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论文范例

精心设计论文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1

摄影工作为部队服务必须坚持全局性原则,与部队重点工作结合,绝不能局限于狭小的范畴,而应多层面地关注全局性工作。具体而言,必须放眼全球、纵观世界发展和国家核心利益,全方位探究部队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重大使命和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相关的一系列大问题,“不做井底之蛙,宁成展翅翱翔的雄鹰”。担任军委主席后大力倡导部队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点,在这个中心点下开展各项工作。2014年初,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也着重强调,全国军民务必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全国各行各业都必须毫无条件遵从的大局,部队的摄影工作也必须为这个大局服务,在大局意识下开展各项活动。当前形势下党中央多次强调反腐工作必须从部队和政法部门开始,针对目前反腐倡廉这一大局,部队中心工作之一也与反腐倡廉有关,新闻摄影工作必须与之相配套。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当前部队反腐倡廉的中心工作,在大局意识的引导,通过摄影所捕捉到的细微事件去深刻体现部队反腐倡廉工作,宣传反腐倡廉工作对部队发展的重要性,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去表现部队反腐倡廉的中心任务。诚然,部队中心工作不仅仅是反腐倡廉,还有很多其他工作,作为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时刻关注部队各项中心工作,并及时运用摄影工具到现实生活中捕捉能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的镜头,从而切实保障部队新闻摄影工作的全局性。

二、新闻摄影工作应坚持以法规为导向的原则

从本质上而言,新闻领域的摄影工作务必坚持以法规为导向的原则,作为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法规原则,切实做到不失真、不泄密、不抢先报道。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切实提升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法规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我党和部队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党的一系列任务是相辅相成的,是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推动着我党历史和部队历史可持续发展。因此,部队摄影工作者就必须对当前形势下党的任务十分熟悉,并深刻理解当前我党的重要政策和法规政策,以用法规政策包装起来的眼光来看待部队中的各类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借助摄影这一生动形象的新闻报道形式,最大限度地去宣传部队,并教育他们、启发他们,如此一来就能切实有效地将我党的重要法规政策转变为部队官兵的行为。其次,部队中的新闻摄影报道必须注意适时性原则,而要把握这一尺度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须和我党的政策以及军委的重要决策保持高度一致。第二,所报道的新闻必须与部队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重点相切合,详细回答部队想知道的问题和事情。第三,部队的新闻摄影工作必须体现出形象生动的特征。第四,部队的新闻摄影工作必须严格执行我党一贯的宣传法规,严格遵守各项法规纪律。国家的核心利益、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广大官兵的核心利益就是让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宣传政策,在新闻摄影工作中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三、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

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部队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效能性,新闻摄影工作者务必坚持新闻宣传工作所惯有的党性原则,在第一时间内形象生动地宣传我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纲领,特别是要大力宣传我党在执行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这些都是服务于部队中心工作的明显体现。所以,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树立时刻讲政治意识、讲政治观念,认真研究我党的政治策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探究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将我党的方针政策转变为部队官兵的自觉性行为。具体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部队的新闻摄影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所制定的各项中心工作,坚决贯彻党和国家、军委关于部队建设的相关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在当前形式下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坚决贯彻落实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兵之路,大力推进部队朝着“两化”的方向进行转变,切实做好当前形势下的军事战争准备。从目前我国部队新闻摄影工作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稿子的内容都十分空洞,表现形式不够丰富,缺乏实际意义,思想性与艺术性也远远不够。从宏观角度而言,以上缺陷应该是当前部队新闻摄影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部队中有些政策方针的落实不好用新闻摄影的手段来表现,可是我们也必须承认部队的新闻摄影工作的确存在表面化、研究问题不够透彻、关注问题不够深刻的弊端,譬如早几年我们也经常会在部队的报刊上看到一些概念化、模式化的图片与镜头。此类新闻摄影虽然符合政治宣传基调,体现了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政治意识,但却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意义。因此,作为部队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从实质性的角度去表现出政治性,表现的内容不能过于空洞,流于形式。

四、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树立良好的公仆意识

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主要是为部队发展树立良好的公仆意识、为官兵成长树立良好的公仆意识、为部队需求树立良好的公仆意识,对部队的实际工作必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各方面都必须花大力气、下狠功夫。近三年来,部级期刊《基层建设》陆陆续续开设了“基层官兵”、“官兵之星”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开设都是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的,都是为了满足广大官兵的各项需求,针对部队中心工作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中心工作开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事迹和工作方法通过新闻摄影的方式进行推广,以便能更好地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最大限度地熟悉各项工作、认真地研究各类工作、深入调查各种工作、和基层部队官兵同甘共苦,是部队新闻摄影工作生存的根基。唯有如此,部队新闻摄影工作所拍摄的各类稿件以及各种报道才会有相当大的实践价值,才会对部队的中心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从事部队新闻摄影工作的同志们,绝对不能将自己置身于指导工作之外,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文字领域的新闻报道才能对部队的中心工作给予指导,新闻摄影工作难以对部队的摄影工作进行指导,这实质上是一种极端不作为的消极态度。新闻摄影工作者只要能抛开一个广泛的面,聚焦一个中心要点,只要新闻摄影工作者将全部精力转向部队实际工作,不但能找到可以报道的内容,而且还能从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角度去报道部队中心工作。务必形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遇到困难,不抛弃不放弃,扎根于工作实践,到部队中心工作的一线去发现、去探究、去遴选,探寻有价值的新闻;深入探究各种问题、认真观察各种问题,用一个新闻工作者独特的视角去感受身边的事物,捕捉具有价值的新闻。通常很多时候思维上的一个飞跃让人眼前一亮,霎时间从“无觅处”发现了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新闻摄影工作是指导部队中心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对部队中心工作的指导必须深入进去,根据中心工作的重点,借助工作的进展过程把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告诉广大读者,让广大读者能全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从而更好地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最终推动部队建设朝着健康和谐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诚信档案;社会信用;经济建设

一、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经历了几个转型期,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建立了针对经济建设发展的相应法律监管机制。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靠这些还远远不够,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欺诈、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仅靠当今的法律监管机制无法彻底解决,这样的失信行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人,而建立公民诚信档案对根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信行为有很大的作用。这样在进行市场经济行为之前,就可以事先查看合作者的诚信状况,作为是否可以合作的依据。诚信者深入合作,不诚信者不予合作,这样可以大大避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失信违约行为的发生,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系日益扩展和复杂化,他们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了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信用关系。信用关系是构成信用的基本要素,是指双方当事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资金和实物的融通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信用关系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关系,在市场关系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辅助法律监管机制维持着复杂的市场交换关系,促成并支撑着市场秩序的完善。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配与主导作用,规范市场秩序,降低市场成本,激活市场内部的活力,必须建立公民诚信档案,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氛围。

2.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市场的有序运作需要多方面的维持和努力,这不仅需要必要的监管机制、法律惩罚措施以及市场的自我调节等,还需要信用关系来维持。我国作为一个诚信大国,经济迅速发展,建立公民诚信档案势在必行。2014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就提及应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就拿西方国家来说,许多国家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建立了信用管理体系,形成了良好的信用环境与信用秩序,与国家硬性的法律以及监管机制进行互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立公民诚信档案,不但可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现况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刚刚起步,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建立公民诚信档案迫在眉睫。建立公民诚信档案是提高我国社会诚信的一个重要措施,可以督促公民自觉遵守道德、法律,提高中国社会道德风气,增加信用的影响力及制约力,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运行。

二、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持

1.保障企业的经济活动

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公民的诚实守信来保障。企业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主体部分,也是信用的输出者。具体来说,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地发展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改革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这些资金有时候需求量比较大,就需要通过一些外界手段,如银行信贷、证券市场操作、债权发行等方式,以此来筹集大量的生产改革以及科技创新资金。但是由于失信行为大量存在,没有具体的有效信息让银行可以看出借贷人的信用怎样,所以银行不敢轻易放贷,企业就难以通过正常的信用渠道获得生产发展资金。同样,公民个人的良好信用也可以促进企业经济稳定发展,但企业员工的违约失信事件时有发生,这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建立公民诚信档案既可促进企业本身的良好发展,又能加强企业与银行等其他单位的联系。把企业诚信记录下来,还可以“信用变现”,如果企业信用优良,就可以在融资、项目招标、政府采购等各领域“畅通无阻”,反之就会处处受限。这样,信用的优劣就会真正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经营和工作[1]。因此建立诚信档案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扩大消费市场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依靠扩大本国信用交易总额来扩大市场规模、拉动经济增长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国内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但是当今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欺诈失信现象时有发生。比如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物美价廉”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外形特别好看,而且卖价还比同类产品低。但是这类产品实际上用料便宜,质量较差,中看不中用。但是为什么还有许多人买呢?就是商家对于产品的描述不真实、不客观,有夸大产品性能的行为,把造价低廉的产品性能吹捧的天花乱坠,并且打着促销、折扣的幌子欺骗迷惑消费者,吸引他们购买。因为没有商家个人的诚信档案,商家利用诚信漏洞令消费者上当受骗。信用经济是道德诚信的基础,道德诚信是信用经济的主观条件。当前现实中仍然存在像如上所说的不良信用经济关系,导致主观道德不诚信,以及主观道德不诚信破坏信用经济关系的问题出现[2]。而出现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商家的诚信档案没有建立。

3.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需要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对进出口的依赖程度在快速提升,因此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风险比较集中,就像早先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国家需要作出改变,需要扩大内需,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不但是稳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扩大内需对消费信用的要求比较高,社会诚信意识的提高对扩大内需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而完整的公民诚信档案、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又是扩大消费信用规模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完整的公民诚信档案是扩大内需的需要。

4.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更好接轨的需要

今世界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这也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所以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各种资源的配置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我国2001年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来越深,参与国际经济事务日趋频繁,在这之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而中国因科学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受到的冲击较小,所以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把中国推到了世界的前台。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几乎所有的经济事务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但是,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削弱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中国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企业整体信用程度比较低下,商家弄虚作假,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中的形象,并制约了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建立公民诚信档案,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更深层的接轨,更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

三、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失的危险性。金融风险通常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为的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是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安全可以说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关乎到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稳定。我国的经济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从国家计划转为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手段从行政手段变为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而且市场经济更依赖市场本身的运行来调控,在这样大的转变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银行信用规模快速扩张,信用制度还没最终建立;社会信用普遍低下,公民诚信素质良莠不齐;契约观念不强等等。这些问题都和信用有直接关系,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就是需要增强公民的诚信观念,提高社会诚信风气,这就需要建立公民诚信档案,使公民的诚信程度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呈现出来,从而防范信用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孙维国.“信用变现”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N].郴州日报,2019-03-11(7).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3

(一)国内现状

现阶段国内社区商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性的配套商业,主要是为居民的最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提供便利。第二类属于选择性商业,主要是同时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与精神上的享受型消费需求,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商业空间形态上,近些年开始出现规模比较大的区域级社区商业中心,设施一应俱全,有全方位的生活功能,辐射范围较大。

(二)项目现状

南京紫荆广场位于南京南部新城核心区启动区。南京南部新城核心区启动区北起雨花南路、卡子门大街、大明路、秦淮河、运粮河至绕城公路,西起南河,南至绕城公路、机场高速、秦淮新河、双龙大道。该商业中心有三部分商业建筑组成。北端南端建筑呈条状,中间是方形商业体。负一层、一层、二层是商业,局部三-九层是酒店式公寓。已确定入驻的是在地下一层的BHG超市,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33%。

二、社区商业中心定位定量分析

商业环境设计要适应相应的消费人群。对于社区商业中心来说,周边的居民是其消费主体,其次再考虑是否能吸引到相对远的消费群体。对周边居民的职业特征、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以及消费能力等的分析能够帮助确立社区商业中心环境的定位。为了最大程度吸引消费者以达到商业设施的利润最大化,又必须进行一系列商业定量分析,用数据来指导社区商业中心环境的设计。

(一)人流分析

紫荆广场的人流机会,周围的住宅区居民,西面的创意园区、东边的家居城4s店工作人员以及顾客为本商业带来主要人流。在本案周边1.5公里范围约有40000居民。假设他们平均每周去1次设施,成交率50%,附近能给设施带来40000*4\30*50%(成交率)=2660人\天。周围500米范围内有4个公交站台,每天约20路公交车经过,平均每天经过紫荆广场1.5万人次,15%公交人流去了紫荆广场,成交率40%,能给设施带来15000*15%*40%=900人\天。即将开通的地铁卡子门站,方便的轨道交通将涌现大量人源流动。预计地铁平均每天经过紫荆广场的有2万人次,15%的地铁人流去了紫荆广场,成交率40%,能给设施带来20000*15%*40%=1200人\天。周围1公里以内有大型家居商场如宜家、红心美凯龙等以及大量汽车4S店,每天约有3万人次顾客及工作人员,办公人员能给紫荆广场提供10%的人流,能给设施带来30000*10%*40%=1200人\天。2公里以外居民可选择驾车到本设施,而紫荆广场可适当提供便利的停车需求。紫荆广场目前设置停车位600个,如果不计算社区居民停车需求,全部给商业使用,会给紫荆广场约带来2.5人\车,共计600*2,5=1500人,成交率40%,则停车位给设施带来的有效人流是1500*40%=900人\天。项目3~5公里范围分布有大明路社区中心、软件大道社会中心、明发广场等商圈,紫荆广场可以开辟一条独特的社区商业,从这些竞争者中得到人流。这样算来,预计紫荆广场未来实际消费总人数能达到约6860人\天。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周边居民,因此紫荆广场设计必须先满足周边居民的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再拓展商业服务范围,以保证正常的运营。

(二)居民消费需求

社区商业中心首先面对的消费主体是周边社区的居民。居民相对与其他性质的消费人群来说,具有固定性的特点,因此商家与这些顾客能够形成稳定的消费关系。另外,消费者的职业特征、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以及消费能力等也都影响着整个社区中心的商业。其次,社区商业中心不再局限仅服务于周边的社区居民,若能够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有特色的商业空间,周边的办公区的工作人员、顾客等都可进去消费。

(三)社区商业定位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紫荆广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白领阶级,对应的商业层次为高端的。而白领工作节奏比较快,下班后他们需要一个既能休憩又能购物的场所,因此走在紫荆广场要让他们节奏放慢,享受高端慢生活。如果成功吸引周边社区有钱人群不断来访,必然成为路过客群的向往目标,从而加入这个超越路过客群自身原有社区商业的新生活中心,最终最大化带动客流到达。

三、社区商业环境设计设想

(一)商业分区

为了抓住本地机会从而带动远端机会,把整个商业设施分成商业街和商业体两大分区。在设施北面、西面针对富人,设计成社区花园型组团,是有趣的、优雅的、庭院感的区域;在设施中心,塑造成丰富多样的舒适型购物组团;在设施南面,营造成时尚快捷的品质商业街。A区商业街全天营业,为周边社区的白领、富人在下班后提供一个优雅的休闲漫步购物区域,通过花园式的景观营造小资情调。C区的商业街在整个商业设施入口处,时尚快捷的服务型商业组团满足周边社区居民一些基本生活消费。B区的复合型购物组团店铺集中、业态多样,能吸引远端的客群来设施购物。

(二)店铺划分

总的来说,紫荆广场作为社区型商业中心,设施业态主要面向周边居民及当地生活。设施沿街的店铺,面向街道,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负一层和一层的店铺,景观环境创造舒适自然的口袋公园,提供优雅品质的庭院型商业,打造家的花园,在商业中的家。一层业态主要面向在周边生活,工作人群中需求非日常体验的客群。二层为社区中心提供工作与生活的场所。

(三)景观烘托商业氛围

社区商业景观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烘托整个商业氛围,同时达到吸引客群的目的。社区商业中心的景观环境能带来人的行为活动有:停留休息、聚会交流、儿童嬉戏、拍照留影、绘画写生、旅游观光等等。这些人群又是商业中心的潜在客群。人们可以在购物后穿梭在绿意盎然,安静悠闲的景观中,享受美好时光,或者本只是来此闲逛休息,又被商业吸引进去一探究竟。商业与景观的交融,使得社区中心能更好地聚集人气,提高商业设施的价值。对于紫荆广场来说,一眼望到头的大型广场留不住行人的脚步,而合理自然的景观空间,吸引行人停留的同时为商业环境增加价值,也为商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商业景观营造主题环境,添加必要的休息空间和商业活动空间,可以聚集人气,吸引人的互动和停留,传达舒适空间的信号。因此,针对周边小区居住的高级白领,建议将北面原有的停车场区域替换为花园型街区的主题景观;南面、东面的入口设置主题性的景观节点,如雕塑、水景等供游人约会驻足,营造时尚快捷的品质商业街;设施中心的景观节点,由于连接三方向的建筑,因此景观设置要方便人流交通。

四、启示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4

在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监管层面问题。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中,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同时在相关电信设施建立方面的法律依据上,存在法规条文缺失现象。其次,是技术监管层面。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中,对于几方天线改造与搭建上,存在承重、信号干扰等难题。最后,是财务监管方面。由于电信设施在共建共享存在多方面联系,使搭建改造费用以及共建后的产权归属都成为重要解决问题。

二、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策略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提出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节约资源,减少重复建设

通过建立电信基础设施共享,能够改变目前我国各大电信企业建立专属自己的基础设施的现状。由于电信基础设施自建自用的现状,出现的最直接的问题则是各电信企业的管线交叉密集分布。密集程度较高的铁塔在城市中的建立,使各电信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巨大,重复建设是对资源应用的一种浪费。同时,密集的电信网络造成电磁污染问题。通过进行基础设施共享,有效减少了电信也的重复建设,使建设成本大大降低,是对资源节约的有效体现。

(二)维护电信市场公平性

目前我国的电信竞争行业,往往通过电信资源的占领情况判断够电信企业的优势。通过对电信资源的垄断,即一方一旦建成电信管线,其他电信企业则不得进步。这种电信基础设施的垄断,对新型电信企业存在不公平性,由于对资源的占领和垄断,造成电信市场的竞争不公平。通过建立电信基础设施共享,能够有效打破这种不公平,维护电信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多方电信企业协调统一发展。

(三)促进电信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策略的提出,除了对单一的某电信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外,对中国电信整体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的共享,实现电信行业全面协调发展。例如,我国目前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对中国电信来说,可以利用中国移动铁塔建设基站,尽快地完成CDMA网络建设;对新联通而言,同理依靠中国移动铁塔资源尽快完成WCDMA网络建设非常有价值;由于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缓解了其它运营商基站选址、投资等建设矛盾,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短期内追赶中国移动的网络质量有利;对中国移动而言,在短期内往往被视为对其已有投资回报与网络优势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但实质上中国移动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电信丰富的管线资源和小灵通基站完成TD的室内覆盖。

三、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享效率的有效对策

为有效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建设的有效性,在实现设施共享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和管理,以保证基础设施共享策略应用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一)加强政府干预

为保证在实行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的过程顺利,政府应加强干预,以提高资源共享的强制性。实现电信基础设施共享,是低碳经济发展下的重要开展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在加强干预的过程中,要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基本原则,为促进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完善共享模式

为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享效率,在实现共享的同时,应注重共享模式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电信企业发展现状,可以应用的电信设施共享模式可以分为:站址共享、无线接入网共享以及地区性管线资源共建共享。

(三)加强法律规范

在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享上,加强法律规范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通过法律手段的干预,促进电信运营商之间问题的协调处理,将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大力宣传和普及。当电信运营商之间出现不能解决的共享问题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干预,进行最后的仲裁决定。

四、结束语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5

经济法的内涵体现了一种内在精神,作为经济法适用的最高原理,它是人们对经济法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及追求。经济法以社会本位观为立意基础,目标是协调、平衡社会各客体的经济利益,以遵循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最高准则,该利益准则函括的社会成员范围大,兼顾全面,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并重,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协调,经济法在此理念下逐步完善,最大程度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实质性公平。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发展时期一个新任务,是大力支持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协调工农业发展份额,由此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而新农村建设也要兼顾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以坚持整体经济利益为最高准则,以追求长远、稳定的发展为建设目标。因此,可知经济法的内涵与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经济法是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法治制度

“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主要关注的问题,其推进与落实都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上述中提到经济法的理念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具有一致,即我们可将经济法看为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法治制度。其保障作用侧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新农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新农村的建设不但关系到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对中国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利益结构以及国民收入分配也有莫大的联系,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对农村经济基础、农村生产力布向进行改造,对农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及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国家农村宏观发展战略都要进行调整与改造,努力整合全社会的调节机制。而传统的私法、民法等已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一些突出的农村建设问题,例如国家经济安全、市场信息不全、经济外部负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均等无法在私法、民法下获得有效解决,因此,国家行政部门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与全局发展,通过经济法对农村经济建设给予必要的立法规制及干预。经济法是一种后现代法律制度,其体现出的国家干预性、全局性及社会公共性,在调整多种经济关系中起到比较显著的作用。此外,经济法的全局性、综合性,能够很好地弥补私法调节功能的不足。在历史的新时期,通过创新、制定、修改适宜的农村经济法,能够很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逐步实施城乡同步发展,平衡国民经济发展程度。

(二)为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重点目标提供保障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到,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点目标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在经济法的保障下,这些设战略重点目标更易于实现。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国家财政调拨了大量扶贫物资支持新农村建设,但是真正用于农村水利、电业、网络、通讯、路桥等基建的却不多,这些基建项目投入大、公益性强,经济效益不明显,单纯依靠民法规制,建设效果并不理想,经济法代表了社会范围内绝大部分人的利益,能为农村基建的落实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区域分布、农产种植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合理、不科学特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经济中的产业政策法、产业组织法或产业技术法等的宏观干预,同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最大程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剔除农村发展中的不合理现象,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环境问题无论在城市过渡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中,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为了早日实现乡村城镇化,在工农业生产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而地方保护主义是妨碍国家环境资源法实施的重要因素,对此,可通过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经济法加以干预,建立一种利益平衡的机制,解决当前主要的环保与经济建设冲突问题,例如政府与企业的纠纷,工业建设引起的生态破坏、耕地锐减、工业废物污染、能源浪费或能源枯竭等,这些问题在经济法的干预、调整下,有良好的改善、抑制。

(三)计划法能够较大程度地为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确保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凭借经济法中相关税收政策,帮助农村、农业发展中的财政税制改变、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的落实。

三、促进及保障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法措施

经济法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两方面的作用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依法制定投融资倾向于农村建设的优先原则

在国家整体调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变财政对农业投资结构与投资方式的基础上,采取存量适度调整、增量稳定倾斜的原则,逐步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并严格遵循“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战略机制,帮助农村长期、有效地发展。

(二)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宜的宏观调控经济法体系

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存在自然风险高、市场风险高、社会风险高但经济效益低的特征,要避免农业的基础地位被削弱,单靠市场调节、社会调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国家法律的宏观调控手段予以保障。在此观点上,我们要推动国家关于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方面的立法,重点是尽快完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调控经济法体系。现阶段,确立的农业法律已超过10部,包括《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森林法》等,另外,还有农业行政法规40余部,农业部门规章340多部,这表明,我国目前的农业法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除了《农业法》在宏观调控方面起到作用外,其余的法律、法规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并且《农业法》的规定多为原则性内容,对实际操作的指导性较差,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仍需加强农业宏观调控经济法的立法工作,在法律的保障下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三)重视财政、金融、税收法、政策等手段的综合协调运用

农村财政政策的调整,是在公共财政职能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加大财政资金总量、促进转换等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县级以下的各级政府当务之急要加大对农村基建的投入,财政、政策、投资的重点,均要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农业税收方面,需通过市场经济原则进行创新、改革,尝试推行城乡统一税制,把农业税改作农村保障税,同时施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在金融政策上,不但要推动金融资源流向农村,而且国家加强金融机构给予农村建设贷款的支持力度,表现为利率、贷款贴息、利率浮动等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此外,还要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制定适宜的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险制,规范对农业的补贴,转传统价值补贴方式为直接补贴等。

(四)建立有利于农村市场经济形成的经济法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然会形成以市场主体利益互惠作为原则的各种组织结构,当前,农产业生产主体及流通主体主要有公司企业、合作社两种组织模式,这些模式表现出服务功能不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稳定性差、发展慢等缺点,需要在对应的经济法指导、引导下不断纠正。鉴于农村经济法系统的不健全,现阶段,可大力推动《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法》、《农村社会组织法》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法》等立法工作,通过上述经济法的确立,培养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具有农业产业化优势的经济组织。农村市场经济中,农产品的流通是否通畅,关系着农产品价值的实现程度,对农业发展前途也存在决定性作用,因此,现阶段,尽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的立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其立法内容侧重为农产品市场的培育与规范,管理部门对市场的定位与监控等。目前,可大力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农产品购销合同法》、《农用物资供应办法》、《粮食价格保护法》等立法工作,在明确的法律规制下,建立农产品合理、合法流通的市场机制。科技兴农是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所以,要健全关于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动力的经济法,具体做法有:在法律的规制下建立健康的利益激励制度、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风险控制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的权利保护制度,令科技兴农事业在法律的助推下,越来越壮大。

(五)防治农村环境污染

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都要在维护生态平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进行,第一,立法部门应依法健全农村土地的利用补偿法律、法规,制定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的相关办法与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可持续利用或者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扶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第二,立法是防治环境污染的首端控制。从诸多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经验中得知,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决策或者项目均予以封禁。我国也从多年的城市建设中摸索到一些有益经验:“首端控制”要比“未端控制”对环境保护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以立法作为保障,不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必要情况下,把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作为政府管理、干部工作的考核指标,并建立监督机制,预防出现环境保护“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或者“献礼工程”,对存在此类问题的地方,要进行严肃处理。

(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6

优秀的设计是要通过精湛的施工表现出来的,但往往因为项目涉及的地域范围大、工种多,在设施和施工中,各种现场因素没有能够及时在图纸及现场协调,那么施工结果就会有可能偏离设计意图。另外,施工队伍的选择也是重要的一环,施工队伍经验不足,施工工人技能不足,也可能导致项目结果的不完美。因此除了正常的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程序之外,现场的景观施工技术指导也变得非常重要。在项目中应发挥的作用,是使设计与施工单位的紧密结合,充分挖掘设计、施工协作潜力,有效预防与解决设计、施工偏差问题,更好地保证设计质量及意图。以下结合项目当中的景观技术施工就上述问题做分析。

1.1行政中心段岸壁

行政中心的岸壁设计风格庄重、大方,与行政大楼建筑的弧形布局相互映衬,岸壁全长580m,其中岸壁中段设计为铸铁栏杆,在这段岸壁栏杆的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按照原图纸设计的栏杆尺寸,以1∶1比例尺寸先行制作了样板栏杆,安装在现场后,样板栏杆很明显地反映出设计尺度偏差问题。在开阔的空间背景中,样板栏杆显得瘦弱,与岸壁所采用的大规格花岗岩石材搭配有失协调(图2)。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计算绘图,但设计师对现场空间的预测还是难免会出现偏差,在顺应现场场地条件前提下,重新指导设计将栏杆的尺寸进行修改调整,调整了栏杆高度与弧度,使其与现场空间尺度更加协调吻合。另外,设计图上往往不一定会把所有的要求一一描述详尽,在栏杆色彩、质感的确定方面,现场条件下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又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在试验栏杆上反复对照暖灰色系、冷灰色系、中灰色系,最终在多样的灰色色谱中挑选出合适的油漆色卡,达到设计追求的效果。建成后的岸壁简洁大方的、形成行政中心主楼的良好前景效果,充分体现岸壁材料结构、材质、色彩的美感。

1.2滨湖商业街岸壁

滨湖商业街最大的景观特点是“湖中有小岛、水系贯穿陆地”,作为商业空间,滨湖商业街的环境要求空间与功能要紧密的配合,满足商业空间的“凝聚人气”与“人流畅通”特点。景观要求丰富的空间形式,丰富多变却不能产生混乱与迷失感,滨水开放空间必须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围绕上述要求,滨湖商业街的岸壁表现出多样的立面形态与亲水性,是整个内湖岸壁工程里面形式最多样的一段,由1100m直立式与505m亲水台阶式及272m斜坡式岸壁岸壁交错组成,线型以曲折多变的几何形式呈现。由于这段岸壁形式复杂多变,工艺要求岸壁砌缝宽度要求控制在5mm,均匀美观,表面不勾缝,特别注意不同形式的岸壁交接段的处理。与行政中心交接处,现场的场地条件使得原先的衔接设计尺寸变得不合理,仔细察看测量现场后,指导设计的重新修改调整,按照岸壁尺寸模数,衔接段岸壁调整为退台式。整体现场施工更严格要求施工人员准确理解设计意图,要求施工工艺精良,最终体现出项目精彩的景观效果。

1.3月湾住宅区岸壁

月湾住宅区岸壁最大的的特色是滨湖步道外侧的绿带上有9座几何形式花园,岸壁延伸9个圆形亲水平台。在景观设计概念中,遵循景观视觉连续性原则,线形和空间设计具有从步行者步行的角度来看三维景观空间。月湾住宅区岸壁的景观特色是密缝连接直立式岸壁。岸壁全长1762m,在施工条件中对这段岸壁要求是岸壁内部结构砌筑均采用座浆法成活,采用M15水泥砂浆砌MU40块岸壁墙身,块石最小边长≥300mm。岸壁表面应平整,密缝-不勾缝、不露浆,人工现场钎凿密缝效果。由于岸壁采用的花岗岩材质硬度较大,人工现场钎凿的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首先砌筑了一段试验岸壁,由于施工工人在设计方面的理解不足,在最初的试验阶段,施工的岸壁未能达到设计效果,砂浆部分外露、密缝过大且不均匀。面对第一次的失败,将不成功的样板段岸壁拆除,再次筛选技艺更精湛的施工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施工,经历更换5组施工班组,最终完成了一段令人满意的试验样板岸壁。这段样板岸壁也一直保留在工地,作为大面积开展岸壁施工的施工样板标准,供其他施工人员参照与比较,学习观摩。在岸壁施工完成后,整体岸壁密缝景观到达优良水平。

1.4SOHO艺术小区

在SOHO艺术城区的岸壁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尊重历史的原则,注重保护、利用和保护传统风貌。尽可能多地将海沧传统的渔文化继承为城市新扩的历史符号和新特点,使本区的岸壁形成具有传统个性的景观岸壁。SOHO艺术城区的岸壁设计为渔夫梯式岸壁,规格为20cm×20cm×57.5cm花岗岩装饰料石成为很好的装饰元素,突出岸壁表面30cm,这段岸壁在施工时,横向的花岗岩条石的采用200cm×25cm×25cm的规格,采取内坐浆的技艺,突出岸壁表面的20cm×20cm×57.5cm花岗岩装饰料石在横向上每间隔2.8m呈斜线状排列一组,组成连续装饰图案,完工后的整段岸壁看起来充满生动灵性。

1.5北湖公园

北湖公园的特点是将传统中国园林的美学观点糅合于设计当中,北湖公园景观设计于2008年4月获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AmerricanSocietyofLand-scapeArchitects)年度设计评比“规划与分析类”(Pi-anningandAnalysis)最优秀奖(MeritAward)。北湖公园引用微地形,用景观石的堆叠塑造景框,丘壑之间,随形改步,无穷之趣。在北湖公园一期的岸壁主要由自然式亲水台阶与驳岸景观叠石组成,它的施工看似最简单的,也是最费心思的,其现场景观施工指导强度最大。为保证景观场地透水性及景观效果的独特性,所有的台阶均不采用砂浆基础,台阶材料为自然坚硬不风化自然黄锈石,厚度在18cm以上,石材搭接缝宽不超过2cm。自然形态的石材不似规矩的长形或者方形石材,陈铺之间皆有规矩可循。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严格选材,在每一块台阶材料挑选上都要注意材料铺设时的交错和搭接,施工中尽量选择表面平整、形状相匹配的石料。未能达到景观的施工要求的材料,在现场施工时,错缝铺设的黄锈石都采用人工现场修凿,使接缝美观。台阶边沿均采取自然景致手法处理,不刻意修边,完工后的台阶面整体平整,形态上变化万千,形随自然。驳岸景观石均由现场指导堆砌,相比较自然式亲水台阶的施工,景观石堆叠现场难度较大,现场由机械设备调运操作,现场观察每块景观石的各面效果,根据现场场地条件及空间层次感,从不同的角度和视点观察调整效果,最终指挥机械手按所需景观面合理摆置,以期达到最佳景观效果。要模拟自然形态的重峦叠嶂,既要求层层叠掇,尽显景观石姿态之美,参差错落,视觉上又不产生公式化或者凌乱之感,要求尽量做到不留人工痕迹,宛然天成。再衬以灌木、植草悉数,垂叶纷披,映阶傍砌。作为一个项目的景观设计及现场效果施工管理者,应对项目的设计意图了然于胸,除了该项目图纸规范的理解和掌握,还应该充分抓住现场条件,具有良好的现场控制能力,与施工人员多交流沟通,解释对设计理解不足之处,现场施工出现技术问题,应及时提出处理意见,解决现场施工需要处理的问题,促使项目的设计意图得到完整的展现。在海沧新城内湖岸壁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要求是充分尊重设计者的思想,想办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景观效果,即使现场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施工问题与难题。每次有了难题都要千方百计地克服它,每一次克服困难的过程都是一种历练,一种升华。看到一砖一石逐渐成型、一草一木渐渐蓊郁,看着13km的岸线风景完整呈现,有一种由衷的欣喜。也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城市展现出新的景观风貌。

2结语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7

广告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设计在新媒介的影响下,已经从传统的平面设计、静态化设计逐步转向交互性设计、综合性设计以及更高层次的动态化设计,其中包含的设计技术已经能够通过相关的尖端表现技术逐步呈现出来,同时这种技术发展有着较大的可持续性。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信息基本功能逐步升级到个性化以及相关情感方面的功能,逐步将人们引入一个崭新的广告信息体验的新时代。在新媒介的影响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由传统的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逐步转向个人到个人、个人到多人、多人到个人以及多人到多人的复杂化信息传播形式。新媒介的影响在现阶段广告设计中包含的信息已经逐步实现了同步传播,这对于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心理必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增强了广告信息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媒介的影响下,现阶段的广告设计已经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数字化的道路,将信息内部转变为电脑可识别的1和0,有利于实现广告信息的大范围的传播甚至全球化传播,同时也增强了现阶段广告的可执行性。此外,新媒介技术实现了声图文一体化、视听一体化等综合表现方式,文字、图形、声音等都可以在电子空间内以一个个数字字节流进行传播,大大增强了现阶段广告的诱惑力和影响力。

二、新媒介环境中广告设计的特点

1.互动性

互动性在媒体传播和沟通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发挥了其独有的特点。互动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是通过网络途径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做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最后通过满足人们对图像外形、视觉冲击性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达到媒介互动的最佳体现。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大众汽车在公交站或者地铁站等人群较多的地方,采用了高科技媒介技术进行新产品的。人们只要在数字屏幕前停留1~2分钟,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头像置身在汽车的主驾驶位置,体验到驾驶的感觉。这种方法可以让消费者与汽车的设计互动,充分调动消费者对大众汽车的兴趣。这种互动性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地推向受众,而是给予受众更多的自主选择,使受众更加细致、全面地了解媒体信息,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规模传播。

2.高技术性和高信息化

当下的广告设计表现形式因为高技术和信息化的出现而具有多样化、多角度的发展趋势,显然它们都是在社会发展条件下形成的产物,带给人们很多全新的视觉感受。如,目前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广告设计都是在计算机平台上实现的,这样可以克服设计师手绘图片带来的缺陷及单一性。除此之外,广告图形和图片在打印之前都要借助计算机中有关的图形软件进行设计,然后将其输出。通过计算机这种功能强大的辅助工具,使得广告形式拥有千种风情、万种风采。计算机能完成特别精确、复杂的个性化图形,使得其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三、结语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8

1.1新地域主义的定义

要探讨地域文化,首先要解读文化的内在意义。在哲学的定义上来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新地域主义(Neo-regionalism),早先出现在建筑领域里,指的是建筑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或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建筑中体现出地方的特定风格。它不等于地方传统建筑的仿古或复旧,新地域主义依然是现代建筑的组成部分,它在功能上与构造上都遵循现代标准和需求,仅仅是在形式上部分吸收传统的东西而已。

1.2新地域主义与景观表达

地域文化中非物质的成分构成更为复杂。其以人为核心涵盖了历史、民俗、传统习惯等各个方面,每个方面又相互渗透,从而潜移默化延伸到精神领域之中,形成了一个地域的人文精神,其类别往往包括历史典故、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虽然地域文化包含了许多抽象的概念,但地方性物质空间体系却是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十分容易辨别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物质空间体系,主要包括城镇整体风貌、建筑街巷布局、滨水空间利用和传统居住模式等方面,它们是文化景观的具体表现和载体。新地域主义着眼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关注日常生活方式和真实熟悉的生活轨迹,萃取文化中最本质的内涵,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技术表达出来,使城市景观和其所处的当地社会维持一种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它是时代的产物,更能体现出创造“丰富性、多样性”和身份确认的需求,新地域主义是新历史主义与时代精神的体现。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我们往往将抽象的地域文化与物质环境空间载体紧密结合,使其与场地本身的“场所精神”达到一致。只有将文化与自然高度融合,才能体现地域的可识别性。

2.常德地域文化分析

常德,古称“武陵”,别名“柳城”,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是一座拥有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有桃花源、德山、诗墙、笔架山、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等物质文化资源,也有善卷先生以德施教、开启民智的典故,刘海砍樵的传说。在对常德的地域文化进行详细研究后,笔者提取了桃花源和善德文化两个要素。常德市多个对外窗口以“桃花源”为主题,“桃花源”已经成为常德的名片。而作为中国德文化的发源地,常德的名字也来源于此,再加上,德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体现,常德人大多谦和而不争。善德文化对于常德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将桃花源与善德文化有机融合,是文化表达的核心要点。

3.常德园的基地现状

2015年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选址在武汉市长丰公园和金口垃圾场,是中国首次在生活垃圾场上建设生态园林,园区占地213公顷。武汉园博会的主题是——“生态园博,绿色生活”。三大主题区域为“园林与生态科技”“园林与人文艺术”“园林与幸福生活”。常德园所属片区主题是“园林与人文艺术”。项目基址地形平缓,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可通过一级园路与园区北主入口与西入口相连。常德园的设计宗旨就是要用园林的艺术手法体现常德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

4.常德园设计的基本构思

方案以“善德文化”为空间精神线索,以“世外桃源”为空间形态线索,形成“桃源问德”“沅水映德”“德山颂德”以及“善德人和”四大主题分区。曲折蜿蜒的入口幽暗空间、丰富错落的主题展示空间和开场明亮的水镜面主空间做对比,谱写了一首“初极狭,而后又豁然开朗”的空间序曲。主题上,通过水的各种形态变换来歌颂水的品德,通过地形的延绵和植物的苍翠欲滴来赞美山的崇高。山水人一体,表达善德和谐、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主题。

5.主题分区阐释

5.1桃源问德

“桃源问德”作为三大主题区域的入口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用“桃花源”这张常德的名片,明确地告知游客园区所展示的城市形象。入口植几株桃花点题,并用经过抽象简化出的湖南民居青灰色的墙体作为入口引导空间的边界,将游客向下一空间指引。

5.2沅水映德

此部分着重于表现水的美德。沅水是常德市的母亲河,它与德山相绕相织共同作为城市山水文脉重要的一环。本区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部分名“上善若水”,为一封闭的下沉空间。另一部分则需要再行走一段距离才能来到的全园的空间高潮部分——“水镜面”。其倒映着象征德山的地形上长势郁郁葱葱的树木,其在内容上表现的是水平静祥和而又博大包容的特点,也为全园宁和的氛围奠定基石。

5.3善德人和

这一部分为全园最主要和直观的善德文化展示阵地,主要可分为和德小院和幽竹小径两个部分。和德小院为人的象征,处于山水包围之中,宁静的氛围也适合坐下来冥想,感受常德人谦逊温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幽竹小径则是为了呼应山区的地形而设置的一条体验路线,游客可穿行在翠绿的竹林间体验古人的闲淡雅致。

5.4德山颂德

此区域为全园地形最高处和植物覆盖最密集处,象征山的美德。与水镜面交界处立有数个抽象山体的清水混凝土柱,其中一个最大,上种植孤植树一棵,造型苍劲优美,为全园视线焦点。这里是几何形的水面和自然地形的过渡,也象征着常德地区丘陵起伏烘托主山的画意。植物的种植使得地形更为突出,配合水面形成宁静悠远的空间氛围。水边的石板上或聚合形成草地供人戏水,或隆起,模拟山峰百变的姿态。石板上刻有山的美德、博爱宽厚、生生不息。

5.5植物与材料的运用

种植设计将整个园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区空间变化多端,植物相应体现精细之美。运用了多种类多层次的植物搭配,力求打造视觉效果丰富的植物景观。北区的空间纯净自然,故设计多运用竹子等常绿植物,配合少量秋色叶树种,打造一种山林野趣又充分体现出禅意的植物景观效果。树种的选择方面,由于武汉与常德气候类型相同,故大量采用乡土树种。如桃花、紫竹、丹桂、朴树、三角枫、蕨类植物等等。在材料的选择上,使用简单、朴素、贴近当地的材料。墙体选择当地民居常使用的青石板和青砖,部分地方置碎石,还布置一些当地的武陵石凳。栅栏方面采用自然色木材,局部搭配清水混凝土形成景观。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