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论文范例

砌体结构论文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1

【关键词】火电厂;土建砌体结构;工程监理;措施

1引言

火电厂土建项目中具体包含了主体厂房、炉后建筑物、除灰构造物、化水处理系统、电气系统建筑物等。这些基础性的工程主要由砌体结构组成,所以,工程的质量水平对于后续的火电厂的运行产生直接的影响。论文根据多年火电厂的土建工程监理工作实践经验,从事前、事中、事后3个环节来分析土建砌体部分的监理措施,以有效消除质量缺陷,保证火电厂的工程质量达到要求,满足正常运行的需要。

2事前控制

2.1准备工作

2.1.1技术准备

土建工程开始施工前,监理工程师要进行图纸的审核,同时需要组织设计单位开展技术交底;了解不同结构、不同楼层砌体中的标号、砌体种类、砂浆标号等部分并详细检查,然后还需要确定砌体钢筋、预埋件、预留孔等位置的精确度,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全面检查各个部分的施工方案,尤其是墙体垂直度、平整性方面,要严格控制标高尺寸,并且提出监理意见;按照技术交底相关的管理制度来进行,保证所有人员都能够掌握其必要的技术知识。

2.1.2现场准备

检查确定墙体结构的尺寸、标高等方面;检查基底结构的清洁性,然后,将建筑垃圾全面清除干净。基底位置上的垫层与砌体中要进行浇水湿润处理;检查底部情况时,应该检查确定窗口、门口等位置和砖缝的对应位置;砌筑施工前,砖体结构要在施工前的1~2h充分润湿,砖体含水量要控制在10%~15%,禁止干燥的砖体砌筑到墙体上。砌筑基础结构之前要进行放线尺寸的复核,保证其偏差在合理的范围内。

2.2原材料质量控制

2.2.1砌筑砂浆和砖

砌筑施工所应用的砂浆材料,要在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杂质的含量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进行水泥砂浆的配置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配比参数,不能存在任何的脱水硬化石灰膏,不能直接应用消石灰粉材料。在现场按照配合比要求进行材料的制作施工,砌筑砂浆材料也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有变化,要进行配合比参数的再次确认,保证其性能达标。对于有机塑化剂,应该有相应的型式试验报告,达到要求后才能应用到工程中。如果要在施工现场完成砂浆材料的拌制施工,要对所有材料进行计量和分析。根据技术标准来完成砂浆材料的机械搅拌施工,保证砂浆均匀性与质量达标。根据不同材料按照要求确定搅拌时间,保证性能达标。砂浆材料的拌制要随时进行,满足正常施工要求,矿浆不可存放过多,间隔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将会导致砂浆的流动性较差,难以满足工程的质量要求。施工过程中的最高温度要控制在30℃以下,如果超出该温度要求,要进行必要的处理[2]。此外,砖体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参数,要加强控制,保证满足实际的需要。

2.2.2加气混凝土砌块

砌体结构强度要达到设计方案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在进入到现场之前,需要保证所有的砌块都经过三证检验,也就是说,产品需要具备质量合格证书、性能检测报告与出厂合格报告,然后将砌块送入到相关部门进行检测;砌块不存在任何的缺损、掉角等严重的损坏问题;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环节,产品龄期要在28d以上;在整个运输、装载等环节,要轻拿轻放,禁止直接抛掷与倾倒,避免早砌块结构的损坏问题出现。

3事中控制

3.1砖、加气砌块通用控制项

按照工程中的技术标准要求,在墙体中所需要预留的施工孔洞,孔洞侧边与交接墙面部分的距离需要在0.5m以上,并且洞口净宽度尺寸要控制在1m以下。不能在墙体厚度大于120mm、宽度不足1m的窗间墙体等位置上设置脚手眼。孔洞上部宽度在0.3m以上的情况下,应该根据需要设置过梁防护结构,以保证结构性能不能出现任何的问题。

3.2砖砌体

砖砌体部分的质量标准如下:外形结构要横平竖直、砂浆饱满度比较高、错缝搭接布置,通常需要采用铺浆法来进行施工,常温环境下,铺浆施工的长度要在750mm以下;如果施工过程中,环境温度超过30℃,铺浆长度就需要控制在500mm以下。砖砌体施工环节,临时间断部分在施工开始前需要进行表面的凿毛处理,进行清除施工,洒水保湿,然后进行砂浆的填充施工,确保灰缝达到平直度的要求。灰缝砂浆强度在达到设计方案标准要求的50%以上时,才能将该位置模板拆除。砖砌体的抗震设防烈度达到6~7度的临时间断位置,需要在转角的位置上设置斜搓与凸形直搓,并且需要在直搓的位置上布置拉结钢筋,需要在每180~240mm厚墙中布置1根准6mm拉结筋;间隔部分墙高在500mm以上的情况,拉结筋埋入尺寸要在留搓处计算,每侧长度在1000mm以上,末端应该布置90°弯钩。

3.3加气混凝土砌体

砌块砌体不能和其他的材料进行混合砌筑施工,墙体填充所应用的砂浆需要达到饱满度的要求,且应该保证预留网片与拉结钢筋的位置和块体皮数完全一致。留置网片与拉结近应该直接安装到灰缝结构中,并且埋设长度应该达到设计方案的标准要求。填充墙体砌筑施工环节,要保证错缝砌筑施工,长度不能小于砌块结构长度的1/3,墙体填充部分的灰缝宽度与厚度都要达到设计方案的要求。砌块砌体水平灰缝结构部分的宽度应该确定为15mm,而竖向灰缝宽度应该控制在20mm。在填充到结构的板底后者梁体的位置上,需要预留一定的施工空隙,并且需要间隔7d后才能进行补砌处理。

4事后控制

砌体结构部分经过验收合格之后,需要对同一批次中的砂浆结构实施28d龄期的养护施工,必须按照龄期28d为试块的性能需要来确定。具体的试验结果要根据相同批次的试块的抗压强度的平均参数为要求来进行,不能小于设计强度,保证抗压强度性能满足使用的需要;试块的抗压强度最小平均值不能小于设计强度要求,以保证满足工程的施工需要。验收过程中,要做好各项数据的记录,同时还需要明确施工控制资料、设计变更资料等,要做好现场的质量检验,进行砂浆与砌体结构强度的全面检查,保证其符合设计方案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对于还没有完全完成施工的楼板或屋面的墙、柱等结构,一旦出现大风的天气状况,可允许高度不能超出设计方案的要求;如果超出设计方案,应该采取必要的临时支撑措施。具体施工过程中,楼面与屋面堆载要控制在允许值范围内。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层的进料口位置上的楼板下,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来增加临时支撑等结构,这样,可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达到标准的要求。

5结语

综上所述,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成火电厂土建工程的砌体结构的监理管理,在工程开始前,需要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完成现场的准备工作,保证所有的施工材料都能够达到工程的要求;在施工环节,应该保证砖、加气砌块等不同的质量控制;施工完成之后,要进行砌块强度性能检测与防护处理。加强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只有通过监理单位来进行才能达到要求的,还需要工程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从而可以提升火电厂的土建工程质量,满足日常运行需要。

【参考文献】

【1】冯涛.浅析砌体结构抗震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0):807-809.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工科;建筑结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发展研究工作[1-2],强调把握人才培养工作新形势,满足学生“求知、增能、成才”需求,增加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及高质量就业机会。随着工业智能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智慧建筑与智能城市引领新的建筑方向、建筑设计和建筑理念转变。同时,伴随着学生培养目标改变,需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及实践能力突出的技术性人才。建筑学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工程实践涉及面广,为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技术人才,建筑结构技术教育必不可少。建筑结构是面向建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课程知识点作为建筑行业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内容,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结构课程内容涵盖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和结构识图等,学习建筑结构基本构件受力特性,研究建筑构件设计类型、材料选择、构造要求等问题,使学生具有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建筑结构课程知识点涉及面广、公式繁杂冗长、工程实践性较强,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学习难度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艺术、轻技术,重系统知识、轻专业需要的问题,违背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因此,有必要对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课程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学习建筑智能技术,提升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岗位需求。

一、建筑结构文献统计分析

为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存在问题达到理性认识,采用文献统计方法对知网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直观展示所选文献资料的关系网络、学科分布和论文数量统计等。以“建筑结构”为关键词,检索到期刊论文共66278篇,涉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等方面,论文内容大多数与工程实际相关,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应用等。论文研究基础与建筑结构课程关联度较大,运用建筑结构课程知识较多,凸显了建筑结构课程在建筑工程应用的重要性。以“建筑结构课程”为关键词,检索到期刊论文共566篇,与建筑结构课程相关的关键词涉及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高职院校等,文献涵盖了课程的开设群体、开设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改革方向。其中,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相关联的论文占比例较大,反映了“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结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分析建筑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基于文献统计法对开设学时、开设专业、学生类别及教学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如表1所示。

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较多,既有外界因素,又包括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本文基于文献统计汇总建筑结构课程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两年面向建筑学专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授课情况,阐述影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力学基础薄弱,识图能力差

建筑结构课程是在建筑力学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课[3-4],涉及钢筋混凝土结构轴心/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受扭构件承载力和构件裂缝与变形等内容,其中知识点中公式及力学计算偏多(挠度、转角),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力学基础。建筑学专业学生数理基础普遍较差,在学习建筑力学过程中不能较好理解公式推导及应用。另外,建筑结构涉及较多建筑构件布置图,如钢筋布置、柱/梁空间布置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和构图能力;学生虽有一定绘图功底,但仅仅停留在建筑物外观设计层次上,不具备现场工程识图能力。

(二)缺乏兴趣,课程重要性体现不足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不足导致课程重视程度下降。学习兴趣不足的部分原因是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学习过程中抱有“学了用不到”的心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部分原因是教师虽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不具备建筑学专业实践背景,无法将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及工程实例相结合,授课僵化、呆板,讲解知识点应用偏少,很难引起学生兴趣。

(三)教材不合适,实用性不足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涵盖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和结构识图等,课程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一些教材重点不突出,章节衔接不充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不强。同时,课程内容编写忽视了专业培养目标,理论知识推导与讲解过多,缺少工程实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四)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教学质量与教学手段相关联,合适的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问题简单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教师过多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提问-讲解教材-例题演示-布置作业),学生参与度较低,无法有效调动学习建筑结构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

(五)课时少、内容多,重理论、轻实践

建筑结构课程知识点涉及面广,教学内容抽象,授课过程占时较长,而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学时较少,授课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出现赶进度现象,造成学生无法理解授课内容及知识的应用。同时,授课中重视定量分析,忽视定性分析,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忽略了建筑结构与工程实际的联系。

(六)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偏弱

建筑结构课程工程应用性强,课程内容涵盖混凝土轴心受压、间接法劈裂试验及钢筋应力-应变曲线等。教学实验内容较多,实践、实训平台偏弱,学生只能借助教材完成知识点学习,学习效率较低。

三、教学改革探讨

(一)注重兴趣培养,上好第一节课

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讲好绪论课,明确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突出对未来职业能力的影响。从工程实例出发,明确建筑结构课程不是枯燥的力学公式罗列和推导,更多的体现建筑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材内容,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选取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情况,以工程实例及结构设计为出发点,融“产-学-研”为一体,够用实用为主,删减部分偏深、偏难内容,培养学生构建结构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建筑学专业为例,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五大模块: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材料基本性能、建筑结构设计原理、抗震设计基本知识;结构设计包括钢筋混凝土受弯(扭)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设计、钢筋混凝土轴向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及构件变形和裂缝宽度计算等;常用多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包括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结构体系的介绍;平法施工图识读;工程实例分析,包括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工程施工流程及冬季施工注意事项。

(三)改革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必须改革,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课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不仅取决于教师知识储备情况,而且与表达能力关联。因此,需注重教师能力培养,了解、熟悉建筑设计与结构相关知识点,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同时,提高教师素质,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学水平。

2.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建筑结构课程教授过程中应根据讲解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倡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讲解混凝土材料性能时,采用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实物照片,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讲解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对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进行分析,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用于施工现场内容教学,通过施工案例讲解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3.利用多媒体与动画功能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理论性强,知识点较为抽象,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理论教学环节采用多媒体及flash动画教学,课件配有工程实例图片,将工程实例融入理论教学。通过动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节约教学时间,教学效果显著。

4.推广实验教学,加强校企合作

建筑结构课程工程实践性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升职业技能,教学方式应与工程实例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到施工场地参观学习,如观察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剪力墙中分布钢筋布置等,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实物相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加强实验教学,通过现场实验操作、观察,更好地理解低碳钢应力-应变曲线,加深构件变形特征印象。

5.应用辅助软件及学习网站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培养职业技能,利用学习网站(知网、小木虫论坛、Soopat专利查询)、微信公众号(轻松学土木、工程施工联盟)进行教学活动。为轻松学土木公众号推送的学习材料,知识点表达生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大仿真实训软件(ANSYS、Abaqus、BIM)的应用力度,让学生在虚拟的施工场景中掌握各种常见结构形式、材料性能、施工工艺、构造特点等。

6.参与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开展结构设计大赛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强学生间互动交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5]。同时,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外观设计到内部构件承载力计算,最大限度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生动具体的课余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朱正伟,周红坊,李茂国.面向新工业体系的新工科[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15-21.

[3]刘持林.建筑结构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商业文化,2008(7):171.

[4]任宜春,张杰峰.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外建筑,2010(8):103-104.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3

关键词:建筑施工;教学改革;学科建设

        建筑施工课程是建筑类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建筑工程施工中如何科学组织施工和解决施工技术问题的学科。该课程也是全国注册一级、二级建造师及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工程施工中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和管理系统的建立均要涉及到该课程的运用。我校建筑类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工程施工一线,所以本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建筑施工课程的特点:

        (1)实践性:建筑施工课程本身是工程施工实践的总结,其研究内容均来源于丰富的工程实践,又将其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课程的主要内容大都是针对各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建筑施工的学习必须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施工现场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综合性: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两大部分,施工技术所含理论知识涉及了建筑力学、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及地基基础等多门课程 ,而施工组织则融技术与管理于一体,既需要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独立性:施工技术包含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砌体与脚手架工程、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和装饰工程等章节,各章节只介绍本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质量验收标准等内容,而各章节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或联系较少,相互独立;这些独立成章的内容逻辑性较差,无法通过推理、演算来掌握,这也导致了建筑施工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很多,难记、难懂,学习难度较大。而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则更是跨越了技术和管理两大学科,相互之间反差很大,甚至可以单独成书编写教材。

        (4)与规范、规程联系密切:建筑规范、规程作为全国建筑界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是最低和最基础的要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内容始终贯穿于建筑施工课程的每一章节中,凡新建、改建、扩建、恢复等工程,在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时,均应遵守相应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因此,建筑施工课程与规范、规程是紧密联系不可分隔的。

        (5)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建设事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层出不穷;现代管理方面也硕果累累。国家或行业的现行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验收规范也在不断地进行修订和调整,专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时效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些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掌握建筑专业方面的新知识、前沿知识、尖端知识。[1]

        二、建筑施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本校的建筑施工教学实践及其他兄弟院校的建筑施工教学现状,现阶段的建筑施工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式的缺陷

        以前,建筑施工的课堂教学是采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模式,现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大多数教师采取多媒体方式教学,这种多媒体教学能播放大量的图片和录像,同时可利用FLASH等专业软件将部分工程的施工过程和工艺做成动画在课堂上演示,通过它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资料,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很多,但基本上也是属于“填鸭式”教学,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布置,学生做”为主,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且多媒体教学还存在播放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接受等缺点。

        (2)学生人数多,现场实习流于形式

        建筑施工课程的现场实习,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安排中的一个难题。而且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班的人数从原来的每班四五十人增加到了现在的八九十人,甚至更多,导致大班上课的整体教学效果下降,尤其是课程要求的现场实习。由于学生人数太多,施工单位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一般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联系实习单位比较困难,即使联系到一些实习单位,也由于学生人数太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能保证面面俱到,绝大部分的学生听不清楚老师的讲解,有小部分同学甚至不去听,走马观花,与同学聊天,实习效果也不太理想。[2]

        (3)教师自身素质不足

        建筑施工作为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验。但建筑施工专业课教师,特别是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大都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讲课缺乏生动性,对具体施工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讲不透彻,容易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4)考核方式单一

        一般课程的考试都是老师出题,临近期末时,教师一般会在最后一、二节课告诉学生重点和难点,学生突击死记硬背。这种考试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而且学生考完了也就忘了,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更不能体现建筑施工课程的特点,并严重地制约着建筑施工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路:#p#分页标题#e#

        (1)改进教学方法,将启发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互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将启发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以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成了生动活泼、人人参与的讨论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对建筑施工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种“启发”方式,如交互式启发、类比启发、对比启发、提问启发等。下面以类比启发和对比启发为例作一下说明:如在讲到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先张法”和“后张法”时,可以与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钢筋工程”作类比与对比。首先提示学生这两节内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强调“先张法”和“后张法”的先后是以什么为标准之后,补充完善所讲内容。然后播放一段“先张法”和“后张法”的施工录像或FLASH演示,使学生生动直观的理解先张法与后张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对“钢筋工程”中的钢筋冷拉与“预应力混凝土”中的钢筋张拉做一对比,学生讨论思考以后,再告诉其区别与联系,这样通过类比、对比和看录像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既可以加深印象又可以迅速掌握有关知识。

        (2)制作典型工程案例,加大多媒体教学的力度

        目前,虽然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方式教学,但播放的施工图片和录像都是些施工片段,没有对整个工程的全面的介绍,也就形成不了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如果能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带摄像机和照相机到省或市里一些标志工程或施工技术先进的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跟踪拍摄,从破土动工的第一铲土开始,到整个工程的装修完毕,跟踪记录其施工的每一过程,并了解其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难题及采取的解决方案或措施,然后再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制作成典型的工程案例,配上语音讲解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会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会给学生一个全局的施工概念,并能将所学的各章节联系起来,会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这些素材还可为下几届学生反复使用,这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供学生浏览,并与学生进行网上的讨论与交流。

        (3)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

        针对建筑施工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将《规范》的介绍贯穿于始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规范》的敏感和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规范》的意图,培养其自觉贯彻《规范》的工程意识。对教材中不能及时反映的新规范、新标准,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解决。在互联网上可获取国家或行业的现行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验收新规范、新标准。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种专业相关信息,还可以获得很多超前性的与建筑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等,在教学时作适当的补充,扩展学生知识面。

        (4)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由于学生人数多,联系实习单位困难,不便于组织集中实习,可采用如下的做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参加实习的学生以技术人员(如施工员、质检员、管理员、监理员等)助手的身份,每3个~6个学生为一组跟随一个技术员进行实习,将整个年级学生分散到附近各施工现场实习。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实习时间安排在《建筑施工》这门课程开始,连续两个学期和暑假,约为一年时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每周(考试周除外)至少去施工现场两个工作日,具体时间由学生根据工程进度情况灵活确定,但以不干扰正常上课为前提,形成一种工程进度追踪实习模式。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要主动参与到施工的所有工作中去,并且要求自学“施工验收规范”“安全操作规程”等。学生每次实习都要填写“实习日志”,每半学期以主题班会形式座谈汇报工程情况和经验交流,每学期写出实习报告和施工方案。[3]

        (5)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根据我校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至少1年的锻炼,参与实际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以此来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考取工程师资格认证,进行“双师型”教育。通过这种锻炼,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具针对性,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施工现场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可聘请有现场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其内容大都是工程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有些问题很可能学生毕业之后就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可聘请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来讲课,主要使学生了解现代建筑施工中的最新知识。

        (6)改革考试方法,综合评定成绩

        针对《建筑施工》这门课的特点,我们改革了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采取与大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共两个大作业,一个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确定重点和难点,每人出一份试题并附上标准答案,根据出题质量打分计入最后总成绩;第二个是,在学期中间,我们根据课程内容给学生确定几个专题,让学生任选其一,写出一篇论文,而且论文的格式要和标准的学术论文格式相同,有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这篇论文的成绩也计人最后总成绩。在最后的总成绩评定中,期末考试成绩占50%,大作业成绩占40%,考勤占10%。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查资料,特别是学会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参考文献。[4]

        四、结束语:

        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这需要学院、系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从基础做起,从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做起,相信随着教改和教研的不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必将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李建峰. 建筑施工[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周兆银,张长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00-102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木质工程材料;木结构建筑;应用

1引言

木质工程材料在木结构中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木结构建筑行业的发展,无法充分满足木结构建筑行业的使用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对木质工程材料的设计应用研究,明确木质工程材料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关设计应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进一步提高木质工程材料的应用效率和应用价值。

2木质工程材料概述

2.1木质工程材料的类型

根据木质工程材料的加工处理特点,可以将木质工程材料分为胶合木结构、胶合板、大片刨花板等多种类型。工程木质材料保持了原有木材的无辐射、减震、调湿的优势,且能够有效解决木材易发生火灾、易被虫蛀以及容易变形的缺陷,也是当前建筑行业进行新型木结构建设的首选材料。胶合木主要是采用小方材或者板材,按照木纤维的平行方向在长度、宽度以及厚度方面通过胶合而制备成的木材产品。胶合木制造的构件尺寸可以打破树木尺寸的限制。胶合板普遍应用于轻型木结构房屋的墙面板、屋面板以及楼面板[1]。大片刨花板指的是长度为7cm、宽度为2cm、厚度约为0.8mm的大片刨花。平面结构上随机铺装制成工程用单板层积材也被称之为切片,胶合木质量轻、强度高、耐候性好,在工程建设领域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定向刨花板以木间伐材以及小径材等为原料,通过专用设备加工成长条刨花经过定向铺装、施胶以及干燥之后,热压成型的人造板为定向刨花版。定向刨花具有线膨胀性小、结合力强、强度高、耐水性好以及握钉力高等多种优势。

2.2木质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

木质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原材料的加工方式以及原材料的种类,木质工程材料的弯曲弹性模量以及弯曲强度一般指的是板材平板弯曲或表面弯曲的性能指标。木质工程材料的拉伸压缩性能与材料的弹性模量有关,一般指的是材料表面的抗压强度以及抗拉强度。材料的顺纹与横纹方向的抗压和抗拉性能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材料设计过程中,需结合材料的使用场合及材料的使用要求进行科学的产品设计。板材抗剪性能指的是木质工程材料表面抵抗变形的能力,由于外部压力的影响,会造成板材出现菱形形变,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参照材料的弯曲性能进行设计。

3木质建筑材料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建筑大量采用了木结构和木质建筑材料,故宫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而在现代,我国的木结构建筑却出现了一个断层,木材的使用越来越少,木质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我国现代木结构建筑的使用分布,除边远山区的简易木房,多用于一些景区的景观建筑以及少数发达地区的别墅等,整体使用量非常少,与优质木质建筑的高昂价格及占地面积较大有关,也与国内落后的木质建筑设计及木质建材标准件的缺失相关。国内的木质建材主要只是应用在门窗、地板等装饰部分,木质主体结构构件相对缺失,而且木质建筑材料没有形成标准件,不能批量生产,成本不能有效降低。因而出现了木质建筑材料行业整体发展滞后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人工林,进入21世纪后,逐渐迎来了砍伐期,木材年增量约为2.5×107m3;另一个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口木材关税大幅下降,我国可以通过比较优惠的价格买到俄罗斯、新西兰等盛产木材国家的木材,同时,可以吸收和学习国外对木材加工的许多高端技术,使木结构建筑和木质建筑材料行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审美观念和文化素养的继续提高,对木质建筑材料的欢迎程度也会随之而提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木质建筑材料将会是建材行业里不可忽视的一员。

4木质工程材料在木结构建筑中的设计和应用

4.1木结构建筑局部的设计

木结构建筑属于框架结构体系,外墙、楼盖及屋盖是建筑最为重要的结构部分,决定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刚度以及强度。在木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木结构的使用范围及使用条件,首先,工程项目建设人员需要确定建筑外观的物理尺寸,并进一步确定建筑结构的类型。然后,根据建筑外观、尺寸等计算建筑的楼盖、屋盖以及外墙。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建筑材料的类型以及结构布置的条件并对力学强度进行验算,保证材料的刚度和强度。楼盖和外墙的设计相对比较简单,主要采用倾斜木结构墙体和楼盖的结构类型。屋盖的结构设计相对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大木结构木屋架、轻型木结构木架以及胶合木结构木架3种类型。在进行屋盖结构设计验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外观尺寸分别确定各部分结构的特征,分别按照制定的技术路线进行设计。屋面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在对顺水条、挂瓦条以及屋面板的强度进行运算之后再确定所承受的载荷。

4.2砖石与木材结合

砖石砌体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坚韧的木材和坚硬的砖石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木材和砌体的功能。因为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建筑设计中将石材与木材相结合,可以产生独特效果,拥有更舒服的美学感受。砖石材料一般适用于地基和墙面,木材用于门窗、地板、楼梯和屋顶,木材的温暖感和轻柔的特点,可以使人们感受到自然和新鲜。

4.3混凝土与木材结合

混凝土是一种人造建筑材料,与金属材料一样有着坚硬、冰冷的特点,和木材的弹性、柔软的特性对比强烈。在建筑中融合使用2种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会更自然,使建筑显得理性、简单。另外,木质材料和混凝土在结构特性方面可以互补,使建筑材料的选择更加灵活。

5结语

综上所述,木质工程材料在木结构建筑中的设计与应用直接关系着木结构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必须加强对木质工厂材料性能以及结构分析的研究,明确木结构建筑的设计方案以及建设标准,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木质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木结构建筑物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5

在当前教育改革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有50%相继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何从企业引进人才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等方面入手,探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做法,并使之落到实处、长久不衰。同时阐述了校企合作与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以加快实现高校的转型发展目标。

关键词:

土木工程;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实践环境,通过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用工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1]。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离开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就得不到真实的实践环境,技能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本科院校也随之开展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模式:科研契入型、实习带动型、中介搭桥型、订单培养型。土木工程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土木工程实行项目管理承包模式。土木工程相关行业的特点是:产品固定,人员流动,以农民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管理人员粗放型管理。每个项目管理人员30~40人,每个项目接收实习生或者毕业生只有2~4人。这就决定土木工程校企合作必须联系很多家企业才能消化吸收。企业为了自身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一般不愿意接收高校的学生来“短暂顶岗”。有些院校虽然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是由于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大和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等原因,使合作关系可能无法长久继续[2]。

1.2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形式下,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数量年年增加,学校又面临学生就业的困境。重知识轻技能、重书本轻实践、重给予轻体验、重接受轻反思、重分数轻内涵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应用型人才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面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国家提出一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观念到行动,转型刻不容缓。但本科院校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1.2.1教育观念、管理观念有待更新面对新的形势,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解放,危机意识有,但缺乏改革措施,存在着转型工作被动、忙于应对等问题。

1.2.2师资力量较弱,科研意识能力不强,施工经验不足教师数量少,课程压力大,有上课的老师,没有科研的老师,来自企业的有经验的老师更少。年轻的教师比例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来自课本。

1.2.3基础设施较差,办学经费短缺增加一个土木工程实验室需要申请教育财政经费,程序复杂,手续繁多,从开始申请到运行一个循环要2~3年。土木工程实验室建立后验证性试验多,创新性试验少,试验耗材消耗大。仪器设备闲置,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1.2.4学科基础薄弱,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不高部分教材都是在互相参考,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上,没有将工程项目上先进的技术及时总结进教材。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以上所述校企合作、人才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在修改培养方案时,与用人单位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设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年安排;共同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校企一体实践教学、科研服务及管理创新基地[3]。

2.1在教学运行模式上,根据土木工程各企业的不同要求改变过去惯用一统的“3.5+0.5”模式为“3+1”、“2+1+1”、“2.5+1+0.5”等多种模式

即改变常规三年半在校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实习的常规做法,利用第四年一整年进行顶岗实习或者第三年顶岗实习后再回学校有针对性学习专业课;也可以在校学习两年半,实习一年,最后一个学期回校学习专业课和撰写毕业论文。根据合作企业实际需要几种模式结合应用。

2.2运用“互联网+”思维,将“课堂”带进企业,将微课、幕课引入课堂,引入模拟仿真教学课程

有针对性地将原教学课程安排作调整,将部分课程带入企业教学。即在学生实习空余时间,由企业提供场所和教学要求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学校派任课教师进入实习场所为学生进行集中授课。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幕课,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是学生课外延伸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载体,也是传统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校企一同参与建筑模拟仿真教学课件开发,三维虚拟仿真教学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将干瘪乏味的文字变成动画,实现可视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更能弥补实验手段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高。

2.3在教学课程中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单独开设试验课程

增加BIM建筑信息模型相关课程,增加结构建模辅导。将《材料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的试验课程内容整合,独立开设《钢筋混凝土试验》课程。将《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课程的试验课程内容整合,独立开设《梁柱墙力学实验》。

2.4建设中心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土木工程学生实习地点衔接受到季节和项目的制约,以城市为单位建立大中型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将各高校相同专业的实验室整合,资源共享,共同管理。增加综合实训项目,由企业有经验人员或者退休老职工配合高校实验人员进行独立核算,制定实习实训项目,各高校每年上报到基地实习项目和实习人数,实验室人员按照项目和人数进行成本核算、合理收费。这样即可以解决学生实习企业难找的问题,又避免实验室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问题。

2.5校企合作落地生根,切实做到让新老实习生的交替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关键在于高校要想方设法与企业协商找到共同的“结合点”,使其落在实地。使企业真正感受到学校实习生没有给项目带来负担,而是能够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为了做到既让学生能顺利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准备和寻找就业岗位阶段,又能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运行,学校主动与相关企业协商,共同制定了完善的高低年级学生实习衔接方案和长效机制。上一届学生回校前派出下一届实习学生衔接上,只要项目施工,学生就不放假。

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教师自身教育经验和工作经历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大多数教师自身接受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知识教育体系,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其次,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第三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知识积累不能适应本科教学要求,教师队伍引进企业人员数量过少甚至为零。打造一个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其目标是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强,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等应用型人才,最终形成打铁自身硬的营盘。解决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设一支“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3.1从源头入手,从企业引进高级人才

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公开招聘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3.2着力解决好目前普遍存在的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从企业外聘业师

高薪外聘企业专家进入课堂、协同授课,共同实施教学,加强课堂与实务的对接以及教师与业界的联系,培育校企合作教学团队。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4]。

3.3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师资培训,鼓励年轻教师进企业“下场”锻炼

制定应用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引进来,引进专业培训机构、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开展培训。送出去,设立专项资金,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教师企业研修工程”班,选派教师赴一线企事业单位定期挂职锻炼,使教师下厂制度化、常态化,达到教师主动要求到一线锻炼和服务的良好局面。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校企合作的应用性教材。

3.4开展教师“双能”认证活动,鼓励教师考职业资格证书

我国逐渐在建筑领域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以控制土建行业技术人才的准入选拔。实行“双证计划”要求中青年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证书。

4结束语

要想深入校企合作,就要打破常规,政策上给予激励。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实施青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教师教学工作差异化考核机制,创新教师薪酬体系,提高教师与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制度;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机制;建立优化实训资源配置和管理的运行机制;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效果。最终形成应用型教师用应用型的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辅以应用型的教学资源,以应用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的校企合作局面。

作者:彭军志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宋兆宽.关于全面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J].Occupation,2009(09):60-62.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6

【关键词】市政桥梁工程;扩大基础;施工技术

1引言

当前,国内市政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桥梁项目工程数量与规模也有了较大提升。桥梁工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政桥梁工程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人员业务素质及施工管理水平等,施工技术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在桥梁工程建设中扩大基础施工技术是一项常用技术,要想提高市政桥梁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必须认真分析市政桥梁工程扩大基础施工技术要点,严格做好技术控制工作。以下重点探讨市政桥梁工程中的扩大基础施工技术要素[1]。

2市政桥梁工程中扩大基础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2.1浆砌块石基础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在开始浆砌块石基础施工前,先要清理干净施工现场杂物、垃圾等,并在砌块上浇水以确保其湿润。在砌块施工过程中,由于水泥具有特殊性能,因此,施工现场不能有水渍,并杜绝水流入施工现场。混凝土作为重要的施工材料,在使用时不能自行进入施工现场,而要采取灌注方式开展施工作业。施工人员要格外关注施工场所的边缘地带,认真做好隔水防水处理工作,以免因水渍的出现影响整体施工质量。同时,浇水环节需要在水泥以及混凝土整体稳定后才能进行,以防止影响材料性能[2]。浆砌块石属于施工过程中重点环节,通常采取分层处理方式,并且每层处理要求存在一定差异。在砌块开始阶段,打好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基础施工材料主要是混凝土,需要清理干净并浸润完成后再开始灌装。灌装环节技术控制要点是每层之间的隔离,尤其是内层和外层之间,要确保整体弧度及砂浆饱满度,就必须控制好内外层之间的距离。通常而言,片石砌体对施工技术有着较高要求,工作层为2~3层,各个工作层的水平缝找平工作需要人工完成。特别是每个层次间的距离,抽样及测量工作都要反复多次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相互错综的效果,同时,不会对各层次韧性、强度等造成影响[3]。

2.2片石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片石混凝土施工环节即为混凝土基础施工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基层土比较干燥则需进行湿润处理。灌浆材料为水泥,混凝土整体处理工作需要在水泥第一层完成。而由于基层混凝土主要是用作基础使用,因此,需具备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当前,我国尚未针对这部分内容制定出较为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导致片石混凝土基础施工质量至今得不到显著提升。在片石混凝土基础施工过程中,技术要点如下:选用石块需具备良好抗冻性,高度控制在15cm以内,内部无夹层、表面无裂纹。石块抗压强度不得低于25MPa级混凝土强度等级,石块埋放数量需控制在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以内。针对片石混凝土砌体,石块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清理干净石块材料,将石块一半以上埋入捣实的混凝土中;在摆放石块时应均匀放置,石块间距控制在10cm以上。针对片石混凝土砌体,石块间距离宜控制在4~6cm。石块不能接近预埋体或钢筋,以免影响桥梁基础质量[4]。

2.3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在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过程中,完成基底与基坑验收工作后,钢筋的放置与绑扎工作需尽快完成。混凝土垫块放置在底部,保证用于保护钢筋的混凝土层厚满足设计要求,在定位准确的基础上进行钢筋预埋;严格验收钢筋工程,包括钢筋数量、间距、直径以及位置等,确保各项参数均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然后才能开始混凝土浇筑工作;在混凝土浇筑环节,将拌制完成的混凝土运送到施工现场,当倾斜高度较小时可将混凝土材料直接向基坑中倾倒,倾斜高度偏大时则要加设滑槽,并将减速钢梳焊接在滑槽上,这样一来混凝土可匀速进入坑内;在混凝土浇筑环节,应采取分层、连续浇筑方式,下层混凝土凝结前就要确保上层混凝土振捣完毕。在混凝土基础凝结完毕后需做好养护工作,包括覆盖与洒水。对于普通硅酸盐水泥,养护天数常为7d。如果混凝土中掺入矿渣或火山灰,养护天数则应延长至14d以上[5]。在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排水困难情况,此时可采用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方式。对桥梁基础工程而言,水下灌注又分为两种:一是水下封底,二是水下直接灌注。水下封底要将水排除干净后再进行基础砌筑,封底仅仅是为了防止渗水,混凝土并不用作基础,而只是用作地基。水下直接灌注混凝土常用的方法为垂直移动导管法。若封底面积比较大,一般采取多个导管,按照由周围到中间、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标高应控制在大致相同范围内,这样混凝土才能将基底全部充满。此外,确定导管数量以及位置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包括封地面积、导管作用半径以及障碍物分布状况等。

3市政桥梁扩大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措施

1)地基检验应满足下列标准:基坑内部地基承载力要与设计要求相符;根据地基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地基施工,处理完成后的地基要与设计要求相符;在基坑回填工作完成后,管线上部压实度应满足规范标准;通常而言,水下混凝土在灌注后与水接触的部位只有表面,其他部分混凝土与正常灌注混凝土没有区别。对于接触到水的表层混凝土,可将水排除干净,然后凿除这部分混凝土。2)基坑回填应符合下列要求:基坑回填完毕后,填方压实度应在85%以上(除地下管线与道路部分的回填土方);填料的选择要与工程设计一致,所用材料不能出现杂物,以免对填筑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无论是基坑回填还是夯实工作,都要采取分层施工方式;严格验收现浇混凝土基础质量,确保满足规范标准,针对质量不稳定的回填土材料,需要在严格验收、确保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作为市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道路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浆砌片石、浆砌块石、片石混凝土以及钢筋混凝土等属于较常见的扩大基础种类,在施工过程中应基于不同材料的特性进行技术管理与施工质量检验,确保符合各项要求。

4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市政工程建设事业发展。作为市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的正常运转。随着建筑市场日益完善,许多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工艺逐渐被应用到市政桥梁工程建设中,扩大基础施工技术即是如此。在市政桥梁工程施工中运用扩大基础施工技术,需认真研究该技术特点、工艺流程及相应的材料特性,严格控制施工细节,对桥梁施工展开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把控,确保市政桥梁工程整体性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发.浅析市政桥梁工程中的扩大基础施工技术之我见[J].中外企业家,2018(6):83-85.

【2】丁新.市政桥梁工程中的扩大基础施工技术探索[J].江西建材,2017(9):211+213.

【3】陈镇清.市政桥梁工程中的扩大基础施工技术与控制措施[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7(1):25-27.

【4】李泰伟.浅析市政桥梁工程中的扩大基础施工技术控制措施[J].价值工程,2014,33(18):104-105.

【5】许俊飞,徐超.谈谈市政桥梁扩大基础施工技术[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2):161-162.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7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评价体系,培养目标

0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着力建立持续改进[1-3],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升。持续改进的模型有很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戴明环、EC2000双循环、罗杰斯内外循环[4]、李坤崇三循环和李志义持续改进机制等。戴明环又叫“PDCA”循环,是由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首先提出的[4]。李志义在论文中明确提出了持续改进的重要地位和凸显作用,并且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过程中持续改进的必要性进行了强调[5]。陈平(2014)在论文中指出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柱要依靠工程教育专业的持续改进[6]。赵亦希在论文中强调持续改进需要在课程上、在教学上和全部毕业要求三个层次,针对性、周期性地对评价各项毕业要求[7]以上的研究成果仍集中在讨论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层面,对针对工程教育认真的持续改进评价体系却鲜有研究。论文着力通过开展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课程质量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等四方面评价,将持续改进贯穿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全过程,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持续改进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做好专业认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的应用需求。

1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机制

对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应解决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改进后的培养目标能否符合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发展需要;改进后的培养目标能否符合单位的用人需求;改进后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科的发展趋势的需要;改进后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需求;改进后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生毕业5年后在专业与社会领域的预期。为健全合理的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机制,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充分利用评价主体的地位,健全评价周期和评价方法,进行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1.1校内评价

校内评价主要包括学校、学院两个方面。结合《关于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等文件,学校聘请校内专家针对培养目标描述、培养目标定位、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内容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提出修改意见。学校合理性评价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每四年进行一次。学院合理性评价根据应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就业领域汇总内容每年进行一次。2015版专业培养目标校内评价中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意见及建议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和社会发展需求,但就业领域描述较为宽泛,应进一步凝炼;培养目标中针对交流沟通能力描述需要进一步精炼等。

1.2校外评价

校外评价主要包括毕业生(往届)、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等三个方面,采用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表形式进行,学院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信息,对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价。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对比分析不同调查对象对培养目标的评价结果和相关的意见建议,形成评价分析报告,供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时使用。对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中,向往届毕业生一共发放了423份调查报告(收回340份),从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调查结果统计可以看出,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较高,各项培养目标认同度均达到86%以上,基本认同达95%以上,如图1所示。

2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

依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建立了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课程设置能有效地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近两次课程体系设计与修订,有14名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照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土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通过召开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毕业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校友和用人单位走访调查等形式,定期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评价。课程体系的评价结果用于课程体系修订情况及课程体系的调整,针对课程需要整合、学分设置不够合理、工程与社会等非技术指标的课程数量不足等问题进行持续性的改进。

3课程质量评价

完善课程质量的评价,就是基于主要教学环节评价结果,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评价结果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几个主要教学环节进行了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制定了改进措施,用于新一轮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为例,该课程在2013级学生的学习中,存在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考核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提出增加课程案例分析考核内容,具体以工程实例为背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依据规范规程要求查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讲授中注意对学生结构概念知识体系的构建,建立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和实际工程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明确各种考核内容的评分标准,严格按标准评分。在2014级学生的教学中,进行了整改,通过工程实际案例的引入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上一轮有所提高,80分以上学生较上学年13级提高,试卷不及格人数较13级下降;5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分别为0.78,0.88,0.71,0.94,0.86,除课程目标2均比上一轮高。

4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通过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等调研形式,利用校友会、QQ群、微信群、互联网等载体发问卷,及时收集应届毕业生、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等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学习、毕业生工作和企业人才需求等情况,形成分析报告,提出整改措施,并及时反馈到以后教学活动中。建立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和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动态跟踪。

5结语

1)培养目标作为持续改进机制的重要指标,要充分利用评价主体的地位,需要重点强调评价周期和评价方法,可对培养目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合理的课程体系需要充分依靠有工程实践经历的能力企业或行业专家,采用各种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毕业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校友和用人单位走访调查等形式对课程体系进行反馈与修改。3)课程质量评价指标需要充分依靠“课程达成度”作为重要手段;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调查周期应至少一年。4)由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课程质量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这四个评价指标构成了“四位一体”的持续性改进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贾影,曹艳梅,巩慧.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评价系统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4-5.

[2]杨雄,杨晓萍.转向与变革:专业认证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质量建设路径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2):64-72.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1概述

众所周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为己任,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1]。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2]。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双一流”高校不同,并不是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培养,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流本科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把一流专业建扎实、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名单。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依托专业教学、实验与科研、工程项目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育模式[4]。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学生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等实现整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涉及学科多且广,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探索,我系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互促互进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2问题现状

2.1师资、教学资源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左右,曾经一度达到了1∶25的严峻局面;我校属于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设施设备相关的费用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办学经费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2.2专业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办学之初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在母体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课程的设置虽然进行了修改但与母体学校相差不大,课程多且难度大,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压力。这样专业培养计划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此外,课程选择、类型划分以及比例设置缺乏合理性,尤其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更是缺乏科学性地安排。

2.3实践创新平台

办学初期教学安排主要是根据培养计划设置的理论教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教师疲于备课、上课,忽视了学生第一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活动,缺少课外的实践创新平台,特别是缺少与知名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实训平台等,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企融合深度不够、与社会需求脱轨等问题。

3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分层次,增设针对考研学生的提高课程与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狠抓立德树人、教风与学风建设,强化教师严谨治学、敬业精神及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健全教学规范化制度,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听课制度》《教学业绩年终考核制度》等文件,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坚持督导和学生评教两个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形成了“问题反馈、跟踪督改”的质量监控闭合体系。通过金课、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模式等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的提高,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显著地增强。我系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开展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化、网络、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教学方式,着力建设一批省级“五大金课”和一流教材。目前已经建设了省级一流课程3门、编著了省级教材1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7项。

3.2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文件,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5]。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基于高等教育运行规律,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体现专业自我特质和特色,将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诸多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机组合,以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6]。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不断地让我们认识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优化。优化专业培养计划要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生源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标性和高效性,既要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又要具有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培养计划优化调整过程中,实现土木类人才培养计划、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专业与企业、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7]。根据地方行业对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我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经管、商务、轨道交通等学科的内容,实施“土木+工商管理”“土木+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为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设置相关的课程。专业课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知识,也要体现出全面的专业性知识,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我系在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方向,开拓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结构智能检测四个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课程群构建了教学团队以提升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水平。目前建有混凝土教学团队、钢结构教学团队、BIM实训技术教学团队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系积极推进教学成果的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积极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元素,建设在线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编著国家规划教材等。在此基础上,我系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教育学生要有工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3.3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

主要体现在提高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课内的实践活动主要为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教学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专业实验、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等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活动,我系实践教学学分在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例从原来17%增加到了25%。目前,全国土建行业和相关企业都极度缺乏BIM应用型人才,具有技能的本科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推进BIM发展的制约性条件。针对社会和行业反馈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质保量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BIM技术人才输送至社会及行业。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8]。我系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将“1+X”中X(专业技能与特色)“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筑装配化技术”纳入专业培养计划。BIM实训课程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体系,内容完全覆盖了“1+X”BIM证书所有的考核内容。此项教学改革探索了独具特色的、本科阶段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利用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阶段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往往仅针对土木建筑全过程设计中的某一环节(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暖设计、概预算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训练,对于行业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所欠缺。土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需要土木类技术或管理人员掌握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全过程内容,其对各个环节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进行基于设计、施工一体化全过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实践训练。在全过程毕业设计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将本科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例如通过建筑设计环节总结房屋建筑学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基坑设计环节总结土力学、地基基础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结构设计环节总结力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设备设计环节总结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环节总结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概预算等相关课程知识,最后将总结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全过程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实践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的新苗人才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二课堂等多样的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平台才能开展,平台建设是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奠基石[9]。为了确保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系搭建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平台,在此平台上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企业工程等专业实践等活动。专业导师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外实践与创新拓展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2020年度取得的成绩为例,在第六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系报送项目19项,其中获校级一等奖1项、省级优胜奖1项;在第七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2项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获一等奖;在第八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有3项入选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7项入选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专业类第二课堂项目中,23项专业类第二课堂获得校级立项。

3.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

近年来我系积极推进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了校-系两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思路,在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项目,共同指导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同管理实践全过程,共同考评学生,形成了校企共建、共育、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实践教学的内容更为注重模拟和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状况;学生参与的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与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近三年我系与50多家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近500多名学生在校外的26家实践基地实习与实训,多名教师到政府业务部门和企业挂职,几十名企业技术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和讲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此外为了弥补高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通过专业导师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选聘浙江上嘉建设、浙江宝业、浙江绿筑、上海建筑设计院等多家企业的12名企业负责人或工程师担当学生的企业导师。

3.5重点实验室平台

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目前土木工程系利用土木与环境高性能功能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我系先后有1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基金、教师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参与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件。专业教师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此类毕业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展开,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能够受到“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训练,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外,我系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倡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他们的科研项目申报以及服务地方企业的意识。2020年度我系新增9项纵向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基金项目6项。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2020年实验室新增横向项目12项。

3.6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物色并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成功引进了教学科研俱佳的教授、国内外土木专业名列前茅的博士青年教师多名,我系的师资队伍质量、学术竞争力显著地提升。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系加大人才引进的资助力度,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注重面试环节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综合素养、国际视野、发展潜力等全方位的评价;实施45岁以下青年教师4年个人学术发展规划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有路线图、有目标追求、有适度压力地良好发展;实施入职新教师旁听教学质量高的年长教师主讲的课程制度;实施专业教师听课、评课、试讲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参加系内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技能,主要体现在专家听课、学生评课的优秀率不断提高以及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和人次逐年增多。此外,我系积极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科研项目申报意识。近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工程项目增多,科研能力增强并带动了教学水平提升。第二,大力推进系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安排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50%的教师具有企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相关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和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6人,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4存在问题及总结

4.1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师资问题由来已久,是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发展的一大“软肋”。目前独立学院师资仍是以返聘的母体院校的派遣教师、公办离退休教师、刚毕业的硕博士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企业工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等人员组成。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分布不均,人才容易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加之独立学院正处于“转设”的关键期间,师资队伍的人才流失增多,师资问题依旧凸显。此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创新应用型”还是具有技术的、复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和行业做全方位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

4.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