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工实训总结范例

金工实训总结

金工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风电专业;实践性教学

与在我国风电专业教学当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教学设备落后,所学的内容和实际应用的已经形成脱节;实训课程比重严重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实训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平台;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教师的实践能力上也存在缺陷等等,所以总结起来,现在我国的风电技术人才培养当中仍然有很多问题。

一、提高课程设置水平

实践教学质量是直接受到课程的设置情况的决定的,无论是课时的多少还是课程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保证原有的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结合专业内的方向不同,可以将实训课的比例设置为高于50%。风电设备检修与维护方向实践性教学设置: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液压系统、风力发电机组工作原理、风电场电气系统、传感技术、PLc原理及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机电设备电气控制与维修、风电场运行与维护、金工实训、计算机操作与绘图实训、电机检修及拖动实训、电工实训、风电机械设备检修实训、电气运行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等。风电机械设备制造与装配方向实践性教学设置: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计算机绘图(AutocAD)、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数控加工技术、风力发电机组原理、机电设备装配安装与维修、风力发电机组生产及加工、计算机操作与绘图实训、金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等。

二、改良教学方式

实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习,其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是不同的,所以有着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仅仅教师要改变教学风格,同时也要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和范围,以实践性作为立足点,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的图片,并且应用内部解剖图来让学生了解风电站的工作原理。结合风电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来让学生可以对于设备的运行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实验课上,可以结合本校实验室的实际条件来开展实验活动,在实验教学期间可以将实验室全天开放,组织学生分批次来进行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动手的机会,来提高学习效果。高职学校作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训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应建立一套健全的、符合于风电专业应用需求的实训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实训教学包括的内容有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对于基本技能来说,要以集中实训为主,而专业技能实训则要作为强化内容来教学。其中基本技能包括绘图软件操作、电工金工实训、设备检修等等。实训教学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可以学生毕业前一个学年安排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过程管理和整个风电站管理体系。

三、完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实训教学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让保障机制有足够的落实力度,保证基地建设力度,对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也要重视起来,并且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只有保证了实训教学质量,才能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可以视自身情况来确定自建、挂靠等等方式,将行业前沿技术作为标准,并将专业教学作为依托,同时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结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所以学校可以和风电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利,如有必要可以局部改造设施,来满足于实训教学的需求。对于师资建设来说,要聘用要较高学术水平、深厚理论知识并且有着较强实践能力的中年、青年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将教师派往企业进行锻炼,用于指导教学;同时也可以从企业当中聘任一些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开展教学,指导实践。最后,要端正实践教学的态度,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激发起更高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学习当中不断进步。

四、总结

总结起来,在教学当中注重实践性,对于学生的就业和风电专业的建设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并且是将学习和生产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只有如此才能推动高职院校风力发电专业的持续发展。所以我国的高职院校要结合当前的专业的发展情况来开展实训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风电人才,让我国可以进一步实现能源的更新换代。

参考文献:

[1]丁立新.高职风电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风能,2011(4):72-74.

[2]丁立新.对高职风电技术专业学生适岗性的调查研究--以通辽职业学院风电技术专业学生为例[J].风能,2013(4):42-45.

金工实训总结范文2

1.1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使教师和学生都特别重视书面应试能力而较忽视“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因此,学生普遍认为课程设计只是辅助性的作业,是机械地套用经验公式,查手册,计算必要的数据,画出图而已。其实,课程设计是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地极好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良好素质的必要过程,但由于学生存在上述想法,这两项目标很难达到。

1.2结构设计中的不合理问题

从现场工作的学生反馈信息得知,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比设计计算更为重要。合理的结构设计,对实际生产会产生严格的影响。由于学生实践经验和感性知识的缺乏,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运用已有理论知识透彻地分析和理解某种结构的功用,以至在设计图纸中出现不恰当甚至错误的结构。

1.3图纸的规范化问题

图纸是课程设计的最终反映,本应很清晰地表达出全部零件的装配关系、总体轮廓尺寸、各零部件的具体结构。但是在学生的图纸中,却不能完整、确切地表达出上述要求。例如,学生总装图中对轴和孔间的配合尺寸及公差不加标注,对加工表面粗糙度标注不全或不当等多种问题,反映出学生对图纸的规范缺乏全面认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1.4设计说明书编写中出现的问题

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可以培养学生撰写技术文件的实际能力。它应全面包括课程设计总体方案、设计结果、结构设计依据以及维护、安装等内容,使读者在结合图纸的条件下,从说明书中能够完全了解所设计产品的结构、特性及科学依据。但有些学生却片面地认为,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只是各零部件有关尺寸及数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而对图纸中零部件结构的设计依据不加任何说明,说明书便成了各类计算题的汇集。

2对改进《机械零件》课程设计的建议

2.1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设计效果。因此,提高学生对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应作为搞好设计的首要条件。将本思想贯穿于《零件》课程教学的始终。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可列举部分内容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反例,来强调设计的重要性。比如,讲授某种传动装置的设计时,可通过分析实际生产中由于某部分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或错误,甚至由于某一参数选择不当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加强学生对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实践认识。在教学中,可安排适当的课时,带学生去现场参观,针对同一部件不同的结构设计而获得相异的生产效率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悟到设计的重要性。

2.2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及实践性环节的有机结合

针对学生实践经验和感性知识贫乏,动手能力差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减少课堂授课学时而增加见习课时。即在课程标准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安排针对性较强的短期见习,其目的在于为课程设计积累一定的感性素材和设计要素。在见习中,教师对有关设计内容要加以讲解,分析关键及难点,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轴”一章授课结束后,可安排一次实训,教师可针对往届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从轴的加工工序至装配工序,针对选材、结构设计、图纸的规范化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把实际中轴的具体结构设计要素;生产中用于加工的图纸应如何正确、全面地反映所设计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及技术要求总结出来。这样,既解决了课堂上难以理解的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3做好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

课程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必要条件。为此,设计前,指导教师可针对设计课题,做好两项准备工作:①参观有关设计内容。针对设计课题,带领学生参观现场,加强学生对实物的直观认识,在具体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对学生和教师均有“事半功倍”之效果。②突破设计难点。对书本上较难理解的关键和难点内容,进行实地测绘。比如,在设计1台减速器之前,带学生去工厂对减速器进行折装,同时,对其中某些关键或较难的零部件结构进行测绘,是获得具体的设计要素的有效之法。

2.4加强金工实习对课程设计的辅助作用

金工实习是机械专业类学生在学习《零件》课之前对机械的加工原理,生产工序,装配过程及工艺处理方法等进行的一次全面性认识实习。为了使学生在学习《零件》课前对各种机械及零件具备初步的感性认识,在金工实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掌握有关《零件》及其课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如可安排学生画出齿轮轮廓示意图,观察齿轮与轴的装配关系及热处理工艺方法,使学生对齿轮及轴等零部件具备初步的感性认识。实习结束后,学生将上述内容及测绘图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写出出。

3结语

金工实训总结范文3

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自主学习材料缺乏。

“制造工程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传统知识的讲授,一些学生认为该课程缺乏先进性,课程内容在现代制造环境中用处不大,进而在学习的时候产生排斥甚至抵触的思想。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制造工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集成制造系统、虚拟制造、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出现,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该课程课时有限,内容较多,各章节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而且理论性强,与实际紧密结合,仅仅凭借课堂讲授难以保证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材料又比较缺乏。因此,如何结合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将该课程内容全面、系统地讲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思维就变得非常关键。

2.该课程理论性强,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制造工程基础”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诸如材料的性能、机械结构、制造加工过程、制造工艺等理论知识,学生只听讲述很难理解,必须结合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很多内容学生只要到现场一看就很容易明白。但是目前的金工实习等实践内容与课程教学相分离,学生先将理论课程学完才会实践,这种缺少制造工程实际的课堂理论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就变得很重要。

二、教学实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探索,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过去两年的授课经验,以及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总结得出如下心得:

1.明确课程引导的重要性。

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由于学生对于教学计划的设置往往并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因此在课程初始,应就课程的内容做一个全面的介绍与引导,给学生讲明本课程的作用,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关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金工实习以及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首先,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制作课件,做到生动易懂。如:将复杂的图形、结构进行分解,在讲授过程中逐层出现,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理解;制作动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主观理解,例如在讲解刀具角度和坐标系的时候,可以通过三维影像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插入图像和视频资源,反映生产实际,呈现新技术新趋势;穿插实例和习题,以启发式方法带动学生学习等等。其次,在讲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资源与视频资源。过去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仅仅通过课堂讲授难以满足与工业实际紧密结合的要求,另外学校实验条件有限,学生少有机会深入接触实际制造过程。而图像、视频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实践中,结合视频教学改变了枯燥的课堂讲授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视频更能把学生吸引到生产实践中来,为学生更好地提供虚拟生产的体验。另外,视频教学也很好地解决了实习机会少、学生多、效率也低的问题。目前在网络资源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图像资料与视频资料,如Discovery频道的节目Howit'smade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制造技术,其中不乏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也包括很多工业产品,如汽车、飞机等,节目对各行各业产品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拍摄和解说,会让学生有亲临现场和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穿插讲解,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更好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3.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的教学成果,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相互联系,前后贯通。金工实习是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制造工程基础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具有很大的意义。为了使学生能够将课程学习内容与金工实习内容更好地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金工实习视频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将工程实践与理论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融合前沿内容。

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对于“制造工程基础”课程的设置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现代制造工业专业人才要求具有很强的先进制造知识,因此,在传统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应通过研究教学现状与现代制造的发展,融入前沿知识,加入制造前沿的内容,做到课程与时俱进,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先进的加工方法,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增加制造工程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实际制造过程有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增加先进制造技术(如3D打印)的介绍,使学生在对制造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了解制造前沿和最新发展方向。

5.实现管工结合。

现代制造工业要求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很强的制造知识,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因此探索将工程制造与工业管理相结合,才能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及专业教育的要求。学生对于制造与管理的最初印象是分离的,在课堂中,应结合具体的制造过程将管理知识贯穿始终。现代制造过程产品涉及到各行各业,网络可参考资源也十分丰富,如NationalGeographic:UltimateFactories视频资料,详细地展现了众多世界级产品包括法拉利、宝马、阿帕奇飞机,超级大卡车、超级房车等制造工厂的流水线,通过这些视频不仅可以详细了解产品的制造过程,充分领略制造业的魅力,而且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同时,现代工厂不仅展示了车间和流水线,其中也包含了诸多工业工程的理念,如5S、标准作业、看板、精益等。通过这些视频资料的辅助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同时可以与管理知识相结合起来,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安全、质量、环保意识的目的。

6.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方面,改革教学资源获得模式,通过建立网络教学案例库及习题库,解决目前教学内容陈旧、学生自主学习材料缺乏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制造工艺、材料、技术方面的最新科技文献,使学生密切关注制造工程发展的前沿动态,拓宽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以课堂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尝试运用分组讨论、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求学生就感兴趣的物品制造过程或行业制造过程开展讨论学习,增加课堂答辩及讨论的环节,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学生阅读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三、结束语

金工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机械类;工程实训;教学体系

一、引言

工科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既反映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又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它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1]。目前,应用型机械类本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迅速适应相关的工作岗位,并能在相关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应当从现代制造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出发,构建具有可拓展、多样性的能力单元模块,并以此为系统要素,制定以能力为系统结构的培养体系。而工程实训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多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增强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因此,工程实训在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个工科院校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按照现代工程实训的要求建设综合性工程实训基地。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工程实训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金工实习”阶段,课程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社会应用,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工程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一)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创新意识、实现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现代工程实训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技能培训”范畴[2],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专业实践阅历,而且还要具备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结合的越来越紧密,这些变化需要指导工程实训的师资队伍应当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求教师有能力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在相应的学科和领域内的不断探索,提高理论、实践教学质量。

(二)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总结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全方位合作办学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围绕拓宽学生实践能力获取渠道,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广泛协同校外资源,以业界需求为牵引,面向行业企业,在整个本科教学周期内的各主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增强创新意识为核心,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始终贯穿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主线。

(三)将工程实训贯穿于本科教学全过程之中。目前机械类本科生实践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工程实训、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是为了某一个具体环节或者某一门课程而单独设计的,没有从“大工程”的整体高度来统一规划。因此应当在研究分析本科四年学习过程的基础之上,搭建多类型工程实训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形成贯穿本科全过程的工程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四)强化实训过程中的素质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正在从“注重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朝着“学习工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发展[3]。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它区别于知识讲授,又与之密不可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较好的思想基础。因此应当在不断提高实训中心硬件建设的基础之上,同时强化素质教育,更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应用型机械类本科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程实训教师队伍,盐城工学院工程实训中心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加强授课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通过引进多名高层次人才,实训中心现有实习教学及管理人员22名,其中: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3名,中级职称及高级技师10名,初级职称及技师10名,从整体上改善了教师的职称结构和能力结构。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师,积极安排相关教学工作,鼓励其通过听课、助课工作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2.加强对现有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工程实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心设置科研奖励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在努力提高岗位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使教师关心学科发展动向,了解工业技术进展,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设置专项培训基金,采取教师“走出去”学习、将专家“请进来”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3.强化师德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思想境界。在中青年教师中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采取老带新的模式,通过言传身教,对中青年教师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采取岗前培训、伦理与道德讲座等有力措施进行思想教育。

(二)建立多层次课程内容新体系。以“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为基本原则,根据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并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科学地设置训练项目,确立了课程内容新体系,如图1所示。一是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训练———以铸造、锻压、焊接、材料热处理、粉末冶金成形、非金属材料及塑料成形等项目;二是机械加工技术训练———车工、钳工、铣工、刨工、磨工等项目;三是现代加工技术训练———数控车、数控铣、数控线切割、多工种创新等项目;四是工艺知识与综合训练———热加工工艺、冷加工工艺、工艺装备分析、综合创新训练、项目训练(PBL)、科技竞赛等项目。共有四大部分,合计24个训练项目。

(三)实训教学贯穿本科全过程。为了使“递进式、多层次、模块化、创新性、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就必须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4],对此我中心构建准工业化基地、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技能培训与竞赛基地、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等实训基地。按教学组织要求建立相应的实训平台,把分散于各实践环节的实践课程统筹安排、系统构建,并采取课程内外教学紧密结合的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训体系,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如表1所示。

(四)坚持理论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跨界融合创新思维,坚持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弥补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现代制造业需求间的差距。按照产品生命全周期的人才能力素质架构与人才培养能力单元的映射关系,以行业先进技术深度融入实践教学,解决了本科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发展脱节的问题。把重知识轻能力传授的被动接收型学习,转变为基于案例的、工程软件应用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主动吸收型学习。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现代制造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所需要的工程能力和素质,解决了教学过程中,轻视专业技能训练,忽视能力与素质综合实训的现象。

(五)注重素质教育。在实训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实训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水平。一是在车工、钳工、铣工等学生材料消耗较大的实习工种中,学生材料消耗与考核成绩挂钩,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意识,成本意识。二是工程训练之前进行统一的安全教育,并进行安全考核,把安全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台机床、每一个工位,树立学生牢固的安全意识。三是考核与学生实习零件质量挂钩,培养学生专注精神、精益求精精神,让学生明白,加工不合格的零件是巨大的浪费,从而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四是冷加工过程中加工的废料、废液要求学生清理至规定的位置,热加工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废气排放设备的结构、原理,监测方法,让学生有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结语

金工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英语;应用

一、前言

随着教育事业各项机制持续不断完善,中职英语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中职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必须科目,现阶段我国教育实行的是九年义务制,这就给中职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大发展空间,很多中职学校生源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以往中职英语教学往往是教师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听,很多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中职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更多新颖、高效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

二、关于项目教学法相关概念与特点分析

1.项目教学法概念。项目教学法一般指在教师正确引导下,把一个独立项目交给学生来进行解决和处理,学生可以通过对各种信息收集、运用各种不同方案来设计,包括最终地评价,都应该由学生自身来进行讨论,从而有效把握整个项目过程。项目教学方法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准确的讲主要是在为了高效完成一个项目,让学校教师和更多学生都积极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创新型、新颖、高效教学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弥补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升学校教学效率,能够让更多学生轻松、自然地学习到英语知识,将会是未来我国中职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

2.项目教学法相关特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与以往教学方法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它的主要特征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项目主线”的教学特征,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之间存在的一些变化:①中职学校中的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由被动学习开始转变为积极、主动去学习,对英语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很多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得到了充分挖掘,社会能力和英语专业能力都得到了良好培养。②中职英语教师地位也发生了改变,逐渐变成处理学生的监督者和指导者。③很多学生在学习目标上面越来越明确,在学习英语知识方面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技能和相关英语知识的应用迁移,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让更多学生掌握了各种各样的实用性英语知识,也让更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与工作态度。

三、关于中职英语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应用分析

1.关于中职英语教学目标确定分析。中职英语教学是一种比较单调的课程,中职英语知识是整个中职相关学习教学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中职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型、综合型、专业性比较强的高素质人才。中职教育的方向主要是以就业为发展前提条件,为用人相关单位提供实用性优秀人才。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学习的英文水平要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价值和服务。然而,我国英语教学水平还不够成熟,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很多企业需要大量高水平英语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满足相关企业的需求。很多用人单位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近些年,随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过于落后,不适合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通过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弥补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很多不足之处,更多学生可以运用所学到相关知识去理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并且对此进行讨论,获得实践性经验。

2.关于在中职教学中制定计划分析。在制订项目教学计划时,学生要充分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性认识,在英语教师相关指导下,进而确定详细的工作程序。例如,关于中职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英语》第六节课时中的Shoes(鞋子),这个项目通常会和超市里边售货员有紧密联系,包括Shoes价格、型号大小,质量评价等,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词,却对学生相关词汇、日常交际用语、心理素质方面都提成了严格要求。很多学生在以往教学中可能会参加过类似方面实训,这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学生就能够很快完成相关项目,然而,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比较低,心理状态没有控制好,这一部分学生就应该认真依照相关计划去进行练习。另外,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都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学生要对自己的英语知识水平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英语知识方面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自己学习英语知识的乐趣,全神贯注的投入到项目教学活动当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3.关于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分析。(1)关于项目教学实施准备分析。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学项目的实施一般情况下,是把学习相关内容有效转化为知识或者技能的程序,是把整个想象应用到实践中的一个过程。英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项目,并且让更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应用这些知识,另外,英语教师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去设置实训项目、任务、要求。与此同时,学生应该依据教师设置的有关项目,自己通过借助网络或者图书馆相关资源去查找有关资料。例如,某个项目中涉及到交际用语这一项CanIpaywithadebitcard?等有关英语知识,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都有所不同,因此,学生一定要对自身掌握知识有一个充足的了解,有选择性的去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假设碰到有关问题,教师应该给予及时引导,但是不要超过一定的界限,做到点到为止的效果是最好的,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留足更多的思考问题空间。(2)关于项目教学实施进行阶段分析。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项目教学相关的活动,同时教师自身也加入其中积极引导学生完成整个项目。例如,设置一个商场购买鞋子有关场景进行,把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学生分成A组、B组、C组、D组,每个组8个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人充当售货员,负责道具、场景相关设置。小组中除了售货员一个人除外,其他小组成员要想售货员每人购买一双不同型号的鞋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效查询更多购买鞋子的相关英语知识,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在进行这次实训时,小组内讨论一些购买鞋子的用语怎么说,在购买鞋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等,教师可以间接地参与到整个购买流程,目的是辅助学生完成相关项目的操作。(3)关于项目教学评估分析。在中职英语教学相关项目完成之后,这不算结束,还应该对项目进行评估和验收。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之后,教师还应该让每个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估、总结、进行详细讨论,让每个小组的人员之间都能够互相评价和自评,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参与到项目中的快乐成就感,让他们在实训活动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积极向其他运用英语知识能力强的学生去学习,进而有效弥补自身在这方面英语知识存在的不足。中职英语教师在学生互相评价之后,要综合每个小组的实训状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完善那些不足之处。对于在项目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小组或者学生要给予表扬,以此来鼓励他们,对于那些英语知识运用能力差的学生也不要批评,而应该耐心地给予科学、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提升英语知识。让更多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与此相关的英语知识。

四、总结

随着中职教育教学各项机制持续不断完善,各种与中职英语教学方法种类层出不穷,其中,项目教学法普遍得到很多学生的喜欢,同时也得到更多教师的接受和认可,在英语教学中取得了很大教学成果,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并且还能够激发他们运用思维去思考相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提升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水平。进一步推动中职学校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燕.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2):64-64.

[2]黄文红.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校园英语,2017(33):91-91.

金工实训总结范文6

1高职课程体系概述

1.1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注重实践和时效,短期出人才,所以不能沿袭本科学位教育方式。工业设计专业针对一个企业需求分布广泛的设计岗位,需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2)实践课程缺乏职业性。有些实践课程的设置还停留在书本模式,没有延伸到岗位需求上,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兴趣去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这样也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3)课程体系不够连贯,不能很好的衔接。工业设计专业涉及知识面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很好的结合,往往学生不能把专业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后期的产品综合实践上面。(4)培养层次不够明显。本专业学生层次比较复杂,培养时间短,批量化的教育只能造就部分优秀学生,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往往以一个标准来培养学生,缺乏灵活机动性。

1.2高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1)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时间短、实践强,工业设计专业相对课程较多,所以课程设置上不能照搬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而更应该注重于实践性更强,更贴近职业动手能力的课程。我院工业设计专业采用工学结合“5+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五个学期在校内进行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及生产性实训,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为了兼顾学生的学期课时安排,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对课程做详细的讨论调研,最终确立整体课程及课时数。

(2)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要求。包豪斯的成功,在于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同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教育模式上值得借鉴的经验,使技术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包豪斯的课程一部分是设计思维的培养,一部分是技术方面的训练。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技能。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目的。工业设计人才整体结构为:设计管理型人才、高级设计人才、设计人才和助理设计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级设计人才和助理设计人才。所以课程设置上更偏重于实践。如:构成实训、综合产品设计实训、设计表现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实践课程,最终以培养学生产品设计技能为目的。

(3)课程以实用为亮点。高职类学校更偏向于技术、实用性用途的课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同时能很快的适应即将到来的顶岗实习,为更快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打好基础。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实施,专业教师会积极地探索“学习性工作”教学思路,即以实际工作、竞赛项目为基础开展教学。由老师寻找项目如技能大赛、企业大赛、企业委托项目,在课程教学或实践教学上由学生完成,这样即消化了学习知识同时也出了教学成果,如设计构成实训,快题设计实训、家电产品设计实训等课程。

2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专业理论体系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美学、工学、设计方法等基础知识,为技能实训课程做知识准备。由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课程和总课时数限制,大学一年级课程的内容以工业设计基础知识、美术基础和设计思维培养为主,建立学生对于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更侧重于形态、空间、色彩方面的技能训练。比如《设计构成》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如何建立图形、色彩、立体和产品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形态塑造的方法。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产品设计专题项目,从简单的产品设计入手,开始熟悉产品设计流程,了解产品基本结构并能够初步处理工程和设计之间的衔接问题,了解设计材料和加工工艺。大学三年级进入训练项目综合阶段,引入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调研分析和产品形态、色彩心理因素,同时引入品牌理念,让学生参与实际产品设计竞赛或产品设计项目。最后的毕业设计项目的实施则能体现了学生的整体能力,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企业实践的过程,在毕业前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第五学期的理论课程围绕实训项目,体现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设计能力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的进步过程。针对实际项目进行的理论教学课程教学,递进式的能力培养更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

3实训课程体系

实训课程作为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核心,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基本能力掌握情况。我院工业设计实训学时约3000学时,根据三个学年对学生能力培养其需求分为四个能力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设计表现技能模块、综合执行能力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技能训练呈递进式发展,同时也遵循了工业设计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企业工业设计岗位主要的工作任务为:市场调研分析、设计表现与提案、3D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与手板制作展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表达能力和设计思维,建立一定的形态与美学基础,比如《构成设计实训》,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从设计构成理论出发,帮助学生建立造型设计意识,为以后的造型设计打基础。实训课程有:设计构成实训、金工实训、测绘实训。

设计表现技能模块:培养学生二维表现能力,产品设计基本技能,对产品机械原理、结构、形态有基本的了解和造型能力。主要课程有快速表现实训、快题设计实训。综合执行能力模块:能熟练进行项目设计、具备产品三维表现能力和一定的材料与工艺知识,主要实训课程有:家电产品设计实训、材料设计实训、产品改良设计实训、交通工具设计实训。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培养学生项目设计综合设计能力,具备从市场调研到产品实物展示的全套设计技能,结合具体的设计比赛项目、引入品牌理念,形成完整的工业设计流程。主要项目有:综合产品设计实训、品牌产品设计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综合训练。学生在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后,通过企业岗位培训,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产品设计流程,提出设计成果完成毕业设计制作来检验学习效果。

工业设计专业三年课程安排如下:第一学期:工业设计概论、透视技法、机械制图、设计构成;实训:设计构成实训、金工实训。第二学期:设计程序与方法、机械基础、电工学、快题设计、CAD;实训:测绘实训、快速表现实训、快题设计实训。第三学期:人机工程学、造型材料与工艺、家电产品设计、Rhino、产品设计;实训:Photoshop、家电产品设计实训、材料设计实训。第四学期:Pro-E、产品改良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仿生学、产品机构设计;实训:产品改良设计实训、交通工具设计实训。第五学期:模型设计与制作、展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逆向工程;实训:综合产品设计实训、品牌产品设计实训。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4结论

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工科院校的重视度还是不够,学生没有完整的实训场地,实践成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实训如果出不了高质量的作品,往往学生对实训就会缺乏很强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结合示范性院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建设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全面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结合各种大赛、企业项目引领式的实践教学,注重在完整的教学设计实践流程中培养具有设计思考能力、设计表现能力、三维表现能力、模型制作与展示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但实训场地建设和实训结果的验证还需要更完善,才能使工业设计成为一种技术与审美的结合。

作者:喻长发 朱玉丽 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专题研究课程的高度综合性体现在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两个方面:知识结构的广度涉及专业设计常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个人能力集中表现在日常生活阅历、协作性、社会认知能力等。而我们当前的设计教学模式基本程序为:该门课授课教师讲授理论(大致4~8课时),然后学生调研、完成作业,教师给出成绩,中途教师会检查中期作业情况。这样的授课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弊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教师的知识局限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有针对性地拓展,单一的授课方式也不能带动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学评价由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也会有失公平。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针对工业设计专题设计课程存在的不足,本文作者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以下改革探索。

1.开放式教学

①空间开放。专题研究课程作为特色课程应该具备相应的开课条件。全国开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各校大四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意愿可以进行一学期以内的互换(毕业文凭不涉及变动)式学习。本门课开设场地可以是学校和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给学生创造了积累人生阅历的条件。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成都地区的家居业和汽车业都发展迅猛,因此相应的专题研究课程实训基地容易解决。而鞋业虽然在成都地区也有很大的生产基地,但相比较其他同类生产城市的规模,成都优势并不突出。江浙沿海一带开设鞋类、眼镜类等专题研究课程应该具备更多优势。有的放矢地创造学习环境利于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协调性、深入性,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吧。正是有以上认识,在倡导跨校互换式教学模式的设想方面,本文作者根据学生意愿选送大四同学去了具有陶艺专业性很强的四川美术学院深度研习创作陶艺旅游产品。该生在陶艺旅游产品设计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很好发挥,不仅获得四川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并且目前也在从事相关工作。

②时间开放。时间开放是相对而言的,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专业研究课程在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处理,但阶段性的教学完成质量应该严谨,教学进度检查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自我完成学习过程的监督。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特点安排教学时间,学生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合理调整自己的时间,这是学习计划的一部分,是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养成终生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自觉、自愿、自由的学习状态是大学生活的魅力所在。

③学术开放。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特点。专题研究课程不仅要对过去所学知识技能进行一个模拟总结,还需进行特定专业方向性的研究。笔者认为针对工业设计理工科生的特点,很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灵活穿插于专题研究课程里讲解。如:进行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时,我们主讲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课时邀请历史旅游专业、商学院或文学院的教师开设主题讲座。这不仅是知识体系的拓展,更是创意思维的启发,学生能从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长河里运用文化基因,挖掘开发旅游产品的潜在市场,针对我国特色文化还能做系列的中国文化产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再创造活动。空山云雾———香台设计从水墨宏村得到的设计灵感,描绘了安徽宏村黑白建筑、山水起伏的水墨画面。它的形态特征不仅符合当地人文特色,而且兼具熏香与装饰摆件的功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旅游产品。

影砚是针对中国宏村设计的一款旅游产品,它是利用宏村建筑特色与当地文化象征的墨砚相结合而设计的,墨汁倒影着白墙黑瓦,给书写者一份相映成趣的意境。又如:家居产品设计主讲教师也可以请实训基地的资深设计师、工程师等开设一定比例的课程,实现零距离的实践教学。交通机具或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等,主讲教师同样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是表层,打开学生的创新视野才是目的。学生可以通过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看到未来人类、自然发展的轨迹或是了解生物构造的特征来启发我们产品结构、功能的创新。地理与资源科学的知识体系也是工业设计学生开启生态设计创新思路的源泉。诸如此类的多学科交互式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探索,不仅使专业课程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实现技术与艺术高度的融合,而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式,是一种有效、有趣的开启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可能像技术性知识那样传授,它更多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是一种多方向、发射式的问题思维模式的培养。另外,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有助于专题研究课程的学术交流。教的过程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不可小视,比如,专题研究课里会涉及很多现实的生活常识,这些课外常识在同学之间是可以轻松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的。并且,专题研究课程不可能在教室完成,所以制作阶段,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同学也可以方便带动别的同学。本文作者在旅游产品设计及家居产品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几场同学分组讨论的时间,如图3家居产品设计课堂分组讨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展现了各自的优势,而且率直表达个人意见的精神值得推广,因为学术争论是不需要伪装的。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它一般包含教评学和学评教两个核心环节,前者主要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后者主要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问题。以旅游产品设计和家居产品设计为例,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①教评学。目前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教评学的评价主体就是任课教师的终结式过程。我们以旅游产品设计教评学为例来探讨改进方案:从本文论述的前面部分可以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有多个有目的、有联系的教学环节的有机组合,因而对教学不同阶段的考核应该由不同评价主体依据不同考量标准来判断。旅游产品设计教评学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评价主体由主讲教师、辅助教学教师(历史旅游学院的教师等)、同学三方组成,比值为5:3:2。其次,评价内容,主讲教师以设计技能的综合考核、考勤情况为主,辅助教学教师以旅游开发的宏观视角评判为主,互评同学以同学的协作性、集体意识、创新意识为主。最后,评价形式,过程式评价结论由主讲教师综合以上评价主体的考核结果得出最终分值或等级。经过以上多方的考量,学生在学习中过程表现出来的知识性掌握、能力培养、品行都能得到较全面、客观的促进和评定。

②学评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评判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学督导、同行教师。针对家居产品设计专题研究课程的学评教我们做了如下调整。首先,教师学术水平主要通过科研考评的方式,而对于设计类教师的科研考评途径,笔者认为应该更多从应用型的设计实践来看待。在德国、英国等国家对于工业设计教师的准入要求很明确的一条就是具备一定年限的设计实践工作经历。从实践中提升的学术观点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社会需求。家居产品设计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课题研究项目。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发展的学术观点更能活跃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教学能力的考评可以通过教学督导、同行老师的随堂听课以及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准备、授课方式、教学辅导、教学效果来评判。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家居产品设计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在对该课程的评价时都特别强调和肯定了授课方式这项评价内容,这说明一个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百家争鸣”。讲台专属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科目的教学规律。另外,我们应评价透明,特别是教学督导可以在听完课后跟教师进行沟通,以促进教师的发展。若任课教师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可以在教研室会议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也便于同行教师的交流学习。

三、总结

通过工业设计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多学科交互式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使工业设计真正体现“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专业特点,促进多学科师生间的学术互动交流;同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成绩更能体现其客观公平性,也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作者:岑华 母洪都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第三篇

1.教学改革实施对象及内容

立足我校实际,为进一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教学对象以我校工业设计专业2010级学生(文科班22人,理工班19人)为授课对象,该项目的研究内容从人机工程学教学方式方法、课堂作业、实验、最终考核等方面入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化其人机分析思想;第二,引导学生应用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增强课程学习间的联系性;第三,课堂作业围绕课堂讲授,安排讨论课,使学生能深入学习相关理论,而不是浮于表面;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指向关键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第四,加强实验教学,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安排人机实验,使学生学会从实验中体会人机系统的重要性,并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分析;第五,最终考核,主要改革试卷考题设置,结合平时作业给出最终成绩。

2.具体措施

第一,以前的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附加课堂提问,学生学习时很是被动。在此次教学改革中,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增加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思考,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例如,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进入课堂讲授,而是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自主发言,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是“寻找生活中使用起来很方便的、令你满意的产品,同时寻找生活中使用起来不方便的、不满意的产品”。讨论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产品来分析其满意程度和方便程度,有的学生选择同一产品来分析,例如火车硬座的问题、暖壶的问题、宿舍床的问题、U盘的问题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人机问题,通过这样的发言引起学生对人机工程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随后的课堂讲授结束后,任课教师会阶段性的留一些作业,并安排学生到讲台上讲自己的作业,所有同学针对他的作业进行讨论,期间产生的一些辩论很精彩,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与以往盼着下课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一般都会有不同的任课教师担当,因为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鉴于此,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程之间的衔接程度不够,在教学大纲里规定的先修课程成了一种摆设。在此次课程里,前期分析要求学生用《工业设计方法学》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例如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分析法、相关表法等。针对校园直饮水机进行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从而有助于解决问题。在最终建模上,要求学生用所学软件进行建模,进一步增加课程之间的联系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校园直饮水机现存主要问题人性化问题各个操作环节反馈少人对机子缺少亲切感磁卡区问题刷卡反馈不明显刷卡位置有点高指示灯与显示问题显示内容单调金额跳动不稳定指示不明显而且偏右冷热指示缺少进程提示接水区问题接水区很滑,而且放不下大点的杯子热水外溅出水口卫生问题不知道接水量按键问题没有颜色区分按键功能少按键太小按键不灵敏输水管道问题没有排水系统管道附近没有节水开关裸露在外面难看

第三,课堂作业改革是此次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点可结合第一点来进一步阐述。以往的课堂作业都是讲完一部分内容布置一个作业,讲完另外一部分内容了又布置另外一个作业,任课教师收回作业并批改后再下发给学生,只存在学生跟老师的交流,学生之间没有交流,鉴于这些弊端,此次课程教学中只针对一个产品作为课程课后作业即校园直饮水机。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设计中能够进行更深入的设计。在讲完人体测量一章后要求学生针对校园直饮水机进行测量,并对照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其尺寸是否合理;在讲完人的行为一章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接水同学的行为,并分析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在讲完控制器设计后,针对校园直饮水机的控制器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在讲完工作空间设计部分,对校园直饮水周围空间进行分析;在讲完人机系统设计之后,对整个校园直饮水机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前期分析进行人机设计,期间穿插一些讨论和实验,有助于为后期的设计做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还会提出一些问题,回答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反思一些问题,经常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设计没有对与错,有争议可以讨论。

第四,安排人机实验,由于我校没有人机实验室,以往的人机课程单纯的讲理论,没有实验,在此次教学改革中,增加了这部分内容,虽然实验条件不是很完备,例如在学习完人体测量这一章后,给学生分组,自己准备实验器材,对照书上的测量项目进行了现场测量,并形成测量数据,虽然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测量的数据会有很大的误差,但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科学测量的重要性,并依据这些测量数据制作了本人的二维人体模板。在制作二维人体模板的过程中,关节部位连接是一个难点,关节的活动范围如何控制,有的同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实现了应有的功能。后续课程里的实验主要针对校园直饮水机进行。第五,最终考核。我校人机工程学的课程性质为考试课,学生期末要进行闭卷考试,以往都是按照标准的试题类型进行设置,有填空、选择、辨析、简答、综合分析以及论述题。这种题型决定了学生必须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在综合分析以及论述题方面学生得分率偏低。此次考试改革之后,试卷只出了八个题,除了一个计算题外,其余七个均为综合分析和论述题,没有刻意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知识,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进行人机分析的能力。

3.阶段性考核结果分析

考核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考核主要通过考试来进行,第二阶段考核在后续的产品设计系列课程中体现,第三阶段考核即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本文重点讨论第一阶段。考试人数共41人,满分100分,考试题目如下:(1)简述人机关系和人机矛盾的演变与发展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10分)(2)计算:设计计算公共汽车顶棚扶手横杆的高度,并对比抓得住与不碰头两个要求是否相容,如互不相容,如何解决?(15分)(3)下图是两把理发剪,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10分)(4)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上图。(10分)(5)从人的角度考虑,影响人的环境因素有哪些?(5分)(6)通过一个例子简述人机功能分配问题。(10分)(7)针对太原市公交系统进行人机分析。(20分)(8)我校各个教学楼及实验楼均增加了校园直饮水机,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并针对自己的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良方案。(20分)说明:第(8)个题目的再次出现,希望加强学生对该产品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希望学生能有新的想法。分析:从上述统计表中可以看出:除第(7)、(8)两题外,其它题目的最高分均为满分,平均分处于中上水平,总体成绩令人满意。

4.教学评价

金工实训总结范文7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机电产品设计向高速化、高效化、精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促使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我国制造业发达地区急需大量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从事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和数控设备维修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CAM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核心,能极大提高企业制造、管理的能力,在机械行业中已经广泛采用。我院于2007年增加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同时在我系各专业中开设了“CAM技术”课程。“CAM技术”课程作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4个机械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综合应用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是数控加工自动编程建模的基础,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必需依托的课程,更是学生就业后岗位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近几年来,中职、技校和高校数控专业的招生人数在扩大,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局面,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竞争力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往高职生竞争力定位是:理论水平比中职强,实践能力比本科强。   但事实却表明高职生在求职中陷进了“理论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的尴尬场面。为此从2007年开始,我校以教育部十六号文精神为导向,把高职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作为培养目标,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占市场,以规模求效益,以改革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质量立校的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对实验(实训)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此背景下,我们对“CAM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边改革、边实践、边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CAM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搭建了“零件数控加工CAM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体系:将理论课程(“CAM软件”)和实训课程(“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数控加工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的内容以MasterCAM、UGCAM软件应用为主线连结起来。在教学体系中,各个阶段侧重点不同,“CAM软件”的重点是熟悉软件命令,以熟练为目标,难点在于软件操作技巧;“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的重点在于掌握工艺参数与刀具路径的关联,难点是融入“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如何解决刀具路径的难题,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数控加工综合实训”的重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机械制造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构建实训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从加工工艺编制、CAM编程与仿真加工、加工设备的调试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工作。即采用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进行方案实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引导,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及时补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学生总结实践知识,完成实训报告。难点在于质量控制,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毕业设计”的重点在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建模、编程和加工并解决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刀具、夹具等工艺问题,难点在于设计、加工思路以及参数选择要和企业要求吻合,通过以企业真实产品或以与企业合作开发毕业设计内容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教学,加大技能训练力度,强调学生现在所学的就是企业以后所用的,努力缩短学生“在学校学”与“在企业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本课程拥有实训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机床和注塑成型机,一个CAD/CAM实验室和一个CAD/CAM实训基地,CAD/CAM正版软件等。另外教材建设、电子课件、视频资料、师资队伍及实验实训条件为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满足省内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基础上,面向深圳、广州、上海、温州、宁波、杭州等沿海经济特区,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富士康公司、长江电力公司、中广核集团、TCL公司、东方电气集团等每年从我校招收毕业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工作。   二、工学结合的改革措施   “CAM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主要措施是: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典型案例驱动   课程组织以工作岗位应知应会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按照能力为主线,所需知识为辅助,素质为保障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数控工艺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一级齿轮减速器、单缸内燃机、齿轮泵为典型案例,结合实物模型,采用上机讲练的教学形式完成各零部件的实体造型、零部件装配及运动仿真、生成工程图、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仿真加工各模块的教学,将分散的知识模块串接起来,使学生掌握产品造型设计及仿真加工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p#分页标题#e# 2.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各个模块以典型零件为载体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课堂理论教学、上机实际操作、典型零件方案设计讨论、企业项目设计、作业展览与评价都全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形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3.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认识机械的基本构造、原理,了解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并进行“车、铣、刨、焊、钳”的机械加工技能操作。在综合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实训课题,让学生进行创新造型设计,将设计出来的模型进行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顶岗实战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学习,真枪实战,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培养。这种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过程,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为提高,进而为参加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打下坚实基础,每年“数控工艺员”认证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5%以上。   4.精选课程练习,考核综合能力   根据本专业对应岗位应知应会及考核准则,归纳和总结教材的要点,精心组织、严格筛选习题,建立了习题库和自测题,各工种岗位应知应会题库、数控加工案例库。学生们通过调查、查阅资料,设计出了多种具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如汽车用千斤顶、单一螺旋千斤顶、手动剥壳器、脚踏式拖把拧干器、灭火拖把等。通过各种方案的设计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传动方案的设计方法,开阔了眼界,同时熟练掌握了软件应用,培养了创新设计的能力。课程结业时,最后提交的作业是小组集体创作的完整的方案设计书或作品,由教师进行评比和打分。评选方式与国家组织的机械创新大赛和省级数控操作技能大赛相同,要求有:书面的设计计划书,内容涵盖作品的创新点、设计计算说明书、产品市场定位、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电脑制作的产品仿真动画图;CAD制作装配图;CAM仿真加工;三分钟视频讲解;小组答辩,接受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等等。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再给出课程学分。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书面考试,而是采取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制作一件作品,既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网络技术的应用,设置在线解题指导、在线答疑、自我检测等环节,使学生及时掌握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赛促学,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能大赛是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所取得成果的检阅平台。通过设置这样一扇改革的窗口,可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进一步落实,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那么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就与学术型人才培养有所不同,而有着自己的独特体系和评价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展示不同风采与才艺的舞台,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因社会偏见、制度缺陷一度陷于自卑的年轻人找到自信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已经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拥有一技之长,转为设计操作兼备、手脑并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鉴于此述,将“CAM技术”课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将“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三点连成一线。把大赛作为对日常培训、教学工作和实践水平的检阅,把培训和应用作为大赛的前期准备和根本目标,工作重点落在人才培训、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应用上,以大赛牵引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和技术创新实践不断提升。从课程知识的概念、思路、技术、技巧等方面拓展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以此能力为核心,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领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样培养的“高端人才”,更能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当然也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   三、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   湖北省数控技能大赛是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总工会、省机械机车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一项重大赛事,目的是为了积极实施“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围绕“技能创新、人才强省”的主题,引导企业加强职工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该项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参赛选手来自全省各地企业、院校。2010年10月,我系派出六名学生代表我校参加湖北省第四届“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竞赛,我院参赛队伍克服人员紧张、时间短任务重、软件版本和设备型号不匹配等困难,完成了紧张的赛前集训。通过比赛软件上机考试、理论笔试和机床加工实操三轮竞技,在有28所高职院校179名选手参赛中,获数控铣工第四名、五名、七名、数控车工第七名和第八名好成绩。实现了我院在该项赛事上学生参赛成绩的突破,同时也体现出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效果。   2010年6月由我系学生组成的三个参赛队代表我校参加“博亚杯”2010湖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赛院校共44所,参赛作品有266项之多。在此次大赛中,我院学生精诚团结,配合默契,能学以致用大胆设计,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其参赛项目的设计创新点和作品制作特色、选手演示作品时默契的配合均给评委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的并获组织奖好成绩。#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产品造型设计、分析、装配、生成工程图以及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产品实例,采用“多媒体演示→上机讲练→实际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促进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以赛促学,为学生就业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

金工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工程;创新能力

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新工科建设成为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改革的前沿生长点[1]。地方高校工程教育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下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2]。本文以湖北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剖析地方高校环境工程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短板,对照新工科的要求,构建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及其补全路径。

1问题背景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学科建设不能照搬重点高校模式,只有适应区域特色,才能建设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优势特色学科。环境工程专业要求学生跟踪前沿,能将环境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具备环境监测、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等专业技能,可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环境工程相关领域的方案设计和研发工作。因此,对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要求较高。我校是一所地方性高校,其环境工程专业脱胎于化学类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21年的历史。近年来,依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场地及地下水修复工程技术中心(黄石基地)、湖北省土壤样品制备与流转中心黄石分中心、湖北省资源环境特色优势学科群、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环境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存在的短板

2.1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

环境工程涉及的内容丰富、发展迅速,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无论教材怎样更新,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用的教材较新,其出版时间为2017年,其他大部分专业课教材均为2015年前后出版,甚至个别专业课,如实用生态工程学采用的是15年前出版的教材。教材内容日渐陈旧,难以展示环境工程发展的成果。

2.2课程实验训练不充分

地方高校环境工程课程实验中的专业基础实验,如无机化学实验,验证性实验占比较高[3],我校该项占比约为54%[4]。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般按照设定好的流程完成实验,缺乏独立思考。另外,由于我校环境工程课程实验由多个学院独立开设,部分基础实验课仅考虑本课程的知识完整性,而忽略了环境工程这一专业背景,导致实验内容缺乏很强的专业针对性,甚至存在少数基础实验与核心实验重复的现象[4]。

2.3综合实习效果不理想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是模拟生产实际的一次重要演练,实习内容涵盖面广。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经过21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实习基地,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环保设备开发与应用和能源动力等环境工程领域的企业单位,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监测等事业单位。实习单位不同,实习效果差异很大。与其他很多地方类似[3],部分企业单位出于安全生产考虑,学生“只能看、不能动”,只能听听讲解、做做笔记,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实际工作和设备操作,导致实习变成走马观花式参观,实习效果不佳。

2.4科研教学融合不深入

科研教学融合(简称科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一流本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目前很多高校教学与科研部门制订的制度融合度不高。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常以相对刻板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少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缺乏需求导向的实践能力[5]。就我校而言,还存在学生介入科研活动意识不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直到三年级才主动联系导师,有些甚至四年级才开始进实验室,而且不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

2.5校企协同体系不健全

尽管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但因受多种因素制约,合作深度不够仍是一个普遍现象。虽有一些企业参与了我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但仍然只表现为学生到企业观摩学习、校方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企业人员到学校授课等浅层次协同,还没有达到深度融合。

3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的进阶培养体系

新工科视角下,环境工程专业相关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的提升等环节,有效促进了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环境工程“双创”人才培养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按照创新能力的进阶级别,全方位、渐进式培养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6](见表1)。3.1巩固基本能力基本能力是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术[6],所对应的课程是基本技能课程群(即基础课程群),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基础化学实验和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等,实训平台是实验平台,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探索性实验为辅。

3.2强化专项能力

专项能力是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环境污染防治单项技术而具备的创新能力,所对应的课程是专项技能课程群(即专业个性课程群),包括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实验、水/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等,实训平台是校内实践基地,既包括验证性实验,也有一定量的创新性实验。

3.3提升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环境污染防治集成技术而具备的创新能力,所对应的课程是拓展技能课程群(即综合实践课程群),包括金工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训平台是校内外实习基地,主要以创新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包括科教融合等。

3.4培育拓展能力

拓展能力是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具备的创新能力,所对应的课程是拓展技能课程群(即创新创业课程群),包括社会实践、创新基础、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环境工程前沿专题和环境工程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训平台是校内外创新基地,其形式为校企协同和顶岗实习等。

4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的补全路径

4.1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载体。我校所处的黄石市是第一批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区之一,因此在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中,应当与时俱进地增加工业场地污染调查、评估与修复以及农用地土壤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等内容,增加案例教学资源,多方面培养学生环境工程创新实践思维和分析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工程问题的能力。

4.2改革实验教学训练

课堂实验教学训练是学生获得环境工程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有力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本源泉。因此应将环境工程的专业课与实验融为一体,形成专业综合实验,逐渐降低验证性实验比例,提高探索性实验比例;减少“包办型”实验教学,强化“指导型”实验教学。以我校为例,可以将部分基础化学实验并入环境化学实验或环境监测实验,部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并入环境工程综合实验中,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

4.3提升综合实习效果

要求学生在综合实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既要对现场工艺流程提出问题诊断,还要提出工艺流程或环保设备选型的改进建议[3]。例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可以让学生对校园内的青山湖湖水、大气颗粒物、环境噪声和学生宿舍生活垃圾等进行监测与评价,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及创新能力。

4.4深化科研教学融合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工程发展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工程人才。就我校而言,对于二年级学生,要激发和调动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以导师科研项目为载体,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学术讨论、撰写论文等一系列科研活动。通过上述科研训练,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工程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科学研究逻辑和方法。

4.5培育校企协同体系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过程是连接工程人才和工程活动的纽带,人才的培养必须跟得上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大学四年级时,导师可以根据自身项目成果与企业的对接情况,安排学生走进相关企业进行考察和实训,接触生产实际,了解国际前沿发展,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他们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5结语

新工科要求地方高校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地方高校应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找出短板所在,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的进阶培养体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推广实施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培育校企协同体系,注重综合性项目训练,着力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以为国家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环境工程“双创”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秀,毕颖,于三三,等.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8(2):1-5.

[2]李波,贝绍轶,周亭,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20(1):149-151.

[3]张军,白少元,游少鸿,等.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工程能力不足关键点分析及解决路径[J].科教文汇,2019(10):87-88.

[4]严素定,王代芝,唐大平,等.师范框架下非师范专业课程实验的优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3):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