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调查报告范例

年味调查报告

年味调查报告范文1

项目教学法于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它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2003年,德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职教所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把项目教学法引入职业教育中,自此,项目教学法开始盛行。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以课程实践任务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习过程成为师生主动参与的创造与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目标与内容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而项目教学法是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技能和知识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具体开展工作的方法;传统教学法选取教学内容时考虑的是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而项目教学法选取教学内容时,则根据工作实践要求而定,具有针对性、应用性。②教学手段与参与程度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被动的,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转为了双向的互动交流。③学生能力培养不同: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针对项目目标与内容自己制订计划,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计划,最后评价项目成果并反馈,是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因而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项目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某一项目,小组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做到这些。

2、项目教学法在健康教育学课程中的应用

2.1分解教学目标,设计项目任务

项目的选择是项目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的项目要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挑战性等特点,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健康教育学课程虽不像技能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但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因此可挑选学生已有经验和贴近学生生活或热点社会问题的话题作为项目主题,然后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层层分解任务,全面培养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在讲解第八章传播与传播技巧时,本章内容较贴近学生的日常交流活动,因此学生对此内容饶有兴趣,我们确定了项目主题“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倾听者”,要求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观看视频,分析成为一名好的倾听者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自己的倾听习惯与课本上的倾听技巧存在哪些差异?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这样既有助于自身良好倾听习惯的掌握,也有助于文化素养的培养。总之,在项目教学内容设计上,项目任务要与课堂目标贴合,理论学习要与实践运用结合,突出项目设计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2.2成立项目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明确教学内容和项目要求后,项目任务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小组一般6-7人一组,每组选派一名组长。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和课程编排的差异,教师在分组时既要关注团队整体水平,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小组成员协调均衡。小组根据组员兴趣选择话题,细分任务,分工准备,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位组员。

2.3导入项目情景,落实项目任务

导入项目情景主要是让学生进入健康教育学学习的情景,活跃学习氛围,为自主学习阶段做好准备。比如在讲解个体行为的矫正时,播放了四种常用个体矫正疗法(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示范疗法、强化疗法)的典型视频,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种疗法所针对的矫正对象的特点,以及各种疗法的具体应用过程,教师适时导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进入项目情景,确定项目任务。确定任务后,教师对完成的项目任务所需要的健康教育学理论知识、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讲授,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和项目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商议、确定具体任务和成果展现形式。学生实施项目的具体行动,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小组之间和组员之间交流讨论,找到最佳方案。因此项目教学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2.4组织项目汇报,展示项目成果项目完成后,老师组织项目汇报,学生展示项目成果,这可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潜在学习动力。

2.4.1表演秀比如“帮助吸烟者戒烟的技巧”项目展示时,一组同学把理论内容改写成生活剧本,分角色扮演,并尽可能地利用经典电影中的对话,模拟人物的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展现形式逼真、幽默,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由于表演与学习内容相关,学生充分运用了理论内容中学到的技能与方法,即巩固了戒烟的理论知识,又锻炼和提高了健康促进的综合应用能力。

2.4.2角色扮演

在“人际传播技巧”项目展示时,一组学生模拟村医随访高血压病人的过程。他们根据相关理论内容分角色扮演,一人扮演村医,一人扮演仅具有高小文化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村医详细询问了该高血压病老人的日常饮食和作息习惯,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高血压病人进行了相关健康指导。由于扮演内容与医学生所学医学基础知识和以后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其余的“观众”都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谈话技巧和医学思维能力。

2.4.3PPT课件展示

在完成“健康促进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项目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上网查询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相关疾病的背景资料,并制作PPT课件进行展示。每个小组就不同的健康主题精心制作了课件,并配有音乐、视频、图片以及文字解说,内容翔实、妙趣横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具体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的相关标准,更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项目实践能力。

2.4.4撰写调查报告

在讲解第十五章学校健康促进时,师生共同确定“我的健康学校”为项目主题,要求学生提交5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老师首先讲解了调查报告的写法和格式要求以及如何制作调查问卷,并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学生通过对身边同学以及学校教职员工的调查和访谈,较好地完成了调查报告的写作。通过本项目,学生掌握了调查报告的正确写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健康学校”话题的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2.5评价项目成果,反馈项目信息

年味调查报告范文2

在实施实践教学之前和之后对学生进行试卷测试,试卷分别叫前测试卷和后测试卷,每卷均为20道题,总分100分。2个班共89人,89份前测试卷全部收回,后测试卷89份回收86份。前、后测试卷主要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认识以及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兴趣、科学价值观等的变化。从统计结果来看,由前测试卷中学生对STS知识了解过少,甚至没听说过,到后测试卷中了解了STS的内涵这就是一个进步。学生们普遍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性,对后测试卷中提到的是否修建核电站,有20%的学生表示反对,比2009年的问卷偏高(原来是12%),估计日本的核泄漏事件留下了阴影。与2009年的师范专业学生相比,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严谨性不如师范生,数学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更强,做实验时更易入手,对科技的领悟力更快,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关注。值得欣慰的是,两届学生后测试卷中对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提高了10个百分点。我们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哪些内容的理论性更强,哪些内容更与实践相关,哪些内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能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渗透,然后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最后按计划实施教学,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2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

我们以《大学物理》(匡乐满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第一册为例,主要内容是力学和热力学。根据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经过仔细阅读和讨论得出了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3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找出大学物理教学与STS教育内容渗透的结合点后,我们制订出了教学计划。除在常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外,还举办专题讲座,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开放实验室,撰写调查报告、问题探究报告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3.1举办专题讲座

我们首先给学生进行了一次STS教育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STS教育及信息高速公路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客观分析“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社会经济影响,即“信息高速公路”不仅将深刻改变社会经济形态和结构,而且将永久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但它也可能带来许多明显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社会变得更加脆弱、道德沧丧、人的行为异化、隐私权进一步受到严重侵害等。如美国“棱镜门”事件,“人肉搜索”,各种电信和网络诈骗。

3.2在常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根据表1中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我们在常规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章节渗透STS教育,包括理论、实验和习题,贯穿整个学期;重视实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新的科技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讲第一章离心运动时,描述其利与弊。联系网络、媒体上报道江西省两女童被洗衣机绞死事件,告诫学生一定要正确、小心用电,使用洗衣机后拔断电源线。第三章狭义相对论中,STS内容有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宇宙的奥秘(宇宙速度和膨胀宇宙)、月球探测等,并且结合我国月球车玉兔号成功着陆月球表面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科技探究能力。

3.3成立科技创新开放实验室

我们将“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实行开放教学,因为杨氏模量测量仪用到了光杠杆放大原理,还要用望远镜观看平面镜内反射的标尺像,趣味性比较强。此时力学实验室对全校所有学生开放,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同时,针对“转动惯量的测量”实验,我们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器材,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测量,最后写出误差比对实验报告。

3.4成立兴趣小组

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兴趣小组,收集各种科技信息,每两周汇总一次。一学期来,大家收集到很多的科技信息和科技动态,比如有:比特币、智能手表、谷歌眼镜、旋转磁场直流电动机、可穿戴设备、云服务、手机桌面软件、特斯拉汽车公司推出的TeslaModelS纯电动汽车、苹果两款最新的iPhone手机,iPhone5s和iPhone5c。“狗币”(Do-gecoin)是一种更奇葩的虚拟货币、无人机投递(PrimeAir)等等。

3.5开展问题探究

调整教学计划,选定了2个题目给学生探究,一个是“在车上体验力和运动”,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都行,发现力学和动力学原理。另一个把讲座“解读人体的能量来源及其转化”改为问题探究,人为什么要吃饭?冬天为何要烤火取暖?胖子和瘦子是怎么来的?并要求写出研究报告。

3.6撰写调查报告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了解科技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是STS教育的精髓所在。我们给出“物理污染知多少”课题,要求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物理污染,远的如某居民区污染调查,某工厂污染调查;近的如校园污染调查,某栋学生宿舍楼污染调查。可以采取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资料查找等形式进行,写出调查及整治报告。从撰写的调查报告看,学生们通过这次调查,对“物理污染”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知道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振动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热污染和光污染,了解了这些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学到了很多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知识,并明确表示“减少物理污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后会更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

4结论与启示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教学与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相比,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物理学知识与其它学科以及技术、社会的内在联系;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不再局限于指定的时间和教室;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以讨论课、研究课为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由单一性转为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增强好奇心和兴趣,学生的创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实施基于STS的物理教育可以成功地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以填补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

实施基于STS教育的物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障碍是:实施STS教育之后,物理教学的容量加大了,这需要教师在课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搜集资料和备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也要系部领导重视,可适当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评价也要多样化,不再局限卷面评价和实验评价,而要把小论文、小制作、调查报告等纳入评价体系中,实现评价多元化。

年味调查报告范文3

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前者认为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只需要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后者认为知识不是纯客观的,学生是有主观意识、社会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前者教学目标更注重知识目标,而后者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前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教师的讲授,鼓励学生机械的记忆,而后者更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发现、质疑、思考;在教学评价上前者往往以分数来衡量一切,而后者更注重综合性评价;在作业布置上前者除了题,还是题,而后者注重通过调查报告、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潜心研究,勇于实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中政治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政治课常上常新。以往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大多数政治教师会选择照本宣科,严格遵循教材的章节和内容死教书,教死书,依次讲授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的含义、表现特征、评价四种消费心理、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号召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样的课堂可想而知,圈圈划划背背的政治课堂既枯燥,又无味,学生昏昏欲睡也实属正常。遵循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施教,本节课会让学生有兴趣盎然之感。

(一)课前任务要明确。

教师课前做些关于不同人群的消费的小案例,让学生去做调查问卷。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课上汇报。

(二)课中甘当配角。

以往政治课堂几乎是教师一言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教师要甘当配角,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调查结果。

2.班级同学共同交流探究分析调查结果。

3.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总结常见的四种消费心理。

4.学生分析四种消费心理的特征及评析四种消费心理。

5.师生达成共识

大力提倡求实心理。

6.应用理论搞实战。

假如你是“月光族”的理财顾问,你应如何建议他们进行科学合理消费?

7.引导学生得结论。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8.发挥主体作用,深度探究。

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经济发展要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它对我们的消费提出了哪些要求呢?什么是绿色消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怎样才能做到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9.学生阐述,教师完善总结。

10.布置作业出新招。

以往家庭作业就是做练习,搞题海战术,学生抱怨声不绝于耳,但是作业形式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顿感新鲜。本节课课后教师可让学生深入社会(校园),联系实际,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心理面面观,或者根据案例:备受网络争议的“谢师宴”,在每年高考结束后的8—9月初开始盛行,饭店会推出各式的招牌吸引各位家长。有调查统计显示,近五成的学生表示,高考后的消费支出集中在“旅游”和“谢师宴”,因此被网友称为“后高考时代”,对此你如何看待?撰写2000字的作文来阐述你的观点。

三、积极反思,不断提高

年味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经济学;实践;改革

经济学原理是整个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碰到经济问题,经济学力图用经济学中的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我们期望学生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经济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自建校开始,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便开设了本门课程,2014年新增的投资学专业也开设了本门课程。但是由于本门课程自身的特点:(1)理论比较抽象,很多规律属于社会科学,需要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所以对于经济学的理论理解起来有难度。(2)图形较多且复杂,经济学目前的发展趋势以定量或实证分析为主,因此,在分析时用图形更加直观。(3)需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在经济学理论中,很多经济理论和公式都是通过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但对于一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基于经济学的这些特点,大部分学生表示这门课程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在期末考试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未达标。针对这种情况,本课程老师提出了要进行经济学的实践课程改革,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1课程和教材改革

由于经济学的重要性,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时一直作为学位课,在2009-2013年的学时一直为90个学时(后来减少到54学时),但同学们反映90个学时太多,一个学期既要学微观又要学宏观,精力上跟不上,而只开设54个学时,又不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2014年,课程老师对本课程进行了改革,将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大一下和大二上分两学期开设,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的完整,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教材方面,课程老师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2014级以前的学生均采用了国内的学者所编著的教材,国内的教材大都逻辑清晰,条理明确,但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这些教材普遍难度太大,理论性太强。2014级本科的同学使用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是经济学的经典教材,案例较好,很适合初学者学习,但由于是国外学者所著,案例多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这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均存在差别,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鉴于这种情况,本课程所有老师于2016年编写了一本教材,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引入了大量与实事相关的案例,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2案例教学法

我国高校目前的经济学课程的授课形式大都以老师讲授为主,而且有很多老师采用的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方式,因为有大量的公式和图形,学生则努力抄笔记,对于所学知识并没有深入理解,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本课程的老师尝试使用了案例教学法,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案例,以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如在讲授微观经济学中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由于机会成本这一概念和现实中大多数人理解的成本这一概念有点差别,首先,请学生思考自己上四年本科的成本有哪些,开始大部分同学都只能想到学费等通常意义的成本,在老师的提示下,有一部分同学还可以想到的成本是由于上四年大学而花费的时间或有可能创造的收入。通过这个例子让同学们继续思考现实中做生意的成本,如某些人使用自己的门面房来做生意,他是否就没有成本?有了前一个例子的基础,有一部分同学就能够想到成本就是如果不用自己的门面房做生意,那么门面房租出去可能获得的租金。通过这些事例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机会成本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使他们对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讲到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市场时,关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方弯曲的,很多同学对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感觉很难理解,我们通过现实中的情况跟同学们说明,如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企业给工作人员的工资越高,工人的劳动时间就越长,当工作时间超过一定的强度,再继续增加工资,工人的工作时间反而会减少。从国家层面来讲,如在中国,很多超市、商场越是在节假日的时间越是会延长营业时间,因为这些时间是销售的旺季,可以增加收入,即用工资收入来替代闲暇的享受,而相反,在一些发达国家,商店在节假日并不营业,因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他们会用闲暇来替代收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这一载体,可以将抽象化的理论转化成实际知识,用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与老师互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法,也使得整个经济学的原理变得通俗易懂。

3模拟教学法

除了在课堂上多列举案例,本课程老师还会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教学法,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这被称为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但以往的研究是用数学矩阵的形式来研究,很多数学基础差的同学在这一章的学习上显得无所适从。本课程的老师首次在课堂上采用模拟的方式,将同学们分成三个角色,警察、囚犯A和囚犯B,模拟警察对囚犯进行审讯,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造成困境的过程。对于囚徒困境,还可以进一步做模拟,把全班同学分为三个角色,公司A、公司B以及消费者,假设这两家公司正在进行竞争,那么如果一家公司降价,另一家公司会怎么办,若这两家公司联合,这个合作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最终获益的是谁?通过模拟法,让学生作为案例的参与者,更深切地领悟整个案例的过程。

4市场调查法

除了加强课堂上的实践环节,课程老师还在课外加强了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整个微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即是市场结构的研究,这四种市场结构分别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以及寡头垄断市场。这四种市场结构在特征、产品、定价方面各有特点,每一种市场结构在实际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个对应的典型的市场。我们将所在班级的同学分为四个组,进行实际调研,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如其中一组做了关于垄断竞争市场的调查报告,本组的同学以实际生活中的饭店为研究对象,研究整个市场中饭店的数量,它们各自在产品上的特点以及商品如何定价,当竞争对手降价时他们会如何处理,以及这种企业如何做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等,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同学们自己分工,对于自己所研究的市场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即一个国家的GDP、就业、物价、进出口等,本课程老师同样采用分组的形式,要求每个课题组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利用GDP指标对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最好选择组内大部分同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基本分析。通过描述该地区近三至五年来GDP的变化情况(其中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及变化情况)以及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和变化等来分析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该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并能对该地区如何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提出对策建议。通过调查报告的写作,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将来毕业设计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5考核方式改革

在经济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都采用的是笔试的方式,近年来,人们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深化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找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考试方法势在必行。教师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不应该仅仅是一张成绩单。本课程的老师目前正在进行试验,在总评成绩中,加大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比重,而减少期末笔试成绩的比重。在平时,鼓励同学们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老师的各种活动,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适当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鼓励同学们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通过期末考试。同时,在期末考试时,要对内容进行调整,要更注重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用计算题、名词解释等来检验学生有没有掌握书本的内容。也有老师提出期末可以采用答辩的形式,选取现实中的一个经济案例,让学生用经济学的思想来分析一下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在以后也可以作为考试的一个方向。以上几点就是本课程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或拟采用的一些改革措施,有的方法已经经过几个学期的试验,并证明了其具有一定的效果,充分发挥了教学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当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由于课时量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有一些实践课的开展只能浅尝辄止,并不能深入进行。(2)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一些实践课没办法开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尽量克服现有的困难,不断地创新,使同学们能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面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并能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郭敏.独立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4(11):53-54.

年味调查报告范文5

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前者认为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只需要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后者认为知识不是纯客观的,学生是有主观意识、社会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前者教学目标更注重知识目标,而后者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前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教师的讲授,鼓励学生机械的记忆,而后者更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发现、质疑、思考;在教学评价上前者往往以分数来衡量一切,而后者更注重综合性评价;在作业布置上前者除了题,还是题,而后者注重通过调查报告、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潜心研究,勇于实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中政治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政治课常上常新。以往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大多数政治教师会选择照本宣科,严格遵循教材的章节和内容死教书,教死书,依次讲授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的含义、表现特征、评价四种消费心理、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号召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样的课堂可想而知,圈圈划划背背的政治课堂既枯燥,又无味,学生昏昏欲睡也实属正常。遵循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施教,本节课会让学生有兴趣盎然之感。

(一)课前任务要明确。

教师课前做些关于不同人群的消费的小案例,让学生去做调查问卷。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课上汇报。

(二)课中甘当配角。

以往政治课堂几乎是教师一言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教师要甘当配角,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调查结果。

2.班级同学共同交流探究分析调查结果。

3.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总结常见的四种消费心理。

4.学生分析四种消费心理的特征及评析四种消费心理。

5.师生达成共识:大力提倡求实心理。

6.应用理论搞实战。假如你是“月光族”的理财顾问,你应如何建议他们进行科学合理消费?

7.引导学生得结论。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8.发挥主体作用,深度探究。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经济发展要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它对我们的消费提出了哪些要求呢?什么是绿色消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怎样才能做到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9.学生阐述,教师完善总结。

10.布置作业出新招。以往家庭作业就是做练习,搞题海战术,学生抱怨声不绝于耳,但是作业形式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顿感新鲜。本节课课后教师可让学生深入社会(校园),联系实际,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心理面面观,或者根据案例:备受网络争议的“谢师宴”,在每年高考结束后的8—9月初开始盛行,饭店会推出各式的招牌吸引各位家长。有调查统计显示,近五成的学生表示,高考后的消费支出集中在“旅游”和“谢师宴”,因此被网友称为“后高考时代”,对此你如何看待?撰写2000字的作文来阐述你的观点。

三、积极反思,不断提高

年味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当前,教师应当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个关键课题,积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既要客观、深入认识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更要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与改进,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确保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取得理想成效。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社会时代环境来讲,当前我国极力倡导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如在十八大会议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因为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而在会议上,同志再次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其次,再从现代教育的指导和要求来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和强化民族性为三点基本原则。其中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1]。与此同时,在核心素养的体系构架中,包括了“国家认同”这一项,其要求学生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高度自信,能够尊重、珍视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自然应当加强重视力度,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切实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成效。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一)以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结构体系当中,古诗词本身就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既具有高度的人文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又带有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积淀,因此通过古诗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最直接的途径[2]。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当中,古诗词所占的比例较大,每一册都收编了脍炎人口的篇目,而且主题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了民间疾苦类、山水田园类、思念家乡类、临行赠别类、军旅边塞类、忧国忧民类等各类古诗词。通过这些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审美素养,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透过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精神内涵,形成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与了解,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3]。例如,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国家,农耕文化、田园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流位置,但是如今现代社会之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关注农耕文化、田园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一味追求繁华的都市生活,忘记了我们传统精神文化中,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追求。为此,在《归田园居》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归田园居》的文学艺术审美价值之所在,同时更要结合我国的农耕文化、田园文化,以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文化,向学生讲解“田园”二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它是我们血脉、历史和文化的根源,曾经为我们提供了身体上、精神上的不竭动力,虽然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但对田园的归属感、对自然的追求,已经深植于我们的基因,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具有深刻了解和认识的。

(二)以传统技艺渗透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有着大量的、丰富的、形式各异的传统技艺,这些传统技艺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对我国传统技艺的介绍,成为了初中语文教材当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构成。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社戏》、《安塞腰鼓》、《口技》、《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都是在对我国的传统技艺进行介绍和讲解,所占的篇幅、数量虽然不大,但是却往往能够留给学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和了解[4]。例如,在《社戏》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基于课文,借助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展示真实的“社戏”视频片段,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那种热闹的氛围。而在《口技》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如此教学,为学生展示真实的“口技”表演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技艺的无穷魅力。而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则应当侧重于对我国传统建筑技艺的讲解,可以结合一些石拱桥和传统园林的空间照片,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以及我国传统建筑的内涵、底蕴及审美价值,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与认同。

(三)以传统节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切身情感。在数千年的生活、生产与文明发展过程当中,我国人民群众创造了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是为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的是为了庆祝丰收、有的是为了祈愿美好的明天。而且我国地域广阔,少数民族文化也非常之多,很多少数民族也有其地方性的传统节日,或者即使是对待同一个传统节日,不同地方的风俗也可能会不同,但它们无一不是宝贵的人文财富。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有很多的课文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了传统节日,如清明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中秋节、泼水节等等,很多课文本身虽然不是在重点介绍节日,但是却以节日为背景,体现出了各种丰富的思想情感。教师利用好这些课文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形成认识和了解,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切身情感[5]。例如,教师可以将《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刻意调整到端午节之前进行教学,以迎合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指导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烘托端午节的节日氛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向大家讲述家庭中或乡下的端午节习俗,有哪些和课文当中的习俗一样,又有哪些习俗是课文中没有讲到的,自己最喜欢节日当中的哪个习俗和活动环节等等,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回想与交流、探讨中加深对端午节的情感认同。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课文安排到中秋节进行教学,并以诗歌朗诵的形式,组织学生一起欢度中秋节,深刻认识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人团圆”的意象,以及中秋节在我国传统思想情感中的重要地位。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地方传统文化。我国不仅民族众多,各类民族文化繁荣,而且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所以很多地方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各个乡村之间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都可能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赋予了我国传统文化多元性、包容性[6]。为全面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好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载体,以了解地方传统文化为任务和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调查研究。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调查学习小组,向每个小组分配传统文化调查、学习任务,如调查乡村的风俗、民间技艺、历史名人、历史文物及遗址等等,允许各个小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任务主题选择。然后教师再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调查、学习的指导,给予他们一些规划和思路建议,从哪些地方着手、如何推进调查、怎样获取帮助、怎样编写调查报告等等。如可以实地走访,向地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档案馆等寻求专业帮助,或是向家中的老人、长辈等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体的形式,直接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调查、探索和认识、了解中来。最后各个小组还需要根据自身的调查、学习情况,编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对了解到的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总结,尝试分析其在地方群众生活中的精神价值等等。最后在各个小组之间,相互传阅、评比调查报告,看哪个小组的调查成果最详尽、最充分。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主观认识和了解,便会更加的深刻。

三.结语

年味调查报告范文7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典型场景,调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目标知识。在中职德育教学课堂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很有必要,情境教学法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生动地融入到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将主要知识点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中职学校目前使用的德育教材内容丰富,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中案例设置的情境具体生动,教师可利用相关的素材,创设或引用有关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可对重点知识的情境进行渲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讲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学生干部模拟选举,让学生体验行使权力的感觉。

在讲到“投资理财”时,创设情境“假如你现在拥有50万元,你打算怎样去投资”,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思考,对投资做出安排。这样设置情境既能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点,又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述“商品和货币”时,可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道具,通过亲身体验,体会物物交换的局限和货币产生的过程。在讲述“建设和谐文化”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图片、播放有关各地不同文化的视频,让学生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而在讲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事先复习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人大代表关注的重点问题,了解人大议案的编写结构,模拟编写议案,让学生体验当人大代表的感觉。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搜集犯罪案例,然后指导学生来模拟法庭,法庭各角色均由学生来扮演,这样不仅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特殊的法制教育,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法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典型案例,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积极思考,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由教师收集案例,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案例。案例的选择必须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针对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尽可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首先由教师或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案例进行详细阐述,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文字材料或图片展示等手段,力求增强资料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然后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由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指出案例分析中的关键问题或者指出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启发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时,可以列举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具体案例,如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对护士职业礼仪的培养,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药学专业教学中对药剂人员进行职业行为教育等,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讲到公民权利中关于“人身自由”的内容时,可以结合法制节目中学生在超市购物被疑偷盗而被逼脱掉衣服搜身的案例,在阐述这个案例时,可以模拟当时的情景,通过案例重演,使学生对案例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案例讨论时思路也就更加清晰。在阐述“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知识点时,也可结合当下学生常见的不良现象进行案例收集,让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3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实践活动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等都是实践教学的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倾向于学生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实践教学法全面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课堂知识无限延伸,提高了德育的教学效果。(本文来自于《卫生职业教育》杂志。《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4总结

年味调查报告范文8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有律师直言:“我们的法学教育的不成功正在于学生到律师所后不能很快承担律师所交办的业务,对律师行业和操作规程不甚了解,因为老师并没有教他们,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律师的转变需要律师所的重新教育和培训,使本来应该由法学院完成的任务落在了律师所的头上,不仅加重了律师所的负担,也使培养出来的律师五花八门,进了什么样的律师所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律师,选个什么样的师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徒弟,从而使中国律师界形成不了学院经典派的合格律师主流。”[1]目前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确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以期引发对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更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毕业实习被消解。毕业实习一般被安排在大三暑期或大四上学期,但遗憾的是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到有关单位实习,而是托亲友或其他途径到公安局、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盖一个章,回学校后应付老师对毕业实习的要求,换取毕业实习学分,这种现象近年来日趋严重。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大,一部分学生希冀通过考研延缓就业或者为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复习考研,根本无暇毕业实习;另外一部分学生在大三后到处投简历、参加招聘会以及各地公务员招考的笔试、面试等;还有一部分学生为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在大三暑期多数备战司考,由于毕业实习机制固有的问题,学生为考研、司考、寻觅就业单位所累,毕业实习美其名曰实习,实则沦为“放羊式”的自选活动。更有甚者,极个别学生既不找工作、又不备考、也不去实习,随意找个单位写个毕业实习鉴定编造一个毕业实习报告、拿着一些积攒的发票来报销完事。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未能很好地体现毕业实习的价值。   2.课程实习被虚化。   由于大学急剧扩招,造成实习基地、实习单位严重不足,目前已经难以找到能同时容纳整个班级或者小组集中实习的单位,自行联系课程实习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变得较高。   一方面,有的学生也许能找到实习单位,但对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联系一个实习单位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以学生联系为主的实习模式,增加了实习管理和监督的难度。集中实习有困难、分散实习存弊端,不少法学院鼓励小团队集中实习,对5人以上组团实习的学生学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实践中,学生只不过将课程实习鉴定等有关材料找实习单位盖章了事,应付学院对课程实习的要求。   3.模拟法庭不到位。模拟的案件大多选择简单案件,只是走完步骤,把在法庭上看到的程序演练一遍。对法庭开庭的内容、目标认识不足,使得模拟法庭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现实法庭中的对抗和辩护,以至于模拟法庭在一些学校已经蜕化为“让外行人看稀奇”的戏剧化表演。而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模拟法庭一般是法学院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模拟法庭的训练,其课程是以较为复杂的案件为素材,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比赛,获取像律师那样处理、分析实际案件以及出庭辩论等经验和技巧,并且法官和律师往往亲临现场指导。   4.社会调查显形式。在寒假和暑假期间的社会调查,法学学生自行安排调查的选题,学院很少组织安排集体的项目。指导老师一般会就社会调查的方法给予一些提示,对调查的内容划出一个大致的范围;但在缺少基本的理论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学生单枪匹马地进行社会调查,即使很认真的学生做出实际的调查工作,撰写的调查报告也差强人意。学生回到学院上交调查报告、指导老师给出成绩,就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真假不辨的官样文章,也成为一种送学分的课目。   5.实习单位顾虑多。多数实习单位对管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有的实习单位不愿意分出精力为实习生安排指导老师;还有的实习单位将实习生视为廉价劳动力,让法律实习生做强度较大、且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如要求每天订几本、十几本案卷。   此外,有的实习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散漫,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不仅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效益,还经常给单位添麻烦;还有的实习生工作态度不端正,对工作漫不经心,利用便利条件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有的甚至用单位的电话“煲粥”等。相当多的单位不愿意接纳实习学生,即使愿意也顾虑重重。   二、完善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1.合理安排实践时间。   除课程实习在教学计划中配备合理时间外,毕业实习是否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周期是有待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大四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均已学完,是安排法学毕业实习的较佳时期;同时为更充分地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在校课程学习时间,我们将毕业实习时间调整在第7学期司法考试后(通常为每年11~12月)进行。   2.提供实践资金保障。法学教育的实践化,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的认真态度、精力投入和奉献精神,但更需要法学教育主管部门和法学教育单位的资金支持,法学专业学生实习需要资金保障和教学时间方面的安排。在这方面,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当考虑聚集资源,引领法学教育实践化的潮流,在学生实践观摩、教师实践进修等方面提供方便;启动全国性的模拟法庭,使之成为法学实践教育的标志。   3.细化实践教学流程。   (1)实习前的准备。第一,引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学生的专业实习不仅是培养他们对法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还应磨炼他们如何融入团队、与周围的同事相处。因此赴实习单位前应叮嘱学生:做事多一点,嘴巴甜一点,行动快一点,说话轻一点,微笑露一点,脑筋活一点。要求学生每天都提前到办公室搞卫生、端茶、倒水,与同事和领导和睦相处,虚心请教,与他们坦诚交流,虚心学习,诚实做人。第二,指导学生了解单位情况。提醒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实习单位概况,熟悉实习单位的专业领域和业务,温习和激活可能用到的专业知识,为实习做专业知识的准备。第三,督促学生遵守单位纪律。在校学习期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客观上使得一些同学比较散漫,而在实习单位往往实行较为严格的工作作息时间,因此在实习前要求同学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实习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第四,指导学生着装准备,虽然实习单位一般不对实习生的着装加以要求,但应引导学生着装得体,避免与实习单位的气氛格格不入。#p#分页标题#e#   (2)实习中的指导。第一,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许多同学在实习之初都被安排做最简单最的工作,如装订案卷、记笔录之类的看似简单却繁琐的工作。这时要指导同学们端正态度,耐心细致地去完成看似没有技术含量,却能通过完成工作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实习打下基础。一位同学在实习日志中记载:“在每次整理案卷的时候,我都去看各种法律文件是怎么写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案件应该适用什么法律的哪个条款,当事人各方的利益怎么去平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等。最后整理完这些案件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实践经验。”第二,引导学生享受过程。实习的工作可能是繁琐、枯燥的,整理装订卷宗又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实习的收获往往也不会立竿见影,却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需要引导同学们带着收获过程的心态完成任务,在收获过程中享受过程,从而忙碌的实习活动变成对专业知识运用的享受,另一位同学在实习日志中记载:“不管是整理卷宗还是阅读案例,都妙趣横生。在制作法律文书时的仔细认真,在完成分配任务时的耐心负责,以及无时无刻应接不暇的新鲜感与压迫感,有时候当人为了完成一件使命时所付出的努力在获得的成果面前就都不算什么了,这种忙碌的感觉真好!”   (3)实习后的总结。学生实习结束,专业老师的实习指导并没有结束,不仅要批阅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论文,给出实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应帮助学生梳理实习收获。通过实习,同学们找出自己的不足,哪些课程知识不够扎实,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知识点查缺补漏,提高自己的能力。   4.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国外法学院对法学专业学生实习采取的是一种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式,一味地强调集中实习并不利于实现实习目的,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可以克服强行安排的弊端。如果实习单位的安排与学生的主观意向有差异,会挫伤学生主动投入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妨碍了学生个体优势的发挥。同时,在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远远超出了实习基地容纳能力的扩张速度的情形下,采取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的实习模式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在专业实习中法学院扮演的是机会提供者的角色。   5.强化指导老师监管。指导老师应制定较为规范的指导流程,可借鉴国外法学院对学生实习的监管,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申请和实习效果评定等举措,要求学生提出计划详尽的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在对学生申请的审核方面,着重于实习单位的选择和实习计划安排。建立指导日志、实习效果评定记载,将实习指导纳人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中。   6.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目前法律援助人员缺乏,可以考虑在合理的时间内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到相应地区进行法律援助活动。学生通过援助,不仅可以更好地实践专业知识,还能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与道理,学生得到了锻炼。在援助中收集大量的一手资料,了解实践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写出调研报告,形成阶段性成果,与指导老师共同署名,取得双赢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毕业论文、学位论文也成雏形,不仅有理论研究,还有大量实证的数据加以支持,更有与律师的探讨成果。从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长远考虑,赋予法律援助学生“准律师”身份,对培养法律职业道德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认真反思我国法学实践教学近十多年来的发展,应当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完善法学实践教学途径,对开创我国法学教育的未来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