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课程总结范例

水彩课程总结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水彩技法;艺术设计;教学

1艺术设计教学与手绘技法的关系

设计是设计师将自己的创意设计思维由抽象向具象转化及前进,以及由模糊向清晰转化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最终达到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际目的。通过草图和手绘表现是对这一过程传达出的方式和手段。而在手绘画面这一环节来讲,就像是这个设计过程的视觉传达作品,它是设计师和客户最具沟通和说服力的工具,每个设计师都希望通过手绘把自己的设计构思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使之清晰、具备说服力。但是,任何一种表达方式都有优点和局限性,都有这种技法的技术要求和特点。手绘表现虽然只能静止地、片段地表现设计思维,但是它有很强的表述性和艺术性。再者手绘表现的优劣是一个设计师职业水平的最直接、最直观的反映,它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个设计的构成元素,都将在很大意义上反映设计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设计能力。很难想象在一个手绘能力水平较差的设计师笔下,能出现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

2水彩表现技法应用于教学中的意义

大多数表现形式都有专业技法作为支撑,如:彩色铅笔、马克笔、色粉、水彩等,虽然只是表现媒介的不同,但是最后还要通过材料和技术去实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要重视对技法的研究,在这些技法中水彩以通透淋漓、明快清新尤为实用,并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性,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喜爱。但是水彩技法是个“易学难精”特性,它技法虽有,但是道路却窄,攻于技巧一望便窄,巧于形式一看就薄。下面就谈一下水彩这种技法在设计教学中的特质和意义。手绘水彩技法作为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段,一直沿用至今,即使在计算机发达的今日,它也一直拥有独特的地位,并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向人们传递着设计的思想、理念以及设计者的情感。在艺术设计者注重和完善自身素质和加强设计语言表达的当今,水彩技法这种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水彩技法并非是仅仅传达设计语言的一种形式,而是设计师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因此无论是在今后的设计教育还是设计师的实际设计操作中都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水彩是从欧洲传入我国的绘画艺术。在建筑设计领域水彩表现技法是建筑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虽然当今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发展的极为迅猛,很多手绘课程甚至被一些学校所取消,但是在发达国家里,设计领域十分重视手绘技法的表现。其实设计方案创作中手绘的基本功十分重要,因为很多设计创意的初稿都是手绘的,而用水彩技法绘制创意图已经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比较适宜的技法。有很多大师都是用水彩技法来绘制作品,如:日本的著名动漫设计大师——宫崎骏,宫崎骏的作品几乎全部是水彩绘制而成的。再如:国内建筑设计手绘大师杨健、王兆明等的很多建筑设计创意都是采用水彩技法来进行表现的。由于水彩颜料的特质是透明的,所以画面自然会给人以通透淋漓、明快清新的感受,色彩是以水性淡彩为主,并不复杂,令人看后更觉简约朴实,贴近生活。水彩是18世纪在英国产生的,并于19世纪在英国迅速的发展,使其成为西方绘画体系中独立存在和发展的一个画种,有着悠久的历史。水彩颜料的透明、水与颜色的结合、水色干湿浓淡的变化都是水彩的独特表现魅力。水彩以透明清澈、色水交融为特征,并因此而产生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艺术语言,我们应该利用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轻盈明快、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们以不一样的艺术形式美感。透明特质是水彩艺术产生的标志性特征之一。通过对色彩的调配、透叠、并置、晕染等手段的运用,使整个画面的水色交错、彼此渗透,白纸的底色若隐若现。颜色的交错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对比、轻重的对比。水与色的干湿浓淡变化以及在纸张纹路上的渗透效果使水彩艺术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表现力,并形成奇妙的韵律变化,产生了清新自然、透明轻快、水色淋漓、梦幻的视觉效果,形成了水韵的灵动之美,构成了水彩的个性特征,使水彩技法成为艺术设计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技法。

3水彩技法的应用

水分的掌握和运用是水彩技法的重要部分。掌握好水的功能和作用,是画好水彩画的最重要因素。掌握水分应注意时间、环境的干湿度变化和画纸的厚薄,以及吸水的程度。只有了解并掌握水在纸张上的渗化、流动、蒸发的特性,才能真正掌握好水彩的“水性”。进行湿画法时间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如果画的太早,纸面太湿易失去应有的轮廓和形体,反之太晚了,水分将干,颜色不容易渗化,衔接生硬。画叠色较淡时,要等底色稍干后再画下一遍色彩。如果一般在画叠色时,笔锋含水要少一点,颜色要多一些,便于把握形体,也以可使之相互渗透。除此之外,如果大面积晕染时水量应该稍大一些,如大面积的天空、地面和静物、人物的背景,用水饱满为宜;刻画局部和细节用水适当减少。下面对在教学中的水彩技法做一下介绍:

3.1干画法

干画法是一种多层画法,即干的重叠,在着色干后再涂色,画完一层,等待其干了以后再画一层颜色来表现对象。在画面中涂色层数没有固定的限制,有的地方一遍到位即可,有的地方可能要两遍三遍甚至更多几遍,但也不宜遍数过多,以免画面失去透明感。层涂重叠,要事先预估出透出底色的效果,这点十分重要。用层涂的方法在干的底色上着色,不要求有流动渗透效果,可以比较从容地一遍遍上色,这样容易掌握,适于初学者进行实训练习。很适合表现在艺术设计造型中明晣、肯定的形体结构和丰富的色彩层次。例如《书房设计表现图》基本上都是运用干画法层涂。颜色由浅入深,待第一遍干透后又根据画面结构和形态要求,一部分一部分地分别刻画而成。

3.2湿画法

湿画法是在湿润的水彩纸上或并未干透的有色层上再画一遍水彩颜色的方法。画面的色彩在纸面未干时借助水分相互流动,形成水色交融、湿润畅快的艺术效果。例如《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的背景就是运用湿画法刷色渲染而成。其先将整个纸面打湿,等稍干一点的时候,用扁刷蘸取饱和度较大的颜色一口作气晕染而成。湿画法的艺术魅力是可以将水彩的特性表现出来,适宜表现画面独特的意境,表现画面的大色调及远景、虚景很适合采取湿画法。水彩纸面的干湿程度将直接影响形象的塑造,水分太大了容易渗开而无形,水分太少了会产生明显的笔触痕迹。作画中的关键是掌握湿度,在什么时间需要,再上色。要想能够真正掌握湿画技法,只有在实际绘画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更好地把控画面的水分,绘制出优秀的作品。

3.3留白

与其他绘画技法相比,水彩技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留白”的技法。水彩画为了发挥色彩的透明效果,一些浅亮色、白色部分,需在上色时“留白”出来。而对于表现对象的色彩透明,主要靠用水稀释颜料而作画,高光处留白或者用遮盖剂提前遮盖住,这样水彩纸本身的固有色就起到了白色的作用。水彩颜料的透明特性决定了这一作画技法,浅色不能覆盖住深色。用水的多少来提高或者减少色彩的明度,应注意用水与颜色的含量。一般来说湿润的颜色要比干后的颜色更加鲜艳一些,具体的情况还包含纸张和颜色的品牌差异,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就会熟能掌握。

3.4枯笔

又叫“干笔”,是指画笔只用少许水彩颜料,在水彩纸的表面上快速运笔,笔锋色多水少,运笔易出飞白效果。枯笔更能增加水彩的表现力,充分利用水彩纸的纹路,用枯笔扫过,笔锋自然留出水彩纸固有的白色效果,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耐看。表现建筑中某些老旧、残破的墙面;外露破旧的石头和砖墙;表面斑驳的色彩和变化丰富的视觉肌理,都很适合采用枯笔的方法。例如《哈尔滨索菲亚教堂》作品中建筑立面斑驳墙面的肌理都是枯笔绘制的。枯笔其实并不是没有水分,而是水分较少,并且运笔较快,自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肌理和质感,特别适宜表现树木、水波、斑驳。但要注意,要想较好的掌握枯笔技法还需平时多做些必要的专业实践练习。

4结语

以上都是在教学中总结的实际经验,还有很多不足。做好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水彩技法的教学,对整个设计专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艺术表现形式语言的更加丰富,在课程教学环节中,采用水彩技法对作品绘制应该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保持面貌迥异的艺术效果,运用水彩艺术特质把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意思维表现出来。艺术性特征的探索与把握是构建和完善艺术设计品质的关键。艺术设计的日常教学可以在这一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水彩艺术语言使学生在艺术表现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于路.漫画手绘技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2]张友强.水彩.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麦尔•史泰宾.新世纪水彩画技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董克诚.水彩画的艺术表现.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2000.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2

水彩风景写生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对水彩风景写生的训练和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水彩风景写生的基本画法,以及风景写生的基本表现手法。从而能利用水彩为建筑学专业课程服务。因建筑学专业学生美术功底较弱,对画面的色彩层次,色相,饱和度,笔触等的掌握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本文主要对水彩风景写生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对建筑学或初学水彩风景写生的学生有所裨益。

关键词:

建筑学;水彩风景写生;层次;笔触;色彩

一、对画面层次的把握

通常在水彩风景写生中画面层次要分明,至少要有远、中、近三个层次。而建筑学专业学生常常体会不到画面层次的作用。他们往往只表现出中、近景或只表现远、中景。这主要是因为建筑学学生绘画经验较少,即使上课时候教师做有示范,也常常会在后面的写生中忘记,因此,课下也要布置一定量的水彩临摹练习,以强化他们对色彩层次的理解。他们平时看到的水彩风景作品较少,没有从眼界上有一个提升,有些理论知识和技法需要教师反复提醒和强调,加之学生有效的课堂练习,假以时日,便会有显著效果。

二、对作画顺序的掌握

因水彩颜料的特性,水彩风景上色往往是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地进行。在户外进行水彩风景写生时,作画过程又受到天气、纸张质量和作画者加水多少而不同,通常在水彩风景写生中先画远、中、近景的浅色,再按照顺序依次加深。因户外水彩写生纸张干的速度较快,这就需要画者能迅速的把握色彩关系和水的干湿程度,以便在最佳时间湿化湿接。如果不能做到以上要点,便会出现水渍轮廓线或层次没有较好的连接。往往建筑学学生起形构图不熟练,上色不果断,常错失良机,而导致画面层次关系的混乱。

三、对笔触的把握和运用

笔触,我们可以理解为绘画中的笔法。又称肌理,常指油画、水彩、水粉画等中的运笔的痕迹。作画者借助于颜料的厚薄、媒介的浓淡、用笔的轻重、运笔的速度等体现对物象的描绘能力。不同的笔触是画家不同性格、情趣、天资的自然流露。因此,笔触是体现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关键因素。对笔触的把握和运用是水彩风景写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笔触的运用代表了作画者对其绘画工具的熟练程度。南齐的谢赫在《画品》中就有关于笔触的描述。“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1古法用笔即笔触。笔触是水彩画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也是一个成熟艺术家的风格体现。笔触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有点、皴、揉、摆、按等等。笔触主要体现了学生对于水彩笔的熟练程度,在建筑学学生水彩风景写生中笔触问题较常见。笔触的形不确定是学生在水彩风景写生时较常出现的问题。因学生的绘画经验较少,对物体的理解不够深入准确,因此,表达时候就会犹疑不定,画面相对呆板生涩。解决的办法有以下几种,但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方能有效。1、多读画,读好画。这一点很多学生容易忽略。只有读懂、读明白画才能临摹的顺手。读画也是了解作画者作画过程和情绪的关键。读画是初学者学习借鉴别人的第一步。画有很多种,学生适合读哪些呢?当然是名家名作。但不是所有的名作都适合学生来学习。我们应该选择有自己成熟的表现技法和个人风格的作品来读。读的过程亦是提高自己审美和修养的过程。2、多临摹。只读不练就是眼高手低了。在临摹过程中学生会对不同物体的笔触反复练习,从而学习体会不同物体的不同表达方法。比如:不同的天空,不同的水体,不同季节的树木,不同的山石等等。临摹是初学者学习的最佳途径。3、多写生。写生是学生表达对大自然情感的直接方式,也是水彩风景写生的最终目的。写生和临摹不同,临摹是直接将画者的感受和情绪摹写下来,而写生则需要作画者自己学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水彩虽不像国画书法那样对笔触、笔法要求的比较高,但对初学水彩风景写生的学生来讲加强对笔触的练习,提高对笔触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提高水彩风景写生技能。

四、色相不明确

色相顾名思义就是色彩的相貌,即色彩的倾向。色相不明确主要是因为对水彩颜料性能和调配的方法不熟悉而导致的。有些学生对哪些颜料适合调和在一起?调和的颜料彼此需要多少量能达到效果?以及颜色里面需要添加多少水分不确定。甚至有的学生会把三种以上的颜色反复混合导致色相不明确,不知道是块什么颜色,更谈不上冷暖了。因此,色相不明确往往会导致“脏”“闷”的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把调和的色彩控制在三种以内,切记颜料的比例不要均分且调和时候不要反复调配,当两种或三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时候稍作调和即可,如此,方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五、饱和度失控

饱和度即色彩的纯粹程度,饱和度把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幅作品的品质高低。在户外写生时候面对颜料盒中纯度较高的色彩和现实风景中的色彩,很多初学者把握不住饱和度的“度”,同一种颜料加入的过多会出现颜色过纯而显得生硬,过火;而颜料加的过少会显得画面太薄而缺乏厚度和质感。解决此类问题需及时提醒学生应根据画面的空间关系合理调整而不是一味的多加水或少加水。要真正解决饱和度问题,需要学生深刻理解空气透视规律:近暖远冷,近饱和度高远饱和度低的规律。

六、缺少冷暖对比

冷暖对比是水彩风景写生中形成明显色彩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赋予色彩以表现力的关键步骤。很难想象一幅作品如果缺少冷暖对比画面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出现此类问题,这主要源于学生对色彩的冷暖认识不够,对空气透视规律把握不到位。一幅作品中即使只有大面积的冷色和暖色也存在冷暖对比。比如:红色系中的橙色、朱红、大红、深红就是由暖依次变冷;蓝色系中天蓝、钴蓝、群青、普兰也是依次由暖变冷。缺少冷暖对比必然缺少空间感、变化和节奏感,画面大大减少了艺术性和耐读性。

七、总结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3

摘要:

教育产业化的深入以及中国各类艺术院校的扩招使得学艺术的学生大量增多。那么问题随之而来,艺术界人数的增加能否给该领域带来质的突破?结论并不十分肯定。特别是高等美术教育的现状尤为让人担忧,从吴冠中的教育理念入手,探讨造成中国当代美术现状的原因。

关键词:

吴冠中教育理念 当代美术教育现状 原因及对策

美术是一种艺术。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丰富人类精神的食粮,它能够开发我们的智力,陶冶我们的情操并且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从符号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当我们听到美术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发现因为美术的多元化很难在脑海中对其下如同数理公式般的定义,这使得我们知道美术这个词却很难对其“所指”做出准确的概念。因此在现当代对美术的诸多概念都需要带着发展多元的角度分析。

一、中国当代美术的现状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构成已经有了突破,各种思潮影响着中国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多革新式的变化。但是审视一下中国当代的美术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存在着许多问题。美术作品缺乏思想深度和历史价值,内容形式单一肤浅,远离生活,缺乏真实感,学生不知如何创作,等等。中国美术的诸多问题不但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又会影响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吴冠中先生指出:中国当代美术水平竟然不如非洲。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要想解决中国美术的现状,我们就要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并研究相应的对策。现当代的中国很多高校的美术教育还都侧重于技法或者内容的学习,吴冠中是较早将自己的形式美学运用于创作和美育传播的艺术家,从吴冠中艺术传播的教育理念对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以下几点分析。

二、造成美术界现状的原因

(一)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高等院校由原来的政府拨款养活,到现在的自己收费生存,那么收费的原则自然由院校自己决定。到目前为止,大学每年将近上万的学费,没有人去解释收费的缘由。既然收费的主动权掌握在校方手里,那么自然是多多益善。这也是导致许多院校乱收费的原因之一。对于艺术生来说,费用更是多之又多。学校为了名誉,老师为了职称,学生为了文凭。种种形势下,恐怕很难再谈什么艺术情结。而在这种体制下,想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体现出艺术创作的境界是很难实现的。以前是财政拨款养活学校,政府有很大的管理空间。下级服从上级理所应当。但是在教育产业化的政策下,学校自己收费,角色调换过来,学校有钱给政府。政府部分官员有利可图,自然放任学校的作为,这就会进一步导致学校大胆收费,也会助长贪污腐败之风。一旦这种不良风气兴起,学校的办学质量会大大地降低。艺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会给国家的艺术界注入创新的血液。作为美术大师的吴冠中却不允许自己的子女学习画画,这均是由于他对中国美术教育的不看好。作为教师,他更希望下一代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艺术追求。当代美术界的不良官僚作风使得美育质量大大降低,很少有艺术家能创作出有思想深度和历史价值的优秀作品。其实,教育产业化本身没有错误,但是缺乏严格的配套管理措施和调控力度。不完善的体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弊端。这种体制的弊端造成了中国美术界的现状:艺术院校培养不出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学生;艺术生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美术生创作的作品境界和情怀提升不到高的层次。所以总的来说,教育产业化的弊端是造成中国当代美术现状的原因之一。

(二)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当代的美术教育缺乏严谨性和条理性,学校和老师对美术教育都不上心,大部分人只重视升学率和文凭,却忽视了美术教育对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发展的重要性。老师上课大多数随意而为,按照教材讲解,没有引导学生去创新和发现生活的艺术美。老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没有逻辑性,更没有将学生引导融入生活和大自然,所以学生缺乏实践性和动脑思考的能力。老师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不够,使得学生对美术也不重视。如此下去,中国美术的将来只能原地踏步,而不能有新鲜的血液融入其中。所以,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中国当代美术现状的原因之二。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美国的美术基础教育,1994年美国制定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设立了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详细的关于个人艺术的平均达标水准,这个标准是集美国全境所有艺术从事者、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合力制定,在实施过程中非常有效。而我国艺术教育还过于重视技艺的掌握,忽视对审美水平、素养的点滴培养,个体没有自小的美育熏陶,便很难在今后的艺术之路走得顺利。

(三)美术教学中的模仿之风

美术不仅仅是单纯的绘画,准确地说,美术就是艺术,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中的美用画笔描绘出来就是艺术的绝美之处。但这种美感是需要每个人去用心发现,而不是通过盲目的模仿得来的。传统中国美术教育注重临摹,这是必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过多的临摹就会导致学成后的一味模仿。齐白石曾经对自己的弟子许麟庐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同理,我们做人、做事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原则。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一般的教学中还有不少老师手把手地教习自己的学生模仿自己的作品,虽然学生能很快地获得表现的技巧,但无形中,中国美术生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就缺少了自己对艺术的感觉和追寻。很多学生可以临摹得很像,但是总让人感觉没有核心。这种核心就是艺术的情怀和境界,只有自己的画里面才能够体现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具有这种特点的作品才能称得上艺术品。创作者一味地模仿,并没有亲身感受作品的创作背景,更不用谈把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加入到作品中来,所以模仿品看起来远远没有原创有感觉。由于这种模仿之风,当中国的画家置身在大自然中,他们不知道怎么去画,怎么把自己此刻的感受通过绘画描述出来,因为他们只学会了模仿,没有学会创作。吴冠中先生说:“艺术就是真性情”。这些模仿的作品是没有艺术感和主心骨的,更没有传递出艺术的真性情。总而言之,这种模仿之风是导致中国当代美术现状的原因之三。

(四)美术教育的创新问题

吴冠中先生对于创新的观点:“其实中国传统的笔墨我临摹不少,但作为一种艺术,你不能总重复前人,没有改变没有独创性。”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的关键和前提,在于观念的创新。中国美术界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学习,才能在世界艺术界具有独到的特色和魅力。但是,如今中国美术缺少的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很多青年艺术家曲解了创新的含义,走上了另类的道路。然而艺术是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的,我们的艺术作品首先应该具有美感,同时还要有思想感情渗透其中。中国美术注重传神,突出线条和色彩,这与西方务实的绘画作风完全不同。西方美术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西洋画注重透视法和解剖学,他们的绘画追求真实和形似,中国美术的创作中可以加入西洋画的这些特色,真正做到取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现在,中国美术教育中缺少了艺术创新观念的渗透和引导。大学前的艺术教育学生如何模仿得更像,如何更快地得到大学文凭。这就是中国美育的失败之处。相反的是,中国美术教育呈现出官僚化的特点。大部分艺术家关注上层人士的生活状态,作品也迎合着他们的品味,这种艺术作品没有什么创新可言。纵观世界顶级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作品有特色、自由、无拘束。他们在作品中呈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不为头衔、不求名利,只是为了艺术,为了创新。在中国的艺术家中,很多是喜欢在传统和腐朽中消耗生命的。他们为了称号和金钱去创作,其作品中自然会缺少灵性的东西。吴冠中老先生说出了真话,他想为艺术界的将来指条路。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为了艺术奉献一生的人。吴老先生说了一句有趣的话:“有的美协主席在位时作品就贵,一下台就跌了。”这句话很风趣,却值得深思。好的艺术作品是永远不会被淘汰的,被淘汰的作品是那些没有感情和创新性的作品。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中国美术的基础在于美育,重点在于创新,过程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对于美术主体来说,艺术家的传播方式需要将重点放在思想和观念的传播;对于美术教育者来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艺术特点,输入正确的现代美术意识,重视知识的灌输在个体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现代艺术的关键人物杜尚曾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教育不是模仿,是让个体更明确地认识自己,能在更自由的环境中使个体得到最大的发展。

作者:郑倍倍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敏,傅晓.吴冠中的美术教育思想对美术教育的启示[J].丝绸之路,2011(20).

[2]王承昊.放归历史还原时代———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在研究[J].艺术评论,2009(11).

[3]朱建高.吴冠中美术教育思想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13).美术学。

第二篇:高校美术教育目标与发展对策探索

【内容摘要】

高校的美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提倡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随着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逐渐提高,高校美术教育目标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调整。因此,本文通过简要论述目前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现状及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美术教育 教育目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美术教育目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各大院校开始重视美术教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美术教育目标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进一步影响了高校美术教学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现状和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现状及问题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始重视美术教育的发展,并且制定了详细的高校美术教育目标,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发展比较晚,加上各方面条件都不完善,因此高校美术教育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美术教育的内涵。

目前,高校中的大学生选择美术课程仅仅是将其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者是以后求职和工作中的加分项,却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美术教育的内涵,因此在进行美术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也忽视了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真正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高校美术教育目标是希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美术教学,能够影响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和享受生活;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学生主要追求美术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反而忽视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最初目标;第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来获得,而教师仅仅需要教给学生美术课程的技巧即可,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也影响着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由于教师对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曲解,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从而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大多数的美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都是采用讲述法,教师将美术中的基本要领和基础理论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使得学生失去了在课堂中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课程比较枯燥,无法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第二,理论基础课程占据的比重较大,对于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来讲,不仅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尤其是对于美术课程来讲,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自身的美术技能,但是很多高校由于资源限制,仅仅允许学生学习美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课时却非常少。

(三)高校对美术教育目标发展不够重视。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美术教育目标的发展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目标,对于高校的美术教学来讲,需要根据国家制定的高等教育规范,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的资源、师资力量等等,制定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目标,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对美术教育不够重视,因此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并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所以制定的目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二,高校美术教育目标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同时也提高了对高校美术教育的要求,因此需要对高校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不断发展,但是很多高校仍然沿用几年前的美术教育目标,从而与社会需求产生一定的偏差。

二、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目标发展的对策

目前大多数高校美术教育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了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不断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发展,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高高校对美术教育目标发展的重视。

高校美术教育目标对于促进美术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指导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美术教学,必须要不断重视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发展。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宣传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教育者对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能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校美术教育目标,可以更好地指导高校美术教学的开展;第二,高校应该对美术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例如:可以让学生到野外进行写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等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高校美术教学的效果,进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实现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第三,更新对高校美术课程的观念,充分认识到高校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当作选修课来对待,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高校实现美术教育目标。

(二)完善高校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这也是发展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补充和完善高校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促进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由于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美术知识的学习,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美术理论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打好美术功底;第二,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在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进行理论课程的讲解,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践课程中,不仅仅在教室内进行学习,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美术教学效率的提升;第三,丰富高校美术课程的设置,对于高校的美术课程来讲,其不仅仅作为选修课程供同学们进行选择,而且在一些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美术课程的教学设置为必修课程,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更好地达到高校美术教育目标。

(三)培养优秀的美术教师队伍。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发展,使得高校美术教学课程能够完成教育目标,必须要培养一支优秀的美术教师队伍,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美术教学的发展,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选拔优秀的教师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提高对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考核,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美术教师一职,与学生一起完成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第二,促进美术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许多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开始被广泛使用,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美术教学的教学效果,可以鼓励美术教师将其应用到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结语

高校美术教育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因此各大高校必须要对美术教育给予一定的重视。并且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改革和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当前各大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相信,随着高校美术教育目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从而为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周佳春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鹏飞.从设计创新教育的角度分析初中美术教学现状[J].中学时代,2012,6

[2]袁宴林.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11

[3]杨智敏.循环与进步———探寻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J].教学与管理,2009,21

第三篇:高校民间美术教育价值研究

摘要: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范畴。在地方高校开设民间美术教育课程,既有利于完善美术教育体系,也有利于对民间美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河南本地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为高校的美术教学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河南省高校民间美术教育的现状和价值体现进行分析,认为在高校中加强民间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审美情趣、创造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高校美术教育也有利于发展创意产业,实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对振兴河南的经济和文化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民间美术 高校 美术教育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传统,既是我国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创造和艺术结晶,也蕴含着多民族积淀深厚的文化信仰。高校美术教育承载着对本土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普及民间文化知识、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1]。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民间美术遗存鲜明地记录了中原文明发展的进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河南当地的民俗、民情,是河南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如,朱仙镇木版年画、黄河澄泥砚、洛阳宫灯、浚县泥咕咕、桐柏皮影戏等,这些民间美术保存相对完整,极具本土特色[2]。然而,河南高校的学生目前对这些民间艺术知之甚少,传统的民间艺术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危机”。因此,高校应加强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把民间美术教育纳入高校的美术教育体系当中,以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河南省高校民间美术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对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高校的美术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除传统的八大美院之外,很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美术专业,各地区高校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设置。河南省高校的美术教育也呈现同样的发展趋势。例如,以师范教育为主的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民间美术”课程(36学时);以理工科为主的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也开设了“民间美术”课程(40学时)。在这些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虽然涉及民间美术,但课时安排所占比例较小,对民间美术的教与学重视不够,有的学校仅仅是将其作为专业任选课或者选修课来进行。即使开设有民间美术课程的院校,从师资力量到教学设施都不容乐观,更遑论教学效果[3]。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高校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民间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民间文化这一部分,中华民族的文化就失去了基础;没有民间美术这一部分,我们的美术教育就不完整。因此,将民间美术这一部分纳入到现在的中国美术阵地上来,形成中国美术教育的完整体制,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更应该及早弥补这一内容。”[4]此外,高校的美术教育更注重的是美术教育的通识性,没有关注到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使得高校美术教育脱离学生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状况。

(二)民间美术课程体系建设薄弱,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基本上是照搬西方模式,民族、民间文化并没能得到合理的体现。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以中国艺术传统造型、色彩体系和西方艺术传统造型为主,民间艺术传统造型、色彩体系处于边缘地带,高校并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关的学科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可以说是民间美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河南省高校开设有艺术专业的院校有些并没有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在其他专业中也没有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与民间美术内容相关的课程以及教材都明显不足;即使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的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过于简单,大多是关于民间美术的发展历史和分类,没有结合地域特色,教学环节单一[5]。而对于艺术专业,艺术史及艺术理论教育涉及的民间美术相关内容也存在明显不足。民间美术既存在着地域的个性特征,也存在着整体的共性特征,因此,在民间美术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应该既反映中国民间美术的历史、共性、价值等,也要教授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三)教学机制固化,民间美术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的教学机制比较程式化,大多数仍然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尤其针对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教学计划往往和实际的教学活动不相适应,缺乏灵活性。省内许多高校将艺术类课程和其他公共课程一样作“标准化”要求,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艺术的自由性和个性。另外,在河南省普通高校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其师资力量薄弱是个抑制因素。作为民间美术教师除了要有全面深厚的艺术素养,还要对民间美术体系了然于胸,这就亟需提高高校艺术专业老师的民间美术素养,通过对高校教师进行民间美术知识的再培训、再教育,从而提高教师的艺术水平和审美品位。(四)理论教学与民间艺术考察、实践相脱节目前,我省大部分高校的民间美术教学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难以使学生充分和全面认识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来源于社会,一定程度上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它的价值不是单一的,其中所包含的历史故事与它产生的背景、风俗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息息相关的,这些内容仅仅依靠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6]。对民间美术文化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只有从考察和实践入手,挖掘历史背后的经典,再结合理论知识,才能通过体验形成主观认识,达到认知的统一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和审美观。

二、高校加强民间美术教育的价值探析

(一)民间美术教育拓宽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民间美术教育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民族文化教育,是人类学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创造性能力教育。在高校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尤其是针对其他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能促使学生从根本上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怀。同时,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也丰富了教育内容,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更有利于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比如,在高校的美术课堂上穿插一些民间美术实践活动,如剪纸、刺绣等,带领学生走进民俗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民间美术教育兼顾道德伦理教育和美育

由于民间美术来自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体现着各种民俗民风,同时也包含着各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如河南南阳画像石中关于“孝”的内容,各地剪纸当中关于人伦道德、先烈事迹的表达,年画当中的忠、义、勇形象的刻画等,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进行民间美术教育的同时,将这些内容融入其中,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对学生也是德育、美育的过程。民间美术色彩艳丽浓郁,在民间美术创作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设色口诀:“红间黄,喜煞娘”,“红搭绿,一块玉”等,强烈的色彩对比对观者形成一种视觉震撼。在传统的审美观当中,中国画追求意境,西方绘画追求造型,而民间美术更注重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无疑给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提供了灵感来源。

(三)民间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被日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民间美术当中的各种符号、造型、色彩无不充满着造型的夸张、变形和色彩的大胆创新,民间美术中所蕴含的艺术形式、色彩观念、创作理念等都能给高校美术教育带来极大的启发和借鉴。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创作时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塑造形体,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和艺术想象力。无论是绘画专业、设计专业,还是建筑专业,都能从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中获得启发和灵感,大胆创新,从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民间美术教育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民间美术具有地域化的特征,不同地域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生活方式等都影响着民间美术文化特征的形成。民间美术的种类繁多,在高校开展民间美术教育,能够更好地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建议推行一校一坊的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地区学校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条件,建立中国民间美术校园工作坊”。河南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一方面,能为教师提供更直接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地区文化艺术传统的发展,真正做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建设作用”。民间美术具有本土文化特征,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的系统学习,可以加强对本土文化基因的自觉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不仅是一种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对一个民族生存和活态文化的认知过程,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升民族胸怀、推动民族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潘鲁生所言:“怎样把这些民艺和手艺留下来,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领域,那就是通过我们的基础教育,通过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一些形式把审美教育融入其中。”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作为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主要群体,更是肩负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五)民间美术教育为实现艺术产业化提供保障

中国艺术产业的建构与发展必然离不开民间美术文化的支持,艺术产业化是经济和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的发展强调艺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市场的推动下,人们的经济价值和意识观念越来越强,艺术品走向市场的趋势不可阻挡。在未来社会愈来愈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民间美术的工业化生产趋势不可避免。民间美术的艺术产业化,实际上是对传统民间美术进行全面的开发,在产业当中融入文化理念,体现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民间美术教育为实现艺术产业化提供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校是民间美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民间美术传承和发展的骨干力量是“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许多民间艺人由于受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已经不能承担大规模培养民间美术人才的重任。而未来民间美术的发展,其传承人的培养可以采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高校教育肩负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为河南民间美术产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智力和人才的优势,培养专业人才,为民间美术的发展和传承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借助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可以将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实现产、学、研的结合。

2.融入创意理念,加快产业化发展道路

民间美术很大一部分表现为民间工艺,每一件民间工艺品都体现着艺人的生命情感,独具匠心的民间工艺品具有典型的独创性和原创性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炫耀型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的需要,进行产业化生产和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在传统的工艺基础上融入现代社会元素,不论是剪纸、面塑还是刺绣,融合各种时下流行的动画片、节日等进行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民间美术教育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创意设计,使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化产品、日用品等相结合,并制订相关的品牌传播策略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营销战略,树立文化品牌,从而使民间美术实现新的艺术价值,为中国民间文化的辉煌提供重要的经济力量,同时也对保护和开发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提供保障。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应该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和经营者。

三、结语

高校是进行民间美术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结合本地区的民间美术传统开展教育实践,是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所倡导的的主要观念之一;同时,对完善高校美术教育、发扬传统文化,与社会文化产业接轨,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民间美术人才等都具有重大意义[7]。目前,高校的民间美术教育教学体系仍不完善,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应加强民间美术的教育内容,使民间美术教学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开发和构建民间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师资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扶持民间美术课程建设,支持并鼓励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创新,努力建设与之相应的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②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挖掘自身潜在优势,突出民间美术教育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③根据自身特点和当地资源条件,建设专门的民间美术收藏陈列室和民间艺术工作室,积极有效地开展民间美术实践教学活动。高校民间美术教育应当注重的是文化认知和艺术实践的结合,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形成更具本土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艺术创造思维,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主导的活态文化一路传承下去。

作者:樊珂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丁文静.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1).

[2]魏力群.民间美术与高等美术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甘露.中原民间美术的审美意涵和发展策略[J].美与时代,2008,(4).

[4]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5]萧睿.美术教育中应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J].社科纵横,2005,(12).

[6]李虹.关于在艺术院校中建立云南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体系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

第四篇: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创意性水彩画教学思考

摘要: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水彩画教学应改变过去传统造型写生方法下的水彩画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过程及观念,在水彩基础技法学习中加强水彩材料、水色变化、光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并在教学中实现东西绘画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富于个性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力。

关键词:

水彩画 创意性学习 水彩教学

水彩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水彩画教学是对色彩基础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与深入。随着水彩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传统造型写生方法下的水彩画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观念上进行创新尝试,而不仅囿于传统水彩技法的沿袭,这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创意性水彩画教学的新途径与方法。

一、在基础色彩训练中培养创意观念

在入校之前,学生们就有了色彩初级理论基础。科学而严谨的研究光色,进行光的分析,感受空间带来的冷暖对比,寻找形体结构与色彩的关系,追求画面色彩的整体统一等等,这些成为评价学生进行色彩练习质量高低的标准。学生们依靠艺考培训以来的作画惯性画下来,进入到专业美术训练中,也仅仅是把作品尺幅增大,将表现对象复杂化,色调要求更整体而已,却忽略了在学习阶段应亟待建立的色彩创作观念以及表现方法。色彩理论不仅包括色彩基础知识,也应包括色彩的创作规律及好的色彩创意,即专业的色彩理论教学应将学生从写实色彩转到观念色彩上来,并贯穿于学生色彩学习的始终,一直延续到毕业创作的进行。创意观念建立重要在于传统写生模式的转变。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强调写生必须准确观察记录色彩、研究形体结构变化、营造立体空间气氛及提高画面意境美等视觉形式,追求画面与实体色彩高度统一,这样标准模式出来的学生因逐渐失去想象的经验而导致想象能力与创意的匮乏。在观念色彩中实体色仅仅是参照和感受的对象,教学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想象,如感觉上强化对比,可以鼓励学生拉大暗部色与固有色的对比关系,以增强不调和感;或者围绕学生所臆想的情境而有意弱化对比,大胆用灰色,减弱甚至抛弃实体的固有色;抑或强调瞬间的感知而跳跃性排列纯色或不调和色,采用点彩法或色彩构成等等。在观念色彩创意性练习中,固有的模式被打破了,但这不意味着丢掉色彩造型的基本理论和能力,而是教师在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阶段性地安排观念色彩课程,让学生逐渐锻炼思考和创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色彩创意观念。

二、水彩基础技法的创意性学习

具备一定的色彩基本技能后,学生选择性进入到水彩画技法的学习,并开始利用西画语言独立表达艺术观念。水彩画的技法表现多种多样,如水彩画干湿画法所形成的喷洒法(撒盐、洒水、撒色)、拓印法、吸色法、刮画法等等。这些本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课程,却常常因为枯燥的讲授和单调的训练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教学中创作作品与技法练习割裂开来,甚至在毕业创作时,学生们常有因大画难以控制而不敢在画面上进行技法表现的畏惧心理。在技法学习阶段就培养创意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对水彩技法的探索与教师对水彩基本技能的传授是并行的两条主线,只有经历对水彩技法进行反复琢磨、不断研究、倾注精力和感情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好的技法创意,才能够产生创作的设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设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产生成熟的创作作品来。对水彩基础技法的创意性学习主要包括材料的创意、水色的创意和光色的创意。

1.对水彩材料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画对于材料的要求非常特殊,比如水彩纸的厚度、承水性能以及着色程度高低,水彩笔的吸水性与弹性、深入笔触的能力,水彩颜料在干湿状态的变化大小、色彩的鲜明度与颜料溶于水后的颗粒沉淀多少等等,这些都是决定水彩画作品好坏的重要因素。在水彩画教学中,应该重视材料的探索与尝试,发挥水彩语言的优势,在追求效果的过程中熟悉一切可能的材料,比如比较水彩纸表面肌理变化带来的画面效果,或者尝试玻璃卡纸、油画布、夹板等多种不同于画纸的材料,体会在不同画面环境下底板的粗与细、光与滑、吸水多与少等情况产生的水分与笔触变化。

2.对水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画中水色的变化是其体现的特殊效果之一,运用水之无形产生色的渲染与层次,在透明的水中追求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效果,这都需要娴熟的水色技艺。掌握水与色的变化,即是深入研究水彩画的基本技法,形成水彩语言独立艺术个性的重要渠道。创意性的水色学习,应该先研究自然物象中色彩的虚实、远近、空间关系,将水中潮湿、变化、透明的效果融入到气氛的感受当中去,比如说研究雨景带来的趣味:小雨的朦胧、中雨的清净与大雨的弥漫……;或是观察水面的浮波、水中的倒影;或是分析柔软的边界、天际的云霞。在有了自然真实的感受之后,将这种感受转化为水彩意境,并反复训练技法语言以追求画面意境的实现,这才能形成具有个性语言的水彩画创作来。

3.对光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作为西画的一种,在教学中注重对光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在不同光源作用下产生的不同色彩倾向、不同时间中景物色彩的相应变化、婆娑树影下形成的大小光斑、透光大小影响到的画面氛围等等。在水彩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真实记录光色变化的同时,扑捉寻找最能打动内心的光色瞬间,并利用技法语言尝试绘画表现,如光影中对光斑虚实、大小、疏密的安排,对色彩以及色调的把握,对干湿技法的控制等等。在完成技法训练后增加创意练习,如改变实景色调、抽象或夸大色彩关系、添加光色趣味等等。这些创意性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对水彩中光色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和对水彩技法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写生的创意性

面对水彩画的多种技法,传统水彩课程的开设相似于色彩基础粉画课程的训练,从静物写生、人物写生到风景写生,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写生中度过了。虽然写生在水彩画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无论从光的科学分析还是对于色的研究感受,写生都是认知自然和技法训练的直接途径。然而过于依赖写生或者机械的照搬自然,其结果只能导致水彩作品失去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写生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每个学生对画面的处理与感受都有差别,重点表现也不尽相同,如画质感、画光线、画体块,或者画抽象、画水色等等,这些对形象的处理变化、构图的裁剪取舍、色调的设计与意境的传达,都是学生们独特的创意所在,写生的过程其实是实现创意并提高水彩表现能力的过程,水彩画写生教学应尊重这种差异和感受,鼓励学生画出创意性的写生作品。而并非像在传统的水彩写生教学中出现的那样,教师摆放静物或者模特,提出课程目标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仅仅是被动思考者和传达者。学生画教师的兴趣,追求教师的感受,甚至有的连表现形式和方法都雷同,教师教学仅致力独立的艺术研究,而使学生成为教师追求艺术道路上的翻版。在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写生课程开设,直接影响着未来美术教育中学生色彩意象思维的培养。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教学应立足于大中专院校以及基础中高级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展开,注重色彩教学中色彩以及造型的创意,而不拘泥与描绘对象的外形及真实颜色,这为基础美术教学的创意性培养建立了良好的前提。

四、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意性选择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迅猛增长,水彩画教学方式也发展变化着。除了手绘示范以外,搜索网络图片和名家视频、制作PPT课件,或者查找水彩画印刷品、作品拍照、摄影等等各种先进的手段都可以辅助教学,学生们也可以更加直观的在博物馆展览馆中鉴赏原作,甚至能够轻松查阅到国外水彩名家的作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课程在方式方法上应突出师范教学的特点,注重水彩在师范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在学时和内容中对水彩课程的安排不与美院水彩专业教学相雷同,这在具体教学中体现为水彩画写生和创作课程开设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设计类水彩课程,比如服装设计、室内及环艺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效果图的绘制,或者插图、装帧设计等应用型水彩画法训练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表现语言,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为培养优质的师范教师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五、中西画法的创意性融合

西画语言体系下的水彩画不追求用笔变化,在水彩表现过程中,即使有精彩的用笔也会随着逐渐深入的画面而被掩盖;除此之外,水彩画中水渍的晕染、色与水冲撞形成的巧妙效果以及画面东方审美下的传神意境等,这些水彩画命题在过去的西画正统教学中曾被忽视。“水彩的用笔和水色变化与中国绘画的笔墨有许多相通之处”1,作为本民族绘画语言的重要传承者,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画教学中应该融入中国画的表现元素,比如借用中国画中的用笔用墨以及用色的变化,在水彩画中结合国画的色墨互撞创造性研究色与水变化;或者在意境以及用笔中追求中国画的神韵,创造疏朗隽逸的画面效果;或者在画面评价中借用中国画的评价标准,注重画面的品格及精神境界的传达等等。在水彩画教学中对中西画法的创意性融合,这并非改变或者削弱了水彩画教学的西画特点,反而,这种东西结合的教学方式会更加彰显水彩画种在西画体系中的表现优势。无论对于艺术传承还是艺术创新来说,只有秉持中国独有的民族绘画语言,才能够破除艺术间的隔阂,增强绘画作品中的民族认同感,并将独有的东方绘画推向世界的艺术之林。

作者:王亚杰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美术动画系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4

人的创造能力是一种潜能,发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美术课首要的教育职能。美术教育教学实践具有独特的灵活性,不必要遵循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提倡标新立异,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案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活动是综合技能很强的实践活动,包涵了心智与运动操作两个方面的技能活动,实践中必须做到眼脑心手等各种感官协调一致并行不悖,这正凸显了美术教学在增强智力'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

人的智力发展是呈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显现出独特的结构和对应的心理特征。所以,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发掘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在进入高等美术院校学习后,在高考应试条件下的绘画模式需要进行根本的转变,利用这一时机强化绘画的技术性和技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尽快在技术层面提高认识,进而增强他们对绘画艺术创作的兴趣并提升认识能力。学生通过对绘画技法的探索,恢复创作知觉,唤醒创作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求学,这与以往沉闷的'强迫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天壤之别。

1.想象力的培养

美术课最主要的义务就是激发并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充满幻想,天马行空的奇幻世界。作为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就要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和保护,使每个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欲得到激发和张扬。如自由奔放的野外踏青写生训练,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绘画'声情并茂的形象描画等等方法,这些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然后再将自己神奇的童心世界用画笔描绘出来,从而使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对于孩子们来说,好奇心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动力,正是因为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的创造活动才变成了一种令人新奇的过程。孩子们漫游在丰富的幻想世界里,神奇的幻想再结合对外部现实世界的体验,在他们的笔下把五彩缤纷的童真世界一一呈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那些异想天开的作品,反映了孩子们的爱'恨'视'听,体现了孩子们的心智'性格及人格精神。

2.观察力的培养

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这是基本技能,同时也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目的。优秀的作品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让学生多接触生活,立足现实进行写生,按照年级的不同划分高低,要求标准也不同。低年级学生主要要求进行不同物品不同种类的视物练习,对观察能力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如进行水果写生,低年级只要求画一些苹果'菠萝'西瓜等色彩和形状有差别的静物。高年级就要求进行同类物态培训,比如要求画一组色彩相近'形状相似的苹果,于相同中寻找差异。通过这些技能的练习实践,保证学生的观察力得到极大提高。

二、技与艺的结合才是高等美术教育体现教学成果的最终诊释

美术专业的学生要锻炼出艺术欣赏力和对艺术的感悟力。绘画是视觉方面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段和观众的欣赏都是立足于看的基础上。看并不是单纯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悟和体会。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自古人流传的道理。学生们对水彩画的创作材料技法的掌握,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积累才能达到,经过量的积累,厚积薄发,对水分的掌控运用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记忆。绘画技法在高等美术水彩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我们必须给予充分重视。以往的本科类水彩画教学中,大多只会在低年级讲授材料与技法课程,而短短几周的课时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水彩画技术语言的表现方式达到熟悉与掌握的要求。虽然现今水彩画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不是对创作技术的追求,但必须要立足技术层面才能把握水彩画的创作。在本科教学实践中,所有的课程内容要贯穿技法教学,这并不是单纯的材料应用与机械的技术模仿,而是绘画语言在情境中的表达。

画面主体要有对应的语言相匹配,学生更要敢于创新,尝试新的技法'表现新的情境。水彩专业教学中必须在技术上严格要求,对画面形式则可适当放宽,这样才能使学生开阔创作思路'灵活表达技术语言,使水彩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作为创作者首先要掌握基本技法,才能在自身的感受上有所创新。诸如对水分的把握'色彩的融合等都不需要死记硬背,通过实践的积累即能掌握。由此看来,创新显得并不重要,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综合材料的广泛应用与创作实践即是对水彩材料的创新发展,也可以说是对新技法的探索实践。

三、总结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5

1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与描述、方案设计以及对方案进行缺陷分析与改进的操作过程,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是建造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教学系统。关于教学设计的模式,乌美娜教授提出了比较宏观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余胜泉先生等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则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而在“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教学中,我们主要尝试着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尝试设计、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结构化分析、教学方案的优化、方案的缺陷分析与改进4个阶段进行。

1.1教学内容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兴趣,为高年级的专业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采用循序渐进的专题设计训练,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深入学习,并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的专题设计相衔接。“建筑设计基础Ⅱ”主要包括4个专题设计:第1个设计专题——食品亭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的理解和认识,选取大理学院古城校区内的4块地段,让学生在进行专题设计时,不仅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进行思考,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出美化校园的小品建筑,为学校的师生营造一个休闲、游憩和交流的场所。第2个设计专题——品牌专卖店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建筑单体的设计能力,包括建筑造型和室内设计的相关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不同特点专卖店的设计,任务书所给的地段是一块虚拟的理想场地,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设计和表达。第3个设计专题——外部空间体验分析,主要培养学生对已建成的实际建筑和外部空间进行分析。通过食品亭设计和品牌专卖店设计的训练,学生基本对建筑与外部环境、建筑单体(建筑造型、室内设计)等有一定的基础和认识,结合本专题的实际调研,使学生对建筑方案与实际建成建筑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进一步理解建筑的设计知识,用徒手画钢笔画、色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加强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同时为高年级的建筑测绘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外部空间体验分析专题选取了大理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如:大理学院古城校区第一教学楼前广场、大理古城洋人街、大理古城红龙井街区、大理古城玉洱公园、大理古城人民路、下关人民公园广场、下关明珠广场、下关全民健身中心广场等,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对大理地区的地域特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分组的方式(2~3人/组),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第4个专题设计为——别墅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对一个专题训练周期的掌握能力,为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专题设计起到衔接的作用。该任务选择了溪边、山地、海滨地段(虚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并结合不同地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实地调研已建成的别墅案例进行分析,设计自己理想的别墅,通过调研报告、图纸、模型等方式进行设计和表达。别墅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题设计,是对学生设计和表达综合能力的训练,结合清华大学关于别墅设计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也尝试着运用在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中。

1.2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从第1周到第13周,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第13周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包括任务布置、不同类型的设计专题讲座、针对各个设计阶段出现问题的讲座、请专业教师进行的专题讲座等组成;实验教学部分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个专题设计进行小组辅导,并针对不同专题进行教师轮换,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辅导;实践教学部分则主要包括上板和全班评图两个部分。

2课程的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活动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与教学周期的一致性

由于“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在2011级的教学中主要安排在2012至2013学年的第1、2两个学期,期间还包括了小假期的时间,因此,4个专题设计的时间相对充裕,学生完成的效果相对较好;而2012级同学的学时主要为2012至2013学年的第2个学期,总共13个周次,4个专题设计的周期相对较短,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相对要差一些,教学内容应该结合教学周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设置,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2.2学生的图纸表达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几个专题作业都需要学生将前期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并综合地进行模型、图纸的表达。但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模型、图纸交流,发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很大差别:有的同学已经可以用计算机建模、手工建模,而有的同学还停留在简单的草图阶段。但是,一个总体存在的问题很明显: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同学都考虑了很多,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最终的模型制作也不错,但是在最终的图纸表达中却不能把自己设计中最精彩的部分展现出来,也不能够把前期的设计表达知识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3指导教师之间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践部分由几位任课教师和建筑学专业教研室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结合各自指导的实验小组,针对不同专题设计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交流与沟通,例如:在食品亭设计中发现学生在设计中,不能够将前期所学的设计知识和绘图知识灵活运用于设计当中,老师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在理论课上进行相关专题的讲座——设计方法的运用、空间构成与设计的知识等,不仅巩固学生的前期知识,也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设计。教学过程中,几位教师共同探讨设计任务书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学的目的、设计周期、设计地段的选择、计划进度的安排,以及评分标准等,并向教研室里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通过给学生的专题讲座、综合评图等方式,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

2.4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护是整个教学设计中关键的内容。把学习动力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引起学生兴趣、正面鼓励、利用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将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使学生成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设计专题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校园内地段,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思考设计;外部空间体验结合大理地区的特色——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的街道、空间(洋人街、红龙井、人民路),当代的建筑外部空间(下关),还有学生自选的沙溪古镇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实地调研、分组测绘、绘制图样、制作图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与设计,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重要的作用。

3总结

“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已经在建筑学专业的3个年级进行了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例如能够引导学生把前期所学的抽象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设计专题相结合;学生也开始学会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综合考虑进行设计;能够在教学过程及时调整专题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改善教学效果;将学校的实际环境引入专题设计中,使学生能够到实地踏勘,对熟悉的环境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等。但是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我们也发现了还有一些需要调整的方面:例如建筑学作为新开设的专业,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体系和模式,通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进行调整与改进,而教学周期则与培养计划的学时相一致,因此在教学周期与教学内容方面,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等方式进行调整。学习活动中不同的主体,由于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等差异,导致学习效果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主体进行辅导,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教学,努力改善教学效果;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基础知识去表达自己的设计图样和制作模型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建筑有一些感性认识,并具备一定图样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基础之上,以大理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为指导,与专业的主干课紧密联系。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重点通过对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设计专题、学生表达设计的能力(图样与模型)、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在教学内容中结合不同的专题,突出训练的重点,选择学生较为熟悉和感性趣的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其次,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运用表现技法表达自己的构思,通过图样和模型的方式,为高年级的设计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本门课程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杨荣彬 谭粤 平志勇 胡丹 单位:大理学院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职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

1《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庞杂与课时不相匹配

一般《房屋建筑学》教材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基础、民用建筑构造和工业建筑构造三部分,根据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前两部分。建筑设计部分有建筑平面设计、建筑剖面设计、建筑体型与立面设计三部分内容。建筑构造部分内容繁多,需要学生掌握基础与地下室、墙体、楼地层、阳台及雨篷、楼梯与电梯、屋顶、门窗、变形缝等民用建筑构造原理与组成方法。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与目前高职院校紧凑的课时安排不相匹配。

1.2大量课堂理论授课,学生缺乏兴趣

由于教学内容与课时量的严重不协调,使得教师不得不加大课堂的授课内容,教师一味想多传授知识,但忽略了高职生的生源特点,教师只顾讲,学生被动地听。缺乏师生间知识桥梁的良好搭接,必然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1.3实践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房屋建筑学》中民用建筑构造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技术学科。紧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通过语言表述让学生直观的联想实际工程施工中的各节点构造。如地下室、墙身、屋顶都会讲到防水构造,大部分学生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建筑工地,仅凭学生的生活见闻很难掌握卷材防水、水泥砂浆防水等一系列的内容。从学校所能提供的硬件条件来说,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条件满足不了教学的客观事实。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少,使得学生对大部分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环节,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2《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2.1转变教学观念

《房屋建筑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课程,长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的观念显然不适合,应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安排课程时从固定的教室授课跳出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已有的教学条件,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外学习机会,带领学生经常到建筑施工工地参观并现场教学。这样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2优化课程内容

年复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体系及教学目的,适时的修改教学大纲的内容,使课堂教学紧跟工程实际变化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教材上的内容远远跟不上社会实际工程变化发展的脚步,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适当删减教学内容,一些老式的甚至已经淘汰了的构造做法少讲或者不讲,反而增添新材料、新技术、新的构造做法及设计理念。同时适当的复习建筑识图与制图、建筑材料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实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交叉运用。

2.3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板书有其独到的授课魅力,但《房屋建筑学》知识点多,所需图片资料庞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难以现场作画的图形直观的表现出来,添加施工照片、录像等视频影像资料,让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再现与课堂,并注重课堂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启发式教学、现场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项目驱动教学法、实地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加强实践教学

《房屋建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力度。组织学生参观在建工地,现场实践教学,理论讲解,同时请工程技术人员边工作边讲解某一节点的具体构造做法,讲解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情况。学生实地参观的学习效果往往比教师在课堂将很多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将来可能从事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能扫除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兴趣。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直接进工地是也可以通过参观模型,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建筑构造的各组成部分及细部节点做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5调整考核方式

虽然课上教师一直强调《房屋建筑学》课程在整个高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贯穿性作用,但作为高职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以往闭卷考试为主一卷定乾坤的考试模式,学生很难考取较好地成绩,更有甚者连考试成绩也无所谓。为督促学生的学习,宜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以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5:5或6:4的分值标准,并将平时成绩细化为大作业、小作业、上课表现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在构造理论知识、工程图识读、建筑设计及学生对任务分析、解决、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作者:曹春娜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第三篇: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

一、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具有从事简单的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需要在学习房屋建筑学得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制图和建筑材料等相关课程来实现,但是在学校的教学培养计划中,房屋建筑学课程却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是先于或者同步与工程制图和建筑材料课程的开展,这样设置不利于房屋建筑学实践的开展,很多学生不能准确运用工程语言来表达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方案。从房屋建筑学实践课的成果可以看出,绘制出来的施工图,很多不符合制图规范要求,制图功底欠缺。

2.教学方法中上存在的问题:目前房屋建筑学还是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中多采用PPT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一些构造做法,构造组成以及所用的材料特性都没有直观的认识,都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和示意图上。例如,屋面做柔性防水所用的材料SBS防水卷材,这到底是什么?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这就出现了毕业后学生进入实际的工程中所见到的与所学知识对应不上,所学不能所用,工作上手慢,还要通过认识学习来将课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筑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另一方面是建筑设计。但内容相对较陈旧,许多教科书中的内容部分将滞后于当前的技术规范后面,不能很好的与现代社会的工程实际情况接轨。由此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学完以后,走到工作岗位上,发现所学的内容已经过时,会对于大学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否有用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会对教育产生误解,认为大学学得知识并不重要,由此忽视对基础学科的学习。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

4.对房屋建筑学实训有所忽视,很多专业仅开了房屋建筑学课程,没有实训课程,这样的安排是不合理的,房屋建筑学实训是对房屋建筑学所学知识的系统运用,也是是房屋建筑学主要的培养目标,能通过学习看懂并会绘制简单的房屋建筑学施工图。

二、针对问题,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1.对于教学体系设置的问题,由于房屋建筑学和工程制图的联系很紧密,是需要相辅相成的,我建议可以将建筑工程制图和房屋建筑学合并教学,可以从培养计划和教材入手,将两门课进行整合。首先,内容体系上,将两课程知识融合,房建的相关章节学习完毕后,加入对应的工程制图知识,最后再通过课程内的实践进行加强。其次,调整学时数量,由于在房屋建筑学教学中加入了工程制图的教学时间,从而要增加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时数。最后的课程实践环节不仅是对房建知识的实习,同时也是对制图技能的一种实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

2.教学方法上,建议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实践认识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针对建筑设计部分,老师可以利用学校里面的建筑,带学生一边看一边讲,不要将教学局限于教室,可以走出去,例如讲教学楼设计,完全可以带学生在每天上课的教学楼内实地教学,去看我们教学楼的建筑空间组合,看我们教学楼的外立面,看我们屋面的处理,等等。这是一个不难做到的实践,但是却让我们学生对课本知识加深理解,对书本上的文字有一个立体的感受。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刺激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针对建筑构造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跟建筑施工单位建立认知实验室,组织学生分批次去实际工地进行认知实习,请工地上的工程师为学生进行实地讲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针对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的问题,一方面尽量选择出版日期较新的教材,另一方面对老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多涉猎,不仅看一些专业杂志,还要关注专业网站的新论文新言论,跟上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在原有的传统知识体系下进行延伸,让课本上的理论跟上时代的进步。始终保持与国内外先进建筑技术水平的同步增长。

4.房屋建筑学实训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实践,是将其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房建实训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集训。在实训中,采用真题假作,让学生逐步接触实际工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要重视房屋建筑学实训,只要开展房屋建筑学课程必须要配以相应的实训课程。

三、结语

以上几点,是我通过多年讲授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经验,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几点教学改革建议,期望我们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能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靠近,随着社会的进步,就业压力不断攀升,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其将来进入社会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房屋建筑学作为工程类专业基础学科,一定要打好基础,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铺好路。

作者:赵冉 单位:陕西西安陪华学院

第四篇:建筑学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建筑学专业开设建筑力学课程的目的与土木类专业存在很大差异。建筑师掌握力学和结构知识的目的:一是使其新颖的建筑设计方案具备明确的结构意义,二是与结构工程师进行专业层次的交流,而不像结构工程师那样专注于局部的构件分析或精确的数值计算。虽然大多数建筑力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对这一差异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采用了与土木工程专业完全相同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授课。其次,教学学时被削减,为保证建筑力学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建筑力学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虽然建筑力学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概念提出已有三十多年,但其所涵盖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个知识板块之间仍然存在着系统性差,缺乏相互贯通和渗透的问题,造成部分内容重复。此外,由于教授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师大多出身于工程力学专业甚至结构工程专业,出于专业习惯,有过多重视定量分析,忽视定性分析,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忽视力学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的倾向。最后,现有的由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的单一模式亟需改革。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未来建筑师的基本力学素养,理解建筑形式与结构骨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一目标与结构工程师通过理论分析和精确计算确定建筑体系的结构细节完全不同。传统的书面考试难以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力学知识的水平及其实践能力作出有效评价,亟需改革。

二、解决方法和改革措施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理论体系改革

如前所述,建筑学专业开设建筑力学课程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自觉在建筑构思与设计过程中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方案;二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技术等打下所需的力学基础知识。前者要求建筑力学课程所涉及的力学知识范围要有足够的广度,了解建筑结构和构件在各种荷载及非荷载因素作用下的受力特征,在建筑构思时自觉地融入结构分析概念,对结构形式作出合理的选择。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定性分析能力,让学生准确把握基本的力学概念和力学原理,掌握从力学和结构设计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流程,了解最前沿的力学分析方法和计算软件。从后者的角度看,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需要预先掌握结构的计算简图、物体的平衡、构件的内力计算与内力图的绘制等力学知识;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需要预先掌握材料的拉压特性、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等力学知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需要预先掌握荷载的简化计算、连续梁的内力分析以及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校核等力学知识。由此可知,在某些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上,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还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求。因此,在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定量分析能力,让学生了解定量分析的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准确应用相关定理和公式作出精确无误的计算分析。此外,由于建筑师的工作被认为更倾向于艺术范畴,建筑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强调艺术修养和感性思维方式。作为建筑学专业难得的强调理性思维和形式逻辑的建筑力学课程,在建筑学专业学生长于感性思维的头脑里植入理性思维的种子,使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一个较高层面达到平衡与和谐,这对于未来建筑师设计出具备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不应当完全回避逻辑严密、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的公式推导过程。在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详细讲解个别公式的推导,一方面可以防止力学课程的教学完全变成解题方法和解题模式的简单传授,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力学学科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在教学理论体系方面的改革要注重拓展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力学知识覆盖的广度,根据学科特点的要求保留和深化必要的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前述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理念,对建筑力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进行调整。

(1)教学内容整合

根据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力学学科内在的系统性,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静力学部分,包含物体的受力分析与结构计算简图、平面力系的简化、物体系统的平衡三个章节。第二部分是静定结构部分,包含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多跨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三个章节。第三部分是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计算部分,包含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力学试验、杆件的应力分析与强度条件、稳定性基本概念与压杆稳定性、梁和结构的位移四个章节。第四部分是超静定结构部分,包含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三个章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目的,一方面是根据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原有三门力学课程中一致或相关的内容归并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顺逻辑主线,缩减学时;另一方面是根据建筑学的专业特点,调整各章节授课的侧重点,使各部分知识深度、广度和能力培养要求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2)举办专题讲座

建筑学专业开设建筑力学课程的目的之一是使建筑师在建筑构思时自觉地融入结构分析概念,对结构形式作出合理的选择。这就要求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力学知识要有足够的广度,对前沿的力学和结构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目前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却止步于经典的结构分析理论,未能实现与现代结构分析方法的接轨。为弥补这一缺陷,可以在完成建筑力学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设拓展学生力学知识的认知性讲座。目前广州大学开设的相关讲座包括:“结构动力学知识初步”,简要介绍结构动力学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分析方法;“建筑新材料及其力学行为”,从力学的角度介绍建筑用新材料的性能特点和适用结构;“地震与工程结构抗震”,简要介绍工程抗震的一般概念;“有限元方法与有限元软件”,介绍有限元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大型有限元软件。通过举办这些专题讲座,使学生对力学和结构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晓结构工程师进行结构设计的一般流程和分析重点,奠定与结构工程师开展对话与合作的专业知识基础。

(3)鼓励并指导学生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组队参与各类建筑设计项目及竞赛

为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建筑设计的实践能力,各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都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级别的建筑设计项目和竞赛。以广州大学为例,仅2012年和2013年就有“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五校建构大赛”、“天作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大奖赛”等多种设计竞赛项目供学生选择。这些设计项目和竞赛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锻炼了建筑设计实践能力。但是,一个共同的缺陷在于,学生和指导教师在选择成员组队参加竞赛时,往往将眼光局限于建筑设计本身。设计中所关注的热点也局限于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方向的问题,完全忽略了力学和结构的概念,以至于设计出的作品毫无结构的考虑,甚至出现造型独特美观的结构“站不起来”的窘况。为了培养学生在建筑构思时自觉形成结构概念、养成与结构工程师开展对话合作的习惯,建议充分利用已有的项目和竞赛资源,鼓励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合作,组队参赛并予以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力学和结构学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三)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与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理念相适应,其对应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力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深度考核、力学知识了解和应用的广度考察,以及自觉将力学和结构概念应用到建筑设计的过程性评价。基于这一思想,对建筑学专业现有的建筑力学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1)必须掌握的力学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考核,占60%,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进行。(2)建筑设计相关力学知识广度的考查,占20%,采用大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自主观察建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力学现象,运用所学力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并给出定性结论。如果在分析时遇到建筑力学课程未能涵盖的力学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自行解决,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3)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力学知识应用,占20%。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建筑设计竞赛,在设计中有意识地融入力学和结构概念,并将其分析过程和设计理念写成研究报告,进行评分。未参加建筑设计竞赛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建筑设计大作业时完成此项工作。

三、教学实践

文章所提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紧紧围绕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展开,自2011年以来,已经在广州大学建筑学专业2009、2010、2011、2012四个年级267名学生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除了不及格率和不及格人数有明显下降之外,学生对建筑力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为提高。在学校组织的匿名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纷纷表示学到了专业知识之外的知识,更重要地是掌握了力学的思维方式和运用力学知识分析、解释工程中的力学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筑师,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与结构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有所不同。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应当在强调建筑学专业力学知识广度的同时,注重部分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的深度要求。在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充分认识到力学课程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理性逻辑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将力学课程的学习和建筑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相联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力学和结构的思想;鼓励并指导学生与结构专业的学生组队参与各类建筑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在建筑构思时自觉地融入结构概念的素质和与结构工程师对话合作的能力。将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力学和结构分析过程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其积极利用力学知识解决建筑设计中遇到的力学和结构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力学理论知识与建筑实践相结合,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者:燕乐纬 张永山 汪大洋 梁颖晶 单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五篇:建筑学水彩课教学理念

一、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及色彩调配训练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普遍不好,高中阶段接受的美术训练也不多,因而对色彩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开课之初,讲解与色彩相关的理论知识十分必要,这是进行实践绘画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这部分理论知识包括色彩的形成及三要素,色彩的饱和度、邻近色、对比色、补色知识,还有色彩的冷暖、色调知识。这部分知识中,色彩的冷暖是很重要的。冷与暖是相对而言的,红和绿是一暖一冷,红和黄比较还是一暖一冷。即使都是紫色,红紫与蓝紫仍是一暖一冷。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冷暖光源下物体向光面与背光面、投影的不同冷暖变化,要将其作为规律掌握起来。通常自然光线下的物体向光面暖,背光及投影的色彩偏冷;而白炽灯下的物体向光面则偏冷,背光及投影的色彩偏暖。这点规律很重要,是学生进行水彩实践的重要理论前提。色调对于初学色彩的学生而言很难把握,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不断提高动手及审美能力,它是学生综合艺术修养的体现。接下来,就要进行色彩调配训练。通常要求学生用红黄蓝三原色进行色彩调配练习,熟练之后,还要进行特定物体颜色的调配练习,这考验学生的色彩感觉能力。色彩感觉因人而异,但不会差距太大,这要靠学生去观察,再辅以相应的色彩理论知识。一般调色练习对于成年的学生难度不大,训练时间不长。

二、教师的示范与各种水彩技法的讲解

水彩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现场示范。教师现场作画,学生看得更加直观易懂,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有效、直接。教师一般都是一边作画一边讲解,作画的同时,把一些技法和注意事项细致地融入其中。学生围在四周观看,也可提出问题与教师进行探讨。其实,这种教学氛围应该是介于严肃与随意之间的,是师生研究、探讨问题的一个非常融洽的场景。教师一般按照水彩的起稿、着色、局部刻画、整体完成这个顺序进行作画。可以只画一个苹果,也可是一个罐子,也可是整组静物。但画整组静物多要耗费时间,因而教师一般只画静物的其中一个或一个部分。现场示范时,最为重要的是对水彩技法的讲解。水彩技法包括很多,如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法、撒盐法、喷水法、刀刮法、薄画法、厚画法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技法。目前的水彩课教学从传统来说还是采取湿画法的多一些,它既符合传统,又与水彩颜料的性质相符。水彩颜料透明度高,需要以水作为媒介来作画,水分的多少直接体现了画面的水性、意境与情趣,因而作画时对水分的把握至关重要。一般是用铅笔起稿,把具体的形体比例一一体现在画面上,然后用蘸有颜色的笔进行勾线。因为水彩覆盖力弱,学生对形体的把握不是很强,因而建议学生起稿时用铅笔,否则一旦着色,再要更改形体就有难度了。湿画法其实就是调配颜色时水的成分多一些,适用于由浅入深的水彩作画步骤,画面通常有水汽淋漓的感觉。从底层色彩到最后一遍色彩,通常画笔中水的成分越来越少,这样物象才会被逐层加深,细节才能得以刻画,完美体现。但在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因为调色时对水分的控制把握不好,致使画面出现飘、浅、淡的感觉。这是初学水彩的学生的常见问题。干画法即是水的成分较少甚至没有,以颜料为主的画法。通常水彩画是采用干、湿结合的画法,画面中有干也有湿。但传统水彩教学中,干湿结合画法中仍以湿画居多。因而当人们欣赏水彩画时,总是被那美好透明的水气充盈的意境所感染。还有其他技法,都需要对学生交代清楚。实践证明,在教师示范时,学生的注意力有限,不能涉及过多,因而要逐步讲解、示范。

三、对不同物象的刻画与对色调的把握

水彩教学分为室内写生与室外写生两大部分。教会学生表现各种不同物象十分重要,如对水果、陶罐、瓷罐、玻璃器皿的刻画,对树木、房屋、石头等的表现。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教师的示范、逐个指导与学生的个人努力。同时,学生的作业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量,这就对课时有了要求。如果课时足够,教师会将每个教学环节安排得更加详细具体,让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时间。不同的物象,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画天空、白云与画树皮的感觉肯定不同,但却存在着相似性。如果教师不做示范,学生根据常规的作画方法自己动脑也会画出,但如果教师做示范的话效果就更明显了。室内写生光线比较固定,长、短期的水彩写生都比较适合,室外写生则适合快速的水彩写生训练。当然,室外写生最能锻炼学生的色彩感觉,能提升其捕捉大的色彩关系的能力和把握整体色调的能力。学生对具体物象的刻画,在室内写生中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以一个摆在白衬布上的梨为例,白炽灯下,光源不变,梨的黑白灰、投影几大面也基本不变,冷暖非常明显。要用色彩把原本素描的黑白灰关系、体积感、空间感表现出来的话,学生在固定光源下,就可以长时间进行刻画了。这样非常适合初学水彩的学生进行反复的色彩形体训练。因此,在教学伊始,都是先以室内写生为主,然后再到户外进行各种物象的训练。这样将室内与室外结合起来,能取得较好的水彩教学效果。色调对于初学水彩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学生一般看到什么颜色就上什么颜色。对画面整体的把握能力不够。这自然需要达到一定的作业量,以及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同时,学生临摹优秀作品也可提高对水彩、色调的认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进一定量的色彩临摹课,有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很恰当的。经过一定量的水彩写生训练,学生对水彩画的作画步骤、技法、色调及意境的表达等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当然,这与水彩写生课时量的多少也有些相关。

四、结语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6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状态下,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由原来的温饱问题逐渐提高到小康水平。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品质越来的越重视。住房问题也是一样,怎样提高现代人的居住空间的品质,这已经成为现代室内设计师一个新的挑战。众所周知手绘在设计行业的重要性,然而在室内设计中也不例外。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除了具备一定的软件基础外,手绘能力也需要具备。对于设计专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手绘也会成为未大学生未来应聘工作的敲门砖。

关键词:

手绘图;室内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电脑逐步普及,电脑制作的效果图相比手绘效果图而言更加逼真,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放下了手中的钢笔、彩铅,却拿起了鼠标和键盘。前些年甚至有一些国内外的设计师预言电脑制图终将取代手绘图,但经过时间验证的结果是电脑制图不可能取代手绘图,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为做好设计提供帮助。有些设计师偏爱电脑制图,原因是客户只看电脑制作出来的效果图,这是不可取的。手绘可以瞬间把一些好的想法表达并记录下来,可以提高设计师对空间的理解和对美的认识。这些都是电脑制图所无法比拟的。由于室内设计是服务性的行业,这就决定了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必须得到的客户的认可,达到客户要求的效果。当前国内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人们的文化和审美也逐步提高,客户已经不在单纯的观看电脑制作的效果图,而是注重设计理念,那么手绘正是表达设计理念最好的工具。事实上一些设计院校也把手绘纳入了必修课,一些高端设计机构也转而亲睐手绘图纸,手绘在设计界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

一、手绘常用工具简介

1)彩铅表现。

手绘表现铅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携带方便颜色丰富倍受设计师喜爱。在手绘细节表现中,彩铅处理画面当中的灯光、天空、等需要颜色过渡的地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彩铅的优势所在,但由于彩铅的颗粒感比较强,在使用彩铅绘画的时候要注意材质的把握。另外,由于彩铅多次叠加后画面会显得发腻不通透,所以,彩铅绘画过程中下笔一定要准确、果断。这样才会达到所要的效果。

2)马克笔表现。

马克笔常用的有两种:油性马克笔、水溶性马克笔。油性马克笔是手绘效果图表现当中比较常用的一种马克笔。它的色彩透明度好,便于大场景的表现和光泽质感的刻画。由于水分蒸发的原因,画面色彩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比较薄的纸张上作画难度更大。但是两种马克笔的表现技法基本一致。由于马克笔笔触单调且不便于修改,对细节以及材料的质感表现难以深入。如果配合彩色铅笔使用,取长补短,画面表现力将大大增加。

3)水彩表现。

水彩表现效果的特点是画面颜色丰富、细腻,在一些灯光和层次较多变化复杂的渲染上有很大的优势。在使用技法方面简单易学,熟练后可轻松快速表现。而且在材料成本上较便宜,是手绘表现中很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学习手绘的方法

学习手绘之前必须要先明白什么是手绘?很多人以为手绘就是纯绘画,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其实手绘和纯粹的绘画有着很大的区别。纯粹的绘画是作者对所见所想的一个表现或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手绘则完全不同,手绘效果图除了需要作者以表现美为主外,大多数的手绘图都是设计师对空间、结构、及产品细节处理的表现。设计师在表达设计思想的时候通常是把线变成面,再由面转化为空间和结构的过程。由此可见,线条对手绘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线条练习后,可以将线条逐渐转为面、体以及具体的物体来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变相的练习线条,也可以对空间和结构有一个小的理解。第二步,在线条基本功过关的基础上就可以练习物体单体,比如灯具、沙发桌椅、床、等等,其实任何一个小的单体都是有结构和空间的,把小的空间和结构画好也是为以后的大空间和大结构做准备。第三步,经过对线条和单体的练习后,就逐渐过渡到室内空间的练习,也就是手绘效果图的基础。通过比例尺可以准确画出空间的具体尺寸以及空间中具体物体的尺寸及透视关系。再加上一些素描上的光影关系,就可以画出一张简单的手绘图了。完成一张手绘效果图还需要最后一步,就是最后上颜色的过程,上颜色的工具也有很多,有马克笔、彩铅、以及水彩等等。总的来讲,手绘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设计师设计前期用来记录设计灵感的草图,另一种则是设计完成的最终手绘的效果图。前者是记录设计的过程,是设计师的“笔记”,而后者是设计的结果,是给客户的设计方案。无论哪一种手绘图,对于设计本身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

三、手绘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手绘草图在设计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它是整个设计的基础,设计师通过与客户交流能够快速的记录客户的想法和要求,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瞬间的灵感用手绘快速表现并记录下来,客户可以很直观也很容易读懂设计师的想法,在接受业主要求的情况下,表现出满足其所需的空间场景,架起与业主畅快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了解业主的想法与需求,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方案设计的通过率。并且设计师通过表现自己灵感的同时也会得到客户对自己的认可,这样也就增加了成功签单的机率。同时,有了手绘草图在和绘图员交流设计细节处理方面,手绘草图的优势则更大,比如在墙面造型处理上,设计师通过手绘可以快速表现出墙面造型的点、线、面的关系。把这些手绘草图整理起来,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便呈现出来,最后就是设计师给客户的最终的手绘效果图。近年来在国内一线城市中,手绘效果图已经得到了很多客户的认可,他们认为,手绘效果图比电脑效果图更具有艺术性,更能体现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好的表现方式会影响客户的对设计师能力的判断,同时也会给客户一个好的印象。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出炉之前,手绘的构思草图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师往往会从多个构思的手绘图中进行优劣对比,从中选出最合理的方案进行完善设计。由此可见,手绘草图从设计之初到设计完成是基础的基础。一个设计师要想在设计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长久手绘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很多有名的设计大师手绘的造诣都很高,当前国内的室内设计水平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希望设计师们能够对手绘重视起来,通过不断地钻研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手绘水平,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为中国未来的设计事业增添一份力量。

作者:候乐乐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朱妍林.手绘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网友世界,2013.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7

1引言

小学时代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学校肩负着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时的小学生还处于对世界的认知朦胧的状态,但其对色彩有着浓重的好奇心,这就使得小学生对美术课,对色彩方面的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同美术课色彩方面的教学有利的推进了孩子审美观,促进在智力、感知等方面的全面的发展。

2色彩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美术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经过色彩、点、线条等综合的加工而成,如果在美术作品中仅仅存在着线条等缺少色彩,就会使得美术作品失去灵魂,由此可见色彩在美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往往是通过富有变化的色彩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学生在审美上提高,进而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起到积极的影响。通过美术课中色彩的学习,有利于向学生传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在美术课色彩方面的教学中,能够促进小学生对一些物理知识的学习,例如,通过邻近的色彩一定比例的调配,不同的色彩的搭配,调配出各式各样的色彩,进一步的推动了小学生对色彩、物理特性的兴趣,增强其求知欲。

3小学美术色彩教育教学研究

3.1视觉与色彩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在获取世界多彩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所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周围也充满各式色彩,每一个颜色都有着其不同的意义。在世界上每个国家纵然在语言上、信仰上各不相同,但人们对于色彩的感知都有着相同的认知,如红色,在我国的五星红旗上是主色调,象征着革命,代表热情奔放,能够激发人们的进取心,激励人积极向上。如黄色,是暖色调,有着高贵气息,在古代中广泛的应用在皇室中,其本身较为明朗而吸引人的眼球。如绿色,绿色象征着生命,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最为常见的颜色,通过研究表明绿色对人的眼睛较为有益,绿色在当前时代中也是环保的象征。如蓝色,蓝色是永恒的象征,蓝色非常纯净,通常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水、宇宙。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与广阔,蓝色还表示秀丽清新、宁静、忧郁、豁达、沉稳、清冷。

3.2色彩与知觉

,在通过神经传导,将这一物体反映到大脑中进行对比,同时大脑也感知到物体的色彩并将色彩进行相应的存储。这样大脑就能完成对色彩的存储,例如当我们看到绿色,第一时间的就会想到大自然,这就是大自然留给我们印象,想到蓝色,我们想到辽阔,这是蓝天留给们印象。

4提高学生的色彩教学质量的具体途径

4.1掌握色彩的观察方法

所谓观察有许多种类,而对于色彩的观看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以红色为例,不管红色的物体受到什么环境色的影响,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只是孤立、抽象的去观察物体的固有色,这种观察色彩的方法在装饰色彩绘画中较为常用。但面对不同物体、不同角度则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同一物体,由于观看角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出不同的理解。例如,正方形的物体由于作画者角度的不同,可以看成是梯形的透视形,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看成是近于平行四边形或者菱形的透视形。那么观察色彩也是如此,必须将对象、光源以及环境这三者联系在一起来进行观察与比较,通过对色彩诸要素的对比联系中让学生学会色彩变化的把握。这种观察方法是造型艺术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包含了审美基础,这是由于色彩美是色彩的整体效果,其体现在色彩的关系之中。

4.2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也离不开生活,当然美术也不应远离生活。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多种细节元素来进行美术教育的学习,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美术构图中的关键元素,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生活中的事物色彩。任何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美术学习也不例外,它也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量的积累是为后面的质的转变做准备。因此,当前美术的学习是为了日后的美术发展做准备,美术也终将归于生活。在小学美术的学习阶段,广大的美术教师应当学会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术,在观察过程中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事物能够拥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概念。

4.3结合实践,联系生活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在美术课上,老师都安排对一些较为有名的作品进行赏析,通过对这些名人作品的鉴赏,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对美术理解,观察名人作品有利于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愫,掌握这些美术作品作者想表达的思想。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对色彩的理解上上一个台阶。

5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美丽的认识日益加深,这就使得人们对美的研究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对美、对色彩的认知尤为重要,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提高小学生的对色彩的感知就很有必要了。

作者:雷升甜 单位:横县电化教育中心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探析

一、色彩艺术的形态表现

色彩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分析色彩时,除了本身的物理色差之外,教师的心理感知也会呈现出一种意象。如红色的花朵格外引人注目,所以公共场所的一些标志通常是红色的;橙色具有强烈的色彩意象,所以救生衣、登山服、消防员的服装多以橙色为主。研究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之后,笔者发现有些色彩的组合会显得更加和谐、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如在照相时,选择冷暖色调搭配的衣服,能在不同的比例下形成主次分明的色调,以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搭配,以临近色阶较为和谐,如绿色与蓝色衔接、黄色与橙色衔接。在对比中,不同色相之间会显得更加突出,如黄色与紫色、橙色与蓝紫色、红色与绿色等,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二、色彩与学生心理的关联

色彩与心理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色彩能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热的太阳,黄绿色让人感知到万物的生机与活力,而黑色则使人感知到不详、神秘或悲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更喜欢冷色系中的蓝色或绿色,而女生则喜欢暖色系中的红色或粉色。学龄期的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更高,如偏爱橙色的学生,性格较为外向,心地善良而直率,充满好奇心;偏爱绿色的学生,求知欲较强,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喜欢集体生活,但显得低调,能够与周围同学保持融合的关系。在小学生美术课程中进行色彩教学并非易事,由于色彩与学生的感知能力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色彩。如借用橡皮泥、彩纸、彩色画笔等,让学生感知到色彩的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玩具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如在手工课上,学生可以运用不同色彩的组合,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从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中感知微妙的变化。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方法

色彩教学法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情感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来表现传统绘画的民族特色。但是,国画中的技法、笔法教学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把典故作为课堂导入的主题,把宣纸置于木板上,利用泼墨方式来进行浓墨勾勒,再调以淡墨,在纸面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从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强化了学生对水与颜料的感性理解;在水彩画教学中,水彩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学生的观察力上。水是水彩的组成部分之一,清澈、柔和,而色彩则是颜料,五彩斑斓。由于水彩在绘画实践中不易把握,所以低年级学生可以先用油画棒绘画,从日常花卉、器物、常见用具的临摹中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水彩感,训练学生分辨不同的颜色,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色彩教学中,教师需要把丰富的色彩环境作为学生感知色彩的条件,从色彩感知与心理启发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小学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性格、强化学生的德育品格为主,而色彩教学,则让学生从五彩的画面世界里感知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快乐、自信地成长。

作者:胡淑娟 单位:江西省于都县长征源小学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浅议

一、何为美术创新思维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对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发现和探究,以达到最新的结果。而创新思维就是指思维的独立性,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开创新的事物。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独立的思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美术创新思维就是指人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能够发挥自主性的一种思维。美术创新思维拥有灵活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在美术方面,能够灵活的解决关于美术的问题,能够创作出自己独特作品。

二、目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并不了解,在课堂上规定学生学习内容,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去走,特别是在小学,美术并不是非常主要的学科,教师有时更是为了赶快结束课堂教学而应付学生。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法,更使小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兴趣。

三、为何提倡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人的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无止境的,但是只是靠坐井观天的态度永远无法形成创新思维,所以创新思维的形成是靠培养和锻炼的,而培养这种思维的主要阶段就是在小学。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思想单纯、动手能力强、善于发现一些我们成人无法发现的问题,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小学生的审美观和自主性都有很大帮助。四、如何培养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一)改变教师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变主导学生为引导学生,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在小学美术创新思维教学中,首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要过硬,要不断的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二)独立思考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摆脱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提问、大胆创作。在美术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课堂气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课堂的气氛尤为重要,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安排学生学习自己规定的内容,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不愿学习。想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创新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必不可少。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感到亲切,这样没有了课堂压力,学生自然而然的喜欢美术,喜欢创作。

(四)合理评判

在小学阶段,教师的评价很重要,在美术课上,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创作的肯定,好的、有价值的评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反之则会消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适当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同的学生肯定有其不同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每个同学的个性来进行评价。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充分展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美术教师也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创新思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体现已然成为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掘,是新课改下的新型教育模式。

作者:王丽霞 单位: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非常落后

现在,国内一直在推进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水平,但是仍旧有很多学校将日常的测验,考试分数当成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依旧现在单一进行升学率追求的圈套里无法自拔。所以,美术教学被人们所忽略,占用或者“取消”已经成了一种不合理却又不可避免的尴尬现象。

2.教学目标不够全面

因为一直以来国内盛行传统的应试教育,这种模式对国内的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等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人们往往只看重语文,数学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却忽略了诸如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大多都只是利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这确实帮助学生学习到了一定的艺术知识,基础技能以及各种基础审美能力,但是它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本身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都不够重视。由于美术专业在学校中拥有的地位并不好,不存在应付考试的情况,这也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放弃了情感培养,态度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二、解决小学美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美术教育

美术实际上是视觉艺术以及空间艺术的一种,它能够将感性思维以及形象思维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还在感性认知逐渐向理性认知过渡的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感,他们能够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希望获得新鲜奇怪的陌生知识,想象力丰富。而这些素质本质上就是美术专业所需要的可贵品质。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重视美术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自己的整体素质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美术专业领域的长期发展情况。比如在讲解“我的地图”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一方面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融入课堂环境中,主动去想象自己心中地图的样子,另一方面还应该按部就班的教给学生必要的美术技能知识。

2.整合教育资源,创造美育条件

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美术课程的实施难度比较小,它的设施比较便利,教师,课桌,画架以及各种各样的美术材料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进行各种美术教育。因为美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所以教育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这也就使教师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完成美术教育工作。日常校园内的美术建设环境,比如黑板报,墙报等能够检验美术教学的成果,这一方面是良好的教学机遇,另一方面也为教育成果展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拓宽教育渠道,延伸活动空间

学校美术课实际上就是进行美术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但是现在学校的美术课程学习时间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国内现在的美术教育并不能满足小学生们的日常学习需要,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必要的补充。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有这样一段话“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学校里的广播,演出,展览,展示和良好的校园设计应该能够创造积极向上的,高雅的校园文化气氛,这对于为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个规定实际上给中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一条清楚的发展方向,在日常实践活动里,教师应该讲课内学习内容以及课外发展情况,校内以及校外进行有机地组合,这将扩大美术教育的空间,给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渠道。比如在讲解《美丽的盘子》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请同学们实现准备好一个盘子,并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并结合这个盘子创造一个自己画出来的“最漂亮的盘子”。

三、总结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8

【关键词】平面设计;高中美术;教学

0前言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平面设计课程因其具有风格多样、感染力强等特点,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美术素养、启发创造性思维方面优势明显。教师教学实践中应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中的元素、主体、风格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交流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平面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给平面设计创作带来便捷和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成为视觉艺术中不可代替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较为完备的平面设计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性设计思维的方式方法,为平面设计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打下扎实的基础。以下是笔者对平面设计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研究和实践积累的经验和总结。

1学习平面设计构成的元素

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平面作品进行展示,重点对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和色彩等元素进行讲解,运用平面构成思维对其进行分析,充分理解和学习构成中各个元素的大小、体积、重量、浓淡、远近虚实、场的正负形关系等艺术表现形势。同时学习和理解平面所占据的“场”,比如在设计书籍的封面时,封面和封底的大小边界就是一个心理边界的场,如果对光盘的盘盒进行设计,那么整个盘盒就是一个空间立体的场。以几何抽象画派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为例,充分地运用了线条、线条的宽窄和不同颜色的色块来进行表现,通过面的分割与各种比例的矩形结构构成给人以理性秩序的抽象,该画面的场为画面本身以及画面延展出的色块未被完全限定的空间范围。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艺术作品的构成元素,体会艺术作品创作年代,还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和风格对后来艺术思潮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课程的开始可以选择简单易懂的平面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发展,课上鼓励学生对平面设计图形进行积极评价,交流和探索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所构成元素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课堂运用艺术语言表达的能心,激发其对平面设计学习的欲望。课程后期可以选择经典作品,如对电影海报、招贴、书籍装帧等艺术作品的交流学习,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教师通过让学生赏析平面设计图片,让学生走进设计师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设计作品的创作意图。

2引导学生掌握构图方法,积极开展主题创作

构图是美术创作的基础,也是重要环节。美术作品中,每个元素的大小、远近等因素都对作品呈现有着重要影响。相同的元素进行组合,通过改变元素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数量,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两幅作品。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构图技巧,导致其作品缺乏美感。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感受力,教师在设计课程中带领学生学习图形的提炼和归纳。通过对元素进行大小调整、方向移动、颜色、明暗、质感、正负形调整其特性,对搜集到的设计元素进行合理安排,形成合理的一种画面关系。我们要尊重平面设计相应的形式法则,注重画面图形的面积比例和位置之间的关系。比如,重力的视觉感受,是由位置决定的,当图形或字体位于整个构图的中心靠上时他们所具有的视觉重力是一种向上的重力,相反如果靠在下半部分,那么他常常给人以压抑束缚,沉重或稳定的感受。也有采取对称形式,表达鲜明的直觉审美效应和稳定的审美心理感受,当然也有不对称的设计,其效果更为强烈,耐人寻味。所有平面作品都要讲究画面的整体均衡以及画面的留白,整体均衡给人的视觉传达效果强烈而舒适,留白给人带来的是自由和希望。通过学习平面设计的构图方法和形式法则,不断提升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在主题创作中,目前的高中学生掌握平面设计制图软件的较少,采用手工制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在这里笔者建议课前布置主题,要求自行搜集纸质图形、图案、以及综合材料,也可通过网络搜集打印,尽可能寻找符合主题创作的相关元素和符号,备好打印复印纸若干张、胶水、剪刀等工具。课上要求按照主题对搜集材料进行剪裁获得所需图形,主题文字部分可以打印、手写、剪裁获得。按照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和画面元素之间的协调与对比,完成相关主题作品创作。创作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构想,对作品表达不够成熟的也要给予肯定和引导。

3利用平面设计图形带领学生了解设计风格

风格是美术创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平面设计的作品大多数具有自身风格,每一位平面设计师都有自身的创作风格,所创作的平面设计作品都具备统一特质,这种特征区别于其他平面设计师。很多高中生在美术的学习中,并不能很好理解风格的定义。自己所创作的美术作品,大多为临摹或模仿性较强的作品,缺少作品个性的思考。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在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个人风格。在选择平面设计作品时,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也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创作出更多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以教师讲授超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为例,教师同时选择具备该特点的平面设计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超现实主义风格特点,超现实主义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其影响最为深远,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彻底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相融合展现人类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这种风格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这与我们选取的平面设计作品从设计风格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这样更利于学对作品设计风格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同一作品,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展示出不同的设计风格。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利用设计软件将作品《廉.轻者自“莲”》进行风格的变化。原始的平面设计作品《廉.轻者自“莲”》是简单的写实作品,图案的构成比较简单,重点十分突出,清正廉洁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写实的方式也给人一种干净、简单的视觉效果。经过教师用电脑软件对该平面作品的二次加工,修改后的作品主体没有发生改变,构图也没发生改变,但是作品的表现手法从写实照片改为水彩效果。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发现作品的基本内容一样,但是艺术风格却完全不同。加工后作品在颜色方面,水彩效果浓重,莲花颜色稍微浅淡;在主题的表达上水彩较为含蓄,主题表现较弱,相比之下原作重点突出,主题表达也更写实、更直接。教师运用平面设计软件让学生看到明显的效果变化,对设计风格有了更多的理解。

4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在开展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增强美术基础知识,还能启发学生设计和创造性思维。以选取经典平面设计作品为例组织教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其设计风格,丰富学生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美术能力。平面设计在高中美术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高中美术课程开发,通过课程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丽.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平面设计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9):92.

[2]王闽宁.如何有效提高高中美术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水平[J].考试周刊,2018(9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