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范例6篇

年味范文1

晨曦拉开了帷幕,太阳挂着半张脸在天边,冬日的风拂过天地间,给人们脸上带去一抹红,带去一抹笑容。一家人坐在餐桌前,早餐还冒着“仙气”,饺子如小银鱼在水里翻滚,糍糯的“元宝”在泡温泉呢!大家都垂涎“三千尺”,迫不及待地动起筷子,抢着吃。

哦!我知道了,年味就是冬日暖阳抹红妆,就是一家人抢着吃早餐的热闹。

新年到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这儿挂起灯笼,那儿贴上对联。大人小孩都换上了新衣服,一派喜气。红红火火的街道,络绎不绝的人群,个个笑意满满,路逢熟人的第一句话便是“新年快乐!”

哦!我知道了,年味就是红红火火染街道,欢声笑语笑传祝福。

夜幕降临,灯火通明,家家户户做起了年夜饭,漂泊在他乡的游子也不禁思念起自己的亲人,电话报平安,句句送祝福。我想他们心中定有“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愁思。

我们一家子倒是快乐赛神仙,我和弟弟的笑声漫出了屋子,连天上的月亮也笑了。爸爸和外婆接连不断地端上美味菜肴,有红烧鱼、梅菜扣肉、肥肠烧鸭、辣椒炒兔肉……。我们等不及了,赶快围上桌,先为长辈们盛好饭,再把香气袭人的米饭收入自己碗中。饭桌上,大家有说有笑,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最诚心的祝福送给亲人,我们举杯欢庆新春佳节。外婆说年夜饭吃的越久越好,寓示着我们家会年年有余。对我和弟弟而言,春节的快乐源泉还是收压岁包,看着那一个个的压岁包,我激动万分,心花怒放了。

哦,我知道了,年味就是游子的思乡之情,就是一家子快快乐乐,有说有笑。

随着《春海》的开始,春节联欢晚会又与我们见面了。今年的春晚有许多新面孔,但是不变的是浓浓的年味。小品令人笑得前仰后合,但又令人深思。歌舞,相声,你出场,我登台,观众的掌声、笑声不断。别出心裁的魔术表演让人目瞪口呆。舞台上美轮美奂的设计再加上特效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哦!我知道了,年味就是一家人共赏春晚的惬意。

无论年味是什么样的,它都是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我们携着浓浓的年味走过无数 个赤日东阳,春华秋实。

年味范文2

“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

小时候,最让人盼望的莫过于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到肉,还能得到几毛压岁钱,为了讨吉利,做错事的话还能免于挨骂挨打。那时候尽管物质匮乏,年夜饭也没有现在丰盛,可是扳着手指头数日子盼过年的心情现在想起来还让我激动不已。也许日子好了,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也许口袋里有钱了,想穿新衣服就能买到新衣服;也许长大成家立业了,对过年便少了儿时的期盼。

秋去冬来,时光易老,转眼又是过年时。贴春联、挂灯笼、做年夜饭,“爆竹声中一岁除”,不管身在何处,回家过年、吃个团圆饭永远是中国人的希冀。年夜饭后的守岁,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也拉开了走亲访友、拜年贺岁的序幕。

我老家过年有个习俗,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都会相互走动,主人杀鸡宰鸭,把冬天酿制的腊肉、香肠等好吃的做成美味佳肴,摆上几桌丰盛的酒席款待客人,称为“待春桌”,其实新津也有这个风俗,不过不叫“待春桌”,而是叫“走人户”。说是相互走动联络感情,但往往一家比一家的酒席办得丰盛,“不能比别人家酒席孬”的攀比心态让过年成了负累。“待春桌”花销大,“吃春桌”更是“损”健康。同一天有三五家请客那是常事,一家三口一人走一家都有可能走不完,向主人“请假”那是万万不会得到准许的。盛情难却,于是中午在张三家,晚上就去李四家,一家人除了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上,就是围桌而坐觥筹交错,喝得不知东南西北。酒足饭饱之后主人热情相邀,亲戚们又开始了打麻将、的娱乐活动。茶楼、酒楼可谓是热闹非凡,生意兴隆。白天喝酒,晚上打牌,早没有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律,很多人直呼“过个春节,比上班还累”,“过年也就那样,年味越来越淡了!”

“来新津逛纯阳观庙会嘛!”朋友打电话说。

在新津工作五、六年了,早就听说纯阳观庙会特别热闹,从清朝光绪年间便出现了,到现在大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人们自发前往纯阳观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健康平安。来逛庙会的新津本地人和外地游客高达数十万人。可惜每次庙会活动,我都因为回家过年而与它们缘悭一面。再也不能擦肩而过了,回新津逛庙会的想法一下子膨胀起来,撑得整个心房满满的,一下子缩短了德阳与新津的距离。

走近纯阳观,人山人海的场面让人震撼!仿佛所有人都汇聚到这里,所有的特色小吃都汇聚在这里,所有停留在儿时记忆里的民俗活动也都一下子冒出来汇聚在这里。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孩提时代,整个身心变得轻松而惬意。人太多了,我只能随着人流一步一步慢慢向前移动。烧烤、凉面、炸土豆......各种小吃香味扑鼻,惹得人直流口水;估膘、川戏、鸡公车......各项民俗活动好戏连台,让人流连忘返;演奏、灯谜、书画展.......各类高雅活动耳目一新,让人享受视听盛宴.......

站在戏台前,看着台上生旦净末丑的表演,有恍若隔世之感。仿佛穿越到民国,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川剧、京剧、豫剧、黄梅戏,哪一种戏曲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髓,都是组成华夏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之魂。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多元化融合,伴随祖辈成长的这些戏曲渐渐销声匿迹,父辈嘴里哼的川剧差不多尘封在岁月的印迹里,能在庙会上看到川剧的“变脸、吐火”名段,那种心情不亚于鲁迅看社戏。台下座无虚席,看戏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着二胡、唢呐、鼓、钹等乐器的节奏,嘴里轻轻哼着,看得津津有味。旁观者大多是90后、00后的孩子们,原以为摇滚乐、爵士乐、流行乐就是音乐,没想到川剧一样让人心潮澎湃,叹为观止。红白黄绿蓝绘就川剧脸谱,生旦净末丑演绎悲欢离合,庙会的戏台,搭建了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父辈的川剧也在年轻人的心里唱响。

这边川剧咚咚锵锵,那边推鸡公车的也是咿咿呀呀。鸡公车古时称“木牛流马”,因其形状有点像鸡公故而得名鸡公车。那时候交通不方便,鸡公车因其小巧不择路况而成为大家首选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有则童谣“鸡公车,磨磨圆,推起老母猪赶孝泉。”那时候因为年龄小,并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现在想想却觉得这首童谣形象地将鸡公车的外形和用途描述得淋漓尽致。如今,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就连乡村道路都修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家家户户有了摩托车,小轿车,哪里还用得上鸡公车?随着时间的推移,鸡公车便成了岁月博物馆的展品被束之高阁,现在的小孩很难看见了。庙会上,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总想走上前去推一推,坐一坐。推一段鸡公车,过去的岁月让人无限感慨;坐一段鸡公车,孩子们似乎明白了除人力三轮车以外还有一种人力车叫“鸡公车”,寓教于乐地给孩子们来了一段“忆苦思甜”,让他们学会感恩和珍惜。

扯响簧、猜灯谜、估膘........这些早已远离人们视线的民俗活动现身庙会,让人耳目一新。一根绳子,一个响簧,一上一下,让你眼花缭乱;响簧在绳子上左右翻飞,上下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轰鸣声;扯响簧的师傅双手一弹绳子,响簧如离弦之箭直冲上空,原以为这下响簧要掉地上了,谁知师傅还来个360度的大转身,然后优雅的用双手拉开绳子,响簧好像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稳稳当当得被绳子接住,继续欢快的旋转。

好惊险!

年味范文3

老师:同学们,虽然现在离过年还早得很,但我们先用歌声来热身一下。因为今天我们要跟随乡土作家刘绍棠先生,去了解通州运河畔农民的过年风俗,去感受农民过年时的那份热闹与红火。请大家通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一共回想了过年时的几件事情?

学生:“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

老师:老师说过,写事情要点面结合,要留有空白,给人想象。但你们看刘绍棠,一口气就写了十件事情。是不是太多了?可不可以只写三五件事情呢?

学生:作者从腊月初一一口气写到大年三十,让我们感受到了过年时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劲头。

老师:请通过朗读,将这种热热火火的过年的感觉读出来。注意把握语速和重要的词语。

(学生动情朗读)

老师:刘绍棠的描写生动细腻,虽然只是些琐碎的小事,但在他的笔下,却是如此的情趣盎然,我们仿佛神游其间,脑海中,可以生动地再现过年时候的种种情景。如果让我说,我感觉最有年味儿、最能引人遐想的,就是文中写的“买糖果”了。

【课件呈现】

浓浓的“年味儿”有小贩们的一份功劳。卖冰糖葫芦的,“竹筒里抽签子”,一定惹得不少孩子围观不散。卖挂落枣儿的,将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边转边吃,边吃边卖,逗得孩子们的口水“呼之欲出”!卖糖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自卖自夸”,那场面,想来也火爆得很。 糖果甜甜蜜蜜,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向往美好生活)

老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请结合作者的描写,选择文中的一件事情,发挥你的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品味年的味道。

学生:我喜欢“炒年货”这件事。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又热闹又喜庆,表达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期待。

学生:我喜欢“挑绒花”这一习俗。大姑娘、小媳妇挑绒花是爱美,老太太挑绒花,是对生活的满足,是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生:我喜欢“买糖果”。这肯定是孩子们最乐意做的事情,甜甜蜜蜜的糖果,让孩子们的年过得更快乐更幸福。

学生:我喜欢“除夕守岁”。我觉得人们过年时有那么多禁忌,其实是希望今后的生活平平安安。

老师:老百姓的愿望,就是这样平平常常、实实在在啊!了解了京郊农村过年的风俗,感受了他们过年的味道,刘绍棠先生在文章最后告诉我们——“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他为什么会有“返老还童”这种感觉呢?

学生:我觉得是回忆往事让他童心复萌了。

老师: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革,我们过年的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外出旅游、看春晚、发短信拜年、到饭店吃年夜饭等,逐渐成为了我们过年的主要内容。面对传统的过年习俗日渐式微的现象,大家有什么看法?

学生:我觉得这很正常,时代在发展,过年的习俗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年味范文4

童年悄悄地溜走了,

迎来了六年记的我,

依然还沉浸在充满欢笑又充满泪水的童年中……

回味童年,

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场玩;

一起去吃美味的“肯德基”。

回味童年,

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院子里嬉戏;

一起去河里摸螺蛳。

回味童年,

摔跤了,哭了,那是调皮的泪水。

回味童年,

被爸爸骂了,哭了,那是委屈的泪水。

童年充满了欢乐和泪水,

我舍不得,

年味范文5

刚刚发完短信,手机提示我有一封未读邮件。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网易贺卡,没名没姓,我差点作为垃圾邮件处理了。好在我记住了这个邮箱地址,原来是我去年安排到广州上班的堂侄发来的一贺卡。刚看完贺卡,手机又"叮咚"一声,外甥×××从家乡给我发来的拜年短信曰:"黄石××机械×××携家给您拜年了:祝您龙年大吉大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阅罢堂侄的没名没姓的贺卡和外甥的"群发"给我的拜年短信,我倍感酸楚。是年味淡了,还是情感淡薄?都说不准。我觉得适时的问候,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留恋,一种对记忆的追溯与享受,一种对人生落花的捡拾。致以新春佳节的问候,更是一种特定的情感交融……

我十分眷念过去那种浓浓的年味:孩童有压岁钱拿,有新衣服穿,有肉吃,能满足口福;有亲戚走,享受万千宠爱;有鞭炮放,尽释孩童的顽皮天性。特别是每年的大年初三,便随同父亲一起去外祖母家拜年,这是每年的必修课。用父亲的话说,没有外祖母,就没有你母亲,没有你母亲,就没有你们,这叫寻根问祖,人不能忘祖。这似乎成了我家的家训。後来,外祖父外祖母、舅父舅母、父亲母亲相继去了天堂。外祖母家只有和我不相上下的两个表弟了。但是,每年的大年初三,去外祖母家拜年依然没有间断过。上个世纪90年代,全家离开故乡北上紫禁城,後来又南迁澳门。然而,每年大年初三这一天,我的第一要务就是打电话给故乡表弟拜年。

如今,网上也有人感叹,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不由得使我想起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那句对年味的经典描述,"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现在的旧年年底,越来越不像旧年的年底了。有人将其归结为生活品质提高了,有人将其归结为人们越来越世俗化了,有人将其归结为洋节的冲击太多。无论归结为何种原因,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年味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浓了……

年味淡了,并非是传统的年文化消失了,而是传统的年文化在现代文明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显得有些苍白了。人们不再需要为一顿稀少而丰盛的年夜饭而期待,不再为过年的一件新衣服而喜从天降,不再觉得看那些情节缓慢的地方戏是一种文化享受。为了生活,亲人聚少离多已经成为无奈;单元化的城市生活,阻碍了人与人的亲切沟通。由此可见,继承创新传统的年文化,组织、宣导更多的年文化方式,才是主要的。

年味淡了,是耶?非耶?我不敢妄下结论。我倒觉得过年全在於一种感悟,一种心态,一种追求。我们的古人是深谙其味的。对过去一年的蓦然回首,对新的一年的引领企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的大笔挥洒,气象阔大为人所熟知。孟浩然《田家春日》忧心农事:"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陆游《新年》写壮志难酬而仍然慨当以慷:"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心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宵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写一己之童心众生之欢笑等,读来令人或低回,或激越,或喜洋洋。在诗人的笔下,过年就是迎春,是天地万物之生命再生的欢乐,使这个节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普天同庆。我们每次迎接新年,都是在迎接万物生命的开始,都是对春回大地的礼赞……

当然,昨日之日不可留,再香再甜的味道,终有淡的时候,乃至彻底消失。淡了,并不一定就完全是坏事,相反地,它标明了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前行,文明在上升。後来者的脚印,必将破坏甚至覆盖先行者的足迹,成为新的历史走向。自然的风霜雨雪,也会抹去人类旧有文明的印迹。这是很正常的事。有了这样的理解和把握,对於春节特色似有似无,或浓或淡,就不必那麽太在意了。

年味范文6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萝卜・元宵・糖球会首次将原有的两个主会场合并,取消文化街会场,所有活动均在以海云广场、糖球广场、嘉禾路为中心,辐射周边道路和区域的海云庵主会场举行。同时,从2月18日开始到2月23日,浮山后六小区文化广场、贮水山儿童公园广场、海琴广场和敦化路文化广场四个文化活动分会场也接茬拉开帷幕,共举办各类文体、经贸活动43项。

拾觅萝卜・元宵・糖球会的独特“味道”,它不仅是舌尖上味蕾的感觉,再往下,偏左,那是心灵的触动。那些经历了无数祖辈传承下来的美食、习俗和技艺,填补起人们内心深处被忙碌感深深占据了的空虚角落。

开幕当天,凝练了百年节会文化内涵的《印象海云庵》惊艳呈现,新编创的萝卜元宵糖球会主题歌也在主题演出中首次唱响。小小的舞台上,《海云印象》、《老街印象》、《庙会印象》、《后海印象》和《春的印象》五个篇章,或轻歌曼舞,或妙语连珠,或唱念做打,演绎萝卜・元宵・糖球会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勾起城市灵魂深处的记忆。

与此同时,“非遗博览区”也亮相海云广场,中国年画展示区和民间工艺综合展示区两大板块,浓浓的民韵料理出最醇厚的年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年画展示区里来自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开封朱仙镇年画等18余家年画项目,占部级非遗年画项目80%以上,让市民现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十几年前,在老集市上对年画的一瞥,让来自聊城的徐秀贞深感年画的魅力,从此开始了对东昌府古版年画的搜寻、收集、制作学习。“传承近300年的东昌府古版年画刀工简练,三角和圆圈就能勾勒出面孔的鼻子、眼睛,以简单的笔画组合成生动的形象”,徐秀贞说,“从古至今,东昌年画的图案一直是寄托人们最朴实愿望的传统门神、灶神、天神等”。在她眼中,不管是色彩还是图案,东昌府古版年画都保持了民间原汁原味的传统,是很“土”的年画。与她同来的,还有她的女儿陈娅璇,也是一位东昌府古版年画的爱好者。“母亲十几年来的付出,我一直看在眼里,耳濡目染,我也喜欢上了年画,希望东昌年画能一直传承下去。”陈娅璇说。

无独有偶,河北武强木板年画展区也是母女共同参展。学国画出身的辛艳君是从2001年开始接触年画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告诉记者,形象粗犷、颜色艳丽,是武强年画有别于其他地区年画最大的特点,在最繁盛的清代中期每年甚至能印一亿张。2007年,辛艳君开始在网上售卖年画,还推出了“定制”年画。令她欣慰的是,不仅有多家博物馆定制年画,还有很多学校定制年画制样版和成品,用以向孩子们展示这门传统技艺。每年假期,辛艳君的女儿都会帮忙制作年画。对辛艳君而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年画,是最大的愿望。

上一篇祝词

下一篇快乐六一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