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能力教学案例范例

微能力教学案例

微能力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编写策略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遵循从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过程。地理学科具有“微入宏出”的特点,其原理以及规律大多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研究、归纳、总结、升华而得到的,其研究方法和视角无不基于具体案例而又高于具体案例,故教学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学案例的起点在于编写教学案例,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既有助于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又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编写高质量教学案例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案例的编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案例素材搜集整合阶段;案例创作设计阶段;案例反思修正阶段。

一、案例素材搜集整合阶段

1.解读课程标准

教学案例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案例,而课程标准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还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在进行搜集具体案例之前,教师应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明确教学任务以及教学重难点等。教学案例的编写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本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二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学案例“红土地上的绿色革命”所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行为条件是: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行为动词是:说明;主要内容是: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2.案例素材来源

案例素材的来源广泛,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1)乡土素材乡土素材往往具有形象、生动和具体的特点,如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具体生活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开发乡土案例素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依据本地人口问题、城市化、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对应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开发相应主题的教学案例。教师搜集案例素材的方法有很多,如从当地电视台、新闻媒体、地方网站等获取资料,此外,电话采访以及实地走访也是获取案例素材的有效手段。(2)时事热点由于纸质教材更新速度慢,另外受教材篇幅限制,许多鲜活的案例没有及时被编排进来。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来编写教学案例,以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于学生学习。教学案例“红土地上的绿色革命”的素材主要源于“学习强国”APP上的热点推文,教师要结合时事热点来开发素材,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世情、国情。(3)影视材料相对其他素材而言,影视材料更具有吸引力,如《后天》《流浪地球》《冰河时代》等影视作品,教师可以加以开发和利用。以影视材料作为案例素材,其本质是启发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事物。地理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向。(4)教材资源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无论是哪一版本的地理教材都是由专家、学者基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解读而精心选择材料、撰写文本、编排图文资料的,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德国鲁尔区开发等都是较为典型的案例,教师不应随意舍弃,而要对其进行充分挖掘、迁移和升华,使其本土化,以贴近学生生活,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

3.案例素材整合

为使案例素材发挥出教学作用,教师在开发案例素材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二是匹配性原则。案例素材的整合既要与课程标准相匹配,又要与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匹配,如此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学主题来开展,切实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养成及提高。

二、案例创作设计阶段

案例创作设计阶段是编写教学案例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教学案例类型多样,但结构一般包括标题、正文、问题以及附件四个部分。

1.标题

标题要简单明了,要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要能突显教学案例的主题。每个教学案例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因此,标题的编写就要考虑教学案例想要反映的主题。如标题“红土地上的绿色革命”,带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以及戏剧性的矛盾,突显了由“红”如何转变为“绿”的案例主题。

2.正文

正文的第一部分应介绍背景,包括反映地点、区位地理条件或者时间、人物、事件的起因等。如教学案例“红土地上的绿色革命”背景是:长汀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麓,气温为7.8~27.2℃,多年降雨量为1171.1~2128.1mm,土地面积为309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占85%,区内沙砾含量较高,土质较为疏松,在夏天阳光直射下,地表温度可达76℃,人称“火焰山”;“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曾是当地自然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背景介绍不需要面面俱到,但关键是要说明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将案例置于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正文的第二部分即正文的主体部分,是关于教学案例的情景设计。教学案例的编写要基于真实的情景或者情景模拟,但这种模拟不是虚构的,而是一种重现或重构。情景的设计要有完整的情节、精心设置的悬念,以便引人思考。文本阐述不必过于复杂,但要突出事物的矛盾,彰显教学案例的主题。文本撰写可以采用类似白描的手法,叙述要生动、具体、明确,但不要有个人的主观评价,要避免直接生成结论。如教学案例“红土地上的绿色革命”中的情景设计是:长汀县的“红”何以催生出“绿”?荒山何以盛开“生态之花”?生态奇迹如何造就?长期以来,长汀县坚持综合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使林、果、草、畜、牧合理配置……正文的结尾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情景设计叙述结束后戛然而止,这样,可以引人思考,便于进行知识迁移;另一种是用一两句话总结正文,再次明确主题。

3.问题

教学案例中设置问题的最大用处是将正文材料转变为适用教学的案例。教师应注意巧设问题,将教学案例与课堂教学相关联。问题既是教学案例与课堂教学的关联点,又是突破点。每个教学案例一般都会设计三四个问题,问题设计应遵循“教学案例的逻辑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相统一”这一原则。如教学案例“红土地上的绿色革命”的问题设计是:长汀县曾经出现了什么样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带来哪些危害呢?长汀县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汀县采用了什么样的治理措施,这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以上的问题设置遵循了“找问题”—“知危害”—“析原因”—“谋发展”的过程,是普遍的区域分析方法及思维逻辑过程,是从表象到本质、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案例与课堂教学的统一,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开展。教学案例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问题设计除了要遵循以上逻辑,还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的开放性意味着答案没有绝对的标准,是不唯一的,更关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案例中的问题答案要引而不发,显而不露。如教学案例“红土地上的绿色革命”,其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曾是当地自然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这句话中隐藏着问题的答案:“山光”即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浊”即河流含沙量增加;“田瘦”即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人穷”即人民的生产生活遭受威胁。答案不应该是对材料的照搬,而要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4.附件

附件主要包括表格、插图以及照片等。附件的设置是为了增强教学案例的表现效果,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分析依据。附件的选择要基于教学案例的实际需要,不可画蛇添足。教师应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绘图软件,这既是编写高质量教学案例的要求,又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需要。

三、案例反思

微能力教学案例范文2

1.遵循实效性原则。

初中学生的年龄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都比较喜欢能够接受到新鲜的事物,因此其非常的讨厌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教学案例进行选择时,不能够忽视学生的这一点心理特征,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应尽量地选择那些实效性相对较强的政治案例来向学生解释经典的政治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拥护党的领导”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反腐风暴”进行举例,贪污腐败的一批高官纷纷落马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

2.遵循针对性原则。

初中政治教师在对具体的案例进行选择时,必须同时注意两方面的内容: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首先应当选择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其次应当选择初中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关系的教学案例。因为这样的案例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通过举例这些简单的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对其产生共鸣,从而提高了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树立法制观念”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选择初中生利用微信交友怎样受到侵害,最后怎样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我保护,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认识到树立法制观念的重要性,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法制观念。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学案例的应用

1.教学案例选择。

按照课题的内容挑选出科学合理的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法的保障与前提,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上面所说的方向性、针对性、时效性三个原则进行选择。例如:在教学“换个眼光看老师”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将下面的案例向同学们展示,“上课中,几个捣蛋的学生坐在副班长小强的旁边,他们一直在课堂上说个不停,老师对此一再警告,但是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然后就让小强去坐到最后一排位子上,而小强却非常生气地坐在自己座位上一动不动,此时大家都感觉到气氛不融洽,并预感会有冲突爆发”,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可以让同学思考案例中老师的想法,如果你是这个老师你的想法是什么、事情的结果将是什么等等,这就能够对本节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有效地帮助大家处理师生问题。

2.教学案例呈现。

在政治课程中通过案例来进行教学时,呈现出的教学案例要与理论紧密相连,如果课堂案例脱离了理论,那么就会导致所讨论的内容背离教学内容与目标。因此,在案例呈现时要把握好时机,千万不能实行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在某个知识点上呈现案例,也可以在讲完课之后将其呈现出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还可以在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将其呈现出来,按照需求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教师可以根据需求来确定呈现的模式,其主要方式包括:(1)通过故事讲解的形式将案例表达出来;(2)向学生发放纸质的案例资料;(3)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将案例呈现出来;(4)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将案例呈现出来,例如辩论、小品等。

3.分组进行讨论。

分组讨论是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确保所选的案例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政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可以仔细地思考,还可以降低学生压力,让学生能随心所欲地发表观点,不断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对所呈现案例进行了解,在独立思考案例后,将案例重点部分确定下来,明确材料间关系,再提出解决建议与方法。在此前提下划分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交流进程和秩序进行控制,在必要时候,给出一些提示,这样就会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4.做好归纳总结。

学生交流讨论完成之后,针对各个小组学生的发言情况和对问题分析的情况,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细致的归纳与总结,然后结合学生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对学生的分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首先要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明确地点明案例中间蕴含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与措施,明确地分析各个小组在阐述问题时的优点与缺点。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过程有一个自我认识,而且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

三、结语

微能力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案例库;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护理;研究生

随着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在国外兴起,不仅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也影响着我国教育方法的转变。研究人员发现,国内传统的教学已不再适应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模式也深受影响,教与学的角色不断演变,从教师主导的“教”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问题式、团队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模式[1-2]。体验式教学是另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实践和反思来增加知识并且提高专业技能[3]。近年来,体验式教学与案例教学都在不断应用于本科或研究生护理教学且效果显著[4-10]。案例库作为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引导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支持系统,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1-17]。因此,以“体验学习”为理论指导思想,以案例库建设为契机,让学生在真实案例情景中边体验边学习,使他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情感体验和人格完善,以培养其评判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能力、自我管理学习和发展能力。为更好地开展以体验为导向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笔者从2016年开始了以体验为导向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

1以体验为导向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1.1建设的主要成员。以体验为导向的护理学教学案例库建设的主要成员由护理学研究生导师、临床科护士长、护理学本科教师和研究生组成,护理学本科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大部分均承担理论及实验教学;临床护士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所有成员均接受过体验式教学,部分成员接受过案例教学及案例书写的培训。项目组成员通过多次面对面会议沟通、网络交流(微信、QQ等)及电话传达等方式,在案例库开始建设之前确定了建设原则、注意事项、建设分工、时间规定等。临床护士和研究生主要负责原始案例收集,临床科护士长主要负责数据整理和案例撰写,护理学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从专业角度对案例内容把关。

1.2建设的主要原则。案例的编写和创作需要遵循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创新性、时效性和启发性六大原则。以体验为导向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案例库中的案例均从临床实践病例的方式获得,其内容真实可靠。案例陈述客观事实,对具体的疾病护理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与介绍,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带有任何主观性的评价和个人倾向性的意见或观点。且案例内容是典型的临床护理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研究生所学的相关护理理论知识。案例的选材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附案例相关疾病的最新护理指南、书籍、视频及学习平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同时增加需要学生讨论的核心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案例内容符合当前临床护理实际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并能够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使用,避免落后于临床实践而造成知识误导。

1.3建设的主要内容。以体验为导向的护理学教学案例库中的案例均以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疾病及典型疾病为主,旨在以案例教学与体验为导向教学模式相结合,提升护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案例库从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严重创伤等13个案例主题着手,共收集30个相关疾病案例,如: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急性胰腺炎疾病护理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疾病护理等。每个完整的案例包括两部分:一是案例正文,二是案例说明书。案例正文供学生使用,包括案例名称、案例内容、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思考题、分析路径、配套课件、参考资料等,在保证了案例的真实性及客观性的同时,也注重创新性及时效性的把握。案例说明书供教师使用,包含了教学目标及用途、启发思考题、分析思路、理论依据及分析、关键要点、建议课堂计划、课后思考题等内容。案例的书写也严格要求,背景信息做到简洁明了,专业分析叙述结构严谨富有逻辑。

2体验式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实践与评价

2.1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在教学准备时,教案、讲稿、幻灯都应该充分准备,并明确教学目的,指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理论知识应包括案例信息、案例正文及授课幻灯,并从编写的案例中选取不同主题的典型案例进行授课,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从中得到启发。教师明确学生在临床实景体验时需完成的内容,以便学生做好充足准备,高质量完成案例体验。学生在课前经过随机分组,将我院23名2019级研究生分为3组,其中第一组、第二组分别8人,第三组7人。各小组抽签选取将要体验的案例,组员经过查阅资料和集中讨论,集思广益,完成本组案例的剧本编写,角色分工,任务分配等事项。

2.2教学实施阶段。实施体验式案例教学主要分为4个步骤:①以小组为单位依次进行案例情景表演;②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展示,临时设置重点、难点知识的引导,增加提问环节,以体验为导向,以问题为引导,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实景体验结束后,各小组进行组内讨论,提出再案例体验时遇到的问题以及案例体验的收获,并选派1人进行本次案例体验的总结汇报;④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汇报,寻找出体验式案例教学的优、缺点。教师以此巩固体验式案例教学的成果,不断优化案例教学方法及手段。

2.3教学评价阶段。教学结束后,使用自制的以体验为导向的案例教学调查问卷,组织上课的23名研究生匿名填写,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调查内容包括案例内容的系统性(20分)、案例的启发性(10分)、案例的实践性(30分)、教学形式(10分)、教学效果(30分)等5个指标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体验式的案例教学评价总体分数较高,平均分大于96分。98%的研究生一致认为案例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且评分较高,其次是案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的评分较高,学生们肯定了体验式案例教学较强的实践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亲身体验了作为护士的角色。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满意度也不断增加。但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系统性评价分值相对较低,其原因:①编写的案例难易程度可能超出了学生学习的范围;②教师讲授的方法及学生对案例结构和知识的不熟悉,导致理论讲授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讨论

一个成功的案例库的建设关键在于优质的案例选择和编写,首先案例应该是客观真实的,具有临床典型性的特点,能够满足护理研究生的理论、实践教学要求。其次案例应该具有启发性,案例库中的案例用于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案例呈现,更是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进步的空间。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无缝衔接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线,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发现护理问题,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现实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往往是阻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步的因素。因此,基于临床真实情景的案例以及具有较高科学性的案例能够缩小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18-19]。从目前我院开展的体验式案例教学中不难看出,虽然体验式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学改革,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纽带,但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例如护理案例的编写仍然缺乏标准,或教师在采用体验式案例教学时,因课时原因,容易避重就轻,使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就安排学生进行案例体验而导致体验式教学流于形式等。在运用案例进行体验式教学时,教师应注意避免学生在完成体验教学时脱离案例实际,强调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进入临床护士的角色,避免学生机械性表演案例情景,教师应该在学生体验过程中适时地提问,引导学生在体验时不断进行思考,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小结

微能力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案例式教学;“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我校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案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融会贯穿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阵地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小细节、大教育、重医德”的育人特色。

1地方医学院校在教学模式及专业课程教育“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不足

通过师生访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式,调研我国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结果显示:大部分地方医学院校依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的大班制、“老三段式”等传统授课方式[1]。传统授课方式存在基础与临床知识、能力培养脱节,专业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分离,专业课程所承载的“育人”作用弱化,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等现象[2],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探索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民对健康的需求。

2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加强专业课程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探索实施了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具体措施如下。

2.1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水平和专业育人能力

2.1.1通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提升基础医学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知和思政育人能力

张美玲等[3]研究显示我国地方医学院校专业教师普遍对专业课程育人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专业课堂上过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其所隐含的科学思辨和正确价值导向引领的载体作用,造成知识技能培养与立德育人相分离。大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实施中,缺乏对专业课程中教学目标、育人目标、教学过程设计等策略巧妙合理的运用,出现把专业课程上成了思政课、思政教育与知识点脱节及生搬硬套等现象。为此,学校通过组织线上线下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学习,并组织思政专业教师与基础医学专业教师联合召开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提高专业教师对专业课堂思政育人重要载体作用的认知水平,增强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基础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4]。

2.1.2通过“以赛促教”,打造基础医学专业课程“四有”教师队伍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专业课“课程思政”典范案例、示范课程等竞赛活动和专业课程授课竞赛活动,并将专业课堂“课程思政”育人教学纳入课堂教学和竞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学校竞赛,选拔推荐优秀教师参加省级、部级教学竞赛及现场观摩活动,在学校内掀起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和专业授课竞赛活动的高潮。在不断打磨雕琢参赛课程或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建成一支自身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富有家国情怀、崇高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和仁爱之心的专业课程“四有”育人教师队伍,提升基础医学专业教师思政与专业协同育人能力。通过反复打磨典范案例和课程,有效推进了基础医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2.2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构建融入“课程思政”的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案例库

2.2.1加强顶层设计,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地深入挖掘和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

为将“课程思政”资源有机嵌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案例中,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患者、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精神[5],学校组织各专业课程教师共同撰写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案例集。在撰写过程中,通过组织基础医学专业相近学科课程之间“横向”的集体备课,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之间进行“纵向”的联合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讨,进一步优化课程授课内容,遴选相契合的思政元素,避免了各课程之间授课内容和思政元素的重复引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其对相近课程之间知识的整合和融会贯通。

2.2.2规范基础医学教学案例撰写要求,要求案例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及专业能力培养

成立基础医学教学案例撰写指导专家委员会,根据教学目标、育人目标、教学设计等制订教学案例撰写规范标准,并邀请附属医院临床医生根据诊疗规范、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等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对案例进行修正。案例撰写规范要求如下:(1)教学案例要以临床真实案例为基础,思政育人情境融入要符合临床实际。案例设计应以真实临床病例为主线,以“医政”融合为切入点,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案例内容以客观陈述事实、过程和影响因素为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与临床结合、医疗法规与政策、预防与康复等内容的有机融入;案例情节既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也要有助于实现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与医者仁心等思政育人培养目标,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的教学案例。(2)案例的思政育人目标要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和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吻合。选用的国内外名人轶事、身边的真人真事等思政资源,要翔实、可查证、经得起推敲;案例的设计要符合国家医疗政策、法规和诊疗实际,体现案例情节的揭示性、趣味性、推理性和合理性及真实性[6];要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方位,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7]。(3)案例情节上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内容不仅要涉及生命科学,还要涉及医学伦理、法律法规等;不是单纯地探讨生命科学或解决临床问题,而是以教育引导为目的,引发学生对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医患关系等人文素养的重视与思考;要通过案例的人性化、生活化以及趣味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虚拟实验平台等模拟情境,以沉浸式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其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将知识从“情感认同”到“内化于心”再到“外化于行”,提升综合能力,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合力。(4)专业教师撰写的案例要经过基础医学教学案例撰写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审议通过后,才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在专业课堂上使用。

2.3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实践

案例式教学通过组成学生学习小组,在课上课下,以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翻转课堂等形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8]。

2.3.1案例引入

在授课前,教师与学生首先建立微信、QQ、雨课堂或钉钉等学习群,学生按班级分成10人左右的学习小组。教师通过线上形式给学生推送教学案例,各学习小组以案例为主线,在课下通过个人和集中讨论学习方式,借助智慧树、云平台等学习资源,依据案例提供线索信息涉及的专业知识、医学人文、伦理和政策法规等各方面的问题,探究解决方案,教师在线引导学生不要偏离学习主线。

2.3.2讨论启发

学习小组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问题为主线,沿案例中呈现的诊疗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方法,利用线上平台、虚拟实验平台等线上资源,掌握医学知识,并结合案例情境中隐藏的医政法规、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将讨论学习过程绘制成思维导图,讨论结果形成小组汇报PPT。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旁观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者初心和使命等方面进行思考,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医学人文素养在未来医生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最终形成隐性的“思政育人”氛围。

2.3.3交流分享

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由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及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内容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梳理、针对重点难点的探究,还要结合案例中隐藏的社会责任、医患沟通、职业道德等方面,分享在案例学习中感悟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对“医政”问题引发的思考,实现“思政教育”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临床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2.3.4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汇报内容进行梳理总结,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从知识、能力和价值导向等方面在课上课下相互交流,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

2.3.5课后知识的固化和吸收

学生根据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将案例中涵盖的基础知识、拓展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利用多元的学习资源平台学习新技术、新进展和医学相关人文知识,进一步将知识内化吸收。2.4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为了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高学生对“医政”的重视度,将“课程思政”学习过程中学生展现的价值导向、医者职业精神、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思考与行动纳入考核内容。在案例式教学中采用课堂内考核与课堂外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学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等方法,及时反馈、及时整改,持续提升学习效果,实现专业育才与思政育人目标的相融相促、共同发展。

3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为了解基于案例式的基础医学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应用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反馈等方式调查教学改革应用效果。

3.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经学校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审核,用“问卷星”面向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案例式授课方式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学生对“医政教育”问题的思考等11个方面的问题,设置选项为:非常满意、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共收到临床医学专业第3和第5学期560名学生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96.2%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式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医学人文素养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重要性的认识,在案例学习过程中更加理解医者仁心和为民情怀的深刻内涵,坚定了未来从医的志向和决心;94.6%的学生认为融入案例式的基础医学课程“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在案例的情境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坚定了爱国爱党信念,树立不怕艰难、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和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91.8%的学生认为案例式教学能促使自己在案例分析、与同学讨论和思想碰撞中,促进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使自己对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医者初心使命等有更多认知,比起教师单纯的说教,他们更喜欢案例式、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2座谈会反馈结果分析

师生座谈会由教研办组织,参加人员包括教研办工作人员、课程负责人、教学秘书、授课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得到以下结论。

3.2.1优点

学生表示案例式教学可以用真实临床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案例中融入了医学人文、医患关系的情节场景,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医院现实工作环境,引导他们对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在潜移默化中为将来走向医生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表示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案例式教学的设计实施、师生互动、教学评价及反思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自身医学人文素养和思政育人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

3.2.2不足

教学案例在专业课程的显性传授与思政育人的隐性教育有机结合上还存在生搬硬套现象,特别是在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等方面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上需进一步凝练,以增强专业与思政的整体性、融合性和潜在性特征。

3.2.3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深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宣传学科德育理念;持续提高基础医学教师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进一步深挖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案例,使案例情节更贴近社会与临床实际,更符合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继续深化融入“课程思政”的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式教学方法,建立专业教师全员参与、多学科同频共振的“大思政”格局;不断从课程思政的政治性、建设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提升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感染力,满足学生培养的内在需求和发展期待。

4结语

微能力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教学活动;运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园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认知,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以鲜艳、生动、形象的图像,让幼儿乐于接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借用信息技术丰富的内容和宽广的知识面,为幼儿创设学习情境和思维空间。尤其是信息技术具有动态的效果,能很好调动幼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

一、幼儿园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

幼儿园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处理的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元素,将它们有机地组合成声效并存的教学课件。传统的教学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为主,而动画和视频的方式使用较少。综合性的课件是现代教学所独有的,这也是其教学方式的亮点所在。

二、幼儿园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一)丰富的内容。教师可以参考网络上丰富的资源,也可以借鉴使用的教学素材很多,给幼儿的信息量很大。特别是对于边远地区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不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而是直接从网上搜索出有用的内容为我所用,不必再为找教学素材发愁。

(二)动态的效果。与一般教学方式中纯静态的图面、实物教具画面相比,信息技术鲜艳的色彩、不断运动变化的画面、演示的内容可以自由选择与截取、方便灵活的操作等可以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幼儿乐于主动参与动活动中。

(三)个性的打造。多感官的刺激,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诱发幼儿的兴奋点。教师在素材使用的过程中,添加适当鼓励性质的语言、动画来适应幼儿的学习特点,促进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以无意注意为主,控制能力差。但幼儿们从小接受的新鲜事物较多,教师用常规静态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信息技术对外界事物新颖性和独特性的介绍并合理运用定会引起幼儿的注意,进而促使他们自觉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问题,探索创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生动有趣、宽松适宜的学习情境,对辅助教学很有必要。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例如,在大班语言活动《老虎拔牙》教学案例中,通过制作信息技术课件、动画及配音,以生动的场景、逼真的对话,使幼儿进入自觉学习状态,积极动脑筋,踊跃回答问题。幼儿们会因为教学氛围无声地感染而变得活跃起来。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幼儿们的良师益友,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美妙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掌握和使用多媒体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宜教学情境的前提,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程序,能够进行基本的信息处理。还要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网络交互式教学,能运用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方式跟同行或家长进行交流并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很好地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那么在学习方面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往的活动中,教师利用简单的色彩、图片变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了信息技术后,教师为幼儿创设“模拟真实”的情境,带着幼儿进入角色体验,激发起幼儿们想表达及创作的兴趣。例如,在中班绘画活动《快乐的小水滴》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用信息技术做出的课件为幼儿呈现水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来的美,以及通过美丽的画面让幼儿更加形象地看到此情此景,使他们将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观察、学习中,幼儿融入小水滴生活的场所而表现出的快乐形状其中。在与小水滴的角色对话中,幼儿能大胆表达、乐于表现,促进了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激发其绘画创作的欲望。

(三)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活动中重、难点的突破。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有的知识点仅仅依靠语言描述不能让幼儿理解。教师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更形象地对知识中的复杂事物或抽象问题进行分解和综合,对幼儿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加深记忆,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很有利。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牙齿咔咔咔》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各种动物的牙齿。幼儿所积累的经验及感官体验大大地被调动出来,他们兴奋地谈论着自己看到过动物牙齿的形状,相互议论着不同部位牙齿的特点,并通过视频的观看对牙齿的作用有进一步的感知,促使他们建立起对牙齿的正确认识。(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大大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声像结合的整体性特点,可以在活动中创设甚至再现故事情景,让幼儿们利用现有的经验去创造新的方法和思路,使幼儿不由自主地跟随着教师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例如,在大班社会活动《不同的职业我知道》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搜索到的不同职业形象,为幼儿们提供不同的职业照片,让他们观察并作答。答对会有相应的音乐和表扬肯定的画面呈现。答错则是鼓励、加油的画面出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们兴趣很高,个个都会主动发言,还能说出一些其他的职业形象。教师根据幼儿所说的马上搜索出相关的职业形象。教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大大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教学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方便,还有微信、QQ、短信等工具缩短了与他人沟通的距离,并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式。这就是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力量。教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国家指导性文件,2012.

微能力教学案例范文6

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推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无法跟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也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能够从源头上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规划,使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与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双管齐下,更为有效地培养其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从而提高其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探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生态模型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活动是一种生态系统,主要指职前教师及其相关的群体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育技术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等构成的培养共同体、学习任务和培养环境所构成的整体。与一般生态系统一样,它是开放、动态、平衡的整体,具有反馈机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等功能。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结合活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构建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生态模型。我们认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是以学习任务为基础,学习共同体和培养共同体为主要要素的生态系统,它处于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生态环境中,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三、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设计实践及效果分析

(一)设计实践

根据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生态模型,结合多年职前及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我们提炼总结了以下三种生态培养活动。

1.实践式活动

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根本落脚点是应用,因此,培养的过程要加大实践所占的比例。例如,《标准》中要求教学人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们在课堂上为职前教师提供了10-15分钟微课展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微课虽小,但是要素俱全,也就是说,微课同样要求职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进行很好的分析、设计。微课展示时可以邀请学科教师、中小学教师等参加,对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便于职前教师能够及时有针对性地改正。课堂上的实践给职前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拉近了职前教师与中小学课堂的距离。另外,中小学教育实习作为一种真实的实践活动,也是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将教育实习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末,为职前教师配备专门的教育技术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作为导师,在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处理突发教学问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

2.案例式活动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校中,虽然我们提倡给予职前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但是毕竟深入中小学课堂的时间不会太多。因此,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中小学教学案例来开展培养活动。教学案例可以是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也可以是网上搜索的全国中小学优质课的教学录像,还可以利用我校建立的教师教育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为职前教师展示洛阳市重点中小学教学名师实时的课堂教学案例。例如,《标准》要求职前教师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在这一部分,可以为职前教师提供三个教学案例,其中有教学媒体选择得当的案例,也有教学媒体选择不当的案例,让职前教师分析案例中教学媒体的选择是否合适,在此基础上探讨和总结如何进行教学媒体的选择。

3.游戏式活动

《标准》中要求职前教师要能够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在这部分,我们可以设计猜词游戏活动。教师准备三组以上词汇,随机选择六位学生,两人一组,分成三组。在限定时间内每组由一人表演,一人猜词。在猜词环节,要求第一组表演者可以同时使用动作和语言来描述词语;第二组只能使用动作来模仿,不能使用语言描述;第三组只能使用语言描述,不能使用动作模仿。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对词汇最多的组获胜。在教学实践中,几乎都是第一组也就是既使用语言描述又使用动作模仿的组胜出。将这种大家非常熟悉的游戏活动引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能够使职前教师深刻认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将对其认知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引发职前教师对于教育技术概念和重要性的思考。

(二)效果分析

2014年开始,我们尝试将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引入到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展中。在笔者所教授的两个班中,选择一个班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方式来开展培养活动,另一个班为实验班利用职前教师教师教育能力培养活动的生态模型来设计和开展培养活动,分别为2013级体育教育班(实验班,84人),2013级音乐学班(对照班,102人)。学期结束后,我们从课堂表现以及课堂效果等方面对两个班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对于课堂上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实验班学生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班要高,这从课堂的出勤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从学生平时的作业以及学期结束后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在教学设计能力、技术选择与应用等实践能力方面,实验班学生提高较快。另外,从2015年开始,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这一重要培养活动的开展时间从大一下学期调整至大三上学期,这一方面拉近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教育实习的时间距离,使职前教师在教育实习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将现代教育技术课放在大部分专业课程、计算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之后开设,既避免了前期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重复内容的讲授,又使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能够建立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计算机基础之上,使其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更多更有效的培养。但是也不得不指出,由于实践时间较短,我们还没有将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全面融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例如,综合考虑前期课程学习以及后续课程开设,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规划,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了解他们的现状及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而且,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开展形成常态化,全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四、结语

微能力教学案例范文7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案例

随着新课改和“微”时代的到来,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出现了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课下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通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课程是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在创新创业的新形势下,根据学校“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该课程进一步改革,突出“做中学”理念,依托于各类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项目,依据学生兴趣、研究方向或专题,设置系列的实践型强的且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块,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1-4]。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

根据课程内容,把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基本器件,分立放大电路,集成电路及其应用,频率响应,负反馈放大电路,电源等几个部分,每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将课程知识体系归纳后发现,课程内容按照基础知识、分立、集成电路及应用逐步加深,每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其中基础知识中的晶体管部分是整个课程的基础。讲课过程中注重和后续知识的联系,弱化晶体管内部结构和理论分析,强调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针对性和集成化,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及其在专业中的作用,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释疑式教学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也是设疑,释疑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模拟电子技术的特点,精心设疑,创造问题情境,多问为什么,结果将怎样,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把被动学习变为积极思考;然后教师适时灵活释疑,增强创新意识。利用启发、释疑式教学,在讲解模拟电子技术的许多章节时,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如,讲解共发射极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时候,在发射极增加一个电阻和增加之前的电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电阻的作用是什么?若在电阻旁边增加一个旁路电容,电路又会有什么变化?最后由教师通过仿真将结果告知学生,经过积极思考以后的学生对这段学习内容将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二)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将所学的知识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完每个独立的知识模块后,老师提出项目要求或题目,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电路方案的设计和原理分析。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予以指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扎实地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如讲授二极管电路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卫生间自动照明灯”的小项目,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课外查找资料,建立电路模型,分析工作原理,更加深入的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通特性。

(三)案例教学法。集成电路及其应用电路的不断推出,使模拟电子技术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从感性上接触到相关知识,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结合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引入二到三个典型案例,案例中包含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学到一个个知识点后,通过案例教学,联系前后知识,知道了“是什么”,还知道“怎么用”,令学生直观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该课程在采用以上方法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结合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达到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目的。实践训练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上课前,先由教师布置题目,学生搜集资料,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要求自选题目,经教师审核后开始资料搜集。而后进行方案的设计,经由教师审核通过后,进行电路仿真,仿真通过后进入实验室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综合性比较强,旨在使学生通过类似训练,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举行校内电子设计大赛,并对获奖的同学进行奖励,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每年的“天华杯”电子设计大赛,将理论知识点与大赛题目相结合在课堂上详细讲授,并将大赛题目作为综合性实验的实验项目,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典型教学案例建设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题目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案例建设和电子设计大赛相结合,选取电子设计大赛题目中相关知识点,引出课程中的关键的、重要的概念、方法,建设典型的案例。首先通过“这是什么”的方式提出问题,通过“该怎么办”的疑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出解决办法,并通过案例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及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经过教学小组的讨论,已经初步形成了案例教学的方案,如PN结的工作原理,可以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示其原理。直流稳压电源,可以和生活中的具体的电源电路相结合。集成运放应用广泛,则通过具体的集成运放的应用案例来展现。经过研究,在教学中初步引入了烟雾报警器典型案例,该案例包含直流稳压电源、运放的应用,二极管的应用等。直流稳压电源是本课程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同时该案例中集成运放可用典型的集成运放LM1458,在电路中起到电压比较的作用,由此提出什么是集成运放和电压比较电路,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在生活中应用的。该案例是后续课程要制作的典型电路系统,在本课程中引入,也有利于和后续课程紧密联系起来。

四、创新创业实践和训练及信息化教学建设

课题组教师参与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鼓励课题组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工作,这样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利于教学相长、优化师生关系。班导师一次聘期为两年,一名班导师原则上负责一个学生班级。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翻转校园工具,教师将课堂教学的PPT、理论及实验大纲、课后的练习题等资源上传到翻转校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查看相关内容。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课前学习、教师点评、参与课后讨论、获取校园指南、了解校园资讯、查看社团活动等,还能够在求职就业中实现精准就业,及时了解到企业的用人需求。

五、结束语

课题组在教学方面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本课程组在课程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该课程体系逐步合理化,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引入典型教学案例,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更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梅,邢丽坤.“模拟电子技术”教案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02-303.

[2]王军琴.“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视界,2019(24):72+80.

[3]余平,张斌,徐宇宝,等.移动教学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319-320.

微能力教学案例范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法;政治素养

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政治教学应该体现政治的时代性和思想性,教会学生运用政治观点观察社会、了解国家大事、开拓视野,形成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培养他们的政治综合能力。近几年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极大地促进了高中政治教学改革。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定教学信念,保持与时俱进,选择优质教学案例向学生渗透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培养高中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增加政治教学的生动性

如今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了高中教育的一大亮点,推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进程。教师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展示案例不仅改变了传统枯燥的讲授方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政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政治教师将案例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体现了政治学科优势,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向深层次发展,真正掌握了政治知识,激发高中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法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投入分析和推导案例的过程,加深掌握和记忆政治知识,形成系统化的政治知识框架,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不仅要用到政治知识,还要依靠生活经验,有利于开发逻辑思维,为政治答题做好铺垫。教师要全方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发挥聪明才智,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习自信。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一)典型案例少,引入方式混乱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从网络上查找教学案例,与实际学情缺乏联系,容易造成学生厌学和教学效率低下。还有些教师选择的案例没有代表性,缺乏典型案例,学生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无法发挥案例的作用。同时,教师忽视引入案例的时机,学生对案例不感兴趣,无法全身心投入案例研讨。教师没有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引入案例,只是通过口述的方式,学生容易感到无聊、无趣。

(二)师生互动少,缺少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不断交流观点、分享学习经验,从而找到案例的主旨,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方面吸取案例经验,丰富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但是有些政治教师只是将案例抛给学生,然后就作为旁观者,不参与互动、不关心是否全部学生都参与讨论及结果如何,学生误以为案例讨论不重要而降低参与感。还有教师没有教给学生案例讨论的方法,学生空有学习热情,讨论的效率却不高,不利于课堂教学。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专业水平,优化教学过程

1.丰富案例表达形式。要想提高案例教学效率,锻炼高中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多下功夫,丰富案例的呈现形式,将枯燥的政治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提前用文字资料的形式展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有一定了解,思考其中蕴含的政治道理和知识,为课堂分析、讨论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视频、音频、图片或动画展示案例内容,活跃和开阔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探究案例的欲望,能够全身心投入案例学习。教师还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案例内容,让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体会案例蕴含的丰富资源,不断积累政治学习经验,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入深度思考。为了避免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教师设计的案例表达形式要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组织学生一同搜集案例资料,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2.注重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将案例内容与教材知识点结合起来,抓住案例的核心思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法,在分析案例前先设计几个典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案例,提高案例学习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对于复杂的案例,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案例,教会学生抓重点和关键,发现隐含的政治知识,指导学生分析案例的方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分析案例,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深刻领会政治思想,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成立政治第二课堂开展更广泛的案例讨论,既能创造深入学习的机会,又可以锻炼协作能力和交流技能。

(二)案例选取多样化,加强时代联系

1.案例选取注重多样化。案例选择是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精挑细选教学案例,使案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养。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要选择学生无法理解的案例,以免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陷入僵局。真实案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教师可以从高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学生较熟悉的事件,使案例教学更贴近学生,引发高中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可以选取典型性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将政治教学与历史教学相结合,以史明鉴,引发学生共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还可以选取影视片段、纪实报道、访谈等,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领会其中的政治观点和道理,感受满满的正能量。2.案例选取体现时代性。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直接采用书中的教学案例,不愿意挖掘新的案例,政治课堂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选取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案例,使案例教学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教师可以引入当代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等事迹,用榜样的精神感召学生,弘扬正气、讴歌正义,让学生树立政治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师还可以从短视频平台中选取当下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培养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和理性精神,让学生做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善于运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

1.运用多媒体功能制作案例课件。传统的案例教学以纸质材料和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较传统、单一,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不能发挥案例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到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给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造性改编和制作传统文字形式的案例资料,从网络中搜集相关图片或视频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表现形式上要更贴近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其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和教学案例相关的经典动画或视频资料,以超链接的形式接入案例教学,给学生呈现一个个有趣的画面,增强案例教学的趣味性和灵动性,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剪辑视频资料制作成案例微课视频,将相关政治理论渗透到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具有指导意义,带给高中生更大的学习空间。2.运用多媒体一体机辅助案例教学。当前课堂教学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教学一体机深入高中政治课堂,给设计案例教学、分析学生案例、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一体机呈现和案例教学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具体情境,使学生对案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一体机的批注、放大、缩小、拖拽、遮挡、回放等功能详细解说案例的重点部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可以轻松掌握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案例分析的重难点之处录屏上传到班级共享平台,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课后反复观看,加深政治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案例教学完成后,教学一体机还能自动记录板书内容和添加标记的地方,学生课后可以查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复习巩固提供便利。

(四)加强案例库建设,拓宽学习资源

1.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搜集案例资源。教材是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向外延伸和拓展,搜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资源,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将案例资源库划分为经济生活、思想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等几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细化。划分完整体框架后,教师可以给每个框架配以丰富的案例资源,师生通过信息检索能快速查找需要的案例资源,为教学提供帮助。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案例资源,引导学生从报刊书籍、影视剧、互联网中搜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资源,还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从社区、社会实践中寻找案例素材,丰富案例资源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从中开发可以利用的时政案例资源,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变化,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加强案例库管理,及时更新资源。高中政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与时展密切相关,教材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加强管理案例资源库,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数据库资源,保证政治案例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教师要设计统一的资源库上传标准,认真审核学生收集的案例,确认达到案例上传标准后才能上传,时刻保证案例库的质量。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案例教学视频、其他教师的优质教学课件等上传到案例资源库中,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程度,让更多学生可以接触这些优质资源,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教师还要定期整理案例资源库,及时剔除落后于时展、与新时念不符的案例资源,实现案例资源库的动态更新,提高案例资源利用效率。教师可以建立通用的案例资源库后台操作系统便于信息筛选,提高搜索案例的效率,使高中政治教学体现时代特色。

(五)组织课本剧表演,增加实践环节

1.落实课本剧表演,发挥学生长处。高中政治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培育其精神。传统的口头讲授很容易引起学生视听疲劳,使学生厌烦教师的说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学生根据教学主题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表演教学案例,使案例教学变得丰富多彩,锻炼高中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才能。教师要先确定课本剧表演的主题,根据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视频并进行设计与创作,感受学习政治的乐趣。教师要以教材知识为依托让学生自主编写剧本,将剧本案例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深刻地体会和运用政治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确定剧本后,教师还要指导角色分工,发挥学生的长处和优势,让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团队精神,在表演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2.拓展实践环节,加深感悟和体验。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拓展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水平,打开思想的大门,注重德育和智育并行。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政治实践活动途径更加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案例手抄报,展示案例内容及案例表达的思想,不仅加深对案例的掌握,还实现了政治与美术、语文等学科的融合,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体验和参观社会生活,深化学生的感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认同教材中的政治观点。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说出自己的实践心得体会,多给学生鼓励和肯定,并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取得积极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政治潜力,增强课堂的活力和吸引力。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政治形势,营造浓郁的政治学习氛围,体现因材施教的目标。还要遵循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案例发现生活真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清华.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6(6).

[2]侯庆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

[3]王远成.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大观周刊,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