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值周总结范例

六一值周总结

六一值周总结范文1

一、建立教师德育工作培训机制,唤醒教师德育责任意识

现在很多教师认为德育培训没有多大意义,正所谓“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培训是培训,工作是工作。其实,这和学校的要求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加大了考核力度,如检查培训笔记,上交培训体会,交流培训感受,向培训要效果,老师逐渐把培训中得到的信息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二、加强教师德育常规工作管理,增强教师德育常规意识

在教师德育专业化的过程中,教师具有德育常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1.做好德育常规工作计划。德育常规工作比较琐碎,要想做到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不忙乱,有效果,就必须对每天的工作有一个计划。比如,从时间段上看,早到校、课堂上、大课间、放学后每个时间段做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从内容上看,每天重点解决哪些德育问题要有目标。

2.有效利用身边的德育资源。师生身边鲜活的教育资源有很多,无论是精心设计和布置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文化阵地,还是每周评选出的“魅力班级”和“我身边的小明星”,还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对学生而言近在咫尺,生动而有说服力。学校要求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效利用的智慧,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很好的教科书。

3.学会德育反思。波斯纳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德育反思对于教师德育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意义。我校要求教师每天写德育反思日记,每周三以科研小组进行一小时德育反思交流,每项德育活动开展后,从领导到教师都要对活动的设计、组织、临场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员性反思,在反思中找出问题的根源,在反思中探索出更有实效的德育工作理念和方法。

三、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

教师的德育观念与技能的获得,一方面要靠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研修去解决,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的实际训练去提高。

1.参加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德育活动的内容很多,校内的、校外的、社区、家长参与的、网上进行的等。学校要求教师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对学生教育的机会。比如,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环境教育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爱我社区、爱我家乡”活动;六一儿童节组织学生进行“快乐的童年”庆六一文艺演出;十一国庆节开展《歌唱祖国》庆十一歌咏比赛等活动,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项活动要求教师全员参加、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学习德育经验、方法,提高德育专业化能力。

2.参与校本德育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科研能让教师在研究中学习、思考、成长。在一线教育科研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从事行动研究的校本科研。比如,我们参与的“十一五”市级重点课题《小学生自我管理主体性策略研究》,探索出符合我校特点的学生“自我教育”8种策略32个操作点。“十二五”自立省级重点课题子课题之一《教师有效利用德育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总结出4个策略,4个操作点。校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思考,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建立德育工作监督机制,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

德育工作我们不能仅仅思考,最主要的是行动。行动的实施效果如何,德育监督机制的建立很重要。

1.完善德育规章制度。学校制订《教师德育工作一日常规》《德育工作周评价制度》《德育工作日反思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把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教师的德育专业发展处于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状态,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2.强化德育专业委员会责任。对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为此,我们学校强化了德育专业委员会的责任,成员是全方位的,包括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多个层面。责任具体明确,一方面负责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评价。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定期反馈意见和建议,督促教师德育专业化能力的尽快提高;另一方面,科任教师作为副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协助管理,他们不再是德育的旁观者,而是身在其中的管理者。

五、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1.制订德育专业化标准。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定的专业化标准去衡量、去评价、去激励。这个标准应该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标准和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应该是有所不同,前者是一个起码的标准,后者应当大大高于前者的要求,而且这个标准也应该是动态的。

2.适时的评价和激励。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关键是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德育评价机制,根据专业标准进行适时的评价和激励,对教师而言是一个鞭策,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认可,它可以让老师们工作更有方向、目标。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布置、总结和评价、激励相结合,在每学期末的全校教师工作会议上,通过各种表彰增强教师的德育责任感,感受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幸福感。教师德育专业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呼吁,是唤醒,更需要行动,它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工作在一线的所有教师立足于校本,自主探索出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素养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德育实效性,做好檀传宝教授所言的浪漫的事业,为学生走向社会,肩负起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崔艳平 赵智勇 孟凡伟 单位:黑龙江佳木斯大学附属小学

第二篇

一、改进教师德育培训方式

强化式培训属于任务型培训,这种培训形式主要是针对被动接受型教师这个群体进行的,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具有的心理特点。烦琐的事务性工作,让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他们凭借仅有的工作经验,被动地重复着一天天的工作。在强化式培训过程中,给这些教师下任务,要求教师必须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达到一定的工作目标。比如,请教育专家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进行解读或学校组织进行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包括理论层面观点的渗透,教育实践层面方法的指导,使教师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其实,就是一种要求,一种德育责任意识的强化,最终让教师对教师德育专业化产生认同感,增加使命感。

二、增强利用德育资源的意识

教师身边活化的德育资源很多,无论是精心设计的课程,还是身边鲜活的学习榜样,对学生而言近在咫尺,生动而有说服力。有效利用身边的德育资源,是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1.善于发现,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自身的德育专业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比如,学校新开辟了“红领巾蔬菜园”,对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的驻足观望,有的熟视无睹,有的用心呵护,有淘气的学生可能还会搞些小破坏。此时,有的教师从关心爱护、积极实践、互帮互助等方面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如何对待这一来之不易的教育实践基地。适当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到蔬菜园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乐趣。为了增强教师有效利用德育资源的意识,我们学校还开展了“魅力班级”和“我身边的小明星”的评选活动,评选出的优秀班级和学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进行表扬、颁发喜报。当熟悉的同学名字,真实的感人事迹通过广播传播到每一个学生耳中的时候,教育的实效性是可想而知的。而“魅力班级”和“我身边的小明星”的产生主要源于教师的推荐。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一个小小的友好的动作,一句随口说出的关心的话语,随手捡起的垃圾,虽然是举手之劳,但又有多少师生去做,坚持去做呢?这些都可以作为其他同学甚至是老师学习的榜样。

2.敢于实践,做德育的行动者传统的德育方式多以说教为主,简单、直接、见效快,但可持续性效果甚微的现实也是教师公认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也是德育的有效形式。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力,即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德育活动的内容很多,校内的,校外的,社区、家长参与的,网上进行的等等。学校要求教师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对学生教育的机会。比如,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环境教育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爱我社区、爱我家乡”活动;六一儿童节组织学生进行“快乐的童年”庆六一文艺演出;十一国庆节开展《歌唱祖国》庆十一歌咏比赛等活动,这些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项活动要求教师全员参加、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学习德育经验、方法,提高德育专业化能力。

三、提高德育反思能力

教师德育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把自我和德育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专业自我及德育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观察、分析、设计、评价、反馈与调节的一种行动研究能力。波斯纳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促进德育专业化水平发展的重要意义。

1.加强自我反思,促进自身德育专业发展

自我反思是反思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自我反思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转换视角则是一种发现问题的好方法。现仅举通过学生的视觉进行自我反思一例。一位中年教师在参加社区活动后写了这样一篇反思日记:今天晚上,我在社区参加了关于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市里跳舞比赛的活动。我自我感觉良好,第一圈,我走在外圈,抬头挺胸,舞姿婀娜,尽显自信和优美。但是,当教练毫无表情地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心里有点小失落。在走第二圈的时候,我走到里圈,离教练的距离更近,但是,结果仍然是一样的,我的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第三圈,我不再表现,情绪低落,动作懈怠,我知道一切都不可能了。当我强迫自己坚持走在队伍里时,从未有过的自卑感油然而生。这让我突然想起学校或班级搞活动挑选学生时的场景,教师站在教室前面或穿行于学生之间,一边审视一边指指点点,叫着学生的名字,现在想来,老师每一次的点名,对那些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的学生来说,都是对心灵和自信心的鞭挞。这次,仅这一次,我懂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尽量找到一种方法,建立一种让学生参加活动的公正程序,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激发自己正能量的自信点,真正营造让学生普遍参与的宽松环境与氛围。

2.开展同伴交流,促进德育专业化能力共同提高

同伴交流就是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反思者从别人身上折射或反射出自身的问题,从而得到顿悟、启发的反思方法。从教师德育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加强与同事的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是教师进行德育反思,提升自己德育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上,我校曾经进行过这样的反思交流会议,现仅举其中一个片段。

教师1反思: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老师的要求,稍有差池,便会怒火中烧,就会受到严厉批评。其实,这是无视孩子的天性,不尊重教育规律的做法。各有特色、万紫千红,是我们对自然风景美好向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们对艺术风格的最高追求。对于孩子个性的彰显,我们希望在发言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解题思路有所不同,为什么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我们的学生非得都要走路踢正步,说话字正腔圆呢?其实,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未健全,天真活泼,走路蹦蹦跳跳在所难免,做事“无厘头”的状况时有发生,是自然规律,我们得允许它的存在。

教师2反思:反思我的德育工作,我觉得既不能过严,也不能放纵,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他懂得做事都要遵守规则,要有个“度”,无论在什么场所,当别人不限制你做事的自由的时候,你也一定不能影响到他人的安全、他人的利益,否则,小则受到老师的批评,大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我认为,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就事论事,更多地应该告诉学生做人的普遍道理。在这次交流反思会后,有一位青年教师在反思日记中写到:今天的德育反思交流会后,我不再因为工作中出现的德育问题而焦虑,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这里我要说,要想让自己的德育专业化能力有所提高,让德育变成檀传宝教授所说的“浪漫的事业”,那么,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到德育专业化途径探索的道路上来,呼吁、唤醒所有教师都要肩负起普遍的德育责任,自主探索出提高教师德育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德育实效性。

作者:赵智勇 崔艳平 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小学

第三篇

一、要增强德育科学化内涵

德育是一门科学,是触动人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外延已经扩展,提升德育效果不能离开时代的需要,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所以,有人主张把德育心理学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了解学生的身心、情感、个性和心理、动机、志向等,适时矫治、引导。在施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学识、行为去感染、打动、影响受教育者,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来完成德育过程。为适应这种要求,需要学校坚持通过“灌输”的手段来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这是道德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这还不够,学生真正的成长是对现实问题的处理解决,是现实社会与心灵的碰撞。如果没有这重要的一步,就不会有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就不会有成长。北宋王安石认为:善教者使人心里明白透彻,而不是整天盯着和苦口婆心的说教。学生面对着这个世界,心理压力是有的,特别是对现实和人生问题的处理,需要有人指导教育和疏解压抑情绪,调节心态平衡,以增强耐挫性及合作精神。这是学生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学生应该是社会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学校教育要主动接近这一问题,通过认识社会,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积累知识,不管是今后升学或就业都能达到有备而学的目的。这就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所起到的动力作用。所以,学校阶段除了积累专业文化知识外,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也很重要。学校要创造认识社会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调查了解认识体验。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出于经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忽视实践体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劳动、考察等。当然,社会实践活动还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避免形式主义。

三、把德育的各个环节都运用起来

六一值周总结范文2

1.德育体验课程,形成学校活动品牌。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将学校生活课程分为创意、体验、体艺、人文四大类,并细化德育体验活动,以积分形式核定各项活动各个岗位的分值,各年级班级设施配备清单中的学习用品、卫生洁具、办公设施都统一核定成基础分值。并以学校校园形象“小叮咚”为形象代表,设立“小叮咚生活超市”,超市提供各班需要的卫生、办公、学习等用品,每周二中午对各班开放,班级可凭积分换取相应物品。

2.细化活动管理,在参与中提升能力。

学生参与德育体验课程赚取积分的途径有很多,班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参加集体活动表现突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为美化校园、创新活动献计献策等等,都能为班集体争得分数。礼仪执勤岗、文明监督岗、叮咚督查岗等6项德育常规检查,小叮咚快递、公益志愿者、小叮咚园艺、小叮咚环保公司等特色活动项目,金话筒主持、小叮咚广播、叮咚创意坊、小叮咚电视台等德育阵地都设置成岗位并核定积分,有的能够长期包干,有的能够短期竞争,让各班在你争我抢的状态中提高活动的效率,锻炼各自的能力。

二、小小课题引领,为精彩打好底色

德育课题研究能让每位德育工作者将学习、工作和教研集于一体开展活动和教育,能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目标设置活动目标和内容,能让每位教师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的行为实践研究,重在通过学习、讨论、总结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有创造性的德育活动。

1.营造诗书雅韵的活动氛围。

校园中,除了朴实庄重的校训卷轴、融合天文元素的24节气地雕、凝聚浓郁国学气息的劝学园地和中国特色的室外象棋大棋盘,教师与学生还结合近阶段学习的国学内容进行经典分享,用绘画、书法、诗配画等形式一起布置教室版面与墙面,班级与班级之间竞争、学生与学生之间比拼,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态势;专用教室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将书法室、对弈室、国学室等专用室场布置得温馨诗意,精神廊大厅、普通教室、专用场馆等充满了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特色,让学生沐浴在浓浓的国学经典气氛中。

2.追寻魅力无限的传统游戏。

游戏是学生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游戏能让学生充满想象和对生活的热情,能让学生在自觉接受游戏规则、责任的同时学会与人相处,能从思维到行动养成有序、乐观的游戏精神。学校鼓励学生向家长请教传统游戏道具的制作方法与使用方法,与家长、同学一起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在校园中学生将跳皮筋、跳房子、扔沙包、套圈、车铁环等传统游戏带入校园,利用大课间和课余时间开展游戏,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课间体育活动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传承经典与传统的意识。

三、小小力量汇聚,家校社形成合力

教师和父母都是学生最重要的教育者,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更是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成功的学校教育就必须将三者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1.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活跃德育课程内容。

泛美教育机构的义工老师们来了,与学生一起探索科学奥秘的精彩;“阳光e驾”的姐姐们来了,学生们有板有眼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校园小交警指挥训练课登上了报纸;市文化馆的舞蹈老师们来了,每周给学生训练形体造型排练舞蹈,舞蹈队在全市比赛中荣获佳绩;航模爱好者来了,科技节与学生一起放飞模型,探梦航天等等。这些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参与活动更有了底气与实力,在德育体验课程的各项竞赛、评比中佳绩连连。

2.发挥家委会作用,提高德育课程实效。

家长们来了,最初的愿望是看看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现状,而学校的大扫除、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他们积极申请,主动参与。于是,学校家委会成立了,班级家委会也成立了,家长义工们与孩子、老师一起搞卫生、布置环境、参与活动。班队课展示、远足活动、过新年活动、成长节、六一节等节日,我们的家长和学生一样,成了班级的主人,一起策划活动,参与活动,家校成了团结、融洽的一家人。

四、小小活动历练,为梦想插上羽翼

只要给学生一个足够大的舞台,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多的机会,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穷的。德育处将每周升旗仪式等常规活动承包到班级,将重大活动的策划在班级中征集金点子,将每个活动都与德育体验课程的积分挂钩,学生参与乐此不疲。

1.爱心无限,志愿服务回报。

学校向市文明办申报了短期与专项志愿者服务项目,学雷锋日,“小叮咚园艺”的学生以“鸟语花香”为宗旨,在教师志愿者的带领下,在校园中种下棵棵果树,铺上块块整齐漂亮的草坪,栽下株株鲜艳的小花,让校园春天有花,秋天有果;“小叮咚啄木鸟”的孩子走上街道寻找不规范用字并给店家发放友情提醒单;“小叮咚环保卫士”走上街头,清扫卫生死角。

2.多彩活动,烙刻成长年轮。

六一值周总结范文3

【关键词】九年一贯;德育;衔接

教育部于2017年8月17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1]其中在针对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德育目标中,特别详细地指出了学段目标,如小学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单独列出了一个目标。可以看出,在顶层设计中,国家教育部门是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段的特点,并做了做好学段衔接、全程育人的基本要求。

一、中小学队团衔接的问题呈现

目前的小升初德育衔接,从方式到内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问题:

(一)专业知识不明,队团衔接不够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第一章“团员”第一条中规定,团员的申请条件是:“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初一年级的孩子在年龄上没有达到要求,并且在归属上仍然属于少先队。此外,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第十章“团同少年先锋队的关系”第四十三条中指出:“中学共青团组织应加强对少先队员入团前的培养教育,少先队组织应积极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团的发展对象。”[2]但是在现实中,这两项工作因为学段的隔离,以至于无法有效而充分地开展,从而影响了队团的衔接工作。

(二)队团形式不同,活动开展差异

小学生二年级以上原则上是全员入队,初中生是择优入团,按照规定,在初三毕业的时候,团支部的团员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人数的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比如活动的开展,在小学,少先队的活动是全员参与,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少先队的存在,并且以少校队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在小学开展少先队教育,都是全面辐射和引领。而在初中阶段,因为人数的限制,同时,又因为初中阶段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往往是小众的,面向部分优秀学生的,开展活动也受到学科教学方面的压力,所以在不少学校里面,不少学生对团组织生活的陌生,对团知识的缺乏,是比较常见的。

(三)德育层次不清,德育效果不明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德育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的,小学学段更多的是了解,并且重点在于个人习惯和品德的养成,而初中学段则是要内化、要运用,并形成明确的信仰和三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小学和初中的德育层次并不清晰,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是针对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修养、个人习惯等几个大的模块进行反复教育,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层次,德育效果往往也打了折扣。

二、“大衔接、小衔接”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提出“大衔接、小衔接”的德育基本衔接策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大衔接:即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的充分衔接,以及在此目标之下,九年一贯制学校所做出的整体调整

1.学制的调整与变化

九年一贯的学校里,小学和中学在一个校园里,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地域的优势,开展一系列的衔接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学制调整,由原来的六三学制调整为五四学制,具体做法可以总结为:一上一下。所谓一上,就是六年级的管理上移,纳入中学部管理;所谓一下,就是中学部老师在循环时,以六年级为起点,四年为一轮。

2.队团衔接:少先队和团委组织架构对接融合,优秀队员选拔培养,入团积极分子选拔标准和优秀队员对接

在少先队活动和团组织活动中,能够让处在衔接阶段的六七年级学生进行旁听学习,积极培养、发展表现优异优秀队员,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青团,让团组织更有吸引力,更能够吸引有基本信仰、综合表现优异的孩子进加入到中国共青团这个光荣的组织。

3.育人模式充分衔接,德育内容由浅入深

在德育育人模式上,从六、七年级开始,就要进行调整和适应,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认知范围内,充分开拓思维,强化内在动机,牢固树立个人信仰,并发挥学科协同育人的功效,在语文、历史、英语等学科的课堂内,充分挖掘人文因素,拓展国际视野,树立爱国情怀,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地开展德育衔接内容。

(二)小衔接:即德育方式和具体做法的调整,小衔接充分重视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普及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做法:

1.注重仪式衔接:重戴红领巾,退队仪式,六一儿童节

(1)重带红领巾。为了强化身份,强调衔接,普及基本的队团专业知识,需要在仪式教育上下功夫,也就是亮身份,明责任。(2)过好最后一个儿童节。七年级的孩子,严格意义上来说,过的是最后一个儿童节,利用班会、队会课,举行“告别童年,拥抱青春”的主题队会活动,队会课设置各种小活动,鼓励孩子们回望童年、告别童年、拥抱青春、树立梦想。(3)隆重而认真的退队入团仪式。在七年级即将结束的时候,举行队团衔接最重要的内容:退队仪式。这是仪式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正式结束七年的少先队生活的标志,同时也是向全体中小学生进行团队知识培训、革命理想教育的大好契机。

2.社团活动衔接开展

六一值周总结范文4

1.搭建兴趣小组活动平台,延伸艺术课堂教学于课外。

围绕“普及+特长”的艺术教育目标,给学生创造张扬个性的实践场所,拓展艺术教育活动空间,我校组建了以百人器乐、百人歌舞等5个校级特长小组和30个班级普及小组活动平台,作为艺术课堂的延伸载体,按时在每周五下午集中开展活动。确保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多样化的小组设置使每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搭建一日训练平台,拓宽艺术普及渠道。

依托“班班有项目,人人学艺术”的活动理念,搭建了以班级为单位一日训练平台:每天晨读20分钟;每天中午10分钟全员进行艺术小课间训练活动,规定每周的二、四艺术小课间活动内容为“童声唱祖国,校园踏歌声”,每周一、三、五由班级自选内容开展活动。

3.搭建校外基地平台,携手家长奠基成长之路。

遵循构建“教室+校园+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模式理念,我们与福星、福临社区联合,搭建了校外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平台。定期举办师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校、区综合艺术节,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展示艺术,并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加强艺术活动与其它学科活动的整合,加大艺术与学习生活的联系,更多发挥校外基地作用,确保家校携手为学生的艺术成长奠基铺路。

4.搭建成果展示平台,提升艺术特色的影响力。

我校充分利用世界读书日、六一儿童节、少先队建队日及每学期的教学开放日、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庆元旦师生综合才艺展示迎新会等平台,进行合唱、书画、器乐演奏、朗诵、演讲、舞蹈、科技发明、手工制作、手抄报设计、征文等活动成果的展示。在历年全市田径运动会、艺术节上,我校的大型军乐展示均获得特色表演奖,舞蹈社团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时装走秀表演震撼现场。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比赛和展示活动。仅在2014年学校就有40多人次的学生征文在国家和省市刊物上发表、5人次获邀参加吉林省2015年少儿春节联欢晚会、4人被聘为省台小记者,越来越多孩子的才能被认可,在社会和家长中产生很好的反响。

二、以教科研为引领,推进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

教科研是引领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撑点。为了更好地探究艺术教育规律,实现艺术教育科学发展,我们借助学校被确定为国家艺术教育实验县实验点校的契机,梳理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校创建的经验与不足,立项进行“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和“打造有生命活力高效课堂的模式研究”实验活动。通过以课题为载体、以课堂为依托,团队合作,上好同课异构、同题异课、新模式应用展示等研究课,开展阶段研究成果、专题论坛等活动,不断总结积累研究经验和成果。初步总结形成了艺术学科的“五环节”高效课堂主导模式、“四五六”艺术教育特色创建模式等研究成果,其中“四五六”艺术教育特色创建模式中“四项管理机制、五项保障措施、六个活动平台”的经验积累,不仅为艺术教育活动的推进明确了目标、思路与方法,同时也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策略借鉴。目前部分研究成果已结集成册,2013年学校被评为省基础教育科研先进校,艺术教育科研先导作用得到发挥,引领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总体推进,以研促教蔚然成风。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提升艺术教育的品质

借用柏拉图“艺术教育本质上就是融美于心灵的教育”的观点,课堂教学不仅要进行知识教育,还应当以审美为中介提升艺术浸润、滋养、美化人的性格和心灵的作用,把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作为重要课程目标来落实。

1.重构艺术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鉴于艺术学科承担着开发潜能、培养审美意识和创作力、完善人格等诸方面的独特作用,我们针对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中不能面向全体、重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审美表现与鉴赏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从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入手,明确“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的要求,重构了美术学科(“观察欣赏,激发兴趣———探究交流,解决重难点———讲解示范,点拨疑点———实践创新,完成目标———展示评价,相互提高———拓展延伸,促进发展”)的六步教学模式;音乐学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旋律,了解背景———探索发现,学习新知———表现歌曲,实践创造—拓展延伸,总结评价”)的五环节基本模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效地完成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升了艺术学科教学品质。

2.强化学科联系,实施课程整合,实现综合育人。

学校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全面提高的整合性教育,正如孔子《论语泰伯》篇中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基于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相互渗透与借力作用,我校在重构艺术学科教学模式的同时,还通过打破学科界限,充分挖掘各学科艺术教育渗透点,实施课程整合,实现课程综合育人。例如,在语文学科中要求教师植入快板、评书、戏曲表演、课本剧、歌舞表演等形式,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每节课至少落实5分钟的艺术体操、集体舞的训练,这些做法不仅辅助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实现了以艺蕴德、以艺启智、以艺健体的课程价值目标,促进了全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构建,实现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以评价为导向,强化对艺术教育的管理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以量化管理为核心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对艺术教育的管理。

1.建立双向评价机制。

将艺术课列入期末考核科目,每学期文化课期末考试前,艺术学科参考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表现、能力水平对学生素质进行学期综合评定,结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建立课堂教学师生互评机制,通过教育教学情况反馈制度,不断规范师生的教与学过程,保证教与学的完成质量。

2.立足多元评价,提升艺术教育管理效力。

制定涵盖课堂教学、兴趣小组、综合实践、学业辅导等多元内容的评价细则;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集中与随机抽检结合的多元形式,实现对艺术教育工作的全覆盖监督评价,以严格的考核约束力提升工作效率与管理效力。

3.制定长效的管理机制,提升工作的实效性。

加强队伍建设。以团队捆绑发展为队伍建设模式,通过以师带徒、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组级活动竞赛、综合才艺展示等形式,发挥教师的共同体作用,提升教师素质,凝聚发展合力。制订和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并不断完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制度》《艺术教育工作奖惩制度》《艺术教育考核评价制度》等,以制度的规约与激励作用保证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务实有效,拉动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五、结语

六一值周总结范文5

关键词:微型讲座;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知识

刚刚进入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希望能成为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但是大一与医学有关的只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中医学概论,其他都是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常常会有疑问:“学习这些知识有用吗?我们是西医临床,为什么还要学习高深莫测的中医?”由于学习的知识与学生梦想相差甚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会大大降低。因此,面对厚厚的医学专业书籍以及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学生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受挫感。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只有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占据主动。比如美国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入校一周就开始接触患者,包括角色体会、床边访谈等,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入门教育非常有必要[1]。但是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刚入校就去临床接触患者是不可能的。如何在大一学生中有效渗透临床医学知识,让学生在入门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接触到临床。我们学校是由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学生的工作,班主任主要从学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因此,为了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知识,我们班从大一开始就组织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学生微型讲座,使学生对临床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1微型讲座的模式

大学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对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学术讲座一般是专家将知识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演讲传授给学生[2]。学术讲座一般专业性很强,对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在“听天书”,达不到讲座预期的目的。我们组织的这种微型讲座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讲座,学生是主角,即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然后自讲、自评、自我探究、自我总结和分析的小型班级讲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讲座的主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与学术讲座有所不同,微型讲座强调的是小、实用和有效。“小”指的是针对一个临床小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开展的班级活动;“实用”和“有效”强调的是讲座主题要围绕与临床或正在学习的医学基础知识展开,其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疑虑和神秘感,减小学习医学的难度,了解医学基础知识是临床的灵魂,并充分体现了临床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

2微型讲座开设的步骤与方法

2.1选择合适的主题

在大一开展微型讲座,一定要选择好主题,所选临床有关的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难度不能太高,要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理解和学习,才能有效达到学习的目的。第一次讲座选择了“感冒”这个主题。因为生活中“感冒”这种小病十分普遍,所有学生都有过感冒的经历,也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儿科疾病大多数都与感冒有关[3]。目前西医对感冒的治疗普遍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相当普遍[4]。在感冒并发细菌感染时,此类治疗方法是有必要的。但在感冒初期,滥用抗生素弊大于利。因为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引起菌群失调和双重感染、腹泻、肝肾功能损害,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5]。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尤其在感冒的治疗方面有很多疗效很好的良方。由于我们是中医药大学,学生在大一的时候正好在学习中医学概论,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医学概论的学习,所以第一次讲座的主题确定为“感冒的治疗与预防”,讨论普通感冒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着重介绍感冒的中医药防治。

2.2分组准备资料

将班级分为4个学习小组,布置任务。教师告诉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怎样获取知识点。每个小组学生自主查阅与感冒相关的文献资料,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准备,收集、整理资料和图片,并制成精美的PPT。

2.3微型讲座的具体实施过程

经过认真、精心的准备,第一次讲座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正式举行。学生积极性很高,由小组代表轮流上台汇报该组收集和总结的有关感冒的资料。第一小组讲解了感冒的主要病因:普通感冒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一般在受凉、淋雨和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发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腺病毒等引起,抵抗力低的人容易并发细菌感染,如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6]。中医认为感冒是指身体感受风邪或者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7]。第二组介绍了西医对感冒的治疗[8-9]:抗感冒西药主要是减轻感冒的症状,根据作用效果不同可分为五类:(1)收缩血管药物,如伪麻黄碱,可减轻鼻窦、鼻腔黏膜血管充血,解除鼻塞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新康泰克、力克舒和白加黑等。(2)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可缓解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和鼻塞等症状,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嗜睡、疲劳等。(3)解热镇痛药,如果伴有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要选择解热镇痛类药物,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该类药物对胃、肝、肾有一定的副作用。(4)抗病毒药物,由于感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在感冒初期运用抗病毒药,可以抑制病毒增殖和释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副作用比较多,常用药物有金刚烷胺和盐酸吗啉胍等。(5)止咳祛痰药物,可选择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第三组重点介绍了中医对感冒的治疗:中医将感冒分为实证感冒和体虚感冒两大类。实证感冒又可分为风寒、风热、风燥和暑湿四种证候[10]。中医对不同证候感冒的治疗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风寒型感冒是由于人体承受不了六气的剧烈变化,当天气突然转凉时就很容易感染风寒。其症状有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头痛、脉浮、无汗、畏寒与低热并存、吐稀薄白色痰、苔薄白等特点,治疗风寒感冒的原则应以辛温解表为主。传统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和小柴胡汤等,也可用中成药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颗粒、柴连口服液和通宣理肺丸等药物[11]。风热型感冒通常有发热重、便秘、鼻窍干热或流浊涕、痰液黏稠呈黄色或带绿色、口干和喉咙痛等症状,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中医方剂桑菊饮可达到明显改善病情的目的,其主要功效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中成药如桑菊感冒片、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颗粒、羚羊感冒片和感冒清胶囊等,同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12]。风燥型感冒要注意与风热型感冒区分,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风、唇干鼻燥、咽喉干痒甚至伴有疼痛感,舌苔薄白干或薄黄等,治疗应以辛凉宣透、润燥生津为主。用于该类型感冒治疗的中成药有杏苏止咳颗粒、桑菊感冒片和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暑湿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恶风或发热、口淡无味或粘腻、头痛头胀和胸闷心烦等症状。主要治疗方剂有:新加香薷饮是治疗暑湿型感冒的良方,白虎加苍术汤既清热又化湿,为治疗暑湿病症之名方;中成药有六一散、藿香正气水和银翘解毒丸等[13-14]。第四组讲述有关感冒的预防[15]:一则需避免诱因,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年老体弱易感者更应注意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二则需增强体质,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

2.4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对4个小组依次进行点评,挖掘学生汇报中的亮点,对学生给予鼓励,尤其是对学生整理的中医药治疗感冒评价非常高。同时教师也强调西医治疗感冒方法有限,而临床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较多,但是要运用中医理论分清感冒的类型,才能正确选择中成药类感冒药。如果辨证不清,错误选择感冒中成药,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还与全体学生分享了自己或家人感冒时的一些治疗经验,使学生获益甚多。最后,要求学生将这次讲座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整理和总结。

3微型讲座开设的收获和反思

六一值周总结范文6

关键词:傣族服饰;美术教育活动;路径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对本民族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和深远的意义。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凝聚了一个民族文明的发展历程。了解民族服饰是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关键和前提。幼儿教育领域虽然很早就提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且都运用在民间童谣、故事、游戏等,但在美术领域涉及很少,以傣族服饰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研究就更少了。

二傣族服饰文化的概述

(一)傣族服饰的艺术特点

傣族妇女上衣着白色、天蓝色、淡黄色、淡红色或绯色内衣,外套一般为圆领窄袖,有对襟和大襟腰身细小,下摆较宽,背处有一小部分外漏,下着颜色艳丽的筒裙,长到脚面。裙筒上有数条花条,而花条的数目不同,代表着所属的阶级。充分地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维之美。男子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者是大襟小短衫,下身为宽腰无兜净色长裤,用白色或青色包头。

(二)傣族服饰的造型与构图

傣族服饰的构图是综合自然形体变形构形类,也将相同的自然形体以怪异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既和自然原型相联系又具超自然结构的新的图像形式。傣族服饰以图案纹样的布局,主要是以复纹为主。

三傣族服饰文化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在《3-6对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学校。尤其充利用不同的区域的文化资源,同时接触不同的地区,民族的艺术视野。”3-6岁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民族服饰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有利于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高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在较大程度上丰富了幼儿园美术教育。在对民族服饰的欣赏和创造中,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还能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获得灵感、提高兴趣,最后提高其智慧。优秀的傣族传统民族文化更能塑造幼儿的思想品格,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扬本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四傣族服饰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路径探究

(一)融入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

1.谈话欣赏法:教师以语言为中介启发幼儿与幼儿交流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并可根据作品的内容先提示让幼儿自己欣赏。主要有一下几种方式:实物欣赏:教师把不同的傣族服饰带到幼儿园中,用讲解的方法给幼儿开展傣族服饰的欣赏,也可以请傣族人民穿着傣族服饰,给幼儿进行讲解,从傣族服饰的历史,它的构图、造型,还有服饰的色彩、艺术特点,还有傣族服饰上的花纹进行讲解。让幼儿大胆说说看到傣族服饰的感觉,让幼儿去摸一摸,穿过傣族服饰的幼儿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幼儿直观地看到,了解到傣族服饰的特点。感受傣族服饰的美,但是幼儿看到的种类相对会较少。图片欣赏:教师可以在网上或者现实生活中照大量关于傣族服饰的照片,选取比较有特点的,利用PPT给幼儿欣赏,讲解,这种方法有利于幼儿欣赏到多种多样,种类丰富的傣族服饰。感受傣族服饰的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对傣族服饰的热爱,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挂图欣赏:挂图欣赏可以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将傣族服饰的挂图挂到班级布置的墙上,教师先对挂图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介绍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挂图挂在墙上,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的幼儿,还能让幼儿对本民族文化具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师用语音谈话欣赏法让幼儿欣赏傣族服饰,可以从实物、图片、挂图来进行欣赏,通过教师用语言对作品的描述,教师讲解提问的方式进行,与幼儿交流对傣族服饰的感受和看法,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2.综合欣赏法:把音乐、故事或者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一起结合欣赏,通过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其共鸣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视频欣赏:教师收集一些关于傣族服饰的视频例如:傣族泼水节时的视频、傣族人民拜寺庙,傣族人民跳舞的视频、傣族人民劳作时的视频等,在观看视频时,让幼儿感受到过节的热闹的气氛、也能让幼儿感受浓厚的傣族文化气息。和民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民族精神,直观地看到傣族人民穿上傣族服饰的风采。幼儿傣族舞蹈表演欣赏:幼儿园里多开展一些活动,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多排一些傣族舞蹈,幼儿穿上傣族服饰来表演,幼儿穿上傣族服饰可以直接感受到傣族文化,通过舞姿感受民族精神,塑造幼儿的美丽,增添魅力,培养幼儿的自信,丰富想象力增添智力,培养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可以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幼儿园里,在不同的日期,可以换不同民族的舞蹈,作为幼儿的早操。让民族文化渗透到幼儿园里。幼儿傣族时装秀欣赏:幼儿园里应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班级和班级之间,或者幼儿园所有班级都可以在一起,组织幼儿傣族时装秀,幼儿可以穿上不同种类的傣族,感受不同傣族服饰的美,对男子傣族服饰和女子傣族服饰有着鲜明的对比。让幼儿了解傣族服饰的作用,为什么傣族服饰会设计成这样的,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民族服饰的了解的兴趣,还可以让幼儿直接穿上傣族服饰,感受傣族人民穿着傣装的感觉,感受傣族人民的文化和风俗。幼儿情景表演欣赏:教师可以给幼儿创设一个傣族人民生活的场景,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模仿表演,真实体验傣族人民的生活,感受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体验傣族文化,傣族民族人民的精神。教师用讲故事或者与音乐来结合幼儿欣赏傣族服饰,在幼儿穿着傣族服饰跳舞的时候,视频有音乐和舞蹈相融,在情景表演的时候,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让幼儿在感受音乐和语言美的同时,更能直观地感受傣族服饰的美。3.游戏法:使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了解美术作品,热爱美术作品。拼图:教师将有傣族服饰的图片或者木板顺序打乱,让幼儿根据顺序将图片或木板拼在一起,完成一幅完整的傣族服饰。用比赛的形式来进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对傣族服饰的喜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可。

(二)融入幼儿园绘画活动

1.示范指导法:指教师用正确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正面的示范、讲解,让幼儿学习技术动作和技术联系。实物绘画:教师把傣族服饰带到班级,让幼儿亲自去感受傣族服饰,在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傣族服饰,教师可在一旁指导,可以用简单的笔画叫幼儿把傣族服饰的大致形状画出,在让幼儿根据自己不同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材料给傣族服饰画上花纹。教师先示范一些简单的花纹,用点、线、面来表现出来,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图片绘画:将傣族服饰以简笔画方法呈现出来,在此之前先让幼儿欣赏大量的傣族服饰,对傣族服饰的形状花纹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现出来。2.模特教学法:教师把穿着傣族服饰的姑娘请到教室,并为幼儿讲解傣族服饰的构图、色彩,教师在做引导,以模特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幼儿可以直观地感受傣族服饰的美,对幼儿而言是一种新的刺激,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3.情境模拟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的生动形象具体的场景。使幼儿感受物体,体验周围的世界,激发审美、想象。把幼儿带入到情境中。帮助幼儿理解内容,所学知识。情境绘画:幼儿在对傣族服饰有一个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给幼儿讲解一个小故事,例如:教师将PPT的背景换成傣族楼,旁边有一条小河,还有穿着傣族服饰的傣家姑娘,傣楼旁还有几颗芭蕉树。感受大自然,感受民族环境,以故事情景的形式给幼儿进行导入,让幼儿积极发言,大胆地表达出他看过的傣族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傣族人民居住的环境,在进一步介绍傣族服饰形成的原因。让幼儿对傣族服饰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在让幼儿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在纸上表达出来。以讲故事方式进行情景绘画。在运用以上方法时需要把提问法、讲解法、观察比较法、体验法结合以上方法对幼儿进行引导。

五融入幼儿园手工活动

(一)示范法

教师对一些手工方法进行初步的示范,幼儿实际操作,在示范过程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思考问题,与幼儿进行多种互动,便于幼儿理解。从而在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折纸:教师通过示范对折、翻折等,指导幼儿折出傣族服饰,在用水彩笔、蜡笔、油画棒等材料装饰上自己喜欢的花纹。拼贴:教师将傣族服饰的复制品剪开,背面衬纸,剪成各种形状的卡片,引导幼儿根据卡片上的色彩、线条、构图拼成一张完整的图画。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自己已有的经验或喜欢的卡片,拼出具有特色、各种各样傣族服饰。有利于加深幼儿对傣族服饰的喜爱之情。撕贴:教师将傣族服饰用图片打印出来,幼儿把卡纸斯成自己喜欢的图案,贴到图片上,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幼儿可以根据不同的爱好,做成自己喜欢的傣族服饰,教师可以把幼儿作好的手工作品贴到墙上,进行作品展示。

(二)实操法

教师引导幼儿,让幼儿实际操作,提高幼儿参与度,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泥罐:陶罐是傣族人民的特色,在很多挂图上都可以看到傣族人民抬着泥罐,在幼儿园里,园长可以开设一些关于泥罐的课程,具有本民族特色,让幼儿感受浓厚的民族氛围,让幼儿指导民族文化就在身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三)评价法

分为幼儿自评、幼儿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在幼儿完成作品是教师一定要选取幼儿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正面、积极向上的评价,在幼儿自评或他评时,教师引导幼儿从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情感等方面来进行评价。[12]最后教师对评价做出总结。

参考文献

[1]田荔丹,于树连.傣族女子服饰文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5(17):80.

[2]子志月,王舫,蒋潞杨.傣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变迁与传承[J].红河学院学报,2015,13(06):18-22.

[3]保明所.傣语谚语的文化透视[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38-40.

[4]刘晓杰,张立平.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特色[J].文艺研究,2009(07):147-149.

[5]玉香,吴华.云南傣族服饰文化述论[J].民族艺术研究,2005(02):42-48.

[6]杨洁.幼儿美术素养培养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7]肖雪.浅析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有效策略[J].未来英才,2017,(14):197.

[8]高梦琼.农村5--6岁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研究——以咸阳古渡镇B幼儿园为例[D].北京师范大学,2012.

[9]周可馨,赵吉平.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文教资料,2014,(12):74-75.

[10]林少云.传承民间艺术促进幼儿发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06):47-49.

六一值周总结范文7

【关键词】幼儿园;精细化;管理

幼儿园的精细化管理质量决定着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代表着一所幼儿园的形象,体现着一所幼儿园的园本精神。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要打造精品幼儿园,保持高质量的幼教服务水平,就需要用精细精神来维系、来支撑,将这种理念渗透于幼儿园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于保教工作的全过程,以此来促进幼儿园整体工作上层次,上水平。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管理的精细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一、建立精细化的制度管理体系,确保园所管理制度化

(一)完善制度管理

我们非常注重健全园内各项规章,以“人人有职责、事事有规矩”为目标,根据幼儿园的工作实际,先后制定和完善了42项制度和规定,既有人事管理制度、考勤奖惩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总务后勤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又有家长工作、社会活动等涉外关系制度,既有约束性制度,又有引导、激励性制度,使管理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让幼儿园管理文化自然溶于规范运行与高效实践中,做到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质量。

(二)实行民主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机制,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工会等组织的作用,构建“领导—教职工-家长”三位一体的互动的民主管理方法,实行园务公开制度,工作的透明度高,定期召开园务会、教代会、家委会,积极听取教师与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向全园教职工和家长广泛征求意见及建议,让教职工和家长普遍参与,增强了管理活力,形成宽松、和谐、诚信的管理气氛,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愿意为幼儿园的发展献计献策,全园形成了良好的你追我赶、争优争先的工作氛围。

(三)实行人文管理

建立“管理加关心、信任加激励”的人文管理模式,关心教职工的家庭与生活,让管理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民主人文的工作环境,使全园工作协调运转。另外,我园在实施硬性管理的同时,也注重有“情”的弹性管理,在柔情似水的清一色的女性单位中,我园特别注重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工作中,领导率先垂范,吃苦在前;生活中,哪位老师有难事,园长、老师们总是伸出援助之手,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感到我园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同事间的真情厚意。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更增强了我园教师的凝聚力。

二、实行精细化的师资队伍管理,确保教师发展优质化

(一)园内外学习自学相结合,以“学”促发展

我园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回园后举行“外出学习分享会”,向全园教师传达新信息,扩大新经验,提高教师对目前幼儿教育的进一步认识。开放教师阅读角,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让教师将自觉学习养成习惯,向书本学习、向同伴学习、向网络学习,不断给自己以新鲜信息的滋润。通过同伴互助、交流切磋,使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教育教学分年级段管理,以“帮”促发展

我园设置保教助理,分段负责指导小、中、大各年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常态化教学活动的管理。从抓教材、抓教法、抓学法、抓教师的培养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保教助理负责组织各级组教师集体备课,了解熟悉教材重点、难点,讨论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到班级跟班指导,从“幼儿的参与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两方面及时进行反馈,提出问题,提出改善意见,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能力快速提高。

(三)以教学反思提升教学经验,以“思”促发展

园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我园围绕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指导这一思路开展教研活动。我们专门设置观察记录本,要求教师记录幼儿的学习表现和个人的教学行为,针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剖析,在教研活动分享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由同伴共同讨论,老教师给予指导,个人提升,撰写成教育教学论文,大大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改善个人教学行为。从案例分析和反思中进一步激发老师的认识潜力、分析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不断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开展精细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确保教学开展有效化

教育教学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其质量好坏是幼儿园生存的关键,也是幼儿良好发展的基石。为此,我们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以促进教学有效化地开展。

(一)落实教研管理制度

对于幼儿园管理来说,教学工作是核心。我们的做法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业务园长--保教处--教研组的三级教研网络。首先,制定可行的教研计划,切实保证计划的可行性,坚决杜绝一些表面的,难以实现的活动。其次,抓制度、计划的落实,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制度计划制定的再好,如果不加以落实,也只是一纸空文,对教学工作来讲,将毫无效率。我园由园长、业务园长、保教处主任参与或定期听取教研组长组织的活动与反馈,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设意见。实施以往的“集体备课”、“案例交流”、“活动反思”等较好的教研做法,从而使教学、教研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严抓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落实,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增强教师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认识,保证常规执行的一致性。要求教师做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保证班级常规执行的一致性。通过多种形式增进幼儿对一日活动常规的理解,促进幼儿对规则的习得。一是用音乐指令来提示,即在来园、早操、区域、午睡、起床等几大环节播放不同的音乐指引幼儿活动,每天播放,形成动力定型,培养幼儿有序做事。二是图文并茂助理解,通过运用养成教育儿歌结合微课的形式来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帮助幼儿掌握活动常规的要领。三是游戏活动隐规则,如结合角色、结构、表演等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使幼儿在玩乐中自然习得,避免脱离实际的说教。

(三)抓好一日生活环节

幼儿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课程,都蕴含着教育契机,所谓“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的发展目标应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不管是生活环节还是教育环节;不管是集体教学还是分组教学;不管是户外活动还是区域活动;都要考虑周全细致,安排合理到位,活动环节紧凑有趣,充分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合理组织活动。为此,我们从晨间接待、晨练、早操、教学活动、户外活动、自主区域游戏、进餐、餐后活动、午睡、起床、盥洗等环节,都制定了详尽的管理细则,以实现一日活动管理的精细化,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四、开展精细化的卫生保健工作,确保幼儿身体健康化

卫生保健工作是幼儿园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卫生保健制度,在工作中做到求精求细,建立由园长总负责、分管园长亲自抓、保健医生主要抓、保教人员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卫生保健分级管理模式。

(一)全员重视,促进保教工作整合化

教师、保育员是幼儿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所以日常的卫生保健工作应走进班级、服务班级,融入一日生活当中。我园设立“幼儿一日生活管理记录表”,坚持每天记录幼儿各个生活环节,如情绪、进餐、午睡、大便、吃药以及个别儿童的特殊情况,并反馈给家长。这大大有利于班级和家长及时掌握幼儿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

(二)强化预防,形成防控工程系统化

由于幼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容易感染疾病,我们就从各方面入手全面加强预防工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疾病防控体系。首先制定严格的分级卫生检查制度,制定卫生保健工作每日、每周、每月检点,例如每日必查项目有:活动室寝室通风、杯子、毛巾、餐桌、餐具、寝室卫生、卫生间、楼道楼梯等。其次强化晨检工作,晨检时严格按照一问、二看、三摸、四查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避免各类传染病的流行传播。最后严格卫生消毒程序,幼儿使用的杯子、毛巾、点心盘等每餐高温消毒;玩具、橱柜、厕所、室外走廊每日用消毒液消毒;活动室、午睡室每天用紫外线灯消毒。

(三)完善管理,形成膳食管理科学化

合理营养是促进幼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为保证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获得必需的营养,我园做好幼儿营养膳食工作,科学配餐,达到花色品种多样化,保证蛋白质、热量及各类维生素营养比例平衡,而且幼儿食谱每周都在公示栏上公布。

五、开展精细化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具体化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幼儿园的头等大事。我园始终本着“安全第一,稳定至上”的宗旨,坚持按照“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努力创建管理有序、保卫有力、教育有效、园风良好的安全文明校园。

(一)健全组织网络

幼儿园成立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以园长为组长、分管副园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安全管理网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局面。

(二)强化基础保障

一是强化“三防”保障。在人防方面,我园配备了三名专职保安人员,落实24小时值班及巡查制度。在物防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在保安室增设了盾牌、催泪喷雾、警棍等安全器械一批,添置了“校园110”警务室装备,为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持。在技防方面,我园配备了76支摄像头,做到幼儿园重点部位无盲区,24小时监控,安装了智能安防联网报警系统,紧急突发事件情况下实施一键报警。二是强化设施设备保障。在设施设备管理方面,做到“三落实”,落实设备设施管理责任人;落实设备设施管理责任人职责;落实与设备设施的日常检查、保养管理工作有关的规章制度。确保设备设施符合安全质量标准、排除安全隐患。

(三)加强安全管理

一是执行门卫制度。幼儿园严格执行门卫制度,执行来访登记制度、持卡接送制度等,按时开关大门,严防幼儿独自离园和闲杂人员进园。二是落实领导巡班制。每日领导班子值班人员督促班级教师落实安全责任,每周安全领导小组专人对园舍、食堂、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的检查,每月由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建立安全检查登记制度,发现问题,立刻整改。层层督查,使安全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三是加强食品管理。食物安全是关系孩子身体健康的大事,我园成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加强对伙房的日常管理。操作程序中实施验收、清洗、切配、烹饪、留样等,环环相扣。严把食品采购关、入库关、出库关,对供货商我们坚持索要“三证”,杜绝“三无”产品进园。

(四)严抓安全教育

一是安全常识天天讲。日常教学里,我们时常将安全放在首位,在游戏前,先围绕“安全”订下规则,紧抓常规;离园前10分钟,幼儿园便响起“养成教育儿歌诵读”,我们把安全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认识规律和特点,编成朗朗上口的安全儿歌及安全故事,让孩子通过诵读、游戏等形式天天讲,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习惯。二是安全活动周上。幼儿园每周五下午都开展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通过故事展示、视频观看、互动测评、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帮助幼儿学习安全知识,使安全知识通过愉快的游戏无形中植入幼儿的心中。每个学期,我园小中大班级都会开展不跟陌生人走、不被欺负有办法、不在厨房玩、上下楼梯要注意、危险的小圆珠、尖利的东西会伤人等安全教育活动。三是安全演练月月开展。幼儿园每月开展安全演练,在安全演练中全体教职员工各司其职,成效显著。幼儿园应急演练内容涵盖面广,其中包括:消防演练、防震防踩踏演练、防暴演练、防拐演练等。每月的安全演练既增强了幼儿的安全避险意识,提高了幼儿的安全自救能力,又提高了幼儿园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的能力。四是安全专题人人做。我园认真落实茂名市学校教育平台专题教育活动工作,要求老师“紧抓、紧盯”,要求做到100%的教学任务完成率以及家长完成率,教学效果显著。

六、开展精细化的家园共育工作,确保家长工作深入化

(一)定期召开家长会

各年级以体验式养成教育主题教学为主线,向家长介绍主题教学的教学形式,需要家长配合开展的亲子艺术活动等,让家长了解主题教学的目的与形式,明确亲子活动中的具体做法,有目的地配合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活动中期在家园联系栏、作业栏向家长汇报教学成果,让家长随时了解教学的进程,及时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在活动中展示园本特色课程——体验式养成教育主题活动,让家长们参与到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游戏、操作,亲身体验有趣、好玩的特色教学活动,让家长们从中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召开家长委员会工作会议

由各班选举7位共112位家长担任家委会成员,幼儿园领导班子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充分调动我园幼儿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幼儿家长在幼儿园管理中的作用,体现管理科学性,实现家园共育。

(四)构建家园网络互动平台

我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及时幼儿园开展各项活动的信息,还要求每个班级都开通QQ群或微信群,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时效性,让繁忙中的家长也能及时地了解幼儿园教育,了解幼儿在园的受教情况,及时落实信息反馈,实现了有效的家园互动。

(五)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亲子活动

通过组织小小运动会、庆元宵活动、庆三八活动、庆六一活动、“走进自然,家园同乐”亲子游、“亲子阅读节”、“温馨母亲节”、“亲子晨练”、亲子社会实践、“快乐父亲节”、“亲子徒步节”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小礼物、一起阅读、一起走进社区、一起体验学习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不仅促进了小朋友身心的健康发展,萌发了小朋友感恩的情感,也更加密切了家园联系,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六)开展家长助教活动

每学期我园开展为期一周的家长助教活动,各班的家长们纷纷带着自己特有的专业知识走进课堂,以崭新、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呈现给孩子们,弥补了教师在专业领域的不足,实现了家庭与幼儿园更为平等、更为广泛的教育互补。

参考文献:

[1]孙立明:幼儿园精细化管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张燕:幼儿园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六一值周总结范文8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闲暇或假期进行的深入社会实际生活、体验社会百态的实践教育活动,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合作以及与社会的接触、融合,启发其思想意识,拓宽其知识广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1]216-21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传统高等院校相比,地方应用型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侧重于对动手操作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地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地方应用型院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并积极寻求有效对策。

一、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地方应用型院校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应用型人才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地方应用型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技能培养,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开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社会实践能让大学生置身于具体、生动、客观的社会环境中,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实践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在于它改变了知识获取的方式,同时大学生还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理解运用基本理论,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环境。

二、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方式与内容单一

当前,地方应用型院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空泛,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意义。拔几根杂草、种几颗幼苗就叫科技支农;唱几首歌、跳几支舞就叫文艺下乡;摆几张桌子、发几份传单就叫科学知识普及。社会实践内容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现阶段地方应用型院校的社会实践仍主要以短期的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传统实践形式为主,社会实践的深度有限,活动覆盖面狭窄,真正深入乡村、企业和市场的较少,这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期望值相差甚远。由于受功利性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扭曲,做家教、服务员、商品促销等带有经济效益的实践活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而真正意义上带有育人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却很少受青睐。从目前地方应用型院校社会实践的组织而言,社会实践具有局限性,缺乏全员参与性,社会实践的主体仍然是少部分学生,参加者主要是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对大多数普通大学生来说缺乏引导力,这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缺少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活动最能吸引高校大学生的地方就是将理论和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而社会实践基地较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2]85-87。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提供了重要平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是社会实践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重要前提。目前,地方应用型院校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学校无法集中组织所有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社会实践;而大多学生选择自主实习,自己找实践单位,这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部分学生甚至弄虚作假,造假实习报告,以便应付了事。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实习难问题在地方应用型院校表现得较为突出。另外,部分地方应用型院校没有从学生自发的社会实践愿望和需求出发,社会实践基地也没有提供不同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岗位,二者之间形成结构性错位,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难以深入开展。当前,地方应用型院校开启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成效不明显、合作层次不高等问题,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仍任重道远。

(三)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性指导

目前,多数地方应用型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都是从校团委下发文件开始,各学院团总支组织学生组建团队,再去随便找个指导教师“挂个名”,这种实践模式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周密的实践计划和明确的实践目标。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由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等人员带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指导教师,在专业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很难获得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影响社会实践效果。同时,部分地方应用型院校对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指导教师工作量未获认可,导致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有些教师甚至主要看学生拼凑上交的实践心得,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具体建议和现场教育。另外,因受社会实践时空性、地域性等客观因素制约,一旦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诸如生活问题、情感问题、人身安全等问题,他们很难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信心和恒心很容易受到动摇,最终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科学的导向、合理的标准、完善的评价体系。当前,很多地方应用型院校主要以社会实践报告作为考核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依据,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实践单位的评价等,这种泛化空洞的评价方式,使得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甚至可以随时找单位盖章写意见。实践评价不科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反过来又造成了社会实践的恶性循环,社会实践只是注重有多少媒体宣传报道、有多大人员规模参加,注重场面的轰轰烈烈,追求单纯的数字、绚丽的照片和夸张的文字总结,评价导向功利化趋势明显,严重违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初衷。与此同时,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评价的方法途径主要有总结表彰、素质学分认定、新媒体宣传,而这种单一的总结评价、学校认定、媒介引导,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长此以往,社会实践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效建设,对那些真正想从社会实践中获得锻炼、提升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就失去了积极的动力,最终失去对社会实践的热情。

三、优化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

(一)创新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

地方应用型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需求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地方应用型院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应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始终把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置于核心位置,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调整社会实践的活动方案、组织形式、人员架构等。地方应用型院校要根据地方发展需求和地域特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黄山学院为例,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院校,可依托黄山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样的生态资源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如景区调研、乡村治理、生物多样性调查、徽商精神传承等主题实践活动。另外,针对黄山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等实际情况,可以开展义务支教、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等特色活动。例如,学校自2013年以来,每周末安排艺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徽州区富溪中心学校开展艺术支教活动,通过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举办各类兴趣班,激发山区学生快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大学生志愿者还帮助该校设计校园文化墙,建立红领巾广播站、小苗文学社,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元旦、“六一”文艺汇演、美术作品展览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大学生精神面貌、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发生了可喜变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今后走向社会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还应充分结合专业特色,着力发挥青年大学生智力资源优势,让实践课题更加专业化、项目化,使社会实践真正服务于社会。

(二)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地方应用型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院校,黄山学院在原有合作基础上,积极开拓、整合和优化各类社会资源,不断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学校与合作单位深度对接,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接地气,逐步建立稳定、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体系,如大学生素质拓展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通过建设稳定的实践教育基地,深化应用型教学改革,推动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锤炼意志,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例如,学校文化与传播学院积极开拓学生实践基地,分别在休宁县临溪中心小学和汊口中心小学两所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基地和社会服务实践基地;基地自建立以来,大学生们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媒介素养知识宣讲30余场,指导小学生创办手抄报、微博、微信,建设媒介素养图书角,建立行知小学生电视台,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此外,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可以减少社会实践人员在食宿、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压力,减少费用支出,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3]35-36。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应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探索建立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使实践基地更加稳定有效。

(三)积极打造“双能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专业教师对社会实践工作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青年学生,因此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应用能力突出和创新意识活跃,能满足地方应用型院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迫切。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业性指导,近年来,黄山学院不断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打造“双能型”教师队伍,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双能型”教师相关待遇和挂职资助工作,目前“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0%左右。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建设,建立教师“访企计划”,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鼓励教师获取专业执业资格,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同时,及时总结访学选派工作经验,举办“访学归来话发展”专题汇报和系列讲座,掌握最新访学动态和高等教育进展,提高“双能型”师资队伍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此外,加强应用型人才柔性引进工作,积极引进行业人士走进课堂,逐步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另外,学校还不断完善激励政策,设立校地合作项目经费,开展校地合作优秀单位、优秀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实践。

(四)完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全面、真实、有效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更可以鼓励和带动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地方应用型院校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从出口往回找,合理分析和建立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学生能力素质评分在考核体系中的比例,鼓励分类建立考核体系,提高和保护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4]57-61。在学分制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院校还应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合理的学分,不断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和考核。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黄山学院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即A模块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B模块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C模块身心健康与文化艺术、D模块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在D模块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被纳入学生学年素质综合测评和评优评先中,严格规范各级各类活动分值标准,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性,逐步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全员化,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效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学校定期对社会实践中涌现的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进行总结表彰,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较好地发挥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针对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应用型院校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的社会实践体系,着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冰.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7).

[2]刘韧,易厚,贺宗彦.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问题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6(1).

[3]张国栋.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