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论文范例

逆反心理论文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1

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微博的利用具有积极作用,有必要构建微博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提升实效性。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圈

对于微时代主要是微博传递信息的时代,该时期的信息传递速度极快。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中国使用微博的人数快速增长,尤其是大学生,使用人数更多。微博已然成为了大学生日常交流以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其生活以及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以及娱乐生活已经离不开微博。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到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思想政治教师有必要借助微博,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微博具有互动性、快捷性以及即时性,使得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1.微博的价值引导作用现阶段,微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交流以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于微博传播的信息大部分是社会的热点事件,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会对热点事件加以关注,同时积极参与到事件评论当中,诸如在两会期间,社会对热点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在微博传递的信息中,大部分是包含了高尚品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学习思政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高尚的道德。诸如在某大学中利用微博转法下乡支教生活琐事,不仅仅反映了大学生支教生活的艰辛以及支教大学生的成长,还有利于对其他大学生加以价值观的引导。2.微博信息的传递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日常交流工具较多,诸如QQ、微信、微博等。但是将以上交流工具进行相比较,会发现微博信息传递效果更有,尤其是微博的信息传递即时性。大学生在日常的交流以及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微博,同时利用微博关注所喜欢的事物。为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必要充分发挥微博的信息传递作用,构建微博圈,不断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政治观念以及日常生活知识等,迎合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有必要充分发挥微博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

1.教育主体应加强学习,适应时展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作为思政教师有必要加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同时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满足时展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思政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利用微博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二是掌握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并不是不变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思政教师有必要重视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的机遇,利用微博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1]。

2.建立校园微博圈,满足大学生需求

校园微博圈主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由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互相关注的一个社交平台。校园微博圈的主要功能包括价值引导、信息传递以及交流。为使得校园微博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其一是扩大校园微博圈的覆盖面,对于校园微博圈不仅仅是情感交流的平台,还是价值引导的平台。为此,有必要扩大微博圈的覆盖范围,才能使得微博信息的传递实现全校覆盖,有利于思政教师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其二是微博圈意见领袖的培养,在校园微博圈中不能少了一位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的学生或者教师。一般情况下,在微博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主要是一些名师或者校园名人的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必要注重意见领袖的作用,通过意见领袖的微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补充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以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有必要注重微博作用的发挥,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婧烨,焦信敏.“微时代”下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68-72.

作者:程蓓蓓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探究

【摘要】网络协同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自我组织方式,对思想、观念、知识等创新活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将网络协同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强烈的时代诉求和良好的政策契机。高校要自觉遵循组建核心团队、鼓励参与贡献、保持密切沟通、加强紧密合作、深化共同创造五大关键原则,并从组织建设、平台建设和网络生态建设入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提供组织保障、技术保证和舆论支持,确保网络协同有效地转化成创造行为,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网络协同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自我组织方式,适应了网络时代的需要,对思想、观念、知识等领域的创新活动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影响,更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2011年,创新思想家查尔斯•李德彼特和257位作者合著出版了《网络协同》一书。在书中,作者重点说明了网络在形成新思想、新观念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网络的重要在于让更多的人以多种方式与他人共享观念,共享的过程则是创新、创造和福祉的源泉;而协同可以为这个社会提供一种不同的组织基础,从而鼓励更多地共享、协作和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扩大自由、民主和平等。同时,作者还指出协同的组织秘诀在于参与、认同和协作三者的平衡。全书中,查尔斯•李德彼特虽然没有对网络协同进行直接的定义,但其核心思想却是非常鲜明的,那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集合大众的力量产生创造力。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就是:教育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通过网络协同实现社区共享、参与和协作以集合大众力量创造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组织方式,它对于改进和加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的重要意义

1.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深刻反思的需要,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网络协同强调共享、参与和协作,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各主体通过网络社区聚集在一起,有利于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在最大范围内形成共识。同时,教育者通过在网络社区中共享自己的想法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尊重,职业认同感得到不断强化;被教育者则通过参与网络社区的互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从而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对话。

2.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课题创新思考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诉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影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变量”。意识形态的热点在网上,舆论引导的难点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网上。能否掌握网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事关国家的政治安全和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因此,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但由于网络的开放、匿名、即时、交互等特征,个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上的偶尔发言,在整个网络舆论的大潮中会被迅速湮没,迫切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而网络协同将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发挥协同效应,为应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剂良药。在网络协同社区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界限逐步淡化。大家共同作业,自我管理,更有利于建立深厚的感情,创建和谐的社区文化,打造青年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

3.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发展新理念自觉回应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政策契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并自觉运用这些理念指导我们的实践。网络协同本身便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蕴含着丰富的发展思想,对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网络平台来协调现实与虚拟、社会与学校、课堂与课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增强教育主体协同,形成教育合力,突显了协调发展与开放发展的理念。同时,它通过思想、观念、知识的共享创造价值,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又是对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回应。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的实施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要发挥好作用,有效地转化成创造行为,必须遵循以下关键原则:

1.组建核心团队

只有好的内核才能吸引有能力的参与者和开发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具有一个优秀的核心团队。团队成员需要具备以下素养:第一,乐于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愿意承担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第二,人品、学识和能力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提出的项目富有吸引力,能够引来一批跟随者;第三,乐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占有的资料及时公布于众,从而引发更多的人参与到项目的讨论,对项目进行补充和重新定义;第四,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能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综合以上要素,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网络协同的核心团队应至少包括党委主要领导、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只有如此的核心团队才能引发建设性交流,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协同创造贡献智慧。

2.鼓励参与贡献

创造型社区除了有人数不同、忠心耿耿的核心团队作为中坚力量,还必须对外开放,吸引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参与进来,保持社区的活力。要大力鼓励家庭、社会和学生参与到社区中来。这些人尽管参与不够频繁,但可以保证协同项目的启动。而当他们能够提出各种观点,并充满自信和独立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就可以增加社区的知识,挑战社区的惯性思维,为核心成员提供积极的灵感。事实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复杂问题,参与解决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越多,解决问题的角度也越多,提出创意解决方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同时,协同创造可以让某些观点经受更多的、更广泛的不同视角的检验,在提出观点的核心团队成员和检验观点的参与者之间,这些观点会得到充分交流。这也有利于激发更多的创造行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保持密切沟通

密切沟通使创意得以繁殖和成长,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循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社区而言,密切沟通首先应该在核心团队成员,如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工作者和专业课教师之间进行。他们通过持续的、激烈的思想交流,从而互相借鉴彼此分析问题的方法,展开积极的合作。同时,在其他参与者之间,密切沟通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家长、社会成员、学生被分成若干不同的小组参与项目并保持同步。所有人共享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最后向核心团队提交研究的成果,由核心团队成员对各小组的工作情况进行联结汇总,确保革新与联系有机结合在一起。

4.加强紧密合作

合作是创造力产生的关键。不同思维方式对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但不同思维方式也会导致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影响组织的工作效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社区是一个包含了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和学生的多主体成员社区。各主体成员立场不同,对事物重要性的看法自然也会有所差异。而协同的成功在于,它创造了自我管理社区,充分利用了成员知识的多样性,同时又没有让这种差异化占据主导,这就需要各个主体能够树立较强的规则意识,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同时教育主体之间能够就合作方式在最大范围内形成共识,从而把众多的个人观点转化成知识的结构化描述。

5.深化共同创造

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社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成员通过参与小组作业和共享观点进一步凝聚共同目标,产生创造力。社区则为各成员提供论坛、网站、公报或杂志等场所来观点和交流思想,使个体从协同活动中获得内在的快乐和同行对他们所做工作的赏识提供机会。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骨干组成的核心团队以及对协同社区具有较大贡献、成果质量显著的一批人负责决策。他们有权决定谁能加入到这个社区中来,有权对网站发表的内容进行筛选,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予以保留,有权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建设网站。不遵守社区规则的参与者将被剔除。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并非所有的网络协同都能取得成功。高校要自觉遵循网络协同的关键原则,并从组织建设、平台建设和网络生态建设入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提供组织保障、技术保证和舆论支持。

1.加强组织建设,探索建立网络协同激励机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提供组织保障

网络协同要发挥作用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内核,也需要不同技能和知识的参与者。目前,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或专业课教师,在网络空间的作用都未能充分发挥。从主观上说,大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并不完全认可思想政治教育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而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工作性质的差异也使他们在协同的路上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当前的评价体系中,是否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未作为评价指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老师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因此,高校要从组织建设上入手,建立由党委主要领导负责、学工部、思政部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致力于内核专家智库的建立,并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以及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着力培育一批政治坚定、导向正确、影响广泛的网络名师,不断提高参与成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和对协同社区的认可度,激发他们的工作成就感。

2.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提供技术保证

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协同创造中,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之间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成员之间都迫切需要一个适宜思想自由流动的、中立的场所来增强交流、凝聚共识、分享创意、促进协作。这个场所可以是辅导员自愿设立的论坛,也可以是思政课教师自愿创办的某个网站。各成员因为共同的目标、爱好和兴趣聚集在一起,形成共识,产生“1+1>2”甚至更高倍数效果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协同的途径将提供一种全方位的、全天候的、各种环境下的面向更广泛人群的学习,更加适合小群体和个体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时间以及地点将拥有更多发言权。学生既可以向老师请教,也可以向其他成人和同伴学习;既可以在网上学习,也可以在网下互动。要实现这个目标,也必须建立一个能够实现信息互通的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促进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包括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教学经验的网络分享传播等,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提供技术保证。

3.加强网络生态建设,创新完善网络监管协作机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提供舆论支持

网络协同需要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积极参与贡献,但网络极端的开放性也为开展协同带来了挑战和风险。毫无限制条件地自由进出社区、专家权威知识的侵蚀、参与成员个性的丧失以及成员差异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潜在风险都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的成效,迫切需要创新完善网络监管协作机制确保协同的有序进行。首先,要坚持自上而下的控制紧抓不放。协同社区的内核们要争取保持对网络社区意识形态导向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杜绝影响和谐网络生态环境的舆论和行为。其次,要坚持有序地多种形式的同等层次控制。妥善运用同行评议来净化网络环境,增强协同社区的吸引力,构建文明的网络环境。再次,要鼓励自我管理和控制,引导各成员负责任地使用手中的技术权力做文明网民,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最后,要努力把学生变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通过学生自行设计教育内容开展自我教育,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习惯性思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路协同作为一种新事物,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但新生事物的发展也必定是曲折的,高校要积极探索实施网络协同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有效地转化成创造行为。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2][美]查尔斯•李德彼特等:《网络协同》,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肖慧 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及提升策略

摘要: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已不再只是一个教育行动,更是一个政治举措。目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将是本文接下来将着重介绍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含义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其中受到大部分学者赞同的一种说法则认为,它是由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群体通过使用一定的思想理念、政治观念以及社会成员遵守的道德规范,对其成员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安排、有目的的作用,以促进其思想品德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下热点政治话题,其次要考虑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独特性,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余地,教育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展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动机功利化

需求理论认为,在学习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需要程度决定动机强度,动机强度决定接受快慢,即学生学习自身急需化知识的接受速度要比学习一般化知识的接受速度快很多。而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学生学习思想政治,主要的需求并不是为了完善自身发展、满足自我需要等内在因素,而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利于毕业找工作等一些现实性因素。不得不说,在当下的价值判断中,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掌握专业技能对就业的影响要差很多,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出于遵守国家规定以及迎合市场等原因,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偏离,这就使得校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我们预想的正轨,越来越向功利化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自主化

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模式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思想也随之开始解放,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大学生作为其中最有活力、最具创新的一支队伍,有着敢想敢闯、敢做敢干的性格特点,同时其又带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社会意识、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也随着眼界的开阔不断增强,已经不会再像原来“按教师说的”、“按书上写的”支配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辩证地看待现实问题,但是他们又没有固定的价值理论体系,因此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的动机在短期将会影响主体的活动,对主体今后长期的价值取向体系会造成一定影响,如何以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将是适应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师应该着重考虑的关键性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情感化

列宁先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人的感情”,也就很难有人追求真理。情感可以反映出客观事物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既是一种态度体验,也是个体对于价值的反应。首先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授课,目标只在于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结合当今时事进行分析,也没有结合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更没有激昂的情绪,很难用情绪感染到学生,枯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另外,就大学生自身特点而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具有情感色彩,容易受情绪影响,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教育内容或教育方式,则乐于接受教师教诲和教学内容,反之,则会带有逆反心理抵触教师的教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策略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虽带有很浓厚的哲学色彩,但也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教师只带领学生学习书面知识而不实践,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如果只是一味实践,很难从中发现深奥的哲学知识。因此教育实践者应带领学生在理解并掌握思想政治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更深刻地了解了知识的可行性和限制性,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运用理论时能够更全面的看待问题;其次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将学到的新知识与以往的知识进行联系,也能将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区分,达到触类旁通、温故知新。

(二)引导与自发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学知行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在教授过后,不要忘记给学生留有自发探究的空间。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状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刻不忘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活动,鼓励学生自发进行活动,学生在自己组织活动过程中,需要自己计划、实施和反思,因此学生的自主性获得了显著提高,在实践中也会有一些创新性的意见与想法,此时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发展。

(三)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导,也需要其他教师以及辅导员的配合。中国“填鸭式”的强制性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对学生产生了抵抗心理,这是我们现代教学需要避免的。大学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采取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上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督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学习;其他教师以及辅导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交流谈话、在校园内张贴海报、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生活、寓教于情境。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11-13.

作者:杨莱 单位:长春大学行政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摘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探讨了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了思想政治专业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还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使其在步入社会后更好地从事具体的工作。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如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而高校各专业、各班级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文件的发送也只是走走形式,学生根本不懂其中的意思,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切合实际情况,机械死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第一,高校并未根据当前学生的思想特点,形成固定的工作制度和具体的工作要求,未实现针对性教学。第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落后,课堂教学采用理论灌输的说教方式,没有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缺少全面系统的教学新模式。

(二)各方协作不畅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大队伍。但是,这三大队伍所属部门不能紧密协作,致使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和联系,使系统和组织管理无法协调。具体表现为,各部分的责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划分不清,未形成合力,没有建立联动机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各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目标不一致。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来说必不可少的就是评价体系。如此一来,高校也可以根据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这样就可以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欠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激励,而且,激励机制的缺失无法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高校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机制也不够完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评价体系的有效结合,能够使教师得到更加有力的鼓励,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而当前高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成为了影响学校快速发展的绊脚石,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四)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学中,需要有对应的保障机制,只有具有了保障机制,才可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但目前高校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主要表现为:许多高校都未根据学院的发展状况,准确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致使相关的教学设备和场所不够完善,比如,高校没有建立思想政治宣传平台,没有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属组织和机构,即缺少物质保障和环境保障。同时,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实绩也缺少相应的考核、评优奖励制度,即缺少队伍保障和制度保障。此外,高校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刚性约束。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一)环境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的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所以,人们对教育和信息的接受程度也和以前有所不同,从单一性转变成为多元化。以前我们单一地获取信息,不会受到过多的影响,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信息。如今我国正在进行体制转型,过去人们的发展受到凝聚人心的社会价值的约束,如此使社会价值观变得更加屈从于人的心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核心价值观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大学生的思想会在如此的情形中变得更加灵活,他们会好奇地看待一切事物,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而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已经和当前大学生的发展格格不入。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来有效改变当前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还不够成熟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认知在逐渐变得成熟和完善。如今大学生处在纯真的校园里,没有足够的认知和阅历,所以,容易片面和偏激地看待事情。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感受来处理事情,不能站在社会角度和他人的角度上来分析问题,这样就会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极为不成熟。如此一来,也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会存在种种的不足。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偏差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尽理想,其原因不单单是学生的原因,还包括高校自身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不多,往往一个教师担任着多个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样会使教师的工作量过大,无法将其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从而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极为不合理,这样就会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上不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最终使得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尽失实效性。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定要让学校、教师和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要加大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多在师生之间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组织师生进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使学校、师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先加强政治认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自觉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还要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加大情感投入,以确保其从心里真正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强各方协作,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必要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于学校工作的始终,尽可能多地加强部门与部门、系统管理和组织管理的联系,最终带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还可以在学校举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一些活动,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从而加深学校各个组织之间的合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理想化。

(三)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从宏观上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构建起“大思政”测评体系。高校应该组织学校的相关人员组成评价组织机构,设计相关的问卷来记录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如此使学校可以尽早地得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进而可以对症下药,如此可以找出不足和问题,进而尽最大的努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

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要学会结合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情况,有效改善教学的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协会,有效进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后,要加强队伍保障。从队伍保障方面来看,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名嘴、名家、名师培育工程,或积极拓宽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渠道,为稳定队伍、顺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高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形势变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这样才能落实好各项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发舜,杨新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成人高校育人之本[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60-62.

[2]于爱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03-104.

[3]樊保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2-74.

作者:唐昌维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逆反心理研究

摘要: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直接性影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素来是学者们的研究课题。大学生逆反心理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内涵,针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再针对原因提出解决对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逆反心理

大学生处于特殊的时期,善于关注社会热点,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但是其生理、心理、情绪、思维都还不够成熟,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与约束能力,但由于其心理仍不够成熟,对于情绪、思维的控制还需进一步提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大学生抵触心理上升为逆反心理。当代大学生重视个人隐私,宣扬个性,人格意识强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一旦面对外界刺激就异常敏感,同时反应也较为激烈。对待外界的批评与质疑,总有或多或少的抵触心理。如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方法使用不当,有可能学生抵触心理逐步变为逆反心理。现阶段高校对思政教育者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教育者自身素质不够,则直接影响教育的方式方法,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也易造成大学生由抵触心理上升为逆反心理,进而产生不配合教育者的行为。2.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信任,存在排斥情绪。大学生普遍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倾向,存在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设定的一些条条框框持较强烈的排斥态度。认为学习内容无用,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达不到立杆见影的解决效果;同时,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功利主义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种僵化的甚至是迂腐的理论知识,无法带来经济效益,学与不学影响都不大,即便是学也只是留于表面,应付考试。3.怀疑或否定社会上宣传的先进人物。对于社会上正面宣传的的人物、事迹进行逆向思考,从反面的角度来考虑这样的人物、事迹是否值得被宣传。大学生受自身知识、能力的局限,还不能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全面的思考,因此在对待问题特别是逆向思维思考的问题时容易犯以偏概括全的错误,以个别不公正事实来否认全部正面的宣传教育。此外,存在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上正面宣传的杰出人物和先进事迹存在一定的质疑。他们习惯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又在思考中带着不良社会风气所给其的影响,导致以错误的想法思考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局限性。进入大学的学生处于特殊的时期,善于关注社会热点,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大脑发育逐渐成熟,思维能力逐步增强,单一化的正向思维逐步向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方面发展。但是其生理、心理、情绪、思维都还不够成熟,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与约束能力,但由于其心理仍不够成熟。此外,大学生受自身知识、能力、生活经验的局限,在分析问题时无法全面、系统的进行思考,这容易以偏概全产生认知偏差,看问题也容易走极端;大学生未进行全面思考的逆向思维、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思维方式容易以感性代替理性,引发逆反心理。2.社会环境及家庭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对我国文化进行冲击,西方宣扬的“民主”、“个性”对于学习知识还不全面,分析问题还不够系统的大学生来说,尚无法清晰的明确其背后的权利与义务,仅以有利于自身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辩驳。家庭也是造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家庭教育认为高考是人生决定性的考试,是未来整个人生的关键,因此,家长意味注重学生分数、成绩,忽略了在高压之下子女的心理健康。这导致大学生情绪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口,在整个心理成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此外,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越来越多。相较于正常家庭,该类孩子往往缺乏父爱或母爱,这对子女造成情况缺失,相对与健全家庭长大的孩子而言,她们更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也更在意外界的声音。在他们进入大学时,其长期积累的情绪、心理状态会逐渐形成一些问题,慢慢会形成逆反心理。3.高校教育需加强。高校已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基础课程中,但是此类课程多为理论性课程,讲授相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再者,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有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无关紧要,学与不学对生活没有影响,只要期末通过考试即可,单纯停留在应试教育上,留于形式,未真正深入学习。另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现有的高校考核体制下,仅以完成课时量为指标,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是让学生阐述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1.注重校园环境协调性,优化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重校园内自上而下的环境的相互协调,不读优化教育环境。大学生在学校中既要提高自身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要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更要注重思想、行为上的教育,进而养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以便后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逆反心理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校园环境的协调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寝室、班级、专业、学院着手打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逐步形成统一性,自上而下形成良性的教育环境。同时,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学生抗诱惑能力和辨别能力,打造标志性学生,一点带面逐步形成标杆,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2.加强教育者自身素质培养。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需加强教育者自身素质,提升其能力,改进其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建立与大学生的信任基础。因此,教育者应不断加强学习,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供专业能力,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授课内容,探索新的授课方式,提升业务水平,以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自己、树立诚实可信的形象。3.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处于特殊的时期,其自身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有限,心理成熟程度不够,这些都降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需要从受教育者--大学生着手,对大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引导,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此外,还应在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上进行培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以公共选修课、专题讲座、微课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提升受教育者自身心理调节能力。4.提升工作方法,丰富教育内容。思政政治教育活动中,还应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断创新发展,增加适合学生参与互动的新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法律相关内容时可邀请法律专家采取讲座形式进行,也可组织学生前往法院进行实景旁听,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兴趣。此外,还需利用现有资源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大学生是新鲜事物最快的接收者,现阶段,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高校可借助网络、微博等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每天在微信公众号中推送部分教育内容,在微博进行话题讨论等,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由单一的说教形式,逐步发展成学生可参与的,兴趣高的互动形式,进而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陈红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3]田慧.柯涛.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李军霞.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德育对策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08(1).

[5]韩季池,李旭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3).

[6]赵伯仙.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人学生逆反心理.科教文汇[J],2007(8).

[7]李娜.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

[8]张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2.

作者:秘涛 王智力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到信息化背景的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采用更好的方式或者方法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都备受关注。新媒体是在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信息传递媒介,比如手机短信、聊天软件、网络等,这些目前也都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信息获取途径,因此加强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1.新媒体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信息传播速度是非常之快的,由于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时效性增强且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或者文化的渲染,使得思想教育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也正被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途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出了要考虑到基本的教育工作,还需要对一些实时的网络信息进行了解,同时要加强不良信息的管控,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2.新媒体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传统的或者通常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以课堂授课或者开展一些思想教育主题活动为主,这种教育模式主要传播一些先进的价值思想和理论观念,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上还比较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新媒体的需求,在思想教育模式上存在明显不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也决定了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教学理念的限制,高校思想教育改革已经满足不了基本的思想教育需要,教学模式急需改变,并要能够采取创新的理念和方式提高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3.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大学生的生活工作方式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信息获取和认识方面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原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他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又是新媒体的应用者和推广者,在网络教学不断推广的背景下,对于网络教学还存在很多的误区,这些误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化解都将影响整体的教育质量。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1.积极运用新媒体,发挥新旧媒体优势互补的综合效应

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它相对于传统的大众传媒更具优越性,因此高校要积极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传统的旧媒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比如努力实现网络教学、加强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开设网络论坛等等,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并能够积极拓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对一些学生们关注的实时焦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讲解,并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正能量信息。当然还要借助报刊杂志、宣传海报等旧媒体,做好基本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协调好新旧媒体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新媒体背景下,微信、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新的聊天平台和软件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借助这些流行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以它们为载体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互动、引导、体验、渗透等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统一。

3.注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构建网络新媒体管理与监控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媒体时展,不仅要有先进的理论知识与精通的业务能力,还需掌握时代所具备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就是“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格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高校还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审核,提高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政治觉悟高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将是高等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高等教育的重点,作为高等院校除了要做好基本的教务教学工作以外,还要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从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出发,提出了一些应对新媒体时代挑战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希望这些建议可以给高等院校一些启示,并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的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创造一个更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高杨.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力推进和谐校园构建[J].段勇,孙璐洁.法制与社会,2009(03).

[3]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J].王跃敏,鲍善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4]和谐校园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想[J].侯聪玲,高旭.高教论坛,2009(03).

[5]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谐校园[J].任莹辉.改革与开放,2009(06).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J].王雷松.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作者:荆华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一项人才培养措施,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进行构建是高校应该推进的事情。本文立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和现状,从教育的融合、重视程度的加大、培养机制的合理构建和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

高校能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措施,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积极推进二者的有效融合,发挥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定义

关于创新能力的定义,当前还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在我国普遍认为创造能力具有多维结构的复杂心理品质,主要指的是一个人,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建构出新的社会价值或者个人产品价值的能力,简单点来说,创新能力就是把具有新价值的东西创造出来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他们的创新能力主要指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发现精神,对新方法掌握的强烈愿望,以及他们能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所面对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表现在理论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文能力、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各个方面。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不同时期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会有所不一样,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际竞争开始向科技和创新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为国家提供能符合国家提出的后备人才力量,从而推动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二)有利于推动国家的创新和发展

国家的创新和发展是决定一个国家生存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基于这样的前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推动我国的创新发展。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因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情况将决定着他们对国家创新和发展的推动情况[1]。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国与国之间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大学生之间则是综合竞争力的比拼。高校的扩招和市场的变动使得就业难的局面难以消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使得学生从就业难的困境中走出来是高校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得他们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从而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也得到良好的提升。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完全割裂的关系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向来有之,近些年来,随着创新型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很多高校也开始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能够把创新能力培养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二者之间的互推关系促进两者培养效果更好呈现的高校并不多。在很多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一个完全割裂的关系状态之下。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一

在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不同的看法和重视程度,有的高校基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角度侧重于前者,把后者当成了政治任务,应付式进行完成。有的高校重视后者,将前者当成一时的人才培养要求,没有进行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他们在找工作时更具有竞争力,从而可以很好的完成就业任务。

(三)缺乏合理的培养机制和专业导师队伍

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少的,此外也缺乏合理的培养机制和专业教师队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停留在传统模式阶段,教育方式老套,不能从社会需求、人才需求的角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等新内容的融入。在教育中,负责这部分工作的大多数都是辅导员,他们很多不是思政专业毕业,缺乏专业的教育引导能力,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推进创新能力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从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入手的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突出的是能力的养成,但是能力的养成需要有思想意识作为前提,如果学生自身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就难以在意识的推动下,让自己在各种活动各种、各种学习、各种实践当中,慢慢的养成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地利用课堂的资源,把教学的内容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主渠道。例如,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在学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过度的理论中提醒学生要从理论思想思维养成入手,才能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门教育来说,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都存在着部分学生或者高校不够重视的情况。如果高校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不重视,那么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该首先推动高校和学生对二者的重视程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这是一项政治性的任务,因此在完成的时候采取了应付的态度。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高校应该从教育教学内容的角度,教学方法的角度,教学平台的角度等方面推动创新能力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师生当中的受重视程度。在教学内容上面,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际案例的结合,同时要及时对内容进行更新,从社会需求和发展层面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用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个载体,从课程、理论和思想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3]。

(三)构建合理培养机制,组建专业化的导师队伍

通过创新能力培养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促进各种资源的良好融合,从而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并且让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与时俱进的角度。在机制的构建上,要注重它的合理性,要加强理论灌输和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慢慢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养成创新的意识和自身的自觉性[4]。这个培养机制的构建,还要注重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培养理念的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亲和力,促进师生双方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提供保障。综上所述,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开展中需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机制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应该立足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对策,促进机制构建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

参考文献:

[1]尹露露,狄成杰.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2):130-132.

[2]贾彩鑫.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技博览,2013(20):442-442.

[3]樊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好家长,2016(30):56-58.

[4]贝静红,王旭明.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机制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

作者:江百林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第八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作用

摘要:近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低迷,中国经济增速的缓慢,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随之日益凸现出来。由于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将会面对无数的机遇与挑战,因而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心理素质、强大的工作能力以及正确的择业观十分重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本文主要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所起的导向作用,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利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向作用

由于经济的不景气,以及全国各大高校的扩招,近些年来,每逢毕业季,我们总能在各种新闻媒体上看见“最难就业季”的相关报道,这纵然有耸人听闻之意,然而却也并非空穴来风,据统计,2013年本科毕业人数为699万,2014年本科毕业人数为727万,2015年本科毕业人数为749万,而今年的本科毕业人数达765万之多,更是再创历史新高。面对工作岗位有减无增,高校毕业生人数却逐年增加的现状,各个高校不得不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改善广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除此之外,由于就业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因而各高校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正确导向作用,从而帮助广大毕业生更好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本文主要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利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应经济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不仅是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不仅仅是由我国教育体制决定的,更是严峻的就业现状为我们所下达的一道诏书。据统计,我国2010年有631万毕业生,2011年有660万毕业生,2012年有680万毕业生,2013年有699万毕业生,2014年有727万毕业生,2015年有749万毕业生,而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居然多达765万。短短六年时间,我国高校毕业生竟增加了130万之多,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之所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前景,各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品质、人格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由此也就凸显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大学生的品质与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是用来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政治素养的。学术界给其下的定义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概括说来,便是培养学生的品质与人格。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国自古至今都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德才兼备者为优,德胜才者次之,才德皆无者不可取,相比之下,才胜德者则要坚决杜绝。在西方享乐主义以及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影响下,很大一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单薄至极,因而各高校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助,对高校学生的品质和人格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倾向、政治方向以及价值取向,从而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人生道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换言之,就是帮助他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能够进行正确的抉择,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针对部分学生泄露商业机密、频繁跳槽等负面行为,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社会功德以及传统美德,从而帮助他们很好完成从学校跨入社会这一重要转变。

(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随着我国就业机制改革的深入,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直接就业还是选择创业,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们会遇到无数的考验,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支撑,他们将难以度过迎头而来的重重挑战。作为有别于“知识教育”的特殊教育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高校学生良好的品质、人格有导向作用之外,对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文化的运用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坚强不屈的意志。这些健全的人格引导下,学生们能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与潜力,从而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信心满怀的迎接挑战。

(三)提升大学生的工作能力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就业困难,除去我国大的就业环境严峻这一客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是影响当代广大毕业生就业与否的关键因素,而大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与否,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以及全国各高校的扩招,各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也不断提高,这对毕业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想要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日出,拥有出众的工作能力是关键。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工作能力提升的必要前提,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后,学生们便能够吃苦耐劳,能够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文化知识储备和个人素质,从而促进自身工作能力的生成。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校学生正确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拥有了正确的三观后,他们就会在其指导下自觉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以及发展方向,这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表现则是正确择业观的树立。当代大学生大多眼高手低,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不能够正确的认清自身价值以及社会现实的需要,因而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帮助下为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的择业观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而最终为自己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并为之努力奋斗,以此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五)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前景,大学生需要灵活就业,除了到企事业单位上班之外,他们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而这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智力支持。

二、创新利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在就业、创业越来越艰难的今天,我们需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深入了解分析,然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其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对于全国高校大学生来说,十余年的学习生涯将他们束缚在学校这个象牙塔之中,使他们一直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相脱离。他们虽然能够从书本、网络上了解到一部分就业、创业信息以及一些国家政策法规,然而却不能完全掌握社会发展的潜在规律,国家层面的最新政策他们就更难以深入了解。因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相关层面的政策法规结合起来,一起灌输给学生们很有必要。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提升自身内在与外在能力,还能为他们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最新消息,更能帮助他们缩短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让广大学生时刻做好融入社会的准备。其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事实上,各高校各专业都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因而各专业的就业创业岗位和就业创业前景则显得千差万别。因而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应该“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应该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据统计,我国将近70%的大学生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并没有深入了解其所学专业的现状以及就业前景。因而,针对这一情况,各高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时,应该实事求是的为他们分析其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现状以及就业前景,帮助广大学生切实认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帮助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所学专业扬长避短,更好的步入工作岗位,迎接挑战。其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点,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它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无论有多大,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事实上,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为他们带来的影响,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工作岗位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就像是很多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滔滔不绝的讲出火车、轮船、飞机的制造原理,却不能亲手制造出上的一颗螺丝钉一样,大部分高校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难以学以致用,这归根结底说来是由于高校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脱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十分重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广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大多具备良好的品质、人格、心理素质以及一定的工作能力,因而他们能够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作为初入社会的新鲜人,广大高校毕业生一定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他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身的缺点,从而及时改正,得以提升自身各方各面的能力。此外,他们在实践中还能积累工作经验,从而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总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作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就业前景的日益严峻,我们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创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广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杨书良,冯正直,王诤.大学生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熊笃,石玲.大学生成才素质与学习方法[M].重庆出版社,2005.

[3]王飞,姚冠新.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4]刘胜荣.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1(2).

[5]钱玺.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3(2).

[6]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7]周进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30).

[8]曾昆.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9]陈萍.大学生创业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分析[J].“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6.

[10]王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

作者:李丽丹 毕岸 单位:辽宁大学

第九篇: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摘要:改善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使之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育要求,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认识思想教育,这对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辅导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研究的必要性

高校的教育主体是课堂,老师讲,学生听已经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同样也将会以其特有的传统型继续存在下去。我们在改革的同时,也就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植入新的想法,同样的我们将传统的教师授课,慢慢转移到我们的辅导员那里,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将思想教育更细致化的进行下去。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格、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辅导员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与鼓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一门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与素质的课程,思想品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同样,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要改变大学生已经形成的墨守成规的现状,改变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加学生自己对教育的管理性和目标性。学生现在对思想觉悟的领悟能力不高,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思政宣传工作做的不到位,再加上学生对改变自己思想政治觉悟不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致。所以,我们在提高学生觉悟的同时也要找到我们自身的原因,对我们自己也要多多反省,我们的管理组织在哪里有不足,并且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使学生的意见得到采纳,最终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扩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面临的问题

根据教师的视角进行分析,现阶段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依旧是坚持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只重视教材教学,这种单一、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探索欲望降低。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大量实践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的,如果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吃力,阻碍学生未来发展。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显得尤为重要。在现阶段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进程中,虽然各学校一直都在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问题依旧很多。例如,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规划不完善,教育教学思想处于停滞阶段,缺乏创新意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发展一直在进行中,但是收效甚微。学生作为授课的主体,却对思想政治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也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纠正,从而使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思想政治没有准确的概念。学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一味继承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不对授课方式进行创新的这种做法,会影响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的传播,妨碍学生及时、高效地学校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下降,不利于学生在未来的成长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载我国国民教育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当今社会愈来愈重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同时由于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程度突出的卓越人才也愈来愈炙手可热。诸如此类现状,当教师从教课的一线教师转向辅导员的时候,所面临的教学问题就不是那么的大了,首先辅导员更加了解这个学生的个人情况,能够更好地在思想上解决当前所遇到问题。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改革措施

在课堂上我们老师要充分的关心以及尊重学生,让以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授课方式,调整授课计划。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在进行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广泛地结合其它学科的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多讨论,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论自由,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产生自主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在课堂授课中,不能只单纯地依赖于书本知识和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习得,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无视学生的反应。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注重学生的表达,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和探究。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引人入胜的主题吸引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表达自己观点和见解。教师需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想法,积极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授课进程里,要与学生和谐共处、平等处之,让学生在老师面前敢发问、敢提出自己的见解、敢反驳。在这样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之中,才会让学生大胆的发散思维,积极地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更为用心、费力地去关注,避免让这类学生产生自卑感,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优秀学生的管理,对于这类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妥善引导、戒骄戒躁,逐渐将这类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水平和素养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不规律性,要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以偏概全,从始至终都以单一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发展计划,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此外,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宣传活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充分、有效的利用闲暇时间,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学生在丰富的课余生活中,能够使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得到快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成超,孙武安.高校红色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导刊,2012(5).

[2]于晓娟.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作者:姜玮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十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指引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对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能够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

前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拥有我国近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随着时展而进步的开放性,它的提出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国民思想境界的提高,并且提升了大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1.稳定性与主导性

稳定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并且因此了解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念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始终保持着它自身的特点,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明显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角度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该价值观念具有较为明显的逻辑性以及层次性,因此能够以三个方面来看待,即国家、社会、个人。但是这三个方面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国家在政治上推行民主,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使国家富强起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才能让公民对国家产生热爱,帮助公民树立诚信、敬业的生活态度。通过这三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我国当前价值观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内容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从细节上看,影响着公民个人的发展。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关联,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比较简略,多数教学内容只是与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相关,与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涉及甚少。大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为学生提供了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环境,因此学校要对思想政治课重视起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社会意识,让学生克服信息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让学生养成能够分辨是非的努力,能够透过事物的表现看到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2.地位方面

我国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让思想教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投入到祖国建设之中。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这足以显示出国家的重视程度,因此国家选择在大学期间开设这门课程。目前。我国很多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较低,缺乏责任感,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这就需要高校及时地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世界正在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正在进行,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影响,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增添了阻碍。大学生作为社会将来的栋梁,不止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保证我国国民思想的正确性,让我国国民事事为国家考虑、为社会考虑,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思想道德建设。

3.环境方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与此相关的价值观开始深入人民的生活,人们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所具有的精神以及原则。要让社会主义建设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让学生长期沉浸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受到周遭环境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的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导。在大学教育中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了解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自觉的遵守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能够指引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我国社会目前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多元发展等无不在人们的思想领域引起新旧矛盾的交织和观念上的激烈冲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6]。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与社会道德建设的整体水平有着直接影响,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如果学校能保证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发展发现,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在进行之中,小康社会还没有完全建设成型,距离本世纪中叶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还很远,因此需要让学生拥有正确的观念,在毕业后能够去建设我们的祖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大学生缺乏政治信仰、价值观错误等问题。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反思过程中形成普遍接受的社会主流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这种社会主流意识,让它发展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共同遵循的共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

2.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众多价值观念中起主导作用,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能够以正确的方式面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但是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出现逃课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不能单方面地进行知识理论的讲解,要多讲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在课堂上列举生活中优秀人物的事迹,以此来引导学生,还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图像、视频等,让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学习充满兴趣,提高与之相关的教学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简单的二十四字明确的表达了中国近千年来优秀的文化内涵,不仅包括了中国优秀的文化内涵,还包含了其他国家的文明元素。给国家、社会、个人提供了具体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将不容易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取得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提高了大学教师团队的水平与技能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与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水平与技能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是否透彻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发挥出来。学校要重视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招聘教师时,不仅要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还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将良好的品德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使教师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凭借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但也有着自身的能动性[9]。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要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平等、自由、民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对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听取和接受知识,以师生平等的姿态去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反映我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本质内容,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起来,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和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我国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明磊,李会勋,于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15-18.

[2]许立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6(1):41-43.

[3]韩静文,刘艳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32-136.

[4]韩静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5(3):93-97.

[5]武婷.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赤子:上中旬,2015(10):83-84.

[6]王志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4):126-127.

[7]王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4):102-105+120.

[8]张爱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师,2013(5):229-230.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管理,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学生能力、素质、思想、道德各个方面进行培养。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起到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目的,只有人文关怀得到实践、学生成为更好的人,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管理的目的。因此,就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而言,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1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1.1人文关怀推动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高效展开

人文关怀主要是通过服务和管理(教育)工作,实现对高校学生的关怀爱护,使其优良的天性受到释放,实现自身尊严和价值的维护。当前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主要展开的人文关怀内容有价值实现关怀、环境关怀、个体差异关怀以及教学团队关怀等五个方面。对于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而言,如展开个体差异关怀,能够基于学生的个性化、主体性展开各项教育工作,强调学生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并且能够基于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各项教学内容。如有的学生是受到专业调剂到中文专业中,对于学生发展而言,其可能难以适应这种落差感,而基于人文关怀中的环境关怀与个体差异关怀,能够让学生在中文专业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甚至在允许转专业的学校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人文关怀做好自己人生中的最佳选择。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即实现教育工作的精细化发展。

1.2人文关怀能够营造积极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环境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已经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即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个体,要想强制性的展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而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实现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能够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师生互动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接受一些教育管理工作。如展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强硬地对学生输入思想道德素质理论已经不能对高校学生产生作用,而借助人文关怀理念,从环境关怀、教学团队管理以及学生的价值实现关怀中入手,以一个优秀的榜样展开对学生的关怀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从上述可知,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事实上,当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依然出现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体现在以下几点。

2.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部分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上已经能够按照国家方针政策进行规范性的操作,但仍旧存在一些高校由于对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清而造成工作失误的情况。例如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仍然是以单纯的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理念的灌输,或通过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播相关管理制度与规定。在这种情况中,学生一味服从学校安排,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教育管理方式使得教育管理人员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减少,只是进行理念传播,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这是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仅仅重视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失去人文关怀的体现。

2.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失去人性化

在人文关怀中,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以人性化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但当前出现部分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规章制度单纯具备硬性约束,缺少人文关怀的现象。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通过硬性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规章制度中更多考虑的是学校的教育质量,忽视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使得学生在教育管理中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学校教育。如有的高校会在每周展开卫生评比、每个月展开论文形式的教学考核,但却不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展开定时定期的心理咨询管理。

2.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不足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教育管理人员应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思想与心理,再进行教育管理的加强。但目前存在部分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与教育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缺少专业的方式,且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认识不清,使得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实际效果。展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不可避免地要能够引入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导员,但是当前高校的辅导员在招聘中并没有将其所拥有的心理学资质进行考核,甚至很多高校的辅导员自身的发展都是欠缺人文关怀的。

3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突出人文关怀的基础与前提,高校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将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位置,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的原则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为目标,将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围绕学生发展展开。高校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心理进行理性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是在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践行人文关怀的主要方式,也是高校提高教育管理手段的主要方式。

3.2教育管理中将严格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严格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障学生向着正确道路发展的手段,但在当前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学生自主意识强烈、个性鲜明,单纯依靠严格的教育管理制度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因此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需要加入人性化的元素,给予学生更多改变的时间与空间,将严格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教育环境,真正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实现人文关怀。如设定每周一次,建议有需求的学生可以同辅导员进行交流谈心,没有需求的也可以同辅导员展开生活学习上的各种交谈,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时间和人力投入。

3.3提高教育管理者的业务素质与管理能力

高校教育管理者对于学生而言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当教育管理者本身业务素质不足、管理能力不强的时候,教育管理的质量也会同步下降,对于学生心理与情感的关注自然也会下降。因此,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教育管理理念,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力量,在今后教育管理工作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3.4建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理念与心理疏导机制

在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了解学生需求,加强与学生沟通,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保持学生心理健康。通过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4结语

在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今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已经是常态,但确实也出现部分高校并未将人文关怀内化在教育管理中的情况。主要原因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教育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与管理能力不强,没能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想要融入人文关怀可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人性化教育管理、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等方法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杨蓉.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6):217,219.

[2]郜雅杰.试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6(16):154-155.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3

在新课改背景下,绝大多数小学生还存在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本文从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分析,提出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

【关键词】

新课改背景;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负对策

关于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二十多年前,国家教委就颁发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部门做了很大让步,加之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仍然存在,业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研究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分析

(一)学习负担重,容易导致神经紧绷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课程的设置恰如其分,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课程均有开设,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根本现状没有改变,仍然是以分数论学生的成败,大多数学校仍过分强调学生智育的学习,挤占了学生其他育的课程的学习时间来让步于智育的学习,加上诸多教师喜爱题海战术,家长又替孩子报名了各种兴趣班和提高班等,导致学生的身心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容易造成神经紧绷。

(二)家庭作业设置不合理,占用过多休息时间

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为了使学生较好地应对考试,大多教师不惜动用“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生搬硬套地进行学习,缺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在题海中遨游。据多数学生反映,他们每门学科都有三本左右的课程辅导资料,每当他们学完一节课时,教师就会布置这些练习册的家庭作业,并且需要家长签字监督,最重要的是这些作业中很多题目和题型都是重复的,由于家庭作业设置的不合理性,占用了学生过多的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三)课余时间休息不够,产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

在缺乏科学指导的教育理论下,大多数家长会要求自己的孩子投身各种形式的兴趣班、艺术班和提高班等,据对此情况调查发现,小学生参加艺术班及兴趣班占58.2%,而家教和参加校外辅导班占33.1%,由此可见,小学生休闲娱乐的时间几乎全被学习占用,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大脑缺少有效的放松,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

二、新课改背景下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减负”是一项繁重的工程,需要政府联同社会各界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完成,为学生轻松无压力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条件。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重要性。首先,政府应该规范及管理杂乱无章的教辅市场和名目繁多的补习机构,明确审批制度,执行持证上岗,定期抽查、培训和考察,为“减负”工程清除阻碍,同时也可以防止教辅市场和补习机构对学生布置诸多课后作业。其次,从宏观调控着手,改革人才的选拔任用方式,尤其是对学生智育的人才选拔制,有助于对全方位人才的培养。最后,政府在考评学校时,着重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依据,打破传统的以分数论成败的怪象。

(二)深化学校内部的改革

1、加强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及提高教师的素养,要求教师踏上专业化的征途,需要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首先,对教师进行学术性培训。学术性是指系统而专门的学问,一位受尊敬的称职的教师,必定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教师的学术性越强,其教学质量就越突出。其次,培养教师的师范性。师范性是指教师应掌握某些特殊学科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还需要掌握如普通话、板书等基本技能或技巧等。师范性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使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吸收和掌握知识,避免占用学生的下课时间或培养其他育的时间,而作为学生也应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利用正确的思考方式,才能更加轻松的完成作业,这样也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

2、开设规定的课程,全面培养学生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课程设置很合理,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语数外等主要课程的教师经常会和音乐、美术、体育等副课的课堂时间占为己用,导致学生的精力全部耗费在文化课上,精神得不到放松和调剂。学校应该明令禁止调课行为,务必要按规定科学地开设课程,确保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的时间,给于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投入自己喜爱的音乐、美术、自然、社会实践活动和体育运动中,体验愉快轻松的学校生活,活泼开朗地全面发展。

3、关注学生兴趣点,提高教学效率

学校应将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学生的内容上,以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研究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意见,联系重点、难点知识开展课题研究,举办多姿多彩的班级或学校活动,包括作文比赛、厨艺大比拼、参观高校、参观美术馆等,和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进行“一帮一”活动,互相交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每个星期或每个月都开展丰富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和成长,更好地投入学习。

(三)教师应将“减负”进行到底

1、精心设计课后作业

有人曾说“:作业是教师为学生精心准备的礼物。”而如今大量的作业已经不再像礼物那样给学生带来愉悦的享受了,而是像大山一样沉重的将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教师应该为了学生的“减负”,行动起来,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包括设计作业的难易程度、精选作业内容、巧搭作业类型、控制作业的数量等,最好是能依照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布置不同的数量和质量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作业,并掌握知识,达到“减负”的目的。

2、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资源,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轻松、融洽、愉快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才有学习知识的欲望,在学生产生这种欲望之后,教师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要打断与否定学生,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予以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3、与家长沟通“减负”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学校及家长正确看待学生,不能单纯的根据成绩来评判学生。学校应与家长加强联系,以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等沟通方式,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及“减负”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减轻学生精神上的学习压力,与学校通力合作,一起行动为孩子“减负”。

三、总结

总之,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解决,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化学校内部的改革、教师应将“减负”进行到底从这三方面着手,有利于小学生“减负”行动,有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学习。

作者:李婉艺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小学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新课改后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J].科教文汇,2013(07).

[2]田园园,赵正.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之再讨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4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观和客观需求,为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改进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4月对多阶段抽样产生的南京某综合性高校952名大学生样本进行集中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有近7成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相对于同班同学来说“非常好”或“比较好”,但能够答对8条以上基本健康知识的人仅占25.9%,能够坚持做到所列6种基本健康行为的比例仅有12.7%,90.7%的对象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性别、年级、专业性质、健康知识掌握和具备的健康行为数量等都与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观需求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健康教育主客观需求度均较高,且主客观需求存在高度不一致性,建议高校更加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多种形式并举全方位满足学生健康教育需求。

关键词:

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观需求;客观需求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学生健康咨询活动。然而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运动损伤、抑郁发生率高、艾滋病感染呈现上升趋势[1-3]。瞿书铭等人[4-6]的研究表明,高校对于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大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较低。因此,调查了解高校学生对健康教育的主客观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引导高校根据大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然而国内近年来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研究往往以某一疾病预防或某一方面知识传播干预研究为主,还没有研究能够全面关注大学生对高校健康教育各方面知识的主观需求和获得途径偏好,也没有揭示大学生健康知识掌握、健康行为发生所提示的健康教育客观需求与主观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将以南京某一综合性高校为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主客观需求的进一步匹配,提高高校健康教育效率。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均来自于南京某一综合性大学,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产生,第一阶段是在该高校18个学院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产生9个被调查学院,第二阶段是在被调查学院大一至大三每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个班级,对被抽中班级的所有学生合计952人进行调查。研究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89份,54人(5.7%)因调查时不在上课教室而没有接受调查,9人(0.9%)的问卷因填答漏缺项过多而被视为无效问卷。被调查大学生中,女生略多,有472人(53.1%)。大一至大三年级的人数分别为281人(29.4%),334人(37.6%)和294人(33.1%)。文科253人(28.5%),理科311人(35.0%)和工科325人(36.6%)。

(二)方法

调查于2016年4月进行,由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到被调查对象上课教室组织集中匿名自填调查。调查问卷为自制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教育客观需求、健康教育主观需求三个部分。其中,健康教育的主观和客观需求是研究人员借鉴李鲁对卫生需求划分的标准[7],将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存在的健康相关问题而判断的健康教育必要性定义为客观需求,而将被调查对象自我觉察到的需求定义为主观需求。研究中通过测量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健康知识(10条)、基本健康行为(6种)和自我健康状况评价来判断客观需求,用“您认为高校有无必要开展健康教育”、“如果学校举行健康主题活动,您是否会参加”、“如果学校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选修课,您是否会选修”等来反映主观需求程度,另外研究还了解了被调查大学生对所在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希望了解的健康知识和喜欢的健康教育方式。

(三)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5软件录入。数据分析使用SPSS18.0软件,主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卡方(X2)检验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OrdinalRegression),检验水准α均定为0.05。

二、结果

(一)大学生健康教育客观需求

1.基本健康知识掌握

调查中了解了大学生对10条基本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表1给出了具体结果。10条知识点中,92人(10.3%)答对3条及以下,268人(30.1%)答对4-5条,299人(33.6%)答对6-7条,仅230人(25.9%)答对8条及以上。方差分析显示,健康知识得分没有性别、年级和专业性质的差异。

2.基本健康行为

在基本健康行为方面,被调查大学生能够坚持每天吃早餐的仅有506人(56.9%),能够每周2-3次适量运动的有441人(49.6%),能够每天睡眠7-8小时的406人(45.7%),不吸烟的有633人(71.2%),不饮酒或少饮酒的有539人(60.6%)。对于所列出的5种基本健康行为,能全部做到的学生仅占12.7%,能够做到3-4种的占47.2%,35.0%的对象只能做到其中的1-2种,还有5.1%的学生表示自己只能做到其中一种健康行为或一个都做不到。表2采用卡方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发生情况,总体而言,男生、大三年级和工科学生的健康行为发生率较低。

3.自我健康状况评价

被调查大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了乐观评价,分别有21.1%和45.2%的对象认为自己健康状况相对于班上同学而言“非常好”或“比较好”,仅分别有1.7%和1.0%的对象选择“比较差”或“很差”,另有30.9%的对象选择了“一般”。卡方检验显示:被调查对象的自我健康状况评价没有年级和性别的差异,但有专业性质的差异,理科和工科学生更倾向于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乐观评价,文科学生选择“一般”的比例显著较多(P=0.009)。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观需求

1.高校健康教育必要性及参与意愿

绝大多数(90.7%)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分别有44.7%和46.0%的对象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而选择“不太有必要”和“完全没有必要”的比例仅分别为8.8%和0.6%。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反映在学校里“很少”(57.0%)或“没有”(27.0%)接受到健康教育。近半数的人表示并不满意(45.5%)所在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认为存在内容不全面(46.5%)、没有针对性(40.8%)、方式单一(44.4%)和参与学生少(44.0%)等方面需求改善的问题。还给出了被调查大学生对于一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参与意愿,X2检验显示参与意愿没有性别、年级的分布差异,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意愿有所不同,工科学生参与意愿相对较低。

2.喜欢的高校健康教育形式

被调查大学生是所喜欢的健康教育形式(多选题)较为分散,在所列出的9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没有一种形式的被选比例超过4成,选择比例最低的是听广播,仅有11.5%。列前五位的健康教育形式由高到低依次为:选修课39.1%、网页/APP传送38.1%、专题讲座34.3%、视频观看34.1%和折页/手册发放25.5%。卡方检验提示:在所喜欢的高校健康教育形式方面,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差异性较小,大多没有统计学显著性。

3.期望的高校健康教育内容

在所列出的11项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中,需求在前五位的依次为:心理健康71.7%、生理健康61.5%、健康生活方式46.3%、急救44.5%和性与生殖健康43.6%,另外,饮食与营养、传染病预防的需求比例也超过了四成。在所期望的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上,年级分布完全没有差异,但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需求有显著差异,表5给出了具体比较情况。总体看来,女生比男生的健康知识需求多,文科专业学生的健康知识需求多于理科生和工科生,工科生的健康知识需求最少。

(三)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观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观需求影响因素和主观与客观需求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采用了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变量为高校健康教育必要性(非常有必要=1,比较有必要=2,不太有必要或完全没有必要=3),自变量则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性质)和健康服务客观需求(健康知识得分、健康行为、自我健康评价)。表6给出了具体分析结果,显示:大二、女性、文科、健康知识得分在8-10分、健康行为相对较好的大学生更希望高校开展健康教育。

三、结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健康教育主客观需求度均较高,高校需更加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从客观需求看,尽管近7成的对象都对自己的健康做出了乐观评价,但能够答对8条以上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健康素养知识的人仅占25.9%,而能够做到所有5种健康行为的比例也仅有12.7%,仍然意味着高校健康教育有着非常迫切的客观需求。而从主观需求看,与瞿书铭[6]等人在福州高校调查数据相近的是,90.7%的被调查大学生都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主观需求同样很高。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却反映在学校“很少”(57.0%)或“没有”(27.0%)接受过健康教育。说明,高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大量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可及性高、可接受性强的健康教育服务。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主客观需求存在高度不一致性

从不同专业性质的学生比较结果不难看出,工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健康行为问题,但是他们健康教育主观需求却相对较低,不仅健康教育活动参与意愿不高,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率也大多明显低于文科同学。而且多因素分析在控制了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后,仍然显示健康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和健康行为较少的学生,即健康教育客观需求高的学生,其健康教育主观需求率却相对较低,这会是学校健康教育中的难点问题,即更多需要干预的同学却很可能不愿意参与到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高校的健康教育要能更多地主动走进其学习和生活之中,通过同伴教育、校园主页/APP推送等办法吸引他们关注自身的健康。

(三)多种形式并举,全方位满足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需求

从所列出的11大项的具体健康知识需求看,选择比例都接近或超过3成,说明大学生们对于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有一定的主观需求,高校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内容的全面性。而从所喜好的健康教育形式看,9种活动方式选择比例最高的39.1%,而最低的也有25.5%,选择较为分散,但也同样给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多种形式并举才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对于既往的研究,本研究创新地借鉴健康服务中对于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的分类与界定,对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观和客观需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并对二者间的依存关系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样本仅局限在一个高校,且被调查学生的健康状况用健康自评指标来反映,可能与其真实健康状态之间有着差异性,不能更准确地反映健康教育客观需求,建议今后的研究扩大样本范围和选择更精准的研究指标,以提高结论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尽管如此,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改善高校健康教育,实现需求导向的区别化、精准化、多样化健康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周建芳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人口与健康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和红,罗月.北京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7):1261-1264+1299.

[2]郑进贵.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2):4130-4133.

[3]张鑫.国家卫计委:青年是我国艾滋病防治重点1-10月份报告青年学生染艾2662例[OE/OL].

[4]刘素珍,方进博,胡秀英.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4):382-383.

[5]李健艺,梁碧绿,蔡健生,等.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8):1139-1142.

[6]瞿书铭,郑振,管纪惠,等.福州市高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7):801-804.

[7]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4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构建

摘要:

近几年来全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这种社会形势也为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发展的机遇,同时,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的参考作用,目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一共做了下面五个步骤,第一个是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第二个是对心理健康老师的培训工作,第三个是编写了一些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心理学的刊物和读本,第四个是研制了一种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评系统,第五种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文章就这些加以了介绍,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心理学

引言

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大学生能够进入大学的校门,但是在机会增多的同时,也潜伏着很多的危险,许多的高校因为盲目的关注扩张和学校的建设,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而大学阶段却恰恰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建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最后发展成心理疾病,这些年,很多因为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的大学生不得不放弃大学学业,这样的结果真的十分可惜,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经刻不容缓。其实早在国外,就已经有专门的机构针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方面的研究,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学科上面,比如临床心理学,应激心理学等方面,但是,心理学虽然在我国早已发展,却没有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做出切实努力,不过,从2001年起,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在教育部的引导下,很多的心理学专家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且大力开展了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编写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通过高效开展一些专门针对心理学的课程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引导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针对高校的心理老师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方面的教材,因此,教育部组织了很多的心理方面的专家,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理论知识的研究从而编写出了五本教材,供大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用。这5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基础心理学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且对不同的心理群体进行了区分,该书主要是作为其他课程的一个基础,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质。

(二)心理卫生学

这本书主要的内容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治疗的方法。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三)变态心理学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健康疾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给出了一些诊断的基本方法,非常的具有科学性,还引用了很多国外成熟的观点和理论,这本书中西合璧,实践性很强。

(四)心理评估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评价标准,给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种测验方式,包括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兴趣与态度测验以及临床评定量表等。

(五)咨询心理学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心理咨询的一些问题和步骤进行了分析,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学生案例进行了分析,内容非常的丰富,案例鲜活生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这五本书的内容各部分互不相同但是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组成的内容对我国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了一些具体的诊断和判断的方法,也是我国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做出了一些理论性质的总结。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在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一环就是教师,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因此,教育部专门设立了针对高校的心理教师健康教育培训的培训班,结合了全国各个高校的心理培训的老师进行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培训班除聘请上述5本书的主编授课外,还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心理健康专家授课。这次的授课内容非常的详实,紧紧地结合着当代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对于一些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并且组织教师进行现场的观摩演练,这些环节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大受启发,这次的培训工作也做到了有效地指导了高校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情,而且是一种随时随地的行为,不过,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普及到每个学生。因此,要面向全部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编写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读物和读本,这些通俗易懂的读物不但将理论通俗的解释了,而且还配上了很多的案例,非常的丰富有趣,能够对大学生起到一种指引的作用,在大学生进行自身的反省,并且按照读物进行有效的学习,建立正常健康的人际交往,发展健全的人格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四、研制了一套专业的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评系统

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如何,依靠外表很难加以判断,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评测体系,专门对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评测,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了一些测评系统。

(一)《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概述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是第一个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评测系统,这个系统的研制过程非常严谨,专家们先后对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的测验,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性质的研究,并且听取了很多工作在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一线的老师的建议,最终得出的一个测评系统。为了测试测评系统的有效性,专门对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一些大学生进行了实验,实验的数据表明这个表能够初步的判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情况,可以提早的做出一些预判。

(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构成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由4个心理健康相关量表和1个计算机软件组成。

1.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

这个量表使用来测量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压力的,压力是人都无法避免的,但是长时间的受到一些压力,就会产生一些心理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些因素,因此,根据这个表,就可以对大学生的一些心理情况进行及时的干预,也为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测提供了一个参考。

2.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

该量表用来测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人格是跟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于社会对于他人的一种行为,因此,对于人格的研究是能够判断一些心理健康因素的。

3.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

该量表用来测量大学生适应情况,大学是人一生中第一次独立的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是一个从少年到青年的重要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因此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是大学生抵受住压力的重要方面,也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内容。

4.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

这个量表用来测量大学生心理困扰症状,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没有受到一些干扰,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12个维度组成: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精神病倾向,自卑,性心理障碍,依赖,冲动,退缩和攻击。

(三)对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研制工作的评价

1.大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系统的特色

这个大学生心理评测系统的建立得益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是教育部的领导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高度重视,从而集合了多个行业的专家进行了共同的研究,其次是很多专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非常的尽心尽力,从而研发出了非常切实可行的评测体系,再就是评测系统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这是别的系统所不具有的严谨,此外结合了心理学的多重理论,为评测系统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

2.大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系统的突破和创新

这是第一次,能够从比较专业的角度去看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能够从多个专业,多个侧面去考虑,并且借鉴了很多的国外的成熟的理论和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的建议,从而能够使这个测评系统比较的专业,又具有一些创新,能够比较准确的对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评判。大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系统的研发不但弥补了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急需的、有相当高的信度和效度的、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理测量工具。这是一个具有非常高水平的创举。

五、组建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因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急迫需要,教育部于2005年正式组建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并且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这个机构的设立就是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关注度。

六、结束语

在整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各个专家和学者共同努力,齐心协力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作者:方瑗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德立,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6,06:1282-1286.

[2]佘凌,张信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28-31.

[3]赵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海,2007,06:200-202.

[4]孔伟,武文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06-107.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方式

摘要: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为了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在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创新性发展。因此,在本文中,分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以相关的创新途径促进其教育方式的形成。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我国受社会转型发展以及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会受多种要素的影响,在社会中面对较大挑战。因为心理障碍能够影响大学生的积极发展,只有促进教育方式的创新性才能为其提供指导性意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其一,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是高等教育下的必然要求,因为在当前教育中,主要倡导的是全面性发展,在该理念下,要为大学生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社会条件提供有利支撑,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现代化发展下适合其需求。所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以及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思想行为发挥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大学生的行为活动都是由心理上引起的,如果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容易;如果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1]。其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成能够满足当代的和谐发展需求。在个体社会发展下,大学生只有具备更健康的心理,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认识,才能以积极的态度解决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能够提高自身的智力,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身体和品格。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主要培养的对象,只有具有科学的创造精神,并促进理念的创新性发展,发挥其学生的自身优点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较大动力。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健康、和谐进步,大学生就应以积极的态度,促进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还要提高对自我的认知,只有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对自身进行评价。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发展人才,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进步。其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力的主要途径。人的潜力是生命演化过程中以及社会实践精神积累得来的[2]。前者是先天形成的,后者是后天形成的,对其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积极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科学的实施方法,人的智力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所以,对大学生潜力进行开发,不仅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引导意见,还能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自我认识。基于以上的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促进其全方位发展,就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展,在理论知识模式下,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还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全面进步以及和谐校园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能够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维护学生[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高校对其形成的最为基本的认识和态度,能够使大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理性化意识,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与先进性。高校在整体的教学期间,应将教育的价值取向作为根本,对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进行研究、分析,保证心理健康形成更为有利的效果[4]。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心理咨询,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一般情况下,存在心理故障的学生才能被认为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并预防该部分的学生。所以,为了其长期发展,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期间,一定要将治疗性转变为预防性,并扩大心理健康的教育对象,从而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二)健全教育队伍

根据相关的理论思想,还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中去,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积极构建。高校在对教育队伍积极构建过程中,不仅要根据相关文件的具体精神,还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在校园中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保证在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中改变单一的队伍建设模式。还需要根据高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成立相关的督查小组,并聘请一些专家为其咨询,这样不仅能保证工作的积极落实,还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创新教育载体

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一定的教育载体,期间,可以在大学生宿舍走廊更新一些板报内容,并加深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印象,从而针对存在心理故障的学生及时治疗。还可以利用图片、文字的方式说明心理障碍存在的主要症状,并鼓励学生在现实中敢于面对,保证学生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还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如:利用校园广播、校园专访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讨论和研究。

(四)营造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自身行为都是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影响的,所以说,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将发挥其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过多的重视学生的学习空间,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为了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要针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进行心理教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较多收益,还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关爱。

总结

综上所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性能够满足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需求,也能为学生实现先进的思想成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只有明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意义,才能使大学生健康稳定的成长。

作者:钱大海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

参考文献:

[1]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2]刘静.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现代交际,2016(2):172.

[3]王云彪,张国成,杨倩音等.以心理健康活动月为载体,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C].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2011:27-29.

[4]曹冬生.创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135-137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探讨

摘要:

随着科技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探讨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

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同时也逐渐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在网络视阈下合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1)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由于网络存在虚拟性以及匿名性等特点,大学生在网络的交流方式主要为人机对话,在虚拟的空间当中大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的与对方交流,尽情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这种方式自由性较强,同时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心理发展。

2)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欠缺。网络作为巨大的资源库,能够给学生提供数以万计的信息,大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基本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于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就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紊乱。现如今多元价值取向、多元文化交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现时代大学生思想上还不够成熟,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无法分辨错误的价值观念并及时规避,在此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价值选择也更加迷茫。

二、网络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1)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开展以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管理为主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防止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网络行为失当。高校应当加大网络监管力度,正确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及约束,给大学生提供“引导”,而不是单纯“灌输”,最大限度地开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正确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2)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主要集中在教室以及心理咨询室等地方,这种方式对于一些性格内向、对隐私保密要求较高的大学生来说,交流起来相对困难,他们更倾向于采用网络咨询的方式,我们可以借助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可以通过电子邮箱、QQ、留言板等形式,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建立网上心理论坛,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3)健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信息库,切实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体系。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对其基本信息、心理测试结果、心理特点等信息建立个人档案,并不断进行追踪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特点,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建立切合实际的干预体系,高校还应该强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研究,及时找到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尤其是把心理健康问题分门别类进行区分,同时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及心理健康预警记录,及时为以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4)充分开展社团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健康心理。为了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助社团的力量,通过社团的活动调查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建立贴吧、公共平台、论坛、微博等,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类社团和协会是高校优秀学生的集聚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力深厚。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植根于社团和协会的活动中,有助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程,尤其是成立心理健康协会,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月、心理拓展训练等大型活动,结合心理征文等日常教育活动,举办心理话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影片赏析等活动,为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丰富的资源。另外,班团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更易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有助于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发展,我们应该把握机遇,有效利用网络教育阵地,开创网络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杨娜娜 孙雅茹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文为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阳光心态培育体系的构建”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GS2015014]

参考文献

[1]陈峥峥.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创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5)

[2]张永飞.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6,5(5)

[3]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第五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如今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不自信、逆反心理、沉迷网络游戏等方面。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大致方法有设立丰富多彩的心理课程和多种类型的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学生工作者的心理辅导文化知识、并利用一些网络工具,或经常与学生谈心的交流方式等对策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兴盛衰败主要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高低,这其中不仅依靠他们的健全心理素质与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当然也离不开学生自身文化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业荒废,沉溺网络游戏、道德失衡的现象客观存在,并且休学、退学、虐待、打架群殴等不良事件逐年递增。这些令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担忧,学生家长困惑的心理问题,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不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尤其是成长过程中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律的良好心态应该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不自信心理取决于很多方面比如学习成绩,家庭状况,社会阶层,地区差异等不同会使一些学生产生自卑感。不自信人群是一个弱势群体,学生工作者应当积极去关爱引导他们,不要因家境、金钱等客观东西使自己形成攀比心理从而自卑,不要因为暂时的失败而自卑。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应该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多去求知识求做人,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2、逆反心理

它是人成长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的一种现象,它是一种以“对着干”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行为反应。我认为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有: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做学生管理工作的,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上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改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因为这些同学更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当我们真正放下架子平等的换位思考的与学生交流时,这对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是有效的,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所思所想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关心。

3、沉迷网络游戏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们提供了便利的广泛的服务资源的同时,也给大学生造成了适得其反的影响。想必每个高职院校都有网络成瘾的学生,这也成为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一大难题。同时过重的好奇心以及薄弱的自制力成功带领他们走进网络的世界,这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自身原因。而网络能够成功让人上瘾的原因来自于它能使人产生莫名的亲密感,无压抑感,自我操控感。除此之外,家庭学校社会的监督管理引导不完善,使大学生顺理成章痴迷网络。学生自身能认识到网络的利弊,合理控制上网时间,恰当利用上网优势,让网络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一把利剑,这是如今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做的。

二、解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有

1、设立丰富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

在高职院校中我们应该多多设立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多样化课程,有目的性的给学生们灌输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根据各时期的成长变化给予针对性策动,例如《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当然这些课程的设立不是单单让学生只是硬背一些概念定义等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如何正视自己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自我调节这些问题,最好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此类问题。因为现在90后大学生不喜欢枯燥的形式教学,如果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会使其适得其反;适当在大学里多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聘请一些有影响力的心理大师或社会人士来做报告,通过真实案例来引导教育学生。

2、加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心理辅导知识

要想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改善,首先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指导能力。其次,高职院校的心理部门应经常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指导能力培训。笔者认为一个学生思想受学生工作者思想影响,另外高校也应该定时组织学生工作者进行工作交流会议,相互探讨交流工作心得和工作经验,汇报学生的思想动态最好拿出自己的经典实际案例来交流。身为思政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上发挥积极作用。为个别心理测试不太良好的同学按教育局要求的分类指导建立好详细档案的同时更应该融入他们,建立信任,其实他们希望老师也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也渴望我们关注关心他们,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拿出更认真的工作态度,更专业的心理方面的知识来为学生服务。

3、利用现代网络来解决学生的心理误区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5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体育课课程改革的要求,体育课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1]现如今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体育课程的效果不断下降。为了做到体育课堂与时俱进,本文结合拓展训练作为课程在国内外开展的现状,并通过分析拓展训练的特点与功能,指出了拓展训练是能够改善目前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且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开发智力、增强团队凝聚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也为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的路径提出了几点建议,为以后的开展提供依据,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拓展训练;中学体育;可行性

拓展训练又称为户外拓展训练,是借助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科研成果。拓展训练的本质是以身体活动的模式为载体,通常利用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帮助人们达到“磨练意志、培养情操、融合团队”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与学校体育教学极其相似,因而,有些学者提出拓展训练其实就是体育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和延伸。为了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所以将拓展训练这一体验式教学引入到课堂中,激发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爱,改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于校园体育课程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2]

一、拓展训练在国内外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拓展训练进入校园是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首次将拓展训练引入到学校教育中的是美国一高校的校长皮赫,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使得拓展训练与学校教育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带给学生。不久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实施和采用,并取得了成功。美国教育界也逐渐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并把这种计划列入了课程大纲并在学校进行教学实践。[3]拓展训练实践大纲的首次出台是在1974年,出台后迅速引起了全球教育领域的关注,并且此大纲被评为“全美教育普及网络”优秀教育大纲。在美国的高校教学课程大纲中,一直沿用该计划的学校达到全美高中总数的90%。可见,拓展训练在国内外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20世纪90年代中期,拓展训练进入中国内地,1999年,拓展训练和学校教育在培训活动中第一次相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也把拓展训练纳入课程体系当中,让学生通过拓展公司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参与到其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网络可以看出,拓展训练在学校中的开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最为突出的为武汉,武汉作为全国的重要文化中心城市,已有二十余所高校开设了拓展训练课程。其中包括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1]

二、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的特点与作用

1、拓展训练开展的特点

(1)心理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定的环境、教学流程需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教学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挑战,通过拓展训练课程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与众不同,这是心理上的一种更高的体验。

(2)高峰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断的鼓励学生,使学生不断的超越自我,突破自我。在游戏中来提升自我的自豪感和获得成功后的自信心。

2、拓展训练开展的作用

(1)满足学生愿望

由于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程都在学校内部进行,因而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兴趣,出现逆反心理,甚至不想上体育课。拓展训练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体验式的培训项目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突破和超越。把拓展训练引入到体育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4]

(2)促进学生健康,调节心理

每个学生的体质各不相同,因而在参与拓展活动期间,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精神面貌。学生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承受一定的体能负荷,并在活动过程中遵循要求和规范完成项目,达到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等心理活动的目的。此外,拓展活动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会帮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障碍,磨练毅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效地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5]

(3)丰富体育课堂内容

拓展训练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各种情景使学生积极的运动和参与,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拓展训练不受教学环境、设施、设备的限制,能够极大的丰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拓展训练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的突破和超越,体育运动也是如此。因而,学生在参于拓展活动的过程中,会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也会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三、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的路径

1、加强对拓展训练的再认识

通过开展拓展训练专题讲座、体育沙龙等活动向学生传递拓展训练的意义,传授拓展活动相关知识,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并把接受体育教育视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而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2、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加强师资培养、器材场地建设,完善拓展训练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拓展训练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场地器材资源和教学资源等三个主要类型。

(1)人力资源:学校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拓展训练的培训,以完全掌握拓展活动流程;另外,可以通过引进该专业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6]

(2)场地器材:学校应加强场地器材的建设,诸如:“信任背摔、毕业墙、高台演讲”等项目可以在普通场馆进行,使用的器材也相对简单,但拓展训练大多数是专业性极强的项目,因而专业的场地和设备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学资源: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对于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基本空白,没有形成完整的拓展训练体系。教学大纲和教材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拓展训练教学研究,积累经验,逐步完善教学大纲,并组织相关教师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编写系列拓展训练教材。

3、抓好拓展训练设计

由于拓展训练在学校教学中起步较晚,因而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教师在开展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拓展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流程。以比较丰富的拓展训练内容,充分发挥拓展训练的作用。

四、小结

通过对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关系的讨论,可以看出拓展训练对中学体育课程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拓展训练的开展,会使学生喜欢拓展训练,认同拓展训练,这就为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铺平道路。另外加强对拓展训练的再认识、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抓好拓展训练设计会进一步促进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作者:郭恩次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明.拓展训练引入高中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北:湖北大学,2012.05

[2]张凡涛,宋金美.将拓展训练引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初步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3):63-64.

[3]何灿斌.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在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06

[4]田海涛.中学开展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及其必要性[M].长春,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05:216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6

作为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重要举措,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相关要求和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以深度辅导、社会实践工作为创新载体,着力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精细化水平。针对深度辅导,提出四项要点“覆盖全体,重点辅导;针对问题,提高效率;提高技巧,科学指导;整合力量,全员育人”。在校院两级党委的领导下,软件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以研究生工作组为抓手,学生干部为主导,统筹班主任等教师力量,推进深度辅导的辐射效果。在工作过程中,研究生工作组不断学习心理辅导理论,总结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成效。促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对接,充实提升研究生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培养研究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政方针和国内外形势;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和他人,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人生道路的顺境和逆境,加强个人修养等;在学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学术诚信,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据学生的专长、技能、性格进行分类引导教育,变面向群体的粗放型思想政治教育为面向个体的细作型思想政治教育。

二、重点关注心理健康,保障安全稳定

招生伊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知度还不足,社会上普遍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平低于学术型研究生”,录取学生大部分由外专业调剂而来,自信心不足,缺乏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对就业前景十分担忧。另一方面,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改革,高校在思想和观念上还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没有突出专业学位区别于传统学术学位的人才培养特色,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定位不明确。因此,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人群,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对学术型研究生来说更为突出。另外,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使在校硕士大部分时间在参与校内外专业实践、学习交流等各类活动,研究生的人身安全和社意识形态也成为高校安全稳定的重点关注对象。通过研究生入学教育、学期教育、毕业教育、党员教育、素质拓展等具体途径对研究生学习、心理、生活、家庭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之所需,了解学生之所想,保证谈话内容能够找准切入点。制定了研究生安全应急预案,为全体在校实习学生宣讲并购买了商业保险,组建了研究生维稳小组,定期开展安全讲座,发送安全小贴士邮件,签订《安全责任书》,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体系的作用。在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改变单一的教育方式,通过电话、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络、微博等多种手段拓展沟通方式,确保学生个人动态信息传达及时有效。

三、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

专业学位硕士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以学生自身职业发展为诉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培养计划从传统的以面向科研的研究生为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以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和培养正确价值观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社会认可度,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心态。软件学院经过考察,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定制培养,从企业内部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过硬的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参与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为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眼界,提高就业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引入企业资源,建立相对稳固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开展IT企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模拟大赛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观行业内知名中外企业的机会以及职业规划讲座。参观走访的单位有微软、百度、IBM、甲骨文等,旨在让在校专业硕士提前体验、直观感受到IT企业的工作模式,加深学生对软件行业的了解以及企业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对软件的兴趣,为实习就业工作打好基础。邀请邀请企业高管开展职业规划讲座、面试技巧辅导,讲述企业文化和个人职业发展,促进学生认清形势,明确自我定位,及早开展生涯规划,减轻就业压力。为更好地为专业学位硕士提供正确的就业指导,软件学院研究生工作组走进对口单位了解企业情况和用人需求,利用校友资源获取就业信息,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推荐网络。

四、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双导师”管理模式

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和学生的重要纽带,是专业教育最直接的体现者。而专业学位的培养过程从课程设置上,实训、实习等环节比重明显加大,因此在校外期间的思想教育成为校内导师的教育盲点。软件学院以校企联动开展人才培养为契机,聘请企业导师给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专业指导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利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重监管和教育,确保学术硕士的安全及心理教育覆盖全体,不留死角。首先,要求导师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85后”“90后”群体强调个性,具有很强的怀疑精神,对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导师的身教更胜于言教。可以说,导师是专业学位硕士进入社会工作之前接触最多、最容易对其产生影响的人,因此导师必须敢于坚守正面的价值观念,敢于向学生灌输正面的价值理念,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次,在论文或实习环节,要求校内外导师分别把对职业道德、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融入负责的每个环节,如在社会实践中教导学生加强职业责任感,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培养学生扎实刻苦的学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育往往比空泛的说教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要求校内外导师在学生出现学业或生活困难时,及时进行通知研究生工作组,促进快速的有效引导,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将思想教育工作常态化,确保学生按时、保质、高效地完成校外实践环节。

五、扩大国际化视野,增强文化交流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软件学院确立了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重视解决好国际化人才的思维与国际接轨,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化观念:一是全球化竞争;二是危机意识;三是创新。软件学院关注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积极招收留学生,开展纯外语教学,营造学院的国际化氛围。开展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前沿技术讲座、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专业硕士的国际化思维。2011年,软件工程硕士新生,包含来自17个国家的留学生130余人,开展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思乡切,海外学子别样情”的主题中秋活动。通过共度中秋佳节,中外学生不仅融入了新集体,也加深了解到不同民族文化。此外,通过邀请北京公安宣传中国法律法规、茶话会等方式让中国学生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互动,培养其接纳不同价值观的能力。

六、引入以评促改,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会计专业;WPBL;教学模式

一、引言

时代的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进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成长、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对企业的经济问题、财务问题的传输、观察和监督起到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必须注重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核心课程W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中,PBL有两种意义,本论文主要针对项目教学法方面,依据会计学科的概念和原理,设计教学环节,包括项目目标、项目活动和项目成果。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当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并形成相关的操作技能。WPBL是指网络环境下的PBL,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和互动工具,可线下师生互动完成任务;另一种是所有教学环节依托网络平台,师生在网络虚拟环境下,通过角色完成任务。本文就高职会计专业WPBL应用操作程序进行研究。

二、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WPBL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教与学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将新型教学模式与新的教学理念的融合,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研究。在这个教与学都在发生着新的转变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倦怠甚至厌学的现象,这是阻碍教育和教学的关键问题。徐盛的学习状态主要表现为:课堂作业,缺乏主动探究;同学之间,缺乏团结协作;遇到问题,缺乏解决能力;信息采集,缺乏积极创新等。不过,相较于基础学科,学生对新鲜的、与就业相关的专业学科还是有一定关注度的。

(二)教师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在教育技术领域突飞猛进的时代,技术给教育改革提供了支持,同时也给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陈旧的教育模式已经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如果完全脱离固有教学模式,完全脱离理论知识点扎实根据,又无法构建良好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构建。在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上,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顺利培养学生通过WPBL平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三、教学模式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不断丰富的教育理念结合成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对于其中的网络主题学习、虚拟社区学习、多元互助学习等教学模式进行简单阐述。

(一)资源重组构建,网络主题学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WPBL教学开展,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项目教学法。我国的主题学习资源网站建设还存在着资源组织形式单一、资源推演过程心理环境欠缺、资源评价鉴别水平不权威等问题,会计专业资源也相对薄弱。在网络主题学习构建方面,任课教师必须在网络中先行实践研究,掌握一定的可行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后,对于会计专业课程中各门学科的特点和关联,重组构建一核心知识点为主题,具有热度、广度和深度的网络主题。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主题资源,着力于学生操作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幅度提升。

(二)课堂环境创设,虚拟社区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思想、信息和创新成为重要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本。通过丰富便利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虚拟社区学习,课程内容相对正式和严谨,学习资源进行采集、筛选、整理,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进行指导。虚拟社区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对于虚拟社区提供的资料信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选择吸收、加工和处理,学习内容完全是学生自主的探索和相互间协商完成的,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交流的心理障碍,充分展示了虚拟社区学习个性化、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绝对优势,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能力操作实施,多元互助学习。多元互助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创设,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操作要求非常高的专业课程,多元互助学习是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手段。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讲授型、辅导型和折中型。折中型将教师的理论讲解、指导活动和学生的操作实施、交流互动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教学效果突出。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W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突出体现了多元互助学习的重要作用,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真正地做到“为了理解而教”。

四、探索与研究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处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进行和完成,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确定项目任务。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专业能力,采用合理的任务分组,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展示。立足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设定几个项目,经过可行性分析讨论,最终制定项目选择和项目设计。其中,在项目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遵循基本理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施项目操作。项目团队协商综合因素,制定执行计划,包括时间、步骤和分工。教师在审批项目执行计划后,先对学习内容的理论部分进行讲解,对于学生项目操作进行指导,注意事项进行提示。比如,在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项目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了解制造费用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只在费用降低企业的成本。教师作为项目的实施顾问对于操作过程进行跟踪监督,督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分工协作、信息共享、强调效率。评价项目成果。教学项目完成以后,要对学生提交的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可以先由学生自己讲解和互评,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经一部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税法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税法教学模式基本停留在老师讲学生记,或者案例教学法,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实践能力差,从而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了税法教学改革的发展。税法本身兼具着科学性、技术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这样一门复杂的学科不能光靠听光靠看,必须通过想带信息技术的支持,带动师生一起创造环境优势、能力优势和操作优势。1.引入项目教学法,整合课程内容。在税法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教师需要在课程开展前,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根据章节特色和关联,制定循序渐进、前后呼应的项目策划,这样才能更有利于项目教学法的开展。比如:对增值税的纳税申报进行教学时,可以优先选择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增值税实体法方面的内容和申报解缴税款程序法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项目教学法融合性和针对性的优势。2.开展项目教学法,精选教学方案。高职院校税法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法,项目经过精选也很重要。教学项目的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产生的项目,相对实践性较强;二是高校学生参与的教科研项目,相对理论性较强;三是高校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产生的项目,相对针对性强。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操作中去,引导学生在遇到实践问题的解决措施加以改善,提高教师税法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项目操作能力。

五、结束语

新时代,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会计专业核心课程WPBL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显得极为重要。其中项目教学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了一名向导和顾问。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又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所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试用推广。

参考文献:

[1]丁晓蔚,顾红.“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实施模型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

[2]赵文霞.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网络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3]宋晓娟.PBL教学法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4]简冠群,岳世忠.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5(3).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8

1.目前高校的辅导员的专业大部分是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等,他们在管理学生日常事务和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而且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层次都较年轻,与学生交流没有代沟,能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群体,能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和指导,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然而,目前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辅导员人数远达不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1:200配备的要求。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琐碎、繁重,除了完成所在二级院系交给的工作任务外,还要完成学校、校党委、学工处、教务处、财务处等各部门分派的与学生相关的一切事务。对于应对日常事务已经相当繁重的专职辅导员,还要评职称、写论文,进行学生思政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因此,细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的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部分的专职辅导员所学的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管理专业,与医学专业完全不同,这些辅导员在学生学业指导以及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提供学科专业上的帮助和意见,此外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2.兼职班主任岗位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专职辅导员的部分工作压力,兼职班主任通常管理1个班级。

配合辅导员做好所管班级的学生工作,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家庭困难学生和后进生。兼职班主任可以是学生的课任老师,也可以是在学校里从事其他行政工作的人员。由于兼职班主任有自己的专职工作,班主任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事务,因此对学生工作的完成效率和用心程度参差不齐。用心的老师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也有老师只把当班主任作为职称评定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应付了事。

3.当今社会经济多元化,网络无处不在,在这种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有着这个时代的特点。

他们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创新意识强,敢于挑战新鲜事物;但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优越,从小到大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没有受到大的挫折,缺乏独立性,抗压受挫能力差。一些学生离开父母在大学里过集体生活,面对一些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上的小问题,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少部分学生甚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等。其次,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做事不细心。而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医务工作,需要的正是用责任心和细心完成每一次的检验工作,确保检验报告准确无误。第三,喜欢以个人为中心,功力心强,做事情只考虑个人得失,不顾他人的利益,缺乏奉献精神,凡事付出要求有相应的回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社会风气也容易使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挥霍父母辛苦挣来供他们读书的钱。第四,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对于在校大学生,网络也给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现在的学生对网络过于依赖性强,遇到问题不爱思考,习惯在网上“百度”。部分学生自制力差,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单一的由辅导员或班主任管理的工作模式都存在缺陷,还有待完善。因此尝试建立一种以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协作的学生管理模式,从各种不同的角色入手,三者既独立分工又相互合作,把教学和育人相结合。

二、9A导师制的建立及具体实施

与以往的科研导师制不同的一种新的导师制———9A导师制。它是通过围绕导师对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就业力等9个方面的针对性培养,最终使学生达到“3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自信(较高的综合素质)、就业自信(就业力强)。选聘的9A导师来自医学检验学院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或附属医院检验科从事临床检验的老师及在检验学院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部分导师是该行业的专家,这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不仅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检验的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能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9A导师制实行四年一贯、利用课余时间、师带徒式导师制。根据学生潜力和个性,有针对性选择“9A”中的2项及以上给予强化培养。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在1:2—8左右,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完成后,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同时,对所带学生获得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这样也能一定程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保证9A导师制的顺利开展。9A导师制与传统导师制的优势在于,导师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与学生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更容易了解所带学生的学习、性格、爱好等特点,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进行学习。

三、9A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协作管理模式的优势

1.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在短期内解决了学生管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近5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大增加,我校检验学院的学生人数从原来的一个年级2个班扩大到最多一个年级7个班。虽然学校在不断地增加专职辅导员编制岗位,但要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要求,总有一定的滞后性。9A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协作的管理模式,使加入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数增加了两倍。在保障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还减轻了辅导员工作量大的压力。这样,辅导员就不仅仅只停留在完成各种日常管理工作上,能有充足的时间,更系统、更科学的来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水平。所以,三者协作的管理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工作质量。

2.分工明确,提高学生指导的针对性。

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不断完善,9A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通力协作,在我校检验学院的学生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后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分工更为科学和明确,辅导员负责整个年级的学生管理,主要从宏观了解全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风气,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从班级学风建设、及学生个体入手,一方面协助辅导员从面上管理班级,另一方面又能细致入微为个别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9A导师则以导师组为单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开展知识小讲座,参与导师的科研研究,提前接触临床检验操作等。9A导师制在学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和推荐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