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审计创新性解析

大数据时代审计创新性解析

提要: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数据科学、计算机、物联网、互联网等众多学科领域不断交互融合为审计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使审计的持续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本文结合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方法多样化、审计内容复杂化、基于社会需求以及相关技术手段支持等背景,从审计范围、审计技术、审计流程、审计理论、审计安全、审计价值等六个方面研究审计的创新性,以期为建设完善大数据审计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创新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数据更新的不断加快,与各领域的交流、融合成为了当今时代的发展的主旋律。大数据已经对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新的审计模式就是基于大数据和实体经济不断结合而演变而出的。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推动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实体经济的融合,这是审计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必须要克服的一项挑战。爆发式的数据信息不仅拓宽了审计的思路,也进一步促进了理念的创新。这既是一项机遇也是一项挑战,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也是审计工作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下,大数据审计模式必然为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的创新

(一)审计理论方面。传统的审计概念是从数据收集出发,对被审计单位某个年度的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以及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公允性等进行监督、确认和鉴证的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受托责任中的受托方的利益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相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有效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及健全等。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流程将直接从数据分析开始,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到被审计单位收集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显而易见,传统的审计概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必然要界定出一种符合时展主旋律的一套新的审计理论体系,这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推进。

(二)审计范围方面。大数据技术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泛而又深远的科学技术,它对于日常生活、经济变革甚至于国家治理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将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看成是一个数据的整合,运用数据的形式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进行分析,促进了人们思维模式的变革。国家审计署胡泽君指出:“迅速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建设是审计实践探索的必经之路,是适应时展的必经途径。”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中,由于审计单位受到人力、物力、技术、时间、地点等的限制,难以获得被审计单位的全部数据,因此只能通过制定审计计划、确定重要性水平等方法降低审计风险。但随着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不断渗透,最终会转眼于全量数据,实行全覆盖审计,抛弃传统的抽样审计。在控制审计风险的同时,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三)审计技术方面。通常情况审计人员在搜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证据时都是亲自前往被审计单位获取会计账簿和原始凭证等审计证据,再通过审计的七大方法(观察、询问、重新计算等)来分析审计数据,从而得出审计结论。但随着互联网与移动智能设备的不断交互发展,数据变得更加复杂、数据的格式变得更加丰富、数据的来源也越来越多样。数据的复杂化、格式多样化,产生高速化、来源广泛化使传统的现场手工审计技术面临巨大挑战。所以,实现全景式智能化审计方法是大势所趋。

(四)审计流程方面。大数据的迅速、廉价、优化等特点,为审计工作的运行极大地节省了成本。2018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于上一年有了较大的突破。据有关部门测算,2018年我国大数据产业的规模约为8,00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了约40%,预计2019年将达到12,000亿元。随着大数据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围绕大数据生命周期的关键性技术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大数据平台、运行机制体系也不断完善,一批创新型企业也迅速崛起,不断增加市场占有率。大数据产业的核心技术也在不断突破,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大数据领域专利申请数量逐年递增,专利公开量约占全球大约40%,跃居世界第二。这就为被审计单位与审计机关建立建立互联网数据接口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为审计流程的优化以及被审计单位与审计机关将实现信息的双边交流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数据接口的使用,使得审计机关能够在大数据中心实时、有效、持续的得到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不需要单独的去审计单位采集数据。同时,在大数据协同审计模式下,通过数据中心的智能软件可以使多个审计项目同时进行自动分析,然后审计人员通过分散查证审计疑点,使单个项目的独立处理流程变成了多个项目协同进行的协同处理流程。这种新的审计流程相比于传统的后续审计或周期性审计,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精力,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审计效率,增加了审计质量,使审计的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审计安全方面。国务院的一项关于加强审计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有关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应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须向审计部门依法提供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技术文档和相关的电子数据信息,协助审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开展电子数据审计。国务院的文件为审计部门取得数据资料提供了政策依据,但对数据安全和审计技术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电子数据,能否安全有效的运用,是摆在审计机关面前的一个课题,审计部门有必要对电子数据的收集和提取、审查与判断等方面加以系统研究,做出明晰的界定,为审计人员提供安全、规范的数据审计环境。

(六)审计价值方面。数据审计价值的演进有三方面的驱动力,即基于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社会需求的外在原因以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旋律下的创新形态、创新要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我们以内容、行动、创新为三要素,构建大数据审计价值演进的三维理论模型,探讨三维视阈下大数据审计实践性、服务性以及创新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结合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进一步研究大数据审计的价值演进路径。大数据审计的发展,呈现出从最早的电子数据审计到信息系统审计与电子数据审计并行推进、共同发展这一路径,此过程是人们对信息系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认识逐渐清晰明了,开始拓宽视野以保障大数据审计实施的有效性及效率性的价值体现。从传统的审计业务到管理咨询服务的开展,也是时代背景下一个自然的路径选择,此过程是帮助企业、单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期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大利益的价值体现。总体来讲,大数据审计呈现出来的共享性、实践性、服务性以及创新性,最初都来自承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最后涉及到的是大数据审计价值演进过程中相关政策的影响,在大数据审计发展的最初阶段,国内外政府都没有出台过多激励政策或是提供财政补贴,大型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大数据审计的初期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直到2012年美国政府“大数据研究和开发计划”的提出,之后各国出台与大数据相关的激励政策,大数据审计借此东风才逐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三、结语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审计的环境复杂性进一步提升,如传统审计与电子信息化审计的交互融合、信息系统审计领域中信息真实性等相关的问题与挑战,都要求我们必须超越过去其内容逻辑僵化的线性观,以非线性观的思维不断探索大数据审计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安全、价值、创新逻辑,进一步分析论证大数据审计的演进路径,理清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在未来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更多地从实践议题出发,将相关领域知识加以整合,进一步分析大数据审计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得出大数据审计在学理层面的效应,为建设和完善大数据审计理论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玲.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大数据审计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8).

[2]程平,白沂.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5).

[3]唐琳,付达杰.大数据审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J].西部财会,2018(1).

[4]陈伟,曲江宁.大数据审计:现状与发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7(12).

[5]胡税根,陶铸钧.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逻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6]李闻一,高康,冯仕聪,张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PEST分析[J].财会月刊,2018(11).

作者:尚煜欣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