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气象现代化工作方案

县城气象现代化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全面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和“四个一流”建设的要求,通过发展气象科技、引进培养气象人才、更新气象装备等措施,到2020年,全县综合气象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预警服务体系更为健全,防灾减灾保障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得到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力度显著加大,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主要任务

(一)气象业务和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气象业务基本实现现代化

综合气象观测网更加完善。到2020年,全县新(改)建15个7要素以上区域自动站,平均分布密度达到5公里,重点区域达到1-3公里,实现乡镇和气象灾害多发重点村全覆盖,确保常规气象要素及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实现自动化观测,区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0%以上。建立布点合理、探测要素齐全、基本覆盖全县特色产业区的为农服务自动化观测体系,新增8个农业气象监测站、30个土壤水分观测站。开展雷电监测预警业务,全县建设10套大气电场仪、2套闪电定位仪,并做好雷电监测网组网工作。完善县级气象现代化设备运行保障体系。加强对气象探测设备的运行监控,提高气象网络通信、探测装备维护维修能力,实现自动气象站等气象探测设备计量标校和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数值预报产品使用与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气象观测站等综合探测资料的分析应用能力明显增强,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全面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平均提前15—30分钟,并实现全程滚动和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3天乡镇天气预报、7—10天城市天气预报和10—30天延伸期天气趋势预报,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预警准确率达到80%,温度预报准确率达到90%,一般性降水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预报预警信息体系更加健全。建立健全全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体系,充分利用全县突发事件预警平台,综合利用各部门信息传播资源和现代通信手段,理顺预警信息与传播流程,建立预警信息快速“绿色通道”,实现气象预警信息统一运行和管理。

(二)公共气象服务与决策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基本实现社会化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加强。初步建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决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敏感性显著增强,气象公益服务受众面明显增大。气象产品供应和气象信息传播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种类增加,广泛推出决策气象、公众气象、农业气象、旅游气象、交通气象、电力气象、城市气象、气候与气候变化、气象预警信息等气象预报服务产品,拓展环境气象、生态气象服务领域。基本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90%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拓宽社会公众接受气象信息的渠道,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和“三农”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明显增强。

(三)气象业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建立气象现代化建设与运行的稳定投入机制

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布局,开展?柑、红心猕猴桃、烤烟、蔬菜等特色支柱产业的农田小气候研究和生产过程中的气象服务保障;以人工增雨抗旱和烟叶防雹为重点,全县建设4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炮点,建立一套人工影响天气三级指挥平台,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监测站网,在吉凤高速、吉怀高速、凤大高速等新建6个交通气象监测站,构建交通气象信息处理共享平台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交通气象预警服务系统,重点加强大雾、风暴、积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预警;进一步完善旅游气象服务领域,强化旅游气象服务气象设施建设,在古城景区、景点,建设2套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游客气象信息;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尾矿库的监控与气象灾害预警,建立完善动态数据库;大力推进生态气象业务建设,新建2套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站,开展大气负氧离子站观测和数据应用研究。

(四)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为重点,着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化

建立气候与气候变化监测系统。提高基准辐射与气候系统多圈层综合观测能力,建立温室气体、气溶胶等大气成分的长期监测分析,构建高分辨率气候系统资料数据集和极端气候事件数据库,准确反映我县基本气候状态和气候变化事实及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建立和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体系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数据集,开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研究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关键技术,开展延伸期天气气候预测,提高月、季、年气候趋势预测能力。增强灾害性、极端性气候异常期的基本气象要素定量评价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评价)业务。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发生规律研究,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定量模型,开展气象灾害的早期分析识别、预测预警、滚动展望和风险评估业务,健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制度,建立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和风险分担策略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夯实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基础。完善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及灾情的收集上报工作,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重点加强高风险区域、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化政策性保险气象服务。编制以暴雨、洪涝、雷电、冰雹、干旱、冰冻等为重点的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应用,为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健全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规范,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和气象灾害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的综合评估方法,在城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三、时间安排

全县气象现代化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一)方案制定和上报(2015年1月底前)。

主要工作任务为:制定下发《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成立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组织工作机构,分解建设任务,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建设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5年2月—2019年12月底)。

主要工作任务为: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旅游气象服务、雷电预警监测、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等八大气象重点工程建设。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6月底前)。

主要工作任务为:组织开展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总结验收,编写建设总结报告,评估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成立包括气象、发改、财政、水利、国土资源、民政等部门参与的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本地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大力支持、协调配合,确保我县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

(二)强化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

县人民政府将气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安排财政预算时,统筹考虑气象事业发展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人员经费,并随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加大气象事业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财政投入,保障各项气象业务服务的正常运行。

(三)强化气象台站建设。

要进一步改善本地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满足各项业务功能需求;完善气象综合业务体系,建设县级气象预警分中心,进一步提升县级防灾减灾能力。

(四)强化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健全和加强本地区气象法制、防雷管理、气象灾害管理等工作机构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气象依法行政和服务基层能力。同时要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力争到2020年,气象部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达90%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达20%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达20%以上。

(五)强化考核评估。

县人民政府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把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列入年度考核,按时间节点建立跟踪督查、动态考核制度,认真做好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工作,准确把握发展进程,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