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下金工实习安全管理工作

工程教育认证下金工实习安全管理工作

摘要:金工实习是工科院校实践教学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工科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考察的项目之一。依据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分析金工实习安全的关键因素“人”和“物”,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学生的安全行为,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逆转与金工实习课程健康、稳步、良性发展。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安全管理;金工实习

金工实习是一门面向工科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实践性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是各工科类学生学习机械工程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综合工程能力,培养工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1],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有明确的指标点。因此,该课程是各工科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时认证专家必查内容,现场安全则是认证专家考察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报道,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2019年5月22日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安全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并指出各高校要按照“全员、全面、全程”要求,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师生安全技能,做到安全教育“入脑入心”[2]。

1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1941年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从55万件机械事故中统计出规律,即死亡、重伤事故,轻伤事故,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该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就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3-5]。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见图1),以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了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而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因此消除这些不安全因素可以预防多数事故的发生。同时,该理论认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是因工人的缺点、错误引发的。因而,将工业事故的最终原因归责于人,并认为遗传及社会环境是人的缺点主要来源,即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6-7]。

2金工实习教学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

2.1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如图2所示,在金工实习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关键因素中的“人”,设备与车间环境是关键因素中的“物”,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师生比偏低

工程训练中心师生比偏低,这是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特别是隶属关系为二级学院的尤为严重,有的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岗位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总人数不到10名,每年却要接纳实习学生约5000人,如此低的师生比,严重违背了教育部关于实践教学的相关规定,对实习中的安全是极大的挑战。

2.1.2教师安全防线松懈

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但通常在同一工作环境长期工作和常年教学内容恒定不变情况下往往会使人自我感觉良好,安全防线松懈,如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讲完操作步骤后就擅自脱岗的现象。

2.1.3学生毫无实践经验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生产实践活动,属于“三无一缺”人员:无技术技能、无生产经验、无设备操作资质、缺乏生产安全意识。虽然每个班级实习前都会进行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但因为部分教师疏于课堂管理,安全知识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从而导致实习过程中不文明行为及违规操作的现象频现。

2.1.4管理制度虽有却执行无力

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了适合校情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实施时显得捉襟见肘,如实训车间钥匙管理,机床供电柜的钥匙、工具柜的钥匙、刀具柜的钥匙至少也要几十把,存放时往往随意扔在抽屉中,有时因标识丢失而要长时间试错才能找到需要的钥匙。

2.1.5安全检查流于形式

安全检查通常实验室上级部门会提前通知,实验室对待上级部门的安全检查也往往流于形式,提不出真正的隐患所在,因而各实验室对待安全整改也仅仅是应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1.6实践环境脏乱差 设备带病运行

实践环境的脏乱差主要表现为:铁屑等废弃物长期不清理,地面油污不及时清扫,工量具、刀具等物品随意摆放等;设备不安全主要表现在:设备本身安全设计不完善,设备摆放位置或方位不安全,设备未能按照要求进行点检,明知设备有问题仍带病运行等。

2.1.7遇事慌张 不知所措当

学生受伤时,有的教师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从而导致事态扩大。甚至有的实训室急救柜长期上锁,情急时找不到钥匙,好不容易打开后,却发现安全设施或药品已过期。

2.2对策

通过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采取制度先行、定岗定责,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创建干净、整洁的实践环境等措施,力争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2.1制度先行

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为保障工程训练中心安全健康运行,首先要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采取学院内部引流培养与人才引进并行策略,并通过各项激励政策改变实践教师流失的窘境,从根源上彻底改变师生比偏低问题。安全管理方面,除设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外,还应建立一套符合工程训练中心实际情况、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如主任、设备管理人、指导教师等岗位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指导教师与学生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在安全管理细则上应做到任务清楚、责任明确、执行有力,保证工程训练中心内每个区域、每台设备、每件物品全覆盖。

2.2.2强化教师安全意识

提高教师技术安全水平工程训练中心应定期开展实践教学经验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安全管理培训,以提高指导教师安全意识及技术安全水平。鼓励指导教师在取得相应工种岗位资质后进行“岗位轮动”教学,如普通车工指导教师经培训后通过了数控车工的职业资格考试,可转到数控车工进行教学指导。

2.2.3针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安全教育

使安全意识“入脑入心”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8],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技能。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安全知识竞赛、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将通识安全教育、机械加工车间安全知识讲清讲透,并严格考核,考核合格成绩作为实验室准入凭证。学生进入场地前,可印发《金工实习安全手册》加强安全宣传与教育,便于学生查阅和熟悉安全知识。对实习过程中违规学生应及时进行二次教育,并在《金工实习安全手册》内页相应表格中记录学生实习违规等信息。

2.2.4真正让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使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用电安全与工具柜物品的管理方面,可采用钥匙箱对设备、配电箱、工具箱的方法使钥匙得到科学有序的保管,并严格执行上课教师课前领钥匙、课后还钥匙登记备案,不让隐患有可乘之机。工程训练中心内放置电子储物柜,学生需将背包、手机等与实习无关的物品放入其中,尽可能预防学生实习心不在焉。通过无死角视频监控系统,及时掌握实操现场学生的实习状况,采取在安全帽显眼的位置印刷与学号后两位相应编码的措施,有理有据地快速纠正学生的违规行为。

2.2.5推行企业“3S”现场管理

强化领导安全责任担当相关责任部门应强化自身安全素养,通过学习企业“3S”现场管理,在检查卫生情况的同时,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无关物品,有用物品是否放置在不安全的位置,工具柜、消防器材和实习工具等物品区域是否设置明确标识[9],营造并保持清洁、安全的实践教学环境,降低潜在风险。

2.2.6促进设备本位安全及时保养

禁止设备带病运行设备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载体[10]。设备购置前论证时应充分模拟现场空间布局,设备到达现场后,严格按照《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和厂家《机床安装说明书》进行摆放和安装。根据教学实际,可对设备进行合理化改造,如在普通车床主轴箱处设计与制作互锁安全电子装置,当卡盘扳手未放入该安全装置时,车床不会启动卡盘转动,从而避免了卡盘扳手飞出造成伤人事故。设备管理人员应熟知所管理设备的维护保养内容,根据设备厂家说明书及时进行设备日常点检与维护保养,发现隐患的设备及时排除,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一定要拉下电闸并设置警告标识牌,坚决杜绝设备带病运行。

2.2.7熟知应急预案

力争降损到最低有关研究表明,再完善的预防机制也不能百分之百杜绝事故的发生。当出现事故时,应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各级安全管理部门排查安全隐患的同时还应重视安全设施的检查,对安全设施(消防柜、洗眼池、应急医疗箱、应急照明灯等)不健全的应及时提出并要求限期整改。为争取最大的救援时效性,校内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师生按照应急医疗预案进行消防演练、自救互救技能演练。

3结语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将金工实习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扼杀在萌芽中,使学生在标准规范中进行安全文化熏陶,把安全实习变为自主行为,实现了“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重大转变,推动了金工实习课程健康、稳步、良性发展。

作者:伍文进 徐玮玮 徐中云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江苏省大型工程设备装备检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