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教学设计范例

绿地教学设计

绿地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园林植物环境与调控

园林植物环境与调控是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绿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根据园林行业完成中等职业学生就业岗位典型职业活动所需知识、能力整合的基础性核心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园林植物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和技能;掌握园林植物环境的调控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规范操作意识和认真细致的工作精神。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领会该课程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去探究学习,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环境中以真实工作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程学习单元设计依据《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园林植物环境及其调控课程标准》,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出发,将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园林植物环境因子的测定与调控”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体现如下。1.本教学设计在整体内容构架上,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体现行动导向的教学特点。2.按照行业标准以及毕业生面向职业岗位要求设计教学单元,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通融、与岗位技术标准相对接,突出实用性。3.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基本理论知识为支持、以拓展性知识为延伸,将理论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置于实际情境之中,突出工作过程能力的培养和经验性知识的积累。4.在学习方法上坚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把自己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目标,以“影响植物的环境因子”为主线,以“环境因子的测定与调控”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分别由若干任务承载知识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实施方案设计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园林植物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掌握园林植物环境的调控方法。能力目标:具备园林植物环境因子观测与测定仪器的使用、调试、维护能力;具备观测和测定园林植物环境因子的能力;具备园林植物环境调控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安全、规范、环保、节能的生产意识;培养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以上三维目标的实现,达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社会经验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教学单元设计

教学单元的划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根据完成园林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分解为五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下设2~3项具体工作任务,使理论知识教学围绕技能展开,将知识点融入任务中,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探索、实践,完成知识的构建和技能的训练。课程具体的单元设计及任务设置:单元一:观测与调控园林植物光环境(任务一:测定并分析月季园光照强度、任务二:“十一”用菊花花期调控);单元二:园林植物温度环境的观测与调控(任务一:观测温室气温和土壤温度变化、任务二:分析榆叶梅物候变化与温度的关系、任务三:制定校园绿地越冬防寒方案〈涵盖不同植物的不同防寒措施〉);单元三:园林植物水分环境的观测与调控(任务一:观测草本花卉土壤水分含量与花卉生长情况、任务二:分析草本花卉对水分的需求、任务三:调控草坪土壤水分);单元四:园林植物土壤环境的测定与调控(任务一:测定校园绿地土壤理化性状、任务二:园林绿地土壤改良〈结构、质地、施肥〉);单元五:设施栽培环境调控(任务一:调控日光温室的环境、任务二:调控现代化温室的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和教学内容,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下面以单元一任务一为例,说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创设“测定并分析月季园光照强度”的工作情境。在此环节,教师布置任务,对任务进行解析,学生明确任务后,在任务的引领下,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的方法、流程,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析任务

在明确任务后,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完成任务。具体环节如下。

1.学生自学,完成工作页:通过自学,学生强化工作过程需要掌握的技术要点,突出重点,同时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为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2.小组讨论,制订方案:学生小组集思广益,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共同制订工作方案,并进行组内分工,同时指定协调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为组长,对本组的任务实施起到督促、协调作用,确保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边做边学,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此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教师巡视各组进展情况,并进行必要的答疑和指导。

3.小组汇报实施方案: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实施方案,在该组汇报完毕后,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问题及不同意见,进行小组间的问题交流与评价。在汇报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客观评价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4.教师点评: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方案及表现进行及时点评,指出每个小组存在的问题,突出强调重点问题,细致讲解难点问题,并引导学生完善实施方案。

(三)探究实践完成任务

首先,教师讲解完成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操作要点、仪器使用要点、注意事项,使学生清楚操作时要注意的事项,如照度计感光电池摆放方法、档位问题等。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操作不规范进行重点讲解并示范操作,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次,学生根据制定的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工作目标。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遇到问题及时指正。

(四)总结评价

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回顾、反思探索过程并不断提升的环节。传统教学采用的结果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目标是否实现,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本课程主要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让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要求每组将实践过程录制下来,作为小组评价的依据。教师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考核标准和考核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播放学生工作过程的视频资料,根据评价表进行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通过录像回放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全方位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组内分工是否恰当、操作流程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等),便于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客观的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后,教师对每个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康蕾,王占国,陈凑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以《费托发炼油技术》为例[J].化工设计通讯,2021(1):111-112,128.

[2]方佳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设计[J].现代职业教育,2017(23):107-109.

绿地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高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对园林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园林类就有园林工程技术、风景园林设计、园林技术、环境景观设计等多个专业。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理论基础宽广、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该课程作为这些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体现这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2-3]。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提高本课程,乃至这些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关键。

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能满足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课程培养目标应对应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4]。园林类专业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相关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园林设计类岗位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类岗位,其中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类岗位就业人员为园林类专业毕业生的主体,园林设计类就业岗位较少。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类相关专业为例,从事园林景观设计类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不足7%,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类岗位的毕业生比例超过50%。通过分析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发现,除了不再从事园林类工作的毕业生以外,每个就业岗位的毕业生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园林设计知识与能力。例如:从事施工工作的毕业生,需要具有识图、审图、根据现场环境特点完善图纸内容、自行设计没有详细图纸的小型场地的能力;从事植物栽培养护的毕业生也需要有园林美学知识,以便在苗木的整形修剪、种植移栽等工作中保持并提升园林植物的美感;在苗木销售中也需要运用很多的园林设计知识,以便更好地推销产品。因此,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均对园林规划设计能力有所需求,只是对设计能力的需求程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针对以上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分布,通过归纳总结,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分为3个层级。第1层级是读图识图、按图施工的能力。要求每个学生在看懂园林工程施工图的基础上理解园林景观设计图,理解设计意图,能够在未来的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准确表达设计意图。第2层级是施工现场随机应变的能力。园林工程施工受到场地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造成实际场地环境与图纸环境经常出现差异,难免需要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结合场地特点,在尊重原有设计和施工规范基础上进行设计调整,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园林规划设计能力,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第3层级是独立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知识和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小型园林绿地和规划布局景观设计。其中,第1层级是对合格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员基本能力要求,第2层级是对合格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素质能力要求,第3层级是针对少数从事园林设计类工作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而言,就是培养学生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能力,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设置并提出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建立“课程—模块—课题—任务”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按照“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分解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的“五步教学法”组织实施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教学。

2.1设计任务设计任务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应按照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选择具有典型特征、实践操作性强的工作内容作为实践教学任务。根据培养目标的3个不同层级,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序,在学生达到一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后再进入下一个培养目标的工作任务中,通过针对性的工作任务告诉学生为什么做、怎么做、怎么做好。

2.2分析任务分析任务就是通过内容分析、要点分析、目标分析等方法,分析任务中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分析任务是学生拿到一个任务后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完成的第一件工作。

2.3分解任务分解任务可以按照目标分解的方式,把任务按照工作阶段分解为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例如一个小游园的设计可以分解为场地踏勘、场地测量、设计分析、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也可以按照内容分解的方式,将一个工作任务分解为很多具体的工作,例如将一个小游园的设计分解为地形设计、道路设计、植物种植设计、建筑及建筑小品设计等。分解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任务的结构,理解一个任务是由很多具体的工作组成的,需要制定计划逐步完成。此处解决学生怎么做的问题。

2.4实施任务根据实践任务内容的不同,组织学生完成任务,小的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大的任务可以组织学生构建团队合作完成。实施任务时实践指导教师起到导引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此处解决学生怎么做好的问题。

2.5评价任务评价任务是在任务完成后,针对学生完成的具体成果与作品进行分析,是对任务完成过程中所做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在具体评价方法中,不能简单以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的优劣,应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明确其优点,找出其不足,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又该如何改进。

3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根据园林环境的特点和课程培养目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4个字———看、析、做、议。

3.1看课程实践中的“看”包括3个层面:一是看园林实景,二是看园林设计图纸,三是图纸和现场相结合的看。首先,通过走入校园、公园等园林环境中,欣赏园林之美,理解设计意图,提高自身对园林设计方法的理解;其次,借助多媒体案例教学,展示园林设计图纸,让学生理解图纸中运用的设计手法和技巧;最后,在学生理解图纸内容后,再将学生带入已建成的园林环境中,让学生理解图纸和实景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加深学生对园林造景的理解。

3.2析“析”就是分析,分析自己所看到的内容,“看”是输入,“析”是理解。针对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运用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所看案例中的造景方法;可以结合自身感受,找到其中的设计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园林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3.3做在“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就真实案例提出的改进意见,安排针对性的设计任务,指导学生去完成。在任务设计上,任务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一开始的任务可以是某个园林环境的局部改造,完成某些特定设计元素的设计即可;待到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后,再设置独立区域的园林规划设计。在学生设计实践中,对学生初期的要求是手工绘图设计,学生掌握基本设计方法后,才可让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在设计中,重点教会学生分析环境特点,设定设计目标,合理确定设计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理解进行设计,不用特别强调图纸的美观度和绘图技法。

3.4议“议”是评价,也是认同。在“做”完成后,针对学生已完成的作品,将全班学生组织在一起,让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内容向所有人进行设计交底,并自我总结相关心得体会,找出自身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同时,积极鼓励学生互相点评作品,创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指导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适度点评,在此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学生在“做”过程中的优点。

4结语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培养实践能力是该课程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设计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任务,持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5]。

5参考文献

[1]李莉华,董芦笛,武毅,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课堂内外的生态实践教学与教育研究[J].城市建筑,2018(36):53-56.

[2]蒋小凡,马涛.基于齿轮效应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黄山学院园林专业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6,18(5):114-117.

[3]朱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2):157-161.

[4]王志泰,包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文化论坛,2015,7(2):88-90.

绿地教学设计范文3

1.1 课程定位

1.1.1本课程针对就业岗位与能力目标要求制定教学任务。

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员、绘图员、助理景观设计师岗位),分析各类设计单位和园林工程公司对学生在设计方面的要求,制定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通过此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园林规划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初步了解园林规划和设计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经济技术问题,掌握各类园林设计项目的分析和设计技巧,具备设计中小型园林绿地的基本技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培养独立进行各类景观设计方案图纸的分析理解能力,识图能力,为园林施工技术类课程做铺垫,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1.1.2本课程既是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前导课程为《美术基础》、《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树木与花卉学》等专业基础课,后续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园林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专业课和实践课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本专业一、二年级教学的核心主干课程,既是对前期各个课程的综合应用与演练,也是系统学习园林规划设计方法、技术要求与设计技巧的教学过程,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

1.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2.1课程设计依据。

(1)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针对性;(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突出技能性;(3)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1.2.2课程设计原则。

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实施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依据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思维培养相结合原则,按照“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选择典型园林工程项目来设计课程标准,配置各项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

1.2.3课程教学设计体现。

园林规划设计课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的教学环节,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该专业能力的目标,我们主要从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对此课程进行了教改和实践,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创新能力;(2)具备较强的中小型园林设计的方案规划设计能力、园林艺术鉴赏的能力和方案表现能力;(3)具备运用语言(包括外语)表达思想和写作的能力;(4)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5)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内容

2.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内容的选取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岗位适用、市场需求、技能为主”的原则进行取舍,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2.1.1岗位适用。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毕业生从事设计工作的类型份额不同,从事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占45%,从事单位附属绿地设计的占20%,从事街道小游园、广场绿地设计的占15%,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占9%,其它占13%。课程的设计围绕园林景观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需求,结合各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展课程的设置。

2.1.2市场需求。

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将实际工程项目导入教学当中,把技能关键点与岗位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和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的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

2.1.3技能为主。

根据工程项目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分析技术关键点,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训练,进行园林规划方案设计、方案交流与修改、方案文本制作、成果展示与汇报、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图绘制训练等。

2.2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与安排

2.2.1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主要由3个层次组成:园林规划设计基础层次、园林规划的设计方法模块和园林规划的综合设计应用模块。

2.2.2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学习规律,本课程分第二、三学期完成,第二学期8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第三学期8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时间教学68学时),每学期对应的知识与能力有所侧重。园林规划设计(一)侧重基础理论、设计方法、设计分析的学习与实践。园林规划设计(二)侧重中小型园林规划项目的设计应用实践。

2.2.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居住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方法,根据主题确定各功能区域的景观布置。难点:景观的立意构思,确定设计主题。解决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以及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居住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合理布置各功能区域的景观。

3独创的考核方式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训练学生具备详细规划设计与绘图技能,使学生在接受命题后,从最初方案到成稿,有正确的思维步骤、合理的立意构思、科学合理的细部,直到最后准确而形象地绘制。本课程平时作业较为重要,兼专业周成绩与最后成果演示汇报考查,从公正、合理、全面的角度评定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成绩,特制定本考评办法。

3.1成绩项目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成绩设置理论课成绩及专项方案设计成果汇报成绩2个项目,理论课成绩经过平时作业成绩和考试评定,专项方案设计成果汇报通过方案大作业进行评定。

3.2理论考试评分办法

3.2.1平时作业成绩(70%)。

包括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参与讨论情况、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等几部分,按各次作业的最终平均分评定。若平均成绩低于60分者不参加期末考试。

3.2.2期末考试成绩(30%)。

期末考试范围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本学期全部理论教学内容中的掌握及理解部分,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重点,有理论阐述题、填空选择题和有关作图题等题型,总体难度以中等偏难为控制水平,时间以2个学时为准。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通过加强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结合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特点,逐步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企业紧密结合,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教学中采用“项目带动、六步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共6个步骤实施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效果显著。典型的工作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施,必要时用成功案例进行示范,让学生在任务实施中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综合素养,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综合评定。同时,积极探索、总结并推行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而学生又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即:我学———我忘———我看———我有印象———我做———我记住,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操作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完成相关项目来掌握核心技能,把课堂、企业、现场结合起来组织教学。

5总结

绿地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园林设计;教学改革

在面临园林设计教学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当下,务必要明确认识到,以往培养园林人才的教学体系即便收获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俨然难以满足信息化下园林发展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1]。由此可见,对信息化下的园林设计教学改革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园林设计课程概述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并非一门独立的系统科学,而是与诸多学科知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而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知识性等特征。对于园林设计的课程结构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有设计方面相关的基础理论。(2)与园林设计相关的经典案例。(3)一系列园林设计项目或与实施项目相关的拟定实践内容。(4)与园林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及针对各个环节的系统评价。而对于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而言,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园林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方式,并使学生掌握一系列专业技术方法,进而依托艺术手法对各式各样的美学内容予以呈现。(2)园林设计课程教学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空间环境设计、科技与人文相互融合等方面的内容。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背景下,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对于园林设计专业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唯有依托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可确保园林设计人才满足专业和社会发展需求。

二、信息化下园林设计教学改革原则

1.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丰富性。园林设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遵循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丰富性原则。课程种类涵盖全面系统培养的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两大类。其中,专业课程中应当推进技术基础类、艺术基础课等学科基础课程的有效相融,推进园林设计类、理论类、资源类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有效深化,再结合园林设计的专业方向课程,推进专业选修课程的有效设置,达到丰富园林设计课程体系的目的。2.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在21世纪信息时代背景下,园林行业中分工进一步细化,城市化发展对园林设计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紧扣社会发展形势,基于岗位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协同开展专业理论学习及教学实践训练,增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划分成多个不同教学环节,诸如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教学等。3.实践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对于园林设计的实践教学,学校应当与社会企业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推进专业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充分结合,构建专业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利互动关系,推动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融的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成果应当充分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开展调节,依据地方一系列企事业单位园林部门、园林施工方、市政工程设计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开展园林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三、信息化下园林设计教学改革策略

1.优化更新课程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园林设计教学内容均难以紧随现代园林科学发展脚步,大多注重传统的内容,而疏忽了优化更新的重要性。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众多学校尤为注重设计生态领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设计、生态意识俨然转变成园林专业的一大主流。在现阶段国内外生态保护及建设形势下,信息化发展使得经济、生态、资源等新型观念在诸多行业领域得到推广。园林发展成一门调节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等一系列关系的科学艺术。伴随城市化发展的逐步深入,依托科学合理植物设计的园林方可形成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鉴于此,在园林设计教学内容中应当强化植物设计要素,推进自然生态设计的实践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功能发展意识。与此同时,还可结合我国绿地分类标准,对园林设计相关教学内容予以全面规范,推进新型绿地类型的设计尝试,紧随信息化下园林科学发展的趋势动态[2]。另外,在园林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在设计中秉承现代园林发展趋势,也就是注重植物设计,明确自然生态的重要性,并使园林设计不断趋向于大众服务功能。2.建立适用的园林设计教学模式。对于以往的课程教学而言,往往推行的是涵盖专业基础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内的理论化教学模式。在该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关注学生对教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显然伴随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该种教学模式表现出相应的滞后性。所以,应当推进园林设计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相融,构建健全课程教学模式,开展好各方面教学改革工作。首先,在园林设计课程设置方面,应当确保园林设计课程特性的充分显现,为教学课堂增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3]。其次,学校还应当对园林设计课程结构及课时安排开展调节,构建起基础技能、专业理论、项目实践有机相融的园林设计课程结构。该种对专业理论教学实践的压缩,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而依托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通常还可真正意义上满足岗位标准及技术要求。3.提升实践教学占比。园林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秉承“反转式”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制作设计方案并开展分组探究,教师则对学生设计方案予以引导点评,切实开展好实践案例教学,依托高质量设计方案的讲解,帮助学生从各种层面、渠道制作设计,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成果交流汇报。以绿地设计为例,其实践案例包括植物园、校园、街道、小区、湿地公园等种类,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与自身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绿地环境开展设计,切实将提升实践教学占比作为着手点,增强学生园林设计专业素质。4.推进信息化校企合作教学。将学校及园林专业实际需求作为着手点,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情况,选择可靠的企业开展园林设计教学合作。对于合作企业的选择而言,应当开展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确保企业可切实树立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合作目标。企业经营发展旨在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收益,而在信息化校企合作中,企业唯有秉承功在前、利在后的理念,方可促进全面合作的有序开展。其次,确保企业在业内具备可靠的实力,且该种实力应当分别表现于软实力、硬实力两方面。一方面,企业拥有可靠的软实力,即可凭借其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为培养学生能力、汲取经验打下有力基础;一方面,企业拥有可靠的硬实力,即可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岗位实践平台,进而促进园林设计教学的有序开展[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园林专业的不断发展,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拓展、教学改革的内涵延伸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提高对园林设计课程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强化对信息化下园林设计教学改革原则的全面分析,优化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建立适用的园林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占比、推进信息化校企合作教学等,积极促进园林设计教学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杨国栋.信息化背景下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学与信息化,2017,11(03):162-163.

[2]易红仔,王秋炎,张承红.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J].现代园艺,2016,11(19):137-138.

[3]秦琴,郎俊霞,张妮.浅议高职教育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信息化建设,2016,16(06):134-135.

绿地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植物造景;实践;教学改革

1互联网技术在现代教学课程体系的意义

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学课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能提供手机APP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基础专业知识,同时能提供在线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国内外优秀的学习案例,还可邀请名师对方案设计进行在线点评,教师也可结合互联网技术教学信息,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

2植物造景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植物学知识薄弱,对当地植物了解相对较多,对其它区域植物了解较少。园林植物造景实践的前提是学生能够熟悉各不同区域主要园林绿化树种的形态、习性以及应用,而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树木学、花卉学知识储备不够,部分同学虽然能够识别植物,但对其应用了解较少,导致最后的设计方案落地性与可实施性不强。(2)软件设计表达不够科学。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为植物学、园林植物等相关专业,授课中很难利用电脑绘图完成具体教学,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往往又与植物造景课程缺乏衔接性,学生虽然了解基本绘图技法,但对种植设计图的规范性缺乏了解,具体表现在:植物的规格大小、植物的具体表现形式等不够科学。(3)传统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在教学内容上,植物造景课程体系虽然介绍了各地植物造景以及不同绿地类型的植物景观设计手法,但学生难以结合实际场地进行方案设计,理论运用性不强,学生对场地内地形地貌缺乏合理的解决措施。

3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植物造景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结合互联网模式下的手机APP运用

目前,市场上有相应的专业植物识别软件,如:形色软件等,让学生课下下载APP,让学生在现场踏勘时快速识别园林植物种类,并能了解该植物的应用习性,让学生对薄弱的植物学知识进行拓展,有利于设计项目的实际踏勘,有助于设计项目的顺利开展。能将教师从简单重复的低效课堂中解放出来,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3.2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教学设计。可结合植物造景中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课分类制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基础知识的运用。对于植物学基础知识,教师可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如:植物树形的分类、植物的叶形特点,植物的色彩分类等。相当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植物的各类基础知识,为后期设计提供知识储备。(2)在重点知识中的运用。以植物造景实践课程为例,花坛、花境等植物造景形式丰富,分类复杂,学生往往容易混淆相应的知识点,教师可结合全国各类园博会或城市公园考察等实地拍摄视频,建立微课资源库,让学生对不同形式以及在植物在城市公园、城市道路等园林绿地中的运用有更直观的感受。(3)在综合性教学内容中的运用。居住区植物景观、道路植物景观、公园植物景观等,由于其综合性及应用性较强,学生对该项技能往往掌握不够,部分设计项目作品落地性不强。教师一方面可在课堂教授时结合室外调查、案例分析引入等进行课堂设计;另一方面,可结合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根据室外调查,分组讨论汇报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场地,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一对一辅导,进一步完善种植设计与图纸绘制。最后,还可结合实践学术交流,将设计竞赛相关内容进行视频制作,让学生对校外项目设计要求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实践技能。(4)微课在教学资源整合中的运用。目前,随着部分高校工匠教授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资源,工匠教授的实践经验丰富,对植物在实际场地的应用较为了解,可将实践场地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微课录制,丰富教学资源。

3.3互联网技术在课程考核中的运用

专业教师可开通相应的学习网络模块,通过网络平台对相关教学文件上传,并进行设计任务书下达,通过网络在线公开课对学生方案进行线上点评,针对学生出现的设计问题及时指正,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之间可以更好的进行专业交流,还可通过在线学生作品,通过网络形式对不同学生作品进行网络公开,让在校学生或企业设计师进行网络投票并评价,结合投票结果,作为该门实践课程考核参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园林植物造景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其运用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课程学习效果,教师应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合理运用于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樊国华.微课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研究,2017,(11):32-34.

绿地教学设计范文6

摘要:

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二年级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改革,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基于开放式教学模式,逐步建立项目教学示范课构架,实现课程设计内容多维度、教学相长、重视设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多方面转变,综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设计能力。

关键词:

开放式;项目教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2016年1月2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名单,伴随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要求的提出,风景园林学科未来的发展仍以推动城市生态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为主。作为学科内的主干课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以及实用性强的特征。为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结合教学改革研究及教学经验,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为主体框架,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1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建立符合本校特点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从教-学关系处理、教学方式转变、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集中解决传统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1机械思维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于主动与被动之间“夹生”。学生学习不断受外界刺激,在教师直接的告知中失去主动思考能力,处于惯性思维下机械地重复学习,思维被限定在固有的经验及方法中,应对新的变化无所适从,导致潜在的能力被束缚,无法完成创新与进步。开放式的教学可以打破机械的教学模式,引领教师与学生正确处理教学关系,帮助教师灵活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破被动局面、培养学生兴趣想象力,建立更适应现时社会发展的教学观[1]。摒弃片段式、知识单点式的教学方法,建立起具有一定关联的系统的思维体系,便于与将来的就业接轨[2]。

1.2封闭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促使学生养成孤立、封闭的学习习惯,使更多的思维观念受限,有人固执地坚持自身的理念而寻找不到与他人互相交流开放的空间。但部分教学研究表明,创意往往青睐于那些具有开放性思维、喜或擅长于交流表达的学生[3]。封闭式教学带来的另一种弊端是样式主义。传统的学院派固然有其经典的经验总结模式,但传承不仅是一种沿袭,更需要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勇于探索设计的新出路。因此,开放式的教学犹如清新的空气,可以吹散因循守旧的“雾霾”。

1.3程式化课程考评

“关于这次设计方案,你完成了哪些部分?”在课程的评价考核过程中,教师常因判断学生作业的真假占据大量时间。这是传统的布置设计任务后,没有任何附加的教学管理带来的“后遗症”,大部分教师疲于应付学生的各种造假手段。正常的考评模式,仅适用于自律性较强的学生,如何有效并正确地实施考评体系,是急需解决的教学关键点。开放式教学即在过程考核中引入考评行为,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对过程的关注和重视,减少敷衍作业行为的发生;项目教学的实施,配合开放式考评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分解课程设计任务,明确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实施阶段性汇报评价,削弱最终结果的“终点式”评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评定内容采用开放式,可以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评定,而不局限于学生的设计或表达能力。

2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2.1教学目标设定

2.1.1知识目标

以前期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等课程知识为基础,重点掌握以下内容:(1)园林植物美学观赏特色;(2)园林植物造景原则及选择;(3)园林植物造景类型及方法。重点关注学生设计基础知识的构建和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后期实践应用能力,以素质教育、创新思维教育为目标。

2.1.2能力目标

重点掌握以下内容:(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程序;(2)现场解读分析能力;(3)解决设计问题能力;(4)学习应用能力;(5)综合设计能力。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设计能力,培养良好的专业人文修养及学习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2.2教学内容及要求确立

2.2.1理论知识掌握

包括园林植物作为主要设计材料的使用特性、使用方法原则及设计程序。其中,设计方法及程序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以阶段设计训练为节点,完成重点知识内容的针对性训练。主要训练包括:园林植物功能应用及原则的设计训练;园林植物造型设计训练。

2.2.2项目应用实践

包括园林植物景观的实地考察和设计应用实践。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及能力:(1)掌握基本理论:即学生在实践中要掌握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园林植物美学特性、园林植物使用功能、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则、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等;(2)掌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程序:要求学生完成整个设计过程,结合实际项目切身感受真实项目的设计过程;(3)现场解读分析能力:锻炼学生对现场调研、信息解读及分析等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4)设计问题解决能力:要求学生对设计问题进行挖掘和分析,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5)设计人文修养: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实施,培养学生对场地地域性的理解、对场所精神的把握,重点提高对设计中人文素质的认知度;(6)学习应用能力:课程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安排设计,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依托开放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在学中做、在应用中学习且不断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2.3课程内容结构

3具体组织实施

3.1课程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分为以下5部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基础知识;园林植物造型景观设计;场地考察调研;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Presentation。根据不同知识内容的要求,设定相应的阶段任务,建立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课程内容体系。在阶段任务中,注重启发学生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认知、感知和表达的训练,真正解放学生的思想,丰富“理论知识-项目实践-分析评价”的综合组织体系。

3.2教学过程任务分解

3.2.1设计基础知识阶段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堂seminar、配置训练,让学生掌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重点包含植物美学特性、造景原则、功能以及设计方法。代替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取的教学关系,设置分析讨论个体任务,串联知识内容,完成主动性引导学习。

3.2.2设计训练初级阶段

运用植物自身特点完成景观造型设计训练,加强学生对植物景观形态塑造的控制。设计任务完成后进行阶段性分析评价,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价设计方案,互相探讨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2.3场地调研训练阶段

通过到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场地中进行调查,完成对场地中植物景观的视觉与尺度关系感知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对场地中植物景观形成关键要素的掌握。从视觉、尺度变化、植物景观类型组成特点、植物材料使用特征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借由分析、绘图报告完成该阶段任务的总结。

3.2.4设计项目实施阶段

以邻近生活为切入点,设定项目的选择范围,基于设计基础薄弱的特点,将设计项目尺度设定在中小尺度,有利于学生对设计程序的理解和把握。在设计任务过程中,实现3个开放式教学:场地选取自主权,设计场地的选取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某个设计项目,要求不偏离教师确定的主题方向;场地调研自由性,教师给出设计任务目标,由学生自动分组完成所选取场地的实地调研分析,训练沟通、合作、分析能力;方案讨论的开放式,进入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设计意图,通过草图、模型等方式与教师、同学完成讨论沟通,时间自主安排。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安排多次的seminar,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的沟通、讨论及方案的确立,为锻炼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方案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可分组。

3.2.5Presentation阶段

开放式项目教学选择Presentation作为学生对整个课程学习的总结,亦是学生总体设计表达的综合能力训练,要求学生系统地总结自己的设计任务,完成整体设计内容的展示汇报,同时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正式的交流。

3.3考核评价方式

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理论课表现、项目解读和项目设计综合评定,出勤占20%、理论知识表现占20%、场地考察及解读占10%、景观设计占50%。考评方式结合学生各阶段过程中的表现及最终presentation完成,为避免主观性,由多名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考评,最终确定成绩。

4教学成果分析

4.1项目的开放性优势

通过项目式教学设定,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实践应用知识,设计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对设计形成初步的认知和理解,掌握设计的基础应用能力,以期为后续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完成新型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具体表现在:开放的教学空间,切实联系教与学的关系,教学场所在课堂、项目场地等多处设立,建立灵活的授课氛围;开放的思维模式,教师引导学生打开固有思维定式,积极探索潜在意识中的创新思维活动,通过各种任务的设定,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促进思维的拓展;开放的评价活动,不再以教师为主体完成成绩的评定,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需要学生积极努力与综合表现。经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设计中可以充分锻炼创新思维。

4.2建立设计项目库

教学内容彰显地域特性,教学课程项目实施与辽宁省城市用地紧密结合,积极推动相关科研的实施与研究;依托风景园林工作室设计实践项目,推动教学实践进程,形成设计项目库。

4.3学生能力培养分析

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类课程内容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促进整个教学体系的良性链接。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对植物规格的认知更加明确;学生对植物构建空间、组织空间等认知能力有所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另外,学生在各类省级、校级专业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采用开放式项目教学,在培养学生各种设计能力及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有效学习专业设计知识。未来,教学团队会继续完善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国际化设计与本土设计的融合,聘请行业专家完善课程考评机制,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

作者:安琳莉 单位: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武峭山.论高校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30(3):133-140.

[2]李冠衡,郝培尧,尹豪等.“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室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54-57.

[3]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11,(2):1-5.

第二篇:现代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市道路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景观功能的安全性、规划的合理性、植物选择的美观性,是现代道路设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笔者通过曾设计过的项目——《山东涵翠苑周边道路景观绿化》设计中的一些思考,结合设计项目中的一些设计理念,提出道路景观设计的建议与分析。

【关键词】

城市道路;道侧绿地;防护绿地;商业街入口

前言

城市道路景观是在城市交通空间有了充分提升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路园林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城市面貌和个性的重要因素,相比与城市其他园林景观,被人们所接触的更加频率更多,形成印象更深刻而持久。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整个城市面貌,反映出市绿化的整体水平,更直接决定了城市居民能否有一个健康、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影响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气候。所以,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比其他的园林更加的直观体现城市的品质。前十几二十年,道路绿化的目标更多的倾向于隔离、屏障的作用,经历了几年的摸索。道路绿化提升到了以修剪丰富的下层灌木层次来展示城市干净、整洁、大气等特色的主要方式。而现如今,道路绿化的发展已进入了一点、线、面结合展示城市形象的高度。

1道路景观的空间环境

城市道路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道路景观的优劣成为一个城市被认知的主要视觉感觉场所,是城市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走廊和橱窗,城市三大空间(交通空间、建筑空间、开放空间)之一。道路园林景观是道路最直观的环境元素,直接影响道路整体景观,对环境改善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规划设计前期,要对道路的整体环境有充分了解。

1.1道路背景/区域分析

滕州,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面积1485km2,总人口170万。地处黄淮冲击平原上,遥望龙山,荆河穿越而过与美丽的微山湖相连,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台高速公路、岚曹高速公路、104国道、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本案中荆河街道位于滕州市市区中西部,因滕州的母亲河“荆河”而得名,是滕州市的老工业区、老商业区、老城区。荆河街道区域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本案为涵翠苑周边道路(涵翠苑北侧商业街、荆河东路北侧、龙泉路西侧、府前路南侧)景观绿化设计。设计总面积暂定为31970m2(其中3400m2为北侧商业街设计区域,2670m2为隔离带面积)。

1.2道路设计前周边场地优劣分析

1.2.1优势

(1)场地拥有已经形成规模的商业街区。场地北面主要有几个已建成的小区,远航国际、威达百合花园和涵翠苑,小区为当地中高档小区,周边商铺商业状况良好。

(2)场地周边道路绿化状况较好。场地现状是一条陈旧的带状绿地,有部分可以移植利用的乔木。(3)场地周边涵翠苑的高档品质定位。涵翠苑为当地中高档住宅小区,小区内部绿化配套较为完善。

1.2.2劣势

(1)商业街业态较为混乱,店面装修较为老旧,缺乏整体统一规划。现状商业街以低端的五金店、装修用品商店为主,商业格调与小区定位脱节,装修也较为简陋。

(2)商业街停车缺乏规范,摆放较杂乱,影响环境。现状停车位缺乏规范布置、管理导致车辆随意摆放,降低环境品质。

(3)种植区植物缺乏层次,配置凌乱。种植区内上层乔木以杀头苗为主,搭配缺乏层次,缺乏完善的维护管理机制。

(4)构筑物年久失修。构筑物在本次市政道路中已被取消。

(5)种植情况与荆河提升工程不符。现状道路中高达的悬铃木在市政道路的重新翻新中需重新迁移利用。

2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与理念

2.1设计原则

道路景观环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景观的视觉感受,使人们的心情得到平和舒缓,进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同时也通过植物的生态效应,改善道路空间的环境,使得场地的视觉效果与场地的功能需求、空间的艺术效果和参观者的切身感受相互融会贯通,以达到园林、风景、道路的融合。

2.2设计理念

涵翠苑周边道路是连接商业街区、城市道路、城市高档住宅的综合性绿地,既有防护绿地的功能,更是城市居住品质提升的标志性城市绿地。我们将整个道路景观空间从单纯的道路绿化演变成集参与性、开放性于一体的道路绿化景观,利用精致美观、大气和谐的绿化布局,塑造一个更为鲜明的形象,使之成为城市居住品质提升的金名片。

3设计思路与设计成果效果展示

3.1有针对性的分类规划设计

根据现状情况,荆河东路道侧绿地宽度不一,我们将荆河东路的道侧绿地分以下几个类型:5m宽道侧绿地、10m宽道侧绿地、17m宽道侧绿地、25m宽防护绿地、北侧商业街入口绿地,根据不同类型的宽度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断面,其中,10m宽道侧绿地、17m宽道侧绿地、25m宽防护绿地。

(1)5m宽道侧绿地保留现状格局,大面积保留现状铺装,在局部可以扩展的区域增加种植区,形成生态停车场,并在车道、商业街人行道处放置移动花箱或者石档,规范车行和人行空间。

(2)10m宽道侧绿地在靠近商铺一侧留出可以单排停车的宽度,进行绿化,营造绿地+停车+商铺的生态空间。

(3)17m宽道侧绿地在商业街一侧增加2m宽不连续的种植区,进行阵列式种植,再设置行车、停车区域,剩余部分作为商业街区片状绿地进行景观绿化设计。该处绿地宽度较为富裕,适合做高档商业景观步行街。

(4)25m宽防护绿地该区域位于本案东侧,绿地西侧靠近住宅,没有商业建筑,是单纯的防护绿地,该绿地在设计中定位为简洁、大气的风格。并在龙泉路、府前路道路交叉口设置景观节点。

(5)北侧商业街绿地北侧商业街利用建筑格局的流线就行景观空间的划分,分为入口形象区、室外商业区、生态停车区等景观空间。

(6)荆河东路机非隔离带作为新入城口道路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道路的品质不仅展现的是小区的品质,更是滕州城市的体现,在本案的设计当中,我们利用大盆景的概念融入到机非隔离带的设计中,利用植物组团的概念对该隔离带进行设计提升,因为植物组团的配置需要现场精心搭配,本人在施工工程中重要端头节点会进行到场现场指导。

3.2良好的植物设计是场地空间设计的灵魂

道侧绿化因为其宽度局限性,周边环境需求的灵活变化性较普通大尺度的公园绿地复杂,因此,在准确、流畅的空间功能、交通布局的提前下,“成在绿化,败在绿化”。

(1)植物的选择。在选择当地乡土树种的前提下,适当引进新品种,比如,美国紫薇、林伍德连翘,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荆河东路绿地为商业街区,建筑一、二层为商业建筑,植物的空间布局选择以不遮挡商铺招牌、店面为主要要求,因此在店铺区域尽量少选择1.5~6m区域为浓密树荫的亚乔木和大灌木。龙泉路上25m宽防护绿地,利用高大乔木雪松、白蜡、黄山栾树等作为背景林,玉兰、女贞、红叶石楠作为中层亚乔木,前景利用成片的海棠形成花团锦簇的花带,搭配少量鸡爪槭、红枫和桂花,形成错落的空间,下层植物利用金森女贞、红叶石楠、兰花三七、铺地柏、春鹃等进行种植。

(2)植物空间细节摒弃以往对于商业街区道侧绿化的一带而过的简单粗略做派,本案的绿化配置要求彻底的因地制宜,利用好建筑与建筑的间断空间、凹角进行高大乔木的点状亮化区域,形成优美的林冠线。此外,盆景式绿化种植运用在道路绿化中,对于细节的要求很重要,需要做到每块石头,每棵树都营造出自然生成的效果,因此,设计后期的现场配合至关重要,所以为了保证设计效果,本人在配合甲方选苗的同时,关键节点绿化配置尽量设计师到场指导。

4结束语

当道路园林景观成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景观内容,充分发挥其生态效应的同时,使其充分提高观赏上的美学水准,是当今国家大力倡导建设生态城市的时期,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为了我们城市园林的明天会更好,让我们共同探索与创作出优美的道路园林景观。

作者:甘礼寒 单位:杭州人文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浩,谷康,赵岩,等.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浩,谷康,赵岩,等.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

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法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城市的人口众多,在加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城市的绿化以及环境逐渐变差。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并逐渐运用在园林绿化中。笔者通过对城市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的分析和认识,提出了对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概念界定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的相关设计原则。通过对影响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因素分析,笔者认为自然气候、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城市文脉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园林绿化;微地形;设计;应用

一、微地形的定义分析

所谓的微地形就是相对来说的规模比较小的地形处理方式,这种所谓的微就是和传统的地理学中的大地形进行比较得出的。一般的大地形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其中的承载物也比较多,一般都会有相对较多的树木、花草、水体和各种建筑物等。但对于微地形来说,其中的承载物相对较少,就算是其中有一定的承载物,数量也相对较少。对于微地形进行设计的时候,一般都在会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进行分析,并确保其设计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大地形韵律感。对于城市来说,运用微地形设计可以使得园林设计具有丰富性,并有助于园林设计的多层次,这样通过综合性的分析和设计后,可以实现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和艺术化。

二、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设计原则

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设计与其他景观设计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美学价值,其在设计过程中基本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自然性

园林景观设计本身就是根据所设置的地点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后,结合设计的中心思想进行的自然化的园林景观变化。在运用微地形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场地本身的特点,结合景观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进行的全面综合分析和改变。自然性是园林绿化微地形设计的根本原则之一,就是在设计的时候,进行景观变动和设计时,必须以合理布局以及自然情况为依托,以此进行相应的变化,进而实现空间立体化的设计和景观要素配合。最终利用自然设计的原则,呈现出一个较为自然而又具有艺术感的三维立体微地形景观空间。

2.协调性

城市的不断发发展导致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有较为统一的规划,这种规划一般都是以城市的发展为根本。但从景观设计方面来说,景观设计必须具有自然感的协调性,这是确保设计出来的景观环境和自然大环境相统一的根本要求。在进行微地形处理的时候,需要根据周围景观的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调整的根本要求就是和大景观之间协调性,这样才能保持微地形景观和大景观之间的三维协调。

3.生态性

在进行微地形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保证微地形中的植物能够良好的生长,这就需要有较好温度湿度和充足的阳光。这样良好的环境可以提升人们在户外活动的兴趣和活动的时间,而且从生态学角度来说,只有对区域的景观进行综合性的三维分析,才能保证微地形中恶光照充足,对于每年的风向和风力的影响,也要考虑在内。

4.人性化

景观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环境需要,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还要将人性化的因素考虑在内,并根据多种人群的不同需要进行选择,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在设计出的景观园林中进行良好的活动。要将弱势群体和老年人的需要考虑在首位,并确保老年人和儿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5.科学性

微地形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对于造景来说,要确保造景的科学性。如果仅仅重视微地形设计所得到的地形效果,对其本身的特点有所忽略,势必造成设计出的微地形出现多方面的问题,导致人们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出现不良影响。

三、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影响影响

1.季节气候

园林绿化的微地形景观需要结合季节气候的影响,必将绿化所使用的植物会受到季节的影响,温度对于植物的影响比对动物的影响要大得多。在对微地形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自然的季节气候,并确保气候对地形的影响最小,确保微地形和植物之间的合理配置。这样综合的考虑季节的影响,可以讲季节对园林绿化植物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2.地质地貌

从根本上来说,微地形就是对自然景观和风光的整改和利用,所以原始地形的地质地貌对于微地形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进行微地形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地质地貌确保所设计的景观适合地质的根本特点。例如对于基地地质状况,岩石特性及深度等地质地貌的自然资料与地形的利用与改造、地形重塑、地形竖向设计等造景方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3.城市文脉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历史,城市的园林绿化需要结合城市的本身文化历史进行设计,这样不但可以体现出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能将城市的特色表现出来。城市的文化其实也是艺术的一种,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城市的文脉可以看做是城市特有的因素,是影响整个城市发展和未来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具体应用分析

哈尔滨群力丁香公园位于群力新区东北部,是哈尔滨首个以丁香花为主题的丁香公园。该公园总占地面积40.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7.2万平方米。公园内大量的在草坪上运用微地形的变化创造景观。在平坦的场地内创造凸起的草坪,在有高差变化的场地,顺应高差的变化设置草坪。每片草坪上配置的植物乔灌相互结合,从外向内有层次的栽植。

五、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的传统发展和规划模式早就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通过城市园林绿化微地形的设计,可以试下城市园林景观的不断升级,并提高城市的整体绿化情况,在未来微地形景观的应用将成为城市园林绿地景观建设的重要手段。

作者:石青 单位:包头市园林局奥林匹克公园管理所

参考文献

[1]肖飞,杜耘,凌峰,高爱雄,李元征.江汉平原村落空间分布与微地形结构关系探讨[J].地理研究.2012(10)

[2]赵荟,朱清科,秦伟,刘中奇,王晶,邝高明.黄土高原干旱阳坡微地形土壤水分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03)

[3]王璐,孙佳,刘海燕.微地形在园林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4]周虎,钱多.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能及设计方法[J].绿色科技.2012(02)

[5]季立刚,王波祥,李莹.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1)

第四篇:古典园林美学思想景观设计应用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用各种造园手法,经过精心,使山水、风景、建筑加以配置的有机组合。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仍广泛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源泉。

关键词:

园林景观;自然;意境;现代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及古典建筑史中不可多得的珍宝,它凝聚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社会审美意识的精华。中国古典园林力求外观上的诗情画意及感官上的神形合一,要求园林建筑美和自然美的完美融合,将自然景观浓缩在一方小天地中,体现了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典园林的实践做法和意境营造都对现代园林的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思想

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古典园林的产生说法不一,其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中提到在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满足狩猎为主的需求,兼供游赏,称为苑、囿,这就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园林。在之后的朝代更迭中,园林一直不断发展壮大。到了明朝中期,全民造园的风气开始盛行。全国各地大兴土木,私家园林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精品私家园林,大多以小巧精致,色彩典雅为主要特点。私家园林由于受文人画影响深刻,更注重园林意境上的培养。苏州的拙政园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以“接近自然”为主要审美特点。相较于江南园林的小巧精致,北方园林由于受皇家建筑风格影响,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体现出皇家气派的恢宏壮阔。如圆明园及承德避暑山庄等,华丽大气的风格与自然山水以及其精妙的技艺融合于一体。不论是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还是精致典雅的私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所蕴涵的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依然随着时代的更替不断影响着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

2.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以追求自然美为最高境界,将人工痕迹自然化,做到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了满足人们居住、游玩、观赏的各种需求,在造园时古人有意识地将自然山水加以改造,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与提炼,将人为的物质环境和自然山水景观完美融合,从而形成一个饱含诗情画意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园林景观。园林建设不仅是物质创造,更是一种精神创造,是集绘画、书法、文化、建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体。“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力求自然”的另一特征。归根究底,园林是人造景观,不可能人为地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表达出来,要体现其“诗情画意”则必须依靠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因此在造园时人们往往通过假山曲水来模仿自然,同时以联、匾、石刻等点明主题,由此以产生景观的内部联想。空间塑造是表达“诗情画意”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以达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效果。

二、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1.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原理

现代园林景观由于受多种因素限制,如现实环境、社会条件、原料选择等,再现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典园林已不现实。虽然中国古典园林的部分功能现代园林景观已无法重现,但现代园林仍提供了一些现代人们所需的中国古典园林所不具备的功效,如满足人们散步、遮荫、晒太阳等。由于现实人们的需求,现代园林在设计时更要着重考虑人们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需求。因此,现代园林在设计时不再刻意追求繁复的装饰,而更加追求园林本身的简洁自由。虽然如此,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仍然广泛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2.师法自然、因地制宜

“自然”是中国园林艺术亘古不变的主题,园林历来都是在表现自然的,不管是现实中的自然,还是人们理想中的自然。追求自然、尊重自然同样也是当前现代景观设计所极力达到的一个原则,这同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也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恶化,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中国古典园林通过模仿自然山水展现自然美,现代园林景观借鉴其设计模式,模仿自然植物的生长和组合模式,形成自然生长的组合恰当的“森林”。这种刻意营造的自然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较为常见。为了追求园林景观的自然美,因地制宜是现代园林景观在设计时又一途径。一个好的设计只有在真正了解,分析场地特征后才能创造出风格独特的园林。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自然美”的追求是不变的,这不仅仅体现在景观设计时对自然本身的尊重,还要求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尤其在近几年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出现了一种力求营造地域自然景观原貌的趋势。在尊重原有植被、地貌的基础上与现代景观元素融合,是园林景观能与周边环境相映衬。

3.寓情于景、以小见大

诗情画意的意境营造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中尤为突出,而意境的营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同样至关重要。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和中国古典园林一样,将人和景结合,做到景中有人,景中有画,景中有诗。园林的意境是园林精髓所在。若是把园林比作一个人的话,园林的景点景物便可以看作一个人的躯干,景物是外在表现,而园林的意境就是人的内在修养和思想境界。现代园林景观在构园时根据地域特点突出主题,运用联、匾等对园景点题,将园林的精神形象具体表现出来,达到寓情于景的目的。不同于古典园林的封闭建造,现代园林将园林规划建设和城市规划相统一,即园林融于城市。这需要各个园林景观之间相互渗透,彼此联系。园林已经的表达需要依托园林敬畏,因此园林景观的空间构造是园林意境表达的重点。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以自然为依托,利用有限的空间表达广袤的地域景观应用广泛。其一是利用空间的层叠,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在较小的空间展示出丰富的内涵;其二通过蜿蜒曲折的小径,延长游览路径,形成虚实结合之感。

结语

在社会发展不断变迁的今天,现代园林景观不可能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成不变。但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之源,其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更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追求的精髓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的要求下,现代园林景观需要展现更多新功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继承发扬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美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又兼具地域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

作者:金艺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培培.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理念与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1.

绿地教学设计范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其中提出了要系统构建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以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需求。这对高职学生在继续深造、提升学历的需求上提供了一条路径。专升本大学生一般在完成3年专科教育后,通过参加各省的统一考试,升入普通本科院校继续学习2年。专升本人才培养是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升华,培养的人才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还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创新创造能力。由于各高职学校专业划分较细,专升本学生生源背景、专业背景不尽相同,如果完全按照统招本科阶段大学生设置的培养模式去培养专升本大学生,显然不科学。因此,需要本科高校积极研究制定针对专升本大学生的培养策略,这样才能提高专转本学生的培养质量。现以园林专转本专业为例,对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状况进行探索与分析。

1应用型园林专业专转本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

以江苏省为例,到2020年,全省共有40余所高校招收专升本,招生人数达1.3万人,其中对园林专业招生有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共100人左右。调查各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专业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有效衔接。目前,大多数园林专升本教育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并未办出园林专升本高等教育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人才培养目标没有针对性,忽视学生高职阶段学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没有深入思考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导致园林专业专转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没有特色[3],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混为一体,专转本学生高职阶段的实践技能专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大多沿用统招本科的模式,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没有进行有效衔接,园林专转本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还造成大量课程重复、教学内容重复、园林专业知识体系断层缺失等问题。

1.2生源多样化,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专业与高职教育基础知识体系衔接不完善。目前,江苏省专升本招生按专业类进行,而非同专业生源培养。以金陵科技学院近4年的园林专转本招生表明,生源学校平均15所,生源专业分布在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工程造价、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艺等近10个专业,一个班级40人,只有1/3左右的学生原专业与本科园林相关,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建筑、工程管理、装饰工程等专业(表1)。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大,高职阶段知识体系、课程学习复杂,普通园林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难以解决这一问题,难以保障专转本人才质量的提升。

1.3“工学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衔接不完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忠实践。行教学的主要教学组织手段,在实训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高职阶段重视技能的培养,“工学结合”多通过单项训练或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培养学生技能技术;应用型本科阶段则更多的是以项目为纽带,引导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2个阶段培养目标不同,“工学结合”组织、落实的具体方式有明显的区别。目前,各高校专转本阶段人才培养实行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大多与普通本科一致,以项目式、案例式教学为主,但忽视学生高职阶段的“工学结合”学习成果和经历,不能很好地提升实践技能,实践阶段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缺乏,这导致学生对本科阶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认知不足、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对创新思维、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2应用型园林专业专转本与高职教育衔接培养园林专业人才的途径

2.1凸显职业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应用型园林专业。专转本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有效衔接,满足高职-本科衔接下园林技能型人才培养递进式发展高职阶段人才培养强调学生技能的提升,轻理论、重实践,突出技能操作,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在某方面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但岗位迁移能力较弱。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其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凸显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岗位迁移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专转本阶段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是高职教育之后的递进式阶段,特别是技能型的实践创新能力应该得到提升。根据社会行业需求,以未来的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园林绿地养护3个方向作为职业目标基础,“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园林本科教育的目标围绕这3个职业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应用型本科阶段通过园林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架构与积累、技能型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不断满足专转本阶段园林专业职业技能的递进式发展需要,为未来的园林行业职业选择与竞争奠定基础。

2.2构建多层次、多方向、个性化的园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现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专业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满足多样生源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途径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园林专业,一方面由于生源专业背景差异比较大,另外高职阶段专业划分比较细,而同专业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异。本科阶段的园林专业学习要解决课程重复、教学内容重复、知识体系重构及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等问题。夯实园林专业核心知识,满足社会、行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是建构专升本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根本原则。既要构建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又要兼顾学生专业背景和学习需求差异化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构建多层次、多方向、个性化的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3个方向为园林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实现学生专业方向个性化发展。

2.3“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有效衔接

满足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实训教育向应用型本科职业型的综合实训教学的转变。目前,随着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园林行业的发展过程,在人才培养上要求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能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应用及养护等方面工作的新型应用型园林人才。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紧密结合园林行业中的各类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生态建设与园林植物设计应用需求,通过模块化方向培养,实现园林规划、园林工程、园林植物3个专业方向及职业方向的实践创新型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密切结合“社会行业需求,岗位要求”的特点进行高职-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人才的教育改革,跨越式提升高职-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以“工学结合”贯穿于从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全过程。“工学结合”是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高职阶段,“工学结合”注重单项技能训练,无论是顶岗实习还是学徒制,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其理论知识学习达到必须、必要即可。应用型本科阶段,“工学结合”突出知识运用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工学结合”作为实践教学模式,贯穿于工程型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园林专业教育全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阶段重点加强职业型的综合实训教学,以企业师资、科研项目、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手段,使学生一入校就能够在课程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到参与园林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园林施工组织管理及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等实际工作中,通过纵向、横向项目真刀真枪地综合实训训练,夯实专业基本技能,实现高级职业技能的创新与发展。

2.4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等方式,满足园林专业理论体系与实践技能体系的有效衔接与拓展

为学生继续深造考取专业硕士研究生奠定基础专升本学生是高职院校较为优秀毕业生通过考核接受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许多学生仍然有继续深造的需求。专升本学生经历高职阶段的系统教育,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都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有突出的专业实践技能。进入本科阶段后,应从加强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培养,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等方式,培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为应用创新型能力的培养和满足部分学生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2.5产教融合下的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毕业设计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

聘请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班主任”与班级班主任共同管理。企业班主任可以进行传授企业文化知识、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等知识讲座,为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技能人才奠定基础。通过校企订单式培养模式,让企业全方位参与实践教学中,利用寒暑假和毕业实习阶段派驻学生进驻企业,结合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职业岗位特色,开展园林专业的顶岗实习、课程综合实习,以提高本科阶段园林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大二下学期暑假学生就可以进入企业,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及管理或者科研生产,结合生产实践,确定毕业设计及论文选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真题真做,这时学生与企业员工一起工作,能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既强化了职业技能,培养了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真正实现了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毕业设计一体化的学习过程。

3结语

具有工程专业背景下的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途径进入本科阶段园林专业学习,生源专业背景差异虽然较大,但是大部分有“工学结合”方式的专业学习背景,因此园林专业职业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容易实现。高职-本科园林专业教育在充分考虑专业背景多样化的生源结构下,构建多层次、个性化的园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通过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加强本科阶段的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等方面的科研创新训练,提升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产教融合”实践实习,满足人才在专业方向上职业技能的需求,进而满足应用型园林专业专转本职业技能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6-16)

[2]刘成强,于萍,刘磊.以学生为中心应用型本科院校专升本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246-247.

[3]徐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5):190-191.

[4]邰杰,王岩松,祝小神.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分段培养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推行“工作室制”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94-99.

[5]孙丽娟,宰学明,纪易凡,等.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培养方式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09):82-85.

绿地教学设计范文8

关键词:园林制图;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职业能力

高职园林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园林设计、施工、养护等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园林制图》课程作为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识读、绘制园林图纸能力和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制图》课程团队在总结分析园林制图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的改革思路,并予以实施,收效明显。

1教学现状

1.1学生缺乏专业认知,不能迅速适应课堂教学。按照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园林制图》课程通常安排在大学第一年第一学期开设,这一时期学生并不了解园林专业的相关知识,也没有园林设计和工程施工实践经验,所以对全新的专业知识和抽象的园林图纸往往无从入手,很难快速适应课程教学。

1.2课程目标不够明确,课程内容繁多不适用。课程教学以几何作图、投影、透视、轴测生涩理论概念为重点掌握内容,偏离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多而杂,且偏离企业岗位需求,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3课程缺乏教学设计,训练任务实践性不强。教师通常以教材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无法满足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要,授课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不能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实践训练中常采用虚拟项目,规范性不强,学生训练重点在形式和表现方法上,无法满足实际岗位工作需要。

1.4教学方式方法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授课多以讲授为主,虽然采用多媒体展示加黑板作图相结合的方式,能够直观反映授课内容,但课上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学生被动听讲,不能有效参与课堂,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5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考核评估多以期末理论考试、技能考核为主,很少关注学生平时课业完成和职业素养表现情况,很多学生平时绘图不认真、不规范,作业应付了事,图纸表现脏乱差,期末为了及格突击复习,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2课程改革

通过调研分析,明确高职园林专业就业岗位为园林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内业管理、工程养护管理等,鉴于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园林制图课程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2.1明确课程目标。《园林制图》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学习使专业学生掌握制图规范标准、投影作图、园林要素表现、园林设计、施工图绘制与识读、园林效果图绘制与识读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能够按照制图规范绘制和识读园林平、立、剖面图及轴测图、透视图等园林图纸的能力;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达到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图员技能要求,成为园林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2.2优化课程设计。课程以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园林设计、施工企业工作岗位要求,按照园林工程图纸绘制、识读工作任务构建课程内容;改变原有“满堂灌”授课形式,以园林工程图纸绘制、识读所涉及的项目为载体,创造工作情境,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课程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制图基础、投影作图、园林要素表现技法、园林设计图绘制识读、园林效果图绘制识读、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识读6个项目,以项目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以企业典型工程案例为载体,融入相关专业知识,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精炼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在整个课程设计环节,寻找思政的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设计团队任务、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企业真实图纸案例展示、分析,引导学生养成作风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启发式”“角色扮演式”“身临其境式”“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式”等多种教学法。一是课前教师利用“学习通”“智慧职教”等数字化平台布置任务,发放任务单、提出启发性问题、上传相关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相关教学资源、互动讨论、给出问题答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课上学生演示任务完成过程及成果、提出疑问,教师针对学生疑问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答疑辅导、总结点评。这种任务驱动、问题启发教学法不仅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也可通过答疑辅导、总结点评,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规范绘图能力。二是在园林图纸绘制任务中,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对校园中不同的园林绿地、建筑小品、道路铺装进行测绘、记录,根据测绘数据按比例、制图规范进行图纸绘制,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园林空间组合体的理解,体会尺度空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标准意识。三是在园林图纸识读任务中,教师采用企业真实工程图纸案例布置识图任务,课上模拟企业会审园林图纸过程,将学生分组,各组学生分别扮演绘图者和审核者,绘图者就图纸表现内容进行汇报,审核者提出疑问并按标准给予指导,双方立场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但为了更专业的完成学习,双方都必须反复查阅图纸及标准图集,这种角色代入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同学间互相监督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对于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的养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四是在三视图、剖(断)面图的绘制任务中,教师先是利用生动形象的三维动画演示投影理论、形体分析及作图步骤等内容,让学生尽快建立空间概念,增强空间想象力。再是借助生活中具象的事物如墙角、铅笔、三角板、水杯等物体再现三面投影体系中点、线、面的空间关系,以便于学生具象理解三视图投影规律。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培养创新精神,课程还增加了构型设计和改型设计训练。

2.4创新考核评价模式。在考核主体上,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其中教师评价占比60%,学生自评占比20%,学生互评占比20%,设计考核主体评价表,各评价成绩汇总折算后纳入总分。在考核方式上,采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完成阶段性项目作品作为考核载体,在考核评价项目作品完成效果的同时,也要考核学生岗位必备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完成作品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其中专业技能考核占比60%,主要是对学生项目作品的形成效果进行考核;专业知识考核占比30%,主要是对学生岗位必备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职业素养考核占比10%,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态度、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及沟通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考核。

3课改效果

通过系列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一是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即使学习基础和能力差的同学也能根据自身需要丰富学习知识和技能。二是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改善,学生作业合格率达97%以上,期末考核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比例能达半数以上。三是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学生不仅在后续设计施工类课程中课业完成质量有提高,而且就业后其绘图、识图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4反思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