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体设计中书法的重要性

汉字字体设计中书法的重要性

一、汉字的书写工具

使汉字的书写变化发挥到极致的直接原因是毛笔的使用。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毛笔,在汉代,毛笔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许慎《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毛笔有它自身的特点,文震亨提出的笔之四德:“尖”“齐”“圆”“健”。从中可以发现毛笔哪些方面的特性影响了汉字的书写: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圆”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健”则笔有弹力,能运用自如。利用毛笔的弹性变换、笔尖的干湿、书写的徐疾、下笔的力度等来表现笔画的轨迹与流动,使笔画的流动跟随人身体的动态,赋予文字线条的性格与书写汉字整体的张力。毛笔的产生使汉字呈现方式成为“书写”,并使汉字书写逐渐成为一门线条流动的艺术。刻写是另一种书写,一般刻写的碑都是从手写体而来,但是在刻写的过程中又使字体产生了硬朗挺拔的风格,如北魏的碑,是汉字字体史中留下的丰富资源,为后人临摹模仿。书写与刻写相互影响,彼此增添了新鲜的血液。毛笔的灵活性非常大,可以演绎出多种多样的文字风格,这是汉字能够千变万化的原因之一。

二、汉字的象形特点与书写的“言外之意”

汉字书写的独特性首先根植于汉字造字时,中国人将之对世界的理解寄托于文字创造之中,形成最初的象形汉字,这种象形性在现今汉字上的保留,仍可追溯出汉字最初的样貌。“象形是汉字的基本特征,所谓汉字的象形并非对事物的真实描绘,而是选择事物最本质的特征,用最洗练的形象符号直接表现隐藏在对象表象下的本质。”在漫长的书写过程中,具有象形性的汉字在承载本身的符号意义之外,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一种文字书写方式的审美法则。文字不仅单单传达了用于语言作用的约定俗成之意,还用丰富的笔法表达了与汉字象形结构一致的情感意向。汉字自身的字型天然便具有“诉说”的形态。“中国文字因兼表形意味而具直接之形象性,而形象与形象的聚合,即可将其间之抽象的关系意义,亦寄予其中。于是抽象的关系意义,亦即由具体的形象之聚合,加以表示。中国文字造字之法,象形以外,尚有会意、指事、形声等,初亦都意在形成综合的形象之结构,而寓关系意义于形象之结构中。”

这种汉字特点培育了书法艺术形成的良好土壤,笔法的运用与变化在汉字字型中得到对照呼应,很好地利用了汉字的象形特点。而象形的汉字在造字中体现的生活智慧也得以在书写中传承下来,并在书写之中得到艺术性升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汉字相比于其他表音文字的优势所在,西方人已经认识到“他们受语言影响的文字只记录语言(标音字母),形成‘语言中心论’传统,从而也想借鉴中国的文字,这是他们某些思想精英的想法(如法国的德里达)”。中国汉字自身的特点有利于书法这种文字书写艺术的出现。

在汉字的象形特质的基础之上,字很容易和人的情感产生联系,人们寄予汉字书写的内涵情感就十分丰富。字的书写(刻写)在这种“有形”的审美追求之上,在书法艺术中逐渐孕育出一种对于“无形”的“境界”的追求。中国书法的文人书写是中国书法艺术观形成的关键之处,在一代代文人笔下,汉字或摇曳生姿,或庄严庄重,或温婉含蓄,相连于书写者的所思所想、抱负愿景。中国文人追求的“境界”已经高于情感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关于哲学、人生道德的深层智慧。此时的书法艺术不再拘泥于“形”的追求,字型与笔法全部服务于“意”的表达。如果文字的书写性笔法追求是一种线条的流动韵律美感,那么更深一层的书写是试图营造一种“言外之意”。

在字与笔的基础之上,“境界”的追求成就书法的艺术高度。书家喻意于字中,毛笔的书写之下产生了汉字丰富的形态,这是书法笔法运用展现出的美。汉字的书写中,将汉字蕴含的情态意蕴通过毛笔带来的书写变化表达出来,是对意与笔的活态结合的追求。而书写出的汉字是这种结合的静态视觉结果,这是汉字书法史上能够涌现出如此多样的书体样貌的内在动力。

三、总结

在书法史中,无论是刻写还是书写,都是不断地求变,字与字不同成为“体”,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变化形成“风格”。如果没有变化汉字就会失去活力,为了实用性考虑而出现的字体难免会陷入僵化的困境,明清出现的“馆阁体”便是先例。当代汉字印刷字体设计尝试在书法艺术中获取灵感,重点应该放在书写对汉字的影响上来,包括影响的方式和结果。回归书写是赋予汉字印刷字体设计活力的方式,在书写中感受汉字笔画的运行、结构的平衡,再通过书写融入汉字印刷字体当中,是当代汉字印刷字体创新的最简单最质朴的方式。在自己的语境中书写,才能展现汉字的本来面目。

作者:刘舒宁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