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课个人总结范例

团课个人总结

团课个人总结范文1

一、基本内容

1.从课程设置看,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有别于教育学科类专业。其他教育学科类的专业主要是培养教育学科类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和教育管理行政人员,而小学教育专业则主要培养小学包括数学、语文等各科教学人员。培养目标不同,决定课程设置不同。虽然都设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教育类学科,但其他教育学科类专业是以此为主,而小学教育专业虽然也非常重视教育类学科的设置,但还必须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我们的《培养方案》中也正体现了这一点,见表二:专业课学分共计100分,专业必修就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共计18.5分,占18.5%,而方向必修占了39.5%,可见小学教育专业对专业知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高;还可以看出,实践类课程占了32%,小学教育专业对于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同时,从表三可知,《培养方案》的设置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2.从课程实施看,需要注重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决定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教师是教学素质的保证人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仲裁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往往决定改革的成败”,“教师既是大多数批评的靶子又是改革的唯一希望”。以上这些都说明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质量,而这种教师培养的媒介之一就是师范学校里所学习的课程。而师范学校里所学习的课程就必须依托于大学老师的教,大学老师的言传身教,绝大部分课程、绝大部分老师都能按照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进行教学、进行评价,不管是过程评价、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都选择了最好的考核方式,但是也不排除个别教师一味的按照自己之前准备好的课件去读,而不考虑学生已有水平或者学生要求。仔细阅读《标准》,发现我们对于职前教师的培养确实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课程设置再好,也需要正的实施好每门课程,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二、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

通过比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不难发现其契合度之高足以令人赞赏制定者的高瞻远瞩。但是《培养方案》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对师德训练方面的课程、终身学习方面的课程以及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课程比重都不大等。总结建议如下:

1.加设阅读类课程

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大学就算什么也不培养,也要培养一个会主题阅读的人,所以在必修课、选修课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关于阅读的课程,以培养会基础阅读、分析阅读、检视阅读、主题阅读的准教师,通过对这样的课程的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可以更有效率的涉猎更多种书籍,通过大量阅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的准教师。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教师本身教育理念正确、先进,教师修养高,知识储备丰富、人格魅力强,才能更好地学、更好地教。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职前小学教师专业知识、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个人修养方面的培养,而不只是停留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发展方面的训练方面。通过阅读课的开展,学生很多能力自然就得到了发展,《标准》要求的小学教师关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增加与小学学科教学相关的课程,整合其他课程

《标准》中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方面分别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等方面都给予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课程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都有所体现,在学科知识方面,也明确指出: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培养方案》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学科知识方面做得显然是不够的,真正针对小学学科教学的课程每个专业方向只有一门课: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科学)教学论,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培养方案,多开设学科教学方面课程,比如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材解读、小学数学教具制作等,这样能让我们的学生学科知识突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学生熟练掌握小学教材所有内容,熟练所有内容的教学设计,面试官有可能淘汰这样的入职老师吗?

3.丰富社团课类别,改变社团课的上课形式

《标准》中多次强调小学教师少先队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切实保证并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进而增强我院学生未来在小学教师职业中的竞争实力,初等教育学院师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完善和发展既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群策群力、集中智慧,制定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可是,学院大力着手的社团课的开设情况究竟怎样?老师怎么上课?学生社团怎么组织课?学生到底为什么选这门课?通过这门社团课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发展?笔者对初等教育学院大二、大三共三百六十个未上过、正在上、已上过社团课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社团课建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应付学分、内容形式单一,并不是很受大家欢迎,比如实用写作,如果内容是通知、邀请函、请柬、文件等写作方面的是不是更好;教师讲课的时间比较少,优秀的学生代课没有权威性,不擅长组织,授课有些懈怠,学生没有太大兴趣;社团课招收人数太少,不公平选拔;组织纪律上有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反映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准教师,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实实在在的培养锻炼是必须的,而社团课就是一个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因此,只要把社团课落到实处,我们培养出的小学准教师能力就会更强。

作者:杨汉芹 玉海素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第二篇:小学教育教学课堂氛围教学效率

一、更新观念,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广大一线老师逐渐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过于强调知识学习,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培养,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沉闷、呆滞,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导致传统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对这一点,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力被调动了,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动学生,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课堂教学效果直接体现在学生课堂表现上面。学生的课堂表现受到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兴趣的直接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会在课堂学习中提不起精神,学习没有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此,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开展教学,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征服学生心灵的一剂良方。当学生表现不佳时,教师的微笑,能使学生集中精神;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当学生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发求知欲。可以说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教师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对教育教学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现在学校已经逐渐普及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设备。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以集成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上有着不俗的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以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为了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打造高效课堂,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道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唯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灌输式的教育,教师整节课下来,自己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费劲心力,而学生不为所动。这样教学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上缺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必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被情境所吸引,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者:邢世武 单位:三河市迎宾北路第四小学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教育管理

一、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出现的问题

1.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与理念。

尽管国家已经实施小学课程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大多数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但是在学校的教育机制中,改变的只是教育内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成绩,很多家长将成绩作为学生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只要成绩提上来,别的都不重要,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这种心理也给学生灌输了错误的思想,对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心理起到了阻碍作用。同时,有些学校更是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测评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学管理工作也只能默认以前应试教学。教学管理理念是指导教育教学的标准,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陈旧,缺少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这就束缚了教育管理改革。

2.教育管理师资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为了完成教育人、培养人和服务社会的宗旨,应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社会周围环境的变化而相应的做出自身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稳定、持续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很多小学缺少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有些甚至是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岗位的兼职,这样对完善和健全教育管理体系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高等院校应该在培养小学教育管理专业人才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专业的教育管理人才输送到教育管理的工作中,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措施

1.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方向标。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要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主动意识,打破以前管理中出现的“专政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教师平时的情绪变化,不要让他们有奴役的感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发展,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管理者平时加强对教师的尊重,使人性化与管理制度相配合。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平时应该多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因为一线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最了解,管理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更好进行。此外,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坚持“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业、心理和身体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2.建立科学的测评办法和合理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教师测评办法往往是采用学生的成绩来考核教师,这种测评办法是有缺陷的,应该摒弃这种测评方式。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独立自我管理能力,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学习作为评价标准。同时采用“评分制”,这里包括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评分,使教师真正发现自己在授课和其它方面的不足,这样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提升。此外,针对一些青年教师,他们不缺少专业的知识,而是缺少实际的授课经验,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听课,将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和自己的专业特长相结合,总结出更为科学的授课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由于小学教育存在它的特殊性,所以小学阶段的课程设计要合理,既要求学生要掌握知识为以后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又要使学生的心理成长得到保障。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必须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着眼于儿童心理阶段和生理发展的特点,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出发,积极构建适合小学生的新课程管理体系。

三、结语

团课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西洋乐团;艺术社团;教学管理

西洋乐团是为了演奏交响乐曲或管弦乐曲,由众多西洋乐器演奏者混合组成的合奏团体。中小学西洋乐团主要是以学校艺术社团的形式出现在中小学校园中,是学校课外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开设包括西洋乐团在内的各类艺术社团的目的在于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对各类艺术活动的兴趣,与课堂教学形成联系。在中小学校中常见的西洋乐团形式有管弦乐团、管乐团以及弦乐团,其教学形式均以乐器单技课教学及乐团合奏教学共同构成。不可否认的是,西洋乐团是在中小学课外艺术教育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社团形式,并且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严格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面对这一庞大的受众群体,如何确立规范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提高乐团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是音乐教育研究者们以及学校教育管理者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完善中小学西洋乐团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合理规划发展目标

目标的设立可以对学校西洋乐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个合理的发展目标应具备科学性、灵活性、全面性以及先进性的原则[1]。当前在学校西洋乐团的建设中,通常会发生由于校方不够充分了解专业特性、学生学情等情况而设立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目标,最终与学校艺术教育宗旨背道而行。在此,笔者建议学校在进行目标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1.乐团建设情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学校乐团的建设中亦是如此。这里的建设情况主要包括经费支出、器材购置、场地支持、实践机会等。校方应在充分考虑本校西洋乐团建设现状后再提出目前情况下可能达成的发展目标。2.学生学情学生是西洋乐团中的主体,一切成果的体现也均由学生的能力直接体现。因此,学校乐团的发展目标应贴合乐团学生的学情现状进行相应规划。例如在小学阶段开展的西洋乐团应适当降低教学乐曲的难度、增强教学内容及方式的趣味性。3.专业特性校方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特性设置灵活的发展目标。学习演奏乐器的过程是极不统一的,一些乐器上手快而进步慢,一些乐器起步缓慢但一旦掌握规律后则进步极快。我们以定音鼓与小号为例,定音鼓的发声使用鼓槌敲击鼓面即可,而小号的发声需要学生掌握呼吸方法、固定嘴形后才能完成。如果对上述两类乐器在同时间段内设置相同的“乐器发声”目标,那么对小号声部是极为不公平的,此种例子在各类乐器教学中比比皆是。因此,学校无论在设置总体目标还是阶段目标时,都应全面考虑西洋乐团中不同乐器的学习特性,才能使得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针对此问题,笔者建议学校可采取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辅助修改的方式,综合考虑每一位专业教师对专业学习特性的建议。

(二)确立乐团分层教学培养模式

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识别教学对象的发展层次现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手段、方法,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在学校西洋乐团中确立分层教学管理是极其必要的。原因在于学校西洋乐团的教育对象为全体在校学生,各年级学生在综合素质表现上存在较大差异。试想一下,在一堂乐团声部单技课中,二年级学生还在学习五线谱,五年级的学生只能使手中的乐器发出声音,初一的学生能够吹奏简单的乐曲,初三的学生能够流利演奏合奏曲目。而学校却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对所有学生完成相同的教学目标,这不仅对任课教师提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极大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效率,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学校西洋乐团的建设中设立分层次或分等级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科学且必要的。笔者以厦门市延奎小学“海娃民族管弦乐团”为例[2]。该团实行阶梯式培养管理模式,即把乐团成员分成A、B、C三个团,并依据学生的演奏能力继续分为五个合奏梯队。学校采取分团教学排练的形式,依据学生水平差异因材施教,由上一级学生带动下一级学生,下一级学生也可通过自身努力晋升到上一级梯队之中。如此环环紧扣的分层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中小学西洋乐团的分层教学培养模式完全可以借鉴“海娃民族管弦乐团”的阶梯培养模式。但在具体实践中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不必生搬硬套。笔者建议学校西洋乐团在建立分层教学模式时应至少分设两个层次的团体,每个团体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管理方式与内容。

(三)优化对任课教师的选聘、监督与评价

1.学校参与教师选聘,筛选综合素质合格的外聘教师当前学校乐团的教师选聘多由校外机构全权负责,因此在此环节中并不能对教师能力进行严格筛检。学校应积极参与外聘教师的选聘环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资质进行筛查。值得关注的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目前中小学西洋乐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因此在教师选聘上,如果学校设立过高的教师招聘要求,极大可能会找不到合适的任课教师,进而导致乐团无法正常开课。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在确定开设西洋乐团教学后应尽早开展教师招聘工作。本着与校外机构合作的选聘方式,学校设立合理的教师资质标准与要求,由校外机构提供教师名单,再由学校进行筛查选择。如此的选聘方式既保证了学校乐团外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资质,也避免了选聘过严而导致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3]。2.学校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监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师资力量的短缺,目前学校对任课教师的选聘无法提出过于严苛的标准要求,因此对任课教师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对外聘教师教学的监督,规范教学过程,禁止教学恶习。对个别教学能力差、缺乏师德的教师应及时予以相关培训。笔者认为学校应主要对乐团外聘教师的行为与态度以及教学过程这两方面进行监督。在行为与态度上可参考各地方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应遵守的校内外规章制度。在教学过程上应设立教学前、教学中以及教学后的教学监督管理体系,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以及课后总结评价工作进行规范。以上两方面对教师的监督应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并在之后的教师评价环节中有所体现。3.综合运用评价方法,落实统一教学评价对任课教师开展的教学评价是能够反映其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励、改善教师教学过程的必要途径。学校应以学段或学期为单位,对任课教师开展评价。评价应秉承客观性、发展性、计划性、统一性的原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基本素养等进行全面评价。对优秀的教师予以表扬奖励,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批评培训,如遇屡教不改、态度行为极端恶劣的教师应考虑开除。在具体教师评价中,笔者有如下三点建议:一是应当落实统一的教师评价制度。在学期开始之前,学校应充分调研,在广泛征求全体教师意见建议后,设立完善的乐团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办法、考勤办法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激励与发展相结合的教师评价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乐团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定期开展教师例会。应在每周教师开课前召开例行会议,在会议中对近期教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教师起到激励、提醒的作用。三是学校负责管理者下沉一线。除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外,学校相关负责管理者应采取实地考察、观摩点评等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监控。需要注意的是,外聘专业教师教学与学校课堂音乐教学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外聘专业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不可完全照搬学校任课教师的评判标准,应综合了解情况,结合学生、家长等全方位的反馈意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后再进行定夺。

(四)完善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

学生是学校西洋乐团的教育对象,是乐团的主要构成人员。学校西洋乐团以艺术社团的形式出现在中小学校中,此类团体的教育活动虽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个人意愿为主,但由于其成员组成、开展形式的特殊性,仍具有较强的教育性质。因此,针对参加乐团的学生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是极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当前学校西洋乐团中针对学生的相关制度还应在组织及管理两方面进行改善。1.学生组织制度学生的组织工作主要包括西洋乐团的宣传招生工作以及学生选拔工作。在宣传招生中,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准备工作—宣传活动—报名活动—家长会的形式进行。具体活动内容可参考朱朝卿《中小学管乐团课程化教学初探》一文中关于管乐团组建的方案步骤,作者对此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4]。完成宣传招生工作后,学校还应重视学生的选拔工作,主要包括乐器初选—专业教师面试—确定乐团名单等步骤。部分学校认为招生工作比选拔工作更重要,少数学校甚至忽视学生的选拔工作,直接按照报名学生的最初学习意愿制定最终名单。表面上看这极大满足了所有报名者的学习意愿,保障了学校乐团的人员储备,实则此种做法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不平衡,时常出现个别声部人数爆满、个别声部一人难求的情况。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应在招生完成后设立完善的学生选拔工作,并依据西洋乐团的种类、规模提前制定各声部的招生人数,并在选拔过程中严格遵守。2.学生管理制度为提升教育质量以及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乐团学习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学生管理制度应至少包含学生出勤制度以及学生表现评定制度两方面。一方面,学生的出勤率是该学校对于学生管理是否规范的最直观体现,也是学生能否在西洋乐团中有所收获的基本前提。在学生出勤管理上,应组织管理教师对每个乐团学生的出勤进行详细统计。在出勤要求上,由于西洋乐团属于课外艺术社团,因此出勤要求不应过于严苛,但也绝不能完全不管。笔者认为学校首先应根据乐团的近期目标及基本情况,在学期开始前对全体学生的出勤率提出最低要求,合理的出勤率要求应在70%—90%之间。在确定了最低出勤要求后还要设立分级奖励制度,出勤达到规定等级便可以获得相应奖励,以外部强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乐团学习出勤率。并在此期间杜绝无故缺席的情况出现,对多次无故缺席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谈话,如多次屡教不改且行为态度恶劣,可酌情进行劝退或降乐团等级处理。另一方面,应针对学生的乐团学习表现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在评定中应至少由任课教师以及管理教师两方面进行评定。其中,任课教师在每节课及每学期后应对本声部教学的整体情况以及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打分。而管理教师以随堂观察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任课教师的打分为学生课上表现的基础分,管理教师的记录为加减分,突出的表现予以加分,不好的表现进行扣分。两方面结合的评定结果方可成为学生乐团学习表现的依据。学校应在得出结果后对课上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肯定与奖励,对课上表现不佳的学生私下进行谈话沟通,了解学生表现不佳的原因并进行相应问题的解决。

二、结语

学校西洋乐团教学自清末时期就已出现在我国中小学校中,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已然成为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而当前在中小学校中的建设依然存在众多矛盾与问题。因此,找到西洋乐团在中小学校中的正确建设模式无疑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对完善学校乐团教学管理体系提出了建议。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阐述的问题及建议是建立在不改变现有学校西洋乐团的基础发展模式下提出的。本研究尚有可完善之处,希望通过未来的深入学习探究,对中小学西洋乐团教学管理的建设提出更行之有效、综合全面的看法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刘以婕.中小学民乐团组建与教学模式研究[D].集美大学,2019.

[3]许传蕾.小学管弦乐队排练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戏剧之家,2022,(21):70-72.

团课个人总结范文3

一、角色定位体现个性化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为社会适应,我们期望通过体育课上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形成团队配合、勇于拼搏、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等意志品质,并使其能够延伸至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学生能够带得走的能力。所有运动项目最终高水平运动成绩的获得都需要在团队合作中完成。团体项目在比赛中有队员不同位置的分工和配合,单人项目有专业教练员团队、科研团队、后勤团队为其提供全方位保障。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职责、技能和特点。如果学生学习的仅仅是技术动作,体育课终身体育的目标必定难以实现。但如果与此同时也习得角色背后附加能力的话,学生所获得的运动体验将升华为另一个层次。我校高中女篮模块课程(由崔可心和童伟两位老师牵头进行课程设计)充分利用了角色定位的教学组织方式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自愿选择进入篮球模块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成6~7人的小组,同组成员需在第一次课上完成三项任务:第一,研读《篮球运动季学习手册》,其中包涵本课程的所学内容、学习目标、具体要求以及评价和考核方法等;第二,研读手册中关于“个人角色职责和评价等级标准”的相关内容,根据个人的特点、能力、喜好商讨确定每个人的具体角色(包括技术教练员、体能教练员、后勤人员、裁判员、场上不同位置队员等);第三,建立微信群,熟悉其使用方法。随后便是学生课下讨论练习方案、课上分角色合作训练,教师课下微信指导方案设计和答疑解惑、课上巡回指导技术。每节课根据各个角色的职责,由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完成“角色职责履行记录表”,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追踪评价。学生通过“角色定位”的学习过程,既提高了技术,又产生了为集体贡献的意愿,增强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效率。基础班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段的学习可以熟练掌握基本的投篮、传球、运球和突破技术,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战术配合。提高班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场完整篮球教学比赛的组织和进行,并定期外出与兄弟学校进行友谊赛。通过高中篮球模块“角色定位”的个性化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近两年我校篮球联赛从组织到宣传,再到裁判等一系列工作均由学生团队负责完成,且运动水平也逐年提高。

二、层级性体现个性化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训练因素,学生在运动能力和理解力方面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则对于学生能力的发掘会有极大的益处。故自2013年起,由我校李海庆、樊庆老师牵头的短式网球特色课程正式出现在我校的初中课堂中。课程面向零基础的学生开设基础网球班,通过快易网球十步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网球运动趣味性的过程中以最快的速度学习网球基本技术,快速学会打网球;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和经过一段时间基础班学习后达到相应能力的学生可进入提高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多样化的动感网球和网球比赛课程使学生的网球技术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其中拔尖的学生又可以进入学校网球队进行专业的网球训练。教学难度层层递进,运动水平层层递进,学生的能力培养亦层层递进。学习的层级性还体现在每一节课中,根据学生的能力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每一名同学都要“跳一跳,才能够到”;同样的练习内容,安排学生使用不同的网球和场地,因球速和球场大小的不同使得练习难度出现层级性,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每一种练习内容均附有相应的微课堂视频内容,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性的观看。通过这种层级性的个性化网球教学,我校的网球普及度逐年提升,并训练出一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多次在市级甚至部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功能性体现个性化

初三体育中考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都是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同于其他年级体育课,初三的重心落在备战中考上,而学生因其运动能力不同,考试目标会有所不同,学习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传统的的大班教学使得部分学生课上练习发现的问题不能立即得到解答,按照集体进度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进一步提升,等等。信息科技手段的充分利用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由本文作者负责的为初三毕业生量身定制的微信公众平台应运而生。目前,一线城市中学生智能手机的持有率几乎可以达到100%,微信的使用率也可达到80%以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比起目前使用的其他校内通信平台要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关注。我校初三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功能包括体育中考项目介绍、技术要领、练习方法和成绩标准四个方面。除此之外,平台会定期将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展示,并用投票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练习方式、追踪练习强度等。学生和家长还可以通过平台的回复功能随时向教师咨询,教师会根据学生情况给出运动处方。微信公众平台多样化的功能既可以使学生获得需要的个性化指导,又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束语

团课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三年规划;中学生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自觉地践行师德规范,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爱心赢得爱心,自觉加强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只有品德高尚,才能做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和生活的导师。为了做好班级工作,我不断地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在研究探讨中学,从报刊中学,只要有一点好的方法都积累、尝试、体味、反思,并不断借鉴魏书生、任小艾等教育专家的班级管理经验,练就班主任基本功。担任班主任几十年的实践与经验,让我对这份工作有着深深的感悟:班主任必须遵循一条教育原则,即“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孩子,要讲究爱的艺术与爱的科学,班主任要“做事专心、树立恒心、充满信心、保持虚心、付出爱心”。

一、创建先进班集体,为学生的成长成

才营造良好氛围班级是每个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让班级充满生命成长的气息,是班主任的首要职责。

(一)组建坚强有力的班委。我采用了“助理班主任制”和“值日班长制”,让学生体验当班主任和班长的艰辛和甘甜,培养责任意识。通过“两制”的实施,学生的民主意识、班级管理的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坚持民主原则管理。在班集体建设中,从学生座位的编排到班干部的任用选拔,我都是坚持民主的原则,严格、公正、公平。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设组长、副组长共8人,竞聘上岗。实施“三位一体”量化管理模式,包括排位、值日卫生、站队放学,都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例如,比较敏感的排位问题,由组长根据学习成绩提高程度,自我平衡,优差搭配,互相帮扶,并在学习、纪律、卫生、好人好事等方面展开组组之间的全方位竞争,一起共同进步。(“三位一体”量化模式由三个板块构成:学习分组对抗表———专门用来量化学习;个人量化表———综合量化个人在学习、纪律、卫生、各种活动中表现;小组PK量化表———专门量化小组在学校、班级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评结果)“三位一体”量化模式中三个板块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具体实施全由学生自行操作,它的实施使班级凝聚力不断增强,良好的班风、学风就形成了。

(三)定班刊、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培养良好品德。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把《读者》定为班刊,让学生学习“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班每周二、四下午“享受《读者》十分钟”课外活动非常受欢迎,常常是读的、听的同学都沉醉其中而忘时。我尝试让多媒体走进主题班会,与时代接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班会课,把班会上成演唱会、表演课、辩论会,使班会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全班同学把教室布置得温馨如家,让每个人一进门就感到心情舒畅;我还坚持给学生间周上一节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课或团课,针对青春期问题,指导男女同学正常、健康交往,并加强学生对团的认识与向往,设置高目标、高追求,力争毕业前人人都成为优秀团员。教育无小事,从随手拾起校园内一片纸屑,到随手拧紧滴水的龙头;从节约一粒喷香的米粒,到关掉白天还亮着的灯,事事皆育人。我还带领同学们捡拾废水瓶、废纸,每学期为班级创收班费300多元,用于奖励各项活动优胜者,既弘扬了班级正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

(四)拿起表扬“武器”。面对心理十分复杂的初中生群体,针对班里出现的学习不自信、做事不自强的现象,我拿起表扬的“武器”,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特设“你的优点我知道”留言专栏,教育学生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学生们学会了发现别人的优点、赞美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也学会了发现美、欣赏美、塑造美,变得更自信、更自强!马林凯和白琪琨在校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同学们也为他们找到了很多优点,他们开始发挥体育特长,成为转化最快的两个学生。

(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记得著名教育家任小艾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既能爱美的,又能爱丑的;既能爱学习好的,又能爱学习差的,那你是高尚的。”我曾一遍遍体会这段话的内涵。我不失时机地利用体育课、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一起打球、跳绳、扔沙包,我还找学生谈心、拉家常,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变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爱、同学的情。正是这种情与爱,让5年没喊过一声“爸爸”的张军同学,一下子化解了父子隔阂;正是这种情与爱,让失去母亲、终日生活在自卑阴影里的曹同学,挺起了胸、抬起了头、脸上有了笑容;也正是这种情与爱,让不断为情书所困扰的女孩安娜忘掉一切,专心投入学习……

二、强化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家校合作,做好家访,把学校、各任课教师及各家长电话、手机信息共享,开设“家校绿色通道”,与家长共建教育合力,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手段。赵同学,本是我班的一个阳光女孩,自从痴迷网络游戏后,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经常旷课,说教也无济于事。怎么办?她旷课,我就和她父母一起去找;找到了,就陪在她身边,要么看她进行网络游戏大战,要么和她站在寒风中听牙齿打战到深夜,还无济于事。于是,我和她父母一起为孩子写成长日记,回忆她童年时的懂事、听话,记录她现在的叛逆、损失,也为她描绘美好的未来……终于孩子看着我们日渐斑白的头发,读着一篇篇饱含父爱、母爱、师爱的日记,流泪了,醒悟了,改好了……教师和家长的合力,让赵楠找回了自己。开好家长会,是我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又一成功秘诀。结合时代特点,我尝试创建了由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轮流主持的“三位一体”家长会模式。家长会上,全员参与,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家长换位思考,亲子相互沟通,共同发展。学生们充分挖掘班刊《读者》中的教育资源,选择其中的好文章,在他们自己主持的家长会上展开多元化的读书教育活动,有效地解决了班里问题学生的困惑。学生们的阅读水平、演讲能力、心理素质、自信心等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而家长们也认为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得到了提高,并且与子女的关系高品质教学的多元探索更融洽,整个家庭关系也更和谐了。我们曾连续在一期《读者》中选出多篇文章共享,以期教育我们的孩子和家长。例如,2005年第21期中我们共享了三篇文章,《有一种谎言,让我们泪流满面》———父母学习教育孩子得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教育的艺术;《借口》———孩子们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仰视的理由》———共同学习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作为班主任,我还积极协调任课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智慧,取得他们的全力支持,实现全员育人。

三、规划美好人生,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团课个人总结范文5

如何加强共青团工作,促进高校附属医院文化的繁荣发展,已经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针对新时期医院共青团在医院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提出从借助党建力量加强团建,加强与科室合作,加强对外交流,形成并传承共青团的品牌特色几个方面,促进医院文化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

医院管理;文化;共青团;青年文化

医院文化是医院职工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青年是医院中最积极的力量,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是医院文化的传承者、推动者和倡导者。“寄宿”于医院文化中的青年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医院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及优势。培育优秀青年文化,促进青年岗位成才,促进医院文化建设,使青年认同、贯彻医院先进文化,对医院文化建设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共青团是团员的组织,是民主的集中地,也是精神生活的家园[2]。共青团要发挥这些优势,就需要分析和解决共青团在医院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医院文化概述

1.1概念

医院文化是医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技术与管理水平等内容[3]。医院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医院职工。

1.2作用

1.2.1指引作用

在医院长期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医院文化,已经在医院职工心中深深扎根,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每个职工的一言一行;在职工与医院文化长期交互作用中,医院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医院的发展,对医院发展起着隐性指引作用。

1.2.2强化管理

医院文化是在医院内外部环境交互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医院文化虽然较为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在社会发生飞速变革之际,医院文化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医院文化往往反映了医院发展和管理的新动态。医院文化建设有利于医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能够丰富医院的管理方式。

1.2.3品牌效应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能够提升医疗服务和产品中的文化含量。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认可度。在一个良好文化氛围中产出的医疗服务产品,是辐射范围内群众最乐于接受的产品。这不仅代表着医疗服务产品本身质量过硬,也代表着这个医院的品牌已经在行业中成为标杆,在群众中形成了品牌效应。

2共青团在医院文化发展中的建设作用

2.1推动文化创新

2.1.1青年人是医院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

青年人学历高、专业性强、技能扎实、接受能力强,是推动医院文化发展,促进医院文化创新的主要力量。做好共青团工作有利于激发青年人的潜能,激起创新意识,使其在医院文化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2.1.2青年人思维活跃,思想进步,对医院文化的发展

起着重要的作用共青团组织鲜活的生命力和不断进取、不断学习的精神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共青团作为医院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更容易吸取青年人的思想和建议,总结提炼出健康、积极的内容,将其“上传”至医院,为新文化的产生做好铺垫工作,促进医院文化建设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文化的创新是医院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通过文化创新带动医院其他方面的创新,能够促进医院在各个方面取得相应的进步。

2.2延续文化传承

青年职工是医院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参与力量[4]。调动青年人学习先进文化的积极性,有助于医院文化在一段时间内的稳定发展。青年职工通过学习先进文化,辐射影响身边人群,有助于扩大医院文化的影响。因此,做好共青团工作实质上就是做好新旧文化交替时的工作,加速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步伐,不断吐故纳新,传承延续。

2.3丰富医院文化

文化建设是共青团团结广大青年职工参与医院工作的重要途径[5]。青年职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思维和视野较为开阔,经常能够组织一些创新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拓展训练、公益活动等,既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又在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团组织也通过文化活动的平台为团员青年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促进了青年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医院文化发展提供了智力储备。

3在促进医院文化发展中出现困难的原因

尽管各医院都在想方设法开展团的工作,有的医院团的工作也做得很有特色,但是目前医院团的工作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3.1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医院把团委放在群众组织的层面上,重视不够,一些重要会议、组织、活动等忽视了团组织的存在。很多医院没有单独的团员活动经费,没有独立的预算,很多活动由于受到经费限制,只能在小范围内开展,限制了活动开展的范围。

3.2团组织凝聚力不强

现代医院管理模式主要是院科两级管理,团组织的青年人既要受团组织领导,还要受到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领导。青年人在开展活动时,受制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和科室领导而不能十分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团组织的凝聚力。

3.3团支部工作力度

不够一方面,由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临床工作较忙,在团的工作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6]。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年龄限制,大部分团干部年龄小,工作资历较浅,工作威信不够,难以调度人力、物力。

3.4文化活动场地萎缩与大型医院加速扩建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医院的文化活动场所被压缩甚至是消失。对于压力巨大的医院青年人来说,失去了健身减压的活动场所;对于医院来说,失去了各种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4克服困难,扬长避短,努力改进共青团工作,助力医院文化的繁荣发展

4.1加强思想教育

要按照党委的要求,高度重视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7]。通过党课、团课、讲座、青年论坛等教育形式,向青年输送先进思想,让青年不断了解国家最新政策动态;通过先进典型示范、主题团日等教育形式,让青年在生动的实例中受到教育,激发青年人创新、创造的潜质和主人翁责任感,唤起青年人无私奉献、热情服务的主观能动性。

4.2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青年职工是在一线服务患者的主力,其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廉洁从医等既反映了医院的文化内涵,也关系到医院的形象。青年人有干劲但缺乏与患者沟通、交流的经验,有的青年作风浮躁,给医院文化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创造良好的医疗和人文环境,继承和发扬良好的医德医风传统,是共青团服务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医院应每年组织新职工系统学习医院文化、医德医风先进典型,让青年人在入院开始就受到良好医德、医风的教育和熏陶[8]。

4.3加强共青团队伍建设

青年团员是医院文化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基层团干是青年的核心力量,是传达医院精神,联系支部青年的桥梁和纽带[9]。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共青团的队伍建设,不拘一格降人才,让富有开拓精神、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及早进入团的干部队伍中来,为医院文化建设储备人才。注重发挥优秀青年团干的人格魅力和典型示范作用,宣传医院文化的精髓,使广大青年树立起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工作理念,并通过其带动影响身边青年职工,面向社会展现医院良好形象和健康的文化底蕴。

4.4加强与科室合作

一是要突破年龄限制,将科室护士长或者副护士长吸收进团干队伍,提高团干的影响力。二是根据科室人员、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符合青年人需要的活动。三是开展一些小范围的活动,可以一个科室也可以2个以上科室联合开展活动,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形成小型活动凝聚效应。

4.5加强对外交流

随着医院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工作方式的快速发展,共青团应当利用当前网络信息的新手段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学习,共享先进经验,总结工作经验教训[10];对一些共性问题,更要经常交流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以开放的胸怀进行广泛的交流,让不同的文化之间交融碰撞,医院文化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

4.6继续抓好品牌工作

医院应大力支持开展品牌活动,将品牌活动固化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对在品牌活动中做出贡献的或者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奖励。将先进典型作为重点,进行广泛宣传。在抓好“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志愿者”、“义诊”等活动的同时,尝试开展一些新的活动,激发青年医护人员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健康、稳定的医院文化。

作者:郑志方 杨金芝 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团委

参考文献

[1]张帆,叶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初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大学生研究,2011(4):25-25.

[2]王浩然.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共青团作用[J].管理学家,2014(7):631-631.

[3]张忠顺.发挥共青团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11):161-161.

[4]徐骏,马振华,马俊.发挥青年职工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6):82-83.

[5]洪懿.共青团工作与医院文化建设探讨[J].管理观察,2012(15):230.

[6]张帆,叶凤.加强医院青年文化建设初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24(4):27.

[7]胡雪峰.基于市场经济的视角谈共青团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经济师,2014(5):263-263.

[8]万晓燕.新形势下抓医德医风建设促医院发展的实践[J].管理观察,2015(24):190-192.

团课个人总结范文6

一、劳动教育在国际课程中的拓展

国际课程是指国际学校开设的,面向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统一理念、统一标准的课程,目前比较主流的有IB、AP、A—Level等。其中IB(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课程由1968年成立的国际文凭组织(IBO)设立,在全球100多个国家4000多所学校使用。IB设置了面向年龄层次从3~19岁学生的三种高质量课程,其中小学项目称为IB—PYP,其目标是培养善于思考、知识渊博、关心他人、积极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并致力于建设更美好、更和平世界的终身学习者。

(一)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一致

IB—PYP课程虽然与国内小学课程体系差异较大,但是它们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劳动教育为例,中小学应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劳动教育作为“五育”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IB—PYP课程秉持全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的十大品质,目的促使学习者在智力、个人发展、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综合发展,其中劳动作为人的社会基本属性受到高度重视。又如,国内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动手实践为主,通过学生积极的劳动体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强调劳动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而行动与服务,也一直是IB社区的共同价值观,这一理念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社区所见都能够应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服务体验则提供了应用概念、技能和知识的机会。

(二)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目标融合

IB—PYP课程中最具特色的当属UOI,即“探究单元”,课程开展都是在“六大超学科主题”统领下,围绕“五大要素”,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的核心知识融为一体,以世界为教材,以问题为导入,以概念为驱动,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手脑并用,开展超学科主题探究活动。探究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通过思维训练和动手实践两种主要方式开展。例如,科学探究课3月份的课程在东北育才学校生态科普基地里开展。学生不仅知道了选土、择种、插苗的步骤,还懂得了浇水的技巧,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由于IB—PYP课程强调本土化应用,在学术课程内容和深度要求上,我们可以保持与国家要求同步,即学生在项目中是学习IB框架和国家课标要求的融合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在最大限度地体现IB理念的同时,将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定位为“动手探究+生活实践”,在IB课程的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及跨学科学习过程中,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抓手融合多种育人目标,为理论实践和素质培养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劳动教育在国际课程中的创新实施

与其他课程相比,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操作性特色,最终落脚点在于劳动观念的养成和劳动能力的提升。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找到实践的抓手,同时着眼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育人,才能打破劳动教育缺乏场地和内容匮乏的困境。

(一)设置丰富的劳动课程

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学校以IB—PYP课程为依托,充分利用IB课程的跨学科优势,搭建多元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主要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口,实现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社会实践等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在拓展课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劳动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的全过程。首先,整合课程资源,以必修课、选修课及社团课程为载体,开设木工、家政、编织、设计、创意手工等11门劳动类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劳动技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小学低年段侧重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开设家政、创意手工、陶艺等课程;高年段侧重较为复杂的劳动技能培养,开设如篆刻、编织、乐高等课程。其次,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元素,在UOI、数学、语言、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中,都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充分提供劳动体验。在每个单元的总结性评估、小学毕业展中,学生将通过制作新型交通工具、搭建海底世界、3D打印等方式,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用劳动增长智慧、以劳动激发创新。

(二)开展深入的探究实践

在实验、考察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实现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及劳动习惯的养成常态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发现和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小学超学科探究循环,分为激发求知欲、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做出结论、继续研究、反馈和行动六个步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每一个小循环持续一个学年,六个学年完成一个大循环。比如,在“探究人体的各大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这一主题下,孩子们使用吸管、塑料袋等可循环材料,与家长合作设计了呼吸系统模型。这些实践探究活动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

(三)拓展积极的社区合作

劳动教育中,学校在发挥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积极拓展社区合作,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让家庭、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形成共识,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保障。首先,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评估者。国际课程强调家长是学习者社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学校组织家长利用自身特长,走进教室,教孩子如何制作披萨、包粽子等,帮助孩子在实践中习得技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学生家庭劳动体验,开展“居家小厨神”“整理小达人”“培育小豆苗”等活动。在这个“加长假期”中,家长作为指导者和评估者,帮助孩子掌握力所能及的家务及劳动,在促进家庭关系的同时,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其次,让社会成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经验性的和实践性的课程,更加强调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经验的基础上亲历亲为。因此,我们将劳动教育课堂延伸至校外消防大队、科技馆等场所,开展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劳动技术教育,包括职业体验、公益活动、义务服务活动、研学等相关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传统剪纸、糖人、中国结等老手艺引进校园,激发学生动手兴趣,将文化与劳动相结合。

团课个人总结范文7

关键词:中职学生;会计专业;特色班集体

一、引言

班集体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文化氛围,既展现着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面貌,同时,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应当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引领全体同学,共同建设一个富有专业特色的积极向上的和谐班集体,实践职业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向一个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会计专业特色班集体的建设。

二、深入了解学生的入学基础,以爱构筑和谐班集体

(一)把握班级学生特点,挖掘学生个性。中职学生摆脱初三繁重的学业压力,初入职校,身心放松,生活习惯较为懒散,同时,又对新的专业学习一无所知,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和自控力较差,对未来处于一种无目标的迷茫状态,部分学生家庭情况较为复杂。此时,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把握班级基本情况,做好学生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采集统计,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尤其关注单亲或者离异家庭成长的学生,个别性格孤僻内向、偏激暴躁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因材施教。其次,了解部分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有意愿为班级做贡献的学生,可以作为班级储备干部。最后,通过入学报道,大扫除,军训等开学初期的集体活动,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特点,待人处事方式,挖掘学生的优点与个性,并进行积极引导。

(二)耐心沟通,细心关爱,共建和谐师生关系。作为敏感的青春期少年,学生初入职校时,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和心理上都需要帮助与关爱,而此时更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好时机,班主任应该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换位思考,切身体会,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尝试与学生多沟通,有时恰巧学生需要帮助时,班主任伸出援手,一次平等的对话,一句温暖的话语,就能让学生感受到爱与温暖,赢得信任,从而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针对个别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在进入职校后更是失去了信心,处于一种较为颓废的状态,应当积极与之沟通,加以指导,鼓励学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改变其消极心态,帮助学生重建自信,强化优点,有利于推进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三、发掘学生潜能,全员共建班集体

(一)打造特色教室精神文化。以我们班级为例,开学伊始,组织同学们积极参与教室设计与装扮:购置绿植,让教室充满生机与活力;购置书柜书架,对教室物品进行收纳,环境更加整洁;精选图书,打造教室文化角;制作文化墙和心愿树,重点体现会计专业特色,突出“厚德精技,自强自信”的精神风采,亲手创造出的干净整洁,温馨美观的环境,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班集体的认同感,看着自己写下的心愿和激励的话语,让学生体会到勤学苦练,团结友爱的重要性,这也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隐形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打造实力出众的班干部队伍。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能够使班级的管理工作事半功倍,班干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班级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1.倾听学生意见,精选班干部。开学初,通过学生自己毛遂自荐,班会课公开竞选,民主投票等方式,同时结合班主任的考查,精挑细选出一批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思想端正,踏实肯干,做事认真,细致耐心的班干部,并对他们明确职责,具体分工,进行工作方法指导,使其尽快成长为合格的班干部,为班级建设奠定基础。2.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各班干部的岗位设置明确,明细分工,相对独立,相互监督,又相互联系,不仅要配合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更要学会各班干部之间的互相协作,与其他同学之间也要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心中有大局意识,心怀班集体,才能齐心协力,携手并进,带领班集体走得更远。3.班主任引领,班干部带领,学生自治。班主任对班干部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把握好班级管理的大方向,不必事事亲力亲为,指导班干部去执行操作,懂得适时放手,充分相信班干部,激发学生的潜能,给班干部展现自我的机会,遇到问题时加以协助,锻炼班干部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班主任引领,班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的状态。

(三)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作为一个班集体的行动准则,班集体规章制度的建立对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至关重要。以本班为例,我们在遵循校纪校规的前提下,制定了富有本班特色的班级规章制度,全体同学共同讨论,并签名通过本班的班规细则,让每位同学认可班级的制度,且自觉遵照执行。同时,实行了每日值日班长负责制,记载反馈每日班级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核,计入德育量化考核学分,纳入学期评优评先考查范围,与个人荣誉、集体荣誉挂钩。久而久之,学生从被迫管理到自觉自愿遵守班规,实现自我管理,赏罚分明,可以激励学生积极要求进步,自发维护班级荣誉。

(四)构建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除了教室的课堂学习和户外活动,宿舍也是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带领学生建立一个温馨舒适,整洁干净的宿舍环境,创建一个积极向上,富有班级特色的宿舍文化氛围,更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学初期,军训时,学生就学习了内务整理,并进行内务标兵评选,教会学生物品摆放整齐,环境整洁,具体到每一个细节,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班主任经常到宿舍进行随机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利用班团课进行讨论解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系部的文明宿舍评选。

四、开展有效地班级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

有效地组织和安排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集体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团队意识和班级凝聚力,促成良好的集体意识,有助于特色班集体的建设。新生入学时的军训与开学典礼,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职校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红歌嘹亮”歌唱比赛,鼓励学生发挥特长,积极排练参赛,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爱国情怀。除了学校统一的活动,我们还设计了班级特色活动,组织趣味运动项目,如:跳绳比赛、摸石头过河、同心鼓等。组织学生到学校食堂亲手包馄饨,吃馄饨,让学生体味生活的乐趣,在欢声笑语中品尝亲手制作的美食。多样化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五、明确专业方向,专业特色融入班集体建设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化较强,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初入职校时,班主任就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认识,专业认知”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剖析自我,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会计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业形势,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三年职校学习的任务有哪些,比如会计专业:第一年,要进行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的考试,珠算技能实训与考证;第二年,学生要进行ERP项目实训与考证,考取中级会计信息化应用师,可以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比如珠算,会计手工账,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项目等;第三年,学生在参加完省学业水平测试后,将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其次,班主任可以结合会计专业特色,将会计岗位管理制度融入班集体建设中,比如我们的班干部队伍中,设置了“管钱”和“管账”两个生活委员,这就体现了会计岗位设置应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即钱账分管制度,两人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各项收入支出公开透明,保证了班级班费的安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遵守规则制度,细致认真的专业素养。在特色班集体建设中,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强化会计专业素养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为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的职业兴趣。

六、结语

顺应职业教育新时展的需求,结合中职生的个性特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用细心、爱心、耐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融入专业特色,和学生一起共同打造富有特色的班集体文化,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和极大地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秀秀.建设班级文化,提升班级凝聚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5):239-240.

[2]杨兰.班集体特色建设策略及注意事项探究[J].中外交流,2019,26(20):111.

团课个人总结范文8

关键词:政治认同;高校;入党启蒙;模式

作为高校学生党建的一项基础性和源头性工作,入党启蒙教育备受重视。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和考验,这既是党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必要之举,更关乎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任务。

一、入党启蒙:基本形势及推进难点

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制度领导下,迈入快步发展的新阶段。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2018年又印发了两个《实施意见》[1],全力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各级教育主管单位和高校纷纷以密集的态势,在党建工作上频出高招,尤其注重系统性设计、资源型聚合、载体类创新,在教育内容、方法和话语体系方面也更加接地气,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高校党建工作的力度、强度和效度都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4-2017年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在逐年递增,其中2017年超过92%的被访学生赞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论断[2]139,有相当比例的高校青年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入党意愿。然而不可否认,高校党建仍存在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从党建工作的宏观层面上看,我们的党在新形势下,尚面临长期、复杂而严峻的风险和考验。党建工作的抓手问题、能力建设问题、党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问题等都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内亟待破解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党建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开展大学生群体的党建工作,尤其需要有历史的站位和长远的眼光,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去落实好这项工作。高校党建工作的初始项和启动键正是入党启蒙教育,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研究发现,高校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尚存在现实难点。部分大学生缺乏入党意愿和入党动机。2017年在被访大学生中,81.7%的人表达了积极的入党意愿,12.8%的人表示“还未想好”,5.5%的人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持消极态度,其中“感觉自己还未达到入党的条件”“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对政治不感兴趣”“自己没有这方面信仰”等是暂不愿入党大学生给出的主要原因[2]161;许多大学生对党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我们发现,在有意愿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中,大部分对党的认识还相对模糊,或者尚停留在较浅的感性认识的层面,政治意识和理论素养都亟待加强和提高,在如何看待政治素养提升和学业水平增长的关系平衡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入党启蒙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的教育形式中,旗帜鲜明的显性教育多,柔性感化的隐性教育少,入党启蒙教育的全方位工作网络尚在建设中。由于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入党启蒙教育还特别需要一支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的专业化党建工作队伍,在启蒙教育的内容体系设计、教育形式创新、育人经验总结等方面,需要在探索中给予进一步推进。

二、认同缺失:入党启蒙的难点归因

从大学生入党意愿缺失、入党动机缺失的原因归纳中,不难发现,只有在思想上入党了,才能真正在行动上入党。政治认同与否与在入党问题上的徘徊、犹疑,甚至疏离和漠视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思想认识的提升、政治认同的建立是入党启蒙教育的关键。所谓“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形成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以及相应政治行为的总和。[3]从概念出发,可以看出“政治认同”在本质上是心理学的范畴,强调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在心理接受上的强度、深度和浓度,政治认同的发生和深入,是有着多重的心理基础。

(一)认知心理基础缺失

处于客观世界的政治体系需要通过知识输入的方式进入受教育者的头脑,并通过认识、理解、接受逐步内化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形成认同的认知心理基础。部分学生对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政策方针不了解、不熟悉,未能将信息进行有效加工,从而转化为自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无法在心理层面主动积极地接纳党的光辉思想;或是部分学生业已吸收了多元化、非主流的文化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偏离了主流的认知方向。

(二)体验心理基础分裂

在理性客观地习得知识之外,还需要通过感官或感性的体验增进与认同对象的情感联结,奠定基于人的情感认同的体验心理基础。然而部分学生因为局限在一定的知识结构中,未能充分放开眼界,感受不到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我们的党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一致性的感知不足,对于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感受不深,不能在体验上与党组织拉近距离,在情感上与党和人民亲密互动、产生共鸣,容易滋生置身事外、高高挂起的个人主义政治姿态,把自己同党和人民、国家的现实发展、前途命运全然割裂开来。

(三)行为心理基础缺乏

“政治认同不仅是一种政治心理倾向和态度,更是一种现实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活动实践的结果。所以,政治认同不仅关系到政治主观意识领域,还专属于政治实践的领域,是政治价值的接受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实践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愿每提升一个等级,其入党意愿相应提高0.31个单位”。[3]也就是说在政治实践方面参与得越多、越有成效,对党的认同感就越强,入党意愿也就表现得愈加强烈。然而,部分学生顺延了认知和体验的心理偏向,对于具有政治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表现不积极,或者潜意识里认为会跟学业发展、其他兴趣爱好有冲突,在行为实践的选择中,不能做到立意高远、主动避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即使被动参加了一些实践活动,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实践结果的正向反馈和正向作用也是缺失的,即付诸的实践行为本身不能起到提升思想意识的作用,难以发挥克服困难、锻炼意志、树立信念的积极功能,更未能通过行为强化形成政治认同感。

(四)环境心理基础失调

客观的环境因素在政治认同的心理机制形成中亦发挥很大作用,网络技术的无处不在是当代青年面对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强调“感性、主观、多元”的网络文化特征日趋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年政治认同的建构陷入三重困境,即解构青年的政治认知、拒斥青年的政治情感、离散青年的政治价值”[4],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下,容易在青年的政治心理上造成一定的混乱,甚至“不随主流、妄逐支流”的情形也时常发生,不利于广大青年在价值上形成一致性。正因如此,部分青年学生未能对我国的政治体系、对我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形成同向性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显性地表现为在入党问题上的不积极、不主动。为了扎实做好党建工作,增强党组织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探索从政治认同的角度,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并在工作实践中付诸实施,力图形成入党启蒙教育的参考模本。

三、四维认同:构建入党启蒙教育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围绕建立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目标,我们提出从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文化认同四重维度构建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工作体系,增强工作的力度、深度和效度,并在同济大学某学院试点开展,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工作模式。

(一)理论认同维度

侧重解决青年学生认识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通过以党的理论充实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知识架构,丰富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党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论学习的设计上,着力以党团共建为抓手,发挥党组织主导作用,组织优秀团员走入党支部,定期开设积极分子培养培训课程,参与各项理论学习活动;建立党团对接模式,搭建党员宣讲平台,组织学生党员分批走进团支部,开展主题团课、宣讲党史党章、交流时事热点、引发思考共鸣;同时还结合共青团优势,以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网络载体,打造党团学习共同体,组织优秀团员加入线上政治理论学习社群,每日学习打卡、每周撰写心得、每月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党员“领读”马克思专著,以数字化的方式解读,在全媒体网络分享;重点提升学生团干部的理论水平,依托团干部训练营、团支书联席会等平台,组织团干部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学习资料,通过团干部理论素养的提升,更好地凝聚和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理论层面的政治认同感。

(二)情感认同维度

以润物无声的柔性方式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的真挚情感,拉近党组织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距离。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可见情感因素在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发挥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建立情感认同的活动设计上,紧紧抓住大学生学业发展的第一需求,组织学生党员面向学院大部分受助生开展一对一学业帮扶,通过学业指导、互助共学、心理支持等传递党组织的温暖;组织学生党员走入新生寝室开展“与新生寝室结对”,建立学生党员与新生寝室共同进步的“成长档案”,在学业、生活、成长的多个维度给予新生关怀和帮助,发挥优秀学生党员助跑和领跑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员带头创办基于公共基础课学业辅导的品牌项目,走进学生社区、兄弟学院、网络微课平台,发挥专业所长,服务于学业发展。通过党员认可度的提升,增强对党组织的感知度、亲近度和信任度,逐步提升情感认同。

(三)行动认同维度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主流育人实践,树立和传播学生党员中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优秀看齐、向组织聚拢。搭建院级党员工作平台,创立“党员TALK”党建工作品牌,让师生党员在演讲台前“亮身份、亮事迹、亮承诺”,与团员青年讲述入党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党员身份的深切领悟,展示党员风采、挖掘党员事迹;组织党员创建助学服务志愿者基地,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机制,开展党员对接团支部、学生社团等的对接项目,开办线上线下、基于朋辈帮扶的学业辅导课程,同时让党员带队社会实践,围绕社会观察,设计通民情、接地气的实践项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好行动的示范员和领航员,在青年学生心中真正树立起一面面旗帜;拓宽宣传渠道注重榜样宣传,线上线下、课堂社区,发掘学生身边的党员“网红”,录制党员微课视频,通过全媒体信息平台,全方位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建立行动认同。

(四)文化认同维度

以红色文化为引领营造入党启蒙教育氛围,使广大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一种熏陶和感染。比如有研究者发现利用遍布祖国各地的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开展政治认同教育可实现爱国情感的强化、马克思理想信念的坚定和自身品格的完善[6]。在设计策略上,紧扣党的建设历程中的热点开展红色文化研修,借助校院两级平台,组织举办经典著作研读会等,引导青年学生深入红色文化,重读经典触摸党的历史脉络。同济大学还创作并演出了校园版红色经典歌剧《江姐》,精心打造红色校园文化项目;有效整合上海市区及周边红色文化资源,沿着红色文化修身线路,组织红色实践,每年定期开展串联若干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行走上海滩”徒步活动、“党的摇篮”南湖革命纪念馆瞻仰学习活动、“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美术作品观摩活动等,足迹遍布一大、二大会址、国歌纪念广场、四行仓库等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刻感受党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体悟党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引导学生发挥专业所长,深入红色革命根据地、改革开放策源地、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充分认识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决捍卫和维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Z].2018-05-29

[2]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

[4]李腾凯.“后真相”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的困境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9,(10)

[5]胡梅花.论政治情感的培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