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域主义景观设计论文

新地域主义景观设计论文

1.前言

1.1新地域主义的定义

要探讨地域文化,首先要解读文化的内在意义。在哲学的定义上来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新地域主义(Neo-regionalism),早先出现在建筑领域里,指的是建筑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或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建筑中体现出地方的特定风格。它不等于地方传统建筑的仿古或复旧,新地域主义依然是现代建筑的组成部分,它在功能上与构造上都遵循现代标准和需求,仅仅是在形式上部分吸收传统的东西而已。

1.2新地域主义与景观表达

地域文化中非物质的成分构成更为复杂。其以人为核心涵盖了历史、民俗、传统习惯等各个方面,每个方面又相互渗透,从而潜移默化延伸到精神领域之中,形成了一个地域的人文精神,其类别往往包括历史典故、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虽然地域文化包含了许多抽象的概念,但地方性物质空间体系却是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十分容易辨别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物质空间体系,主要包括城镇整体风貌、建筑街巷布局、滨水空间利用和传统居住模式等方面,它们是文化景观的具体表现和载体。新地域主义着眼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关注日常生活方式和真实熟悉的生活轨迹,萃取文化中最本质的内涵,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技术表达出来,使城市景观和其所处的当地社会维持一种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它是时代的产物,更能体现出创造“丰富性、多样性”和身份确认的需求,新地域主义是新历史主义与时代精神的体现。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我们往往将抽象的地域文化与物质环境空间载体紧密结合,使其与场地本身的“场所精神”达到一致。只有将文化与自然高度融合,才能体现地域的可识别性。

2.常德地域文化分析

常德,古称“武陵”,别名“柳城”,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是一座拥有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有桃花源、德山、诗墙、笔架山、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等物质文化资源,也有善卷先生以德施教、开启民智的典故,刘海砍樵的传说。在对常德的地域文化进行详细研究后,笔者提取了桃花源和善德文化两个要素。常德市多个对外窗口以“桃花源”为主题,“桃花源”已经成为常德的名片。而作为中国德文化的发源地,常德的名字也来源于此,再加上,德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体现,常德人大多谦和而不争。善德文化对于常德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将桃花源与善德文化有机融合,是文化表达的核心要点。

3.常德园的基地现状

2015年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选址在武汉市长丰公园和金口垃圾场,是中国首次在生活垃圾场上建设生态园林,园区占地213公顷。武汉园博会的主题是——“生态园博,绿色生活”。三大主题区域为“园林与生态科技”“园林与人文艺术”“园林与幸福生活”。常德园所属片区主题是“园林与人文艺术”。项目基址地形平缓,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可通过一级园路与园区北主入口与西入口相连。常德园的设计宗旨就是要用园林的艺术手法体现常德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

4.常德园设计的基本构思

方案以“善德文化”为空间精神线索,以“世外桃源”为空间形态线索,形成“桃源问德”“沅水映德”“德山颂德”以及“善德人和”四大主题分区。曲折蜿蜒的入口幽暗空间、丰富错落的主题展示空间和开场明亮的水镜面主空间做对比,谱写了一首“初极狭,而后又豁然开朗”的空间序曲。主题上,通过水的各种形态变换来歌颂水的品德,通过地形的延绵和植物的苍翠欲滴来赞美山的崇高。山水人一体,表达善德和谐、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主题。

5.主题分区阐释

5.1桃源问德

“桃源问德”作为三大主题区域的入口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用“桃花源”这张常德的名片,明确地告知游客园区所展示的城市形象。入口植几株桃花点题,并用经过抽象简化出的湖南民居青灰色的墙体作为入口引导空间的边界,将游客向下一空间指引。

5.2沅水映德

此部分着重于表现水的美德。沅水是常德市的母亲河,它与德山相绕相织共同作为城市山水文脉重要的一环。本区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部分名“上善若水”,为一封闭的下沉空间。另一部分则需要再行走一段距离才能来到的全园的空间高潮部分——“水镜面”。其倒映着象征德山的地形上长势郁郁葱葱的树木,其在内容上表现的是水平静祥和而又博大包容的特点,也为全园宁和的氛围奠定基石。

5.3善德人和

这一部分为全园最主要和直观的善德文化展示阵地,主要可分为和德小院和幽竹小径两个部分。和德小院为人的象征,处于山水包围之中,宁静的氛围也适合坐下来冥想,感受常德人谦逊温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幽竹小径则是为了呼应山区的地形而设置的一条体验路线,游客可穿行在翠绿的竹林间体验古人的闲淡雅致。

5.4德山颂德

此区域为全园地形最高处和植物覆盖最密集处,象征山的美德。与水镜面交界处立有数个抽象山体的清水混凝土柱,其中一个最大,上种植孤植树一棵,造型苍劲优美,为全园视线焦点。这里是几何形的水面和自然地形的过渡,也象征着常德地区丘陵起伏烘托主山的画意。植物的种植使得地形更为突出,配合水面形成宁静悠远的空间氛围。水边的石板上或聚合形成草地供人戏水,或隆起,模拟山峰百变的姿态。石板上刻有山的美德、博爱宽厚、生生不息。

5.5植物与材料的运用

种植设计将整个园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区空间变化多端,植物相应体现精细之美。运用了多种类多层次的植物搭配,力求打造视觉效果丰富的植物景观。北区的空间纯净自然,故设计多运用竹子等常绿植物,配合少量秋色叶树种,打造一种山林野趣又充分体现出禅意的植物景观效果。树种的选择方面,由于武汉与常德气候类型相同,故大量采用乡土树种。如桃花、紫竹、丹桂、朴树、三角枫、蕨类植物等等。在材料的选择上,使用简单、朴素、贴近当地的材料。墙体选择当地民居常使用的青石板和青砖,部分地方置碎石,还布置一些当地的武陵石凳。栅栏方面采用自然色木材,局部搭配清水混凝土形成景观。

6.结语

常德园的设计,在对地域文化诸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景观要素,引用传说诗词等地域文化元素,营造具有典型特征的历史景观氛围。设计结合场地特征,运用新地域主义的表现手法,重构具有常德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园林。“园中咫尺山林,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为中国园林传统常用的空间设计手法。常德园的设计没有采用中国传统园林的置山叠石,而是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元素堆造地形,用抽象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具象的山水空间。设计中主次空间大小的对比,光线幽暗和强烈的对比,水元素流动与宁静的对比,使人产生对常德地域文化的联想,增加常德园所表达的地域文化的可识别性。

作者:李翅 张颖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