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培训总结范例

社工培训总结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1

(一)文件夹评价法的定义及起源

文件夹评价法,又称卷宗评价法或档案袋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习文件夹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估计学习目标实际达到的程度,由此修正学习方向的一种评价方法,其关注点是学习活动过程。评价活动由追究、修正和回顾等环节构成,评价的对象除知识、态度外,尤其注重技能、倾向性、创造性等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形成的综合能力。其基本原理是: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所以必须根植于学习过程之中。文件夹评价法起源于1967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哲学教授哥德曼开展的艺术教育工程“零点项目”,而“零点项目”的最初构思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是他在对英国教育实践的长期考察中受到“成就记录”的启发而提出来的,最终由圣地亚哥大学英语教师约翰斯于1995年从可操作性上完善了这一评估方法,即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采用建立学生文件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估。所谓“三位一体”就是从学生本人、作为观察者的教师和其他人员(同学、教学督导等)这三个角度对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二)高职课程评估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高职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发展空间也很大。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授课计划中,把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将社区、小组、个案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到社区发展工作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作为重点和目标,作为一种注重过程评价的专业如何联系市场、面向就业,在教学授课中探索出一条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新路,探索该专业教学评估的逻辑起点。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课程个案工作课程为例。从个案工作对象来看,是以个人为工作对象,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从个案工作过程来看,是与案主建立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的关系;从个案工作方法来看,具有不唯一性,比如,面对同一位有网瘾的青少年,二十多岁的刚从高校毕业的男性社工与四十多岁已为人母的女性社工会根据自身情况及经验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该个案;从个案工作的评估来看,具有复杂性,个案工作的评估不同于数学、外语等专业有明确的对错之分,也不同于营销专业以销售量、销售额来衡量,甚至没有医学上明确的手术成功、身体康复的指标来说明。仍以具有网瘾的青少年案主为例,社工通过几次接触,发现案主的网瘾已经接近或构成心理疾病,超出了社工专业的能力范围,此时,社工征得案主同意后可以将此个案转交给心理医生,以此完结该个案。按通常意义的标准来看,社工没有解决案主的问题,是不合格或不成功的个案,但从社工的标准来考量,社工发现了案主问题的严重程度需要更为专业的人员给以帮助,以对案主负责的态度在征求案主的意见后对案例进行转交,这是合格甚至成功的个案。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个案工作课程的专业特性决定了需要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持续性的评估方式进行个案工作课程的教学评估。

2.相关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个案工作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2011年11月8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联合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意见》指出,要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健全实习督导制度,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

3.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决定了个案工作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一直以来,我国在教育产业化导向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甚至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院校,采取统一的教材、同质的考核内容,向社会输出的人才也与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零部件一样标准化。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工作频率越来越快,标准化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用型人才备受青睐。实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标准化的知识,更要具备自主持续学习知识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更新知识系统,学习新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个案工作课程评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估,要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考核。

(三)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个案工作课程评估的适用性

1.文件夹评价法评估结果更客观

首先,对学生的评估,不只是一次测验成绩、一篇论文、一次实习,而是基于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收获,如直观的论文、实习报告、课程小结等,从所有资料中间接体现学生对个案工作的认识深度、比较擅长的个案工作方法、比较擅长的个案对象、在处理个案中的不足之处等。其次,运用文件夹评价法对学生做出评价的不仅是授课教师及实习机构督导,还包括学生本人、所服务的案主以及同学之间的互评。再次,采取文件夹评价法,学生获得的不只是一个分数,还有整个课程的文件夹,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均可以提取文件夹查看,每个专业人士都可以对学生给出一个专业评价,虽然这些打分评价不记录在档案中,但可以据此看出学生的专业水准。以往用人单位招募人才时只看分数,只能对学生有个上、中、下的粗线条定位,而文件夹评价法则提供了更为翔实充分的资料,据此分析学生的性格、特性及学习能力,可使用人单位对学生有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

2.文件夹评价法的评价具有连续性

首先,从单一个案工作课程来看,评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个案工作课程授课之初,对每个学生都建立学习文件夹,日常课程笔记、逻辑知识单元小结、机构参观实习、课堂模拟个案、专业论文、独立实习、最终的课程总结等,各个学习环节的学习资料均纳入文件夹,可作为学生评估的材料。其次,从学生的整个专业学习过程来看,评估贯穿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始终,从低年级学生的入门理论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到高年级学生操作性实习课程“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每门课程均可建立学习文件夹,每个阶段都有评估,最终汇总成一个社工专业文件夹。通过4年时间的学习,使学生从一个社工新生逐渐成长为专业社工人员。

二、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个案工作教学评估的设计实施

(一)文件夹评价法的设计

将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高校的个案工作课程,评估对象是高校学生。作为有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的高校学生,教师只需列出文件夹中必须包含的材料,学生在个案学习期间,可自行添加材料。

(二)文件夹评价法的实施

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机构督导评价、案主反馈(案主反馈统一放到个案实习报告中,不单独列在评价表中)、学生小组互评的方式,根据个案工作课程的重点,对每个部分材料设置不同的分值比重,最终形成学生的个案工作课程分数。

(三)文件夹评价法实施要点

首先,最基础的工作是各类学习文件的收集存档。包括但不限于学习笔记、逻辑知识单元小结、课程论文、课堂模拟个案、个案实习报告、课程总结等。凡是学生个人认为对自己课程学习评价有参考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均可以归入文件夹。尤其在课程学习之初,可能学生还不能分辨哪些资料对课程评估有价值,建议将所有的资料都保留到文件夹,随着学习深入、对个案课程认识的提升,可以再次检查文件夹内资料,将无价值的资料删除。其次,应时刻牢记案主保密原则。案主保密原则是社工首要的专业伦理原则。在记录案主信息的过程中,务必忠实记录案主的情况。但是在将其作为分享案例进行学习讨论时,应务必对案主的基本信息加以处理,如姓名、家庭住址、联络方式等。再次,对关键信息务必忠实记录并保存。比如,学生对教师授课过程中有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个案实习过程中对原定方案调整的原因不理解;当学生在个案中遇到伦理困境时难以自决,案主本身有触犯法律的行为,而社工价值观又有为案主保密原则,等等。当面临这种关键信息时,务必忠实记录并保存。

三、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个案工作课程教学评估的意义

(一)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发展的意义

文件夹评价法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更适用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更具有参考价值的学科评估模式。社会工作专业(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是我国高校的新兴专业,作为实际应用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在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估方面,从专业发展之初就非常重视教学实习,实习分数在学科总评中的比例较高。但是,整体教学评估模式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考核方式之上的。文件夹评价法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标准化测验评估方式的多角度、长时期、全方面、持续性的评估模式,这种评估模式最终得到的不仅仅是学生成绩单上一个分数的反馈,更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方法的一种反馈,是对专业教学模式如何改进的一种反馈。举例来说,拿着传统的个案工作成绩单,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分数。而拿着学生的个案工作文件夹,学生会看到专业学习的薄弱环节,自己更适于处理哪类个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文件夹回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哪些方面理解比较难,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重这些方面的教学课时;在处理个案过程中学生容易在哪个环节产生问题,应在今后的实习中注重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总之,文件夹评价法可使我们更加关注分数背后专业教学的改进方向和发展空间。文件夹评价法可以为专业发展积累原始素材案例。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是新兴专业,职业化发展道路不过几年而已,尚处在学科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可供教学分享探讨的本土个案案例较少。文件夹评价法可以忠实地记录学生处理的每一个个案,保留所有的原始资料。在对案主资料加以保密处理后,可以把所有的文件夹存档,作为专业案例库,用于教学探讨分享,使学生在实际处理个案之前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个案案例,在处理个案时可以有更多的实际个案案例参考,借鉴处理方法。文件夹评价法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可以在全国高校社工专业推广实施,彼时可以考虑建立全国高校社工专业个案案例数据平台,让各高校上传本专业学生的文件夹,实现社工专业案例的共享,为专业发展尽可能多地积累原始素材案例,为专业社工成长搭建更为宽广的案例信息平台。

(二)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文件夹评价法对学生最直接的一个意义就是可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社工处理个案,无论是个案还是团体案例、社区案例,对社工的要求就是要给每个案件单独建立档案,记录案件跟进情况,最后归档。用文件夹评价法评估考量学生专业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将与专业学科相关的各种资料记录、保存、放入文件夹内,可使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逐渐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即使毕业后没有机会从事社工工作,这种良好的整理文档归类的习惯,也会使雇主对初入职场的新人形成做事有条理的第一印象。另外,文件夹评价法对学生个人发展所具有的更深远的意义是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持续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制作文件夹的最初阶段,可能由于不知道哪些资料是有价值的、重要的,学生会将所有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资料都放入文件夹。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对专业学科的认识、对个案的处理把控能力的提高,一些关联度不强、对评估无参考价值的资料,就可以不再放入文件夹存档。在处理个案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案主的进展情况调整最初的方案,对为何需要更改方案这类重要信息,必须记录在文件夹中。在个案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随时调取自己的学习文件夹查看,尤其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经验后,再来回顾自己最初接触的案件,可以更好地反思哪些环节可以改进、哪种方法更适合哪类个案,可以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可以随时翻看过去处理过的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三)对社会用人单位的意义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2

一、深化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治理服务创新

1.实施规范建设行动。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分层分类有序推进撤村建居和撤村并居,逐步调整城市社区规模,推进城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三年提升计划”。按照场所集中、功能集成、人员集约、开放共享的原则,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推动建立“一厅一岗一窗”服务模式。结合未来社区建设,打造一批“睦邻客厅”示范点。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创新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新模式。深化民政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建强基层组织、巩固基层政权、强化行业监管、整治行业乱象、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上持续发力。

2.实施自治实践行动。加强社区党建工作,落实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工作,带动群团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深化“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推进网上“睦邻微客厅”建设,切实发挥“一约两会三团”参与社会治理作用。会同组织部推进完成新一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全过程民主实现机制。指导镇(街道)及时修订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机制,探索构建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

3.实施能力提升行动。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落实专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保障制度,探索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专职化。做好省、市社区工作领军人才推荐、遴选,开展第二批本土社区工作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分层次开展村(社区)干部培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一窗受理、全科社工服务”。深化巩固城乡社区减负增效,开展“社区万能章”专项治理。落实县领导、部门联系村(社区)制度,加强走访和联系,及时回应居民诉求、解决居民困难。

4.实施品牌建设行动。进一步发挥全国农村幸福社区示范单位沈荡镇的作用,深化城市社区“七彩社区”和农村社区“四型社区”建设,完善县级机关部门(单位)和社区结对共建机制,全面发挥党群中心户和红色楼道长“双万”工程作用。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意识,积极争创第三批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和第三批省级农村引领型社区。指导推进第二批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澉浦镇实验区建设。全力抓好城乡社区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落实疫情防控一线村(社区)干部关心关爱措施,总结推广各村(社区)疫情防控优秀工作法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案例。

二、深化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监管改革

5.深化党建引领。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配合县委“两新”工委,针对社团、民非、基金会三类不同组织形态以及社会组织政社脱钩和直接登记的现实情况,明确业务主管单位、行业党委、属地党委、社会组织综合党委的管理职责。加强社会组织综合党委规范化建设,组织开展“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和回头看工作,探索社会组织负责人审核和党组织负责人审批制度。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社会组织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红色互动志愿活动。加大社会组织领域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派驻力度,实现登记管理机关与党建责任机构的信息共享和责任对接。加强社会组织领域思想舆论阵地巩固提升和统一战线工作。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在抗击疫情和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倡导社会组织党组织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和城乡社区治理。

6.深化培育发展。聚焦县域治理现代化,抓好社会组织参与平安建设工程,力争在全市平安建设考核社会组织专项工程中名列前茅。深化“最多跑一次”工作改革,实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线上线下有效互动。大力培育公益慈善、为老服务、社会救助等领域社会组织,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重点培育支持型、枢纽型社会组织。推进星级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村(社区)枢纽型社会社组织睦邻客厅的实体化运作和作用发挥。推动各镇(街道)社会组织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社会组织“党建平台”“孵化平台”“展示平台”“合作平台”和“公共空间”,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7.深化执法监督。严格做好社会组织审批登记和档案管理,深入开展社会组织财务审计和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加大“双随机一抽查”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制度。以发起人(负责人)资格、资金来源和拟设业务范围等内容为重点加强审查,把好社会组织准入关;以规范内部治理、规范收费(筹款)行为和按照章程设定范围开展活动为重点强化引导,把好社会组织年检关。建立行业协会商会秘书长专职化制度,探索行业协会商会秘书长任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和动态赋权机制,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提升社会组织自我监督管理、承接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发展

8.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领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参加2020年度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加强本土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工作“两个省级基地”作用,分层分类开展社会工作理论、实务知识培训提升。鼓励各镇(街道)、社工委各成员单位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考时,在医疗卫生、矫治帮教、人口计生、妇女家庭、青少年服务、养老救助等领域科学设置专业社工岗位,合理使用社工专业人才,不断推进社工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和职业化建设。

9.推进人才能力提升。以“社工+”方式推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妇女儿童、企业服务、禁毒戒毒、社区矫正、卫生健康、学校教育、犯罪预防、信访调解、三低救助、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等领域拓展。积极推动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为区域老年人、困境儿童、残疾人、低收入家庭等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继续开展百名社工联机构联项目活动,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加省内“牵手同行计划”。

10.推进志愿品牌树立。深化“5+X”社工和志愿者联动服务活动。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开展志愿服务普法宣传,加大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发展,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引导志愿服务力量扎根社区,重点面向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服务。推动实施《志愿服务激励保障实施办法(试行)》,探索实施“时间银行”模式,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

11.推进发展氛围营造。开展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及第六届社工节活动,指导各镇(街道)、社工委成员单位,积极参与或举办社工知识普及培训、社工主题宣传、优秀案例征集等活动,对成效显著的经验、案例、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发挥好社会工作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功能。加强与各级媒体的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快构建现代“大慈善”格局

12.打造“互联网+慈善”新平台。积极践行“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重要指示和“人人慈善”的理念,把互联网作为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着力打造“互联网+慈善”新高地。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监管机制、壮大慈善组织、提升平台能力、健全行为规范和伦理规则,推进互联网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健全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完善全覆盖的信息公开和监管体系,加大互联网慈善宣传引导力度。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3

专业社会工作是指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遵照社会工作价值观,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的服务(王思斌,2006)。作为专业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服务不同的人群,在广阔的实践领域从事助人工作,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不管服务哪种人群或采用什么方法,社会工作者都是与案主一起共同努力一起来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学者扎斯特罗指出,社会工作的助人过程有一些基本的程序,或者称之为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CharlesH.Zastrow,2005)。概言之,即:接案、预估、计划、实施、评估和结案。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起步比较晚,没有建立相应的配套体系,比如社工资格认证、从业规范制度和薪酬标准指导制度等。社会工作队伍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快速壮大,是由政府和教育部门强势推进的,其职业岗位的设置并不是根据专业化的权威而是通过岗位设置带来制度化的权威建立起来。因此,独特的发展处境必然导致社会工作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过程中存在一些与西方社会工作相异的工作方法及内容。

一、接案

接案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有可能成为案主的人开始沟通,并初步达成协议一起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朱眉华,2003)。接案作为正式助人过程的开始,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是和案主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的重要阶段,也是成功进行预估和介入的必要前提。我国社会工作从业者在接案过程中的工作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获得、接案准备和初次面谈三个方面。

(一)服务对象获得的特殊性

西方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案主主动求助、社工主动发现、转案。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社会工作认为世上所有的人无论亲疏、贵贱都应受到尊重,只要他们陷入困境,都应给予帮助,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行为具有普遍性。我国由于社会工作资金来源的限制,服务对象基本来源于政府限定前提下的社工主动发现。政府会根据管理需要为某些社会群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比如低保对象、流动人口等,社工再在政府规定的服务群体中主动发现适合的服务对象。而同样作为社会工作资金来源的社会公益组织和慈善团体,由于发展规模小和福利活动范围狭窄,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资金协助,社工组织90%以上的资金都来源于政府购买服务或招投标。学者殷妙仲(2011)认为,“当一个专业的专业性是经由政府认可的话,这一专业无可避免也将需要满足一定的社会功能。”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是具有政府限定前提下的选择性。

(二)社会工作者接案准备的独特性

一般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在接案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性的工作,包括事务性准备和心理准备。事务性准备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接案前收集案主的相关信息、安排初次面谈时间、地点和环境,并草拟面谈提纲;心理准备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心,尝试性地假想案主在会谈时可能会有的想法和感觉,以便在真实的会谈中更容易进入案主的世界(朱眉华、文军,2006)。在做好这些准备之后,社会工作就要和案主开始实质性的接触,进行初次面谈。在我国,事务性准备方面,社会工作者不用特意安排面谈地点和环境,因为社会工作者没有专业的面谈室,面谈基本上都在服务对象家中或街道居委会办公室里,只要跟街道或服务对象预约时间就可以,有些社工甚至在服务地点连办公室都没有。心理准备方面,社会工作者除做好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假想外,还要做好被服务对象拒绝的心理准备。社会工作在我国职业化程度还不高,社会成员对社会工作缺乏认知,他们或者不认为自己对社会工作有需求,即便提出需求,通常也不是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或者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积极接受社工服务但在接受过程中显得十分被动;更或者,由于不知道社会工作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个别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成员出于防备心理会拒绝社会工作者,引起社会工作者较强的挫败心理。

(三)初次面谈过程的本土性

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初次面谈,意味着实质性接触的开始,对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面谈的基本过程是:自我介绍、明确初次会谈的目的和角色、介绍机构的相关政策和伦理原则、引导案主谈求助的期望或需要工作者帮助的地方、探讨问题或需要的来龙去脉、小结谈话的内容并说明下次会谈可能涉及的主题。有些案主在与社会工作者初次接触后,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拒绝社工的服务(朱眉华、文军,2006)。在我国,由于社会成员对社会工作的职业认同程度低,社会工作者在初次面谈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自我介绍和机构介绍,并向社会成员解释会谈目的。许多社会成员在获得这些信息后一般会直接做出接受或拒绝社工服务的决定,如果社工被拒绝的次数过多,就会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因为社会工作者从中寻找服务对象的机会会相应减少。因此,曾有个社工做过生动的比喻:“我们就是做‘推销’的,推销社会福利,服务对象还是把我们当成‘传销’”。另外,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社会大众习惯于依靠政府或单位提供社会福利,并且认为只有这种福利模式是合法的。许多社会工作者为了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不得不在初次访谈时把自己包装成“类政府”的身份,服务对象接受社工的帮助实质也是想间接获得政府资源,社工的身份只是媒介。而社工无疑不能向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物质福利,导致自身在后期提供服务时处于尴尬境地。

二、预估和计划

预估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在接案的基础上,收集案主的相关资料,并对案主的问题、案主系统的功能、案主和环境的互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形成暂时性的评估结论的过程。常有的几种预估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家庭结构图、生态图和社会网络表等。学者彭华民在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模式应当是以需求为本的,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是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基础,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是制定社会实务方案的目标(彭华民,2010)。预估在我国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作用与西方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预估在西方社会工作中是一个独立的环节,是在初次面谈基础之上进行的较为详细的预估,而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者把面谈过程和预估过程合并,初次面谈之后就会确定是否接案以及采用什么方式介入,预估内容被人为缩减,预估的方法也主要采用社会指标法、社会调查法和社区印象法三种。计划是指在预估的基础上为解决案主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解决方案的思考和决策过程,计划阶段的重点在于设定介入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有哪些可行方案、选择最合适和有效的方案、和案主达成服务协议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行动方案缺乏整体性,不能明确案主在服务中应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p#分页标题#e#

三、实施

专业社会工作者能否完成预设的目标,解决案主的问题,即取决于能否与案主进行有效地合作来采取一系列行动,完成相应的任务;也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利用所有可用的资源和服务。我国社会公益性组织大多依附在主体社会服务体系上发挥作用,专业社会工作者在采取行动解决案主问题和联系资源满足案主需求时,受这种依附性的限制较大。

(一)社工介入过程的资源匮乏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由政府和教育部门从上而下人为推动的,上层部门重视不代表基层部门也会相应的重视,有些基层领导对社会工作认识不够,出现对社工工作完全不支持的现象,一些本应社工有权享有的资源被合理剥脱,比如开展活动需要借助街道活动室、开展服务需要跟街道人员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等。甚至是,有些政府工作人员视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雇佣,把社会工作者视为雇佣者,社工只有通过承担一定程度的行政性工作才能获得资源。而社会工作者本身面临的服务对象就比较多,有学者统计平均每个社会工作者都要面对一千多名民政重点服务对象,这使社工工作处于丰富资源中的资源匮乏状态(张昱,2008)。

(二)专业技巧的本土特色在服务过程中,西方社会工作强调专业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对服务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我国没有专业关系的概念,认为专业关系就是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包括积极的情感介入、价值批判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如果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无法建立起这种“好的人际关系”,就无法获得对方的信任(周晓焱,2010)。积极的情感介入在西方可以被看做同理心或移情,但价值批评与西方“案主自决”的价值观是相对立的,我国的服务对象期望在与社工互动过程中得到“专家”式的权威性指导意见,而非自己做抉择,社工不遵守就是“不真诚”。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不鼓励人们向家庭以外的系统求助,服务对象一旦接受社工的帮助,就会把这种帮助行为看成是社工对他的恩赐,出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想法,即便社工本人并没有恩赐意识,服务对象也会“请客吃饭送东西”,不接纳就是“看不起”。另外,我国对服务对象服务的方式还主要以问题诊断模式为主,服务对象有什么问题或需求,社工设计服务方案就专门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对人的发展性需求关注较少。这一方面是由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决定的,政府是社会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工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必然以考虑政府的管理需求为前提,正如Popple(1985)所说,“在福利国家的建制和语境下,社工无可避免地成为政府用来控制社会上的依靠者的工具”;另一方面,在考虑案主需求的同时,还需考虑案主的价值取向,如果社工以增权模式为策略指导一个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的妇女争取自己的家庭权力,取得效果令人满意,但因此而激化家庭矛盾,无疑是社工和服务对象都不想看到的。

四、评估和结案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4

社务信息是供销社系统反映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服务领导决策、推动供销社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方式,是加强社务指导、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全社务必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全面完成信息目标任务,努力使信息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及分解

全年完成向市供销社报送信息42条(含工作调研课题),向县委办、县政府办报送信息108条,专报信息4条,完成信息目标任务60分,并按要求完成约稿信息任务。目标任务分解:办公室每周至少报送信息一条,全年完成报送60条;业务股每周至少报送信息一条,全年完成报送50条;财审科每月至少报送信息1条,全年完成报送16条。

三、工作要求

坚持把握时效性、准确性、针对性、新颖性的原则,围绕党政及供销社中心工作、热点难点、趋势性、倾向性和政策性选题,积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努力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对重大突发事件,务必第一时间上报,并抓好事态进展和处置情况等后续工作的信息报送,重点报送以下方面的信息:

1.宣传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有关供销社工作重要决策的部署、措施、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

2.在“三农”服务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包括项目申报、连锁网络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建立、专业合作社建设,行业培训,机关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

3.上级领导在供销社及其成员企业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的有关指示、要求及落实情况。

4.县供销社工作的重要部署和安排。

5.农民群众对供销社工作的重要意见和建议等。

6.与供销社工作密切相关的重要情况,包括重要的社会动态、突发事件、社情民意等。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

县供销社成立信息工作领导小组,杨顺佳任组长。蒋强、王伟、何家武、吴红英任副组长。蒋春艳、樊旭、蔡勤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供销社信息工作的安排、实施、督导等工作。县社办公室为职能科室,蒋强为分管领导。

2.加强信息队伍建设。

蒋春艳、樊旭、蔡勤、柏宏权、周小琴、王新为信息员,务必做好信息分析、筛选、提炼、综合、撰写、上报等工作。

3.建立信息报送制度。

信息员要围绕中心、把握大局,广泛搜集筛选整理信息,按照情况真实、素材可靠、数据准确、分析客观的要求撰写信息稿件;普通类信息要及时、简练、准确,突出信息含量和覆盖面,字数原则上控制在200字以内;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专报信息,须注明专报信息,要思路清晰、情况明了、特色详明、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图片信息要附200字以内的文字,并注明来源。由分管方面工作的领导校核签字,经信息工作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审核、签字后,由办公室通过党政网报送县委办、政府办和省、市供销社办公室。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5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专业学习不能仅靠从书本中获得,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结合。因此实习教育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内地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很多高校把专业的社工服务机构作为实习教育基地。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机构当前主要集中分布于沿海大城市及港澳台等地,对于社工机构贫乏的内地学生而言,选择专业的实习岗位或单位面临着诸多难处和问题。

一、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重视实务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专业实习教育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实务训练和专业实习是影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因素。

1.专业实习教育是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关键环节。社会工作自西方传入我国以来,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其模式和理念与其发源地相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前课堂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大多源于西方社会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我国的现实状况未必一致。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实习实训,才能让学生发现实际与理论的差距,注意到理论知识的本土化应用特点,然后方能去除学生照搬书本理论模式的弊端。

2.专业实习教育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国人文社科类高等教育中,实习实训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仅仅重视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一般而言,人才的价值源于对社会应用的效益。课堂教学所授知识很多缺乏社会现实的检验,故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能不能谋得一个工作岗位的关键在于能否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创造效益。那么专业的实习教育正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社会现实,而不再一味沉浸于书本和教师的课堂知识讲授。

3.专业实习教育是学生走上社会岗位的前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能否把培养出来的学生送到合适的岗位上,也是检验一个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专业实习教育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联系社会的纽带,使学生能够快速而灵活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状况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当前内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实习情况如何,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笔者以河南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进行了调查。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在2007年开始招生,截至现在社会工作专业共招收了5届近400名学生。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至今为止参加实习的学生近300名。本次调查以该校2007、2008、2009三届203名学生以及专业课教师、院系主管领导教师、实习机构工作人员等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调查。访谈主要涉及实习机构或岗位的选择的自由度、实习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实习内容的专业性程度、实习效果的评估评价、实习督导的质量等几个方面。

1.实习机构或岗位的选择情况。在调查中发现,2007、2008两届学生的实习机构或岗位基本重合,大二时主要集中于各个基层社区或街道办事处,大三时主要集中于民政工作系统的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救助管理站三个机构。

2.实习的时间。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两次共9周,约360个小时。第一次实习安排大二年级的暑假期间,称之为社区实习,3周的时间;第二次实习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6周的时间。按照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或者社会工作行业的要求,社会工作实习时间不得低于400个小时,这是对内地社会工作学生实习时长的要求。该校的专业实习时间勉强符合要求。

3.实习的具体工作事项。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两次实习的工作内容调查结果如下:(1)社区实习中,主要是通过实习深入基层,了解社区机构的工作事项、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同样通过深入基层开展工作了解基层人们的需求。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在社区组织活动、开展社区调查以及其他的日常办公工作。而实际上真正参与了社区活动和社区调查的学生比例仅占同期参加实习学生总数的34%,更多的学生实习时是辅助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办理。(2)机构实习中,主要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了解特定群体的现状和需求,并且针对特定的机构和人群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思考问题,给出一般性的救助措施。不同机构的具体实习内容差别不大,比如在老年福利院的实习工作主要是负责为老人配送药物、做饭和打扫卫生等;在救助站的工作职位分别是办公室助理、保安人员(负责看管救助站里需要遣送的流浪人员)和寻找城市流浪人员;在儿童福利院实习的工作内容较为丰富,有烧水、照看儿童和陪孩子游戏等等。

4.实习的效果评估与督导工作质量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机构实习的评价相较于社区实习要高得多。但是在问及是否运用过专业方法进行工作时,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尝试过,但因自己缺乏经验而未完整地做下来。绝大多数学生也没能站到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角度考虑如何去帮助他们。实习督导情况同样不尽如人意,多数学生表示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督导。学校指导老师了解实习的基本情况,因实习工作内容几乎大多无关社工实务,故并未从专业角度进行督导。而机构的实习督导,大多不具备专业的社工督导资格,仅仅进行日常工作的指导。不过在调查中了解到,通过实习,大多数学生对弱势群体有了最真实的感触,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增加,这是社工专业实习的重要收获。

5.实习工作的发展。至2009级学生实习时,对社区的实习工作满意度远远低于前面两届学生。在机构实习时,对于实习机构的选择为同学们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实习机构的选择相对灵活一些。增加了实习的机构,比如心理咨询协会、政府拆迁工作办公室以及其他只提供少数实习岗位的实习机构。这批同学对实习机构的选择满意度明显高于前面两届。

三、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了该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近几年的实习状况,同时也发现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专业实习机构缺乏。迄今为止,在河南已经注册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到10家,而该校所在的L市,尚未有注册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而专业社工实习机构集中的广州、深圳、东莞、上海等地,却因学校对于实习教育的制度规定限制了选择。

2.专业实习督导缺乏。社会工作实习具有严格周密的计划和要求,其中社会工作专业督导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调查显示,虽然高校有很多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多数教师也具备社会工作职业规范认定的资格证书,但实际上缺乏真正的实务督导经验。#p#分页标题#e#

3.实习工作内容专业化程度低。调查中发现,该校学生两次实习的内容仅仅有少部分和社会工作实务相关联,大多是日常工作,而这些工作不需要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亦能完成。该问题和缺乏专业的实习机构、实习督导密切相关。

4.实习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不增反降。由于专业化很低的实习工作与专业化很高的知识理论学习之间的偏差,导致学生逐渐怀疑社会工作的价值,甚至出现了认可度降低的现象。

5.实习效果不明显。同样由于实习机构、督导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实习效果不明显。63%的学生反映未能通过实习增进专业知识,20%的学生甚至直接否定了专业实习。

四、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问题的建议

1.增加专业实习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到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去实习,是内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改进实习工作的捷径,而且在部分高校已经尝试派学生到较为出名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实习学习。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6

一、社会行政的基本内涵及其应用

“社会行政”这一概念在西方或我国港澳台地区又称社会工作行政或社会福利行政。我国台湾学者白秀雄(1979)认为,社会行政可以区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指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和运行,狭义指对社会工作机构的领导和管理。关于前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朱辛流认为,社会行政是运用政府权力,根据政策和施政方式,有计划的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实现社会安全,保障公民的权利;江亮演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指政府推行有关社会福利工作的行政事务。关于后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蒂特马斯(Titmouse)认为,社会行政是对提供社会服务的人群与组织的研究。这一定义侧重社会服务机构内部管理。

还有的学者从一般管理的角度出发理解社会行政,比如约翰斯(Johns)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确定目标、制定政策、创设和维持一个机构,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评价结果的一种过程。基德内(KidNeigh)认为社会行政是一种双向的活动,一方面是把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是用执行所获得的经验来修正决策。斯坦(Stein)认为,社会行政是指通过系统的协调与合作,界定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王思斌,2005)。从工作内容来看,社会行政其实就是对社会服务活动的管理,这种管理活动在宏观层面可以是政府机关对社会福利事业的管理,在微观层面包括了社会服务机构负责人对社会服务活动的管理。当然,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社会行政所强调的都是对社会政策的执行,也就是如何把社会福利领域中有关政策落到实处,解决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鉴于此,对于社会行政,可以定义为是依据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技术,策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实施社会政策,向有需求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在社会行政应用领域,与西方以及亚洲的同行相比,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者对于应对灾难没有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对于社会行政的应用更是缺乏相关经验。在汶川地震之前,社会行政在政策执行、灾难管理以及危机干预等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然而,每一次巨大的灾难都孕育着巨大的机遇,汶川地震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中国社会工作从书本中的纯理论走向灾后重建的第一线,社工站和社区服务中心在灾区遍地开花(王曦影,2010)。社会行政在其中的作用也有了一定的发挥,这些都为社会行政今后的职业化、专业化和本土化做了有益尝试。

二、社会行政在我国灾后重建中应用的不足

灾害发生后的救援重建工作中,社会行政开始发挥出它的一定作用,但也发现,社会行政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还不全面,其中与政府抑或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还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

一是社会行政体系尚未完善,未能与政府形成良好的联动关系。重大灾害过后,我国政府以其高效、强力的动员,全力保障灾民的抢救、救助、安置工作,显示出厚重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赞扬政府高效动员组织能力的同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切实推动专业化社会行政服务体系发挥功效,分担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压力、任务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对以往重大灾害后的救援重建研究可以清晰发现,我国社会行政体系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灾害发生后的社会行政体系仍然是一种政府动员和组织体制,社会行政缺乏政策选择的自主性,不能有效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也没能起到对服务质量的监督与评估,更谈不上提升服务质量,而是被政府部门当作技术和工具,来配合到政府的组织体系中的。同时,由于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推进进程不长,社会行政体系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和地位尚未被政府充分认识,目前社会行政尚未被明确列入国家救灾的体制之中。有些灾区政府还在用原有体制来解决问题,始终处于政府主导的模式。

二是社会行政体系尚未与非政府组织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尚未获得足量的非政府组织灾后重建项目的委托。按照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建国后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方式,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经历了1949~1965年的整顿发展时期、“”中断时期和1978年以来的全面发展时期。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的确立,在一些政府和市场都“做不好、不好做和不能做”的领域已孕育出大量的非政府组织(王思斌,2003)。但由于受体制性影响,我国非政府组织对各项社会事务的参与的成熟度不够,而现有的非政府组织中以救灾为主旨的也比较少,资源整合能力,专业水平普遍不高。而近期遍地开花的各类社工机构,并没有像大家预期的一样步入所谓“社会工作的春天”,而更多的因为资源不足、资金有限、项目匮乏、无法留住员工等原因普遍发展不佳。社会行政本该在非政府组织、各类社工机构中大展身手,却由于作为社会行政的主要“市场”的非政府组织自身发育不良,直接影响社会行政在非政府组织中作用的发挥。

另外,社会工作三十年的欠账,社会行政的社会认受度普遍不高,不成熟的非政府组织对不成熟社会行政体系的两不相认,加之恢复重建后专业又多集中在高校,在实务领域参与经验不足,自然就出现合作较少,合作不佳的现象。而相对成熟的非政府(多为国外组织)在更多地是通过与政府的合作来完成重建项目,但是社会行政尚未与政府形成良好的联动关系,尚未建立畅通的灾后重建的准入通道,从而导致事实上的社会行政在灾后重建中并未获得足量的非政府组织灾后重建项目的委托。

三、完善社会行政在灾后重建中功用的思考

(一)与政府合作下的社会行政在灾害救援过程中,社会行政的方法可以协助政府在稳定灾民情绪、进行物质救援、合理统筹资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灾后重建政策的落实。社会行政是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在灾变刚开始阶段,资源投入源源不断,但是同时也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持续性,另一个是均衡性。因此,社会行政工作者将这些资源整合,扮演分配和协调的角色,从而提供良好的服务。比如,台湾“9•21”地震发生后,台湾社工组织一开始就是做资源分配工作。各地涌来的社工先到建立在台湾东海大学的社工资源调配中心报到,接着进行20分钟培训,然后进行人力分配。紧急救援阶段主要做分发物资、给帐篷编号等工作(冯燕,2008)。灾害发生后,众多应急事件发生,政府部门的有限人员常常难以应对,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社会工作行政通过对政府救灾政策的准确理解,结合自己的专业方法,可以有效地协助政府落实救灾政策,向灾民提供服务。由于社会工作者具有以服务对象(指灾民)为本的价值观念,又具备在复杂的社会心理环境下工作的方法,所以可以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使救灾政策产生更好的效果。#p#分页标题#e#

第二,开展需要评估,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和重建计划。灾害发生初期灾区秩序的相对无序是必然的,而此时社会行政安排社工组织志愿者向灾区分配和提供物质资源。从“大灾害”角度来看,灾后重建包括经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内容,而且灾后重建的任务是长期的、系统性的,当然也是以灾区民众为本的。考虑到不同类型灾民在灾后重建不同阶段的需要,设计更加合理的救灾和灾后重建方案就十分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灾后重建基本上是强调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这是十分关键的。如果进一步完善灾后重建体系,考虑到灾区重建的社会及心理层面,那么灾后重建计划就要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考虑到不同灾民群体的特殊处境和需要。因为无论如何,灾区群众是灾区重建的主体,灾后重建主要靠他们在政府和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去实现。因此,针对不同灾民群体的当前及长远生活开展科学评估,以制定更合理的灾后重建政策,是社会行政介入的重要环节。

第三,实际福利服务的提供。社会行政基本特质是通过执行政策,对困难者提供相关福利服务。在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将社会政策转化为具体福利服务,帮助灾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重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秩序。比如,灾后学生的学习、学校生活自然与灾前有很大不同,学生和教师如何在新的情况下逐渐恢复正常教学需要新的设计,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破碎家庭的生活是必须予以关注的,如何支持那些破碎家庭逐渐走出困境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里涉及这些家庭成员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家庭结构及社会关系网络等一系列问题。至于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的救助和服务,更需要社会行政进行综合的评估、服务方案设计和实施,由社会工作者通过细致工作,施以援手。由上可知,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社会行政是实施社会政策的行动,而且社会福利的传输需要行政协调。社会行政的出现为政府减轻了不少压力,它所服务方面有可能是政府未曾或不能触及的地方。例如,社会行政可以在涉及灾民生活的众多环节和层面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服务,扮演服务提供、资源动员及协调管理、方案设计、重建项目推展等多种角色,对灾后重建发挥促进作用。

(二)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下的社会行政非政府组织指由民间设立的从事社会公益和互益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国家—市场—社会的三元模式架构中,非政府组织构成的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形成功能互补的关系。在功能上,非政府组织类似政府部门的公共责任,在机制上却具有类似私人部门的灵活方式,是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反应。基于非政府组织的特性,在灾后重建中与非政府组织合作领域,必须加强社会行政方法的运用。

第一,非政府组织人员管理。非政府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志愿者,因此对非政府组织人员的管理,一方面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对志愿者的资质和特长进行认证,因材施用,并且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杜绝志愿工作的泛滥和无序;另一方面,对进入灾区服务的机构和志愿者队伍进行合理分工,防止服务重复和资源浪费。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患关系;问题;对策

一、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医患关系现状

(一)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患关系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意识也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中不断地增强,人民在医疗活动中越来越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权、知情权等其他正当权利,医患关系逐渐趋于平等化,加上公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和医疗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疗纠纷逐年增加。以下为该三甲医院自2017—2020年医疗纠纷统计图。由医疗纠纷数量可见每年平均有42起医疗纠纷的发生,自2017年至2018年有大幅度明显提升,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医疗纠纷数目相对平稳,2020年纠纷数目相对小幅度下降。由医疗纠纷赔付金额可见,最高金额可达600多万元,近四年每年赔付金额可达403.74万元,这仅仅是已完结案件的赔付金额,可见该院的医患现状并不乐观。

(二)医患矛盾的主要成因。根据对近四年来引发医患矛盾的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的问题有:医患沟通问题(病情告知不到位,签字不充分,既往史询问不完善,病人期望值过高,出院医嘱不完善等);医疗质量问题(病情预估不足,术后并发症处理不及时,手术意外损伤等);行风问题(态度恶劣)。以下为2017—2020年四年该院对医疗纠纷原因进行归纳整理所得统计图。由图表可知,反映问题最多的是医患沟通问题,其次是医疗质量、管理,反映问题最少的是并发症。

(三)该院医患纠纷的主要解决途径及具体办法。1.医患纠纷主要解决途径。目前该医院主要采取协商解决、行政调解、民事诉讼、第三方医疗调解这四种方式来解决医疗纠纷。2.具体办法。该院设有医患沟通办公室,分别配备了具有医、药、护、法四种技能的三名专职人员来处理相关工作,并将第三方人民调解委员会进驻该院。投诉可通过来访、来电来信或其他科室转至。一经投诉,热情接待,了解投诉内容,能当场回复解决的就当场解决,需要进一步核实调查的,让患方递交投诉材料。根据材料,医患沟通办公室内部成员先进行讨论,共同制定下步举措,并和相关科室、人员进行事件调查核实,征求科室人员的意见。视纠纷事件的轻重于7~10个工作日之内回复患方,确系纠纷案件,讲解纠纷解决的途径、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正确引导患方,合理、合法解决。医患双方存在沟通不良而引起患方对诊疗行为产生质疑时,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耐心接待,答疑解惑,弥补医患沟通的不足,按投诉需要也可协调医患双方进行二次良性沟通,为医患搭建顺畅的沟通桥梁,第一时间将医疗纠纷扼杀在摇篮里;如若病情出现不良后果且患方提出为医务人员违反诊疗规程所致,应核实投诉者是否为符合法律认可的关系,迈出合法的第一步。再组织医患双方进行协商沟通,沟通不成的,选择合理途径。患方选择医调委途径,向医调委递交相关材料,并阐述调查的结果,配合医调委进行后续工作。同时,应针对此次医疗纠纷案件进行医患办以及相关科室内部人员的讨论,就案件的解决方式达成共识。医调委开展专家鉴定评估会,对医方的诊疗行为和患者出现的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存在多大的因果关系,来判定医方应承担的责任。评估结束后,将评估结果告知科室,寻求意见及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改进今后的诊疗行为。如对调解结果不满意,医患双方有权停止调解途径,患方可选择其他途径进一步解决。患方选择诉讼解决,应配合法院做好应诉工作。患方要求封存病历的,按国家政策规定的流程,通知医(主管医生)患双方同时到场,对所封存的病历,确认签字,封存件交由病案室保管。

二、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处理医患纠纷所存在的缺陷

(一)医疗纠纷处理途径存在缺陷。目前在现存四种纠纷处理途径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该院绝大多数医疗纠纷都是通过转至第三方医疗调解委员会来解决完成的。第三方医疗调解委员会是调解医患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属于医院和患者以外的第三方,具有较强的中立性的机构。医调委会开展专家鉴定评估会,对医方的诊疗行为和患者出现的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存在多大的因果关系,来判定医方应承担的责任。但近几年来,该院通过人民调解途径处理的医疗纠纷呈现出两个趋势;第一,调解成功率在不断下降;第二,调解成功所需要的时间在逐年延长。主要因为医调委的权威性有待加强、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专业评估相对薄弱。行政协商即患方可以在发生医疗事故后,向卫生局申请行政调解,就是让卫生局作为中间人来解决纠纷。其缺陷在于卫生局作为医院的管理部门,致使患方对卫生局的行政调解容易产生“偏袒”的印象。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诉讼过程耗时耗力,需要一定的金钱和精力作为支撑,因此相对来说不会成为患方的首选途径。协商解决是指医患双方就医患纠纷进行充分沟通、谈判取得一致意见、达成共识的一种解决途径。其优点是速度快,能够尽快恢复医院的诊疗秩序,保证医务人员的工作不受干扰,又能将纠纷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维护医院的社会声誉。缺点是只适用于解决一些短、频、快的纠纷案件。因此,在多种医疗纠纷途径下仍然无法行之有效的今天,增强外界多方面人才的力量来处理医疗纠纷,成为了医疗机构及医疗行业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二)对临床科室人员的培训强度不足。医患关系出现紧张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医患沟通的技巧性不足。在医护人员对患者告知义务、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医疗政策的知识涵盖、医务人员在诊疗行为中的法律意识的培训,能够有效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共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及医疗服务体系。而医院还没有较为系统的模式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三)预防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不足。对事件发生之前的隐患因素进行介入的力度不足。医患纠纷的处理往往是在医患矛盾已经发生后,采取介入措施,而未对医疗纠纷的高风险点进行分析、未对临床科室内具有医疗纠纷隐患的患者进行介入,还处在“等待纠纷投诉被动处理工作模式”。

(四)尚未利用互联网等智能化手段实现风险防控。当前医疗机构体制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凸显叠加,医患关系颇为紧张,因此必须将医疗风险管控作为一项专业性工作列入到医疗管理中,而医院还尚未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以一站式服务为特色的医院投诉专业化管理模式,实现信息传递高效化、纠纷报表可视化、数据分析科学化、案例点评共享化、改进措施具体化、纠纷管理规范化,从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疗质量核心竞争力。

(五)对科室整改反馈的观察力度不足。在每一起医疗纠纷案件完结后,都应组织科室对其进行讨论反省,对产生医疗纠纷的节点进行分析总结,以免下次出现同样类似情况。且职能科室应定期对科室改进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向院领导汇报。而医院相关科室对纠纷案件的反馈的桥梁搭建不够顺畅,不够及时,没有进一步跟踪科室整改计划以及实施情况。

三、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患纠纷处理对策研究

(一)成立社工部或扩大医患沟通办公室内社会工作人才的队伍。医务社工可视为“构建健康和谐医患关系”的一种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兼具医学和社会工作学背景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根据合理需求全面介入医疗过程,参与从患者入院评估到出院随访的各个医疗环节,能够有效弥合医患间一些亟待解决却又难以形成互动的空白地带。医患沟通办公室成员,都未受过社工专业知识教育。因此该科室需要社工来利用专业的社工知识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弥补医院在处理医患纠纷路径上的缺陷。

(二)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超前规避医疗风险。应定期在全院以讲座或专题会议的形式,针对医疗纠纷的典型案例与医疗法律法规、服务态度与沟通技巧对全院进行集中培训。分析当前医疗安全形势,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并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告知义务意识,包括某些诊疗行为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及其防范措施,做好知情告知记录。着力从源头上避免、减少医疗纠纷和诉讼案件。

(三)工作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及早介入为主导。医院目前以发生纠纷、处理纠纷为主的工作模式,今后应工作关口前移,以预防为主,及早介入为主导,增强预防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在提高工作效率的情况下,保证工作质量。应从“等待纠纷投诉被动处理工作模式”改进为“发现纠纷投诉隐患主动化解工作模式”对医疗纠纷风险点对全院职工进行分析与宣讲。包括医疗纠纷风险点的预防和注意。其中包括病历书写、知情告知、特殊时段如节假日及夜晚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容易产生懈怠、手术后管理、、危急值管理、住院病人的请假制度、病人病情与护理等级、医务人员的言行。

(四)建立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平台。2011年国家卫计委发文《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和预警制度,指导医疗机构妥善处置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上报数据需要医患纠纷管理系统智能生成上报数据,和上报系统互联互通,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建立桌面端应用、移动端应用以及平台应用。桌面端应用部署在医院PC端工作站上,设立医患纠纷综合管理系统、满意度管理系统、不良事件管理系统、督导管理系统、风险转移管理系统、数据上报系统及统计分析系统。移动端应用主要由APP或手机微信应用部署在手机设备上,医方(院领导查询、医患办主任、临床科室主任)通过登录APP进行查询或不良事件填报。患者在门诊大厅或咨询台,扫描二维码,关注医院公众号。进行患者申诉、案件查询、满意度问卷填写以及对申诉流程、术前风险、法律知识、典型案例的宣教学习。从而实现风险预控、风险控制、风险转移以及风险最小化。

(五)定期对科室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生纠纷后,应第一时间与科室进行讨论,听取科室意见。在专家听证会之前医务处、医患办、律师再次组织相关专家对纠纷进行内部责任初步认定,专家听证会之后根据鉴定意见再次总结责任原因。科室做出整改计划,跟踪计划落实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督导检查。对检查情况分析,提出进一步整改意见,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六)加快第三方见证的推行。为使纠纷防范关口前移,将纠纷控制在可防可控环节,公立医院应加快第三方见证及手术意外险的步伐,第三方见证可以规范医生的告知行为,增强术前谈话的仪式感,将患者病情、手术可预见的风险、手术必要性及术后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因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医患纠纷。

四、结语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8

一、2020年民政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我县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全面履行新时代民政工作职责,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重点领域,迅速开启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严峻形势,县民政局坚决贯彻上级系列决策部署,严防死守,夯实底线,制订了社会捐助资金和物资管理方案、感染者遗体处理方案、生活困难人员社会救助等一系列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做好有关防控预案,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做到疫情防控工作和日常业务工作高效运转。下发《关于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临时救助工作方案》紧急通知,放宽临时救助条件、简化社会救助审批手续,下拨临时救助备用金40万元至各乡镇,并提前发放临时救助资金74户26.8万元。对因疫情导致生活困难农村低保、城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困难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统筹资金20.5万元集中采购大米、食用油、面条各1200袋(桶),全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各乡镇民政所也及时启动临时救助备用金,累计使用资金18.2万元,采购医用口罩1.5万个、84消毒液6400瓶、一次性手套3000双、方便面和面包4500箱(盒),相继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支持社区共建,为全县各乡镇、村居、无物业小区紧急投入救灾帐篷161顶,局机关还成立党员先锋队,每天安排2名干部协助挂点的东门社区开展健康信息登记、小区消毒、防疫宣传、进出人员登记等工作,帮助基层社区做实、做细防控措施。

(二)聚焦脱贫攻坚,坚决完成兜底保障任务。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的社会保障扶贫作用,扎实做好兜底保障各项工作,全力以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1-12月,累计发放城乡低保12269人,发放城乡低保资金共计4800万元,发放城乡特困供养资金455万元,发放特困人员护理补贴96万元,发放精简退职救助资金11万元,发放各类物价补贴450万元;发放临时救助金95万元,发放救助物资折价47万元。一是简化程序,低保申办更加便捷。对因疫情导致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困难群众,简化低保审核审批程序,开展入户核对在充分了解其家庭情况的基础上,先行审批,再行核对,确定新增低保对象98户183人。二是低保延退,民生底线更加牢固。在疫情期间,对除因死亡、主动提出退出低保人员外,对一些存款略有超标、家庭情况稍有好转的低保保障对象全部实施低保延退,目前通过平台比对系统已经确定对147户244人实施低保延退。三是下放权限,社会救助更加灵活。下放临时救助备用金审批权限,疫情期间乡镇审批临时救助每户不得超过1000元提高到每户不超过3000元。采取“资金+物资”的救助模式,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四是建立制度,特困对象护理更加扎实。印发《县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实施方案》,明确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方式、委托服务内容、监督管理方式。在全市范围内率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了农村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服务制度,加强探视巡访,制定照料护理评估标准,确保全县513名特困对象得到更高效率、高更质量的护理照料。五是主动作为,城镇脱贫解困更加深入。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针对城镇低保户、特困人员、孤儿、支出型贫困户四类人员,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根据致贫原因针对性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对接帮扶需求,做到一个社区一个帮扶方案、一户贫困户一套帮扶措施。

(三)聚焦特殊群体,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养老机构建设全面发展。以保障基本养老需求为目标,突出以点带面、中心辐射,按照条块结合办法,每个条块区域建设一所中心敬老院,逐步建立完善以1所社会综合福利院为引领,以日峰、洵口、龙安、湖坊、宏村、德胜等6个乡镇中心敬老院为主体,以1家熊村敬老院为补充的“1+6+1”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另外建设6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全县养老机构共设置床位757张,目前入住老人共461名,特困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德胜、宏村中心敬老院先后开工建设,明年将新增床位320张,基本形成以中心敬老院为辐射的公办养老模式。二是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积极探索城乡居家养老新模式,通过抓好规划引领、示范先行、平台支撑等措施,先后建成中田钟贤、熊村上街、龙安井戈、日峰磨市、东方红、南门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致力于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精神慰藉、基本医疗、餐饮服务等功能。截止目前,我县已建成城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3个,60个农村“幸福之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已全面运营,辐射率分别为80%和88.46%。根据《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文件精神,2021年底,我县城乡居家养老中心(站)个将实现社区标准化建设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三是医养融合创新发展。县社会综合福利院于2018年引入汇德医院进驻,在全市率先推行医养融合试点。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分别设立了康复医疗中心,为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各乡镇中心敬老院分别与当地卫生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敬老院内设置巡诊室,将入住老人纳入健康管理,定期开展医疗巡诊和健康体检。潭溪乡芦陂村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利用村落祠堂进行复古改造而成,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内设热敏灸体验馆、诊疗室、康复室、餐厅厨房、娱乐室、读书阅览室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由当地老人协会负责运营管理,并按照农村居家养老“四助五有”基本标准进行功能配置,服务范围覆盖芦陂、新庄两个村,辐射人口近6000人。

(四)聚焦文明治丧,推动传统殡葬移风易俗。一是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县委县政府将殡葬改革工作纳入“县高质量发展考评”内容,定期调度推进改革工作。建立县、乡、村+殡仪馆“四级”联动机制,实现丧事办理全流程监管,“四级”联动机制先进做法在省殡葬改革工作简报刊登。建立民政部门不定期督察制度,文明办丧、公墓管理等重点问题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所属各乡镇实施全方位监管,移风易俗、文明办丧有序推进。坚持惠民殡葬,严格落实“5项减免”政策,实现拣灰炉和平板炉同等减免和殡仪馆直接核免。殡葬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截止目前,全县殡葬服务机构实现信息系统全覆盖,民政部门实现殡葬信息全程监管。二是设施管理逐步完善。殡仪馆老馆提升改造完成,新馆建设全面启动,全县布点规划19座农村公益性墓地、1座城市公益性墓地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城乡公益性墓地全覆盖。公墓进出主路全面硬化,所有公益性墓地都建有管理用房、停车场、公厕、焚烧炉等附属设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公益性公墓管理的通知》,为每位逝者建立了公墓档案,统一标准、集中存放,逐步实现了“一墓一档”的逝者档案管理;全县聘请20名专职公墓管理员,按照民政局、所在乡镇双重管理原则实施监管,管理逐步规范。三是丧葬礼俗日益规范。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正在研究出台《县丧葬礼俗改革实施意见》,将明确细化各部门职责,加强丧葬礼俗改革宣传。定期开展城区办丧扰民专项整治,吹奏扰民、抬棺游丧、燃放鞭炮、抛撒纸钱等丧葬陋习得到有效治理。为按照“教育引导、严格管理、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原则,抓住源头管控,紧盯棺木回收、遗体火化、骨灰入公墓等重点环节,投入大量资金对“三沿六区”墓地实施迁移和绿化遮挡,共迁移“三沿六区”坟墓500余穴,绿化遮挡十余处,拆除大墓地4座,实现了遗体火化率100%、骨灰入公墓率100%的目标,无一例违规土葬和公墓以外新增散埋乱葬问题。联合统战部门对宗教领域从事殡葬服务行为进行专项整治,违规从事殡葬服务行为清零;联合局扫黑除恶办对殡葬领域扫黑除恶工作进行对接,通过摸排未发现殡葬领域涉黑涉恶问题。

(五)聚焦群众关切,提升社会事务服务水平。一是依法开展婚姻登记。严格执行《婚姻登记条例》,依法进行登记,积极参加省市婚姻登记业务培训,大幅提升婚姻登记工作人员依法办证效率和服务质量,未出现一起因婚姻登记而引起的财产分割纠纷问题,登记合格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大力倡导文明婚俗,逐步推出“婚礼式颁证”仪式。由婚姻登记机关工作人员在庄严的国徽下为新婚当事人颁发,积极探索婚姻登记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穿于婚姻登记工作各个环节,在疫情期间和结婚登记高峰时,开通网上预约,工作人员提前上班、延时下班、特事特办,全力为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工作。二是逐步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功能。全县登记有社会组织89个,其中社会团体3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4个。2020年社会团体注销登记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注销登记9个,撤销登记社会组织3个。建立全县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完善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体制和综合监管内容,明确和压实各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加强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规范管理,设立行业协会违规收费投诉举报电话,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和问题整改。通过年度检查、“双随机一公开”重点抽查以及日常举报受理等方式,对行业协会商会“三乱”(乱评比、乱表彰、乱收费)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对存在“三乱”行为的行业协会商会,坚决依法查处,并纳入活动异常名录或严重失信名单。积极争取省市社会组织的扶持,在我县开展“党建+百社解千难”资助帮扶活动,参与捐助的社会组织达50余家,捐赠资金达359万余元,扶持领域涉及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个方面。动员引导全县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2020年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方面投入资金30万元,制定扶贫项目计划5个,投入人员1100人次,受益贫困人员达1200人。三是全面落实残疾人两补制度。发挥驻村帮扶干部、残疾人专职委员等基层干部作用,上门进行政策宣讲,确保残疾人及其家属知晓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内容、申领程序和要求,协助残疾人便捷办理相关手续。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全部由县农村信用社实行社会化发放,并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截止2020年11月全县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884人、255.52万元(其中护理补贴948人、68.47万元,残疾人生活补贴2936人、187.05万元)。四是强化流浪救助管理服务。始终加强对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2020年实施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22人次,救助寻亲成功1人(河南邓州市);目前在救助站救助10人,其中提供医疗救助5人、托养5人。五是加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全县孤儿共14人,事实无人抚养孤儿23人,标准提高到950元/人.月,共发放孤儿资金43万元,确保孤儿养育资金及时发放到位。

(六)聚焦绿色家园,推进社区治理标准化建设。一是加快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制订社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晰建设路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联合农业农村局制定了《县2020年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黎民发[2020]12号)的通知,明确了目标、试点对象、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具体建设标准,成立了领导小组,确保社区标准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2020年确定了7个乡镇,共18个农村社区作为社区建设试点。二是开展“绿色社区、美丽家园”创建。下发《关于做好2020年度“绿色社区 美丽家园”创建申报工作的通知》,重点在日峰镇12个社区开展绿色社区、美丽家园创建工作,目前东方红社区、南门社区已通过省级验收,其他9个社区创建工作计划明年可完成。三是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确定了7个乡镇、18个农村社区作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开展了日峰镇水槽社区、新华社区等7个城市社区标准化建设工作,目前水槽社区已完成建设验收;鼓励社区成立业主委员会,业主自主管理,有效地化解社区矛盾。四是落实区划地名编纂工作。2019年通过公开招标,引进厦门精位文化地理信息有限公司对我县地名故事收集编纂,目前《县地名故事集》已通过本县地名专家三审,已完成出书前期工作;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编纂初稿已通过本县地名专家审核。

(七)聚焦志愿服务,推进慈善社工事业步入正轨。一是迅速组织疫情募捐助困。疫情期间,按照《民政部关于在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慈善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的通知》(民电〔2020〕17号)文件要求,县慈善总会和县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在“慈善中国”网站开展疫情防控项目备案,依法依规做好社会捐赠款物的接收和使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各慈善组织共收到抗击疫情捐款179.17万元,物资42978件,折价56.62万元。对接收捐赠款及支出情况进行公示,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公布捐赠及支出明细,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持续开展慈善助学济困活动。深入开展慈善阳光班助学计划,在继续开展二中“衣恋阳光班”的基础上,在县一中增设“科瑞阳光班”,实现我县高中学校慈善阳光班全覆盖。高位推动中国扶贫基金会和省慈善总会在我县开展“童伴妈妈”项目试点,选取10个项目村,通过建立“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方式,建立留守儿童监护网络,目前已为4744名儿童开展了“守护儿童携手成长”等一系列儿童安全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慈善救助工作,先后开展“救病难”、“慈善情暖万家”、“农商银行助你圆梦”等助医助学项目,共资助30人,合计28万余元。三是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2020年,我局积极组织社会工作人才培训2次,共计培训社会工作人才20余人次。今年10月,县民政局组织全县16名机关干部及社区工作人员赴南昌参加社会工作职业化水平考试,进一步提升了我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在我局5个下属民政事业单位中设置了10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其中管理岗4个,专业技术岗6个;协调县财政对取得初级、中级社工师职称的社区工作者,每人每月安排200元职业津贴,激励社区工作者踊跃报名社工考试,为全县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建设夯实了基础。

(八)聚焦市场挖掘,福彩销售工作逆势飘红。一是广拓销售渠道。进一步加强站点建设布局,提升市场占有率,全县共有站24个,其中新增站点3个;截止10月底 ,电脑票销量完成830余万元,目标完成率达到84.37%。今年国庆期间开展“福彩公益行---走进”暨即开票福利集中销售活动,实现销售总额522.5万元,其中10月1日单日销售145万元,创近十年来全市单日销量新高,销售总量突破我县历史最高水平,受到市民政局通报表扬。二是加强销售队伍建设。全县有省级骨干培训师1名、乡镇培训专员1名、市级培训师3名,是全市按站点比例培训师覆盖率最高的县区。新入门的3位销售员参加福彩学院的新学员培训,均取得优良成绩,销售员综合能力在全市各县区名列前茅。三是扩大品牌影响。有效利用国庆销量新高契机,借助横幅、海报、户外广告、超市LED显示屏、流动视频宣传车等手段,加大福彩宣传力度,进一步改善福彩销售环境,有效提升福彩品牌影响力;同时对新增站点坚持专营化建设,给予业主一定的帮助、支持,调动业主的积极性,区域专营化达到100%。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好人主义”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对制度落实和工作标准要求不高、措施不力,安排工作任务存在“鞭打快牛”的现象,对工作中慵懒、懈怠、拖拉等现象甘当“和事佬”和“老好人”。对城乡低保“人情保”“关系保”的清理纠正不够彻底,存在“好人主义”中“办事看来头、分亲疏”等现象。

二是殡葬安放设施建设和公墓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各乡镇管理水平良莠不齐,执法力度和相关部门配合还不够积极主动。

三是社工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较少,社工机构规模小,难以与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形成紧密联系;取得社会工作师的从业人员总量偏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服务水平整体不高。

四是干部作风建设有待加强,随着脱贫攻坚和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进入扫尾阶段,干部职工存在精神懈怠、歇歇脚、喘喘气的心理,工作干劲和思想情绪有待加强和改进。

三、2021年工作计划

(一)科学抓好民政领域“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做好全县民政事业“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合理谋划“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思路,科学部署未来五年我县民政事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确保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全力助推全县人民早日步入小康社会。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做好城乡低保审批权限下放工作,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乡镇人民政府为城乡低保审批的责任主体,负责申请受理、初审、信息比对、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资金发放,最后报市民政局备案。审批权限下放,优化了审核审批流程,工作更加顺畅,使“谁调查、谁审核、谁审批、谁负责”责任制真正落到了实处。县民政部门由审批转换为审核备案,承担城乡低保工作监管责任,负责业务指导培训、家庭经济核对、资金监管。

(三)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继续建设城乡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之家”居家养老服务站,确保到2021年底实现社区标准化建设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按照“1+6+1”的公办养老布局,德胜中心敬老院要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宏村中心敬老院于2021年10月开工建设并于底投入使用。继续争取民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全县比例要达到50%,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35%以上,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床位占比超过50%。搭建智慧养老云平台,构建具有特色的新型医养结合智慧康养新养老模式, 对县综合福利院、7家乡镇中心敬老院、日照中心及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性打造,快速提升我县养老综合能力。

(四)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把更多资源和力量下沉到村居、社区。加强社区法治宣传,提高党员群众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引导群众依法反映诉求、解决矛盾纠纷。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工作,评选优秀村规民约和“金点子”征集活动。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全覆盖工作,实现“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100%目标。

(五)进一步推进绿色文明殡葬改革。加快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丧葬礼俗改革,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摒弃丧葬旧俗,普及丧葬新风,树立移风易俗、厚养礼葬观念。严格实行遗体火化制度,保持火化率;加强丧葬陋习管理,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有序推进殡仪馆集中办丧,开展丧葬陋习整治活动,重点对非法燃放烟花爆竹、播放高音哀乐以及丧事大操大办、出大殡等各种丧事扰民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整治乱埋乱葬行为,防止“青山白化”现象。严格殡葬“五项减免”政策落实。加大资金投入,研究出台殡葬改革奖补政策,促进殡葬改革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