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提高自身竞争力探析

期刊编辑提高自身竞争力探析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信息传播方式多元且快捷,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在全媒体传播如火如荼的时态下,期刊编辑能否适应全媒体大背景下的工作,编辑的主体意识尤为重要。

首先,期刊编辑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要有深刻认识。编辑这一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编辑事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汇集了当时各国的文献,整理、编辑“六艺”,编辑工作已见雏形;汉代的郑玄,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编辑大咖。从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开始,到近现代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编辑前辈,他们的专业知识,他们的奉献精神,他们执着的坚守,都是编辑的楷模,更是编辑自信心的来源。编辑工作并不仅是为别人做嫁衣,而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劳动。

再有,在自身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期刊编辑要不断思考,积极行动。杨牧之先生在《文史知识》的编辑工作中,强调要培养编辑的“挑战精神”,无论干什么,都确信自己能赢,千方百计地去追求最佳方案的实现。期刊编辑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组约稿,还是主题策划,都离不开这一点。

总之,编辑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信心。在自信的基础上,期刊编辑工作者要心存高远,主动确立高目标,把自己打造成为具有专业理论水平的编辑学家。

在新时代数据技术下,信息快速传播,对期刊编辑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自觉、主动的意识尤为重要。

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全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期刊编辑人员需要从这些信息中抽丝剥茧,整合读者所需要的、所感兴趣的,从而做出大众喜欢的主题。比如《文史知识》从2010年开始做的“特别关注”栏目,就是鉴于读者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单纯的知识性介绍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于是着眼于关注现实、思考人文诉求的“特别关注”栏目应运而生。例如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2014年第12期,《文史知识》编辑部邀请陈桥驿、邹逸麟、徐吉军、李志庭等学者做了中国大运河的特别关注,从运河治理的功过得失、南宋都城临安的生命线等方面来展现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与趣闻轶事。这些与当下紧密联系的内容,需要编辑不断学习,关注现实,才能策划好。

要有提高专业素养的意识。期刊编辑必须及时关注学科动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没有学科素养的支持,没有专业学科的视野,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的。

在指导《文史知识》的具体工作中,杨牧之先生再三强调要给编辑时间,请编辑利用这些时间不断学习,武装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期刊编辑的确要走出去,向学界的专家学者请教,积极参与到国内相关研究团队的学术研究中去;不断地积累、培养敏锐的学术眼光、前瞻性的学术洞察力,为期刊发展尽一分切实的力量。

此外,期刊编辑如何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信息传播方式之下,让读者在海量信息中看到期刊内容,需要在原本工作基础上迅速转换传播方式。

首先,要学会各种媒体传播的技术。比如掌握新媒体技术所支持的音像、图文处理方式,掌握各种文本转换和推送的技术,这些新的技能有利于编辑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且能更好地传播内容。《文史知识》在2014年开始做微信公众号,编辑从学习编录文字,到制作精美图片,每一步都精心打磨。注重内容的遴选,利用一些热点事件,搜索《文史知识》过往刊中相关内容为素材,进行内容制作。目前《文史知识》公众号已有近8万粉丝。

第二,期刊编辑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视频会议等各种媒体形式与读者、作者互动,组稿、约稿,关注学术信息,捕捉有价值的内容。《文史知识》的编辑会利用投稿信箱和微信公众号留言与读者沟通,及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良好的互动;还会遴选微信公众号有特点的留言,刊登在期刊上。《文史知识》未来还可以尝试通过网络上的知识付费、知识培训,甚至学术咨询、策划学术活动等服务项目来拓展期刊盈利渠道。

第三,期刊编辑也要有数据意识。大数据时代下,编辑要具备大数据意识,使大数据为我所用。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对各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掌握前沿学术的发展,有效保证选题的前瞻性和传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编辑在分析数据之外,更要挖掘数据背后有价值的信息,要结合读者的需求,据此来确定选题和推文。

在全媒体时代,期刊编辑人员只有不固步自封,提升自己,全面提升主体意识,期刊的内容质量才会提高,竞争力才能越强。《文史知识》一直在进行着探索和改变,顽强努力、不懈坚持,销量稳中小涨,是一代代《文史知识》人对工作的热忱与坚守,也是《文史知识》编辑主动思索、与时俱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