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毕业总结范例

数控毕业总结

数控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职;数控教学;改革

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新课改不断深入,数控行业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全国各地,社会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中职数控的教育方面,各大院校也在扩大生源,不断的增强师资力量,扩大师资团队,引入先进的数控实训设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所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下,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与调整方面加大精力,从而对中职数控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进行一定的提高,对教学效果进行改善。

1中职数控专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制造战略在不断的深入,大部分企业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与改革。但是在中职学生的数控专业教学中,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和社会的发展,导致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比较吃力。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在不断提高的需要,数控行业必然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与改进。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数控领域逐步走向信息化,数控设备也逐步走向智能化。机器人逐步取代传统人工操作,这就意味着对数控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职学生要想毕业之后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数控专业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2中职数控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百分之九十的中职学生都是在初中毕业之后选择进入职校,甚至有些学生没有初中毕业就选择了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由于年龄比较小,社会经验也比较欠缺,对数控的知识不够了解,学习过程中比较困难,在理解方面也有一定的难度。其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较为呆板,学生上课过程中容易分神,不能很好地掌握数控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实训,会使学生对数控产生厌恶的心理,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中职数控教学改革与调整的策略

(1)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中职数控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院校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加大力度的进行改革与调整。由于数控专业在内容方面涉及的领域比较宽阔,较为复杂,所以,教学老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重点的讲解,围绕重点展开内容,对教学质量进行一定的提升。学校也要选择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处于刚入学阶段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数控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降低数控专业的基础难度;针对于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光专注于基础知识,要提升知识的难度和专业性,使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到学生实训的课程,学校应该和数控相关的企业进行密切的交流和沟通,多增加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的机会,将专业知识更加形象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自身专业进行更加充分的了解。(2)教学思路的改革。为了使中职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适合社会的要求和企业岗位,教师对教学思路进行改革,学校增加师资力量,给教师增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自身能力,同时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对数控行业的发展与需求进行了解和明确,根据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思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操,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极大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3)教学方法的改革。①项目教学法。在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数控教学过程中,首先对数控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其次,进行分组讨论教学;再次,进行具体的实践与操作,从实践中找出问题进行探讨优化并进行改进,最后学生将成果进行展示,并相互评价,老师加以指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课程需要自行进行资料的收集,然后进行小组资源共享,一起解决问题,提升了发掘新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②参与式教学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对老师的讲授方法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由于中职的学生基础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点,以引导为主,为导而备课,为学而上课。在课堂上,可以尝试着抽取某个学生在课堂上做老师,讲给其他学生听,然后下面的同学寻找某同学在讲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学们共同进步,根据讲课的情况,教师在最后进行相应的总结与归纳。这种参与教学法能够使师生共同参与到教与学中去,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语言组织能力,为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和岗位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只有经过大量较为科学、合理的实操训练,教师积极的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思路以及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极大的提高中职学生的自身能力,还能使其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多角度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易懂地进行数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倩,苗绘香.中职数控机械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55-56.

[2]王茹.基于课程改革背景分析中职数控机电教学改革策略[J].南方农机,2019,50(03):194.

[3]夏中坚.基于课程改革背景分析中职数控机电教学改革策略[J].南方农机,2018,49(19):144.

数控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数控技术应用;“双证”课程

1前言

职业学校推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双证书”制度,是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自2008年以来,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如何开展“双证”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想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根据对广东、梧州与本专业相关企业企业调研,岗位有做绘图员、程序员、调机员、操作工等等,大部分岗位都是操作工,所以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是中级车工(数控车工)、铣工(数控铣工),针对本专业岗位需求对学校原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和进一步修订,突出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改革中,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考核要求纳入到教学环节中去。为了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学生实训基地建设。以下就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论述。

2“双证”课程体系构建

2.1构建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依托近年来本专业申报并建设的“2014年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6年自治区数控技术应用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2016年广西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针对课程改革项目与基地项目建设的“双管齐下”,利用几个基地对专业设备设施等“硬条件”和课程资源、师资培训等“软条件”进行建设和提升,结合“双证”改革专项研究课题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发出适合本专业的“双证”课程体系及考核内容,遵循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努力提高本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编程、操作技能及中级工技能鉴定的通过率。通过调研、走访及教学实践等途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后,我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新修订了中级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即适合于本专业的“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工作素养及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一体化相结合、校企合作相结合的职业岗位模块化进行培养。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体系结构的具体设计如下:2.1.1中级层次数控专业以数控车削与数控铣削岗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2.1.2“基础认知—核心技能锻炼—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2形成教材开发模式,开发相应教材。针对本专业“双证”课程改革要求,结合“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调整课程方案,形成了“基础认知——核心技能锻炼——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与深度合作企业及骨干教师“双向协作—共同评价”的教材开发模式;已经开发了《零件数控车床加工》《零件数控铣床加工》等教材及指导书;更接近企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能力专项要求,同时也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本专业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以“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为核心,“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并根据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开发职业素质显性课程,并结合校园践行传统文化并发扬工匠精神、学生社团活动、各类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隐性课程,着力提升学生作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强化职业实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学校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行“双证”制,为了达到职业能力,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目前已完成本专业“双证”试点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中级工技能鉴定训练》等课程的标准和考核方案并实施。在“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利用“一、二、三”教学模式,即一年级模块实践,二年级轮岗实习,三年级顶岗实习,加之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另外改革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认真进行“双证”中职业资格的考核。

3.1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结合以职业工作素养及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一体化相结合、校企合作相结合的“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制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具有工作过程系统化特色的“一体化”具体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形成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专业核心课及实训课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共同促进本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密切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的课外生产实践活动,利用“一、二、三”教学模式,进一步细化本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成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学生成为主体。

3.2行之有效的考核与评价。结合“双证”制课程改革,教学评价应结合“职业岗位模块化”人才培养要求,特别是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职业道德考核,并利用“一、二、三”教学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对应工种模块进行技能点“过关制”;并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最终形成该工种的考核成绩,决定学生成绩是否合格。相关工种(车工(数控车工)、铣工(数控铣工))考核鉴定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核主要采用鉴定机构统一命题笔试方式为主,专业课模块知识题库考核为辅;操作技能考核采用职业素养评价及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过程考核方式,其中职业素养评价占30%、现场实际操作考核占70%。由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综合鉴定考核,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均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核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行“双证”制教育的关键条件。需要明确教师研究方向,并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学徒制”以老带新,聘请合作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互学互助,充实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着力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及技能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4.1明确教师研究方向,提高“双师”型教师。以学生鉴定工种为基础,把教师团队分解到各个工种车间进行实习课程指导,确定教师发展研究方向,分批到相关“产教融合”的深度合作企业进行相关工种的企业“轮岗实习”、顶岗实践使教师能考取更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引进企业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各工种技师、高级技师作为专(兼)职教师,既能够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水平,还可以为学校带来更新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行业标准、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要求,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特别是CNC编程工艺上,通过不同软件新版本新加工工艺要求,从产品研发设计到调机试制过程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教师队伍整体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加强,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实践教师与企业专家有效互补,专兼教师沟通交流,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化和建设。并积极参评教育厅组织的“双师型”教师等级认定,进一步落实和优化师资队伍,提升专业品牌形象。

4.2“学徒制”以老带新,提高教学能力。对于新聘到校的青年教师,学校教务与教研部门组织专门的岗前培训,采取“学徒制”以老带新,聘请校内或者企业专业技术的工程师、相关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给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指导,重点传授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企业实践的新动态新工艺,树立“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并组织相应的公开“示范”课,一起参与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的校内外技能比赛,教师与学生,指导教师与被指导教师,老生与新生都以“学徒制”形式来指导相关竞赛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技能水平。青年教师在上岗时,指导教师帮其明确以相关工种课程讲授为主的专业发展方向,争取教师多年积淀的宝贵教学经验得以传承。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资源,提高教学能力。

5注重校企合作,提高课程改革内涵

实习场所是实施“双证”制教育的基础条件。在校内,加强实践教学比例,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工种的模块考核。还要建立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工学一体化”“一年级模块实践,二年级轮岗实习,三年级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而且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毕业后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学生在校、企之间的“零过度”。接受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改革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生产实习指导书等教学资源,引导真正做到校企合作新形势下“产教融合”及“学徒制”合作模式的新高度。为此,我专业与多家当地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其中我校与梧州市当地的精密压铸件加工、宝石加工、模具制造等公司深度合作,在校生通过在当地或珠三角各工业园区企业的“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接触企业产品工艺、程序编写知识、新产品试制及数控机床调试等培训课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更快成长为该企业技术员工,今后毕业能更好进入对口就业的通道。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团队的努力下,“一体化”课程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完成出版教材、校本教材及实训指导书若干并已用于日常教学实践中。

6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改革总结

经过近年来对本专业学历+职业证书“双证”制度改革实践。通过调整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完善实习实训条件、提升“双师型”教师团队、优化校企合作模式等措施。在“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利用“一、二、三”教学模式及后期本专业的教学诊断和持续改进可以不断深化改革成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双证”课程改革内容。通过“双证”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数控专业学生的编程、操作技能及中级工考工通过率。数据表明,近几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相关工种初次技能鉴定考核通过率从之前的61.82%提高到85%以上;近年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参加省部级技能大赛获奖从之前的9人次提高到17人次以上。经过“双证”课程改革实践,能实现学生如学习成绩合格,可同时获得学校毕业证书和相应职业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水平。并能大幅度提高学生考证初次通过率,从而提高学生“双证”的毕业率,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7结束语

数控毕业总结范文3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机电产品设计向高速化、高效化、精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促使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我国制造业发达地区急需大量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从事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和数控设备维修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CAM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核心,能极大提高企业制造、管理的能力,在机械行业中已经广泛采用。我院于2007年增加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同时在我系各专业中开设了“CAM技术”课程。“CAM技术”课程作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4个机械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综合应用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是数控加工自动编程建模的基础,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必需依托的课程,更是学生就业后岗位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近几年来,中职、技校和高校数控专业的招生人数在扩大,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局面,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竞争力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往高职生竞争力定位是:理论水平比中职强,实践能力比本科强。   但事实却表明高职生在求职中陷进了“理论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的尴尬场面。为此从2007年开始,我校以教育部十六号文精神为导向,把高职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作为培养目标,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占市场,以规模求效益,以改革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质量立校的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对实验(实训)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此背景下,我们对“CAM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边改革、边实践、边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CAM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搭建了“零件数控加工CAM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体系:将理论课程(“CAM软件”)和实训课程(“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数控加工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的内容以MasterCAM、UGCAM软件应用为主线连结起来。在教学体系中,各个阶段侧重点不同,“CAM软件”的重点是熟悉软件命令,以熟练为目标,难点在于软件操作技巧;“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的重点在于掌握工艺参数与刀具路径的关联,难点是融入“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如何解决刀具路径的难题,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数控加工综合实训”的重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机械制造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构建实训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从加工工艺编制、CAM编程与仿真加工、加工设备的调试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工作。即采用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进行方案实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引导,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及时补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学生总结实践知识,完成实训报告。难点在于质量控制,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毕业设计”的重点在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建模、编程和加工并解决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刀具、夹具等工艺问题,难点在于设计、加工思路以及参数选择要和企业要求吻合,通过以企业真实产品或以与企业合作开发毕业设计内容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教学,加大技能训练力度,强调学生现在所学的就是企业以后所用的,努力缩短学生“在学校学”与“在企业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本课程拥有实训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机床和注塑成型机,一个CAD/CAM实验室和一个CAD/CAM实训基地,CAD/CAM正版软件等。另外教材建设、电子课件、视频资料、师资队伍及实验实训条件为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满足省内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基础上,面向深圳、广州、上海、温州、宁波、杭州等沿海经济特区,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富士康公司、长江电力公司、中广核集团、TCL公司、东方电气集团等每年从我校招收毕业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工作。   二、工学结合的改革措施   “CAM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主要措施是: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典型案例驱动   课程组织以工作岗位应知应会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按照能力为主线,所需知识为辅助,素质为保障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数控工艺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一级齿轮减速器、单缸内燃机、齿轮泵为典型案例,结合实物模型,采用上机讲练的教学形式完成各零部件的实体造型、零部件装配及运动仿真、生成工程图、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仿真加工各模块的教学,将分散的知识模块串接起来,使学生掌握产品造型设计及仿真加工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p#分页标题#e# 2.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各个模块以典型零件为载体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课堂理论教学、上机实际操作、典型零件方案设计讨论、企业项目设计、作业展览与评价都全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形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3.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认识机械的基本构造、原理,了解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并进行“车、铣、刨、焊、钳”的机械加工技能操作。在综合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实训课题,让学生进行创新造型设计,将设计出来的模型进行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顶岗实战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学习,真枪实战,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培养。这种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过程,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为提高,进而为参加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打下坚实基础,每年“数控工艺员”认证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5%以上。   4.精选课程练习,考核综合能力   根据本专业对应岗位应知应会及考核准则,归纳和总结教材的要点,精心组织、严格筛选习题,建立了习题库和自测题,各工种岗位应知应会题库、数控加工案例库。学生们通过调查、查阅资料,设计出了多种具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如汽车用千斤顶、单一螺旋千斤顶、手动剥壳器、脚踏式拖把拧干器、灭火拖把等。通过各种方案的设计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传动方案的设计方法,开阔了眼界,同时熟练掌握了软件应用,培养了创新设计的能力。课程结业时,最后提交的作业是小组集体创作的完整的方案设计书或作品,由教师进行评比和打分。评选方式与国家组织的机械创新大赛和省级数控操作技能大赛相同,要求有:书面的设计计划书,内容涵盖作品的创新点、设计计算说明书、产品市场定位、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电脑制作的产品仿真动画图;CAD制作装配图;CAM仿真加工;三分钟视频讲解;小组答辩,接受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等等。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再给出课程学分。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书面考试,而是采取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制作一件作品,既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网络技术的应用,设置在线解题指导、在线答疑、自我检测等环节,使学生及时掌握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赛促学,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能大赛是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所取得成果的检阅平台。通过设置这样一扇改革的窗口,可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进一步落实,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那么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就与学术型人才培养有所不同,而有着自己的独特体系和评价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展示不同风采与才艺的舞台,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因社会偏见、制度缺陷一度陷于自卑的年轻人找到自信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已经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拥有一技之长,转为设计操作兼备、手脑并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鉴于此述,将“CAM技术”课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将“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三点连成一线。把大赛作为对日常培训、教学工作和实践水平的检阅,把培训和应用作为大赛的前期准备和根本目标,工作重点落在人才培训、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应用上,以大赛牵引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和技术创新实践不断提升。从课程知识的概念、思路、技术、技巧等方面拓展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以此能力为核心,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领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样培养的“高端人才”,更能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当然也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   三、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   湖北省数控技能大赛是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总工会、省机械机车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一项重大赛事,目的是为了积极实施“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围绕“技能创新、人才强省”的主题,引导企业加强职工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该项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参赛选手来自全省各地企业、院校。2010年10月,我系派出六名学生代表我校参加湖北省第四届“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竞赛,我院参赛队伍克服人员紧张、时间短任务重、软件版本和设备型号不匹配等困难,完成了紧张的赛前集训。通过比赛软件上机考试、理论笔试和机床加工实操三轮竞技,在有28所高职院校179名选手参赛中,获数控铣工第四名、五名、七名、数控车工第七名和第八名好成绩。实现了我院在该项赛事上学生参赛成绩的突破,同时也体现出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效果。   2010年6月由我系学生组成的三个参赛队代表我校参加“博亚杯”2010湖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赛院校共44所,参赛作品有266项之多。在此次大赛中,我院学生精诚团结,配合默契,能学以致用大胆设计,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其参赛项目的设计创新点和作品制作特色、选手演示作品时默契的配合均给评委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的并获组织奖好成绩。#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产品造型设计、分析、装配、生成工程图以及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产品实例,采用“多媒体演示→上机讲练→实际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促进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以赛促学,为学生就业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

数控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解决办法

1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知识、技能及其运用能力的综合性检验;是一次全面考核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知识、设计能力、加工能力和个人专业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1]。同时,也是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对本专业在优化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2]。

2“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2.1学生技能单一。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综合了理论知识、软件运用能力和加工技能。通过近两年该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情况来看,选题难度不好把控,学生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在软件绘图和加工技术方面不一定强,加工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理论基础又较薄弱,在基础理论、软件运用和加工技能都很全面的学生很少。所以在选题方面给指导教师带来很大困惑,能写设计说明书的学生加工不出零件,能加工零件的学生写不出设计说明书;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毕业设计形式高五花八门。由于人才应用市场要求“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需具有操作机床、编制加工工艺、编写加工程序和造型设计等综合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现代岗位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偏离了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2.2选题单一问题该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由指导教师提供,也有极少数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水平创新设计课题。这种主要由教师提供课题的方式,一方面对学生不一定合适,学生不一定感兴趣,甚至实用性不强;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写不出有价值的毕业设计论文。

2.3毕业设计安排不合理。由于高职院校采用2.5+0.5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两年半,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该院学生一般在第五学期十一月份中后期到十二月份底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指导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毕业期间学生需参加“创新创业职业培训”,参加各招聘单位的宣讲会和面试等,没有集中、完整的指导时间;二是毕业设计题目是以个人为单位,每位学生的题目都不一样,该院“数控技术”专业每届在100人左右,给指导老师出题增加很大难度;三是学生指导教师除了辅导学生毕业设计,还承担了每周十四至二十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大多数只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QQ、微信和邮箱进行指导,效果大打折扣;四是实训设备不足,切削加工机床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正常上课时间都安排有教学任务,零件加工环节只能安排在周末进行,指导教师连续疲劳上班影响工作效率;五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该院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每指导一位学生按照4个课时量计算,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且与毕业设计质量、设计题目的难易无关。

2.4毕业设计质量不高。该院毕业设计因受“创新创业培训”和项岗实习相关事宜,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难以保证;且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量大,不能及时有效指导学生;又因实训设备不足,指导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另外,随着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学生基础薄弱,在计算、绘图、标注和格式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造成要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困难重重。该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存在这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平时缺乏相应训练,不知如何开题;二是毕业设计论文的最优方案达不到要求,部分学生的工艺方案选择不符合加工要求;三是论文可读性差,对数控专业的专业俗语理解不到位,专业俗语使用不当;四是语言表达不清,逻辑混乱,不知所云;五是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文中字体不统一,字号大小不规范;六是绘图不标准,线型使用不当,尺寸、公差标注混乱不清;七是制定工艺规程文件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

2.5学生对毕业答辩不重视。通过近两年该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答辩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对毕业设计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重难点问题缺乏研究,遇到问题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复制,不加以消化整理,导致答辩时答非所问;二是缺乏相应的培训或模拟演练,学生心理紧张,答辩时语无伦次,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三是回答问题抓不住重点,避重就轻,问题说明不清楚;四是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片面,不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认为毕业答辩只是走走过场,答辩时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3“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问题的解决办法

3.1优化教学实施计划。针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近几年学生毕业设计出现的情况作以下调整:一是重新制定教学实施计划制定,加重“机械制图”“互换性及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等核心课程课时比例,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强化训练,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二是如“AutoCAD绘图”“UG”等软件课程从二维绘图到三维造型逐级开设,开放计算机机房,充分利用下午课余时间、晚自习和周末安排学生进行绘图练习,提高学生图形绘制速度和能力。三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从二级减速器测绘到车、铣单一零件图设计加工,再到配合件或者车铣综合零件设计加工,每学期难度递增,第四学期按照毕业设计要求进行课程设计。这一过程既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到第五学期毕业设计时,学生能快速、规范、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四是增加实训课时,保证学生在实训室操作工时量,提升学生机械加工技能,保证零件加工质量;即使在实训设备不增加的情况下也能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零件的加工。五是实训时间分散安排,保证每学期都有二至三周的数控车项目集中实训和数控铣项目集中实训,既解决了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又保证了学生实训的课时量。如此安排学生不仅不会忘记机床操作,而且技能也得到不断提高。

3.2多渠道选题。针对该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课题渠道单一、不适应和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根据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结合高职学生有个性、思想活跃等特点,采用教师出题和学生自主创新设计选题等方式,既适应了各个层次学生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兴趣,他们会积极主动查资料、搞研究、讨论等,从原来的老师催促学生转变为学生主动找老师,从而更容易产生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

3.3合理安排,保证辅导质量。合理安排主要有两方面的安排:一是毕业设计时间的安排。毕业设计涉及到绘图零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和零件加工等内容,毕业设计的时间尽量集中安排在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完成,各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时间段完成开题报告、绘制图形、编写设计说明书和加工零件等环节,零件加工环节由教研组统一协调安排,以指导教师所带的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进行加工,期间实训室不再安排其他教学实训。二是指导教师工作量的安排。该学期开学前做好教学安排,负责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尽量安排毕业班或者有课程设计班的课程,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避免学生有问题找不到指导教师的情况发生,指导教师随时可以对学生的不合理设计进行纠正。特别是零件加工环节,时间安排不当或者指导教师不在现场,导致学生编制的工艺规程不合理,引起一些工件质量问题和操作安全事故。“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很多问题在QQ上、微信里和电话中表达不清楚,学生更难以接受,必须要指导教师参与,进行现场指导,通过绘图、仿真、演练等形象的手段才能解释清楚。

3.4执行统一论文模板。制定规范的毕业论文模板,供指导教师和学生参考,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既是一种约束,又可带来很多方便。一是辅导老师参照统一模板加强指导,二是学生根据模板能快速、高效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一篇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由封面、目录、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多部分内容构成,每个部分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并且有相应的字体和格式要求。该院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至少十五万字以上,规范统一模板后,能很好地呈现论文的主题和结构等,有助于指导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审视,从而更好、更快地把握毕业论文关键内容,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排版混乱造成的阅读障碍。3.5严格审查,模拟演练答辩学生毕业答辩需准备PPT,指导教师应严格审查内容,审查PPT七个板块的内容。第一板块是封面,包括毕业设计题目、答辩人、指导教师和答辩日期;第二板块能清楚阐述答辩的主要内容和要点目录页;第三板块是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答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需要自己找出重点和难点问题;第四板块是对于毕业设计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做一个简略介绍,一定要理清思路,逻辑清晰;第五板块是重头戏,着重讲解自己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学生必须弄懂论文内容和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讲解自己到底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研究成果;第六板块是毕业设计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第七板块是致谢。模拟演练是提高毕业答辩和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答辩,学生之间相互做答辩评委,指导教师参与。通过一轮练习,一方面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帮助学生纠正答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原本没有考虑到的专业问题,发现图形中和标注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模拟答辩能够克服学生在台上的心理障碍,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和表达水平,在正式答辩时不会出现语无伦次、思路混乱、不知所云等现象发生。既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和论文答辩质量,又使学生有成就感和获得感,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丰收”。

4结束语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和训练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和成果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4],对该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并积极提出改革措施,使学生能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新设计,提升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养,为在将来的人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和在工作岗位上有突出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该院“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目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颖强,李征,刘岚,等.本科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建议[J].机械设计,2018,35(S2):97-100.

[2]许彧青,程巧娟,商振,等.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化考核体系研究[J].机械设计,2018,35(S2):171-173.

[3]孙慧,贺镕珺,唐金花.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探讨:以湖南高职院校为例[J].南方农机,2018,49(15):122-123.

数控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教育;数控技术;实施策略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控技术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面对机械制造类行业企业,能从事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编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操作、装调维修与管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分析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该专业是培养动手能力强、掌握数控关键技能的技能技术型人才,而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施:一是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即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模拟数控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二是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即组织数控技术学生到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企业里去,通过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在真实数控技术岗位上工学交替,学习和掌握数控技术技能。

2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起着将学生引入数控技术专业领域里的作用,是学生掌握后面更高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主要通过“点”型实践教学和“线”型实践教学两方面来实施。

2.1“点”型实践教学。“点”型实施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实施专业必修课程里的课程实践,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点点滴滴地传授给学生。数控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有: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90课时、MasterCAM软件应用64课时、数控机床与PLC控制60课时、UG软件造型与编程60课时、模具设计与制造60课时等,合计334课时,其中实践课时合计达到234课时,占比70%。在实施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选用项目式教材、以课程实践教学为导向,深度挖掘课程里包含的数控知识和数控技能,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课堂讲授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将数控技术关键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2.2“线”型实践教学。通过技能专周实训课程来实施“线”型实践教学。数控技术专业开设的专周实训课程有:车工实训二周48课时、钳工实训一周24课时、铣加工实训一周24课时、线切割电火花实训二周48课时、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三周72课时等,合计216课时。在实施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选用更加贴合生产实际的教学项目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接近工厂实际的环境中,感受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内容,掌握数控技术知识和技能。

3校外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策略

通过实施校内实践教学,将专业关键技术和技能传授给了学生,怎样使用这些技术技能服务于实际生产需要,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企业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此活动,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反思校内实践教学中所学所用,总结专业技术和技能,最终达到真正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目的。校外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又分为企业工学交替阶段和企业顶岗实习阶段。

3.1企业工学交替阶段。工学交替是指在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五学期,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里参加为期80天的企业工学交替活动。在80天的实践教学时间里,笔者将实践教学按学生掌握数控技术技能的水平层次划分为初级实践教学阶段、中级实践教学阶段和高级实践教学阶段。在高级实践教学阶段里,学生应该能够独当一面地从事相应岗位上的工作。为了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活动,校方需要与校企合作企业提前制订《企业工学交替教学实施方案》,方案应充分预估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可行。根据笔者多次组织实施企业工学交替的经验,安全是工学交替阶段里的头等事务。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工作里,驻厂教师必须开展一次名为《数控加工设备危险源辨识》的专题讲座,向学生讲清楚实践教学活动中潜在的危险源头和处置潜在危险的方法。企业方也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即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教育,学生参加完三级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到相应岗位上参加实践学习。

3.2企业顶岗实习阶段。顶岗实习,是指在完成上述企业工学交替教学活动之后,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里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数控技术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技术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里安排六个月来实施。为了实施企业顶岗实习教学工作,需要将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分组,为每组学生选配实习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解决学生在此阶段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实习生在真实工作环境里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校外企业实践教学活动能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数控技术技能,是为“面”型实践教学。

4总结

高职教育的特征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这就要求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实务知识的传授,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这都要通过专业的实践教学来完成。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平台,从点型实践教学到线型实践教学,再到企业工学交替阶段和企业顶岗实习阶段的面型实践教学,丰富而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安排,为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卓有成效地实践机会,充分地体现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中的关键作用。总之,布局优良的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培养出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实施好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孙月发.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4(2):62-64.

[2]陈立岩,姜大伟.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0:156.

数控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基础英语;数控专业英语;措施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人才国际化的需求越来越大,专业数控技术人员仅仅会操作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需要越来越高的英语水平。能够看懂数控机床的英文手册,能够看懂英语数控机床的故障维修手册,是一些大公司选择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多数院校的基础英语以夯实学生的基础为主,与专业英语没有衔接。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学期短,学时少,学生面对大量需要掌握的专业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国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号召[1],很多高职院校纷纷行动起来,打破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的壁垒,充分利用学时在校的有限学时,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渗透和融入专业英语,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一、基础英语与数控专业英语的衔接

我院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以数控专业为例,在制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基础英语的课程目标:结合数控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需求,通过基础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融入相关的数控专业单词、句型和英语阅读资料,使数控专业学生能够阅读并翻译一般难度的专业资料,使数控专业的学生借助词典能够阅读本专业领域中等难度的英语文章,为数控专业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英语打好基础,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使用数控技术专业英语,利用数控专业英语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2]具体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英语教师通过与数控英语专业教师充分沟通,建立数控专业基础词汇,基本句型和专业英文资料的资料库。第一学期由专业词汇入手,第二学期逐步增加简单的专业句型和数控专业英文资料。按照学生的英语基础,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有制造业自动化和集成化生产的基础,相对生动丰富。任课教师在授课中,积累有用的前缀,加强词汇学习策略训练,及时总结单词构成的内部规律,用这种方式记忆单词,能快速地帮助学生积累大量本专业术语,在词汇积累的辛苦过程中,事半功倍,化繁为简,充满乐趣。很多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到了适合自己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学生们逐步掌握了生产中常用的机械零部件的英文拼写,数控设备的类型,掌握了一些数控编程有关术语。当学生普遍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后,就可以指导他们阅读和翻译简单的数控专业英语资料了。教学为资料的阅读和理解,教师教给学生阅读资料的方法,并按照预习、复习、巩固、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的“五步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常用语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甚至背诵下来,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的英语自学能力、口语交流能力、专业阅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第二,组织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以项目为载体,进行项目布置,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以“APDCA”工作流程加以展开,即Analysis(分析)、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djustment(调整总结),每一个项目实施均需要调整并不断改善五个阶段。以“数控机床的认知”这个项目为例:把班级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选举一名leader(组长)带领组员分析教学要求:能够用英语说明数控机床各部分结构及刀具系统的名称,并了解它们的应用。第二步,制订学习计划,组员分配任务。第三步,组员到实训工厂现场拍照,正确识读数控机床控制面板;认识数控机床及刀具系统;了解几种典型加工的编程方法。第四步,核查知识点,搜索中英文对照,并制定汇报PPT。第五步,咨询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调整汇报内容。学生们在踏实严谨的学习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心,增加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同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手机App,数控专业英语相关资源信息,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中,通过问题的讨论、抢答加分、当堂测验等形式,密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课后,教师把巩固练习题在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加深理解。教师们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动性。

二、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3],高职教育主要体现在职业性上,因此,基础英语与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衔接也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辅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国际化的数控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扬.关于数控专业英语课程政革的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2(12).

[2]张艳.高职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J].海外英语,2015(8).

数控毕业总结范文7

[关键词]统筹;中高职;课程衔接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已经成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在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中,明确由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建设“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1]由此可见,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作为落脚点和切入口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概念界定

课程,是教育思想、观念集中体现的载体,是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依据,是实现最终教学培养目标的“蓝图”。中国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提出:“如果实现不了课程的衔接,那么中高职衔接就会流于形式,中高职衔接的根本就是课程的衔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中高职衔接,本质上就是研究课程的衔接,中高职衔接的落脚点就是中高职教育在课程上实现有效衔接,这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有效实现课程的衔接,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统筹,就是通盘筹划的意思,有着极广泛的应用面,它强调事物之间内在的关联性、整体性,是一种高效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数控专业是制造业的核心产业,数控技术专业作为数控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数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中高职数控专业学生作为数控专业人才的后备军,其质量与我国制造业的良性发展息息相关。为此,本文把中高职数控专业课程衔接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中高职在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最后设计出一个衔接良好的课程方案,以期能够为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以便充分利用职教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

三、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学习文献,了解到已有的学者对课程衔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培养目标界定不清不楚,重复的课程内容较多,课程结构方面也缺乏创新性,老套乏味的课程教材唤醒不了学生的兴趣[2];课程模式没有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对受教育主体的来源差异性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3]。关于对课程衔接存在问题的对策的研究主要有:构建统一的中高职课程标准、构建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编写创新性教材等对应措施,以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4]。综观国内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相关研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得较全面,但解决方案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

四、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现有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统筹兼顾,定位不清。查询教育部门有关文件,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是职业教育,“高素质”与“高端技能”的内涵作何区分,教育部等归口行政管理部门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于是从根本上造成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确,在不确定的培养目标下诞生的课程谈何有效衔接?

(二)现有的中高职课程设置没有通盘考虑,不够规范。课程的设置是学生搭建知识结构的“脚手架”,决定着学生的能力结构,是“纲举目张”的纲。职业院校课程的设置通常是先进行调研,召开企业专家座谈会,归纳整理出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而总结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对应的行动领域,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建立相应的课程。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有的是照抄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有的是参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更有甚者“拍脑袋”开课,因人开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荡然无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通常有普高、对口、三二连读等生源,但一些高职院校无论什么生源,都用一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自然没有区分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忽视中职生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强、文化基础弱的特点,忽视了对口生源学生的优势,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了人才的培养效率,更谈何因材施教?

(三)现有的中高职课程内容没有统筹兼顾,较多重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由于没有统筹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高职学校在选择教材时就没有明确的课程体系目标,选择教材的随意性不可避免。在对我院数控专业对口升入高职院校的93名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九门专业课程普遍存在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最严重的重复率在60%以上的有四门课程,分别是:《电工电子基础》76%,《普通机床操作》74%,《数控编程》63%,《机械图学与测量技术》66%。其他的五门也有不同程度的重复率,平均重复率达51%。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不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的原因了,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低效率不仅违背了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原则的严重违背,急需得到纠正。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不能解决,更谈何人才培养高效、高端?

五、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统筹兼顾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定位要清。我国现阶段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是“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中职+2年高职学习)[5]。这种学习模式打破了中高职分别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壁垒,通过组织中职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联合制订5年制人才培养方案,从根本上实现三方面的衔接:通过课程设置衔接、课程教学内容衔接最终实现培养目标的衔接。其二是“保持中高职的相对完整性,重新规划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6],也称为“对口模式”,重点是职业能力层面的衔接,即中职、高职院校各自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如中职数控专业根据“数控操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对中级工的培养目标制订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高职则根据“数控操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对高级工的培养目标制订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实现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目标衔接。对比两种衔接模式,不难看出前者的课程设置连贯性好,而后者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一种将二者合二为一的模式,即在“3+2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中将“对口模式”以“数控相关1+X证书”的衔接方法引入其中,从而真正发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精确定位的指南针”的作用。[7]以笔者的观点,在促使中高职课程培养目标衔接中要始终贯穿基础素质体系、技术应用体系、国家职业标准三因素的交错、包容、提升。

(二)通盘考虑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置,确保规范。1.规范明确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数控技术相关岗位(群)职责、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围绕中高职人才培养建设目标的实现,分别将课程体系设置为基础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素质)和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两部分。其中基础素质以综合素质提升为主,涉及入学教育、公共基础课、拓展课、选修课、社团活动等基础素质模块和基础素质拓展模块两部分;专业素质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主,包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顶岗实习模块,高职学生还包括毕业设计及答辩模块。各个学习模块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在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将理论教学系统下的基础素质教育、隐形课程教育与实践教学系统下的专业素质教育、显性课程教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系统的双系统融通,为中职及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2.通盘考虑中高职课程设置。在对中高职的课程体系统一构建后,我们要进一步统筹中高职的课程设置。首先通过开展企业走访及毕业生调研获得本专业中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组织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归纳整理出本专业的岗位职责,不同的岗位职责对应不同的岗位任务,而完成任务又需要不同的职业能力,通过归纳整合职业能力最终形成基础、专项、综合三个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模块。参照生产管理流程由实践专家、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群,使之与前面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模块相对应。接下来,依据开发出来的“典型工作”,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出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其中低层次的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中级工的要求相对应,中高层次的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高级工的要求相对应。最终形成融合职业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教做一体化的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下面结合数控技术专业介绍具体的实施过程。首先,通过开展对有数控岗位的相关企业的走访,对近六年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调研,以及通过网络资源,我们得到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变化连续6年统计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数控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有:数控机床操作、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机床维修等。随着就业时间增长,数控机床操作岗位占比明显下降,机械工艺岗位占比明显上升。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在课程设置时要考虑的因素有:数控技术专业设置为数控操作及数控维修两个方向;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数控技术专业应该以数控操作方向为主;考虑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后的长远职业发展规划,数控操作方向的学习内容应该增加数控机床操作及工艺编制的学习内容。

(三)统筹兼顾中高职课程内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避免课程内容大量重复。中高职数控专业课程衔接的关键是专业课程的衔接,衔接原则是中职已经学习过的课程高职不再开设,中职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内容高职一般不再讲授或者是根据实际需求核减课时讲授。中职讲授内容侧重专业基础课程部分,高职侧重核心课程内容。以普通机床操作为例,确定中职讲授约70%的课程内容,剩下约30%的内容由高职阶段给予讲授,其他课程以此类推,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课程教授内容大量重复现象的发生,减少了高职授课学时,节约了教育成本,提升了教学效率。课程内容的衔接要点是实现教材内容的衔接。现有的数控技术类职业教育教材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不够紧密,缺乏足够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内容不能与现代技术实现与时俱进,教材形式过于单一而缺乏多样性。横向上,多门课程的教材之间没有关联,独成体系,缺乏系统性衔接;纵向上,中高职教材衔接不当、重复现象普遍存在,缺乏连贯性衔接。因此,组织数控技术中高职专业教师连同数控技术相关企业、行业专家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具体以数控车削加工课程为例:课程选择具有趣味性的项目为载体,将传统项目中的知识、技能、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其中。在数控车削加工前导课程机械图学与测量技术应用、机械设计与应用、机械CAD/CAM软件应用中要将在数控车削加工中使用的相应的兴趣项目载体融入其中,增强课程之间内容及载体项目的关联型,明确地使学生脑海里构建起立体的数控技术专业学科体系框架图。

六、结语

数控毕业总结范文8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是数控技术、数控设备维修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数控机床维修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针对本课程自身特点,分析教学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专业的就业需求现状,依托FANUC0imateTD数控实训平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数控机床常见故障现象、故障产生原因及故障诊断和排除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改革;数控实训平台

数控机床维修工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的新职业,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一名合格的数控机床维修工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还要具备检查、分析、确定故障原因和快速准确的维修好机床的能力。为满足社会需求,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数控技术专业或数控设备维修等专业都开设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并把它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数控机床维修人员。然而高职院校数控机床维修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教学脱离的现象,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的用工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导致了企业招聘的数控维修工不能达到用工要求,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以对口的矛盾。因此,对于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的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出学校、学生和企业都能共同参与、共同获益的教学方法。

1课程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

(1)课程教学中涉及的知识面广,包括了数控系统、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电气控制、液压与气动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前置课程中进行了独立设置。但是在前期教学中,学生基本只是孤立的接受知识,而本课程则是将这些知识融合到一起,并且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感到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很大,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时无从下手。(2)课程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数控设备通常会处于被保护状态,不能进行拆装,这就使得用于维修教学的设备不足,学生仅仅只是接收一些认知实验,或者老师设定一些简单的故障让学生进行排除,实习时间得不到足够保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难以提高。(3)数控系统的品牌、型号众多,更新也快,其结构、参数设置以及故障诊断方法等在不同的品牌和型号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以一种数控系统为载体来进行教学设计与安排,最多再把学校拥有的其它数控系统作为辅助介绍,缺乏了对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能力的培养,因此,难以培养出走出校门就能满足企业基本要求的数控维修人员。(4)考核方式不合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总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已不再适应“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也不适合于本门课程的成绩评定,为此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进行改革。考核方式不合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总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已不再适应“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也不适合于本门课程的成绩评定,为此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进行改革。

2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内容

(1)研究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2)依托FANUC0imateTD数控实训平台研究数控机床维修的典型工作任务,并结合维修工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出课程学习的不同学习情境,精选企业现场典型的维修案例作为教学任务。(3)研究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3解决教学问题采取的方法

(1)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程为背景,把项目作为载体实施课堂教学,依托FANUC0imateTD数控实训平台,学生亲自完成各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构建课程项目围绕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主线来进行,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学。(2)课程项目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还要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项目的开发最好由学校教师、企业维修技术人员以及行业专家共同研讨,精选出有代表性的项目案例;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学校建立的FANUC数控实训台参与开发一些简单的课程项目,使学校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最大化。(3)课程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企业工程师或学校的实训教师与学校理论教师一起共同担任该环节的指导老师。同时,学校也应多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不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4)对于强调实践能力突出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合适体现课程的学习效果。新的评价方法应该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过程性考核为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比如课程项目实施完成后做项目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答辩完后学生撰写个人项目报告,总结项目学习的成果,分享心得和体会。

4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

(1)课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依托FANUC数控实训台,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2)课程主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双导师制,能够更好地达到对学生的指导效果。(3)评价方法的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5课程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1)数控机床维修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将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遇到技术问题时,能够学会主动查找资料,探讨和寻找解决方法;能够正确进行故障的判断、检测和排除,使学生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融到实践过程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制作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开发数控机床维修项目案例库;编写适合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色教材;搜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和视频教学案例等。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更新,为本课程的后续教学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保障。

作者:罗应娜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岑华.数控机床维修教学中CDIO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4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