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工实习论文范例

金工实习论文

金工实习论文范文1

网络是现代社会良好的资源平台。在冶金行业,由国际钢铁协会发起成立的钢铁大学网站是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专业网站。该网站涵盖的知识面较广,主要使用对象为在校师生和企业员工。在网站上,可以使用钢铁生产的所有原理,包括基本知识、冶金工艺、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等。然而网站最突出的特色不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而是一系列灵活的、涉及炼钢生产的像游戏般的模拟。这对于年轻大学生们来说,很具有吸引力。我校冶金工程专业自2010年开始对国际钢协举办的网络炼钢大赛给予了高度关注。经过两年时间对该赛事进行深入调研和初步探索之后,于2012年参加了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武汉科技大学协办的“2012全国网络虚拟炼钢大赛培训班”,事后就培训的相关内容结合钢铁生产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巧,发展成专门的一门课,并将这门课纳入到我校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环节,同时每年筛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全国炼钢大赛。2013年3~4月,还曾协助河北省冶金学会承办了河北省首届网络模拟炼钢大赛,获集体三等奖。

通过这两届“网络炼钢大赛”的开展,教师们发现学生参加大赛,有助于其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网上模拟转炉炼钢工艺时,学生必须首先对炼钢的工艺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熟知钢铁料和造渣材料的加入时间与方式、氧枪的操控制度(何时开始吹氧、纯吹氧时间、氧流的大小)等各个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结合到一起,运用到冶炼过程中,最终炼得符合规格要求的钢种。事实上,网络模拟炼钢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当“炉长”的感觉,并有助于其建立炼钢工艺的全局观。通过成功地冶炼一炉钢水,不仅使学生将整个钢铁生产串联起来,了解各生产工艺的原理、特点和操作,还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加深了学生与本行业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了解到,他们在进入企业参加工作轮岗时,在很多岗位上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网络炼钢培训使其对工艺的各个环节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熟知了相应岗位上的操作。由此可见,网络炼钢训练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实验室开放项目与普通的实验相比,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作为成立不久的新专业,面对科研基础薄弱、设备和经费不足的局面,如何促进实验室开放项目的顺利开展并且保证实施的效果,是全体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此,系里分别从硬件环境、软件师资和参研学生的筛选三个方面进行了充足准备。首先,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中心经过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不仅新增了感应炉、高温烧结炉等一系列教学科研设备,实验中心的布局及环境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为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证。其次,在师资方面,经过自愿报名和专家组评选,最终挑选有经费、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指导开放项目,从而为项目的选题、经费和实施提供了保证。最后,在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学生人选方面分三个阶段进行选定。第一阶段,对自愿报名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学习成绩和学习时间的投入多少,选择成绩较好且学习时间投入较少的学生,这样能保证被选中的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项目的执行;第二阶段,对选择出来的学生进行简单的项目背景介绍,引导其进入课题,之后分配给学生一到两个月的自学时间,深入全面地了解课题,这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查阅文献的能力;第三阶段为课题答辩环节,学生需要将查阅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消化吸收,完全理解之后再在答辩环节表达出来。通过答辩的学生才是最终参加开放项目的人选。选定学生之后就可以深入开展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从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实验操作,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等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则主要起到“三导”作用,即“引导、指导和督导”。因此,学生执行项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充分利用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认识

我校的实践环节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个性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在生产实习中,学生与企业的直接接触时间最长,且有充足的机会与现场工人师傅讨论交流,这是强化其职业认识的最佳途径。目前国内高校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有跟班式、参观式、现场讲座式以及座谈交流式。考虑到我校的生产实习周期短(一般2到3周)、任务重(炼焦车间、烧结车间、炼铁车间、炼钢车间、炼铸车间等)以及学生自身的安全问题,历年来的生产实习多采用“参观式”。整个实习下来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走走看看”,学生缺乏对岗位的深入了解,印象不深刻,实习效果较差。为此,自2012年开始专业对“参观式”的实习方式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现场讲座式和座谈交流式。在“现场参观”的过程中,要避免“走马观花”,首先要对学生们明确实习的目的,及时下放任务书及实习计划安排,然后有选择、有重点地参观:对有高炉、转炉、轧机等设备的车间,多分配时间,多做讲解;对炼焦炉、烧结机、制氧机、缓冷机等附属设备则“提纲挈领”式讲解。带队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向一线工人师傅取经,内容包括现场操作经验、岗位特点、工作制度等,使学生对各岗位有充分的认识。“现场讲座式”实习方式是邀请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讲解其负责的设备(如烧结机、高炉等)特点及该设备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基本原理等内容。有的工程师在讲座的过程中还进行现身说法,就大家敏感的考研、工作、自身职业发展和钢铁行业的历史规律、最新动态等内容进行互动交流,效果颇佳。“座谈交流式”实习主要是请有经验的现场人员为学生解答一些参观过程中遗留的与实际生产相关的问题,并就其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本行业的了解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本行业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四、区别安排毕业论文(设计),促进毕业生与未来对接

毕业论文(设计)是我校冶金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最后一环,学生做完论文就面临着就业或者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由于我校的冶金工程专业暂时还没有硕士点,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按照“985工程”或“211工程”等高校通常采用的“博士带硕士,硕士带本科生”的方式难以实施,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由指导教师亲自指导,“手把手”式地教学生如何一步步进行实验。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由于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太多,而且学校要求“一人一题”,且四年内的论文题目不能相同和类似,因此每年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教师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缺乏必要的研究基础和课题的深度。第二,做实验需要有经费支撑,而指导教师大多参加工作时间尚短,处于课题研究的摸索探究期,未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而且很少有经费入账,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大部分毕业论文的费用只能自己筹集。第三,从学生角度考虑,这一环节的安排还涉及到与毕业去向的对接问题:对于毕业之后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跟着指导教师做科研是合适的和必需的,因为可以很好地锻炼其深入钻研课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多了解和熟悉工厂的布局、设备等情况,以缩短其就业后的适应期。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并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自2012年起对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施进行了合理改革,在原来单一的“做实验”型毕业设计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型和在企业做课题的选题模式。安排的原则是:对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安排设计类课题和在签订工作的企业做课题,前者如设计工厂布局、高炉车间或转炉车间、高炉、转炉或轧机等,通过做设计让学生深入掌握现场的车间格局、设备构造,并通过对设备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工艺原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而在企业做的课题往往是由企业提出,他们希望毕业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指导教师则全程监督指导,保证论文质量。考研的学生则偏重于做毕业论文,通过文献的查阅和综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具体执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研学生日后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金工实习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一、机械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从层次方面说,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类。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使学生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验证。西安理工大学针对机械类专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系统的、合理的、标准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笔者在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专业从教以来,参与过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参加机械创新、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竞赛项目40余项,指导学生申请专利10余项,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和双创教育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如图2所示。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之中,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学生通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受到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萌生出创新创意,进而形成相应的创新作品。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去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冲刺各种奖项。之后,学生可以这些创新成果进行转化,根据成果类型可以申请相对应类别专利,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甚至可以寻求企业的创业投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各类平台的支持。

三、改革具体措施及成效

(一)课程实验方面

在原有课程实验体系基础上增设了一定数目的设计性实验,同时保留了经典的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比如针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实验,除了开设经典的普通车床几何精度检验试验、车床主传动系统空载功率的测定等验证性实验外,增开了与机床装备应用相关的设计性实验———机床动态性能实验。该实验首先由实验教师介绍与本实验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及已知的实验条件,提出具体实验要求。本实验的实验要求如下: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机床动态性能对加工质量的影响、识别机床薄弱环节的方法以及提高机床动态性能的方法的资料,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调研分析报告,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查阅常用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根据现有实验条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查阅有关振动对机床加工质量影响及减振方面的资料,了解应用钢球进行机床减振的工作原理,学习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按时完成撰写调研分析报告,根据已知实验条件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教师同意后,各实验小组预约各自实验时间,由实验小组成员按照实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最后进行实验总结和撰写个人心得体会。实验结果主要包括不同实验参数条件下测试获得的机床动态性能曲线及提取出的相关数据,针对正交实验结果要进行极差分析,获得各因素对减振效果的影响曲线和影响大小顺序,最终获得最佳减振方案。要求实验报告按照科技论文格式进行书写。通过该设计性实验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了提高机床动态性能的方法和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深入学习了机床整机动态性能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动态性能的测试项目及识别机床薄弱环节的方法,深刻体会到了提高机床动态性能对加工精度及加工效率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2016年我校机械专业工程认证过程中,该设计性实验得到了认证专家的高度评价。另外,我校机械专业还开设了开放性实验环节,我校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和机械设计实验中心对学生实行开放制度。根据实验室内已有的实验条件,学生可以自主制定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创新性研究和探索。通过开放性实验环节,使实验室真正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教学实习方面

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校机械专业不仅开设了金工实习(金工基础训练的“金工Ⅰ”)、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还增开了以工艺设计和自主加工为目的“金工Ⅱ”实践环节,该环节在我校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在“金工Ⅱ”实践环节,学生可以结合机械创新、挑战杯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主题自主选择课题,自行完成设计、加工、调试环节。该实践环节加工出的作品可以直接参加相对应的创新创业竞赛。为了避免学生生产实习时走马观花,增强实习效果,我校机械专业对生产实习模式进行了改革,除了大部分学生去十堰东风汽车、中国一拖、天水星火机床等国有大型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外,还尝试了让少部分学生利用大三暑假在富士康、海尔等企业以顶岗的模式实习2个月。通过顶岗实习,不但对学习过的专业知识进行了验证,还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今年实习的几位同学对企业生产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优化,通过优化布局更加合理,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实习企业的一致好评。通过实习,学生可以为后续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找到合适的题目。通过发现和解决实际企业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还可以参加各类创业挑战赛,获得企业的创业投资。总之,该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今后几年将大面积在本专业推广。

(三)课程设计方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计都编制有自己的指导书,题目相对固定而且数量较少,容易造成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比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中给出几个典型零件,常见的有拨叉、连杆等,零件数量少,由于学生较多,往往多个学生设计同一个题目,造成相互抄袭现象的发生。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校机械专业对课程设计模式进行了调整,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大纲要求下自行命题。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市场调查等多种途径提出与生产实际相关的设计题目,特别是学生可以在生产实习环节找到相关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进行题目审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题目。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主题,自主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既能帮助相关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能为学生后续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毕业设计方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题目都是由校内指导老师指定,这类题目往往是针对已有的机械装置结构设计、夹具设计或控制系统设计等,设计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学生对此类题目兴趣不大,主动设计的积极性不高,往往通过上网搜索与自己题目相似的资料之后,参考原文中的内容,甚至全文抄袭,结果是论文缺乏分析和独特见解,在毕业答辩时出现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东西讲不清楚的现象。加上,近几年大多数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实行制度,很多学生过程中重复率极高。针对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了下面几项措施:

1.以教师科研课题内容作为毕设题目

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不但如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也能为教师课题的顺利完成做出一份贡献。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这类题目特别适合于保送研究生和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可以为后续研究工作铺平道路。

2.聘请企业导师,实行校企联合指导

我校机械专业,近年来聘请了大量如秦川机床、宝鸡机床、中航工业等大型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由企业给定题目,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

3.以各类竞赛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部分竞赛主题一般提前已经给出,可以让部分学生以这类竞赛的主题作为毕业设计内容。通过毕业设计过程,学生产生一些好的创意和想法,不但为后面参加竞赛做准备,也可以申请专利等。

4.鼓励已就业学生到企业中做毕设

针对很多学生已经找到工作,而且将要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非常对口这种情况,鼓励这些学生到所就业企业做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前熟悉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

5.毕设选题实行双向选择、因材施教

每年春节前,在毕业设计选题系统中公布题目及任务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毕设题目,老师也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学生,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使我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环节质量大大提高,参与毕业设计答辩的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2018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中我校获得优秀奖和佳作奖各3项。

(五)创新创业活动方面

为了提高机械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笔者所在学院制定了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要求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学年必须取得1个创新学分,毕业时未取得4个创新学分者按结业处理,若超过4个时,超出的学分可替代校级任选课学分。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取得各种奖项的学生,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创新成果奖,在保研以及评奖学金过程中可以加分。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促进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近年来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人数逐年增多,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我校在2018年第八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陕西赛区大赛上,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在同年的全国大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其中参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机械专业学生。

四、结束语

金工实习论文范文3

压缩四大化学基础课学时,合理配置先修后继顺序河南大学原有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和化学专业基本相同。四大化学及其实验课时充足,基础非常扎实。但是,由于课时太多及先修顺序问题使得后续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压力较大。造成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学生课业繁重,影响其考研、找工作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另外,专业课程完全地偏于理科,达不到理工结合,也缺乏特色。四大化学课程中存在的重复交叉内容,也很有必要进行删减、理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发行了相关指导草案,使得在保障四大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压缩学时成为可能。压缩四大化学学时,依照无机、分析、有机、物化的合理顺序依次排课,并在前四学期内完成全部教学,给后续以四大化学为基础的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提供时间和空间。如无机化学及实验的学时压缩为54+36,在第一学期完成全部教学。分析化学及实验压缩为36+36学时,第二学期开课。同时,增设《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共72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实验36学时。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仪器分析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广泛应用,要求必须加强此课程。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都为108学时,分为(一)和(二)分别提前到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开课,相应实验和课程同学期开设,并在第五学期前完成全部四大化学基础课程。

增设必要工科基础课程,夯实工科基础应用化学专业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需要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还需要兼具必要的化工基础理论。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是为非工科化学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采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化工原理及实验》取代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课程。《化工原理》是以四大化学为前修课程的一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学时设定为72+36学时,分别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课。《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设置36学时,第五学期开课。此外,工科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化工方向,离不开相应的电子电工学基础以及工程制图或化工制图等方向的课程。在保证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增设《电子电工学及实验》和《工程制图》课程及金工实习环节。《电子电工学及实验》设置共72学时,其中36学时讲授,36学时实验,第三学期开课。《工程制图》设置为54学时,第三学期完成课程教学。金工实习2周,第五学期进行。

开设“宽口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应用化学还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从全国重点高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特色模块差异较大,但是都体现自己的科研特色。例如北大,具有核药物化学、辐射化学和辐射高分子、超分子化学与材料、新能源与材料和核环境化学5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开设应用辐射化学、应用放射化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和学科科研特色结合起来,开设相关课程。根据自身学科科研特色以及师资力量,我们设置3类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偏向理学的应用化学方向模块课程、偏向工科的专业方向模块以及高分子材料方向模块。此外,根据目前我院教师们的学术专长、特色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开设了应用化学前沿讲座、日用化学品、阻燃技术,农药化学、高分子助剂及应用、染料化工与助剂、催化原理、精细化学品开发与设计等选修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分享老师们研发产品的经验、教训以及研发思路。

以“大论文”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型综合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强化“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实验—金工实习,工厂见习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多层次课内实践教学体系[2]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以毕业论文环节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生人才培养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保证人才质量、与人才市场对接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毕业论文环节设置不合理,时间短,任务重,监管不严的问题,我们采取“大论文”措施改革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延长时间,注重过程,加强监管,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大论文”之“大”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的提高;毕业论文要求的拔高;毕业论文时间的增加;毕业环节和专业课程的关联与衔接更加密切;学生能力培养也更加综合、立体等方面。首先,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五学期,在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即对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要求的教育,同时结合学院教师科研特色开展专业研究方向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双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和指导老师。然后根据课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有目的地选修必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为进入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第五学期设置的文献检索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师和课题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围绕自选课题进行相关文献信息的检索,和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翻译,相应考核成绩分别记录为文献检索及专业英语的课程成绩。第六到第八学期,学生进入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的初步探索。并在课题老师的指导下继续选择必要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中,实施论文中期检查回报和毕业答辩的监管。严格管理程序,设置必要的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热情。

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逐步实现自我规划,自我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的源动力。并且传统的理学“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大众化教育”的现念相悖,也不符合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使得一些不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培养了众多远大于社会需求的研究型人才,而社会和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得不到满足。进入大学第五学期以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必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专业课程,实现个性化教育[3]。因此,必须增加选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程范围,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留有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地、健康地发展。表1是河南大学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我们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设置了大量可供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分为三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增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也使得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培养成为可能。选修课程的学分从原来的12学分提高到36.5学分,选修课程总比例达30.1%。当然,为避免个别学生的盲目性,选修过程是和前述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相结合的,在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的选择。此外,我们还采用积极支持低年级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的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以及高年级大学生的课程设计大赛等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全方位“立体”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目的。#p#分页标题#e#

金工实习论文范文4

1.专业课程实验教学

配合专业课而开设的各类实验课程,是对各基础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该专业课程实验教学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共同实施模式开展,采用引导式与开发式实验教学模式,按照教师给实验任务、要求与平台,学生自主、开放与协作实施课程实验,目前该专业基于“大安全”方向的开设安全人机实验,工业通风实验,消防工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安全监测实验,承压设备实验,起重与机械安全实验等10多门专业课程实验,且其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开设比例均达到70%以上,部分课程实验直接与教师科研试验、课程设计与科技竞赛等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培养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2.课程设计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延伸重要形式,是理论课程知识综合应用于生产实践重要方式,是综合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设计与思考能力重要手段。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属性与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类型课程设计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且均要求学生必须以3-5人小组形式开展课程设计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

2.1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

要求学生利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方法和内容,通过对某一具体的人机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改进设计,提高人机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人机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一般引导学生从现实大学生活与学习环境中来选题,培养学生思考与发现问题能力,比如说多媒体教室、课桌椅、宿舍环境、公交车、手机、电脑桌、洗漱台等等。

2.2工业通风课程设计

要求学生运用工业通风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工业卫生等工程问题,提高学生在现场收集及利用资料进行制图、计算的综合能力。选题来源于认识实习工厂或生活实际,要求学生设计合理的方案处理诸如抛光粉尘、喷砂车间颗粒物、焊接烟尘或打孔车间颗粒物,或者设计学校食堂厨房、实验室通风系统。

2.3电气安全课程设计

要求学生运用电气安全的理论来进行设计,比如建筑防雷设计,也可综合消防知识进行某场所防火电气设计,结合机械安全相关知识进行机电安全控制设计,比如说压力机两人双手按钮式安全装置设计等。

2.4消防工程控制课程设计

该设计的目的是使得学生系统了解工业和生活中防火原理,以及消防系统设计等知识,使其深入掌握企业生产和民用生活工程性的消防管理、设计、监测、控制以及应急救援理论和技术,为以后从事消防方面的专业工作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可采用3-5人成组的模式,学生选题来源于大学生活防火设施(如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实验楼、超市等)与企业消防系统(、车站、企业车间与仓库、宾馆、影剧院等),广泛涉及消防安全现状分析改进、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与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评价等工程领域。

2.5承压设备安全评价

要求学生收集承压设备(锅压、管道、储油罐等)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技术,辨识其安全隐患,采用安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综合运用安全管理手段与安全专业技术提出控制措施,课题源于生产实习接触的企业压力管道、学校锅炉与附近加油站等。

2.6化工安全课程设计

可结合电气安全、消防、承压设备、安全管理、安全检测与安全评价等课程知识对某化工厂(项目)进行综合课程设计。课题源于制定化工企业(来源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生产。

二、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1.专业实习

安全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不同于其他工程专业,其他专业学生去企业实习是直接认识和了解生产与设备等,而安全工程专业去企业实习则是在了解生产与设备基础上去分析与解决其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应选择灾害类型多、危险性高、防治经验丰富、安全技术先进的现场,而且应根据专业方向选择适合的实习企业。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已经在省内外建立了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桂林长海机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10多家不同类型与行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学期有将近二百名学生在上述实习基地完成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其中2009年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教学实习基地”。

1.1金工实习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通过高考而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薄弱,金工实习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金工实习,进行焊接、钳工、车工等机加工实训,让学生熟悉机加工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为后续课程学习及将来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真、务实、创新”的工程技术思想,增强实践工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1.2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入学以来由专业老师组织指导的第一次企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了解企业基本生产情况,学习企业的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安全生产制度等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初步了解消防、电气安全等安全措施,以及企业现场安全管理模式与手段等,建立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感性认识。

1.3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修完专业基础课程与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它是安全工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入厂实习2-4周,要求学生掌握机加工、建筑施工、起重设备、电气等安全技术应用,以及安全检测、有害气体处理以及粉尘处理等技术,要求学生尽可能找出现场安全隐患(不少于30处),对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达到综合训练目的。

1.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继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之后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采用顶岗见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来推进毕业实习教学。即在毕业生毕业前一年10月份召开毕业实习动员大会,老师根据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将实习的详细流程和注意事项打印成册,分发到学生手中,确认联系方式,建立QQ、飞信或微信群,以确保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联系,毕业当年3月份左右进行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将学生分派到各自签约企业的见习岗位,并由企业有经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一方面让学生尽快熟悉将来就业岗位,一方面收集到毕业论文写作的资料,没有签约的学生则由专业老师带队到省内外实习基地进行集中实习。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以企业现场或者教师科研项目某个具体问题为课题,运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分析安全问题,辨识安全隐患,选取合适的方法做系统评价,再提出控制措施。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1.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就是给学生平台与条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主要形式有专业科技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及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基础科研能力与素质。

2.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特定范围的学习、生活与生产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大历练与综合检验。该专业学生主要开展两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是每年暑假学校专门的“三下乡”活动,教研室会组织专业学生实施“安全科学、知识与法律”三下乡专题实践活动,以传单或宣传图片或现场演示的方式展示,这样既能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安全技能也能得到提高;二是每年的“安全生产月”与“交通安全月”组织学生配合安监部门与社区开展专项安全宣传与检查活动,综合采用安全宣讲、汇演、演讲、问卷调查与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

四、结论

(1)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各校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实践环节硬软件设施的建设;

(2)每门专业课程都应采用基于创造性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3)各类实验课程开设,是学生理论学习的延伸与验证,有利于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4)课程设计是对所学习课程的综合历练,引导学生自主选题与团队协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各类型专业实习是联系课题与企业的重要桥梁,是学生实训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主要途径;

(6)毕业论文是本科实践教学的最后一道环节,是对安全工程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训练,最好能够选取生产实际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7)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和沟通能力;

金工实习论文范文5

工业工程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工业工程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将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具有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常规模式是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按时序设置课程,追求本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这种设计模式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容易出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因此,应将学科知识体系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相结合,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融入必要的实践教学,把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充分地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校作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多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对本科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极其重视。2014年,结合山东省名校建设和自身专业发展,通过多方调研,对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通过引入具有一定优势的机械和土木建筑等工程基础技术,形成富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代经济与管理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综合应用工业工程理念和知识对生产型和服务型企业进行规划、设计、评价、改善以及创新,能从事工程、设计、制造、管理、科研与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人才。在培养计划中突出实践的重要性,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业工程专业,其毕业生不仅面临就业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我们强调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但重视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而且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要把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突出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的各类教学环节,强调解决最短时间上岗的问题,增加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晋升和相近岗位迁移的职业能力。实践环节是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工业工程(工科)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必修环节,对实现职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2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实践环节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前在各高校进行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都有课程设计、各类实验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具体内容上由于专业定位和学校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2.1实验过于侧重验证性实验

在开设的课程实验中,多数仍然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占比较低,各门课程的课内实验,仅依附于课程内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以从实验中开拓创新。

2.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课内实验和部分课程内容设计均采用统一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方案,按步骤进行,缺乏实践活动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所设计的方案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2.3实验设施不够完备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在工业工程本科教育中,对于实验室建设方面明显投入不足,仅能够保证基本的专业实验。对于强调实践性的工业工程专业,因实验设施设备的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实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2.4实践、教学分散不成体系

以我校为例,仅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3门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人因工程2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部分需要课内实验的核心课程,例如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等,都没有开设课内实验。虽然开设了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但由于实习单位生产情况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实习缺乏针对性和代表性,不能很好地参与生产实践。对于定位于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院校,还存在毕业论文过多的情况,经常出现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进行写作,缺乏实际背景的现象。这些缺乏联系,过于分散,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更缺乏综合实践的课程,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3基于职业发展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必然是在企业中与工业工程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必需的高技能,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素质。在进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促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目标的达成。我们通过梳理核心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职业能力需求,按照从“课堂案例教学-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业工程综合实训-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的路径,辅以课外活动竞赛等构建三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程技术实践部分,由于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在强调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工程技术实践。我们设置机械电子与控制和土建施工两部分工程技术。实践部分分别包括机电控制PLC课内实验和土建施工电子制图课内实验,设置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以及金工实习。专业核心实践部分,在理论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梳理,重新规划建设了实验室,开设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验14学时,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12学时,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验16学时,质量管理工程课程实验6学时,精益生产课程实验4学时,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24学时,并且在课程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开设开放性实验,由学生利用实验设备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在开设课内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同时,开设工业工程综合实训。此外,我们把生产实习放在工业工程综合实训之后进行,以便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更具针对性。我们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联性,仅允许极少部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绝大多数学生要求采用毕业生设计形式完成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毕业实习了解的实际企业背景,寻找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运用工业工程的方式进行解决,或者模拟进行产品的组装线设计或生产系统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共16周的强化应用训练,可以让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便于提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为职业发展树立良好的开端。考虑到部分中青年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工程背景不足,我们聘请了来自企业的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拉近教学实践过程和企业实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培养的工业工程毕业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课外实践部分,我们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结合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竞赛对科学素质的锻炼作用。通过组织学生以全国工业工程案例应用大赛,使学生真正感受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对于大四学生,鼓励参与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工程分会主办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综合对学生进行第三方评价。

4结束语

金工实习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多元化评价

一、引言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家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类实践型人才。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目前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已经由高层次学术人才向高层次专门人才转变,研究生的就业去向越来越多偏向于企业而非事业单位,但存在融入迟缓、成长较慢的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就业状况[1]。而社会实践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与能力[2]。针对目前高校内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3],研究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4],为了培养工科研究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工科研究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亟须开展提高工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新探索,为创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技术和创新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新探索

(一)搭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核心、以促使研究生教育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新平台[5]。江西理工大学(原江西冶金学院)早在1958年建校时,就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校实习工厂,下设机械加工、铸造、锻压、炼钢等教学实习车间。经过60多年来的不断的改进、扩建与发展,成为现在的工程实训中心。除了最基本的金工实习教学,还满足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的工程素质教育,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拓展型能力平台。此外,学校还有各种国家平台及其他重大平台,包括与江西铜业、中国瑞林、江钨集团共建的国家铜冶炼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动力电池与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钨与稀土工程研究中心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及各种中试基地。这些都是研究生培养的社会实践平台,也是让研究生走向社会的起点。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校办资源,让研究生多多参与企业研发任务,是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开端。

(二)引导研究生参与企业实践。跟企业需要紧密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让研究生关注现实、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2018年,江西理工大学与江西省鹰潭市人民政府共建了江西先进铜产业研究院,将逐步形成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于一体的多层次产学研体系。重点瞄准铜产业重大关键共性问题,以项目、技术、服务为纽带,积极联合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研究,共同争取国家、部委及省市重大的科研项目及科技专项,服务鹰潭市铜产业的发展。学校以此为契机,引导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与铜加工企业的科技研发工作,通过企业实践,有助于让研究生更好地了解服务社会,在培养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引导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导师起到穿针引线的关键作用。我校材料冶金化学学部的电工钢课题组导师带领学生深入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生产一线,进入新钢集团、中冶南方(新余)冷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工艺及生产装备调研,熟悉企业环境、进行数据采集、现场取样、完成跟踪实验,增加研究生与生产实践密切接触的机会,不仅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课题研究背景,熟悉了生产工艺流程,也潜移默化增强了研究生就业能力。

(三)探索研究生能力培养新模式。将企业实践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并设置相应的学分,规定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限,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获得相应学分的培养制度、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度以及企业额外奖励制度。我校为了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与江西铜业、江钨集团、晨光稀土、浙江海亮等企业联合培养定向就业学生。定向就业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分配的任务,参与企业策划活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等,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从而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构建研究生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将企业对研究生实践效果评价纳入评价体系当中,让研究生培养更接地气,毕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作为高校教师目前面临着破“四唯”的人才评价改革,看重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要求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设备上,写在产品中。那么对于研究生评价体系,尤其涉及研究生各类奖学金评定,也不能仅仅把发表学术论文档次高低作为衡量研究生水平的唯一标准。对于从事基础研究,应该鼓励理论突破,不仅考察科研的生产率,更要考察科研的创新力、影响力、引领力、贡献力。对于应用研究,也要考察科研成果的转化、产业贡献情况,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构建既科学又辩证的多元评价体系同时,也需要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评优评先制度。

三、结语

金工实习论文范文7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工程;创新能力

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新工科建设成为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改革的前沿生长点[1]。地方高校工程教育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下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2]。本文以湖北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剖析地方高校环境工程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短板,对照新工科的要求,构建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及其补全路径。

1问题背景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学科建设不能照搬重点高校模式,只有适应区域特色,才能建设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优势特色学科。环境工程专业要求学生跟踪前沿,能将环境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具备环境监测、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等专业技能,可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环境工程相关领域的方案设计和研发工作。因此,对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要求较高。我校是一所地方性高校,其环境工程专业脱胎于化学类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21年的历史。近年来,依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场地及地下水修复工程技术中心(黄石基地)、湖北省土壤样品制备与流转中心黄石分中心、湖北省资源环境特色优势学科群、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环境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存在的短板

2.1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

环境工程涉及的内容丰富、发展迅速,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无论教材怎样更新,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用的教材较新,其出版时间为2017年,其他大部分专业课教材均为2015年前后出版,甚至个别专业课,如实用生态工程学采用的是15年前出版的教材。教材内容日渐陈旧,难以展示环境工程发展的成果。

2.2课程实验训练不充分

地方高校环境工程课程实验中的专业基础实验,如无机化学实验,验证性实验占比较高[3],我校该项占比约为54%[4]。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般按照设定好的流程完成实验,缺乏独立思考。另外,由于我校环境工程课程实验由多个学院独立开设,部分基础实验课仅考虑本课程的知识完整性,而忽略了环境工程这一专业背景,导致实验内容缺乏很强的专业针对性,甚至存在少数基础实验与核心实验重复的现象[4]。

2.3综合实习效果不理想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是模拟生产实际的一次重要演练,实习内容涵盖面广。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经过21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实习基地,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环保设备开发与应用和能源动力等环境工程领域的企业单位,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监测等事业单位。实习单位不同,实习效果差异很大。与其他很多地方类似[3],部分企业单位出于安全生产考虑,学生“只能看、不能动”,只能听听讲解、做做笔记,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实际工作和设备操作,导致实习变成走马观花式参观,实习效果不佳。

2.4科研教学融合不深入

科研教学融合(简称科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一流本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目前很多高校教学与科研部门制订的制度融合度不高。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常以相对刻板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少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缺乏需求导向的实践能力[5]。就我校而言,还存在学生介入科研活动意识不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直到三年级才主动联系导师,有些甚至四年级才开始进实验室,而且不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

2.5校企协同体系不健全

尽管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但因受多种因素制约,合作深度不够仍是一个普遍现象。虽有一些企业参与了我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但仍然只表现为学生到企业观摩学习、校方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企业人员到学校授课等浅层次协同,还没有达到深度融合。

3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的进阶培养体系

新工科视角下,环境工程专业相关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的提升等环节,有效促进了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环境工程“双创”人才培养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按照创新能力的进阶级别,全方位、渐进式培养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6](见表1)。3.1巩固基本能力基本能力是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术[6],所对应的课程是基本技能课程群(即基础课程群),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基础化学实验和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等,实训平台是实验平台,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探索性实验为辅。

3.2强化专项能力

专项能力是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环境污染防治单项技术而具备的创新能力,所对应的课程是专项技能课程群(即专业个性课程群),包括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实验、水/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等,实训平台是校内实践基地,既包括验证性实验,也有一定量的创新性实验。

3.3提升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环境污染防治集成技术而具备的创新能力,所对应的课程是拓展技能课程群(即综合实践课程群),包括金工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训平台是校内外实习基地,主要以创新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包括科教融合等。

3.4培育拓展能力

拓展能力是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具备的创新能力,所对应的课程是拓展技能课程群(即创新创业课程群),包括社会实践、创新基础、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环境工程前沿专题和环境工程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训平台是校内外创新基地,其形式为校企协同和顶岗实习等。

4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的补全路径

4.1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载体。我校所处的黄石市是第一批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区之一,因此在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中,应当与时俱进地增加工业场地污染调查、评估与修复以及农用地土壤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等内容,增加案例教学资源,多方面培养学生环境工程创新实践思维和分析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工程问题的能力。

4.2改革实验教学训练

课堂实验教学训练是学生获得环境工程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有力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本源泉。因此应将环境工程的专业课与实验融为一体,形成专业综合实验,逐渐降低验证性实验比例,提高探索性实验比例;减少“包办型”实验教学,强化“指导型”实验教学。以我校为例,可以将部分基础化学实验并入环境化学实验或环境监测实验,部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并入环境工程综合实验中,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

4.3提升综合实习效果

要求学生在综合实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既要对现场工艺流程提出问题诊断,还要提出工艺流程或环保设备选型的改进建议[3]。例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可以让学生对校园内的青山湖湖水、大气颗粒物、环境噪声和学生宿舍生活垃圾等进行监测与评价,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及创新能力。

4.4深化科研教学融合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工程发展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工程人才。就我校而言,对于二年级学生,要激发和调动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以导师科研项目为载体,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学术讨论、撰写论文等一系列科研活动。通过上述科研训练,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工程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科学研究逻辑和方法。

4.5培育校企协同体系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过程是连接工程人才和工程活动的纽带,人才的培养必须跟得上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大学四年级时,导师可以根据自身项目成果与企业的对接情况,安排学生走进相关企业进行考察和实训,接触生产实际,了解国际前沿发展,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他们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5结语

新工科要求地方高校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地方高校应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找出短板所在,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的进阶培养体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推广实施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培育校企协同体系,注重综合性项目训练,着力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以为国家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环境工程“双创”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秀,毕颖,于三三,等.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8(2):1-5.

[2]李波,贝绍轶,周亭,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20(1):149-151.

[3]张军,白少元,游少鸿,等.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工程能力不足关键点分析及解决路径[J].科教文汇,2019(10):87-88.

[4]严素定,王代芝,唐大平,等.师范框架下非师范专业课程实验的优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3):90-93.

金工实习论文范文8

[关键词]石油工程;生产实习;实习基地;实习效果;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机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市场化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创新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石油企业大都从自身发展出发,希望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要达到“零过渡”,毕业即能熟练的开展工作。对于石油工程专业而言,毕业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工科基础理论和石油工程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生产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生产实习环节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总理指出,“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难以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国家尊严,甚至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目前石油工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就必须由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转变,由以理论教学为主向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转变,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此,我们必须足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生产实习在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生产实习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劳动观念、思想道德觉悟和劳动就业素质与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工科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美国的工科院校都拥有较好的实验设施,同时具有良好的管理体制,使得学生能够得到较多的实验训练。在我国,高校的教学长期以来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每门课程都力求完整、系统,致使课时总量膨胀,专业课教学内容不精,陈旧和重复内容多,不能反映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实用性。现在许多学校石油工程专业使用的教材出版时间都较早,有的甚至是九十年代初的版本。比如由丁次乾主编的《矿场地球物理》一书,1991年出版,2003年再版;张琦主编的《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一书是2000年出版。石油工业在这一二十年间发生了迅猛的发展,而教材更新的速度没有跟上石油工业的发展步伐,与学生的需求相脱节,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生产技术,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见识到先进的仪器设备、工艺和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完成参加工作时的过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探讨如何搞好生产实习这个实践性环节意义重大。

二、生产实习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实习内容达不到教学计划的要求

首先,石油行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高度重视安全性,如压裂现场、注水站、联合站、酸化施工、修井作业等,工人在上岗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需持证上岗。而实习的学生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因此考虑到现场安全,企业一般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在实习过程中主要以参观学习为主,导致学生对生产工艺过程、常用设备与工具的性能和操作方法掌握和了解的程度很差;其次,现代的企业生产有许多资料和技术需要严格保密,即使是企业的职工,很多关键性的资料也是不能触及的。学生作为企业之外的人员更不可能接触到这些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实习难免就流于形式,不能深入进行,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再次,由于指导教师深知实习单位来之不易,在学生实习时往往更多的听从企业的安排,不敢对企业提出任何的要求,教学计划没有得到实施,这无疑使学生的实习效果大大的打了折扣。

2.学生对生产实习的认识不到位

现在的学生已进入“九五后”年龄段,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年石油行业的火爆形势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只看到了石油人取得成绩时风光的场面,对石油人在现场工作时的艰苦和默默奉献了解不够。虽然在选择石油工程专业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实习现场的严酷现实和心理期待值还是有很大反差。尽管在实习的最初时间里学生还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他们的兴趣会慢慢的冷淡下来,实习的热情也会被艰苦的外界环境消耗殆尽,个别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相对条件艰苦的油田现场,学生往往更希望到实习单位的研发部门和管理岗位等条件优越的地方进行实习。

3.实习联系工作难度大

石油工程专业在进行生产实习时普遍的做法是先由校方出面联系各石油企业,争取企业的同意,允许他们派学生前来实习,然后校方才能安排和组织学生来石油企业进行实习。在石油企业改制以前,那些大型国企大都乐于接受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无条件的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现在,企业更多的重视经济效益和生产安全,不乐意接受学生的实习,因为学生的实习不但不能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给他们的安全生产带来隐患。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存在着实习安排难度大、费用高、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企业安全管理压力大、实习效果差等问题。

4.实习经费短缺

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据统计研究显示,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速度赶不上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增长速度[5];另外,这期间学生的收费标准基本没变,而各种支出费用却增长了好几倍。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许多高校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实习教学环节的经费因此而越来越少,致使在安排生产实习时只能捉襟见肘。随着物价的上涨,学生在实习时的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不断上涨,而学校每年的实习经费不但没有随着增加,甚至还有小幅度的缩减,这必将影响到实习的开展。

三、提高生产实习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而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高校是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地方,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学校可以派专业教师到油田企业进行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收集教学素材,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当学校的兼职教授,邀请他们来学校作报告,和学校的教师进行理论交流和切磋。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保障学生的实习工作,提高了实习的质量和效果,高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等服务,利用自己的师资力量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职工培训、技术服务指导和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还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实现共赢。对于那些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可以采取签订协议或挂牌的形式,明确校企合作的形式,增强企业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调动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另外对高校而言,稳定的实习基地还可以节省联系实习所要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节约了实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习经费短缺的矛盾。

2.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凸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

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较大,很多高校采取了缩短甚至是砍掉部分实践性环节的做法。比如有的学校石油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没有了地质实习和金工实习的环节,生产实习的时间也由四周缩短为两周。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实践能力差而造成市场竞争力差,不受企业欢迎,这又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恶性循环。相反的,一些新开设石油工程专业的学校虽然面对重重困难,还是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新生入校开始就不断的进行各种实习、见习,比如大一时的课程见习,大二时的金工见习、地质实习,大三专业见习,大四时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石油类各种竞赛活动,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步步得到提高,在生产实习时很快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另外,还应该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编制专门的生产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指导书和计划既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出发,又要结合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3.加强其它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生产实习

除了生产实习这个实践性环节以外,实验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另外两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们对于生产实习的有效进行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石油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比较多,多数石油院校都建设了普通地质实验室、采油工程实验室、钻井工程实验室、油藏工程实验室、油层物理实验时、流体力学实验室、油田化学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可以模拟油田生产的某些过程,或者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型难题。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感知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量方法,熟悉常用设备和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做进一步科学判断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训练科学研究或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在完成毕业设计时,需要用到本专业所学到的许多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某方面的工程设计和工程规划,最终解决油田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

4.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许多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够,培养的学生也就必然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会明显不强[6]。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习效果的好坏,实践教学应该派业务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作为指导教师。但目前的高校师资队伍有年轻化的趋势,石油工程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指导生产实习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各高校派出的教师大多是年轻人,甚至绝大多数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在指导实习时往往会因为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讲解能力有限而影响实习效果。通过学校派遣青年教师深入油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和在校内做进一步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使教师在指导实习中做到既精通理论知识,擅长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述,又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能熟练实践操作和实习指导,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另外,通过这些高学历人才在现场的言传身教,也会使学生对石油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精神有更深的体会,培养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和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顽强奋斗精神,为以后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5.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现在多数学校生产实习时间为四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使学生接触到采油、钻井、油藏、地质、井下作业等各个实习环节,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之企业的生产压力也很大,他们不可能放心的把这些未经过严格训练、不具备上岗技术要求的学生放在一些关键岗位上,所以只能是减少实习环节,实习效果较差。为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高等学校进行了很多的大胆尝试,其中“3+1”模式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效。具体来说,“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四年制的本科院校,前三年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等内容,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完成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训练[7]。实践证明这种延长实习时间的方法往往可以取得极好的实习效果。

四、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学生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也是学生深入了解生产实践,培养工程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适应现代市场对高校教育的要求。生产实习的模式,需要从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实习企业的现状和特点出发,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改进,寻找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董伟,伊向艺,卢渊等.浅析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2):68~71.

[2]周智翔,蒋小鸣.教学改革与工程科研有机结合初试[J].高等教育研究,1994(1):77~80.

[3]李晓梅.强化工程教育提高石油高等人才培养质量[J].石油教育,1999(7):7.

[4]贾焕军.培养石油类专业创新人才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102~105.

[5]张进.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6~74.

[6]姜元章.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