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规划范例

十年规划

十年规划范文1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作为指导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居民生活环境要求的持续提高,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城市的差异性及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经验的缺乏,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情况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凸显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是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尤其是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的一种弹性应对方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将海绵城市的概念界定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优势也逐步凸显。海绵城市模式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渗、排、蓄、滞、净、用六个方面(见表1)。通过表1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的优势主要在于缓解城市内涝和增加城市用水供给两个方面,而这也是当前多数城市在城市化建设中给排水方面遇到的瓶颈所在。

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

海绵城市是基于传统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与运行经验总结,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通过对近年来一些城市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实事求是原则

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中,除了考虑基础设施的具体实用功能,还要考虑城市独有的特点。虽然海绵城市理念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城市规划原则,根据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创新性应用,避免千篇一律、照抄照搬。

2.2标准化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中的海绵城市优势和功能的发挥是基于完善、统一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即海绵城市工程建设与运行涉及的设备、管网等基础设施要与城市原有的给排水及其他市政设施相配套、相衔接。因此,在借助海绵城市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的原则,按照城市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进行海绵城市管网的设计、建设,以确保相关工程设施能够真正对接到市政基础设施运行之中。

2.3生态安全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是为了解决雨季的排水难问题和旱季的供水不足问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相关管道设施与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使雨水能够在绿化、保洁等方面得到便捷的利用;另一方面,要严格区分雨水与自来水,切实保证市民生活用水的安全性,避免水污染等现象的出现。

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作为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指导。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从海绵城市理念出发寻求规划的新思路、新方法,借助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来说,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海绵城市路网规划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两个层面。其中,路网规划主要研究的是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道路设计则主要侧重于城市道路设计和道路用地衔接两个方面,道路设计主要涉及城市的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道路用地衔接主要涉及与建筑的衔接、与绿地的衔接、与水系的衔接。从具体的规划思路方面来看,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指导道路规划时要在满足城市道路交通通达和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排水防洪系统、城市自来水管网系统、城市绿地等专项规划情况,按照城市一般性路网规划方式,合理选择路网结构模式,确定道路的功能和基础设施规划。相较于以往的城市道路规划方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规划表现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一方面,要实现多规合一,实现不同市政部门和专业的跨领域协同运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区域整体规划,强调从城市发展的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情况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同时,道路规划设计要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照绿色的生态理念来设计道路,保证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安全原则的切实实现。

3.2城市水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水系统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雨水的贮存、净化,即如何将雨水汇集一处贮存,并通过完善的净化系统将雨水净化为具备一定功能的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在城市水系统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集中体现在湿地水源保护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系统。在湿地水源保护系统,海绵城市理念指导系统规划、建设的水源净化建设,即通过明渠暗道将雨水引入天然的湖泊湿地,借助湿地的贮存净化功能实现对城市雨水的净化。当然,在雨水流入天然湿地水源地的过程中,会借助滨河植被带、缓冲区过滤雨水中的污染物、泥沙,提高雨水的纯净度。在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系统方面,海绵城市理念指导水系统的规划要遵循路径生态的策略,即水系统的管道、场地要远离垃圾集散地、填埋场等污染场所,同时要保证地面雨水滤网系统的完善,将雨水中的垃圾过滤在地面,避免垃圾随雨水流入管网和雨水净化场。

3.3城市水资源调度中的应用

水资源作为城市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基础性资源,是保证城市运行稳定、持续的重要资源。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是诸多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突出性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对雨水的科学合理利用,恰恰能够缓解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设计单位要根据以往的城市水资源使用情况、雨水分布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确定水资源缺乏区域,将该区域作为雨水贮存、调度的重点区域,借助雨水资源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优化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策略

虽然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部分城市也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实际的城市规划活动中,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经验模式指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结合当前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现状,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重点做到如下方面。

4.1更新城市规划理念

受以往应对城市内涝思想的影响,目前城市规划中尤其是雨水管网规划设计方面主要考虑的是雨水的排放,对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关注度较少,这就导致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面临诸多阻力。基于此,城市规划设计方要改变以往的规划设计理念,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日常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借助雨水的排放、贮存、净化、再利用拓宽城市水资源获取的路径,充实城市水资源。

4.2合理改造生态海绵体

生态海绵体是海绵城市理念转变为海绵城市规划行为和效果的关键性载体。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重视对诸如湖泊、草原等生态海绵体的保护和利用,借助这些天然海绵体来净化雨水,使水资源得到真正有效的利用。当然,对于缺乏自然生态海绵体的区域,要通过人工改造和建设生态海绵体的方法来增强自然环境对雨水的过滤能力,使生态海绵体切实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

4.3注重城市水资源分布与使用的模型分析评估

海绵城市理念被应用得最多的是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区域,而正是在这些区域,雨水资源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充分显现。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助往年的水资源分布、使用情况的分析来确定水资源稀缺区域,是保证海绵城市理念用到“刀刃”上的关键。在规划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通过雨水的季节性分布、区域性分布和水资源的需求信息进行模型化的分析来评估出真正需要推行海绵城市理念的区域,将其作为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的重点区域。

5结束语

海绵城市理念作为一种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理念,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深入探索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背景下,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更多的城市规划工作中显得十分必要。在实际的规划中,有关主体要通过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合理改造生态海绵体、注重城市水资源分布与使用的模型分析评估等策略来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科学应用,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梁田.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1):168-169.

[2]任永刚,梁鹤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4):199-200.

[3]刘斌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9(24):100-101.

十年规划范文2

关键词:Maas: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一体化衔接

1Maas 出行服务理念

1.1Maas 的概念及出行服务理念

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意为“出行即服务”,主要是通过电子交互界面获取和管理交通相关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出行要求。这一名词最早出现 2014 年的欧盟 ITS大会上,2015 年开始逐渐成为全球智能交通领域的热门议题。可以将 Maas 理解为一个出行服务平台,在这个服务平台中,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决策,将所有的出行资源和交通模式整合起来,为出行者提供服务,并最终实现一体化支付。构建这一出行平台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高效、灵活、安全及绿色的人员及货物交通系统,将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服务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改善现有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多种交通方式独立存在而缺乏相互整合的问题,使每一种运输方式都能成为出行链中良好衔接的一环,最终实现共享整个城市的交通资源,从拥有车辆转变为拥有服务。

1.2Maas 的特点

Maas 的核心是从拥有车辆转变为拥有交通服务,通过一体化交通出行和一站式服务,改善市民公共出行体验。Maas 主导下的城市交通,应具以下 4 个特点。

1.2.1一体化

Maas 的一体化,指的就是“一个出行服务平台”,可以理解为乘客在使用不同的交通方式出行时,都可通过这一个平台进行票务支付、线路查询、导航等;而不同交通方式运营商,也可通过这样的一个出行服务平台,进行运营调度、数据管理、信息等。

1.2.2共享化

Maas 的共享化体现在运输服务和交通信息方面,出行者提供与分享交通数据,运营商以此来改变和优化出行服务。

1.2.3需求响应

Maas 平台以人份出行为中心,为出行者提供便捷、合理、安全、舒适、定制化的出行方案。1.2.4低碳化Maas 平台的低碳化体现在交通方式的整合,从而减少私人个体机动化的出行。

2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衔接现状分析

2.1苏州地铁与常规公交的支付渠道

目前苏州地铁出行支持站厅售票、一卡通和手机三种支付乘车方式,站厅售票仅提供购买单程票,一卡通包括江苏一卡通、市民卡和惠民卡等形式,可通过站厅自动充值机进行充值,江苏一卡通支持 NFC 支付;手机支付需下载安装“苏 e 行”APP,使用手机号码完成注册,选择银联卡、微信及支付宝等方式进行签约绑定成功后,通过乘车码扫码乘车,或直接在 APP 内购买计次月票乘车,仅限通过苏 e 行乘车码使用。苏州公交出行支持一卡通和手机支付方式,一卡通支付方式通用于地铁出行,并享受换乘优惠。手机支付可通过安装“苏州市民卡”APP、微信“腾讯乘车码”小程序功能、支付宝搜索“苏州电子乘车卡”领取乘车码后刷码乘车。

2.2苏州地铁与常规公交的出行客户端

购买地铁单程票支付方式较为传统且单程票种类单一,且不能通过手机 APP 购买,对比上海提供“一日票”、“三日票”的计次卡方式,不能为选择地铁出行的短期留苏人群提供友好便捷的支付环境。提供地铁与常规公交出行服务的客户端在支付方式、线路查询等功能上无法整合,乘客可直接通过微信、支付宝小程序获取常规公交乘车码并直接支付,“苏 e 行”APP 则需通过授权跳转到支付宝或微信再进行支付,地铁与常规公交衔接交互仅停留在一卡通支付方式,缺少能够实现统一支付、查询、线路规划等功能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模式。

2.3苏州地铁与常规公交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苏 e 行”APP 除提供基础的地铁出行乘车码功能外,已开通公共自行车扫码租赁、有轨电车计次票、火车票查询购买、智能停车等服务,但仍未能与常规公交、约车服务实现交互,且手机支付不享受换乘优惠,对于需要在出行中进行线路查询、地铁出行、常规公交出行、接驳车、约车服务等操作的出行者,需在不同 APP 中频繁操作。

3基于 Maas 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衔接措施

3.1完善电子支付服务

目前各大城市城市公交和轨道交通的支付渠道往往是独立的,且仅有出行支付功能,乘客想要查询路线、订阅出行服务,仍然需要借助其他的平台。同时,支付宝、微信、出行 APP 中,轨道交通的乘车卡与常规公交的乘车卡,往往不一样,换乘时优惠不可同时使用,而这仅仅是一个城市内部的出行。为此,应当加快各类支付服务的融合,完善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电子支付服务,用互联网衔接出行需求与服务资源,将交通出行提升为交通服务、公务商务、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相互渗透的智能移动空间。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电子支付服务:

3.1.1打通支付渠道

加快推进公交及地铁出行二维码支付等出行现场应用,实现出行“互通互联、换乘便捷、城际一网、一票通达”,如城市使用一个出行APP 或通过大众熟知的支付宝、微信小程序,将所有的出行码简化为一个码,进行交通出行支付,减少支付平台,将所有出行服务的支付渠道打通,实现网票务平台的统一。

3.1.2拓宽出行新业态

推动公交及地铁电子支付全域发展,如可拓展延伸城际出行、定制公交、智慧停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小型汽车租赁等出行新业态。例如可使用地铁公交出行 APP进行高铁票和飞机票的预订、停车费用的支付、网约车的召唤及支付、共享单车及公共自行车甚至共享汽车等服务,均可在同平台进行。

3.1.3拓展城市智慧服务

城市智慧服务指的是使用这样的一个MaaS 平台,进行非出行支付,在满足出行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娱乐服务、商业服务等方面拓展智慧服务。

3.1.4挖掘支付数据

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企业应推进支付信息数据的挖掘,通过用户数据,对出行路径的规划、出行方式的喜好进行分析,推动智慧出行的发展。

3.2引入“5G+AI”服务

在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中,乘客最关注的即出行中可获得的智慧服务,交通运营商合理利用“5G+AI”技术,对乘客的出行行为进行管理和诱导,如出行环境的感知与建模、精准定位、路径决策与规划、运动控制等,相较于传统的计算机提供的出行服务,具有更强的环境感知、自主导航与信息融合能力。如图 2 所示,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可提供用户喜好、出行数据和用户需求等信息,平台通过算法针对这些信息,如期望时间短、费用低、换乘便捷等进行出行线路规划,提供多交通方式出行方案查询与出行链信息订阅服务,并根据用户需求的改变,持续对行驶路径进行再计算,并实现交通数据和线路的实时更新。同时还以平台化方式整合后端供给能力,实现车辆的柔性化调度,提供个性化的动态、实时的需求响应式出行解决方案。

4结语

十年规划范文3

1.DuanyPlater-Zyberk(简称DPZ)公司的历史与新城市主义

为了解决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20世纪80年代,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区别于传统的规划理念解决城市问题。1996年新城市主义大会了《新城市主义宪章》,这一宣言在美国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标志新城市主义理论逐渐走向了成熟。从新城市主义形成到发展成熟离不开安德雷斯·杜安伊(AndresDuany)与伊莉莎白·普拉特(ElizabethPlater-Zyberk)夫妇二人,他们作为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的作品简称DPZ,DPZ同样也是他们事务所的简称,成熟的规划理论及成功的案例使他们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同样对美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PZ由安德雷斯·杜安伊与伊莉莎白·普拉特夫妇两人于1980年创立,旨在通过基于社区的规划取代郊区扩张,打造一种具有“场所精神”和“归属感”的社区[2]。1993年夫妇二人共同创立了新城市主义大会(CNU),这是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其目标是将建成环境从临时郊区扩展到人类规模的邻里发展,CNU已被纽约时报认定为“五十年来美国最重要的集体建筑运动”。

2.分支理念解析

作为主干理论的新城市主义为美国城市规划提供了可行的设计导向,为世界设计规划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它也能够在实践中较好地解决设计规划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复杂多变的,每个城市的规划问题都有所不同,新城市主义也会根据不同城市的规划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衍生出一系列分支理念去针对性地解决相应的规划设计问题。DPZ事务所倡导的分支理念有精明准则、精益城市主义、农业城市主义、蔓延修复、终生社区、光印记等等,这些规划理念至今还在更新发展之中,不断有新的理念诞生,例如绿色设计、安全结算等等。这些分支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新城市主义的发展,并使它更加完善且丰富。

2.1精明准则(SmartCodes)。近几十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导致美国城市的发展逐渐从城市中心向郊区低密度的蔓延。这种蔓延发展模式使得人民过分依赖于私人汽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受到了排斥,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进入21世纪,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无序蔓延的问题,虽然美国政府一定程度上鼓励蔓延式的发展模式,但反对传统的邻里社区建设模式。因此,人们在蔓延式的发展与传统式的发展之间没有更好的选择。针对这一问题,精明准则应运而生,它处于法规与设计之间,通过一种基于形态控制法则的方式应对了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DPZ事务所的定义,精明准则是一种工具,它作为形态控制法则的核心内容与基础,是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和新城市主义规划原则发展出来的一种指导城市发展与形态控制的开发管理工具[3]。它的作用并不是应用于个体的规划单元,而是将个体的规划单元考虑到整体目标之中,并且它能够提供一套详细的规划原则聚焦于每一个规划单元的指标体系控制模板。精明准则覆盖了从乡村到城市及不同尺度空间的详细控制指标,层次分明具有很广的适用性。精明准则以横断面为基础,确保社区具有各种各样的建筑类型、道路类型和城市空间类型,并确保它们具有适合其所在环境位置的特征。美国DPZ事务所将横断面模型规定了七个分区(图1),利用这一手段,打破了传统刻板的区划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精明准则,并将这一手段推向市场,应用于建设之中。

2.2精益都市主义(LeanUrbanism)。21世纪的美国已经进入城市发展的成熟期,人们也慢慢地在发展问题中寻得了一些方法与途径,他们认为发展中涉及的问题不光光是规划师的责任,同时也上升到政策决策以及建设标准的制定。DPZ通过精益城市主义理念的研究,将这些研究成果提供给寻求简化流程的政府和需要透明经济的企业家,有效减少了法规所带来的时间和障碍。精益城市主义理念提倡让规划师的设计方式从常识出发,并需拥有批判的眼光去辨识事物好坏。如果人们在使用存量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使用不便的情况,通过低成本、短期及灵活干预措施与政府政策联合重新激活场地活力,那么这就是所谓的战术城市主义[5]。这种改造措施必须按照管理法规去实施,就像2018年8月美国波士顿了名为《波士顿公共空间策略性导则》一样,这个报告在前言中写道:“在过去的公众咨询进程中,发现了市民的一种需求,对未被充分利用的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加以回收和改造,使得社区可以享用。”试图通过这个导则,对波士顿公共空间的管理和改造提供依据,同时能够有效解决了市民使用过程的需求。然而精益城市主义就是在战术城市主义的先导项目和新城市主义的政策重点国家议程之间而新生的缝隙,旨在通过精准的规划手段减少自上而下的改造措施,进而解决使用对象和规划师及政府之间的矛盾。

2.3农业城市主义(AgrarianUrbanism)。在大部分美国郊区,大批量、低密度的住房已成为一种蔓延趋势,虽然外观优美,但这些空间没有纳入一个更大的城市区域计划,重复和冗余的横断面是最有害的蔓延类型。农业城市主义作为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分支理念,它涉及的食物不是作为谋生手段,而是作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发展模式。该理念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从有农的设计空间、农业技术支撑、联合参与机制三方面构建农业城市化,大大提升了城市横断面的多样性,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经济、环境、社会的发展。DPZ针对城市重复横断面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提倡一个社区可以围绕食物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自己的当地经济,减少食物里程,让居民拥有一定的食物独立性和生存力。

2.4蔓延修复(SprawlRepair)。伴随城市发展愈发迅速,城市蔓延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美国有许多第一代郊区,它们大部分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虽然它们城市功能良好但是十分紧凑,经过时间的推演,人口发展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往往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所以采取了一系列城市有序规划的活动,从而解决城市发展缓慢的问题。郊区的发展等同于城市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的,盲目的蔓延会给城市带来更大的压力,所以在蔓延的同时要注重修复。该理念提倡城市发展需要绿色生态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放弃不必要的扩张,因为扩张就代表着巨大的投资,所以需要对扩张的区域要慎重考虑。蔓延修复理念实则是发展和修复的结合体,通过绿色有序的扩张同时考虑对问题区域的及时修复,为人类创造一个功能混合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

2.5终生社区(LifelongCommunity)。社会规划行业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活、工作、运输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挑战,DPZ提倡步行良好且功能混合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对这老年人和年轻人是十分受益的,该理念倡导改革发展模式和所有年龄阶段建立系统关联,寻求战略干预的措施,以提高所有年龄阶段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满足老年人的关键需求,通过创新的住房、良好的交通解决方案及健全的医疗保健系统构建活力充沛的良性城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更加适宜居住的城市生活空间。

2.6光印记(LightImprint)。DPZ事务所提倡的光印记是一种可持续的技术手段,它主要被运用于城市横断面敏感开发的位置。光印记实则是一种光压印规划工程技术,这种技术主要用来平衡环境与设计目标。它被看作是新城市主义规划过程中的技术工具,通过光压印技术让雨水管理能够自然排水,这些技术通常运用在传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上,贯穿于整个城市脉络。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节约建设成本,能够产生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正是因为光印记技术的实用性,所以被广泛运用在城市规划建设之中[7]。

3.结语

十年规划范文4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理念;适应性原则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居民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对城市园林进行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还能够提高城市园林生态的平衡,从而能够让城市环境变得更好。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要从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园林的实际情况做出改善和保护措施,需要注意的是,所采取措施要基于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和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这样能够确保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从而保证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能够顺利的进行[1]。

1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相比较传统园林规划设计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园林设计模式,具有施工周期长、规划设计项目多以及参与施工人员多等特点,现代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园林规划设计的很多方面都是为了满足民众对园林的需求,从而能够通过满足民众的精神世界实现对精神需求的满足[2]。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也早已实施,而且在很多方面已取得良好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进度,因此,做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2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

2.1园林规划设计要具有艺术性。对于现代城市园林来说,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艺术性,这也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初衷,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园林的艺术性满足民众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追求。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规划设计时,设计师可以选择进行单独园林景观的设计,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将多个单独的园林景观进行有效整合,这样能够充分体现出园林的艺术魅力。如,圆明园和颐和园等古代皇家园林,设计师是通过将山水、树木以及亭台楼阁等单一景观进行整体结合,最终形成艺术性较强的园林景观,所以园林设计师也要善于利用当前拥有的所有资源,将所有单独景观进行整合,这样既能体现出园林的艺术性,也能让民众感受到城市园林特有的魅力。

2.2园林规划设计要具有历史性。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发展历史,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自然也要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所以园林规划设计要具有历史性,如果脱离了历史,园林的艺术性也会大打折扣。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人员需要将城市的发展历史以及人文等内容融入到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让城市园林能够散发出城市历史文化的气息,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城市园林的地位也会得到一定提升[3]。

2.3园林规划设计要具有人性化。对城市园林进行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所以园林规划设计中自然也需要具有人性化,这也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对城市园林进行人性化设计,主要包括休息区域和遮蔽风雨区域等,除了要考虑到普通游览者的需求,还要尽量满足特殊游览者的需求。如,在园林区域内设置残障人士专用通道,对于老、幼以及孕妇等设置专用休息室等,这样一来,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成果才会得到游览人员的肯定和认可。

2.4园林规划设计要具有生态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不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初衷就是构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便是一个在城市中心建设的自然生态公园,中央公园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纽约的生态环境,这也成为了世界各大城市争相模仿的典范。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一定要融入生态性的特点,这样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4]。

3园林规划设计的适应性原则

3.1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工业在城市发展中起到支柱作用,随着工业发展进程的加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会愈加严重,一旦城市环境遭到破坏,不仅会阻碍城市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威胁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就目前情况来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都竭尽全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恰好能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因此受到极大关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不能盲目进行,毫无目标,应该根据城市所处地区以及气温和气候的变化对园林进行有效规划设计,从而使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能够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如,我国南方城市,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区,不仅常年高温,降水充沛,而且河流很多,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对河流资源要充分运用,不仅能够减少园林改造的成本,还能够实现园林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除此以外,城市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好不同类型植物的合理搭配,在喧闹的城市里为民众创造一个休闲娱乐的生活空间,从而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

3.2与城市居民的需求相适应。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既是为了能够紧跟城市发展建设的脚步,也是为了满足城市民众的需求,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充分采纳民众的意见,并根据民众的需求进行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广大民众都希望能够游历全国,但现实中受到很多因素阻碍,锦绣中华公园就是为满足大众的这一需求而创建的公园,锦绣中华公园成功的将国内各大风景名胜进行微缩仿造,并且按照景区在中国地图上的分布进行布置,也因此获得了“万园之园”的称号。锦绣中华公园不仅突出了自身的特色,而且能够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5]。

3.3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相适应。园林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依靠园林景观无法发挥城市园林的作用,还需要提升城市园林的人文气息,并且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相适应,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历史文化也是重要内容。历史文化的融入,城市园林带给民众的就不只是对园林外部景观的欣赏,还能够从园林景观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气息,并且能够使居民的自豪感得到一定增强。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历史文化,将成为园林改造的核心内容,既能丰富园林的内涵,还能够提升园林的知名度,所以园林规划设计师要落实历史文化的融入工作,促使城市园林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并且能够极大满足游览者的精神需求。

3.4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园林的改善,在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上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要坚持创新、独特以及特点鲜明的原则,并且要带有一定超前性,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园林规划设计师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前,需要遵循2点原则,以大众需求为基础进行设计;以城市快速发展,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为基础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还要考虑大众审美能力和需求,对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进行合理搭配,从而打造出风格独特的城市园林景观,不仅能够使城市的形象得到提升,还能够促进城市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是城市现代化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城市园林的合理规划设计,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要充分渗透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并且要坚持适应性原则,才能够创造出符合城市发展的园林景观,有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磊.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与适应性原则探讨[J].现代园艺,2017(20):104.

[2]孙志文.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与适应性原则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29):66-67.

[3]周艳光,郭亚伟.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1):3765.

[4]张文.城市规划设计中结合景观生态理念的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9):19.

十年规划范文5

关键词:住宅小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就是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吸收水分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现象,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利用,实现水资源的贮存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城市降雨进行过滤、吸收,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情况下,能够及时将吸收、储存的水资源释放出来,为居民生活、城市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这种储存水资源的方法,既对雨水进行了有效回收,实现了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也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会破坏生态自然平衡,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协调地下水、充分利用雨水实现对城市用水的供给。在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应始终坚持高效排水、有效储存水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可持续水资源的原则,与城市海绵规划理念相结合,提升城市水资源净化与循环利用能力,促使水资源能够在城市中实现良性循环利用,从而打造个性化、功能化的城市与住宅小区。

1海绵城市理念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首要原则,即一切行为都应该建立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1)对现有的自然导水系统实现高效利用,如河道、河渠等,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在保证原有的自然导水系统功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与给排水系统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对住宅小区用水的高效供应,更能净化水质,实现住宅小区水资源的良性循环,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3)重视水资源自我净化能力的提升,并采取一定辅助措施,确保住宅小区内的水资源不断得到优化。

1.2安全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水资源治理、储存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小区水资源供应系统,净化水质。同时对保障城市居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确保城市水资源供给系统稳固、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优化水质。

1.3因地制宜原则

要想充分发挥海绵规划设计在住宅小区中的作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于此,应考察小区原有给排水系统,结合小区居民数量、城市降水量以给排水量,合理改善住宅小区给排水系统,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优化小区给排水系统,达到高效供水、净化水质的根本目的。

2住宅小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2.1构建住宅小区集中式雨水收集区域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用在住宅小区之中,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对雨水的净化与储存,对此,应构建一个完善的住宅小区雨水集中收集、处理专用区域。(1)对场地的屋面雨水与场地雨水进行初步的初雨弃流,通过管道顺利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之中。(2)对剩余雨水进行储存,在雨水蓄水池之中进行水资源的净化处理,并妥善保存,用于景观补水、绿化浇洒等,同时,也要注意将溢流水资源引入市政雨水管网中。(3)构建雨水分散式源头处理区域,对屋面雨水、场地雨水等进行集中控制,一方面用于小区绿地灌溉,另一方面还能净化水资源,最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2.2小区内部旱溪的改造

小区内部旱溪区域的构建是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载体。小区旱溪功能主要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并通过给排水系统集中到旱溪区域,达到净化雨水目的,被净化的雨水可作为居民生活用水,拓展了居民日常用水来源,为住宅小区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供应,方便小区内部实现合理用水。在降雨较少的季节,旱溪能够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美观性、功能性。在降雨量较多、降雨较为集中的时候,旱溪能够实现雨水的及时储存与排放,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率,并有效应对暴雨对住宅小区的冲击,避免雨水在住宅小区内部堆积造成居民生活不便,为小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为城市提供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推动城市化体制的进一步发展,打造功能性新型城市。

2.3透水的铺装

透水铺装是住宅小区内部的基本装置,能够实现水资源良性可循环利用,始终确保地下水资源充足,有效减少小区内部地表水径流量,为小区居民提供充足水资源供应的同时,对预防城市内涝也有一定作用。透水铺装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能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设计规划理念的效果,提升住宅小区的排水效果,在净化水质同时也起到了净化小区绿地的作用,是有效避免雨水对绿地、植被等造成损害的重要措施,另外,其还能够降低噪声对小区居民的影响,为小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2.4小区内部道路建设

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建设是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用在住宅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应引起重视。海绵城市规划理念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内涝,对雨水进行高效回收与利用,所以,小区内部道路建设应注意路面渗透功能,让雨水充分渗入地面,减少雨水在路面上的沉积,实现水资源良性可循环利用。小区绿化区域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大,在道路两旁绿化带可以设置雨水槽,一方面,能够有效收集雨水,确保各种植被健康生长;另一方面,还能净化空气,打造小区观赏景观,为居民住户提供舒适、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除了设置雨水槽,还需设置合理的地表径流的流入口以及流出口。另外,还需建设部分沉沙地,沉沙地能够对雨水起到净化作用。植物的选择也极其关键,应结合城市天气、地势地形、水文地质等具体条件,选择易于存活、有利于储存水资源的植物,以达到净化水资源的目的,实现住宅小区的高效、高质供水。

2.5构建小区绿化系统

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小区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小区绿化系统的构建,结合小区整体规划设计、绿色面积以及景观设计等,确保小区绿化系统建设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同时绿化系统设计需要积极响应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合理设置雨水槽等,对雨水进行高效利用,加强小区绿化系统的实用性。另外,小区绿化系统设计应与小区整体设计风格相适应、相协调,结合季节等条件,合理选择植物进行种植,尽量选择能够有效净化空气与水资源的植物。如在北方,对住宅小区进行绿地构建,可以选择灌木等植物,不仅能够降低小区周围噪声,还能起到有效除尘、净化空气等作用,有利于打造符合海绵城市理念住宅小区。

3结束语

城市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设计的美观、个性化,更注重小区的环境和各种实用性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是一种新型理念,主要用于应对城市内涝,实现对雨水的高效回收与利用。住宅小区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设计、建设时积极应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实现对雨水的储存,对水资源的良性、高效可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住宅小区的生态系统价值观念,打造真正绿色环保、舒适安全的新型小区,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体制深入落实,满足民众需求,促进国家实现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蔡荔,夏辉.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工程技术研究,2018(6):242-243.

[2]王宝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研究[J].市政技术,2016,34(4):108-110.

十年规划范文6

(一)突出支持经济发展,着力筑牢财税增收基础

紧紧围绕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做强优势产业、壮大新型产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全力以赴扶项目,真抓实干保投资,切实培植财源,巩固财税增收基础。一是发挥财税引导作用,加大项目投资力度。支持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加快培育和壮大政府投融资平台,广泛吸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和支持项目建设。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领域,降低进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项目建设投入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二是发挥财税服务功能,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并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支持发展创新型经济。增加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投入,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三是扩大消费需求范围,全力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年我市地方税收59%以上由第三产业提供,万元GDP第三产业就业容纳量大大高于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具备能源、资源消耗低的特点,对推进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和财政收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将把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商贸物流、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让外来消费成为消费的生力军,促进区域消费中心的形成。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进一步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农超对接”力度,为农村消费提供便利。提升旅游消费品质,加快岳麓山、灰汤温泉、铜官窑等重点景区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规划建设市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四是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加大对外形象宣传力度,促进更多企业来我市安家落户。支持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质量。突出招商引资重点,主要向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城乡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倾斜,不断发挥招商引资项目的带动作用。五是强化收入征收管理,堵塞征管漏洞。开展重大项目税收存量分析,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税源结构调查,构建分级、分层、分行业立体税源监控格局。坚持依托科技兴税手段,建立规范统一的税收信息数据库,继续推行娱乐业等行业税收通报制度,抓好典当行业、电子购物、4S汽车经销店等税收专项检查。在加大对欠缴地价款的单位催缴欠款及收取违约金的同时,严格执行中央五部委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要求,确保首付款在50%以上,一年内付清全部地价款。密切关注财税运行情况,深化非税收入票据电子化改革,及时分析影响财政收入增减变化的原因,增强对收入执行情况的调控能力,牢牢把握财税工作的主动权。

(二)突出优化支出结构,着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一是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完善和落实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措施,引导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农村地区倾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制度。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用于免除和补助中职学生学费。大力支持学前教育机构健康发展,加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二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市财政安排8.03亿元,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支出,重点扶持农村“四大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好各项惠民惠农补贴政策,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积极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增加“三农”投入。积极扶持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上市,支持加快发展集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三是支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市财政筹措资金2.1亿元,支持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妇幼保健等公益性卫生事业投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支持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特困企业职工门诊医疗补贴制度。积极筹措资金,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推动医药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四是更加关注社会公平。落实各项城乡低收入居民的补贴政策,支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落实各项创业就业等扶持政策,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支持解决贫困农民、失业人员、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生活问题,建立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三)突出创新管理机制,着力提高财政资金绩效

全面深化各项财税改革,围绕提高财税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目标,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市财政将加大对区、县(市)财政改革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各区、县(市)财政部门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切实规范财政管理,努力提高财政工作水平。一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各项财政改革。完善部门预算改革,细化项目预算内容,市本级项目预算评审面要达到100%。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增强预算执行的刚性,启动资产配置计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巩固财政体制和“省直管县”改革成果,密切关注财政新体制运行,切实加强指导和监管,确保新财政体制运转更加高效。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简化优化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核拨流程,完善并实施银行的考核办法和账户清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管理和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压缩一般性公用经费,严格实行公务用车定编定标管理和公务接待经费预算管理。从严控制和精减各类会议,禁止未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擅自申请承办全国、全省性的会议、论坛、比赛等各种活动,不得擅自承诺提供任何免费服务,不得攀比会议规格,不得发放会议纪念品,不得组织公款游览、参观等。二是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近年来,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必须继续坚持。今年,我们将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建立专项资金预算事前评审制度和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专项资金统一申报平台,完善资金拨付前预警机制,避免资金的重复申报和多头申报。第二,完善项目评审制度。在项目评审中,采取专家库临时抽专家、专家临时分组抽项目、专家网上盲评等措施,专家评审必须附评审意见,评审后的项目要对外公示,确保项目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第三,强化债务管理。加强对政府债务的动态监控,严格落实政府债务偿还责任,主动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第四,加强财政重点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完善绩效目标管理体系,扩展部门评价范围,建立绩效评价结果通报制度,年将对60个单位、90个项目进行财政重点绩效评价。第五,加强资产收入管理。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含拆迁)收入全面实行“双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入全部上缴财政,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跟踪和监管。第六,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加强对民生专项资金、会计信息质量等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大对二级、三级机构“小金库”的清理力度,坚决防止死灰复燃,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三是加大对审计通报问题的整改力度。各级财政和相关单位应对照市政府全会上通报的审计报告中反映在财政、财务管理上的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企业扶持资金管理等共性和突出问题,进行认真的剖析,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并高度重视和运用审计结果进一步改进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已进入全面清收整改阶段,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根据市资产清查领导小组的要求,力争在上半年全面整改到位。所有行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必须无条件移交到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所有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资占用费必须无条件全额上交财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创办的经济实体必须彻底清理整顿,所有公职人员(含离退休人员)参股经济实体的必须无条件退股。我们将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集中统一配置机制,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同时积极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切实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质量和效益。#p#分页标题#e#

十年规划范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伴随而来的是环境污染问题,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将生态理念融入到生产建设中,打造生态友好型社会。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中,可以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降低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推动我国水资源开发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由此,本文主要就生态理念视角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以求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

关键词:

生态理念;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0引言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相应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长,对水利工程建设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生态理念有机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就需要对以往水利工程建设中带来的生态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和改善,采用工程创新建设模式来迎合时展需要,从技术上和规划上转变水利工程以往粗放型建设方式,以求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打造环境友好型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将生态理念有机融入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是尤为必要的,有助于推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由此看来,加强生态理念视角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生态水利工程工程概述

生态水利工程是在传统水利工程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迎合时展需要,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好地满足人们发展需求,维护生态水域健康,这就需要对水利工程技术进行更加充分合理的运用。生态水利工程中不仅需要应用传统的建设理论,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合生态环保理念,对以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进行改善,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此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严格遵循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改善生态系统,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2生态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的区别

水利工程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类通过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配,最初建设水利工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洪,提供更加稳定的水资源供给,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水资源支持,同时还可以作为旅游景点来吸引游客参观。生态水利工程则是在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工程的服务目标是生态环境,在满足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目的的同时,还具备生态修复的功能,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水利工程,对受到严重影响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建设环境友好型水利工程[1]。生态水利工程是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生态开发目标明确背景下演化而来的,其中应该包括生态水利工程明确的生态服务目标和功能。设计阶段将生态系统健康作为主要目标,将其融入到设计阶段的重要参考因素,促使水利工程能够更好的满足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该注重选址、布局以及施工中的环境和经济成本,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实现生态保护目的,实现双赢。但同时,也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最为困难的一个内容,也是一个关键性内容,需要通过多方面决策和管理才能实现[2]。

3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中面临的困难

3.1缺乏具体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和服务目标具有明确的地域性和特定性要求,需要综合考量经济和生态之间的关系。由于生态系统之间具有较强的地理区域差异,所以生态水利工程也需要具备足够的地理区域差异性特点,因地制宜,满足当地地质、水文和生物等多种功能上需求[3]。总的说来,尽管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中已经提出了相应配套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但是在涉及到具体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内容时,却依然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最为典型的就是评价方法不合理,评价标准不明确。不仅仅是该水利工程,从全国角度来看,很多当前建设的水利工程对生态影响的研究较少,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致使相关领域缺少足够的研究成果可以利用和参考。此外,水利工程中由于包含大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之时,所以我国水利工程建筑物尽管制定了明确的标准,但是由于未能制定相配套的技术标准,导致生态服务目标未能标准化和规范化,后续的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也缺乏科学指导,变得无所适从,带来不利的影响[4]。

3.2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生态学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

生态水利工程是将传统的水利工程和生态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在符合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目的和原理的同时,还需要符合生态学原理。故此,就需要相关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更多的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知识,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活动取得更加可观的成效。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水利设计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和能力的人才少之又少,尤其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经验的不足,导致很多地区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流于表面[5]。诸如,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很多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水文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水利工程周边的生物群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此外,还有很多地区的防洪工程和水坝建设完成后,水体流动性降低,致使水体原本的自净能力急剧下降,水质下降,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传统的水利护岸工程建设更多的是以混凝土结构为主,这种人工换将水体和土地分离开来,造成了水中生物和微生物同陆地的接触,造成自然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河流原本自净能力下降,水体环境变差,不利于水中生物的生存。基于上述种种情况,致使很多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变差,为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运行体制下,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者之间缺少直接的合作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落后性[6]。

3.3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平衡协调问题复杂

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自然界的演变,都有自身独特的规律,人类在改造生存环境的同时,必然会对自然界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何能够平衡协调人类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环境变化成为当前首要工作之一。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平衡是一项十分系统、复杂的工作,其中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和变量问题,较之传统水利工程而言,生态水利工程具有固定方法,应针对不同的水文条件、河道形态,有针对性提出配套的设计规划。诸如,河床由于长期水沙冲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河槽断面,所以在不同水文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断面。对于水文条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形态同样存在差异。故此,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如何能够平衡协调,成为当前首要工作开展方向[7]。

4基于生态理念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对策

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是尤为必要的,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为了谋求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就需要摒弃以往牺牲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迎合时展需要,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型水利工程,更加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4.1转变传统观念,强化学习和交流

水利工程建设同生态保护相同,是一对十分矛盾的对立体,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更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生态理念有机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利用条件,促使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转变,设计规划更加科学。该工程在设计之前,为了确保生态理念能够有机融入其中,特组织相关设计人员学习生态学相关知识,并综合吸收和借鉴国外成功生态水利工程案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出综合考量。在实际设计活动开展中,通过专题研讨和座谈会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分享设计心得。基于此,可以有效改变设计人员思想和技术上的不足,提高综合能力[8]。

4.2将工程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有机结合

提高工程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的结合,以此为设计基础,结合实际情况,促使设计规划更加合理。设计中应该提高对水利工程服务对象的保护,明确当前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目标,更为合理地开发水资源,促使水利工程更加生态和谐发展。本工程在建设中,由于水库是以备用水库为目标,定位明确,使用频率不高,换水周期较长,所以多数时间内水库是处于备用状态。所以,水库规模破和水质维护成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在设计时除了要计算水库规模以外,还要综合考虑到水库水环境容量实际需要,深入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对于水质、水量带来的影响,了解水质变化规律,明确水资源空间分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对位关系。故此,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生态水文学和工程水文学之间的关系,确保水库在各个时期都能够储存足够的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4.3明确关键生态敏感目标

生态敏感目标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一项重点考虑内容,在设计中应该充分明确工程中影响生态的目标,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本工程建设情况来看,建设位置主要是在新城区,新城区作为当地政府大力开发的区域,可以说是寸土寸金,所以如何能够让水利工程同城市各项生态功能和服务对象协调,就需要在充分发挥水里功能的同时,还应该综合考量其他的城市周围环境因素,避免给周围环境带来污染,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5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在传统水利工程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生态学知识,将生态理念贯穿于水利工程建设始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生态水利工程更好地迎合时展需要需要,有效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立宣,杨清义,贾海滨,等.生态理念下的水利工程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13,32(13):52-53.

[2]张勇.生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0(34).

[3]卢钊,李文华.生态理念下的水利工程设计研究[J].河南科技,2014,24(24):164-165.

[4]张建辉,孙丽.水利工程基于生态理念相关设计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4,22(14):182.

[5]吴美红,袁权红,钟佩艺,等.生态理念视角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14(7):192-193.

[6]倪娜.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10(21):119.

[7]赵国彬.生态理念下的水利工程设计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6,22(7):201.

十年规划范文8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城市;规划设计

共享发展需关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方面,要求共享发展以人为本、系统深入、循序渐进,其中城市作为资源集散地需通过共享发展提高人口承载力、数据流通率、综合服务力。然而,当前有些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却轻视共享发展理念,导致城市综合规划质量降低。基于此,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质量,探析共享发展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的必要性、难点及措施尤为重要。

1共享发展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1.1优化配置城市综合服务资源

传统城市民生服务部门及机制相互分离,群众办事“跑断腿”现象较为常见,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城市民生服务部门将以网络为依托,借助数字化平台,联手解决民生问题,为群众提供高效服务,使城市综合服务效率得到保障,凸显出城市规划设计中共享发展理念践行的必要性。

1.2推动城市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

共享发展离不开网络,网络是连通共享主体的重要桥梁,赋予城市共享化、多核化、复合化、生态化,集购物、医疗、教育、养老、城市安全等功能模块于一体,居民可以通过网络享受便捷的生活,如在线教育、在线缴费、查询信息、远程医疗等,使城市规划设计更加先进、高效,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1.3提高城市可持续规划设计质量

城市规划设计涉及因素较多,设计方案需兼顾环保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等效益,将生态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效益等因素关联在一起,使城市规划设计更为全面、系统、科学,为此城市需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关注各个领域共享、共建和谐关系,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1]。

2共享发展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难点

2.1主体功能规划设计存在难点

共享发展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需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主要源于各地建设及长远利益关系各异,解决民生问题需考量综合因素及社会可承受能力,通过筛选城市规划设计重点,找准共享发展理念下城市阶段性规设立足点,使城市建设质量得以提高。

2.2资源共享规划设计存在难点

在传统城市建设进程中存在诸多信息孤岛,数据信息传导阻力重重,不仅城市规设战略缺乏关联性、系统性,还影响城市资源优化配置成效,为此需立足共享发展理念,应用先进技术及互联网体系攻克资源共享阻力,满足新时代以发展智慧化城市为导向的规划设计需求。

2.3政策指导规划设计存在难点

为保障城市规划设计科学高效,全面推行共享发展理念,城市需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颁布配套政策,旨在营建和谐、有序、高效的城市规设及建设发展氛围,将城市规设与共享发展理念融合在一起。然而,有些城市因政策解读不够深入,使共享城市规设阻力重重,从而削减共享发展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有效性[2]。

3共享发展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3.1提高城市主体功能规划设计质量

以网络为载体用共享中心取代传统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用先进技术及资源为城市规划设计赋能,使城市主体功能更为多元,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分析:(1)洲际共享。以跨国服务供应链为依托,提供国际艺术、产业、教育、文化、技术等因素跨时空交流互动功能,将我国城市视为全球供应链数字化节点之一,通过洲际信息调度实现城市共享发展目标;(2)城际共享。以城市为依托,将大型医院、学校、创业园区、交通枢纽等其他对规模设计有一定要求的功能区视为共享发展理念推行基点,用集约设计、一体化管理、实时共享取代传统功能区分散布置设计方案,为通过共享优化配置城市建设资源奠定基础;(3)区级共享。社区是构成城市的最小单位,是居民活跃的主要领域,只有各社区能够共享发展,才能提高城市规划设计质量,为此社区需将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家政服务、就业创业等服务置于物联网调度中心,共享公共资源,提供便利服务,打造共同生态圈,设置共享中心,如慢行共享站、闲置物品共享站等,继而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3.2提高城市规划设计资源共享质量

城市资源需以功能为依托集聚、输出并应用,通过共享公共资源发挥主体功能的积极效用,满足城市规划设计切实需求。(1)物质资源。校园、图书馆、公园、文化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建筑及空间通过共享发展相互关联,将分散资源集聚在一起规划设计实现共享;(2)人力资源。将从事教育、医疗、基建等工作的劳动力通过共享发展集中到一起,使处于固定领域的劳动力得以跨区域流动,在城市发展中贡献个人力量,为城市均衡规设给予人力支持,达到人力资源共享目的;(3)经济资源。树立“互联网+”意识,将数字化系统、设施的规划设计纳入智慧城市共享发展宏观战略,有计划、有目的地调配财政资源,指引社会资金在有关城市规划建设领域进行投资,满足城市共享规划设计对财力的需求。

3.3提高城市共享发展规划设计政策解读质量

是城市规划设计主体,通过政策指导改进城市共享规划设计管理及综合决策机制,例如《国家颁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2019年)指出,贯彻“四个全面”,促进城乡平等交换、自由流通、公共资源科学配置,作为共享型新城镇化战略发展总抓手,均衡调配城镇资源,发挥城市共享规划设计带动乡村建设能效[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使共享发展理念得以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贯彻落实,城市需提高城市主体功能规划设计质量,城市规划设计资源实现共享,深入解读国家政策,根据国家政策践行区域性举措,保障共享发展理念得以与时俱进、深入推行、全面落实,继而优化配置城市综合服务资源,推动城市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提高城市可持续规划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方茂青,金阳.基于“共享与品质”理念下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研究——以临安滨湖新城景观风貌规划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1):111-112.

[2]吕娟.共享理念下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