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遍布各行各业,给各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审计行业也不例外。理性看待大数据技术对审计工作的冲击尤为重要。首先,阐述了大数据背景下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机遇,即转变审计模式、优化审计进程和提高审计效率;其次,再辩证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困难;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大数据背景下优化审计工作的策略,以期审计行业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提高审计水平、降低审计风险。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审计工作;机遇;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化、数据化水平不断提升,并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行业,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大数据技术必然对传统的审计模式、审计方法以及审计制度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身处于大数据技术的新环境下,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促进社会各行各业适应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转变;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工作的执行平台,需要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相关的审计软件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引领审计人员适应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执行。

一、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的机遇

(一)大数据可以促使转变审计模式

抽样审计是过去审计工作的常用手段,主要是通过在海量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部分数据来推断总体数据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抽样审计主要是由于数据难以完全收集,且难以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全面分析。而传统的抽样审计也存在着弊端,由于抽样的样本量有限,审计工作难以覆盖所有具有重大错报及舞弊行为的审计样本,这就降低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大数据技术的出现,让整体审计成为可能,抽样审计造成的审计工作错漏的概率大大降低。大数据技术的利用,减少了职业判断所带来的误差以及审计范围的受限,提高审计的客观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二)大数据优化审计进程,提高审计效率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审计时间和审计地点的限制。一方面,在地点上,审计人员可以远程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打破了被审计公司有多处子公司、与客户往来距离较远等难以及时获取相关资料的问题。而依托于大数据技术,被审计单位的大量财务数据可以储存于云平台,审计人员可以从云平台上直接获取审计数据,以及实时相应的审计程序。另一方面,在时间上,审计时间不再局限于年末,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在任意时间查看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获取相关审计信息,减少集中年末审计带来的工作量激增,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一方面,大数据背景下,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储存在系统中,电子凭证取代了纸质凭证,减少了审计人员逐张清点的烦琐问题,且审计人员直接在云平台获取审计资料减少审计人员外勤的频率,即降低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所具有的数据挖掘的优势可以促进审计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减少审计错漏和降低审计风险。

二、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的挑战

(一)对审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专业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首先,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数据化要求也不断升级,传统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够重视审计人员在专业知识以及数据化能力方面的培养,审计人员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自主提升数据化工作能力的积极性。这不仅阻碍数据化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对于审计人员自身而言,也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以及难以出具有效的审计报告。其次,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环境也不断发生改变,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等新型实体经济层出不穷。面对这也新型的、复杂的经营业务,审计人员更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对新型实体经济的财务报告发表可靠性和公允性的审计报告。最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升级,催生了大量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新的经济业务,这些平台所获取的资金不同于传统企业之间的往来款,审计人员无法通过传统的审计流程、审计技术获取审计证据,需要了解这些新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判断往来款项的真实性,这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大了取证难度,提高了审计风险

首先,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财务数据的信息也不断增加,大数据虽然给现代企业提供了海量的存储空间,然而过大的财务数据量对审计人员提出了筛选、识别的能力要求,这意味着财务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其次,财务数据的信息化也面临着数据信息安全的问题,一旦审计系统被黑客入侵,被审计单位的内部信息将被外泄,这就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技术维护提出了要求。并且,也由于财务信息的信息化,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被外泄与传统形式不同,这对被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提出了要求,做好保密工作,增强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责任意识。最后,当前审计制度与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工作之间没有很好的契合,审计人员在面临大数据背景下新型的审计对象时,传统的审计工作无法转变与改革。另外,当前很多中小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缺乏完整性、信息化程度不高,而大型企业的财务数据庞大需要信息化处理,数据形式的不统一都为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埋下了审计风险。

(三)缺乏基础的数据库平台和完善的监管体系

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审计工作要求会计师事务所配备相应的高端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云平台的搭建更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庞大,但总体来说体量较小无法通过自身实力来搭建自用的数据平台。并且,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传统的审计人员更加专注于自身财会类知识的提升,对于复杂、实操性强的信息化平台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在短时间内无法难以转变这种局面,更需要一个简单易操作的数据平台来给审计人员提供一个能使用的空间,减少再学习的成本。也只有如此,大数据技术才能真正在审计工作领域全面铺开。其次,随着信息的增量递增,大数据背景下如何监管审计工作的前期、中期、后期工作也面临着挑战。随着第三方数据平台的加入,审计责任的归属也需要明确界定,防止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推卸审计责任,造成审计混乱的后果。

三、大数据背景下优化审计工作的策略

(一)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件

首先,大数据技术让海量数据的获取变成了可能,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的公允性的判断也可以快速获取。因此,相应的会计准则中资产盘点制度和历史成本计量等应当相应的改变。其次,大数据技术是当代社会不可逆的潮流,我国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的限制,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审计工作的开展仅仅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的道德制约难以对全体审计人员做到同等效果的约束作用。尤其是涉及保密性高、高额利诱的保密信息,没有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约束,被审计单位很有可能因此损失巨大。而通过健全大数据背景下法律法规的形式可以提升审计人员的保密意识,有效防止审计人员泄露被审计单位的任何信息。最后,出台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中三方责任的文件,可以明晰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数据平台提供方三方的责任界限,能够在财务信息被泄露的情况下找到责任主体,避免审计工作三方互相推诿责任。

(二)审计人员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认识与利用

在大数据技术背景的影响下,对审计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形式的培养,应当注重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体来说,首先,制定与时俱进的培养机制,除了新职员入职培训以外,审计行业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行业,更需要每年定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信息化课程的培训,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与高校建立大数据技术培训课程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提前认识大数据技术的内容,培养大数据应用的意识。其次,培养审计人员将大数据技术与财务审计理论相结合的意识,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优化大数据审计系统,针对某个行业的经营特点调整相应的大数据审计程序。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审计人员与高校财务审计理论课程、大数据课程的进修力度,针对审计工作特点,突破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认识。

(三)开发简单易操作的审计软件和搭建审计分析模型

首先,大数据技术时代的到来,对于所有行业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包括审计工作。而对于新事物的到来,任何人先掌握大数据技术的能力,就可以率先抢占市场先机。因此,事务所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依托于大数据技术的审计平台,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突破传统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更加有效的处理各个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问题,降低审计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审计人员面临着海量的数据信息,即使大数据技术可以整合所有的数据资源,会计师事务所也要不断搭建合理的审计分析模型,从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并收集、处理财务信息,以减少审计结果的误差值过大。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要配备专职的技术人员维护审计软件和数据库,确保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审计过程中的安全性。

四、结语

总之,大数据技术对于审计工作的影响既包含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具体来说,大数据可以促使转变审计模式,以及大数据优化审计进程,提高了审计效率。但是,大数据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它对审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专业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加大了取证难度、提高了审计风险,以及缺乏基础的数据库平台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件,审计人员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认识与利用,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开发简单易操作的审计软件和搭建审计分析模型。只有这样,审计工作才能适应于大数据技术的浪潮,提升审计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玲.大数据环境下对审计工作的思考[J].财经界,2019(7):171-172.

[2]张安琪.大数据环境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模式的影响研究[J].营销界,2019(21):81-82.

[3]刘东升.大数据时代下审计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商业,2018(32):144-145.

[4]赵金江,胡明才.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审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8):77-78.

[5]李开潮.浅谈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基于数字经济时代的视角[J].现代商业,2019(34):168-170.

作者:李宇欣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