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性质教学设计论文

等式性质教学设计论文

1学情分析和设计思路

初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逻辑思维发展比较成熟,开始出现抽象思维,但要灵活有效地运用逻辑推理来推导新的定律,完善知识网络,需要一定的形象经验和知识基础作支撑。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整式的加减法,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有整式知识,但要在此基础上推导等式的性质,仍需要教师在有效地运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启发引导。因此,本课题的设计思路为:导入“曹冲称象”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形象引入天平的性质,即天平平衡,两端的物体重量相等。由于天平两端的物体的重量可以用整式表示,故可以直观地通过天平两端的平衡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推导等式的性质。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在初一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点。然后辅以适当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点的目的。最后集体总结等式的性质,强化新知识点。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2.1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要让学生达到如下目标:推导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等式转换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经验,概括总结抽象原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性质原理用于解释分析具体的实例,强化演绎思维及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检验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学习的兴趣。

2.2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题目标,笔者将本课教学重点设定为掌握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以及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以及运用这个性质对等式进行有效转换。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通过直观形象的天平平衡变化引导学生推导等式的性质;举反例帮助学生理解“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3教法、学法及教具准备

数学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推理、归纳总结,结合以上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笔者设计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天平的性质,接着由天平的性质导入等式的基本形式;演示法,直观形象地演示天平的动态平衡,如天平两端同时增加或减少相等的重量的砝码,天平依然平衡;探究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天平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推导等式的性质;练习法,适当设置练习辅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学会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学法是教法同步的呼应,教法与学法相辅相承,教学过程才能流畅贯通,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落实,结合以上教法设置,笔者采用以下学习方法:直观观察法,直观观察天平的动态变化,理解天平动态平衡的规律;迁移推理法,通过天平的迁移平衡规律,推导出等式的性质;练习巩固法,通过适当练习运用巩固等式的性质;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等式的性质。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结合教法和学法,笔者认为需要准备如下教具:多媒体PPT课件、天平、砝码若干。

4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PPT图片呈现曹冲称象的故事,通过故事导入新课。(2)新授知识。①引出等式。曹冲称象的故事蘊含着天平的原理,如果我们可以把大船的船舱做成天平的托盘,那么把大象和石头分别置于两端的托盘,那么这个天平应该是平衡的,天平平衡也就意味着天平两端的重量就是相等的,为了形象的表示a=b,笔者采用天平和砝码为学生进行直观演示。②探究等式性质1。笔者在天平两边加上或者移除重量相同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演示引导学生推论探究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即如果a=b,那么a±c=b±c。③运用等式性质1。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如让学生判断如果a=b,a+75=b+75以及a+b=b+d是否成立),以检验学生对等式性质1的掌握情况。④探究等式性质2。笔者将天平两边的砝码重量增加到原来的3倍或者减少至原来的1/3,天平仍然保持平衡,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演示引导学生推论探究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即如果a=b,那么ac=bc;a/c=b/c(c≠0)5.运用等式性质2。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如让学生判断如果36a=36b,a/78=b/78以及a/c=b/c是否成立),以检验学生对等式性质2的掌握情况。(3)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①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即如果a=b,那么a±c=b±c。②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如果a=b,那么ac=bc;a/c=b/c(c≠0)。

5预设效果和教学反思

5.1效果预设

学生能够顺利推导运用等式性质1,能够推导应用等式性质2,但是对于其中乘以任意数或者除以一个非零的有理数条件限制,容易忽略。

5.2教学反思

数学的教学应该直观化、生活化。通过直观化、生活化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生动的数学原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增进推导数学定律或公式,既顺应学生的逻辑思维特征,又能促进知识的有效生成,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罗文 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