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态栽培与增效养殖技术研究

水稻生态栽培与增效养殖技术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农业改革的深入推进,水稻生态栽培逐渐推广和普及,进而产生了极佳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南方具有特殊的山水地理优势,在水稻生态栽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立体养殖,不仅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基于此,以南方地区为例,简要地分析了当地水稻生态栽培与增效养殖技术,旨在为水稻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水稻;生态栽培;养殖技术

在我国粮食作物种植中,水稻占据的面积最广,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尤其是水稻栽培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种植逐渐成为了水稻增产增质的保障及趋势。从理论上研究水稻生态栽培不仅可以为实际种植提供理论借鉴和依据,同时可以总结栽培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探索出优化解决的对策和途径。由于我国南方具有优越的山水性地理特征,因此在生态养殖方面的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已经总结了大量经验,并突破了多项养殖领域。增效养殖模式下的水稻种植,可以实现不施化肥、农药、不喂饲料的纯生态养殖。因此生产出的大米和附属品不仅绿色天然、无污染,而且具有极高的保健和营养价值。因此,研究水稻生态栽培与增效养殖技术是一项关乎民生和利国利民的大事。

1生态水稻栽培技术

生态水稻栽培技术是指在绿色、天然和无公害的理念下,运用现代水稻栽培技术和方法,进而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水稻种植新模式。目前,生态水稻栽培多与其他经济模式相结合,使得生态产业链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进而形成农、林、牧、副、渔等多方面综合生产,是现代农业的缩影。生态水稻栽培技术是根据生物学循环规律,可以深度提升对太阳能、生物能以及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并使其在水稻栽培体系中得到最佳化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成本投资,而且实现了对纯天然绿色生态的保护,进而提升水稻及相关养殖产品的品质。水稻生态栽培分为三种模式,分别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模式。初级模式即在稻田中引进其他物种,进而通过该物种与水稻之间的互作,在降低农业投入成本的同时,又强化了稻田的生态性能,因此稻米品质和额外收益都能得到同步提升。该模式的常见形式为稻田养鱼、泥鳅、蟹、鸭、虾、鳖、鳝、青蛙和田螺等。中级模式就是在稻田中引进多种生物,使各个生物形成相互依存的稳定生物链,进而生成立体式生态环境种植模式。高级模式较为复杂,目前在我国农村仍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但凭借其系统内部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的高效率特点,既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系统非常稳定和持久。

2生态水稻栽培实施步骤与方法

2.1选地

生态水稻栽培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选地,一方面,适宜的植地可以为水稻生产提供品质的保障,因此在确保空气和水土等基本要素无污染之外,还要确保水、电、路三通。另一方面,植地还应土质肥沃,透气性良好,不能漏水。

2.2选种

选种环节是提高生态水稻质量的核心,因此要挑选抗逆性、适应性强和口感好的品种,同时确保品种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匹配,插秧不宜过早,而且水稻种子必须要经过安全审定。总之,水稻质量与种子的综合性能息息相关。

2.3育苗

生态水稻栽培还需要在秧床的管理方面加大投入,例如在阳光和水源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1)秧床在起苗后应该及时施农家猪粪、鸡粪等有机肥,同时在在播种中还要稀播。(2)强化对秧苗的管理,尤其在水分和湿度控制以及灌水时间上要与标准保持一致。(3)在膜内控制温度,同时根据秧苗龄期采取壮秧措施。

2.4管理

生态水稻栽培的田间管理,应该有效协调施肥、灌溉以及对病虫害的防治。为了确保生态无污染,施肥一定要用腐熟的有机肥。此外,及时清除杂草,并坚持湿润管理以及水产动物防逃模式,最后,选择高效和低残留的生物农药。

3增效养殖技术

近年来,我国稻田养殖技术不断衍生和升级,由传统的稻鱼型逐渐向其他稻田经济养殖转型,其中比较典型且养殖区域和规模较大的是稻蟹型、稻鳝型和稻虾型等。除了与水生动物发生关联之外,很多地区还尝试种植稻田莲藕和茨菇等,可以说养殖方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向多品种内涵式方向发展。传统平板式养殖虽然能够提升稻田的利用效率并增加经营者的经济收入,但效果并不显著,这与规模化、机械化和科学化水平较低有绝对关联。随着农业科技产业的深入推进,在农民生产理念发生天翻地覆改变后,目前稻田养殖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而且养殖范围也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扩展,以往粗放型的自产自销式养殖业向产业化经营转变。虽然增效养殖具有极高的经济前景,但实施和规划中还要确保坚持以集中连片发展为主,尽量利用低洼地、田头沟和排水河,使稻田养殖与农田水利建设相辅相成,积极鼓励规模经营并统一布局,以建设出远近闻名的稻田养殖专业化特色村,最终实现鼓起农户的钱袋子,又为民众提供健康安全的食物。

4结语

水稻生态栽培与增效养殖的深度结合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餐桌食物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因此无公害、绿色、天然的大米和水产食材将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这就需要农业科研部门不断培育和研发水稻种植的新技术及产品,同时政府还要继续鼓励水稻立体和规模化栽培力度,进而拓展国内其他有条件进行多种水稻经营种植的地区,最终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王成荣 骆涛林 单位:云南省陆良县经济作物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