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艺术书刊封面设计应用

汉字艺术书刊封面设计应用

摘要: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蕴含着中华民族卓越的精神理想以及文化智慧。其在书籍萌芽、产生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书法字体、印刷字体与装饰设计字体三大应用书体与传统,并在民国以后的现代书刊,尤其是封面设计中有了进一步融汇与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汉字艺术文化实践与独具魅力的艺术创造。

关键词:

汉字;艺术;书刊;封面设计;应用

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图像语言艺术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4ysb002早在公元前14世纪,我国就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刻石等文体形式,特别是竹简木牍的册装应用,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书籍的早期形态。据《尚书•多士》中记载,商朝就有了简策的存在,至秦汉时期已经十分普及。西晋以后纸质书装取代简策,文字在书籍中的应用进入更为成熟的阶段,并在西学东渐与全球化时代浪潮下的现代书刊设计中孕育发展了新的风格、形式与艺术形态,绽放出越来越独特迷人的魅力。

一、形意相生的汉字艺术传统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被保留下来并继续使用的形象文字。无论书籍形态如何改变,汉字都是其文本构成中不变的基本元素。书籍封面设计中,汉字的核心文化特征就是形意相生。首先,汉字以形表意,视觉表意的符号主体性得到保留,没有沦为注音文字成为声音语言的附庸,是人类文字史上独树一帜的图文合体的视觉语言形式;其次,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具备了言语抽象逻辑与概念的意义表述能力,在书刊封面设计中承担起独特的文化与艺术传播功能。《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篆书中的“篆”字,最早也不是指文字,而是指带有装饰性的图案及纹样。中国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是从图形到文字演变的过程,汉字从传情达意的媒介逐渐形成了规范的文字体系。纵观汉字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始终是形意相生中高度抽象统一的图像书写。汉字艺术是“形”象的艺术,六书是其构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同的汉字笔画与结体形成了不同的汉字形象之美;汉字也是“意”像的艺术,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意象”之说,释意为:寓“意”之“象”。当然,“图”像汉字不是“形”象与“意”象分离的二种形态,而是形与意相生的统一体:其一表现为,汉字在构造上具有形式与内容共生的统一关系;其二表现为,汉字具有符号形式以及符号意义的双重属性。没有内容的形式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可能源远流长;同样,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会是索然无味的文本信息。正因为汉字艺术是形意相生的图像艺术,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成为书刊封面设计坚实的根基与内容。

二、汉字艺术字体形式与特点

无论是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后来的笔墨书写、雕版刻印,还是当代屏幕媒介下的数字字库字体,都是现代书刊封面设计中汉字应用设计的主体,都在传统书写、印刷字体和各类形象化、装饰化设计字体的范畴之内,概括而言就是书法字体、印刷字体、装饰设计字体以及它们的综合运用。

1.书法字体

从史前符号开始直至当下,由契刻与绘写发展到笔墨书写的篆隶真行草字体在现代书刊封面依然占有很大比重,也是传统汉字书法的现代传承与应用。在书籍封面中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承继书法题签的方式采用名人书法题名。这种方式历来有之,如宋神宗即位,为《资治通鉴》题名并序以奖之,明成祖也为《永乐大典》题名并作序。民国时期《小说月报》自1920年1月第11卷改革以来,就请茅盾手书“小说月报”四字为刊物提名。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提高书刊身份以及社会影响力。民国时期作者亲自为自己书籍题名并设计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鲁迅设计封面常自己用毛笔题字,功力深厚,朴素而不单调。《三闲集》《二心集》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其二,为“辑字”。即选用一些工整的已有字体,如隶书、魏碑、唐楷用以辑字,将这些辑字作为书的题名。这种方法不用签书写者的名字,可以以此来达到封面上题名与标明的出版机构风格匹配之效果。例如民国时期《新小说》的题名就使用过颜真卿的辑字,《中华小说界》用过魏碑辑字来题名。即使在新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设计师或许觉得丰富的字库依然无法达到前人的书法艺术高度,利用前辈书法名家的字体辑字设计书籍封面的情况也层现叠出。

2.印刷字体

印刷字体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雕版印刷对书法字体的模仿与使用,随着文本、书籍需求持续扩大,最终于宋明之际产生更适合印刷工艺需求的宋体,宋体字成为了书籍封面重要书体形式。清末以后,在西学东渐影响与民族字体产业双重推动下,规范化的楷体、仿宋体,以及由日本引进的黑体开始广泛应用,许多装饰美化的设计字体都是以这些规范印刷字体为基础设计、变化的。在现代书刊封面设计中,黑体因字形方正、醒目粗壮,无多余的装饰而得其名。为了兼具宋体的严谨与黑体的浑厚,仿宋体也被普遍运用。早在1926年,由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排出版的《万有文库》就是在32开本的封面上作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间竖排仿宋体的书名。与书法字体相比,印刷字体清晰易读,字形规范端正,社科类书籍与文学类著作等严谨庄重的书刊封面设计使用较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字库行业进入发展最辉煌的年代,特别是近年来以方正、汉仪、华文等为代表的国内大小字库厂商与个体经营者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国内高品质的数字化字库从无到有,发展到近300种不同风格的近千款字库,大大充实与提升了封面设计中汉字艺术的形式与品质。

3.装饰设计字体

在书法字体与已有印刷字体基础上,通过笔画与结构的添加装饰与形象化获得的设计字体,在过去多被称作“美术字”或“图案字”。鲁迅曾对陶元庆说:“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了。”1915年,《新青年》杂志首先进行了视觉的革命,将魏碑体与黑体融合,形成了一种有力量感的梯形文字用于题名。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设计观念与创作方法影响下,图形化的装饰设计字体开始流行。这些书刊封面的“美术”字体通常是手工绘制,在字体的笔画与结构上作了大胆的装饰与美化处理,具有浓郁的装饰意味,极大地丰富了书刊封面的汉字形式语言与风格,将汉字的艺术表现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装饰设计字体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基于传统字体的变形,如传统书法变体字与常规印刷字体的演进字体。二是讲究字体结构的解构与重组,以几何体的外形规范文字,符合模数化,具有表情性与审美性的新文字形态。三是放弃文字的主体性,使汉字成为图式的一部分。它的效用,与绘画图案相同,字体的形式可以应用几何形,字的笔画可以变化或增减,字与字也可以互相连贯,但不能过失本形使人不能识别。装饰设计字体基本保留书法的、或印刷字体的笔画与结构,在此基础上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形象化、装饰性设计,更富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至今都是书刊封面设计的重要方式。

三、现代书刊封面文字设计演变与发展

汉字艺术始终伴随着书刊封面的演变与发展。经研究,古代中国书籍封面中,汉字艺术形态主要为书法体与宋体字。周代以前汉字虽然也有追求美观的诉求,但这时的汉字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某种规范,仅仅是一种以记事为主要目的的书写行为。汉代以后,随着简册这一书籍形态的推广与普及,书籍中的汉字艺术形态逐渐从书写向传统书法过渡。至明代,活字印刷术已经相当成熟,宋体字正式形成,汉字从相对自由的书法形态向更规范的形态演变。现代书刊封面文字设计起于晚清,兴于民国初年,盛于民国二三十年代。19世纪以来,西方现代排版与印刷技术进入中国,西方视觉观念与文字设计体系也随之强势进入。这种西学东渐的态势使得书刊中的传统雕版印刷字体更为迅速地向现代应用设计字体转变。与此同时,国内印刷出版单位如雨后春笋涌现,书籍、报刊等商业行为激增。大批印刷出版单位认识到了西方文化的优势,开始聘用画师学习西方新式排版,并借鉴西方印刷字体样式应用于汉字字体设计,兴起了被称为“美术字”的设计风潮,百花齐放,引领了民国时期装饰设计字体新风,也造就了此后书法字体、印刷字体与装饰设计字体的汉字艺术在书刊封面设计中广泛应用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艺术在书籍装帧设计领域一直延续着工艺美术的、装饰的观念与传统,中央提出“整旧创新”的字模开发原则,在上海以及北京分别建立了专业文字设计机构,不断推出新的印刷新字体,而装饰性字体设计在延续民国以来“美术”创作同时,也渗透了浓厚的意识形态的审美取向,例如形成一种比黑体更活泼、比宋体更简约明快的体(也称语录体),留下了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的文化印记。改革开放迎来了文字艺术发展的新纪元。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使得现代书刊封面文字设计再次兴盛。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学习、借鉴西方的字体设计理念、方法与技术。1981年5月1日,国家开始正式实施由国家标准总局的《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1,标准号为“GB2312—1980”;在王选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的各方面带动下,中国汉字应用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矢量化数字字库字体设计取代传统铅字与照排技术,创意设计的思想逐渐取代单纯装饰与审美的工艺美术观念。90年代以后“美术字”称谓最终被“文字设计”所取代。随着新媒体传播时代的来临,汉字艺术在设计应用中更为多样化。数字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手工难以企及的效果与图式,也拓展了汉字艺术图像化形态的无限空间。特别是数字字库与新汉字艺术设计空前繁荣,汉字形象更为情景化,更强调创意表达的沟通价值,对提升书籍页面设计品质和视觉表现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还出现动态的、交互式的电子书籍出版的汉字设计语言形式,为汉字艺术在新时代书刊封面设计的多元化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同时期的书刊有着不同的封面形态和与之相匹配的汉字艺术形态。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是现代书籍封面文字设计演变的本质原因。中国书刊封面文字设计的演变正是华夏民族文化与生产力发展的真是写照。汉字艺术的形态与观念每一步发展,都预示着人类书写与表达方式震撼性的变革与进步。如今,全息投影书籍与动态汉字艺术正如日方升,现代书籍封面文字设计的发展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这正是汉字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

结语

汉字艺术作为表意炼形的典范,是植根于中国民族灵魂与血液内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书籍封面中传统水墨书法、印刷字体和各类形象化、装饰化设计字体,无论是单个笔画或是单个汉字还是每段汉字都可以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像元素。在书刊封面设计中合理运用汉字艺术,将有助于设计师开辟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使书籍更加深刻富有内涵、更具文化魅力。

作者:吴旦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注释:

1.《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是由中国国家标准总局1980年,198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一套国家标准,编码适用于汉字处理、汉字通信等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行于中国大陆。

参考文献:

[1]朱永明.传统汉字图像艺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朱永明.视觉语言探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吕敬人.在书籍设计时空中畅游[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4]谢其章.封面秀[M].作家出版社,2005.

[5]吕胜中.意匠文字[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6]吕思勉.文字学四种[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7]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9]杨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