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大数据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当前幼儿教育已再也不能在电子信息大流中独善其身,继续保持其“粗放”式教学,而应当向“集约”型模式转换。不仅在班级规模、人口规划、教育资源配置上力求实现数据化精确管理,更需要在教学措施与方法上实现“数据化思维”的渗透。只有做到内外合一,双向贯彻,幼儿教育才更有可能发挥其巨大启蒙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幼儿教育;多元发展

达尔文之后的100年,尤瓦尔•赫拉利称“生物学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三个词:生物即算法”。的确,在以云计算为依托的时代大幕下,这些起初看起来难以收集管理的生冷数据已脱掉“偏远”的外衣,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它们变得触手可及,从采集到处理分析,大数据逐渐变成现代社会的工具,成为具有通货意义的钥匙。“大数据”思维的受众也在不断拓宽,未来不仅局限在某一领域,教育行业理当惠及更深,学前教育尤甚。日本久保尤希也曾指出“使用数字来进行有条理的分析,从而决策的能力即数字力”。那么同样,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数据化教育,从而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理性思维与数据感知力对日后智力发展具有奠基作用。每位学生,都应当被当作独立的“客户”对待,通过对入学学生注册个人“成长数据库”来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记录,来有效检测学生的“成长值”。每位教师,都是信息资源的经纪人,掌握采集、处理、分析、反馈数据的能力成为教师必备职业素养之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成为平等并互利共赢的“合伙人”。尤瓦儿•赫拉利在他的著作《人类简史》中提及“现在数据取代了机器,成为了最贵重的资产”。诚哉斯言!掌握数据资源者就好比坐拥资本的资本家,数据具有自动选拔力与分层性,掌握数据资源越丰富并具备越强分析能力的教师势必对行业动态有着灵敏的嗅觉与前瞻的洞察力。久而久之,数据将教师分门别类,一类是少数的研究型教师,他们专门负责制订计划与决策,并做好数据更新工作;一类是与硬数据(纯数据)相分离的教职型人才,数据的这种独特性质,使学生隐私极易泄露,因此正确处理好保护数据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是今后长期的博弈。著名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曾发出忠告:“就今日而言,有很多人忙碌于资料之无益覆盖,以致对问题说明与解决丧失了其对特殊的经济意义的了解。”在教育领域里亦如此,数据充斥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量庞杂而泛滥,每个人不可避免存在认知死角与偏见,数据的过剩与浪费易导致决策失误,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去芜存菁的能力。实际上“用数据说话”从古到今都是标杆性座右铭,任何决策都赖于对一系列数据的分析,由传统的线下讨论决策到线上数据分析,实际上是偏见的下移,理性与权威的上升。使教师决策既不受制于随机抽样中偶然性的干扰,也无须面对“黑箱操作”引起的不公平竞争,最大限度保证了每位参与者的机遇均等,且合理规避了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所以数据化思维理应被运用到学前教育中。

一、设计学校统一App实行线上教学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尚处于服从权威与命令时期,便于推行对儿童日常行为的及时监测,例如通过每日检测体温,每周食谱营养预值报表公布;每日天气状况监测与通风时间公布。儿童阶段免疫力仍十分低下,极易受流感等季节性疾病干扰。因此,身体健康与安全理应当作第一要务,通过精准数据库指向,可以定期考查数据相关性,如分析儿童肺活量与日锻炼时间的关系,并通过数据研究来制定运动规划,以减少传统教师分组带幼儿出行运动的成本,提升安全系数。综上所述,可见用数据库管理幼儿日常生活实现了合理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成本,对于管理层实时决策来说是种好方案。

二、线下收集数据并及时反馈

现代学前教育鼻祖福禄贝尔认为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因此,设计一套“恩物交际圈”显得尤为必要。人类生态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生态系统理论,其认为环境和个体发展之间有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就构成了整个生态组织系统。其中,微观系统指与个体关系最近的环境及其互动关系。所以谓“恩物交际圈”即相互隔离的密闭空间,规模不大且每一区间都有各自功能与属性,教师及时记录幼儿行为。例如,划定区域分别为“厨房”“玩具厅”“购物场”等,通过幼儿使用物品次数与玩具用量来分析幼儿敏感物并作出教学规划。首先合理设计恩物数量,对于儿童眼中的“热门”玩具相对少放,在社交厅内玩耍过程中需要靠幼儿间相互协调以实现各自愿望。其次,对于需要集体协作完成的玩具不应束之高阁,要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且需要动手拼装,由此激发幼儿合作与动手操作意识。教师应当认真监控并将数据精细化处理,上传至数据库,给予每位参与幼儿中肯的成长值。分析最不受幼儿欢迎的玩具与原因,捕捉每个儿童的敏感区域。

三、针对成长值定期展开小型竞赛,以正面奖励为主,使幼儿善于扬长避短

根据米哈里的“心流理论”的观点:“游戏中可以带给人一种积极的生命体验,从而给他们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因此,游戏竞赛有利于儿童培养专注力并体验到投入其中的快感。要求教师做到,游戏设置要具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并做到挑战性与能力范围配合,还要切实反映近期教学内容。给予每位幼儿以奖励,从而开发其潜力,并反馈刺激学生,从而树立数据思维,懂得如何在平时增加成长值。每个幼儿都具有使命感与危机意识,要学会面对玩具借完不归还的信用危机,并降低成长值。在幼儿心里种下“优秀”的种子,唤醒内生动力,加速成长。

四、教师建立个人数据库与微观数据库,与幼儿一同成长并保持向幼儿的开放

(1)亲切而富有美感的画面中同时记录着教师的成长值,同时设置“赞”与“匿名踩”,在教师每日任务下有评价栏,幼儿可以通过选择“笑脸”“哭脸”等表情及时反馈教师。这样不仅使传统意义上的绩效考核充满趣味性,更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平等观念与实事求是的做事原则,倒逼教师革新教学方法。(2)对于数据的分析不应过于重视平均指标,而应当从微观入手理清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或者倒推因果关系,而不是一味通过冰冷数据作判断。否则数据化教育幼儿不过是“流水线生产模具”,数据不应成为衡量幼儿的功利性器具,而应是发现幼儿的动态指向标。

五、划定颜色分区,按同质不同表现的幼儿归类,安排适当教师管理

美国幼儿教育家D.E.DAY于1983年提出内在个别差异论,“指正常人格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组成,每一个行为模式只有在特殊的环境中才会显现。在某一特定环境中表现出内向特质的幼儿到了另一环境中可能表现出来的是外向特质。”所以,在对幼儿进行大量观察记录后适当分类,分出同质的孩子并划分入不同颜色分区,研究具有相同动机却不同表现的幼儿如何处理各自之间的矛盾。倘若红色热情区幼儿在与蓝色沉稳区幼儿发生争执时总采取暴力狂躁态度,则可根据此类现象建模,研究幼儿后天对外表现与内生性格的相关性,甚至根据数据指向可以推测幼儿的原生家庭特质。综上所述,将“大数据”思维渗透学前教育是一项精密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数据的背后不仅只是数据,更是一种与时代接轨的思维方式,一种量级上的飞越。跨越“老师据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学生“坐而得道”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线上分析与线下互动相结合”转变。从过去培养硬知识唯分数是从,转向注重人文性熏陶与技能运动。从教与学分离到教学相长,从学生唯教师马首是瞻转向客户与用户互利共赢。最终,教育的三维目标便水到渠成,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参考文献:

[1]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张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

[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曹麓 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