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量经济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数量经济技术

数量经济技术范文1

直井压裂及其配套作业造价917.75万元,成本1182.14万元,超造价264.39万元;水平井压裂及其配套作业造价4264.28万元,成本4716万元,超造价451.72万元。成本超造价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工实际成本比造价高;二是摊销材料实际成本计取系数比造价高;三是机械实际成本比造价高;四是燃料实际成本比造价高。两口井各个工程的造价及成本比例存在着巨大差异,主要是受“施工规模、设备数量、材料量价、人员投入、现场准备、工艺技术、施工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二、项目造价分析

非常规压裂各项造价指标较高,是由其施工规模大、施工排量高、设备数量多、材料用量大、人员投入多、现场准备长、工艺技术复杂、施工时间长等特点所决定的。根据设计方案的要求及现场施工的内容,分建设工程、试油工程、压裂工程及技术服务四个板块进行造价分析:

1.建设工程造价分析。

直井建设工程造价56万元,储液池工程费50万元,储液池经济技术指标为200元/m3;水平井建设工程造价142.36万元,储液池工程费69万元,经济技术指标为186.48元/m3,水源井工程费57.76万元,经济技术指标为1660元/m。水平井建筑工程造价多86.36万元,其中:(1)新打水源井4口,造价多57.76万元;(2)多建1200方储液池一个,造价多19万元;(3)井场及道路维修多9.6万元。在前期施工准备中,场地条件、占地面积、施工规模、土储液池的数量、土储液池的布局、土储液池的防渗、水源井数量及距离井场远近等因素决定其造价的高低,所以优化前期方案是控制造价得主要手段。造价主要控制方向:(1)考虑该区块勘探开发整体效益,新建水源井4口,解决该区块的水源长远供给;(2)供水管线由硬管线换成软消防带,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3)水源井及井场用电所供材料,在施工完后进行了集中回收和管理,便于循环再利用。

2.试油工程造价分析。

试油作业按施工先后顺序分为压前试油、配合压裂、压后试油、返排液处理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作为一个施工项目进行造价分析。直井井间搬家距离为60km,周期121天,搬上的主要设备有:60吨修井机1台、XT-12B通井机2台、野营房18栋;水平井井间搬家距离为60km,周期30天,搬上的主要设备有:60吨修井机1台、40吨修井机1台、XT-12B通井机1台、野营房18栋。水平井试油工程造价多103.44万元,其中:(1)主要材料费用多83.86万元;(2)试油作业费低48.42万元,施工项目和工序未发生变更,而且技术服务多,因此整体降低了试油作业费用。特别是抽汲排液周期控制在计划15天之内,少30天,并及时转抽油机排采,不仅降低了作业费用,而且加快了投产速度,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3)水平井无地层测试项目,所以费用减少45万元;(4)返排液回收及处理费多113万元,由于压裂后返排液量多出6000方,致使其运输及处理费用大幅增加。试油作业作为压裂工程的配合施工,造价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控制:(1)现场施工队伍人员的配备;(2)施工设备的匹配;(3)材料的优选;(4)生产时效的提高;(5)多工种联合施工的生产衔接管理;(6)工艺技术水平再提高。

3.压裂工程造价分析。

直井压裂施工液量2280.56m3,施工砂量113.815t,压裂方式为光套管压裂,最大施工排量10.76m3/min,平均施工排量7.5m3/min,最大施工压力63.37mpa,施工1次,配液方式为现场配液,供液方式为二级供液。压裂工程造价443.75万元,压裂施工经济技术指标为1946元/m3。水平井压裂施工液量23498.2m3,施工砂量800t,压裂方式为连续泵送桥塞光套管分段压裂,最大施工排量14.6m3/min,平均施工排量6.25m3/min,最大施工压力80.9mpa,施工段数15段,配液方式均为现场配液,供液方式为二级供液。压裂工程造价2896.48万元,压裂施工经济技术指标为1233元/m3。与直井相比,水平井的压裂规模大、设备数量多、材料价格高用量大、人员投入多、现场准备长、工艺技术复杂、施工时间长,因此水平井压裂工程造价较高,直井和水平井压裂工程造价占各自总造价的比例为48.35%和67.92%。压裂工程造价,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控制:

(1)严格执行压裂设计规范。在满足科学性、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依据压裂地质设计,选择合理的压裂工艺和工具,优化施工规模和施工参数。

(2)优选压裂化工材料。根据地层特征及压裂工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压裂液体系和支撑剂类型,保证压裂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优选压裂设备。根据压裂井设计最大排量、设计施工限压等参数来计算压裂泵车机组总功率,以此确定泵车的数量,避免数量过剩。

(4)优选低压配液供液系统。根据施工总液量来确定低压配液供液系统的配置,不大于2000m3的压裂施工,采用一级供液系统,大于2000m3的压裂施工,采用两级式供液系统。储液池的选择应从区块整体的开发、井场条件、水源供给方式、是否能循环利用、能否与污水池合二为一使用等方面综合考虑,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5)优选配液水源。综合考虑运输安全、运输成本及区块整体勘探开发等因素,合理选择新建水源井、利用附近水源井以及引入水库水源等方式,采用水渠、管道等运输清水的方式,降低用水成本。

(6)优选压裂液配置方式。由于非常规压裂用液量大,一般都采用现场配液,这样既可以适时调整用量,减少浪费,又可以满足连续压裂施工的需要。

(7)返排液的回收、循环利用和处理。根据井场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对返排液进行回收和处理:依托已建的油气田回注处理站建设返排液集中处理站或工艺设施进行集中处理;配套建设返排液回注井设施进行分散回注;采用适宜可靠的返排液外排处理设施进行分散外排处理。

4.技术服务造价分析。

泵送桥塞、簇式射孔、带压作业、微地震监测等关键技术均引进国外技术,技术服务费用1898.5万元,占总造价的44.52%。其中,压裂液体系1194.5万元,泵送电缆桥塞射孔联作/钻桥塞368万元,不压井装置61万元,微地震监测275万元。技术服务造价,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在企业内部集中技术力量,加快技术进步,突破技术瓶颈,改变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进、转化、掌握“水平井泵送桥塞分段压裂”、“多级滑套-封隔器分段压裂”、“带压作业”等技术,不断地实现工艺技术的自主创新,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三、结语

数量经济技术范文2

关键词: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经验借鉴;发展对策

一、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一)开发区主导产业结构分析

沈阳开发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建设,产业发展在不断完善,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及结构状况(见表1)。从表1中可知,沈阳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互联网、金融、电子信息等领域。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开发区产业发展,一方面,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并向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攀升,符合沈阳“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特征;另一方面,涉足金融、物流等服务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二)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沈阳开发区作为辽宁省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已经成为了吸引外来资金的高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前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17年沈阳部分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工业产值、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等5项经济指标情况具体详细见表2所示。

二、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比较

开发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聚焦出口额、进口额和吸引外资额三个方面,分析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建设水平。由于2017年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沈阳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1857.1亿元(见表1),占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选取沈阳经开区为代表(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排21),与国内5个发达开发区(苏州、天津、南京、昆山、大连)比较。

(一)出口总额比较

开发区作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的。近几年,沈阳经开区出口总额一直占沈阳市出口总额的三成左右。跟其他开发区相比,沈阳经开区的出口总额远远落在后面。与其他东部国家级经开区相比,沈阳经开区近几年出口总额一直处于垫底状态。

(二)进口总额比较

近几年,沈阳经开区进口总额处于下降水平,进口占全市比重从2010年34.5%,降至2016年的13.7%左右。沈阳经开区与其他开发区的进口总额对比,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虽然近几年东部的几个国家级经开区进口总额都基本上有下降的趋势,但从进口总额上来看,沈阳经开区进口总额在这几个开发区中是垫底的。

(三)吸引外资指标比较分析

开发区最初建立时就是以吸引外资为主,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目的之一。沈阳经开区近几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也是不断下降,从2010年62.5亿元,降至2016年14.9亿元。沈阳经开区与其他经开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对比,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这几个经开区近几年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都在下降的,尤其是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下降幅度比较明显。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总量上来看,沈阳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处于中游水平。

三、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阻碍

(一)优质企业与项目缺乏

大型企业和项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项目投资不足是制约开发区发展的首要问题。开发区作为沈阳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缺乏优质企业和项目直接表现为园区生产总值的下降。作为发展最好的沈阳经开区,2013—2016年间,园区生产总值不断下降,即使考虑“挤水分”因素,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沈阳经济贡献率也从17.7%降为13.9%。同时注意到,沈阳经开区第二产业产值下降幅度剧烈,而第三产业产值下降幅度平缓。部分开发区除缺乏优质的工业企业与项目,以农副产品加工的开发区(辽宁康平经济开发区)也同样缺少能够良好运营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以综合保税区A区为例,投资项目抓襟见肘。综合保税区A区除原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的明和OEM铅酸蓄电池项目迁入以外,没有典型的、集群式的出口加工和从事外经外贸的企业入驻。尽管综合保税区A区运营近6年,但其园区内企业入驻状况、土地利用率和项目合作数量与质量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园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科研活动成果不高

要实现创新驱动,科研活动是重要环节,进一步聚焦在企业为基础的研究活动上。沈阳市在支持技术创新基础性研究方面较薄弱,导致知识创新缺乏向技术创新转变的驱动力。2014至2017年沈阳市科研活动投入及产出状况。2014年到2017年间,科研活动经费支出总体不变不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目逐年增加,而相反的,科技成果的数量却连年递减,对应的推广应用项目总体上也呈现下降的态势。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产业园是沈阳市科研活动投入产出和科研成果产出、转化的重要区域。因此表4中所反映的科研活动投入产出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沈阳开发区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是由于科研活动的产出不足所导致。

(三)开发区发展不平衡

沈阳市政府关于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应仔细考量开发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做到分类规划、因地制宜。与时常讨论的“提高发展质量”不同,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深刻意识到部分开发区甚至还有“生存危机”,“补短板”应被提上日程。以综合保税区为例,保税区分为A和B两个片区,分属浑南区和辽中区。浑南区是市政府所在地,既是经济发展建设高地、又能借上自贸区“东风”,报税B区被纳入市级规划,发展势头明显好于A区。反观A区,仍由辽中区进行管理。但由于辽中区自身区位优势不明显,地方财力薄弱,单凭辽中地区一己之力已很难支撑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在偿还综保区基础设施建设2.5亿元银行贷款和3000万元的工程欠款之后,辽中区几乎已无能力再进行投入,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基础及监管设施建设的需求,综保区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土地使用面积不足围网面积的六成。很显然,对于建设国家级的综合保税区,仅靠辽中区一区之力无法站在全市的高度来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资源合力发展保税区,导致发展举步维艰,急需纳入市级规划。

四、开发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根据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的考核排名,课题组选取排名第一的苏州工业园和排名第二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典型开发区进行案例分析。

(一)项目招商引资

天津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渠道比较多样化。一是通过在国内外的办事处直接招商。二是通过产业链来进行招商,如丰田整车项目在近十年时间里,在配套项目上带动了一大批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三是通过与中介机构建立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系统而完整地获取企业相关信息。四是通过参加或自办、合办展会与目标客户建立联系。五是借助中国贸促会、中小企业协会等相关行业协会招商。

(二)创新驱动

2016年苏州工业园总产值2150.62亿元,R&D投入占GDP比重3.46%,高新技术产值为2616.19亿元,众多资金投入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带来高额的技术创新回报。天津开发区制定包括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吸引科技人才、鼓励创业、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整套科技政策体系,推动建设了一批多层次、专业化的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服务平台。

(三)统筹规划

“规划大于市长”是苏州工业园流传的口头禅。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严格执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所有工作人员都要赴新加坡参加公共管理软件的培训,培养尊重城市规划的意识。天津开发区一直致力于走一条绿色、创新发展之路,构建生态文明高地,形成了有亮点有特色的泰达绿色发展模式。即以实现污染“低排放”为目标,以生态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为主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网,形成以产品关联紧密、资源高效利用为特征的工业园区。

五、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因地制宜发展合适产业

回望苏州工业园区在建园之初,政府招商团队夹着包,像推销员一样,家家敲门、递名片,大型外企入驻可谓夹道欢迎,至今黄金地段仍有外企宿舍的影子。沈阳开发区不仅应学习苏州经验,还可同时,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学习,扩大招商引资渠道,积极参加省市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因地制宜,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通过积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鼓励园区内龙头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实现开发区整体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产业梯次转移,即鼓励经济发展较好开发区内的低技术企业转移到相对发展较差的其他开发区,实现了开发区内土地的高效利用,又为落后开发区提供企业入驻和税收来源。例如,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华晨宝马汽车公司建设产业园,2016年华晨宝马发动机厂正式投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扩容,也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整体研发能力;同时,随着华晨—宝马新增产能的不断投产,园区空间短缺,应引导部分低端配套企业将产能转移至道义经济开发区、永安经济开发区等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但发展相对落后的开发区。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1.应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在对2014—2017年的科研经费投入研究中,发现科研人员增加10.3%,而科研经费仅增长1.6%,这是不正常的。需要适当增加科研经费,给予科研人员更加舒心的研究环境和交流平台,对高校在科研人才培养上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产学研的结合发展的同时对涉及企业商业核心的技术信息,应当实行立法保护,确保企业和研究人员不会在研究交流的活动中因知识共享而遭受损失。3.加强科研项目对接。各开发区应以整合本地科技资源为基础,建立以提升大专院校、科研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为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服务平台。增加园区和科研院所的项目对接,切实做到科研成果为园区发展服务。例如,辽宁大学和沈阳大学都已成立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研究院所,沈阳市政府应以自贸区建设的相关问题为导向,引导相关院校将科研成果与自贸区建设相对接。

(三)个别严重受困开发区需再规划

数量经济技术范文3

关键词:外部环境;工程措施;工程投资;对策

1影响铁路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铁路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较强的综合性工程,涉及面广、工期长,在预可性、可行性阶段[2],咨询单位除应对项目经济运量、功能定位、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情况、工程措施选择等进行分析详细论证比选外,尚有不能控制的前置性的压覆矿藏、环水保、地灾、文物保护、征地拆迁调查等大量外业工作内容,造成铁路工程建设中协调难度加大、对建设方案、工期及投资影响巨大。综合分析看,主要外部建设环境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相关行业标准规范、规定日趋严厉,传统设计易造成工程遗漏

在邻近既有铁路[3]、公路[4]、高压输电线、油气管线、机场等重要设施、建筑物的施工时,相关行业对邻近其设备设施的施工加强了立法、行政许可和审查监管力度,另外一些邻近的重要企事业建筑、民舍聚集居住地,企事业单位、居民对施工带来的震动、飞石和运渣、粉尘意见特别大,若施工组织和工程方案不考虑消除或减少施工期不利影响的措施和工程,极易造成工程及投资遗漏,导致后期阻工情形经常发生,严重制约工程推进。

(2)工程措施缺失及无针对性,导致施工难以推进,严重影响建设工期

在邻近企事业建筑、民舍聚集居住地施工时,地方政府往往从维稳、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对施工提出高投入的非爆、控爆要求或对个别房屋,采用红线外拆迁处理等非常规情况。而长期以来,在铁路勘察设计、前期审查咨询时,对路基石方开挖方式按照一般爆破或控制爆破指标纳入,严格控制非爆范围和数量,而爆破和非爆破施工相比,Ⅳ级软石(如砂泥岩地区)差价约60元/m3,Ⅱ、Ⅲ级次坚石、坚石(如灰岩、花岗岩地区)甚至达到120元/m3,相差较大。施工方法的改变必然造成投资的巨大缺失,导致后续工程缺乏足够的施工工期和沉降稳定期,给施工质量埋下隐患。

(3)征地拆迁方面[5]失准,造成后期实施困难

当前,大中城市等经济据点土地价值不断提升,房屋及土地商业化,这些造成了铁路建设的征地拆迁成本加大。而铁路在前期勘察设计阶段,征地拆迁费用基本是采用调查房屋指导价和土地划拨价指标,而后期建设时,实际征地拆迁成本增加巨大(单价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说明了原经济技术分析指标远远背离了实际。同时,项目建设滞后,也会造成征地拆迁数量的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失地养老及保险投入和占有土地资源密切相关,在铁路工程建设前期,按一定指标纳入征地一并考虑,而实际实施时,失地养老及保险作为后期按照政策统一纳入投资,两者相差较大。失地养老及保险关键指标就是土地占有量,土地占用少,相对该部分投资就少,因此在铁路建设中,节约土地资源就是节约投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体现。

(4)新的环水保法及城市规划要求,往往导致取弃土场场址变化和挡护、平整复耕工程增加

长期以来,在铁路工程弃渣场(选址及挡护措施)均按照大型临时工程、附属工程办理,选址均按照“就近、就便、就低”的原则办理,而在新的环水保政策的调整后,对建设项目的取弃土场选址、平整、复耕和挡护措施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导致取弃土场变更和投资增加。另一方面,铁路一般都要经过重要城市经济据点,在城市区域,铁路建设一般会经过城市规划的局部调整,而城市规划调整又会影响既定渣场,造成工程实施时大量渣场调整,个别城市区域渣场在30km以上甚至更远,弃渣运距增加、城市区域弃渣运输防护费用的增加,造成工程投资巨增。

(5)土石方调配理想化,难以实现意图

铁路建设属于大型土建工程,长期以来,铁路工程建设的上下游环节,在土石方调配上均按照“尽量减少取弃土用地,隧、路就近互调余缺,节约土地和投资”的原则办理。但实际实施时,一般是隧道作为控制工程先行开工建设,隧道、路基工期不同步(路基工程一般滞后2~3年甚至更长)必然占地弃渣,且隧道较少的日出渣量远不满足路基机械化施工填筑需要量,还存在花岗岩、灰岩等隧道弃渣方二次分解(块石)移挖作填。砂泥岩等软岩地区隧道出渣,受雨水侵蚀风化后,有关指标满足不了路基填筑要求等情况,故隧道弃渣和路基“互调余缺”过于理想化,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方可实施,往往造成巨大的投资漏洞和重大变更设计。

(6)其他方面

主要为企事业拆迁相关生产影响、资源占用的有关(含压覆矿藏)费用及一些铁路工程建设影响的迁改专项费用。这类因素涉及流程较多,一般采用后期产权方按照评估或法院裁定、专项设计审定有关费用纳入,这类投资经常对项目建设产生较大影响。综上所述,对铁路建设中在很大程度上已造成铁路项目建设推进难、超项目审查批复投资概算的情况,需要在项目的前期,合理将以上因素纳入考虑。勘察设计单位在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时,如实纳入相关指标,做到方案合理、措施得当、建设有序、投资可控,同时地方政府、建设单位需应加大协调力度。

2应对措施及建议

2.1加强前期的调查及勘察设计工作

勘察设计质量是工程质量和建设顺利与否的前置条件和基本保证,因此,勘察设计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1)在项目前期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阶段,将沿线的有关经济据点、环境敏感点、文物保护、区域地质情况、高压输电线、干线燃气管道、重要的企事业单位(含军事禁区)等切实调查清楚,在确定线路走向(选线)时,工程代价相当时,应做到尽量绕避,源头上规避风险。(2)在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应进一步做好局部方案优化比较,全过程贯穿优化设计理念,特别是对相关行业设备设施、主要企事业单位或民舍聚集区的绕避、保护,如实落实工程措施及投资。当不能绕避时,应进行综合经济技术分析比较,合理确定工程措施和施工工艺。(3)加大前期项目所在地的地材、征地拆迁方面单价指标调查,为技术经济比较、工程措施选定、投资规模控制提供真实可靠、符合实际的基础资料,避免建设期投资的缺失。(4)对取弃土场(特别是弃渣场)选址时,必须认真学习、执行相关环水保法律法规,同时联合建设单位,与地方主管部门共同确定场址,提请建设单位与地方政府统一联动,协调相关部门逐一落实。一经确定,不宜随意调整变更,并按照新的水保要求,进行专项勘察设计,土石方调配应符合施组要求,做到依法合规、措施得当、投资准确合理,并具有可实施性。

2.2进行合理技术经济比较和工程措施选择

在拆迁及土地征用单价较高的重要经济据点、城市区域,技术经济比较是否真实、工程措施选择是否合理是勘察设计质量高低的试金石。目前,特别需要打破工程造价“金隧银桥铜路基”的传统意识,摒弃落后、片面的“传统经验”,合理选择工程措施,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工程“宜桥则桥、宜隧则隧”,减少拆迁和占用土地资源,从而节省工程投资和土地资源。城镇民舍、商住房聚集,土地商用价值较高,拆迁及占用土地资源成本较大,特别在进行铁路工程桥隧路基工程措施选择时,应按照所在地区房屋单价及土地的实际价值指标纳入进行经济技术指标分析,一般在指标参数确定后,同一地形、地质条件下,工程投资与路基填挖高度相关,针对不同地区,分别分析研究。

2.2.1路基挖方工程与隧道工程[6]的优劣边界确定

路隧工程取舍,可综合采用电子表格、按单位长度(一般按km计)建立挖方段,路基挖方高度及投资曲线关系图,并与单位长度隧道投资进行比较。

2.2.2路基填方工程与桥梁工程[7]的优劣边界确定

建立填方段路基填筑高度及投资曲线关系图,并与单位长度桥梁投资进行比较,以期合理确定工程措施。

2.2.3重要城镇地区工程措施选择

从上述分析来看,在重要的城镇地区,地质、拆迁条件相近时,对挖方段,考虑非爆破施工,软质岩地区,挖方超过15m时,宜选择隧道方案;硬质岩地区,挖方超过12m时,宜选择隧道方案。同样,当采用控制爆破施工时,相应参照机械开挖方式,调整指标参数计算确定。填方段,若地质(不考虑基底处理)、迁改等因素相近时,路基沉降满足要求时,填方超过16m时,宜选择桥梁方案;采用路基且有软基等基底处理工程和拆迁工程时,更宜选择桥梁方案。城镇以外的其他地区,参照城镇地区调整指标进行经济技术比较。

2.3强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同步介入力度

在铁路项目立项后,地方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同步开展铁路建设有关征地拆迁、渣场选址、占用资源、城市规划调整等有关协调配套工作,在勘察设计阶段将有关问题充分考虑,为勘察设计方案的确定、工程措施的采用、投资规模的控制、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提供科学、合理的先决条件。

3结束语

数量经济技术范文4

舒尔茨对原始技术与现代技术异质性的论述表明他已敏锐地觉察到从原始技术到现代技术进化中的断裂。随着技术的进化,经历了从原始技术范式到现代技术范式的转换,按照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可以列出3种不同的技术范式:原始技术范式、现代技术范式(末端治理技术范式、线性经济技术范式)和循环技术范式。现代技术范式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其显著特征,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视生态阈值为客观存在,认为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因而,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要求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的形成依据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建立在生态学、系统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它以技术哲学领域关于“技术范式”及其发展转换的研究成果为生成本源,以生态伦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耦合为支撑体系,以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及中华传统生态文明为文化渊源,形成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基本框架。

2.1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结构分析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是生态伦理学与现代技术的耦合体,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主体框架。基于循环经济的目标诉求,生态伦理学与现代技术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其生命力主要在于把人的生态伦理意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态伦理实践,使其提倡的生态维护、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道德原则对人类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只有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够把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经济思想变成现实。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分析,生态伦理学为现代技术提供了“生态观”的价值导向,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固而持久的道德关系;而现代技术则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载体”,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实践工具,二者交融互动,既推动生态伦理学的不断升华,也促进现代技术的理性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合理而长久的经济社会关系。循环农业作为一种体现生态环境价值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将人类技术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维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试图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道德关系的生态伦理学,与倡导提高经济效率的现代科学技术,就成为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臻于完善的耦合体,成为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支撑和本源,共同支撑循环农业理念和循环农业实践的深化。

2.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特征分析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科学生态伦理观是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决定要素,树立了技术范式的“生态哲学”或“生态学世界观”。

2.2.1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价值观认知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认知基于科学生态伦理观。它强调“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主张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向,承认“生态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权利,摒弃人类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这样的技术价值观指导下,技术创新的实践过程由技术效益化向技术生态化转换,倡导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

2.2.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特征属性

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等关键性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与各种现代技术耦合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技术“硬核”的理论基础。在其指导下,技术研究者建立基础性的技术类型选择与发展效果的评价体系,使技术创新活动始终实践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要求,使技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像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循环一样,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生产率最高。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因此其技术支撑重点体现在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生活环境建设几个方面。

2.2.3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共同体

从生态学角度看,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共同体构成已经突破一般性技术范式的技术共同体定义,把范围从“人-技术”关系扩大到了“人-技术-自然(环境与资源)”系统。在微观层次,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的组成;技术人员与生产人员(技术使用者,包括农户、农业企业等)以及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技术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之间的耦合方式。在宏观层次上,主要指循环农业的组织方式及其运行模式,包括:以生态农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及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农业模式。

3循环农业发展与技术范式升级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传统技术范式的变革。现代农业发展所依托的传统工业经济技术范式的逆生态性,使之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却导致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而且,这些问题在旧的技术范式下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将最终依赖于技术范式升级。需要探讨的是,从现代农业技术范式到循环农业技术范式,虽然是一次全新的技术范式选择,但这种变换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经纬,而且也仍然离不开现代工业化技术基础原理的支撑。尚未发生由于技术“硬核”变革导致的技术认知和共同体的嬗变。也就是说,还不足以引发一次技术范式的“革命”。

3.1传统农业技术范式的“理性回归”

中国古代“天人调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要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天人调谐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模式。剔除其包含的信仰成分,不难发现这与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科学生态价值观具有一致的思维原则和价值观。虽然循环经济符合天人调谐的理念,然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主要还是依靠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经验积累,靠直观的或表观的观察形成一套技术思想体系。传统农业技术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逐步完善,而且长时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状态一方面维持了传统农业的繁荣和传承,使中国传统农业和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又阻碍了技术革命和创新,使得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西方。因此,引进和结合西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对农业传统技术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提升,是实现现代循环农业的外部动力。可以认为,现代循环农业是在中国传统农业生态理念延伸基础之上对现实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既不是对传统农业技术范式的“回归”,也不是现代农业技术范式的“革命”。

3.2现代技术范式的“技术硬核”尚未突破

拉卡托斯(Lakatos)认为,一个技术范式体系的建构是在技术硬核和外层保护带基础之上的。其演进也有2种类型:一种是技术硬核的变革,称之为技术范式革命;另一种是技术硬核不变,只是外层保护带技术进行了完善和提升,从而改善了技术范式的支配效果。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等关键性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与各种现代技术耦合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体系的理论基础,在其指导下,技术研究者遵循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并据此建立基础性的技术类型选择与发展效果的评价体系,使技术创新活动始终遵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要求,最终使技术系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像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循环一样,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鉴于从技术形成与发展的本质特性来看,各种现代技术及其基本原理依然是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技术硬核”的主要部分,变化只是发生在技术间的组合方式与应用方法,属于完善和提升阶段,因此,尚不能够把这种技术范式的演进称为技术范式的“革命”。综上,从概念的内涵看,“进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内涵相当宽泛,不利于对现象的精确表达;而“创新”虽然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却又包含了明显的“破坏性”成分,必然会有人要经历痛苦的过程。同时为了避免与“技术创新”混淆,笔者认为把这种技术范式的转换称为“技术范式升级”更为恰当。

4结论

发展循环经济绝不能陷入对技术本身的盲目“崇拜”,而要透过技术表象看到决定技术效应的、最根本的、观念层次的价值和标准。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首先要求观念层次的变革,从注重技术的社会价值转到兼顾技术的生态价值,从注重技术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到兼顾技术的未来价值。而只有建立起新的生态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才能实现技术效益化向技术生态化的转换。技术哲学领域关于“技术范式”及其发展转换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认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建立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范式升级研究模式,可以看出,现代农业的“弊端”是技术范式的落后,现代农业发展所依托的传统工业经济技术范式的逆生态性导致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这些问题在旧的技术范式下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技术范式升级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循环农业技术范式强调在生态阈值的范围内,从原来的仅对人力生产率的重视转向提高资源生产率。

数量经济技术范文5

 

生态工业园(EIP)概念是由LoweErnest教授首次提出的[1],他运用了生态学理念和术语,通俗地将其表述为一个由制造业和服务业组成的企业生态系统。目前,国内外对生态工业园理论、建设与评价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耿勇等[2]从工业生态学内涵出发,提出了建设工业生态园区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刘力等[3]亦提出了园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从宏观管理需求角度,于2009年对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进行修订并颁布实施。该标准以各种管理规定指标为依托,适用于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验收和绩效评估,但科学性较差。如何结合国情,为决策、管理、规划、设计、生产部门服务,建立既科学又实用的评估方法是当前的一大课题,笔者探讨了工业园内关联度以及副产品和废物的循环利用率的计算方法。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科学院就曾举行多次会议,对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内容、方法和应用前景等问题进行研讨,形成了工业生态学的基本框架[4]。1989年FROSCH等[5]正式提出工业生态学概念,认为工业系统应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并可以建立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生态系统。   国外学者对工业园生态化建设评估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美国运筹学家Sat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方法[6],被用来对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进行分析。物质流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活动过程中物质资源代谢转换的一种方法,目的是对通过经济和环境2个系统界面的总的物质量的实物变化进行定量化研究,相关学者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建立了经济系统物质流动状况的具体框架[7]。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在循环经济评价中的优点,可以建立一个基于DEA评价方法的以效率为评价目标的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结果做效率分析、规模报酬分析以及投入/产出差额分析,满足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要求[8]。有报道介绍了EIP关联度以及副产品和废物的循环利用率2种定量指标[9],为工业园定量化研究做出积极贡献。   1生态工业园关联度与循环利用率计算方法   1.1关联度计算方法   建立一个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并且使园内相关企业之间保持一种生态平衡状态的关键取决于园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同工厂或企业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对于建立有效的工业园综合动态结构必不可少。因此,如何把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进行量化,对于完善工业园建设十分重要。学者Hardy和Graedel提出了一个计算工业园企业或工厂之间关联度的公式,而后Brind(1983)和Warren(1990)进一步解释了公式中产业链数量的具体意义,即不仅包括之前定义的可见产业链数,还包括那些潜在链的数目。有研究给出了EIP规划和评价的2种定量指标———EIP关联度和EIP内副产品和废物循环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不同生态工业园的关联度。根据表1计算得出我国部分生态工业园内的平均关联度为0.3025,加入卡伦堡后其平均关联度为0.3165。   1.2EIP副产品和废物循环利用率计算方法   在一个工业园中,如果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有100t,园内循环利用了20t,那么它的循环利用率为20%,对副产品和废物利用越多,工业园的循环利用率就越高,对环境就越有利。用率的平均值。如果Ce为定值,循环利用率平均值越大,Kr也就越大;如果循环利用率平均值为定值,Ce越大,Kr也就越大。   2案例研究   2.1研究对象简介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扬州市南部,毗邻扬州市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它成功地引进了川奇光电、华夏光电、先丰光电、顺大多晶硅、晶澳太阳能、尚德太阳能、国宇电子等一批高关联、强辐射、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项目,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等产业集聚。全区已形成了“三新一网一书”5大产业集聚集群,“三新”即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高性能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和新材料产业,“一网”即智能电网产业,“一书”即电子阅读产业,今后还将加大力度延伸区内产业链,同时借助区外静脉产业类企业进一步完善区内的静脉产业链。   2.2扬州工业园产业链关联度分析   采用式(2)计算扬州工业园区内不同产业内部的关联情况,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扬州工业园与国内比较成功的工业园相比,关联度存在一定差距,在以后的建设中应注重对工业园的固体废弃物资源进行梳理,主动引进补链项目,在进行链式招商时,可以利用数据包络分析[10]方法进行择优补链,对工业园内非数据包络分析有效的单位进行改进,提高企业间的关联度,优化生态工业产业体系,积极推广循环经济,构建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切实加强环境治理,保障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着力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工业发展环境。   2.3扬州工业园循环利用率分析   2009年扬州工业园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8.7%,开发区中水回用率达46.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9%,根据企业副产品和废物循环利用率平均值的计算公式,得出企业副产品和废物的平均循环利用率为26%。对存在物质循环产业链的热电建材行业进行循环利用情况分析得出其Ce值为0.139,因此其Kr值为3.61%。有研究给出了南海生态工业园2005年Kr值为6.0%,2010年Kr值为7.1%[9],可以看出,与南海生态工业园相比,扬州工业园的循环利用率仍较低,在以后的建设发展中应着重提高企业循环产业链数或者提高2个企业间副产品与废物循环利用率。   3结论   该文介绍了一种定量评估生态工业园建设水平的评估方法,即工业园内工厂或企业间的关联度以及副产品和废物的循环利用率的计算方法,以扬州生态工业园为例进行了初步计算,并将其与国内外部分工业园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一定差距,这为生态环境管理及生产部门指出了进一步提高工业园生态化水平的方向及途径。与现有其他评价方法相比,该评估方法具有普适、简单、灵敏和可行性强的优越性。#p#分页标题#e#

数量经济技术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低碳环保指标

一、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业绩评价通常是指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业绩和全体员工的努力程度所做的综合性的评价,它的存在可以让企业清楚地知晓自身的优劣势,据此来制订并不断修改经营策略,从而促使企业不断地发展。但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企业业绩评价的重要性,其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如一些企业把财务指标的比重设到了80%,忽略了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甚至没有考虑到低碳环保指标,没有肩负起企业的生态责任;一些企业生搬硬套其他知名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等。

(二)低碳经济下构建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意味着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低。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趋势,我国也必然要走低碳之路。低碳就意味着要考虑产品如何环保,原材料如何环保,生产过程如何环保,销售过程如何环保。因此,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比较大,企业必须要更新现有的生产设备,要改进现有的生产流程,要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来研发创新,要设置专员来控制“三废”的排放等。低碳经济下,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意味着投入更多,不合格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但是其中也蕴含着无穷商机,会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以帮助企业的长远发展。低碳之下,业绩评价方式必然是多维度的、综合性的。目前,全球对于如何创建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无统一的标准和建议,而且盲目去模仿其他国家的企业或者是模仿国内知名企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需要努力去构建一个既考虑本企业的情况又要考虑低碳因素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在确定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时,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低碳目标。在设计指标时,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开发潜能,并让客户更加满意。此外,在设计指标时,还必须要考虑到如何才能达到低碳环保,担负起绿色环保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润。

(二)全方位原则。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过于偏重财务指标,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财务指标还是很重要的,因此必须要以财务指标为根本,但是必须要兼顾非财务指标。在设计指标时,一定要面面俱到: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兼顾过程和结果,这样,才能逐步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并做到绿色环保。

(三)可测性原则。在设计指标的时候,必须考虑在评价这些指标时所需要的支撑材料是否容易收集,否则这些指标就变成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最后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在获得这些资料后,可通过层次分析法多维度地对企业的业绩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对于可以量化的指标可根据这些支撑材料直接通过计算获得评价结果,但是可能还会有一些无法量化的指标,则要设定各个评价等级标准,从而间接地对企业业绩做出评价。

(四)针对性原则。在设计指标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各个企业不同的特点来设计,也就是说,每个企业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有所不同的,而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是应该不一样的,必须要有针对性。比如,可以针对各个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资金的多少、融资的能力、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拥有的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环保方面的了解和能力等来设计评价指标。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社会和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低碳环保也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客户对于企业的要求也不仅限于价廉物美,也会考虑到产品的环保问题。而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的要求也不只是工资高和福利好,对企业的内部环境和业务培训也有所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必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必须构建一个基于低碳经济的综合性考核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企业的利润的同时,兼顾客户、内部经营和员工培训,尤其要关注企业为了取得经济利益所耗费的化石能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合考虑,本文针对企业业绩评价拟设计以下指标:

(一)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它不仅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盈亏,而且还能够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低碳经济下,财务指标的比重不能像以前那样大,但仍然很重要。可以设置以下财务指标:收入增长率、净资本增长率、经济附加值、企业偿债能力等,这样就能全方位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让企业的管理层和投资者能够更加清楚企业资本运营、盈亏以及偿债能力。

(二)顾客指标。没有顾客,就没有企业,企业的存亡很大程度是由顾客决定的,因此顾客指标举足轻重。可以设置以下顾客指标: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老顾客保持率、新顾客获得率、顾客获利率、顾客对低碳产品的支持率等。通过这些顾客指标,可以更好地思考企业的未来走向以及低碳发展,及时调整产品以及营销方式,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三)内部经营指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内部经营过程的把控非常重要,管理层必须努力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市场的发展,不断完善。一般企业内部经营指标会包含以下内容:产品开发周期的长短、产品生产成本的大小、顾客投诉数量、服务差错率等。在低碳经济下,企业还要考虑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要环保绿色,还需要再增加以下内部经营指标:单位经济增加值化石能源消耗情况、环保设施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等。

(四)员工成长指标。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惊人,员工的需求层次也在提高,员工的学习成长成为各个企业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而且很多员工对于低碳并无深入了解,急需培训,员工成长指标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设置以下员工成长指标:员工满意度、员工稳定度、员工创新度、员工发展度、低碳产品研发支出比重、申请低碳专利数量、参与低碳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员工数量、接受培训的员工数量与需要培训的员工数量之比、员工提出的有利于企业低碳战略实施的建议数量等。

(五)低碳环保指标。要实现低碳环保,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主要是致力于如何尽量少地使用化石能源、如何治理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如何研究开发新的低碳技术。就低碳环保而言,可以设置如下指标:1.低碳经济质量指标对于低碳经济质量指标,主要是关注含碳化石能源消耗(以单位经济增加值化石能源消耗量来衡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以单位经济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衡量)这两个方面。公式入下:公式一:单位经济增加值化石能源消耗量=化石能源消耗量÷经济增加值。当经济增加值不改变的情况下,单位经济增加值化石能源消耗量越少,说明化石能源消耗量越少,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越高,越环保。公式二:单位经济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经济增加值。当经济增加值不改变的情况下,单位经济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少,说明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少,企业越环保。2.低碳经济治理指标低碳经济治理指标一般用单位经济增加值低碳经济设备支出来衡量,公式为:单位经济增加值低碳经济设备支出=用于二氧化碳减排的设备支出÷经济增加值。当经济增加值不改变的情况下,单位经济增加值低碳经济设备支出的数值越大,说明该企业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做出的努力越大。从短期看,企业的支出增加,但是长远来看,企业不仅为环保做出了贡献,也是节能的,能够促进企业更长远的发展。在低碳经济下对二氧化碳的治理过程中,对于一些工业园来说,其上游生产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以变成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料,这是当今比较热门的循环经济发展,因此可设置指标,以产品中二氧化碳为原料的比例来反映含碳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情况。3.低碳政策执行情况评价指标低碳政策执行情况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排放二氧化碳收费的缴纳情况、取得排放二氧化碳许可情况、排放二氧化碳超标率等。4.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指标对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产业化研究等领域进行研发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技术不断进步,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化。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指标可以包括:研发低碳支出比率、低碳产品比率、二氧化碳使用效益、低碳专利的数量、单位经济增加值替代能源使用率等。单位经济增加值替代能源使用率对于一些用风能代替火电来发电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衡量指标,因为替代能源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0%-20%。公式为:单位经济增加值替代能源使用率=风能使用程度÷经济增加值。当经济增加值不改变的情况下,单位经济增加值替代能源使用率越高,说明风能使用得越多,企业的化石能源消耗得越少,就越环保。

四、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下,环境指标是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低碳对于企业来说,既带来了责任和压力,也带来了挑战和机会,因此要积极看待,善于利用。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定要考虑到我国国情、本企业经营状况以及低碳环保这三个因素,分析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和自身需求,来量身定制一个适合本企业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这个体系必须是一个基于环保又兼顾财务、顾客、内部经营、员工成长的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能够全方位而又真实地展现出企业目前的运营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潜能,以助企业不断扩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穆元元.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8(02)

[2]刘春连.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时代经贸,2018,No.436(11)

数量经济技术范文7

1油田设备管理模式创新是发展的需要

长庆油田采油三厂为企业发展大计考虑,在进行生产模式的转变的同时,也在重点抓油田设备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公司从核心保障生产数量和质量的任务出发,在原有的管理经验上,注重消化吸收行业内外企业实施的新的设备管理模式,逐渐形成了目前以全员参与设备管理工作为基础,以设备管理更加合理、科学、全面为方向,以设备管理促效益为目标的基于预防事故维修为主线的科学的设备管理模式。通过健全设备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实际工作,以工作促进制度的完善,保证了质量和数量双目标的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益于公司的发展需要。

2油田设备管理模式创新的内涵

长庆油田采油三厂结合自身生产实际,利用较合理的设备管理知识来开展设备管理工作。面对设备的更新换代,原有的管理方式就不再适合新的要求,就需要进行设备管理模式创新。就实现设备管理模式的创新,摘要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2.1根据生产要求不定期更新设备管理人员的配置

企业的发展得益于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设备管理工作能否做好,同样也在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更新其生产设备。长庆油田公司注意到设备在更新过程会产生设备管理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更新设备时也对管理人员重新进行管理岗位的配置。公司会根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管理意识,设备的运行特点来合理安排,使管理人员才尽其用,设备管理科学性和适应性最大化。与此同时,公司也认识到没有设备更新的情况,当前的设备管理知识体系也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通过更新设备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来使其更具管理意识。公司定期开展设备管理人员的再培训工作,及时地使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深入到管理人员中去,有针对性地对设备管理人员的意识薄弱环节开展设备管理方式的讨论,根据管理人员的学习情况,适当调配管理岗位。

2.2全面完善油田设备信息化管理

油田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最革命性地改变在于把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油田设备管理工作中去。长庆油田采油三厂在上世纪末开始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技术。从该项技术应用在油田设备管理至今的这段时间内,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日益完善。对此,公司也根据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进步不断完善公司的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该系统能够自动进行油田设备的管理信息的采集、记录和传递,对油田生产设备从投入产前一直到退出生产,即整个生命周期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并存储在系统中,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油田设备的相关信息及其运行状态分析的信息在油田设备管理信息体系中分享,方便各个部门的查询和调用。公司实施的对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和更新工作,对于对油田设备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展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公司的设备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3推广油田设备可视化管理是新的突破点

可视化管理方式是1995年从日本的流水线生产企业发展起来的,最近几年开始应用在石油设备管理的工作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信息化管理技术得到应用后,公司的设备管理已显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如何减少由于员工的操作不当引起的事故是难以突破的难题。通过在公司实际的生产工作中的调查,该类事故发生的原因就是员工对于设备的管理知识、操作规程以及生产工艺没有成熟的认识。对此,借鉴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先进的管理理念,公司实施可视化管理方式的开展,将设备管理的工作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分解开来,放置在相关设备的附近,使设备管理的过程更加直观形象。设备操作人员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图文信息,能够非常轻松地完成相关的设备操作和维护工作,降低设备操作失误引发的故障。如设备的检测、操作等工作,并保持低操作失误。管理部门再配以设备检查、操作、维修等相关的设备管理的可视化操作规程,使设备管理的流程和工艺技术操作在设备操作人员的意识中得到极大的增强。

3设备管理模式创新取得的效果

长庆油田采油三厂通过持之以恒的设备管理模式创新,没有局限于意识形态的认识,而是把理念的创新付诸于实际的油田设备管理工作中,并不断被改正、完善,这样才能使创新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油田设备、服务于生产大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为设备的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潜在的效益价值不可估量。公司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管理人员摆脱了以往记录、查找、处理设备信息的重负,设备信息即时可得,数字化处理信息准确快速,减轻了劳动强度,省时高效。另一方面,设备信息资源得以广泛共享,理顺了设备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为管好、用好设备,合理配置和使用有限资源及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2)维护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公司把可视化管理纳入设备管理体系中,使得由于设备操作不当造成的事故在逐年降低。到目前为止,基本在设备管理方面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故。由此可见,推动设备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是能够为油田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管理意识的培养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两手都要硬,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作者:江蕾 雷颖博 丑建勋 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郝坨梁采油作业区

第二篇

1国内的钻井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盛行时期对于我国油田钻井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油田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的核心工作是技术的科研,从而也就忽视了设备管理为油田开发所创造的经济利益。“供、管、用、修”是油田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而核心就是“供、管”。在计划经理管理体制年代,由于企业设备是无偿提供给各大钻井企业的,导致众多的钻井企业只顾设备的抢购,而不能对设备的具体使用进行详细的规划,无法估算设备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收益。陈旧的市场经济体制严重影响了油田企业对于钻井设备管理制度的执行,而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只要通过改革才能找出发展的途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油田钻井设备管理存有的问题主要有:

(1)设备资产账单不能如实的反应设备情况。比如:价值1100多万的钻井机设备中包括柴油机以及泥浆泵等小部件设备,而小部件设备的价值在账单中没有记录。

(2)错误的记录设备资产价值。整套的设备中若有小部件进行更换时没有记录到账本上以及设备的原有记录没有进行相应的扣除,都会造程账本录入不准确。

(3)设备报废。由于部门之间在管理方面存有失误,在设备已经报废后通过维修又继续使用而支付的费用无法入账。

(4)不能实现统一管理设备经济技术档案。由于设备经济档案管理不得当,造成经济财务报表录入不及时,账面经济数值不一致。

2钻井设备管理的改革

2.1钻井设备管理政策的改进

(1)加大企业员工在设备管理、维修以及技术方面加大培训力度

长期使用的钻井设备需要做定期的检修与故障维修,所以我们油田钻井企业的员工不仅要会对设备进行自检,还要对不同类型、不同年产的钻井机进行深入的了解,便于后期对不同型号以及年产的钻井设备进行维护与修理,所以对于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是尤为重要的。

(2)进一步改进设备的修理规则

油田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设备维修过程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的缩短维修时间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设备大问题需要到专业维修厂进行设备的维修,虽然可以保证质量,不过高额的维修费也是企业的一部分开支。设备小问题通常自己就能解决。不过目前我国油田企业中能够自修的设备占很小一部分,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设备维修花费问题,就需要提升油田企业内部员工自修设备的能力以及扩大设备自修的范围,从而节省更多的维修费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2对钻井设备进行深化改革

(1)对目前的设备管理机构实施改革

所谓的设备管理就是将高额购买来的设备在充分使用的过程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设备管理工作效率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设备投资决策。企业设备管理机构在选购设备时要充分的考虑设备能否会带来高额的经济效益,能否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2)设备的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中的经济技术指标中针对设备利用率、使用率以及维修率上不能达成规范化标准化管理。3)设备的维修。油田企业的设备维修资金不能及时的分发到公司,设备因为资金短缺无法完成正常维修,继而坚持工作或者是多次维修对正常工作造成影响。

(2)对传统的设备管理内容进行改革

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管理体制下,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带有资产性质的工作,如何才能使设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效益,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各大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关键。所以设备管理机构需要掌握以下几条内容:1)及时跟进设备的维修、使用以及损坏情况。2)详细的了解一年内设备维修的次数以及消费的金额。3)对于设备为企业带来的利润与产值进行详细的记录,不同的设备所产生的价值与利润按照总利润进行详细的记录。4)根据设备的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总体性能指标。5)详细了解设备的折旧情况6)根据设备技术指标估算价值亏损值。

3结束语

数量经济技术范文8

一、山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对外开放度越来越大,山东省的进出口贸易规模逐年扩大。1978年以前山东省对外贸易发展及其落后,对外贸易只是发挥互通有无作用的一种手段。改革开放后,山东省对外开放度越来越大,进出口总额开始逐年上升,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到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752.33亿元,为1978年的1951.5倍,进口贸易额增长了492.69倍,进口贸易额由1957年的0增加到470.51亿元。而在此期间山东省的GDP也由25.2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226.00亿元,增长了117.29倍。从各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山东省进口中多以矿产原材料、机械设备和重工业生产所用零部件为主,出口则以低附加值的农牧产品、服装为主,这说明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对进口的零部件和机械设备依赖程度比较高,这也正说明了山东省工业发展规模的巨大潜力。从外贸依存度上来看,山东省的外贸依存度在1988—1993年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近几年来又出现了增长迟缓甚至下降的趋势,自1996年以后基本徘徊在5%左右,而进口贸易依存度从1999年开始略有回升,出口贸易依存度明显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总体上体现了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疲态,对外贸易的发展并没有赶上GDP增长的步伐,而且这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增加的趋势相违背,虽然作为经济开放度的一个衡量指标,外贸依存度没有一个绝对的数量界限,它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国别和地区差异很大。但是发展山东省的对外贸易,还是任重而道远。

二、影响山东省对外贸易及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1.1山东省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产出和国民收入总量的重要统计指标。在现实的国际经济往来中,只有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各种资金流入的风险系数才会很小。

1.2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一部分投资,用来直接进口先进的设备,它的高速增长,可以使外贸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品质、质量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促进了国内生产的发展,提高和改善了国内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提高对外贸易发展水平。

1.3山东省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如果山东省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说明国外市场的需求已经成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山东省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相互依赖关系。

1.4对外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发展程度、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及资源情况等。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包括外部区域结构和内部区域结构。外部区域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对该国或地区的进出口额占该国或地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2.非经济因素。

2.1国际环境因素。世界经济的复苏,扩大了国际贸易增长的空间,极大地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随着跨国投资活动的日趋活跃,进一步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规模,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潜力,也就是说外商投资带动贸易增长的效应仍将继续。然而,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仍然不稳,并且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摩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涉案产品品种和金额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劳工标准问题已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2.2国内环境因素。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改善,企业面临的国内环境更加宽松,为更多企业实现“走出去”开展对外贸易提供了充分保障。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拉动进口需求的大幅增加。但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煤、电、油供应继续紧张等因素将会影响“十一五”时期的外贸增长速度。

2.3地方政策因素。山东省制定了鼓励发展边贸的优惠政策,诸如吸引外资创办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互市贸易区、减免一定税费;简化赴朝鲜、韩国等国从事商考、洽谈贸易、旅游活动的审批手续;简化办理进出口、易货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权审批手续;在互市贸易区内个人一次性携带一定数额的允许进口商品,免征关税和产品税等。

三、发展山东省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

1.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一直是山东省的主要出口产品。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如何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山东省和整个东北地区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2.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按收入和消费水平将国际市场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欧盟、北美洲以及亚洲的部分市场属于高档次,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中档,拉美、非洲市场档次较低。由于各档次市场之间的需求差异较大,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偏好和质量标准等要求不同,因此,山东省的各出口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确定本企业的市场位置,以一定的产品特色或企业形象出现在相应的市场上,以适应某一顾客群体的特殊需要和偏好。

3.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名牌”战略作为实现高附加值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争夺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山东省要在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和实施“名牌”战略,按照国际质量标准,生产并创出“名牌”出口商品、优质商品、免检商品系列,创出质量信得过企业。

4.加快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充分利用外资。山东省在2005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实现双翻番。山东省应抓住国际资本将大量流入的机遇,将“利用外资发展”提高到发展全省经济的战略高度来运筹,尽快改变外资来源渠道窄、项目投资小、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方式比较单一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