戏”等主题开展一些户外活动……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增进对于媒介知识的了解,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和信息消费习惯。媒介素养教育还可以融入到学科竞赛、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去,通过新媒体互动的形式既能够扩大活动的影响,又能够提高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2018年7月,浙江某高校大学生组建了一支禁毒宣传队,他们通过拍摄抖音短视频、推广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扩大了禁毒宣传的影响力。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类校园媒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实现媒介素养的提升。首先,高校应发挥好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大屏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报道国内时政要闻、宣传大政方针、树立先进典型,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高校应充分发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以新颖的在线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互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2019年1月15日,安阳工学院微信公众号以“安工2018年最受欢迎的图书”为题一组调查数据,并开展了话题讨论,有助于同学们反思自己的阅读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再次,高校还可以利用条幅、海报、电子屏、宣传板、公告栏等户外媒体宣传媒介素养知识,营造良好宣传氛围。如悬挂有关防电信诈骗、防求职陷阱的标语,提醒学生做好安全防范;制作有关网络法律知识的展板,提醒广大师生严守网络行为规范。

(四)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媒介教育体系

虚假安全论文范文3

关键词:诚信;美德;中国梦;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2017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但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依旧形势严峻,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课堂诚信缺失、考试诚信缺失、人际交往诚信缺失、学术论文诚信缺失等几个方面。

1.课堂诚信缺失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在2017级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同学的统计调查中发现,90%的同学认为课堂知识必须当堂学习透彻,但是40%的同学对课堂知识没学懂的情况下不会主动找老师刨根问底,反馈给任课老师的信息是已经学懂上课内容,这种课堂诚信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课堂不知为不知的诚信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反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学生对自己上课知识是否掌握的诚信反馈行为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教学进度和课程讲解的详尽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的掌握学科知识面。培养大学生课堂的诚信行为对于提高学生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提升学习的深度和拓展学习宽度都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2.考试诚信缺失

考试是检验学生阶段学习成果的考核手段,是老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通过学生考试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考试结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着重讲解。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和学生诚信意识培养,各学校制订了纪律管理条例以规范学生行为,虽然学校制定了详细的纪律管理条例,但是学生依旧存在侥幸心理在考试过程中进行作弊,不端考试行为的发生是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的表现,当作弊成为一种风气,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果考试作弊不能制止纠正,大学生将陷入诚信危机。

3.人际交往诚信缺失

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小型社会,人际交往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的必修课,诚信待人接物必不可少。但是当代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诚信的重要性,在学生工作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多起同学需要办理请假手续,向老师递交假条时,会用莫须有的请假原因蒙混老师办理请假,和同学相处中,欺骗性为也时常存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诚信缺失。勿以恶小而为之,诚信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因素,培养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诚实守信至关重要。

4.学术论文诚信缺失

大学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的最后一次考试,本科毕业的顺利通过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论文撰写是通过、抄袭、洗稿等方式完成,完成论文时间仅需要15天左右。教育部2016年出台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了将、由他人或者为他人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作为一种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处理。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令人担忧,不良的诚信行为对于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负面作用。为了准确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从而尽可能解决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状,将从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角度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所在。

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诚信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扩展,网络信息传播是现在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来源,由于各种网络信息充斥,虚假网络信息比比皆是,虚假的网络信息被学生接收,影响学生的判别能力和诚信自觉性的培养。网络信息时代下,很多网上交流采用匿名交流,这给了大学生一个伪装的面孔,在匿名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输送虚假信息和暴力言辞,为大学生不诚信的言行提供了发酵的温床,网络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在诚信缺失;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是学生从小到大接触社会最紧密的学习阶段,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角色道德水准不一,社会上存在许多的不诚信行为,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社会上的不诚信行为给在校大学生一种错误的道德导向,这也是不良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诚信带来的负面影响。

2.高校诚信教育力度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工作,目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在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主要又集中在新生入学期间的诚信教育、晚点名学习和日常与学生的交流谈话中,诚信教育方式单一、未能实现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入课堂工作没能有效实现,在学生的专业课上学生很难接收到老师的诚信教育内容,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专业老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纳入到课堂中来,在专业课程之中贯穿学生的诚信教育内容,做到老师时时讲、学生时时听、日常时时做。

3.大学生对自身诚信品格塑造要求不高

当代大学生在自身道德品质培养中,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外在环境影响和内在因素共同的作用,而内因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品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但是现阶段的大学生由于在对事物认知和社会价值观认识上不成熟,没能正确看待诚信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无法在实际中正确履行诚信行为,其次,当代大学生缺乏明辨是非能力,虽然有明确的规章条例严格限制要求,但是大学生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力,冒险激进思想,促使他们铤而走险做出违规违纪不诚信行为。再次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父母过度呵护,缺乏独立精神,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做事情缺乏毅力,喜欢投机取巧,在大学的学习中不愿意自己花时间下功夫,而更多的使用不诚信的手段获取劳动成果。而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和给予相应惩处,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措施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至关重要。分析大学生现阶段出现诚信缺失的各方面原因,学生本人、学校管理制度、家庭教育全员参与共同完成,将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高校常抓不懈的工程,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浓厚的诚信品质学习氛围,坚定信念,践行诚信行为。

1.扩展诚信教育方式,加强学生诚信品德教育

在现阶段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方式多是大学生入学教育和晚点名主题班会教育,诚信教育方式单一,大学生从小学到高等学府受到的诚信教育方式更多的属于说教式教学,难免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在诚信教育上可以扩展各种教育方式,首先可以开展诚信主题表演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自发挑选演员、自拟剧本、自行排练,让每个同学参与诚信教育中来,通过切实事例的演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切身表演经历会比重复式的反复说教更有吸引力;其次是在学生寝室开展诚信寝室评选活动,在大学生活动时间最长的寝室里开展诚信寝室评选活动,以楼栋为单位对寝室成员有拾金不昧的表现予以通报表扬,通过诚信寝室的建立,会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愿意更加诚信的对待生活中的事情,积极促进诚信寝室的建设;再次是发觉身边的诚信模范,从前的诚信教育我们更多的是讲“曾子杀猪”“立木为信”“宋濂借书”等等一些古代诚信故事,时间久远且时代不断变化,这些耳熟能详的诚信故事再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学生更喜欢、更具有吸引力的是身边的诚信故事,那么我们需要在学生群体中,自下而上的推选班级、年级、院级、校级诚信模范,将优秀的诚信品质发扬,让优秀的诚信模范进行宣讲自己的诚信事迹,同龄人的自我宣讲更具有模范带头力,更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效仿,更能为校园营造风清气正的诚信氛围。

2.加大诚信教育宣传力度,塑造诚信校园氛围

诚信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只占极少部分,由于诚信教育是从小说起,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就开始要求学生讲诚信,中学教育也将诚信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但是到了大学诚信教育似乎只是生命安全教育、专业教育、感恩教育之后的一项不受重视的德育内容,大学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个教育根据地,大学里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风清气正和社会的诚信氛围,因此学校必须加强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将诚信教育深入课堂、深入寝室、深入食堂、深入长期教育,在校园内进行全覆盖式的诚信宣传,将优秀诚信学生的学生事迹采用宣传画、宣传展板进行宣传,在校园的多媒体视频上、校园青年多媒体APP、抖音、微信推送、QQ官方说说等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诚信教育深入每个同学的生活和学习中,塑造诚信校园氛围。

3.实行学生个人诚信记录册,完善诚信制度管理体制

大学生的诚信评定没有严格记录,学生群体中做了帮助他人、诚实守信的事情后很多只是老师的口头表扬,事后便不再提起,导致同学们对于做诚信的事情、树诚信模范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可以在开学之初为每位大学生设立诚信记录册,由各班班主任管理,每位同学做了帮助他人、诚实守信的事情之后可以在老师那里登记在册,每学年进行总结,评选班级诚信模范,颁发荣誉证书,形成记录表彰长效机制,在大四毕业时可以将诚信记录册放入档案,对以后用人单位更加直接地了解同学的诚信品德状况,在这种诚信记录册使用,诚信制度管理体制下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中营造遵守诚信的风气导向,引导更多的学生在生活中明诚信事理,做诚信模范。

4.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校家共同塑造学生诚信品质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家庭教育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不可缺少,一方面学生家长要在家庭中树立诚信待人接物的典范,作为孩子的诚信模范,杜绝非诚信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要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诚信事迹要向家长告知,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诚信行为,学生在校的诚信缺失行为既需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理,也需要向家长告知,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学生诚信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何洁.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

[2]冯颜利,崔延强.国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2008

虚假安全论文范文4

一、学术期刊出版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出版之前: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学术不端现象

剽窃、抄袭和侵占,是学术不端的最主要表现之一,目前存在的情况也最多。表现为:引用他人成果,故意不注明出处;故意将他人未发表的全部或部分学术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使人们误将其视为原创作品。特别是目前的系统和软件还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盲点”,一些“隐形”的学术不端难以发现,更难以监管。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是指将同一篇论文同时向多个刊物投稿。重复发表是指将公开出版的会议论文集或类似出版物形式发表的论文再次发表[3];在没有征得首发和再发期刊同意的情况下,将中文发表的论文用其他文字在外文学术期刊上再次发表。论文数据造假。主要包括伪造数据、篡改数据和买卖数据。伪造数据是指未经过正常的渠道或者实验过程,凭空捏造出论文数据;篡改数据是指故意在数据上弄虚作假,故意对自己不期望得出的结果进行挑选或者删除,或者故意使用非正式或者误导性的统计手段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结果进行有偏向性或歪曲的表述;买卖数据是指论文中的数据是真实的,但不是作者本人实验所得,是由他人做出来的,论文作者通过花钱购买到的数据。

(二)出版之中:专家评审缺乏公正性和权威性

审稿专家与被审论文不相匹配。一方面,审稿专家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编辑在选择送审时也不可能一一具体了解,可能导致对稿件的误审误判,从而使评审结果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送审时专业匹配困难。目前学术研究领域极度细分、研究内容高度融合,加之交叉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因此找到与送审论文精确匹配的专家存在困难,可能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论文。部分评审专家滥用学术权力和信誉。论文的评审专家是学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论文的评审过程中,如果他们滥用学术权力和信誉,不能诚信履职,利用职务便利或学术地位、学术评议评审权力在论文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就会对学术成果做出不实或者不公正的评价。同行评议的结果不会对外公布,也可能导致审稿专家不负责任、权利滥用和持有偏见。可以说,以上行为是学术活动中的权力变性与异化的产物[4]。

(三)出版之后:学术评价缺乏公信力和论文复证难以实现

学术评价缺乏公信力。学术评价与学术发展之间的互动虽然已成为事实,但是两者之间的和谐可以说尚不存在[5]。以刊评文是现在的普遍现象,评判一篇论文的好坏,甚至不看内容,只是关注其是否发表在SCI、SSCI、CSSCI等期刊上。那么对刊物的评价,又主要是依靠阅读量、下载量、引用量、在线关注量等计量指标。得到的统计数据存在以下问题,公信力值得质疑:一是创新性越高的研究,在短时间内被引用的可能性越低,而那些与不一定具有学术价值的热点问题相关的论文却很容易被频繁引用。二是虚拟自由的互联网环境和其他人为因素导致数据造假的现象层出不穷。论文复证难以实现。论文的复证指的是读者、出版机构等采用论文中的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对实验重新进行一次操作,以检验和证明得出结果是否与原研究成果相符合,从而判断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可信性和可靠性。复证不仅是检验学术期刊出版内容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有效手段,也是学术期刊出版的核心价值与主要功能[6]。但是目前由于存在无法找到原始数据和源程序代码,或者研究结果可能被人为操纵,如研究者通过控制变量来操纵结果等,因此论文复证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从而使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遭到了质疑。

二、学术期刊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剖析

(一)缺乏学术出版诚信保障体系

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有了比较完善和科学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例如国际学术版权保障体系(IF-LA),对有效抑制学术造假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学术诚信缺乏保障造成了学术诚信不良的产生。

(二)缺乏数字化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绝大部分的期刊文献数字保护措施不足,没有加密、防盗拷的监管技术,致使文档很容易被下载。有些文档下载之后还可以随意编辑,增加了抄袭、剽窃的可能性。另外,目前主要使用的各类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不够完善、效果有限。

(三)缺乏联动体系和有效的管理及惩罚措施

在作者、期刊、读者和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旦出现了以上的学术不诚信问题,一方面不能及时或者有效地对上下游进行追索,另一方面根本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认定和依法惩处。

三、区块链技术解决学术期刊出版诚信缺失问题的机理

目前区块链不仅在金融领域应用,而且得到越来越多行业的关注和支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区块链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链接桥梁,其意义在于重新构造一种信任机制,提升现实世界的有序度;从技术特征来看,区块链的数据不可篡改、智能合约、信息可追溯性、去中心化以及信任共识机制等,都可以运用到学术出版过程中,解决上述学术期刊出版诚信缺失的问题。

(一)区块链的数据不可篡改特征能够提升学术期刊出版的信息安全水平

在区块链中,各节点都可以获得一份完整数据库的拷贝,并且运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保证链上数据不会被随意篡改。基于此,可以为每一份出版内容加盖唯一的不可篡改的数字化证明,也被称为“时间戳”,被证明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字,也包括图表、图片或者公式等任何形式。这样可以解决上文提到的目前系统和软件存在“盲点”的问题。另外,作者查阅和下载的文献都可以由系统来自动记录,这就从技术上根本地解决学术不端的问题,提升学术期刊出版的信息安全水平。

(二)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机制能够重复实验过程,实现论文的复证

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详细记录研究人员的实验数据、实验过程及结果,而且通过某种授权,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相关信息,并实现信息的交流。这种高度的透明性会使欺诈、虚假数据无处遁形,从而增强了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智能合约是部署在记录内的信息传递服务程序,可以自动执行一些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和条款。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可以针对实验数据和实验过程建立一个具有高效共识机制、支持更多应用场景的智能合约开发平台,自动进行验证,以保证实验过程和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如此一来重复实验过程就变得简单易行,论文的复证得以实现,也为后续学术评价的公正客观奠定了基础。

(三)区块链的可追溯性特征可以避免专家滥用学术权力和信誉

基于区块链的可靠数据库具有可追溯特点,针对审稿领域的学术不诚信,通过区块链技术,在授权的前提下,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和追踪每一位专家的身份信息和审稿记录,包括审稿的数量和质量都会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对于同行评议的结果,也可以被加密保存并对某些用户公开。所以一旦审稿出现不良记录,无法消除,可以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与声誉度机制,使专家在审稿时更加认真和谨慎,进而增强审稿结果的专业性、公正性和严谨性。

(四)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有助于稿件和审稿专家的精准匹配

在通过授权的前提下,每一位审稿专家的身份信息和发表信息都可以被系统自动记录和追踪,系统自动生成一个私钥和公钥来密封这个记录,并将记录存放于不同节点。在为稿件选取审稿专家时,系统自动将稿件和资质足够、研究领域相符的专家进行精准匹配,避免由于稿件和审稿专家不完全匹配造成的审稿结果不够客观公正的问题。

(五)区块链的共识信任机制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进行学术评价

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可以使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的交换数据,使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的信任,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根据这一特征,在区块链系统中,读者直接接触和参考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数据自动记录,保证了学术内容的阅读量、下载量、引用量等相关评价指标透明公开,避免了第三方对评价数据的干涉和人为操纵,有利于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7]。

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构建

面对当前学术诚信不良问题突出,我国亟须建立学术诚信保障体系。根据区块链“重新构造的一种信任机制,提升现实世界的有序度”的理念和区块链技术方面的特征,我们可以区块链模式来构建学术诚信保障体系。

(一)用户注册模块

首先需要登录平台进行实名注册,例如需提供相应的身份证件号码,便于平台审核认证。实名认证之后,用户才可以查阅或者参考相应的文献,而这些行为也就可以被追溯。

(二)授权模块

作者将自己的原创文章及相关协议上传至区块链,平台审核之后会生成此作品文件的数字证书,作者还可以自行设置对该作品的授权方式,例如:是否可以查阅,是否可以下载等,从而维护信息和文献的安全性。

(三)获取模块

通过实名认证,以“申请→获取”的模式对期刊文献进行相应权限的操作,获取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获取的行为会被一一记录在区块链中并不可篡改,同时配合“数字签名”“时间戳”等技术,对文献的复制或删改行为会有效得到防止[8]。

(四)监控报警模块

通过这个模块可以实现实时全覆盖的侵权监控,还可以自动固化保全侵权的证据。当学术诚信不良行为发生时,可以及时向权利主体甚至监管机构发出警报,便于他们进一步采取相关的法律措施。

(五)追索和惩戒模块

通过这个模块掌握所有的“失信信息”,一旦行为人发生了学术诚信不良的行为,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和“共识信任机制”自动启动追索制度,并据此进行惩戒。由此,通过这种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在授权的前提下,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和追踪每一位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和行为记录。对有抄袭、伪造数据等不良行为的作者会被记录学术信用“污点”,对其今后的论文公开发表进行限制;对相应的期刊进行降级或限制出版制裁;对学术诚信不良的审稿专家记入“黑名单”,做相应处罚,取消审稿专家身份等,有效扼制当前期刊学术诚信不良的现象。

虚假安全论文范文5

1学术不端行为特征

1.1、的产业化

在稿件的日常处理过程中,发现由第三方、的痕迹越来越多,科技期刊编辑面对的学术不端行为趋于职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①同一作者同一时间段投稿多篇:医学论文凝结了医疗工作者大量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科研心血;而且医生职业特殊,除了肩负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外还有临床教学任务,一篇论文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成文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一时间段成文多篇的可能性较小。例如:一位吴姓作者在3个月内每月投稿1次,每次投稿不少于2篇,共投稿8篇,怀疑由第三方操作、;查看作者详细信息,每次投稿使用的邮箱均不相同,分别为:ppj1z7@163.com,hkvj72@163.com,dqpl92@163.com;而预留的手机号是相同的,证明为同一人;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显示每个帐号均只登陆了1次,故推断100%由第三方、。②作者所在单位的科研能力与文章不相符:如一位来自厂矿企业附属职工医院的作者投稿了一篇实验研究论文,文中运用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实验图片,明显与其工作单位的科研能力不相符,而且文章署名仅一位作者,没有其他医疗科研单位的合作者。编辑部对稿件的真实性提出置疑,希望作者给予答辩,稿件后期就一直处于“僵死”状态。这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③“电话失联”的作者:在日常稿件处理过程中存在需要和作者进行电话沟通、交流的事项。一般情况下,作者投稿后会特别关注稿件情况,虽然会有无法及时接听电话的情况,但一旦看到编辑部的未接电话均会及时给予回复。但是,有一部分作者电话长期处于全天候的关机或无人接听的状态,编辑部试着短信告知作者有关稿件相关的紧急事务需联系,但这些作者仍不回复任何电话或短信,只愿意通过电子邮箱或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进行交流。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④有“沟通障碍”的作者:与第一作者进行电话沟通时,偶有发现第一作者无法独立回复编辑提出的与稿件相关的问题,隐约有人在一旁小声指导第一作者进行回复。不排除委托、的可能。

1.2隐匿性

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运用中国知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稿件进行初筛工作,以提高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排查率,节省科技期刊编辑在稿件初审上投入的时间。编辑将检测结果“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退修给作者或直接退稿,“文字重复率”较低的稿件则直接进入了审稿流程。但AMLC并不仅仅服务于期刊编辑工作者,还面向所有有需求的作者,有需求的作者只需支付检测费用即可提前对论文进行AMLC检测,再根据检测报告对“文字重复率”较高的文字进行“改装”“变身”,改变抄袭、剽窃部分文字描述的句式和语序等,规避“连续13个字以上重复即定义为疑似剽窃部分”的AMLC计算规则,即可将较高的“文字重复率”隐匿于无形,躲过AMLC的检测。AMLC只是将上传的论文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文本复制检测,对已发表的重复文字的识别较高,如一稿多投、整体(大量)剽窃和自我剽窃是可以认定的。有的作者利用翻译工具将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4];或将他人论文中图表改成文字叙述,将文字叙述改为图表[5-6];或剽窃他人的观点,套用他人的设计思路[6]等。随着教育部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7],国家也将把学术不端行为纳入社会诚信建设系统,使得科研失信人员或将在工作、贷款和商业机会方面受到限制[8],加上期刊杂志社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势必会越来越趋于隐匿,使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之路困难重重。

2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根据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9],学术期刊论文作者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类型有:①论文本身存在的不端行为:剽窃、伪造、篡改;②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不当署名;③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④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违反相关研究伦理问题。大多数科技期刊运用AMLC防范科技期刊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AMLC对一稿多投、整体(大量)剽窃和自我剽窃是可认定的;剽窃观点、剽窃文字表述、重复发表、拆分发表和过度引用是基本可认定,但对于剽窃研究(实验)方法、剽窃未发表成果、伪造、篡改和不当署名是无法认定的。结合编辑日常工作中累积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心集中在排查论文本身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上,从稿件基本信息、数据、图片、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处理等方面入手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贯穿于稿件收稿直至发表的各个编辑环节。

2.1AMLC和稿件处理系统

借助AMLC中的“稿件已经提前检测”的提示和勤云稿件处理系统的“未发表相似文献”的提示,发现稿件是否为“一稿多投”。在勤云稿件处理系统的“未发表相似文献”的列表中还可以进一步查看其他编辑部的处理状态、投稿时间以及与本文的相似度,辨别该文是否存在剽窃他人观点,套用他人设计思路等学术不端行为。

2.2稿件基本信息

借助稿件基本信息中的作者信息、论文文题和中文摘要,发现学术不端行为。①作者信息。通过查看投稿作者信息,发现是否有参与者的单位或科室与本文的研究范围不相符的情况,发现作者是否有“不当署名”行为。②“高产”作者。对于频繁投稿的作者要提高警惕,对稿件给予更多的关注,严格把控。检索稿件处理系统,查看该作者是否有相同研究方向的论文,并进行比对和数据核查,排查拆分发表行为和数据套用行为;同一作者投稿论文的研究方向专业跨度是否较大,排查、行为。③作者所在单位科研能力与论文是否匹配。对于超出作者或作者团队所属单位科研能力的论文提高警惕,请作者予以答辩,排查、行为。④研究课题相似的论文要警惕。对比相似研究的方法、时间、数据、结果和结论,警惕套用他人的设计思路、结果和结论的学术不端行为。

2.3数据

临床研究的数据是临床研究的核心,要着重防止数据的改写、编造和捏造,重点关注前后数据的一致,前后对照查看研究数据,对照复核与表格重复的文字数据,核算表格数据是否正确以及数据合理性的判断等;如发现前后分组数据不一致,或数据核查存在偏差,退修给作者自查,如果作者不能发现问题,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存疑。

2.4统计学方法

核查统计学检验方法和统计学结果,如果作者混用独立校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错误等错误[10],要求作者重新复核统计学方法和统计学结论,补充统计学软件输出的初始结果,鉴别是否统计学数据造假。

2.5图片

图片是临床医学论文的“灵魂窗口”,是实验结果的再现[10]。防范图片剽窃,可制定以下处理方法:①经过裁剪、PS拼版的图片:请作者提供原图;②缺少图注:请作者按本刊写作要求补充图注;③图文描述不相符:指出不相符,请作者核查、更正和答辩,并请相关亚专科的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审核;④图片序号标注不一致:如大小写混标,字体、字号不一致等,请作者提供原图;⑤图片为教科书或其他已的截图:请作者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标明图片出处;⑥数据图片:请作者提供图片数据;⑦严防影像学图片男女混用;⑧严防影像学图片左右侧混用。

3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实践

鉴于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隐匿,形式越来越多样,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进“陷井”,现将工作中发现的两例涉及数据的学术不端行为与大家分享。

3.1“克隆”的“双胞胎”

处理同一作者同时投稿的两篇论文,题目分别为《等速运动训练法配合手法按摩在复杂髋臼骨折术后早期康复应用》和《下肢关节康复器在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早期康复应用》。首先,在AMLC里对稿件进行了“文字重复率”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两篇稿件的“文字重复率”分别为11.8%和14.7%,符合本刊“文字重复率”不超过15%的要求。继而,对稿件进行编辑初审,查看两篇稿件的写作框架、格式、研究方法及数据;第1篇论文条理、层次清晰,第2篇论文的分组方法和病例数与第1篇近似,似乎有着说不清的关联性;借助办公软件视图功能对两篇论文文字进行并排对比发现:①两篇论文分别采用“等速运动训练法配合手法按摩”或“下肢关节康复器”对髋臼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研究。②病例选取的时间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③选取的病例数均为“62例”。④均“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分组方法一致。⑤干预措施:前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单纯等速运动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后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术后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关节康复器辅助髋关节功能锻炼”。⑥观察评价指标相同,均采用“采用Merled'AubigneandPostel评分法”等指标;⑦结果数据完全一致;⑧最后结论均为“有助于促进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髋关节的康复,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综上,这两篇论文是“同一研究者”在“同一时间段”对“同一组病人”采用互不相通的干预措施进行临床研究,继而根据不同的干预措施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数据”。据此可推断,这两篇论文基于同一“临床研究数据”,套用论文写作思路,仅通过变换不同的干预措施,“克隆”出来的“双胞胎”文。作者行为涉及严重的学术伪造,故对两篇论文予以退稿处理。

虚假安全论文范文6

一、学术交流生态链与学者型编辑的价值体现

(一)学术交流生态链

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学术交流的内容和层次息息相关。17世纪后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书籍和通信为媒介的交流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科学的发展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图书因需作者累积若干研究成果才能出版,不仅耗时多、耗资大,而且不能及时。学术通信方式虽能及时公开,但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缺乏权威性。因此,很多的科学发现、有价值的学说因没有及时发表而湮没。在这个时候,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出版媒介来完成科学交流的使命。学术期刊应运而生,其标志便是1665年1月5日正式出版的《学者周刊》,包括十篇文章和信件。最早的《学者周刊》计划的出版范围除政治外,还包括当时人们所感兴趣的考古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最新消息和动态。《学者周刊》出版不久,即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科研环境和方法也形成了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范式。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协作、协同。协作、协同创新的特点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目标沟通,依靠信息技术构建的资源平台进行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科学技术的协同发展使得研究过程变得更加复杂、精细,不同研究机构之间对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验证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Nature)对1576名科研人员进行调查发现:70%的科研人员曾经尝试但未能重复他人实验。科研成果的不可重复(即可重复性危机),不仅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学术交流。可重复性危机与同行评议不够透明、开放,评价机制比较单一、扁平,以及开放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有着直接的关联。其次,互联网时代,创新参与者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手段。但是传统的学术交流体系只有在成果发表后才能共享,并只局限于已发表的论文,并无完整的数据或可供重复的实验流程供读者访问、获取以用于二次分析或深入研究,这已经与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知识表达、获取需求严重矛盾。现代的学术交流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开放、完整、及时、客观以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术交流重要载体和媒介的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在科研数据的获取、管理、评价、开放发表、确权等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预见,学术交流嵌套的内容将越来越多,包含学术的创造、学术的传播、学术情报的感知、学术再生,等等。学术交流内容的组织形态也从单纯的文献组织即依靠论文数据库中引证、主题、相关文献等链接,向知识组织即依靠论文及相关文献、碎片化内容、数据(观测、实验、调查的过程和结果数据)和相关知识等链接转变。同时,信息技术、新型的数字出版形态与服务等催生多元的内容整合和传播途径,形成多维、复合、生态化的学术交流生态链。现代的学术交流生态链如图1所示。图中,虚线路径所示为传统的学术交流活动,实线路径所示为现代学术交流生态链。可以看出,在这样一种学术交流生态链里,学术交流的节点之间不再是点对点或点对多的关系,参与其中的编辑和作者、读者、专家之间存在角色互换的可能。因此,学术交流生态链开始具有一些普通社交网络的特性,如开放性、共享性。与普通社交网络不同的是,学术交流生态链是学术人员聚合的平台,参与者需具有专业性和同质化。比如,多个科研机构或群体可借助媒介实现融合,通过APP、微信、会议直播、期刊实时组建成一个整体,围绕一个主题或主题词的论文素材,通过不同形态媒体的多次利用,形成突破时空、区域局限的传播、交流模式。在这样的一种交流方式中,知识对参与其中的所有人是开放的,作者或读者可以通过整个生态链的任何一个节点查看所有数据,参与同一科技成果的共享。另外,去中心化和自治性也是现代学术交流生态链的主要特征。这是因为:一方面,网络媒体为碎片化阅读提供了发展平台,传播速度的加快能将相近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媒介推送给读者。传统的期刊与读者之间点对点的学术传播方式被打破,科研人员也不再依赖于期刊影响覆盖的区域以及投放内容。另一方面,强大的数字信息系统使科研人员所面对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某种程度会影响科研工作者追踪热点领域。科技期刊倘若不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术交流的受众与编辑形成良好的互动,对相关领域的专家、作者实现有效黏合,并将最有参考价值的科技成果及时推送到个人终端,就很容易被边缘化。

(二)学者型编辑的价值体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现代学术交流生态链中学者型编辑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靠专业素养,在开放的学术交流生态链中做各方人员的兴趣聚合点。学术交流是在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供同质化群体对自我认知、知识脉络和动态信息进行梳理的过程。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学术信息处于不断变化中,时而还会受到肤浅或虚假研究成果的干扰。学者型编辑的身份要求编辑投身学术、,这有助于编辑更好地理解学术研究的内容,把握学科走势以及亟须解决的难点问题,找到合理的选题角度,选择学科聚合点。信息时代的专业数据是分散、无序、碎片化以及海量的。为避免杂乱无章,必须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分散、无序的数据转化成有序的数据,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复合体,才有利于专业数据的保存、检索和发现。学者型编辑能够依靠自身的问题意识和专业尺度,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在知识发现平台上进行资源查询和收集,充分挖掘现有的知识、研究方法,并积累解读、透视科技动态的能力,对讨论和交流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通过学术交流生态链内部的协同、研讨,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学术再生。因此,学者型编辑能以热点或难点问题为聚合点,将的文章和问题进行聚合,提高论文被发现和引用的可能,同时使知识更易于应用、发展和共享。第二,支持多级审核,保障学术交流生态链中信息的及时可靠性。为了使学者更充分地了解他人的工作内容,刊物有必要对论文的实验过程、数据等进行全面、精准的诠释。诠释的方式可以是文字、图像、音视频、数据文件、附加文件等。总之,有学术价值的小数据、任何包含学术信息的整体或片段都可以成为学术传播的内容。一方面,在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采编时,除了如实记录和反映参与者的创新性观点和方法外,编辑还必须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不少期刊提出以社群化运作为关键,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实现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但是部分研究成果收录时已经严重过时,大量最新研究的价值因无法得到及时评价,而被完全阻挡在学术交流体系之外。两者都要求编辑能在社群网络中及时实现编辑、评审、等工作。学者型编辑能依靠自身的介入,通过对接知识库或专家评议等方式,支持多级审核,及时整理、过滤、加工、各种科研素材,达到减少无关和虚假学术信息,可靠、完整地投放相关科研成果内容的目的。第三,重组知识结构,为学术交流生态链提供合理、程序化的共享知识。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使得学术交流的重心在科学研究的末端:成果展示。通过依附互联网的社群、科研社区力量,虽一定程度促进了共享、合作,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学术交流局限于已发表的论文和相关文献的问题。从图1可以看出,现代的学术传播实际上是一个学术知识体系建构和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涌现的新型出版形态导致信息资源的构成、传播以及服务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全媒体化能够提供音视频、数据文件、附加文件等更多附属信息,使出版物本身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其次,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可关联更多学术资源,为知识服务奠定基础。最后,互联网的可交互性能够分析用户行为,并据此开展个性化服务。但是用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论文、吸引读者,深化和拓展同一主题、巩固学术传播效果,贴近知识服务群体,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需要进行知识的可再生产、可再重组和可再发性发掘。同时,如果放任各种学术信息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堆积,只会带来巨量信息的无序聚合。学术交流的内涵决定其传播不能以量多取胜,这只会降低学术传播的影响力,其结果是得不偿失。因此,期刊不仅需要依靠学者型编辑以学术为导向,对有价值的科研过程和成果给予确认、,还需要依靠学者型编辑通过适度地丰富、延伸知识产品,组织合理的传播内容和途径,全面提升学术信息的知识结构、传播和利用方式。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和刊物发展。

二、学者型编辑在刊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学者办刊”乃大势所趋。在国内,对学术期刊编辑身份的讨论经历了“编辑中介说”“编辑再创造说”“编辑主体意识”到“编辑学者化”的发展[3]。学者型编辑这一复合身份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可以根据实际的学术交流需求,在交流内容和层次之间有意识、有策略地对学者或编辑身份进行选择和凸显。笔者认为,学者型编辑在刊物发展中应该在以下方面体现编辑主体作用。

(一)加强人才队伍素质建设,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科学技术的传播环境和载体如何变化,编辑队伍的素质始终是期刊质量的根本。政治、文化、专业和创新等方面的素质是编辑需要不断增强的核心素质。专业知识和创新素质过硬的学者型编辑,可以依靠问题意识、挖掘最有参考价值的科技信息,吸引作者、读者参与,提高期刊的显示度、彰显期刊的影响力。而且,学者型编辑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所培养的严谨作风,也有利于恪守出版流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和原则,从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两个方面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办刊思路,提高期刊的专业化水平

学者型编辑个人的学术发展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期刊与科研的结合,更是为了长期有效地维系作者、专家资源,促进项目合作和期刊出版事业的开展。学者型编辑能拉近与专家、学者的距离,可以与领域内的学者讨论学科热点、难点问题,使得专家学者愿意诚恳地与之沟通团队的近期研究进展和长远规划。反之亦然,通过赢得的信任和尊重,学者型编辑也能及时向专家学者请教期刊的创新思路和发展方向,调动专家学者参与期刊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提高期刊的专业化水平。

虚假安全论文范文7

当前,智能设备逐渐深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因特网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便捷助手。社交网络就是通过互联网将全球的个人联系在一起,组建一个开放性的社交平台。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一道屏障,为了保护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对当前一些较为流行的互联网保护措施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

社交网络;隐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举措

引言

社交网络平台是互联网应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移动互联终端迅速普及,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等设备充实人们的生活。社交平台为社会上的个人创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逐渐发展自己的人脉关系,扩充自己的人脉网络,寻找曾经的朋友;用户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享自己的照片等;还有就是近两年逐渐流行的朋友圈之间互发红包等等,通过该平台逐渐拉近了朋友间的友谊。但是,分享的同时,个人信息也被上传到网络平台,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注意的对象,近年来,网络犯罪的比例日益变大,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迫在眉睫。

一、社交网络安全性分析

社交网络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网络使用方式,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扩充人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相当于整个社交网络中的节点,用户之间通过交流与沟通,将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越来越复杂,互联沟通面得到不断扩展,社交网络普及面越来越广阔。当前,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中的聊天通讯应用更新频率不断加快,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因此,为社交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基础。因此,未来社交网络的覆盖面将会更加广泛,用户活跃度将会更加高昂。但是,正是由于社交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上的虚拟人物良莠不齐,相关用户很难从表面上去进行辨伪,很容易上当受骗;此外,当前许多通讯聊天应用为了实现更加精准化的交友条件选择,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完全透明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用户能够更加轻松的找到自己需要找的人,但是也为网络犯罪创造了绝佳的搜索平台;还有,当前许多人过分依赖网络,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的真实存在,对自己的信息毫无忌惮地展现在社交网络上,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空间浏览量和关注度,用户在进行分享的同时,用户个人的信息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所关注,进而进行违法犯罪行为。据调查,2014年我国因网络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近万亿元人民币,高达90%的互联网用户都受到过网络犯罪的攻击。因此,增强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势在必行。

二、隐私保护控制方法

为了在社交网络中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研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技术:①Sweeney专家提出的K-匿名技术,该技术将用户信息数据库的部分信息数据进行泛化处理,使得其中包含个人敏感信息的K个位置的信息数据形成匿名集,进而实现对用户隐私的保护;②Chen等人提出的生成虚假信息的隐私保护方法,在用户位置信息的服务器中形成多种不同位置信息,进而使得攻击者难以正确识别用户信息;③MatsuuraK和HuangL提出的基于区域划分的轨迹隐私保护理论,将用户的轨迹进行分析分类,对用户经过的敏感区域进行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用户个人信息的泄漏;④Gabrial提出基于分布式协议的prive方法等等。

三、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3.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条文

在当前法制社会里,通过建立健全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条文非常必要,通过法律保护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不受侵犯,是立法机构当前非常紧要的事务。对于当前有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搜集个人信息,然后通过各种渠道用于违法犯罪的行为,相关法律应该给予严惩,对于一些通过设计开发包含有非法搜集个人信息漏洞的应用软件,然后用于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的商家个人,相关法律条文也应该严厉惩罚。

3.2社交网络企业加强用户信息保护管理

社交网络企业应用实名制注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不法分子通过注册一些非法账号用于网络诈骗,防止个人信息的泄漏,但是,这种情况下,注册的用户需要填写的信息更为透明化,如果账号被盗泄漏的信息将会更严重。在这种矛盾下,这就需要社交网络企业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和管理。通过不断优化相关软件应用,对其中的漏洞进行不断修复升级,提升系统稳定性,运用先进手段对网络攻击者进行拦截。

3.3提高社交网络用户安全意识

除了需要国家和相关企业提高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以外,用户个人也需要了解一些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虽然社交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交平台,但相关用户也不能过于放开自己,将自己的全部信息全盘透露给好友,将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分享给好友,这样就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所以,作为社交网络用户,需要时刻提防社交网络的局限性,及时对自己的软件进行升级,完善系统漏洞,对自己的一些敏感性信息有防范保护意识,对自己的信息安全负责。

四、结论

社交网络有利有弊,它在拉近朋友间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用户与网络犯罪的距离,为了保护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立法机构、相关网络管理企业、用户本人都应该具备时刻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通过相应的措施不断完善社交网络,使得社交网络平台更加安全、便捷、实用。

作者:刘伟彦 单位:武汉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郭祥.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6.

[2]孟晓明.贺敏伟.社交网络大数据商业化开发利用中的个人隐私保护[J].图书馆论坛,2015(6).

虚假安全论文范文8

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件,一度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畜产品安全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畜禽安全生产,特别是特色畜牧业安全养殖、畜产品药残、疫病等检测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务必引导学生构筑道德底线,提高畜牧业行业自律意识,做到诚信生产,为畜产品安全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保障。动物科学学院应努力营造诚信育人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特别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学生阶段的必修课,帮助学生领悟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从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科研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将科研诚信、学术诚信付诸于平时的学习及课题研究中,保证实验态度端正,实验数据真实,学术论文正当引用。更重要的是,动物科学类学生将来直接参与畜牧业养殖生产中,学生的德育素养,特别是科研、学术诚信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进而涉及到动物健康养殖、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

2加强动物科学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1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等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实行为做出详细的处罚规定。注重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宣讲活动、畜牧业企业精英专题讲座、观看诚信教育纪录片等多种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扬诚信教育。南开大学在2013级研究生入学时,新生会领到一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材料,新生阅读后,要签署一份学术诚信承诺书,针对不作假、不抄袭、遵守学术道德等多项道德规定做出承诺,这份承诺书将直接由学校永久保留。在新生入学时提出警示,学术诚信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对学生将来参与企业发展、科学研究时起到鞭策作用。因此将诚信教育作为动物科学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强调了学术道德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告诫学生要诚信生产,诚信做人。从入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或是诚信楷模行为记录在档案里,进行相应的教育惩罚或表彰,鞭策并激励学生坚守诚信。同时,学生诚信档案直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学生诚信档案也能激励他们将诚信的优良品质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及生活中,让学生因诚信而受益终身。

2.2思想政治、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开展诚信教育

抓住现行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科学道德的定义、范畴,向学生普及畜牧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提醒学生在学习、科研中如何做到坚守科研道德,并告知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触犯科学诚信的行为。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诚信思想教育,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企业安全生产,联系学生对诚信的现实想法和生活实际,结合诚信履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力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道理讲透,使学生理解。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的渗透作用和启发效果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使学术诚信教育与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相互交融,同时将诚信法制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的选修科目,帮助学生建立诚信法律法规意识。充分利用“两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内容。既要使教育内容不失我国传统诚信的优秀元素,还要代表时代特征,使诚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在讲授过程中,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以召开讲座、座谈会的形式,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等多种方式,结合诚信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灌输诚信道德知识。重视学生诚信的引导,加大诚信宣传,发挥舆论导向,通过校内媒体如校内电台广播、饭堂电视视频宣传、校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多维度渲染诚信的教育气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2.3将诚信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标准

评奖评优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它与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紧密结合,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家长、社会提供评价学生在校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对学生的诚信考核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往往会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但也有部分高校尝试制定专门的学生诚信考核评价制度,不过具体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实施起来比较麻烦。评奖评优要对学生德育进行评分,进一步完善学院评奖评优的细则,取消把学术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硬性指标,避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动物科学学院2014年制定了《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针对诚实守信提出了要求,其中评选基本条件的第三条:诚实守信,品学兼优;并规定若经查实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隐瞒事实或有虚假内容的不予以申请。但是文件没有针对诚实守信列出详细的考核指标。是否将助学贷款信用记录、学费缴纳、奖惩情况、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科研态度等方面直接纳入诚信考核指标,再设计具体的评分细则。评奖评优将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优秀得奖等级最重要的是看论文点数。在评奖评优等优秀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力度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详细的诚信奖惩机制,及时公开表扬、奖励遵守诚信规范等诚信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通过取消申请助学贷款的资格、撤销干部职务、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等方式,公开公正批评、处罚违反诚信的学生,绝不姑息恶劣行为,督促学生坚守诚信。

2.4充分发扬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用

目前来看,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群体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个人修养不成熟放松自身要求,一定程度上表现自我,个性化强,思想活跃。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不尊重科学,肆意妄为。部分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随意改动实验或调查数据,有学者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有差别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重做实验或分析数据错误原因,并反复做实验。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费时费力进行重复实验或多次调查,会选择满足实验预期结果要求的数据,私自舍弃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更有个别学生不愿费时费力搞调查,做实验,为了能顺利毕业,又限于毕业时间、经费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只好选择篡改或编造数据。动物科学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导师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发挥育人功能,在学生指导过程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对导师学术道德的考核,建立学生问责制度,学生出现学术问题,导师负连带责任。在导师遴选环节中,加入严格的学术诚信考核标准,要求导师必须思想道德、科研学术诚信素质优良。对于口碑不好,存在诚信问题的人,经费再多也不能评聘为导师。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承担育人的主体,导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因此,建立学生导师问责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同时明确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可以通过建立导师诚信育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认真诚实的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将德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得到具体的塑造。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效地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建设。除此之外,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利于帮助研究生端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分析个人现实和职业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和择业的区别,才能坦然的面对就业困难。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