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进校园与大学艺术教育探析

京剧进校园与大学艺术教育探析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0年前,中国人还在为市场经济展开激烈的讨论;20多年前,中国人还沉浸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喜悦中;发展到今天,中国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在文化建设领域也有重大突破。在此背景下,中国人开始更多的思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之间的联系。京剧作为我国古典戏剧的杰出成果之一,它所代表和彰显的文化精神、民族性格,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具有较为特殊的代表性。当一部分年轻人对京剧缓慢的节奏、艰涩的语言表达出困惑,一部分人积极投身于以大学艺术教育等为载体的京剧进校园事业中。大学艺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在国外高等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健全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我国大学艺术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京剧作为浓缩和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以其作为当代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一、京剧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定位

近年来,艺术教育在我国愈发受到重视,特别是艺术学学科的独立设置,更成为我国艺术教育稳定发展的重要标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强化艺术教育正在逐渐成为共识。但总体而言,艺术教育仍旧是我国各阶段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内,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京剧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表演程式和传授方式。将其作为我国大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正逐渐得到肯定。具体来说,京剧进入大学艺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定位。我们认为,通过贯彻以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让京剧艺术的文化底蕴、历史传承和审美内涵在教育过程中被学生所了解和认识,是京剧进入大学艺术教育的基本前提。将京剧教育视为大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从以学生从事京剧表演实践为过程、以京剧审美认识为核心的整体目标。这一原则的确立,不仅是当前一个阶段解决京剧在大学艺术教育中定位的基础性问题,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对于我国在高等教育中推广和强化艺术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艺术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理念。以法国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为例,艺术教育在法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他们对艺术教育的追求和定位也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记忆,而是更为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法国人看来,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是培养受教育对象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关键。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法国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教育“积极地引导全体学生融合到全部艺术教学阶段,在其中‘理解’和‘领悟’艺术内涵,启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精神。”(韦华玲:《法国大学教育教育特色借鉴》[J],《教育职业》2013年5期,第34页)从中不难看出,法国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并不满足于艺术鉴赏的初级阶段,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特定艺术种类有系统的认识,更希望受教育对象能够灵活、系统、准确地掌握相关技能。从京剧自身的艺术特性来说,笔者认为完全照搬法国艺术教育的模式并不合适。这主要是因为,京剧艺术自身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京剧艺术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作为一种将音乐、舞蹈、文学、武打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门类,其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逢动必舞,有声必歌”的艺术表演模式。诚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京剧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此一评价可谓切中肯絮地描绘出京剧艺术中演唱、歌舞、文学、念白等艺术元素的关系,而京剧艺术的魅力正在于不仅能够将这些元素融为一体,更能让其和谐共生。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京剧的程式性不仅是维系京剧艺术特征的重要手段,也是阻碍现代人理解京剧的重要原因,这就对京剧进入大学艺术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鉴于上述客观因素的存在,以及京剧艺术近年来面临的传承困境,我们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内的艺术教育课程中,京剧不应参照西方国家强调实践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而是要通过文化的熏染、知识的传授来发现京剧人才,培养京剧人才。

二、京剧进入大学艺术教育的方式

京剧进入大学艺术教育对京剧工作者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它不尽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出发,从新时代京剧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情感需要出发,更对京剧作为教学内容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以传统京剧《霸王别姬》为例,该剧以项羽一生中最为悲情的人生节点垓下被围和乌江自刎作为整出戏的核心。这一史实自司马迁在《史记》中予以记载之后,就成为历代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然而后世的创作,无论是歌颂、美化,或者是讽刺、批判,都没有逾越中国叙事阅读历史阐释的基本模式。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在中国固有的历史方法中存在着对立的两极,同时在历史叙事和一般叙事中存在着两组不同的前提和期望。而当这两者互相对立甚至对抗之时,它们往往有表现出互相矛盾和自我解构的一面,每一方都会质疑并破坏对方的良性和合法性。”([美]鲁晓鹏:《从史实性到虚构性:中国叙事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3页)那么,《霸王别姬》的艺术真实如何借助大学艺术教育课程得到体现。有学者指出,无论是强调实践或单纯追求基础研究的艺术教育都是有所欠缺的,我们应该走的是第三条艺术教育道路,即“第三条艺术教育道路的重点是综合基础和分流培养,通过人才分工协作的形式,克服艺术专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矛盾,实现蔡元培‘兼容并包’的理想。”(彭锋:《艺术教育的第三条道路》[J],《中国大学教育》2017年10期,第18至21页)将这一原则应用到京剧进入大学艺术教育的操作中,出现在大学艺术教育课程中的《霸王别姬》,必须对京剧的灵魂加以保留和强化,具体表现为保留西楚霸王和虞姬二人的唱腔。此种处理方式不仅让京剧的精神内核得到延续,也发挥和强化了京剧的情感定位。进入到大学艺术教育中的京剧《霸王别姬》,已然不是单纯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而是以受众心理为基本诉求和思考着眼点的教学内容。因此,所应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在充分吸收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技术优势、理论优势和硬件设施优势的基础上,让中国京剧的单向度叙事模式的戏曲音乐和现代学生更为熟的复调式旋律相结合。后者不仅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实际上也为剧情的丰富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全新的阐释空间,同时也成功地开启了中国京剧艺术进入大学艺术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模式。

三、京剧进入大学艺术教育之展望

多年来,京剧界尝试过以多种形式来改造京剧的表现方式,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有的改编饱受争议,也有一些改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新编京剧《杜十娘》为例,该剧在延续以二胡、京剧、锣鼓等传统乐器作为伴奏乐器的同时,还在京剧表演中融入了歌剧、交响乐、舞蹈等艺术元素,为京剧舞台效果的营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该剧的音乐豪华动人,用古筝、提琴、钢琴协奏,以交响乐代替了传统乐器,可谓是‘中西雅乐,交相辉映’。”(何震:《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编京剧〈杜十娘〉的艺术表现》[J],《戏剧文学》2004年3期,第54页)新编京剧《杜十娘》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优秀成果之一,它充分展现了西方交响乐与中国古典京剧之间实现嫁接的可能性。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京剧之所以能够进入到大学艺术教育体系中,也与京剧艺术所展现的灵活性有关。所谓灵活性并不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灵活,而是指京剧声腔艺术的丰富性、多元性所成就的灵动。一方面,京剧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固定声腔表现固定人物、或塑造固定人物性格的艺术规律;另一方面,京剧又在高度重视西皮、二黄声腔的同时,将多种地方戏的声腔表现形式融入其中。以目前大学艺术教育课程中较常出现的数段京剧唱段为例,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的关注点全然不同于京剧票友的关注点。比如《红鬃烈马》,学生会为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盼夫归来而感动,为薛平贵无情无义不相信自己的妻子而感到愤慨,同时也为代战公主的深明大义而欣慰,学生较少关注唱腔、身段,而是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作为关注的重点。而在《赵氏孤儿》中,学生也主要是对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忠心赤胆留有较深的印象,而并没有上升到鉴赏京剧艺术的层面。如此看来,京剧进入大学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两点:首先,必须尊重京剧自身的艺术规律。其次,必须在适应受教育对象审美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合理设置相关课程。京剧艺术作为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程式化表演和虚拟性艺术表达为主要手段的舞台艺术呈现方式,它所凝聚和融汇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京剧艺术核心的魅力之所在。有鉴于此,京剧进入大学艺术教育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舞台艺术形式,而更要展现舞台艺术形式背后的人文底蕴,比如京剧的行头讲究符合人物身份,有时则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京剧的脸谱代表了人物的性格、善恶等。诚然,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开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努力的地方,京剧进入大学更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推进。然而,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升温和“京剧进校园”“民族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的持续开展,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不少高校开设了京剧、昆曲等戏曲选修课,不少青年开始学唱、学演京剧的唱段和折子戏,不少学子由此喜欢上了戏曲,走进剧场去欣赏戏曲,更有一些有志者利用多种信息和资源不断挖掘、研究戏曲资料和戏曲理论,戏曲艺术之花已然在各地高校和莘莘学子的心中悄然绽放。只要我们尽心努力,让京剧艺术教育在大学普及一定不是不能完成的任务,京剧之美一定会由大学校园而延展开来,传遍祖国各地,传到老、中、青各个年龄段人们的身边;只要我们找准方向,确立正确的路径,一定会使京剧艺术教育在大学开展得有声有色,从而更好地反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单振岳 单位:中国戏曲学院